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感悟(二)——“传帮带”活动

看《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小先生与民众教育”后,结合陶老的“小先生”制,反思自己对学生实施的“传帮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总体不错,但两级分化明显。有一两个的学困生,让你感觉除了简单的加减乘除知道外,其余是什么也不会。到了初二,感觉学困生明显多于初一。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什么都不会的学困生会更多。于是我想到了“传帮带”活动,我要借助同学的力量来提高他们的成绩。

第一次方案是让学困生自己找小师傅。让他们自由选择师傅,是考虑同伴间的志同道合和感染力。实施一周后,询问相关人员的情况,发现效果有,但不大。主要原因是位置问题,有的相距较远,问时不方便。于是,结合座位,需改变方案。

第二次方案是就近处理。结合他们的座位(三人一横排的位置),三人行必有我师,于是,在三人中,选出一位成绩最好的,作为小师傅,有问题由他解决。若小师傅解决不了的,再在前后两排中有一位是尖子生,作为大师傅,由他来解决。他也解决不了的,由我解决。这样,他们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实施一周后,询问同学,他们感觉比第一次收获多。

反思:

“传帮带”活动优点:1、促进师傅的学习积极性。小师傅有成就感,他们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自己的功课。如果他们不会,他们就会找大师傅或老师帮忙。2、提高学困生的信心。他们有了就近处理的师傅,随时随问,即刻处理,每天堆积的东西逐渐在减少,学习信心也有了;3、学困生心情愉快。若问老师,怕老师批评。而问同学,同学好说话,不用顾忌什么,不管问题简单与否,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传帮带”活动不足:1、自习课不安静。同学在自习课中,难免会碰到问题,于是要问小师傅,这样就有声音。如果确实解决问题还好,而班级的同学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学,尤其学困生,他们往往混水摸鱼,借故说话聊天,从而影响课堂纪律。导致自习课禁止问问题,减少了他们即时解决的一个机会;2、助长了部分学困生的惰性。因为问问题的方便,对于思考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不想,直接问同学,要了答案就OK了。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同时,对部分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也易被干扰。

要真正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传帮带”活动,还需完善,还需思考。如,时间的安排,应每天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样他们学的精,优等生的自我学习时间也能保证。

写在前面:

当我在前一段阅读的基础之上再次捧起西山老师的《在学中教,异步达标》一书时,仍然发现只有这样边读边思边写的方式是我阅读本书的最佳一种状态。每一个西山老师悉心选取的课堂细节,不管是不足还是亮点,都能给我颇多启发。这些文字,是继第一部分《且读且思——在百个细节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之后的内容,虽是第二部分,实则都是能独自成篇的随笔。这所有的文字,也都是在教室里守着孩子们午睡的时候完成的。这些细节和亮点,也成为我反思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的切入点,我的感受,有对西山老师教育思想的解读,有对他

“小班教育的关键,不在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潜意识支配下的教学行为——”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期望看到某种结果,期望我们的行为都是有效的。……

“如果借助提问,想唤醒同学已有的学习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发布问题之后,给每个学生都留下充分思考回忆的空间,然后再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需要讲究策略,需要技巧。而有时,似乎并不仅仅是策略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我们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质疑到释疑是一个过程,尊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保障学生的发言的完整性,是课堂中体现出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是老师个人素质的展现。

“即使不能完成课时教学任务,也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义务,只要孩子不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难过的教学现象!想起西山老师曾经在我的博客里留下的一个词语:痛感!孩子没学会或者学得比其他人慢都没关系,关键是他还是我们教学目标针对的对象。我们应不言放弃!而一旦我们对这样的学生熟视无睹,放任自流,那么我们变这个孩子的命运了,我们也在把他朝我们这个学习的集体外狠狠地推了一把!老师的“习惯成自然”是教育的悲哀。

说起“读书”,其好处(不管功利的还是纯粹之精神享受)人人皆知,自不必我多说。况古今中外的文化泰斗,名家大师谈论读书的精彩文章、格言警句等更不可胜数。

毫不隐讳地说,这几年以来,我一直在暗地里为自己所做的一件事情而有些沾沾自喜。那就是我在自己不断地阅读的同时,引

持做这样一件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并且这份不容易只有自己的感触最深。周围的人看到的,是外在的而且光鲜的东西。整个坚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虽然压力很大,但是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路欢歌着,其乐自然融融。自喜的原因之二,是我觉得我敢于将课本、将考试看得轻一些,不是那么在意考试成绩会怎么样,我有勇气将更多的对于语文教育的理想付诸于实践中,不断地给学生补充课本之外的营养,我相信,长期坚持下去,我的孩子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展现出与在童年缺少阅读的孩子不一样的能力与气质。事实上,我的孩子们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差。因此,我更加认定了自己所坚持的方向——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孩子们阅读。

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小我”存在着。我想,我也不例外。我在摒除那些功利性的诱惑朝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行的同时,毕竟这样沾沾自喜过。而进入网师之后,我开始感受到了自己的肤浅。

因为读书,因为啃读。

进网师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我尝向朋友将我选择的这门课比作“硬骨头”。因为预习时间不够,因为忙着课题结题的若干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整理与装订,以及诸多不能不做的事情,我每天能静心用于论语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在论语教室上过两次课后,更加感觉到了学习的难度,我也想到暂时放弃论语,担心论语没学好,反而会影响下学期选择的诗歌课程。我的想法是,预习不充分已经让我感受到学习论语的困难,不如提前好好预习诗歌课程,免得到时候两门课都没学好,岂不是浪费时间?但是,实在又舍不得论语课,因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不可拒绝的诱惑,逐渐清晰起来的结构,逐渐明晰起来的方法,虽然前面还有重重困难,但是如果放弃的话真的太可惜了。既然是骨头,还很硬,那么只有“啃”了,香着呢!

