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
1.甲骨文(P42):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引起最初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2.《铁云藏龟》(P42):为刘鹗所作,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3.《契文举例》(P30):是清代学者孙诒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4.《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5.熹平石经(P45):从东汉末熹平思念(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的阅读效果
6. 正始三体石经(P45):魏正始中,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将古文经刻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7.尺牍(P46):木牍是用来书写的木板或木片,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故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
8.汲冢竹书(P47):西晋时期,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经过整理后得到《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1.《玉台新咏》(P56):是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南朝梁代徐陵所编,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诗歌总集,选集了汉魏至梁代的诗歌共700多篇,以宫艳诗为主,较为优秀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
12.宋代四大书(P21):《太平御览》是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主要搜集小说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文总集,《册府元龟》是一部史学类书,记载历代君臣事迹。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15.《四库全书》(P29):是清乾隆皇帝依靠强盛的国力,组织全国360多名学者用10余年时间编纂的大型丛书(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共收书3461种。
16.《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P56):是通带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是清代严可均所编,共搜集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其最大的长处是“全”,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
17.全唐文(P56):是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搜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由清代董诰的 给你奉敕所编集,共1000卷,搜集了唐五代作者3042人的单篇文章18000多篇,按时间先后编排。
18.《全唐文补编》(P56):由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历时20年编纂而成,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该书收录了唐人文章近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全书近400万字,是20世纪所发现的唐代文献一次比较全面的结集,也是《全唐文》最重要的补充。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21.类书(P64):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

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24.方志(P67):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些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25.《经籍纂诂》(P30):阮元主编,搜集故训,荟萃古义,是检寻旧诂比较方便的工具书,单应用文献多有错误,今人宗福邦先生主编的《故训汇纂》在体例和文献检核上都超过了《经籍纂诂》。
26.“三通”(P64):杜佑扩充唐代刘秩的《政典》而成的《通典》,宋人郑樵编撰的《通志》和元人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
27.举例说明总集的种类。
按照编集的时段和体裁来划分:
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
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
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28.简述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工具书。
1、书目、索引 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 索引——《杜诗引得》
2、字典、词典 字典——《说文解字》、《尔雅》 词典——《辞海》
3、类书、政书
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 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 宋人——郑樵——《通志》 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4、历法、纪年 历法——阴历 纪年——天干地支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1.目录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5
2.目录学 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是为了适应文献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学问。P5
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言,《论目录学功用》大意为通过目录可以了解学术的演变与发展,按照中国的学术传统,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P6
4、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

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5、P90官修书目:即所谓“朝廷管簿”,是封建社会有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举例: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等——《七略》 魏——郑默——《中经》 最突出的代表: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
6、P92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又后人补修的“文艺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举例: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第一部史志目录
唐——魏徵、李延寿等——《隋书·经籍志》
7、P92补史志:正史中的“文艺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这些补撰与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举例:宋——王应麟——《汉书文艺志考证》
8、P93&95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者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举例: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9、P77&P83《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等一批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的群书目录,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目录学。《七略》包括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诗歌)、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shi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10、P13刘向整理古典文献时广罗异本,仔细比堪,去除重复,校出脱讹。然后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他每校完一部书,就把有关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学术源流等整理情况写出一篇叙录,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一书,开创了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11、P3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在乾隆年间编撰,该书达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峰,此目安四部分类法编排,后来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批驳或补正,余嘉锡先生所著《四库提要辩证》。
二、中国古典目录学“六分法”的形成。P84
1、“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始于《七略》。
2、《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3、六艺略(分为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小学
诸子略(分为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分为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荀况)、杂赋、歌诗、
兵书略(分为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分为六种)天文、历诸、五行、著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分为十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三、中国古典目录学“四分法”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P86—87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与东晋时期的李充。
1、郑默“考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西晋荀勖(xv)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
2、2、东晋初年,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
3、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为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四、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P79—83
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1、P79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例如: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2、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3、P81类序:包括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各家目录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的。类书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变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五、目录学在学术中研究作用P102
①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
②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
③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 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2.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

