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

字体:隶书

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2)三体石经

时间:三国齐王芳正始(240-249)年间

字体:古文、篆文、隶书

容: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3)开成石经

时间:中唐时期

字体:楷书

容:儒家十二经清以前的石经中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

(4)乾隆石经

时间:清雍乾年间

字体:楷体

容:“十三经”

三、竹木与简牍文献

1.竹简、木简、木牍

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木牍:较宽的木片;竹简、木简、木牍合称简牍,是商周至汉晋的文献载体。

历史上重要竹木文献实例:

2.汲冢竹书(战国竹简,发现于晋太康二年)

3.居延汉简(额济纳河流域)时间围: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叶。

4. 银雀山汉简()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初墓葬。一号汉墓4942枚。为《膑兵法》、《子兵法》、《六稻》、《蔚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墨子》等先古籍。

5. 睡虎地简(云梦)容特点:代的法律条文

6.郭店楚简()容特点:学术著作。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证明战国中期前《老子》其书已存在。

7.上博藏战国楚简这批楚简中收有《周易》三十四卦的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部。

8.走马楼吴简()

1996年10月,走马楼街一古井,出土超过15万枚三国吴简。

2003年,在走马楼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万枚汉简,为汉代实用文书。

9.里耶简() 2002年,湘西里耶古镇出土2万余枚,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10.汉简、晋简()

2003年12月,市发现十口古井,从中发现300多枚汉简(东汉末期)。

2004年2月,在同一地区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7捆700余枚晋简。简牍上“太安二年”(西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字样清晰可见。容为官府文书,将对研究中国西晋历史和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缣帛与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光洁细薄的丝绢。

1.战国汉时,帛书使用相当普遍

2.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

3.马王堆西汉帛书,为末至西汉初抄写。有大量书籍,如《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等。

五、纸

纸为晋之后最通用的文献载体。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

一、最早出现的是总集。

总集是多人文学作品的汇集。(见教材页55)

总集形式灵活:可单收一种或多种文体;可只限一朝一代或兼收历代。

1.结合定义及你所掌握的文学史常识,可推知最早的诗歌总集应是?《诗经》、《楚辞》

那么,此后又有哪些重要的诗歌总集?

1.《玉台新咏》,()徐陵编

续接《诗经》、《楚辞》的古诗总集,为南朝梁以前历代言情之作,以宫体诗为核心,但保存了汉六朝相当多的诗歌。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是集收汉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至唐末歌谣,还保存了大量乐府史料,是研究汉六朝隋唐乐府的最基本的文献。

3.《先汉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

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每诗注明出处,诗人下列小传,考证颇精。

4.《全唐诗》,(清)康熙敕编;《全唐诗补编》,尚君辑

《全唐诗》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寅、定求等人具体负责。虽已求全,但仍有遗漏、误收。错误等。

5.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中华书局编为《全唐诗外编》后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

1、若查检金元明清诗,则可使用以下总集:

①《中州集》,(金)元好问编

②《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③《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

④《明诗综》,(清)朱彝尊编

⑤《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

2.若需查阅历代词、(散)曲作品,应使用哪些总集?

①《全宋词》,唐圭璋编

②《全金元词》,唐圭璋编

③《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

④《全清词钞》,叶恭绰编

⑤《全清词》,程千帆主编

⑥《全元散曲》,隋树森编

⑦《全明散曲》,伯阳编

⑧《全清散曲》,凌景埏、伯阳编

3.若需查阅元明清戏曲,可使用哪些总集?

①《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②《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

③《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

④《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4.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选》)

这部选集收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诗文752篇。上起子夏(《毛诗序》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编排的原则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因此所谓“文”指广义的文学作品。

(1)从文体角度而言,《文选》所录分为哪几大类?赋、诗、文。赋、诗所占比重最大,又分列38小类

(2)《文选》的选录标准

《文选》选篇,“文为本”,所录均为名作佳篇。然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则一律不选。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思,义归乎翰藻。这一选录标准有何意义?

5.总集因何而产生?