“啃论语”的过程,便成为一次全新的读书之旅,并且我认定,在论语课程结束之后,还将继续啃下去,直到让自己不再觉得有那样多的遗憾时止。同时,在“啃论语”的过程中,偶尔经受不住诱惑,也开始“啃”诗歌课程指定的一些书籍。

刚才说到自己进网师以后体会到的自己的肤浅,确实是源于从论语学习。以前读书,我从来没有如此这般过,比如,我一句一句将论语里的章句用笔抄写下来,我一边读一边查阅资料并一边在书上写下批注,我也开始在读的时候跳出单独地去读那些章句,而开始去思考这一章句与其他章句的联系,虽然思路依然不是那样清晰。更重要的,以前我一直提倡“阅读即悦读”,所以在以前的阅读生活中,我更多地注重阅读对精神能带来愉悦感的书籍,也因为开展阅读课题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我喜欢的哲学类书籍之外,我更多地选择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但是,从我的阅读中,我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这真是一个笑话。

每个世间的人都会面对诸多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所有的诱惑说到底又不外乎“享受”二字。不论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上的享受。并且诱惑之力量往往让一般的人不能去抵御。因此很多修行人为了抵挡住各种诱惑而选择了远离喧嚣的尘世而静修。

当我告诉一个做教师培训的朋友,说我在网师的学习里感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时,朋友很感兴趣,想让我说说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诱惑力,并说一定要让我在师训中诱惑一把。如此重任,我又岂敢应承?

于是,我开始想网师为什么会诱惑我。

最先诱惑我的,竟是一个词语——穿越。穿越一词的字面意思,大概可以说成“穿过,跨过,越过。”但是,透过这样的解释,透过这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我的眼前,我的心中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却是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宁静,深邃,悠远,充满芳香,并能看见远处那熠熠的阳光,而更多的,也有不少的荆棘与障碍挡在了前行的路上。于是,便只能专注于眼前的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朝着阳光的方向前进,偶尔还能摘下一个两个那诱人的果子,嗅一嗅那芬芳的花朵,听一听那鸟儿的欢歌。穿越的过程,似乎孤独,似乎辛苦,但是也很快乐。而若有这一场独自穿越的经历,便将永远刻在自己的生命里。

网师里的学习,于我是一场挑战。相信于其他学员应如是。满怀憧憬,满怀信心地一脚跨进网师的大门,才真正感受到其压力之大。很多时候满世界里查找到的自己以为是宝贝的资料,却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很多时候自以为整理得还不错的预习作业,在上课的时候却拿不出手;很多时候觉得还能被自己称之为思考的东西,却显得那样幼稚……看着讲师每日为一个章句的解读而旁征博引写下的那几千文字,便真正感受到浅薄。而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让自己更进一步地去细读,去琢磨,去挑战属于自己的不可能。想想,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因为,真实的学习过程毫不留情地宣告着自己的无知,也毫不留情地鞭笞着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一遍又一遍地承受着讲师不客气的批评,心悦诚服。于是告诉自己,挑战,挑战,挑战自己,挑战不可能。

进入网师的人,都是自愿而来,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为那多少学时的证明,更不是为了一纸虚假的文凭。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对教育怀揣着理想的,都是想寻求一种真正的发展的。生命需要发展,方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厚重可以触摸,如同这发展其实是可以看见的。当然,这样的发展,少却了世俗的功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在网师,称之为“尺码相同”。你可以选择不来,你可以选择来,你可以选择离开,你也可以选择留下。因为“尺码相同”,所以网师里便有这样一种气场让人

倒不是说不该,而是说自己在对读书会的理解上有错误。我一直对读书会抱有一种很高的期待,认为那是一个学校的教师要发展应该具备的一个必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在筹备这个读书会的时候,我比较强调学校的行政调控作用,并且在方案中有了很多关于对于参与读书会的硬性的要求。时隔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制定的关于读书会的方案与章程,以及所写的关于读书会的文章,我知道有太多我个人主观上的愿望,我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的同事们有没有这样一个要参与读书会的主观愿望,还暂且不谈愿望是否强烈,而只是有没有。我也便明白了皮鼓老师所说读书会并非摆设,当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读书会也就将不复存在。

说这个事情的目的,我是想说,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选择的权利,而我,是不能以自己之主观愿望去给其他任何人一个关于发展的方向的指点的。正如参加网师的学习,选择进入网师,是个人所选择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发展的方向,存在的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行走的姿势。

曾经,我有过这样的一句QQ签名:“行者无疆,勇者无畏,且行且思,沧桑不惧”,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认定行走与思考就是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己应该持有的一种姿势。现在我觉得,我还应该加上“读书”,且读,且思,且行——阅读、思考与实践。

选择进网师,身边难免有不理解的人,每次面对这样的不理解,我一笑置之,没有作任何多余的解释,因为不必要。如果说这就是一种行走的姿势,这是自己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我们有这样的必要要去对别人言说自己的生活吗?

到此,依然想起自己最喜欢的仓央嘉措的《那一天》,想用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我曾经说,别问“你”是谁,对我而言,是语文,是人生,也是信仰。今天亦如是。

静静地参与进网师的学习,徜徉于阅读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完整的穿越之旅,在不断的挑战中体会与感受

阅读全文(50)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原创]出发了——写在学习《论语》之前

[ 2010-5-12 13:04:46 | By: ssping133 ]

出发了

——写在学习《论语》之前

5月6日在教育在线论坛注册,并申请参加网师的学习。昨天打开邮箱时看到杨超老师的回复,被告知批准入学了。朋友说:恭喜啊,上大学了。

其实,心中真的有些激动。这种激动,源于网师对学员的要求,看起来很严苛,但是,我想,如果能坚持,是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杨老师在邮件中说本学期开设的科目只有《论语》和《静悄悄的革命》两门课程了,因为看到《静悄悄的革命》三次授课时间均在假期,因假期得进藏去支教,不能参加,因此只选择了《论语》。

开始学《论语》了,感觉真的很难。此前对《论语》所掌握和了解的那点,相比于这次开始的学习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我只能说,于《论语》,我现在就像是一个刚启蒙的小学生。与我平常所读的那些童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弟子规》,这本由孔子的思想编纂而成的蒙学经典里说“勿畏难,勿轻略”,我想,用来对现在这种状态下的自己说很合适。同时,我也想起自己特别喜欢的那本绘本《犟龟》来,我很喜欢那只倔强的乌龟陶陶,我也多次在一些文章里说,人就应当像陶陶那样,不管周围的人怎么对你说,不管前途有多遥远,总该坚持行走的,坚持行走的过程,未必会赶上你计划中的那场盛宴,但是,却一定会收获到别样的精彩,碰上意料之外的盛宴的。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坚持走下去。

回头看看,这也是自己这几年以来的一种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真实状态。所幸,在学习论语的路上,会有良师益友相伴,行走,并不显得孤单。

而我,也就开始用最笨的办法学习这部最经典的文化。正如我在自己的QQ签名上写的那样:“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远,而是你怎样在走!”

知难而上,自勉!

