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起源: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的

学科之一。

3.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观察描述为主(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24节气等),个体特征。

②初创阶段——19世纪,个体、种群2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标志

性著作有二: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不久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③形成阶段——20世纪前半叶。

④发展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后。

4.形成阶段的特点:

1 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到了极成熟阶段,并在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进展。

4 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6 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

5.发展阶段的特点: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拓宽了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生态学向其它学科领域扩散或渗透,促进了生态时代的产生,以至生态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

6.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7.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

8.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如城市中动植物、水、光、清洁空气、能源、土地及分解者微生物等。

9.城市绿地:市中最具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游憩功能的地块是生长成片绿色植物的绿地。

园林上来说: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

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0.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11.环境: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12.环境问题:广义上:是因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只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13.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

1.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

2.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的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

3.此后的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14.生物多样性减少:1 ) 物种多样性减少2 ) 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3 ) 遗传多

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后果:

(1 ) 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 影响人类食物来源;

(3 ) 影响人类对疾病斗争(人类 60 %药品依赖野生植物);

(4 ) 影响生产原料供给。

15.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等

16.生物圈:在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的界面上优越的环境条件

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具有再生能力的物质部分。

17.五大自然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1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是由很多性质不同的自然因素(环境因子)所构成。

生态学中一般将自然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则称为生态环境或生境。

19.生态因子的性质,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理因子5)人为因子

其中地理因子是间接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

20.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1)

●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2)

●因子作用的阶段性规律。3)

●限制因子(这种作用叫限制作用4)

●最小量定律 5

●“耐性定律6”。

21.限制因子:也称为影响植物生长、生存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另一方面含

义是就因子本身而言,主导因子的变化,能引起植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如空气因子由静风变为暴风时引起温度和湿度等的变化

22 耐性定律:环境中一个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该植物的忍耐限度则

会影响该植物的生存。Shelford

23.最小量定律: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中最缺少的元素(微量元素)决定该植

物的产量。Liebig

2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5.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或植物性生产,和次级生产

或称动物性生产两个过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这两个过

程彼此联系但又独立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26.能量流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能量形式的转变(由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二是能量的转移(能量由植物转移到动物、微生物身上),

三是能量的利用,即能量提供了各类生物成长、繁衍之需,

四是能量的耗散,即生物的呼吸及排泄皆耗去了总能量的一部分(如生物的呼吸所耗的能量占初级生产量的50%)。

能量流动特点:

①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14%;

②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其流动方向为太阳能——绿色植物——食草动

物——食肉动物——微生物;

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这即

是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这一定律证明了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

27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这个过程。

28.(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层次

①生物个体层次的物质循环

②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

③生物圈层次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气相循环、液相循环和固相循环

29.信息传递的形势:①物理信息:由声音、光、颜色等构成

②化学信息:由生物代谢产物,尤其是分泌的各种激素组

成的化学物质

③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也是一种信息。食物网链就是一

个营养信息系统。

④行为信息:不同的行为动作传递不同的信息。

30.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

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31.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能量流及物质流的连续性;发展的阶段性和稳定性。

32.城市化:指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工业规模与产值增加。居民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等。

33.城市环境:一般泛指城市境域内围绕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非物质环境则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34.城市生态系统: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

35.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1.空间结构2.社会结构(人口,社会和智力结

构)3.经济结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流通系统)4.营养结构36.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所具有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过程中,通过这些过程,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人为中心串连起来。

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组织社会生产,方便居民生活。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可以从资源流、货物流和人口流三方面进行研究。37.城市生态平衡的标志:1 三个效益达到最佳

2 城市各子系统协同有序、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3 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8.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Ii=Wi*P/S

Ii:对i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

P:因素的实际状态

S:因素的期望状态

Wi:权重

生活质量: Q=I1+I2+I3+····+In

39.城市生态平衡调控的原则与途径:原则:(1)协同共生(2)循环再生

(3)持续自生

途径:⑴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⑵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

⑶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40.生态城市的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

关系协调。

41.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

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

42.太阳辐射强度

I=I0 P m

I为通过m个单位厚度大气层后的辐射强度;

I0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1325.8~1395.6w/m2);