《隋书·经籍志》:“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若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晋)挚虞《文章流别集》被视为总集诞生的标志。

二、个人的诗文汇编:别集

《隋书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1.别集的编纂体例

①汇编:汇集作者的诗文为一书

②类编:按诗文题材容分类编排

③分体类编:按诗文体裁分编

④按年次编:以诗文写作年代为序编排

三、单行文献

单行文献是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为单行本。(见教材页59)

四、丛书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是按照一定原则,把多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并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字。又称“汇抄”、“合刻”、“汇刻”、“丛刻”、“丛编”、“类编”、“全书”、“丛刊”等。(见教材页60)

1.丛书因何而产生,有何功用?

1)“丛书”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这部书却是部文集)。

2)真正的丛书,出现于南宋。以俞鼎、俞经《儒学警悟》(收六部宋人著作)为代表。

3)丛书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丛书、专科性丛书。

4)丛书的功用与价值(教材页61)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

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

2.丛书举要

(1)“丛书之祖”:《百川学海》,(南宋)左圭编

(2)“丛书之冠”:《四库全书》

清乾隆敕编,乾隆务府抄本。先抄成四套,此即所谓“北四阁”分藏于:

①故宫文渊阁(现藏故宫博物馆)

②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

③故宫文溯阁(现藏)

④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图书馆)

另有所謂“南三阁”,即:

①文宗阁本,在金山寺,太平军毁

②文汇阁本,在大观堂,太平军毁

③文澜阁本,在西湖圣因寺(现藏图书馆)

现通行者为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古籍又据商务本缩印。

(3)“民国三大丛书”

①《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元济编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

②《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编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

③《丛书集成》,王云五主编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编排而成。

(4)诗话、词话类丛书

①《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八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②《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续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九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③《清诗话》丁福保编收清代诗论著作四十二种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④《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富寿校点续收清代诗论著作三十四种有古籍排印本。

⑤《词话丛编》唐圭璋编收历代词论著作六十种,后中华书局新校本收八十五种(附人名索引)。

(5)政书类丛书:《十通》

《十通》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工具书,属于政书(见教材页64)。

包括:

①《通典》(唐)杜佑修

②《通志》(宋)樵修

③《文献通考》(元)马端临修

④《续通典》(清)乾隆官修

⑤《皇朝通典》(清)乾隆官修

⑥《续通志》(清)乾隆官修

⑦《皇朝通志》(清)乾隆官修

⑧《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

⑨《皇朝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

⑩《皇朝续文献通考》锦藻修

3.如何利用、查检丛书?《中国丛书综录》

第一册《总目》(汇编、类编、“丛书书名索引”、馆藏情况表)

第二册《子目》

第三册《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

五、类书

我国古代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思考:类书与丛书有何不同?

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不予分割;

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按类别编排。

?思考:类书与辞书(如《说文》、《尔雅》等)有何不同?

类书的重心在摘取文句,汇集古今群书中的词藻。

辞书的重心在释义,引征例句归纳出词义、义项。引文一般限于句子。好的类书摘引词句篇段严格依原文,各条引文都明确出自何书何卷何篇。

?类书举要

“唐代三大类书”

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北堂”是隋秘书省后堂。此作引书八百余种,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在辑佚、校勘方面极有用途。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引征体例上对类书有所改造,类(故)事之后又列(诗)文。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宋代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①《太平御览》,(宋)昉等主编

综合性类书。分55部5426类,每类之下罗列群书关于此类的记载,依经史子集顺序罗列。

②《太平广记》,(宋)昉等主编

被誉为“小说家之渊海”。所引系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

③《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

专科性史学类书,专门辑录历代君臣事迹,起上古止五代。所采以正史为主,材料较多。

“明清官修类书”

①《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

“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②《古今图书集成》,(清)梦雷等编

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分六汇编,每编之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又分部,几乎涵盖重要的古代文献。

③《佩文韵府》,(清)玉书等编

该书按平水韵106韵编排,以韵系字,每字之下采词藻典故,按词条末字入韵,以供诗词创作时查词藻之用。

六、地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专书。地方志分类及容比正史更为详细,总体容量大大超过正史,是我们研究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重要资料,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什么是目录?