2010年5月12日于家中

阅读全文(39)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原创]我的个人阅读史

[ 2010-5-12 13:03:44 | By: ssping133 ]

我的个人阅读史

石思萍

第一次知道“新教育”,是在五年以前。将“阅读”这个词语经常念叨在嘴里,并且天天去做这样一件事,是这五年之间的事情。而书写我自己的“个人阅读史”,这是第一次。新教育、阅读、阅读史,在今天走进了同一篇文字,因为这个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平台的存在。

曾经有一种感觉,自己离新教育很近,也很远。很近,因为我似乎能感受到他那温润而清新的气息,提到或想到新教育的时候,心中会有一阵阵的感动和激情涌起,虽然我远离新教育的团队,但是我也尝试着如新教育人那样去努力;很远,因为我觉得虽然自己在努力,但是总是够不着,总是抓不住。

今天,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走近新教育,我想能够被接纳。

童年,那些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印痕

我出生在川东北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只念过高小,母亲不识字。出生以后,因为母亲身体的原因,我一直由奶奶带着。关于儿时对奶奶的记忆,不是奶奶那清丽的面容,也不是她那双小脚,而是她给我讲述那些美丽故事时的优美而温和的声音。小时那个农村的家里,别说书,更别说童书,连有字的纸也是难得一见的。奶奶却总是在陪伴着我的时候,给我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给我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我讲《牛郎织女》……那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成为我对于童年的最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我也常常在班上给我的孩子们讲故事,讲阅读时,总不由自主地讲起我的奶奶,每次讲她的时候,眼泪也都会悄然滑落面庞。我常在想,是什么,让那个被缠了脚却依然不减风采的老人的脑子里装了那么多能吸引我的故事和传说呢?其实在稍大以后我才知道,奶奶当年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家里就请了教书先生教奶奶的兄弟们读书识字,在那个女子重德行的年代,奶奶是不能读书的。但是,好学而聪颖的她,就躲在家里的书房外,偷听教书先生给自己的兄弟们上课,之后跟着她的哥哥们偷学而认识了不少的字,还知道了那些美丽的传说。原来,奶奶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有着阅读的经历的。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奶奶那不减的风采,就是一种由阅读而养成的气质。

而那些美丽动听的故事,因着我一遍又一遍的听,因着奶奶那温和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讲,终于在我的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至今没曾消失,并在冥冥中牵引着我走上阅读的道路。

三四岁时,我随着父亲到了县城里,并有幸进入了县城最好的幼儿园,启蒙后,进入了县城最好的小学。童年时的我,就对语言文字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喜爱。

小学

上小学了,记得当时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统一订了一本杂志,如果没有记错,那本杂志的名字应该叫做《看图说话》,现在的脑中,还依稀有一个渴望长大的金发碧眼的叫玛莎的外国小女孩的形象,她穿妈妈的高跟鞋,她穿妈妈的裙子,因为她盼望着长大。玛莎的脸上,有点点雀斑,但是样子却非常可爱。我想,我能对这个叫玛莎的形象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我在那样的年龄看了一本适合我那样的年龄的孩子看的书,因为那形象是用那么鲜明的色彩绘制出来的。班上还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少年先锋报》等等在国内挺有知名度的报纸,从报纸上,我知道了“知心姐姐”,奇怪她怎么那么了不起,孩子的心思她都能知道?而也是在多年

是我和我的同学们一篇又一篇的习作在《读与写》上变成铅字,我们的名字也能从报上找到,我们也能从邮局领回一元、两元、五元的稿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呢。

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应该感谢小学时的三个语文老师,是她们的耐心和爱心,以及她们的宽容,让我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一直没有湮灭过。并且在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也经常想,当年的孙老师和王老师为什么没有没收掉我悄悄放在课本下偷看的那一本又一本的小人书呢?四年级时,我们班的同学是怀着多大的热情一起来读《水浒传》啊,我们一起读《木偶奇遇记》的时候为了匹诺曹绷紧了多少次紧张的心弦啊,我们一起读《格林童话》时,为一个又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局撒下了多少欢乐的银铃声呢!

初中时期

上初中了,还是因为自己遥遥领先的语文成绩赢得了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青睐。那时,喜欢上席慕容,喜欢上汪国真。如果说汪国真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文化符号,而对于席慕容的喜爱则一直延续到现在。读了《冰心传》,我知道了《繁星》、《春水》,也就知道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知道了《飞鸟集》,然后,还因为看电视《家春秋》,有了要读巴金原作的冲动和热情,也从老师那里借了鲁迅的《呐喊》,虽然看得很艰涩。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天坚持写日记,如果里面引用了哪句诗,必定会在当天老师留的评语里看见与之相关的另一句或一首诗。我的语文老师没有苦口婆心地说“读书吧”,他却用他这样一种独有的用文字与我交流的方式激励着我,一定要多读书,要不然不能和老师对话了。

高中时期

上高中了,语文老师那深厚的古文功底让我心生仰慕。于是,爱上《宋词》,还从老师那借来了繁体竖排版的《唐宋诗词发展》,认认真真地一边读,一边抄下我喜爱的那些诗词。后来也读《红楼梦》,读《涉江》,读谢灵运,读李白,读李清照。

高中阶段读的书不多,零星地读了《绝望的反抗——鲁迅生命文本》,读了《红楼梦》,读了《白话庄子》、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了《警世通言》,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了《简·爱》,也读了《孟子箴言录》。那时读的书很杂很乱,抓到什么看什么,没有目的性。

大学时期

大学时,学校里有图书馆可供自己选择更多的书去看,但是更多的是看自己所学的专业类的书籍。在此之外印象深刻的书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亚历克斯-哈里的《根》、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

工作以后

1999年,信心满满的我踏上了工作岗位,我想,我要用我的爱心与热情好好地经营一块属于自己的试验田。但是,前五六年的时间里,自己却差点变成一只温水中的青蛙,由于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一度感觉到黑暗与迷茫。

2005年,开始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面对那七八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曾经的梦想与热情再度开始涌起,也深知自己需要补充能量,需要继续学习。次年,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培训,建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看见了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之外的另外一片天,也开始了自己书写教育生活的旅程。06年,我开始读《弟子规》、南美英的《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叶圣陶教育文集》、《窗边的小豆豆》,尤其要说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让我的教育观念受到极大的影响,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一些尝试;07年,开始读万明华的《有效的语文教学》,也开始带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一起读童谣,诵童诗,读童话。

