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P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根源:人们自然观和发展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上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分别是什么?P16

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环境管理学主要任务的相互关系?

它们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其中环境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行为的调整是具体、直接的调整,“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对这种物质流的控制是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则是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的结果与最终目标。

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P24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类。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环境管理活动落实在自然环境要素,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一定区域范围,环境管理主体。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

什么是三种生产?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P39

包括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收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环境生产:则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有哪些?

1正确判断界面;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P46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职能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新方法。

补充(P48):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P56

个体行为理论: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

共赢理论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共赢的内部机制:主要是指双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P66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P71问答题:环境问题之所以主要源自于人类在界面上的活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做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事物、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P78

第一节:命令型和控制性的政策方法P79(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第二节: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P83(包括: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第三节: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P90(包括: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P94

什么是环境管理技术的基础保证?P102(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统计)

环境标准包括:P105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地方;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P107

什么是环境审计?程序有哪些?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程序有:环境审计的准备阶段:制定审计方案(计划、大纲)、环境审计的实施阶段:检查、取证、鉴定、评价;环境审计的报告阶段:提出环境审计报告和改进环境管理建设书三个阶段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有哪些?P110

包括实验、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无干扰文本分析等在内的实证研究方法。

无干扰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类?P124

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三大类。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有哪几类?P127

环境模拟模型(大致了解其内容)、环境预测模型、环境评价模型、环境规划模型四大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简称EMIS,它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通过人机结合收集环境信息。通过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据此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通过计算机和网路等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型系统。P137

问答题:你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什么?结合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分析。P143

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包括哪些层面?P144

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五个层面。

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防治对策①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②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③废水资源化④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保护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机动车污染控制④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3.固体废物:处理方法:①减少产出量②固废资源化③无害化处理

4.噪声污染:防治对策:①降低声源噪声②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5.电磁污染:防治办法:①电磁屏蔽②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③个人防护

6.其它环境问题:光污染;城市半岛效应;水体热污染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45-149

①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②制定城市环境规划③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④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考核制度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P149—153

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2、排放主体分散性和隐蔽性;

3、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4、不易监测性;

5、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什么是流域?P158

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域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什么是生态需水?P161—162

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①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②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④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⑤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66

①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②开展战略环境评价③制定环境规划④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

1、气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72

①气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②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③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④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⑤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⑥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⑦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第二节:水体废弃物环境管理P179第三节: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P188

什么是“三化”P192

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①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②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方法。

③无害化是指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和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进而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什么是循环经济?P193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高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的经济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循环”,而其最终落脚点是“经济效益”。

什么是第四产业?P193

废物处置和再生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可以称之为第四产业。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93—197

①建立和健全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②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③转变和创新固体废弃物管理方式④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规划。

产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有哪些层次?P198

①政府企业环境管理②企业环境管理③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产业环境管理。

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99

①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②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③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

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201

①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②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③制定和实施行业能源资源政策④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208—213

①制定企业环境政策②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③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④治理废弃物、发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⑤企业环境报告书。

什么是绿色设计?P209

绿色设计和制造是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

什么是绿色营销?P210

绿色营销是用生态、环境、绿色的理念和方法对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

什么是清洁生产?P212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P216

根据ISO14001中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4、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6、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

如何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ISO14004标准的规定以及习惯上的操作程序,一般要经过:领导决策与准备、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编制、体系试运行、管理评审与持续改进等六个步骤或阶段。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组织已编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运行情况,对照ISO14001标准及所在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与标准,进行符合性审核。

什么是绿色贸易?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

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与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的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225)

①土地类型复杂多样②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③山地多,平原少④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⑤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6)

○1水土流失②土地沙化○3土地盐碱化○4土地肥力下降○5土壤污染○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

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227,5点)

○1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

地资源的质量为目标,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污染、破坏为目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向地下转移○2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3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4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⑤制度、完善并有效推行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水资源的特点:1、循环再生性和总量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利弊两重性。(229)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3、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很大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230)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1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很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231)

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使河水的水量减少输沙量增加,河道和湖泊淤塞2、围湖造田,使湖泊数量、面积均大幅减少3、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从而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分配愈加不合理。(231)

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231,6点)

① 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保护水源2.加强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3.鼓励节约用水和

循环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4.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5.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②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③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④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和水质并重管理⑤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新水源。

海洋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2、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性4、利弊两重性(233)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过度捕捞减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235)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1、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2、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3、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5、建立海洋污染控制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6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资源的生物多样性7控制陆地开发利用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33)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37)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4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245)自然保护区的管理(256)

大家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246)生物多样性的作用:1、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247)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1、生物生境(栖息地)及其破坏2、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3、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影响4、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5、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25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3、制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4、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和公共教育(253)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有哪些?(三个类别,九个类型)P257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下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水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

②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内容: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体系2、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体系3、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合理开发经营的关系4、努力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261)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法:1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和宏观规划2自然保护区规划3、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4、自然保护区的评价(262)

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是怎样的?可以进行哪些活动?P265

①核心区: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②缓冲区:可以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标本采集等不影响核心区保护的活动,但禁止狩猎和经营性的采伐活动,一般也不开展旅游活动。③实验区: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可在实验区内规划一定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增加保护区的收入。

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是怎样的?P269

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①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③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④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⑤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什么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P272

在全国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什么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P272

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市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老三项”、“新五项”制度分别是什么?P273—274

“老三项”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定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什么是环境保护投资?P276

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中国环境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1、投融资体制没有理顺,投资总量不足2、环保法律法规仍然需要完善,有效需求不足3、污染者付费没有具体化。(276)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303)全球环境问题的三个方面特征:一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二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三是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303)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1、全球化2、综合化3、社会化4、政治化(304)

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2、发展不足(贫穷)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3、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1、自然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必须对人类的环境行为进行全球管理2、全球环境中的财产属全球人类所共有,共有财产需要人类共同给予保护3、为了

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也需要通过公共的行为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全球环境管理的内容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型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污染控制管理,二是资源管理。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国家环境主权原则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3、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4、预防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为有哪些?(315,三点)

① 强国际环境合作②制定、签署和履行全球环境保护公约③开展全球环境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境意识。

全球环境管理行为效果的检查与监督:1、对特定环境状况的检查2、审查缔约国的报告和材料3、国家的直接监督

中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主张和原则立场是: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3、不能抽象地谈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环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4、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互不干涉内政5、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 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 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 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 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 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 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 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5.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课本71):环境问题往往源自人类在界 面上的活动冲突,因而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的工作核心。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课本81-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他重要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无)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2.生态需水(P185):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课本174):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不易监测性。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领域(P196-P197):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24、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icence) 课程编码:Z301261 总学时/总学分:1.5/2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5/24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无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手段及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重点掌握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及主要方法。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 第二节界面活动控制论 第三节冲突协同理论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三个理论基础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及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阅读资料《走向绿色文明》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2学时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环境管理手段 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管理学样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a.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b.臭氧层的破坏; c.酸雨区的扩展; d.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e.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f.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g.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等。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5、从三种生产理论概念及联系,简述它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三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2)三种生产理论:①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6、简述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答: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首先,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其次,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 7、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可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