文献学所研究的目录为“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产生于西汉时期。

二、群书目录的类别

1.根据编撰者性质划分: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1)官修目录(国家藏书目录)由朝廷主持对当时尚存的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制的目录。

(2)史志目录史学家撰写编入史籍的目录。主要指正史(纪传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3)私家目录私人藏书家或学者对私藏按不同情况、用不同方法编制的目录。

2.根据目录的容划分: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1)综合目录以某时期、某地区、某类型的所有书籍为对象编制的目录。

如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丛书目录等。

(2)专科目录专门著录某学科的目录。如经学目录、诸子学目录、文学目录等。

(3)特种目录为某种特定需要而编制的目录。如禁毁书目录、版本目录、推荐书目录、目录的目录等。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结构与体制

《省庐文集》七卷、《诗集》十卷,国朝师度撰。师度字古晋,号省庐,华亭人。崇祯戊寅,吴下诸人为千英之会,毕集于虎丘,师度年十五,即席成《虎丘夜宴同人序》,吴伟业有“江左三凤凰”之目,盖谓师度及吴兆骞、维崧也。《晏子春秋》十二卷。右齐晏婴也。婴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昔司馬迁读而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讨论:这两则目录包含了哪些信息?

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叙录(提要)、类序。

一、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1.书名(一部书的标志)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附录等。

2.叙录叙录,也称解题、提要或书录,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古籍的容、价值,介绍作者生平,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向读者指示门径的。叙录之体始于(西汉)向。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一大创造。

3.类序对某一类古籍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目录体例中总括性最强的部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创造。(2)类序的类型

1.全目之序: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文字

2.大类之序:介绍目录中每一部类(或“略”)的说明性文字。

3.小类之序:介绍目录中部类之下的类(或“种”)的说明性文字。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二)称目录体制包括:

一曰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

二曰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

三曰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

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三者不备,则其功用不全。

二、目录体制类型

1.部类之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书名、叙录、类序三者俱全,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

可以对文献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考订和正误,“论其指归,辨其纰缪”。

2.有类序、书名而无解题

类序、书名兼备,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可以使读者了解每类图书的价值和作用,“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彰学术,考镜源流”。

3.只著书名,无类序、解题

只有书名一项,如《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等书《艺文志》。

这种体制,如果“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也可借以考见学术之源流沿袭。

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分类

樵:“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那么,最早的图书分类是怎样的?

一、从汉至唐,图书分类是如何演变的?

1.六分法之始创:歆《七略》

2.六分法之巩固:班固《汉书·艺文志》

3.六分法之变革: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

4.四分法之始创:荀勖《中经新簿》

5.四分法之改进: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6.四分法之确立:《隋书·经籍志》

二、四部概述

三、四部分类法的完善与变迁

《隋书·经籍志》并没有解决如何著录道佛著作的问题,只是将相关书籍的目录独立置于附录中。因此,四部分类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1.如何处理道、佛著作的归属?

①《旧唐书·经籍志》将其分别归入乙部“史录·杂传类”(收仙灵26家,高僧10家)与丙部“子录·道家类”(收道释著说47家)。

②《新唐书·艺文志》则全部归置于丙部“子录·道家类”(收神仙35家50部,释氏25家40部,另有不著录者若干家)。

③新旧唐书将道佛著作并入史部或子部,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四部目录。

④北宋时的《崇文总目》则将道佛经书全部归列入子部,并独立成类。《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都承袭了这一做法。

⑤《遂初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则于子部设释家类,将道书附于道家。

2.古无今有的新出书籍如何按其性质分别纳入四部之中?

①子部杂家类,解决完善了这个问题。杂家是古籍书目分类中最具弹性的一个类目:凡性质特殊,不能隶属于他类的著作,可纳入杂家;凡新兴著述,数量较少,不足以成类的著作,也可暂时栖身此处。

②将杂家作为容纳不便分类的书籍的渊薮,始于《隋书·经籍志》。

3.四部分类法的灵活性体现在哪里?(如何构成一个有弹性的分类框架以适应学术文化的变迁?)