自己。在专业书上,开始读《在学中教,异步达标》、《语文教学散论》、《我的教育道路》、《怎样观课议课》、《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怎样上出一堂好课》、《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金箭之旅——卢筹论语文教学》、《阅读儿童文学》、《相信童话》等。较之于专业书籍之外,为了便于引导学生阅读,我读了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夏洛的网》、《马提与祖父》、《一百条裙子》、《花婆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大做个好爷爷》、《愿望树》……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是《花婆婆》一书,让我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我该在我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去做些什么?我给自己找到应该做的第三件事:那就是像花婆婆那样播撒爱与幸福的种子,确切地说,就是引领着我的孩子们一起走上一条快乐的阅读的道路。

我爱上了儿童文学,爱上了童书阅读。

09年,购买并阅读了更多的童书,以及一些哲学类书籍,比如李叔同的《心与禅》、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梭罗的《瓦尔登湖》;几米作品系列、《禅的智慧故事全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经典》、《菜根谭》、谢尔·希尔弗斯坦系列等。

2010年,继续关注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儿童阅读方面的相关书籍,如《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手心里的光》、《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永远的布谷鸟》、《泰戈尔诗选》、《太上感应篇》、《教育有道》、《朗读手册》等,这些书,有的已经阅读完一遍,有的正在阅读中。

写在后面

“书山有路勤为径”,阅读,让我的生活更加丰盈而充实,让我的世界因此而更加美丽多彩。但是,我想,如果能有幸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员,等待着我的也许应该是另外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我常对自己说,阅读,也是悦读。阅读是能带给人精神愉悦的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而一边读,一边思,一边行,也应该是以后的一种生活的方式,并且是必不可少的。

让阅读,成就自己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吧!

2010年5月6日

阅读全文(32)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原创]一夜薰风带暑来——走进农历的天空之三

[ 2010-5-4 23:33:58 | By: ssping133 ]

一夜薰风带暑来——走进农历的天空之三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今年的春天异常地短暂,还没来得及在春风与暖阳中去感受那“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气息,春便轻轻悄悄地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夏天来了。

明天是2010年5月5日。立夏。

至此时皆假大也。”

两天前,爽爽说,东北,春才刚开始,小草还没出来,而我们这里已经是一片草木葱茏蓊郁的旺盛景象了。其实,在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了夏季,而东北和西北地区此时刚进入春季,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则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时节。几年以来,每次给孩子们讲到我国各地四时不同的天气情况时,孩子们都是特别地惊奇,眼睛瞪得大大的。和爽爽说到我们两地的气候差别时,我也在感叹:十里不同天,况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呢!

立夏时节,举目望去,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充满着生机的。不过,今年的旱灾,雨水奇少,土地多少受到影响,不过,地里的庄稼却长得很努力。

传说,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人们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在周朝,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员去各地鼓励农民抓紧耕作,因此,也就留下了许多关于立夏的谚语,比如: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

立夏三天遍地锄。

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

让孩子们适当地了解农事,是有必要也是有益处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收获,在这个学习和收获的过程里,我们当多了许多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感悟。前几天,儿子放学回家,很惊喜地告诉我,临近学校的一处水田边的桑葚已经熟了,是不是可以吃?还兴致勃勃地拿了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去摘了好多回来。不过,摘回来的桑葚刚刚泛红,其实是还没成熟的。儿子有些失望,今天又兴冲冲地跑来,说真的熟了,再次去摘了一些回来。果真,那一粒粒饱满的深紫色的桑葚透着光,熟得正好。儿子拿进厨房,用盐水泡过,清洗后给我端来,要喂给我吃。还说要拿到楼下操场上去和两个同学分享他的美味,因为,这两个同学也一起帮着摘了的。

我没有阻止儿子去摘桑葚,我觉得,这应该成为他以后关于儿时的生活的一点记忆,他会记得在那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日子里,他和玩伴们一起去田埂上伸长了手臂去摘下桑树枝条上那一颗颗紫红的桑葚,他们的小手也被染成了紫色,甚至于新买的衣服也被染色了,还有那被染成紫色的小嘴和下巴……

关于立夏的诗词也有很多。原本计划今天下午的那节语文课就来读读背背我精心选出来的两首诗,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立夏,送走春季的最后一天的。可是学校开会,那节课刚好被占用。而明天,正当立夏,我得去临镇一所学校参加教研室的课题会议。只能,等到后天,才能和孩子们一起来认识立夏,走进立夏了。

在立夏这天给孩子胸前挂一个这样的蛋,孩子在夏天就会避免生病的。同时,孩子们会把这蛋拿去与伙伴们进行比赛,即斗蛋。蛋尖的一头为蛋头,圆的一头为蛋尾,两个人拿着各自的蛋与对方的蛋相碰,谁的蛋最后破则赢。

在立夏这一天,饮食上也很讲究,糯米饭掺豌豆,煮鸡蛋,全笋,分别象征着眼睛会像豌豆那样清亮,心脏会很健康,腿脚会很强健。

还有“秤人”的习俗,据说来源于三国时的孟获与蜀后主刘禅之间的一段故事。不管怎样,这种种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希望清静安宁、福寿双全的美好愿望。

我精心选出两首诗,一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立夏前二日作》: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曾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也如李白一样喜欢饮酒,在这春去残红遍地的日子里,那心中该有着多少的愁绪呢?那酒入愁肠,又当化作何等的滋味?

其二,选择了宋朝赵友直的《立夏》一诗: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垄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热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里,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节气变更,变更的不仅仅是日子,那是年华。又一个愁字,一个恨字,让人的心中生出多少的感慨呢?春去春会来,但是,逝去的年华却已不再。既然这四时节气促相催,那就好好地珍惜我们这少年时吧!

阅读全文(38)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原创]草色遥看近却无——走进农历的天空之二

[ 2010-4-26 20:32:20 | By: ssping133 ]

草色遥看近却无——走进农历的天空之二

2010年4月26日

的寒意。其实不冷。

月初,学校里请了工人将所有花坛的土都翻了一遍,其中新播撒了草种。一周前,发现花坛里开始出现了一丝丝从土坷里探出头来的细弱的小草。不仔细看,是看不见的。那一抹嫩嫩的妍黄,让人心中生出阵阵的惊喜。我们班的公区就在花坛边。在陪着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的早晨,我总是让当天扫地的同学看看那新出的草芽,孩子们的眼里也就漾着喜悦。感受着那娇嫩,感受着那柔弱,孩子们便总是小心翼翼地拾起被其他孩子丢在花坛里的零食袋子,有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站在花坛外使劲地伸长了手,实在够不着了,就用扫帚轻轻地拨弄出来,或者踮着脚尖,瞧准了一处空地,快速地去捡出来。对着这新出的草芽,孩子们显得是那样的虔诚。

今天早上升旗仪式结束,我没有让孩子们马上回教室。待其他班级都离开操场,我才让孩子们转身看看校园南边的那几个花坛。

“孩子们,远远地、遥遥地望过去,你看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

“老师,我看到那些小草真绿呀!”