P为大气透明系数,P=1表明大气完全透明,P=0为完全不透明,一般情况下大

气透明度为0.6-0.7;

m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厚度,又称大气光学质量,取太阳在天顶时所通过的

大气层厚度为1.0。m=1/sin(h) 如下图:

43.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

1 大气污染物多,云雾多, 透明度小;

2 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

44.城市热量平衡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

热。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

1.显热交换:大

2.潜热交换:小

3.城市的贮热量:大

4.热平流量:忽略

5.光合集能:少

45.城市热岛: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

城市热岛的强度则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的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近郊气温的差值表示,即Tu-r也可以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在热岛效应最

明显时,热岛中心位于建筑群最密、人口最密集的市中心。

46.城市降水量较多的影响因素有:

1.凝结核效应

2.热岛效应

3.阻障效应

4.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

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

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47.城市由于地面一般经人工铺装, 植被覆盖率低, 不透水面积大, 降雨后雨水滞留地面时间短, 地面水分蒸发量及植物蒸腾量均小于郊区。

城市下垫面善于贮存热量, 却不善于贮存水分。

48.城市地表径流有如下基本特点:

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

流速快;

径流峰值出现较早;

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

49.乡村风:在近地面部分风由郊区向城市辐合称

热岛环流:在晴天无云、背景风速极小的情况下,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市区热空气不断上升,而郊区近地面较低温的空气则向热岛中心

辐合。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郊区回流,形成缓慢

的热岛环流

盛行风分为5大类型:季节变化型,主导风向型,双主导风向型,无主导风向型,

准静止风型

季节变化型:向大气排污企业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方位对城市的污染最少;或者工业区、居民区并排而已在与盛行风垂直的方向,并用防护林隔离。山区城市建厂选南北走向的谷地。

双主导风向型也属此类。

主导风向型:全年吹一个风向的风。

污染企业布置在下风向,居住区布置在上风向。山区城市选与风向平行的山谷。

无主导风向型:全年风向不定,应着重考虑风速。因为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

污染企业宜置于最大平均风速的风向的下风方位,或将风向风速同时考虑。

小风、准静止风型:全年静风频率50%以上,年平均风速1米/秒以下的地区。

污染工厂宜置于卫生防护距离之外,距离大小需视企业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和扩散稀释条件、地形气象等因素而定。因此需要定出安全区边界,将生活区置于安全区内。也可以按国标来定。

50.粉尘指大气中颗粒状物质,包括固体和液体气溶胶。

分降尘和飘尘两类。

降尘,粒径在10μm以上,能很快降落至地面,多属于燃烧不完全的小碳粒,即人们所看到的黑烟。

飘尘,粒径在10μm以下,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比细菌还小,可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浮。

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颗粒称为总悬浮颗粒。

51.因此以PH<5.6作为酸雨的指标

52.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一)、气象因子

大气污染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分布,取决于

污染物的排放量

离污染源的远近,

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湍流、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二)、下垫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的下垫面即地球的表面。

?下垫面的差异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改变或影响温度层结状态和流场来实现的

53.街道风:城市建筑群和街道的走向对气候的影响,形成

54.城市污水指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各种污水的总合,有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还有地面的降雨径流夹杂的各种垃圾废物污泥(径流污水),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液体。

55.城市的固体废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处理的污泥。

56.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类型:

1、物理性迁移转化

2、化学性迁移转化

?包括中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

3、生物迁移转化

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和生物积累、浓缩和富集作用

5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三类:

急性中毒,慢性危害,远期影响

58.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1.城市环境污染源调查

2.主要污染要素和污染因子的确定

3.污染指数与质量指数的计算

59.光周期:一个地区内,每日24小时中白昼长短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动。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的某些形态建成过程受日照长度强烈影响的反应。

60.冻害:是指在冰点以下的低温使植物组织内部结冰而造成的植物物理性伤害。

6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和适应程度,可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

(一)水生植物:这类植物的植株全部或部分地着生于水体之中。根据它

们在水中着生的特点,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二)陆生植物:这类植物皆着生在陆地上,根据适生环境的水分状况,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及旱生植物。

62.风与植物:

风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1很多植物包括大多数树种是风媒花,依靠风力传粉。

2很多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也是靠风力传播。这些植物种子一般小而轻,具有飘浮的辅助结构。