①四部分类并非一直因循守旧,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便于容纳新的书籍类目。

②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删史钞类,创设史评类。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据此将史评、史钞合并为一类,而《四库全书总目》则又将史评单独列为一类。

③又如类书,《隋书·经籍志》将其附于子部杂家类,《旧唐书·经籍志》则于子部新设“类事”一类(与“杂家类”并列),《新唐书·艺文志》改“类事”为“类书”。

④四部分类中,一些二级类目的学术地位也因时而变。如《孟子》类的书籍,直到北宋的《崇文总目》还都被列入子部儒家类,但是自从朱熹定《四书》后,《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于是《孟子》类书籍就由子部升入经部。

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型

一、古籍综合目录

1.官修目录(国家藏书目录)(略)

2.史志目录

3.私修目录

4.丛书目录

2.中国古代国家藏书书目的特点:

①著录的古籍全面而丰富,代表了当时国家的藏书水平。

②绝大多数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③著录较为详细,多有小序、叙录。

3.史志目录的起源与发展

《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

4.史志目录的作用

①可以从中看到一代藏书的全貌。

②可以从中查找某个人或某一学科有哪些著作。

③可以考察古书亡佚的大体年代。

5.私家目录的发展历史

(1)始于南朝宋王俭《七志》和梁阮孝绪《七录》。

(2)隋唐私家目录继有所作,但大都亡佚。

(3)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二、古籍专科目录

①经籍目录

②诸子学目录

③史籍目录

④文集目录

⑤释道书目录

第二节古籍的版式和装式

一、版式及相关术语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具体包括:版面、边栏、行格、版心(口)、鱼尾、象鼻等

二、古籍装式

1.卷轴装 (卷子装)

唐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与今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卷轴装书籍,易于收藏、整理。那么卷轴装有何不完美之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称:“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细阅卷舒,甚为烦数,搜集整比,弥费辛勤。”

2.旋风装(龙鳞装)

约盛行于唐代。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相对卷轴装而言,旋风装有何优势,其不完善的地方又在哪里?

优点:缩短卷子长度,增加卷子容量,便于翻检。

缺点:不能完全克服卷轴装的卷舒之难,且散页卷曲后难以平复,并未被长期广泛采用。

3.梵夹装

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代对从印度传来的用梵文书写在贝多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4.经折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5.蝴蝶装

宋元印版书的主要形式。为适应雕版印刷一页一版的特点而产生的纸书装帧形式。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向对折,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有文字页展开若蝴蝶。

蝴蝶装的优点:有利于保护文字,耐磨损。

蝴蝶装不足:书页为单面,翻阅时,有时可能翻到无字书页。

6.包背装

将书页在版心处向外对折,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故称包背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7.线装

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与包背装多有相近。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小结:古籍装式的发展阶段

①卷轴体式:卷轴装、旋风装

②折叠体式:梵夹装、经折装

③册叶体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思考:古籍装帧体式的不同阶段各有何特点(优劣与改进)?

第三节古籍版本的类别

一、写本

相对于印本(使用印刷术制成的文献书籍)而言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纸书称为(手)写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

二、刻本刻本的定义(请参见教材)

刻本的分类:标准多样、分类复杂具体掌握以下几种:

(一)按刻印时代分:

1.唐刻本与五代刻本

(1)唐刻本唐人刻书,以佛经为主,初见于中唐。最早的雕版刻本《金刚经》(唐咸通刻本)

(2)五代刻本除佛经外,还有经书。如《九经》(依《石经》文字刻印)

2.宋刻本

(1)两宋时期雕版印书大盛。

(2)书籍容扩至经、史、子、集各类。

(3)两宋的刻印中心包括: A.B.C.