“石老师,我感觉太美了!”

“石老师,看见这些绿,我觉得真清爽!”

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平常都没有仔细地要将目光对准过这花坛,这小草。因为,这是校园里太熟悉的一处风景,这是他们的眼里太熟悉不过的事物。“草芥”,似乎永远都是“沉默”的代言,似乎永远都不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老师,我看见花坛里有垃圾了。”没注意是哪个孩子突然喊出这句话。

“孩子们,咱们走近花坛,仔细地再去看看,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又感觉到什么?顺便把你看到的那些垃圾都捡起来。”孩子们如一群小鸟,欢蹦着散开。或三个一群,或五个一组,他们围在了花坛周围。

很快,兴奋的声音从群众传出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发现草也没长多少出来呢,稀稀拉拉的。”

“老师,这草可真嫩呀,真想去摸一摸。”

“那就去摸一摸吧!”于是,一双双小小的手轻柔地去触了触小草,快速地缩回来,又忍不住地去轻触。

“老师,这草好柔软呀,真舒服。”

“老师,小草弄得我的手心痒痒的。”

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这清晨的校园里格外地悦耳,格外地动人。

还有一些孩子干脆跪到地上,将头偏着,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眼前的小草。惊呼声起:“老师,蹲下来看,这草又显得那么多,那么密,绿油油的一片呢!”

“老师,我发现草尖上还有露珠!”

任由孩子们在那里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表达,我始终微笑着看着他们。生活中随处都可感受到美,而孩子们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去感受的能力,感受的意识,感受的主动。一个人,一旦缺少一种源于自然、源于真实的感觉,未来的生活也一定是索然而无味的。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点滴中去感受美,感受真,感受爱,多重要啊。

让孩子们回教室,我们又从那满花坛的小草谈起。我说,同学们今天从远处、近处、高处等不同方位看到的草带来的感受,唐朝有一位大诗人用一句诗就给描写出来了,那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此同时,我的手指着黑板上的这句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我一早就到教室抄好的。这首诗,其实孩子们早就背过,但是不解其意。相信今天他们对这一句的印象是深刻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什么带给了我们这满眼的绿,带给我们这样的惊喜呢?

“天街小雨润如酥!”孩子们整齐地诵出来。“呵呵,老师听见的是夏天那隆隆的雷声,以及倾盆的大雨啊!再读读——天街小雨润如酥,声音轻柔整齐了很多。”

就在一边的引导,一边的诵读中,我们一起想象并感受着绿柳轻扬,绿雾蒙蒙的美丽春景,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一遍又一遍地更有滋有味。

相信有着今天这样半节课的背诵,这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已经是孩子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诗篇了。即便是在有一天会忘记,但是我想,他们应该能记住那个春天的早晨,我们一起去看草芽,我们一起在诵着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老师,我还看见花坛里有许多的落叶。”

“是啊,每天,花坛里那几棵高大的樟树,总会飘落下片片的树叶。这些树叶,从离开树枝的那一刻起,就宣告着他们生命的终结。树叶落下,生命也就结束了,对吗?”

“老师,不对。”是彬乐,高举着他的手,一边说着:“树叶掉下来,落在花坛里,经受雨水的滋润,又变作了肥料,继续带给树木和小草养料,让树木和小草长得更加茁壮。”

这样的理解和感动,溢满我的心间,这样的对于生命的描述,带给了所有同学心灵和认识上的共鸣。

“老师,树叶用他的生命在养育着另外的生命。”姚冰冰如是说。

“是啊,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大自然就是这样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思考。老师也常常想,大自然的奇特,大自然的美妙,就在于生命的生生不息,就在于时间流逝过程中,生命的顽强和力量。孩子们,记住这样的一个早晨,记住这样的一个春天。我们一起在校园里看草芽,我们一起在教室里诵古诗。咱们再一起来背一背今天的这首诗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阅读全文(3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原创]走进农历的天空

[ 2010-4-21 18:22:29 | By: ssping133 ]

几年以来,带领着班上的孩子们读童诗,诵童谣,听童话,我们快乐地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足够的图书,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的环境。因此,一路走来,显得磕磕绊绊,但是,我们在这个旅程当中却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幸福,虽然,有时候我们觉得很累,并不得已地停下来做稍事的休息。

阅读,享受的就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会到快乐和幸福的过程。

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走进古代经典的王国。《弟子规》更是从一年级起就陪伴着我们,已经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了;《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唐诗》、《宋词》都和我们有过亲密的接触,只是多少显得有些无绪与凌乱。

路,总是需要试探着行走,总是需要大胆地尝试,独自行走的过程,更需要一种陪伴和引领。

爽爽说,她从《在农历的天空下》一书中,从常丽华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其实,我很惭愧。我远远没有做好,没有。但是,这样一种有序地阅读古诗词,借由古诗词的诵读去唤醒孩子们,也包括我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敏感、热爱,从而提升我们内在的一种精神气质,却成为一种崇高而神圣的向往。所以,爽爽的话,也成为激励我继续前行的一种动力。我对爽爽说,咱们一起坚持行走!

我们的精神世界,需要经典,需要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经典。

我拿到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一书,我捧起了这本书,我也开始走进了这本书。我深知,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是一条美丽而漫长的道路。

昨天,2010年4月20日,谷雨。

从现在开始起步,我也开始带领着孩子们走进农历的天空。

最近,多变的春季气候,乍暖还寒,总让儿子弄不明白:妈妈,现在到底是春天还是夏天呀?不是说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是三个月,现在四月份了,应该是夏天了呀!