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记的主要版本在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二有不同的分类。
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6.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木活字本最著名的是请武英殿聚珍版,共印书134种。铜活字本最著名的是清代印行的《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
7.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如商务印书局影印的《四部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全书》。
8.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9.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连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10.蝴蝶装:(清叶德辉)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板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
11.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12.版心:即刻版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分界处,一般不可正文,婉儿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13.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14.题识:即藏书家或他人在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古代藏书家和版本学家对所经手的图书一般都要仔细鉴定,并在书前书后的附页上或在卷首卷尾的空白处写上他们的鉴定意见。好的题识对于鉴别版本有重要参考价值。
15.避讳:就是在所书写的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避,以表示尊崇。避讳常用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
16.版本鉴别:就是对待定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以及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进行鉴别,从而确定其版本价值。
17.鉴别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看字体、看纸墨、看装帧、审书名
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读序跋、审内容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1.校勘((P6)

:所谓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回复或接近文献原来的面目。
2.拓本((P144):为了使某些文献能够长期保存,人们便将他们刻在石头上。为了使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资料能够广泛流传,人们又用纸将它们摹拓下来,于是便成了拓本。
3.对校((P154):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4.本校((P156):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和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5.他校((P157):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种文献成为他校。
6.理校((P158):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通常需要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
7.定本((P165):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同异,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8.定本校勘记((P165):在写成定本后,附以校勘记,说明其所校定的根据或理由,是较为审慎的方法。
9.底本附校勘记((P166):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来和其他资料互校,工作完成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发表出来,这乃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方式。
10.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填空题(P137):讹、脱、衍、倒(、多重错误)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一、名词解释
1. 伪书P172:伪书就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2. 辨伪P177: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3. 四部正讹P190-191:晚明胡应麟所著,是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它不仅仅归纳总结了伪书现象,而且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是总结出考辩伪书的八条方法。它是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
4. 《左传真伪考》:瑞典人高本汉所著,把《左传》和《论语》、《庄子》、《国语》等书比较,发现《左传》所用方言虚字和代词与其他古书不同,与鲁国其他书籍也不一样,故而认为《左传》使用的不是鲁国语言,《左传》不当是孔子所作,也不是孔门弟子所作,也不是司马迁所谓的“鲁君子”所作,当是另一人或他的同一学派中数人所作。
二、简答题
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P173:
1. 尚古观念而产生
2. 文献亡佚而产生
3. 政治相争而产生
4. 学术相争

而产生
5. 伪署作者而产生
6. 好事妄为而产生
伪书的主要价值P194-196:
1. 保存古代的佚书
2. 保存古代的神话
3. 保存古代的制度
4. 保存古代的思想
5. 保存古代的科技
6. 保存古代的语言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1、辑佚: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成编辑成册(篇)。
2、辑复性的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能详考原书体例篇次,佚文的整序编排基本得以恢复原书旧貌的辑佚。
3、文献亡佚的原因:⑴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相关,也与强大的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
⑵科技图书的亡佚,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所致。
⑶在雕版印书之前,书籍流产主要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
⑷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另一种逐渐不行于世。
⑸大部头的书流传不容易。
⑹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旨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1. 训诂(P252):“训”是解说,“诂”是古音,“训诂”也就是解说古言,合起来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
2. 传(P260):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代表的有孔子所作的《易传》(十翼)、《春秋公羊传》等。
3. 章句(P262):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显著。它也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专著比较简明而章句则比较繁琐。
4. 信、达、雅(P275):信、达、雅三者,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是真实;所谓“达”,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检索
1.检索文献书目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 书名检索
(一)丛书检索
(二)单书检索
1、查各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有些图书馆已将馆藏古籍书目汇编成书,如《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
2、查有关分类书目,如善本书目、断代书目和专科书目。
(三)题记检索
(四)篇目检索,按检索的范围分为专书索引、群书索引和专题索引三种。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技术上,拿到索引,要仔细阅读索引的前言或凡例,弄清其检索范围、编排体例和所据版本。
(二)方法上,要注意综合使用各种索引。
(三)态度上,不能

完全依赖或迷信索引,不要以为只要把索引中的资料全部查到,就等于把所有的资料都搜集到位了。

2.检索人物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 人名检索
(一) 传记著作检索
(二) 传记资料检索
1、 史传中的人物资料检索
2、 方志中的人物资料检索
3、 石刻中的人物资料检索
4、 综合检索
(三) 人物别名字号检索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同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