3风可以调节植物周围空气中的水汽、温度和CO2含量。

4风能加强蒸腾作用,大风往往会使植物失水,破坏体内水分平衡或使气孔关闭。长期处于强风下,树木易矮化,产生旗形树冠。

5强风可使树木受损伤。木材脆软或有病虫害的树木则易遭风折。散生的、浅根性的、生长在潮湿、粘重土壤上的树,或大雨后土壤松软多水的条件下,在强风中易发生风倒。

63.影响根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

1较强的蒸腾作用(影响根细胞与土壤间的水势梯度,加速离子吸收)。

2较强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能量驱动根细胞对养分的主动吸收)。

3较强的光合作用(保证充足的糖类底物)。

4植物的营养、生长状况。

5土壤溶液的pH值(高则吸阳离子,低则吸阴离子,另外也影响微生物种类、繁殖和活动从而影响土壤的有效养分)。

64.适当的土温可以:

1增强根部细胞的代谢活动,

2加快根部细胞的增殖和伸长速度,

3减少水分的粘滞性,加快水分通过土壤的移动速度,

4可提高细胞膜对水分的渗透性,

5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多养分。65.森林的营养元素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是由大气、土壤及母质中的养分向森林输入并通过淋溶、侵蚀等林内养分的输出而实现。

生物循环则是通过林木与土壤之间的吸收、存留、归还的反复过程而实现,对保持森林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

66.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污染物沉积在植物表面,当有害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植物的部分器官受到伤害,其中植物的幼嫩部分、花柱、裸芽、果实表面等最易受

害。

二是有害气体进入植物体内,造成细胞和组织伤害或引起生理失调。

二者常同时发生,有害气体进入植物体的伤害是主要的。

两种类型:急性伤害、慢性伤害

67.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指在一定条件下,植物能忍耐大气污染的特性。

根据抗性原因分三类:

1.生物学抗性: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地上部分受大气污染后易于恢复。

2.形态学抗性。有较好的叶子形态结构,对有害气体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3.生理学抗性。在生理特性上具有抗某些有害气体的能力。如细胞的氧化能

力低,pH值高等都可提高其抗性。

确定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强弱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野外调查。

二是定点对比栽培法。三是人工熏气法。

常用三级抗性标准:(1)抗性弱。(2)抗性中等(3)抗性强

68.土壤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通过改变土壤性质而影响植物

2.通过在土壤中积累有害物质而影响植物生长

69.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

1.土壤中积累过多重金属因拮抗作用妨碍植物对铁的吸收,植物营养缺乏,

出现退绿症,叶子黄化,新叶最易受害。

2.植物根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受抑制,影响植物根的伸长。

3.吸入植物体内的重金属过多,在叶子中积累后,可致局部细胞坏死,在叶尖和叶缘形成褐斑,即褐斑病。

70.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的特点比较:

1.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

2 充分利用土壤具有的强大的净化能力

3.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最终不能进入食物链。

72.绿色植物有时也是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发生源:

1.在绿色植物正常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常释放出一些颗粒物和挥发性碳氢化合物。

2.植物发生病虫害以及在防治植物病虫害过程中可能间接地引起大气污染。73.种群:同一物种生长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大小和密度、

年龄结构、

数量增长 (典型的有指数型和逻辑斯谛型增长 )

74.逻辑斯谛方程:

75.竞争:是在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体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超过了当时的空间或共同资源的供应状况,从而发生的彼此妨碍或抑制的相

互关系。

生态位:指一个种的功能、适应和分布特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命过程的总称。

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

76.辛普森(Simpsin)指数:

77.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与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植物群居形式,是多物种结合的结构单元。

植被(Vegetation)是生长在一定地域内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表明分布在任一地域范围内的植物及群落的总体。

多度:指群落内每种植物的相对数量

密度:单位面积上植株数的一个实测数据,根据植物数目与一定面积之比投影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垂直投影复盖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表示某一种群个体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确限度:是一种植物局限在某一类型植物群落的程度

重要值=(相对密度(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00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相对盖度=某一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之和×100

群落系数:CC(群落系数)=2W÷(a+b)

W: A、B两个群落中共有的种数;

a,b:分别是A、B群落中种的总数。

如果两个群落的植物出现的完全一致,则CC=100%

78.演替的概念

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称为植物群落演替。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原生演替(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