这是一个走进农历天空的契机。

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从最近的气候特点说起,抛出了儿子问的春天还是夏天的问题,说到了咱们学过的《节气歌》,回顾了古人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谷雨,立夏之前,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段时间的雨水,将滋润万物与大地,利于耕种,利于谷物生长;我说到了我们的先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科学的测算制定出的农历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我们的农民就靠着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耕生产。借助于黑板上的简笔画,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了解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并告诉孩子们,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农历的天空了,一起走进二十四个节气。

古诗词,那就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

与常丽华老师同样的,从王建的《雨过山村》开始: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两联是这学期刚刚积累的两句诗,大意孩子们都是知道的,后两句在我的引导下,意思也很快明了了。诵读,个别的,小组的,全班的……多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啊,字正腔圆的诵读,拖腔拉调的诵读,摇头晃脑的诵读,真的是久违的一种感觉。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在射进教室的阳光的照耀下,充满了光彩,真是笑靥如花呢!一朵又一朵的栀子花的形态,充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子里:安静的,活泼的,热烈的,娇羞的……每一朵花都有她独特的开放的姿势,展现的情态,而雨露,阳光,空气,却一样也不能少,否则,就将是黯淡的,不待开放就会枯萎的。

是的,相信种子的力量,也相信岁月的成长。还需要阳光、雨露与空气!

由于南北地域特点的不同,物候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选择接下来要诵读的诗词时,还得有所不同。

走进农历的天空,带着如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执着和神圣!

阅读全文(34)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原创]蓬安游记

[ 2010-4-15 22:57:03 | By: ssping133 ]

蓬安游记

蓬安游记

清明节去了蓬安,回来这么多天以后才来整理心中的美好和温暖……只为那份友谊!

蓬安新貌

嘉陵江边古民居

关于蓬安

蓬安县地处川东北嘉陵江中游,是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里,也是川陕革命老区。因古建筑、古街区格局保护较好,2007年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置安汉县。

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清代思想家姚莹等都曾到蓬安,或游历或讲学或为官,留下了宝贵的遗迹和政绩。蓬安近现代还孕育了农学家兰梦九、哲学家伍非百、藏学家张怡荪、数学物理学家魏时珍、革命先烈王白与等英豪。

青石板的街道

古镇

民居

周子茶楼

万寿宫

古街酒旗风

画江楼,吴道子当年登高画江处

周子镇,因周敦颐曾在此讲学而得名

春天里美丽的约会

其实,于蓬安,因是南充市辖的县,所以并不陌生,每年坐火车回父母家,都会经过蓬安数次,不过,却从没有走进过蓬安。此次能去,说来倒是因为一段网络佳话。

前年在阿姨的教育教学即时交流群里邂逅网友心舟,一看资料,竟是南充老乡。因群里四川籍老师很少,南充的更是很难看到,自然就觉得亲近不少。与心舟的交往,也就仅限于在群里偶尔的交流,虽也单独加了QQ,但是实在聊得不多。

思来想去,我没抱任何希望地问了心舟,是否知道先生同学所在的学校,谁知一问又是一个惊喜,心舟以前就曾在我所说的地方工作过,但是因离开那里多年,也不认识,问过她的一些朋友,也不曾知晓。谁知第三天,心舟就在网上给我留言,说几个人都找到了,竟是托她在财政局工作的先生,从工资表上查到了这几个同学的信息。这复杂的“人肉搜索”的过程,就让热心的心舟两三天内就办得妥妥帖帖,在感动的同时,我还感叹,这世界很小。

去年十月一次新课程研讨会在南充举行,去市里听课,心舟发来信息说她也在场,在会场里,我们很快见面了。虽然是第一次相见,不过要认出来也没有费一点周折。当时因为我正严重感冒,疑是甲流,还戴着口罩,听完课还得回家输液,当天也没能陪陪心舟,心中很是歉疚。第二天,也是群里早认识的楚楚姐决定做东请姐妹几个聚聚,在心舟的介绍下,认识了另一网络妹妹,巧的是竟是我的老乡。于是,四女侠按照年龄排起来,楚楚姐最大,我们均得称呼她“罗姐”;心舟排行老二,“兰姐”;我呢,排行得第三了,仍以“思念”呼之;最小的就是“冯妹”,八零后呢。短暂的相聚,都是几个对工作兢兢业业的人,一起聊的也都是一些教学教育上的话题,彼此之间因着姐姐妹妹的称呼也更觉亲密。

第一次见面,当天的我病恹恹的哦

之后,兰姐一直邀请我们几家人去蓬安玩,因杂事太多,且是冬天,一直未能成行。我提议,待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起相约蓬安。三月,兰姐一条信息发来:“妹妹,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哈哈,因三月的三峡游,且周末儿子总要学画画,又一推再推,定在了清明的假期。

春暖花开的季节,就有了这一次美丽的约会。

青石板的街道,流淌着悠悠的情思

对于蓬安,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保存完好的古镇,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以及那朱红的木板门,街道两边店铺外悬挂的蓝底黄边的酒旗,以及不时从居民院落伸出遒劲枝干的古树,街边石梯边古老的石缸,无不给古镇增添着道不尽的古韵遗风。

于是,行走在石板路上,我的头脑里满是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周子古镇好似一位婀娜的古代美人,而嘉陵江就如一条玉带环绕在美人腰间,随风飘动,妩媚动人。那古码头,古茶社,古客栈,古城墙,诉说着这个千年县城悠悠的热闹往事。朝代更迭,带不走的永远是那沉淀下来的历史的遗风,以及这个江边小城的悠远的传说,还有那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文”,便是这座小城那优雅而高贵的气质,这盛极一时的古文化,便孕育出了一代大文豪司马相如,留下了千古绝唱《凤求凰》,留下了相如与卓文君的《两地书》;吸引了奉御命登高在龙角山上作“锦绣嘉陵三百里”的“画圣”吴道子;还感染了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此开坛设讲,爱莲池的倩影也从此与嘉陵江相依相偎,《爱莲说》的琅琅诵读声也似乎依稀可闻……

阳光下的周子古镇

唯独少了罗姐,有事没能前往

古朴的小城,纯朴的人

小城蓬安,以其古朴的历史文化孕育着纯朴而热情的蓬安人。因这样一份网络缘分,让我得以走进蓬安,感受兰姐一家的热情和纯朴。我们一起走过周子古镇那曲折的街道,一起登临龙角山享受春天的气息,一起漫步嘉陵江边游第一桑梓,感受嘉陵江的柔美和淡定,那些细语轻言成为印象中最美的友情的乐音!

吴道子塑像前

缘聚

濂溪祠

河舒豆腐之熊掌豆腐,咸鲜味浓

河舒豆腐之锅炸豆腐,入口即化

河舒豆腐之酥肉豆花

河舒豆腐之碎肉豆腐

阅读全文(4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从相如故里蓬安回来后,每日的胃痛,感冒,让自己觉得很疲惫。喉咙总是痒,头昏昏,中午吃过午饭便一头钻进被窝,一觉醒来已是放学以后,但还感觉自己在云里雾里,不想动弹,强迫自己起来,听听音乐,做晚饭,时间就一分一秒地在这无聊与些许的难受中流逝……

吃饭时,秋叶打来电话,询问最近的状态为什么会这么差。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直在提醒自己看破,放下,清静……也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确实是的。我静静地做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着自己还能算上是喜欢的工作,可有些时候还是觉得压抑,觉得沉闷,觉得想逃离。自己到底是想抛开什么呢?秋叶以为我有什么个人方面的隐私不好说,其实不是的,是因为确实无从说起,我其实最近老是在想,秋叶说的守候教育的宁静与梦想,她是不是真的守候得那样淡定,那样执着。有朋友说,守候是在逃避,是缺少一种进取。我不以为然,我觉得教育,是需要守候的,因为,教育需要慢,教育需要静,教育需要执着,只是不知道,我自己能坚持走多远?

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不想做,觉得很伤。秦编辞职了,说从她放弃选择教师的职业那天起,她就选择了工作的不稳定性,但是同时也就注定了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拼搏,因为有一种危机感在前方等着,我很欣赏这样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人是需要危机的,否则,在温水里只能慢慢地死去。这么多年,也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未曾消失过,那就是不甘于一辈子只做一个工作,总想看看在这个工作之外,有没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看看自己是否有另外一种能力。

南昌莲三小寄来的书和信收到已经有几天看,我应该在第一时间就给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给有心的曦月回信的,但是我没有,我只能歉意地让孩子们再等等。每天我选择至少两封信在班上读给孩子们听,没有一下子把信都给他们,我是想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我们一起携手成长的班级,我们每天都该记得,远方朋友对我们的期望与祝福……每次读信,都有一种感动在心中流动,这样一种感动,叫童心,叫真诚……

总是想起尼采,那样一种哲人的孤独与痛苦,想来,就真是智慧需要付出的代价。圆满与智慧,是堪布对我的希望,堪布所说的让人生平衡的支点,我一直没有找准,要不然我不会有这样一种彷徨与失落。我该坚定,我该一往无前,但是有时候竟然会觉得前方一片迷蒙,那条道路,也是若隐若现,渐至消失在薄雾笼罩的旷野里……一切都好像是一场梦,但是又那样清晰,那样无法从脑海里消失,似乎能看见路的尽头有阳光在透射,但是又穿不透那满空的云雾。

阿姨签名“归零”,我不愿去评论,因为我一直在想着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渐至于无我,无欲,无求……这该是一种大境界。这个世界太繁杂,太多的追求让我们失去了自我,而归零,就是一种回归与获得,只有舍弃了本该舍弃的一切,只有懂得放下,才会获得一种无限的快乐与满足,归零,也就是一种圆满。

夜宁静,心彷徨……

阅读全文(105) | 回复(10) | 引用通告(0)

[原创]春夜独喁

[ 2010-3-29 1:14:20 | By: ssping133 ]

春夜独喁

窗外,寂静如水;室内,仓央嘉措情歌飘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并逐渐在心中如雾气般氤氲开来,也溢满了我心里的每一个角落。蒲巴甲那略微忧伤、落寞的嗓音便随着一遍遍重复的乐曲将我一次次地带到那神秘而美丽的西部高原。仓央嘉措的情歌,演唱的歌手不少,但是我独爱蒲巴甲的,我总能从他的歌声里看见那个为了追求爱情与世俗欢乐生活的活佛的身影,他的浪漫,他的多情,他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都在他的文字里变得灵动起来,那些都以悲剧而告终的浪漫的传说都随着他的文字留给了世人,同时也留给世人一个逐渐飘逸而去的永远的背影……

没有在布达拉宫留下灵塔的仓央嘉措,留给了我们如神话一般的传说!

今天是我的生日,再过一会儿,不待这篇文字完成的时候,属于我生日的这个日子也就成为了过去。我不是总能记得自己生日的人,似乎,也不在意自己的生日会怎么过,生日,是感恩母亲的日子,因为母亲的受难,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让我从此开始在每年的这一天真切地体会到成长的脚步是如此匆匆。

这几年里,每年的这个日子,每年这个日子里的早上,阿姨总会发了短信第一个祝福我,这是如亲生母亲对女儿一般的牵挂和挚爱,让我心中暖暖,幸福满怀。晚上回到家,看见QQ空间里朋友们送上的声声祝福,以及邮箱里朋友们发来的张张贺卡,感动在心中不断地膨胀,于是,我一条条信息地回复,一张张贺卡地致谢,我说,生日里,我收获了一箩筐的幸福。其实,幸福又何止一箩筐呢!

藉着生日的日子,头脑中更多的是关于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上午,送儿子去了美术班上课,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和先生一起在街上随意逛了逛,信步间便走到了北湖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不少的人在这里晨练,跳舞,而我的眼光很快便被那几位拿着海绵制成的书法笔、蘸着清水在地上练书法的老人吸引住了。在广场的地上书写,已经是一种独特的广场文化,早在几年前就盛行起来,只是我从没有认真地驻足下来看过他们的书写,而今天,我却被一位老人写在地上的一副对联吸引住了:“清幽于山趣生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老人始终面带着微笑,挥笔行走间无不显露出淡定、自信而不失悠闲的神韵。写上一两副对联,老人就会停下来看看周围其他伙伴们写的字,几个老人也就在一起相互交流着各自的心得,然后再提笔,如是反复。许是看我读得认真,老人竟主动过来给我解说那些对联的出处,我们甚至还一起谈论某个字是不是可以改换等等。在这样的闲谈与欣赏里,时间竟过得飞快。在公交车上,我总在想,这是一种何其恬静的生活方式啊,与世无争,自得自乐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细读过他们书写的那些文字,那些对联,无不充满着人生的哲学和智慧,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刚刚离开广场,我又在期待着下一个周末,继续去当老人们的忠实的粉丝了。