次生演替(群落的退化和群落的恢复)

79.植物群落的发生

繁殖体的传播——定居——群聚——竞争——反映——稳定

80.行道树发育良好,可对街道发挥有效的遮荫降温作用:

树冠能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透入树冠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为树冠所吸收,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减弱地面长波热辐射对行人的高温影响。

?阻挡街道两旁建筑物对地面的热辐射,特别在晚间可以减少建筑物散发

的辐射热。

?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热量

81.林带的防风效果

林带防风的有效范围与林带高度有关,风速减弱的范围一般在迎风方向3倍树高距离至背风方向20倍树高距离之间。减弱风速最有效距离是林带后5~10倍树高处。

林带结构、风速大小、风向与林带夹角、林带网格大小等也有影响。82.选用以消音防噪为主要目的的树种,宜有以下特点:

树冠浓密,枝叶多而厚,枝下高较低,树干上下部枝叶分布较均匀,叶片大而厚,富有弹性。

一般,阔叶树叶片较大,优于针叶树,常绿树可终年发挥效益优于落叶树。83.在交通频繁的宽阔道路或其他噪声源两旁的绿化隔音带宜采用立体配置,为兼顾观赏效果,靠路一侧可种植花草、灌木,林带中心则以枝叶浓密的乔木为主,高度不低于10 m。对于较窄的街道或不宜采用宽带的情况下,可选用枝下高较低,枝叶浓密的单行树木,在向声源一面增加配置密枝的灌木,带宽约6-7m即可有效“滤过”汽车噪声。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教学时数]4 本章重点 1.生态学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 3.生态系统分类 4.食物网 5.生态危机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学科。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黑格尔(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后来,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1966年,smith认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又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vironmental biology)。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不同定义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基础生态学分支和领域。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小米勒(G.T.Miller,Jr.)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g·hardin)所提出,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宏观——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是活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三废)、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不足等问题。——全球性的事态激化,称为“全球性生态灾难”——才重视生态学。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生态学问题。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包括118位国家首脑参加,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学战略性问题,生态学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推动了全球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答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答案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1.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有哪些?书P8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书P64-65 3. 简述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答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成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越高。 答案二:①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③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4.如何理解城市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网)原理。书P50-51 5.请谈谈您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的认识? 反映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主要是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不同生态系统间,甚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亦可以说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表现出来的,有些需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一言以蔽之,生物之间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特别是在需要排放污染、倾倒废物、喷洒药品、采伐、开山、筑路、修建大型给水工程及其它建设项目时,务必注意调查研究,摸清自然界诸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与某生产活动有关的其它事物也加以通盘考虑,包括考虑此种活动可能产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明显的和潜在的)影响,从而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 macroclimate: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小气候 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 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如飞虱长短翅; 社会性昆虫等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大纲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1.1 生态学的发展 1. 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类 1.2 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演替、生态平衡、干扰、稳态机制 1.3 生态学一般规律及实际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城市化(概念、特点、标志、利弊、标准)、存在问题、城市化所带来问题、城市污染、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3.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概念 3.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2)它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3)它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它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它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城市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反应;③城市 化对人群的影响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4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3.5 城市生态学研究重点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4.1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 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 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 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 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 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 1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7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1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 12 .贝格曼定律(十分之一法则):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有增大的趋势; 13.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4.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16. k-选择: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种群稳定于K附近。 17. 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 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18.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 1/ w = Ad + B。 19. -3/2幂定律:自疏,导致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20.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21.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普通生态学试题答案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GC001)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普通生态学笔记

(课堂笔记) 普通生态学 2012年12月01日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四大学派: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 2.2总体而言,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 (1)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 (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向种群和群落;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非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要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作用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1 物种 1.1 物种的概念 物种 功能单元。 1.2 物种的特点 (1)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2)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 (3)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得个体集合;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 环境 2.1 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 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成为环境因子。

2.2 生境★ 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 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2.3 条件和资源★ 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不可消耗的称为条件,可被消耗的成为资源。 3 生态因子 3.1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2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3 生态因子的分类★ (1)通常分类: ①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②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2)有的学者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Simith等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3.4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1)维度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级,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受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2)垂直地带性 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性变化。受海拔高度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 (3)经度地带性 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布。受水分分布不均匀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