人一过了三十,想的事情似乎也就多起来。而今天,我更是想到了自己从踏上工作岗位到现在所经历过的历程。就在一晃眼间,十一年了,但是,回想起来,十一年里竟然让自己白白浪费了几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刚参加工作的六年时间里,不断变化的学科教学工作,让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把握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我开始认可那是一个锅里装满了温水的环境,而我,就是温水里那一只无动于衷的青蛙。所以,我抱怨环境,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直到有一天,当锅盖露出一条缝,一缕清新而凉爽的空气进了锅里,我才有了要跳出温水的冲动,并且使劲一跃,要跳出温水。直到在今天以前,我也一直坚持认为那六个年头,是环境耽误了自己,以至于自己最美丽的六年时光被浪费掉。而今天,我突然间明白,我是不该抱怨环境的,只能说是自己在那些年头里一直没有一个关于自己要想去实现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因为太过放纵自己,不知道该去争取什么,不知道该朝一个什么方向去努力而与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机会失之交臂。一个人,如果缺乏理想和目标,必然不知道该朝怎样的方向前进,也就只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误打误撞了。一想到这里,冷不防自己感觉一激灵,没有方向感和目标的人生,是多么可悲,多么可怕啊!现在才知道,曾经感受到的委屈,其实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先生说,不管怎样,经过的所有的挫折、无奈、平淡,都是对自己最大的一种挑战,如果能从中走出来,那

我深知坚持行走的艰难,但是其中更多快乐。这种快乐是不用心就体会不到的。特别是在自己所处的这样一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计任何得失与名利的坚持更需要恒心和毅力。我喜欢《犟龟》所描述的那个故事,更坚信,坚持行走,即便不能达到自己梦想的终点,也会在行走的这个过程中收获意外的美丽。犟龟,是一个关于行走的过程与结果的故事,更是一个认定目标而坚持和收获的故事。

不止一次地说过、写过关于仓央嘉措的那首《那一天》带给我的震撼与共鸣,那是一种执着与追求;也不止一次地伴着《青青菩提树》的旋律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流下热泪,只因要坚持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丰富的一笔而流着泪对自己微笑,因为不能教年华虚度!

春夜里,写下这些散乱的文字,发现自己,心静如水!

阅读全文(68) | 回复(6) | 引用通告(0)

[原创]回家之一:兄弟

[ 2010-2-21 21:31:39 | By: ssping133 ]

家,永远都是心灵的归宿。熙来攘往的人群里,有你,有他,也有我回家的身影……

——题记

回家

之一:兄弟

大学毕业,到了离家几百公里之外的这样一个地方工作,成家。虽不是很远,但心中总有对远在家乡的亲人的一缕牵挂。

刚毕业那几年,每到各种假期来临,我就归心似箭,恨不能一下就回到父母身边,回到那个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熟悉的县城。

因为太恋家,一度,在夜幕下看着这个城市里次第亮起的灯火,我有了很大的失落感,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融入进这个城市,除了自己的那个简单的小家能让我有一种归属感而外,我找不到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位置。我想,我的家,似乎还是在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可几年里每年几次的往返下来,回去看着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我曾经熟悉的气息似乎也慢慢离我远去,熟悉的街道逐渐陌生,熟悉的家乡话响在耳畔,而我已乡音不在,除了父母是我的牵挂,我已经不再那么心心念念地想着回去了。于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我的家,在哪里?

今年春节,再度回家去过年,心中多了不少感触。

爸爸在家排行第二,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即我的伯父和姑姑。八十年代初,在我三四岁时,爸爸

在我们家在县城里读书,妈妈就好像一个专门的厨师,每天为这一桌的学生做饭。记得,当年堂姐考上市里的护士学校,是爸爸送她去报到的,并给她买了手表,在当时可真是奢侈品呢;表哥考上中医校,是爸爸送去,又因为表哥在学校惹事差点被开除,是爸爸代姑父去向学校求情,让再给表哥一次机会;堂哥与同学发生纠纷,是爸爸出面协调……放假时,我也就会随堂姐们一起回到乡下的老家,在伯父家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日子。后来,爸爸又帮着堂哥申请了地皮,在县城里给他们建上了房子。可是,慢慢的,这些美好却渐渐远去。

在爸爸的奔走下,伯父举家也迁到了县城。于是,总会听见伯母说些闲言碎语,如爸爸之所以能比伯父更轻松地挣钱是因为那时候奶奶送爸爸进了学校读书,而伯父把读书的机会给了爸爸云云,爸爸从不计较伯母所说的这些话。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爸爸陷入几十万的债务里,可是却从不把这些告诉家人,一个人独自承受着。也就在这样的情景下,伯母一家开始像躲瘟神一样,害怕我们家会向他们借钱。七年前,奶奶去世,两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堂哥堂嫂看见连话也不说,对我的教师这一职业也时时显露出鄙夷的神色,即便说话,也十分尖酸刻薄。妈妈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就会怪爸爸当年不该对他们那样好。而我,心里虽然很难受,却也告诉爸爸,我们问心无愧足矣,既然当年那样做了,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也没想让他们能回报,也就不必在意他们现在的态度。

只是,原本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却变成这样的局面,实在让人心中寒冷。

这次回家,爸爸说,如今祖父母都已经离世,毕竟自己就这一个兄长,况且这些年伯父的身体状态不好,爸爸说只有这一世的弟兄,却没有下一世的了,让我们把以前的种种不快都抛开。能看见爸爸这样大度,我心中欢喜,也感到骄傲。

一个镇政府拖欠伯父和爸爸工程款,已经十来年的时间了,腊月二十七,我随伯父一起去这个镇收帐,爸爸嘱我伯父不识字,让我一定要帮着伯父好好看看。伯父老了很多,见我亲热地招呼他,伯父很高兴,一路上给我说了不少话,我都静静地听着,心中却一点也不平静,这些年是何苦来呢?想到底,不外乎就是钱给闹的吧?

到镇政府的时候还早,我请伯父去喝粥,吃小笼包。坐在一旁,看着伯父吃饭,我突然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就出来了。伯父老了,爸爸也老了,都是六十几的人了,不过,现在能这样重归于好,当是幸事。

年初一,给伯父买了礼物拜年,虽然伯母的热情多少有些装出来的成分,不过也觉得足够了。初三回家,走的时候看见伯父,远远地告别,伯父丢下手头的事情就快步赶来了,送了很远,还给儿子给了压岁钱,并让爸爸妈妈在我这边多待些日子,他会帮着看房子的。

我想,如果奶奶泉下有知,看见伯父和爸爸能这样和好,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我竟又开始依恋起我曾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了,同时也明白,不管身在哪里,亲情都是忘不了,抛不下的。家,就是亲情汇聚的地方。

阅读全文(76) | 回复(5) | 引用通告(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