(4)宋刻本质量上乘,受历代藏书家重视:

①纸质白硬,墨色香淡

②版心有刻工,卷末有字数

③字体为欧柳笔法,避讳严格

④宋版书的装式应为蝴蝶装

3.辽刻本与金刻本辽刻本极少,金刻本稍多,较珍贵。金刻书中心是平阳(今),以刻印戏曲类书籍而盛名。

4.元刻本

①元代四大刻印中心:、、与

②容特色:小说、戏曲、医书较经史为多

③元刻本很少有讳字,这在历代刻本中较为独特

④装式除蝴蝶装外,还出现了包背装

5.明刻本

①明初至正德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版余韵,多是黑口体字

②嘉靖至万历:颇有宋版遗风,变为“白口、方字、仿宋”

③万历后期至崇祯: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讳字较严

6.清刻本

①字体:明代仿宋体被称为“硬体”,康熙后流行非颜、非柳、非的端正楷书,一般称为“软体”。

②装帧:线装为主。

③避讳:康熙开始实行讳法,且较前代更加严密,故清刻本有不少讳字。

(二)按刻印地区分:

1.浙本自宋起地区所刻之书。浙本刻印精工,为宋本之冠。

2.蜀本自宋起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宋刻本中,蜀本价值仅次于浙本。

3.闽本自宋代起建安、建阳两地广刻书籍,称为“闽本”或“建本”。南宋时,建阳麻沙镇刻书极盛,但质量极差,“麻沙本”等同劣本。

(三)按刻印单位划分

1.官刻本官刻多选上乘原本,不计成本,雕版质量很高,因而刻本品质优良

(1)朝廷中央机构负责刻印形成:

①监本: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

②兴文署本:兴文署是元代官刻书籍的机构。

③务本:明清两代宫廷部刻印的书籍。

④经厂本:明代府刻书,由司礼监领其事。设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

⑤殿本:清康熙十九年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凡钦定、御制、敕撰诸书,以及经、史书籍,均有武英殿核定版行。(2)地方政府机构负责刻印:

①书院本:历代书院所刻之书。

②藩刻本: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

③局本:晚清地方所设官书局刻印之书。

2.私刻本

指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籍。包括自刻本、家塾本、家刻本。

私人刻书人不以赢利为目的,多以名望为重,很多刻书人本身学识渊博,故而校刻精良,刻本品质通常也较高。

3. 坊刻本

旧时称书店为书坊、书肆(也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等),书坊所刻之书,俗称坊刻本。

坊刻本总体品质不如官刻、私刻,但对传播知识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按版刻情况分

注意区别:

①祖本与原刻本(或称初刻本)

②原刻本与重刻本、翻刻本

③重刻本与藩刻本

④重刻本与影刻本

⑤递修本与百衲本

二、活字本

(一)活字印刷术的优劣

活字印刷术不需刻版,更为简便,印书效率更高。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主要改换的是活字材料。

(二)活字本类型

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2.据制造活字原料不同,分为:

①泥活字本

②木活字本

③铜活字本

④磁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3.木活字本如,清代的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称“聚珍本”。

4.铜活字本如,清代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三、影印本

影印本是利用照相制版手段以反映图书旧本原貌的一种印本类型。

如当代各出版的《四部丛刊》、《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

第四节古籍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版本鉴别,就是对特定古籍的出版时间、出版地、出版者、制作方式和流传情况等的检查考证,以确定古籍版本的类型和价值。

(一)根据牌记、封面鉴别版本

1.牌记(书牌子、木记、墨围、碑牌)

(1)什么是牌记?古代印本多在里封、卷首、序后、目录末、卷末或某一卷的后面,印有说明版本情况的文字,大多有一定的框式图形(如碑形、方形、钟形、鼎形、幡形等),通称“牌记”。

2.封面除记书名、著者,还经常印有刻家室名、刻板年月或藏版者等事项,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

?注意封面中的“藏版(藏板)”藏版指的是收藏书版。藏版、刻板是不同的概念。书版可能为刻版者数代珍藏,也可能数易其主。藏版者可能是刻版者,也可能不是刻版者,这需要参考其他条件加以鉴定。

(二)根据卷端鉴别版本

1.卷端书名冠词

书名冠词常常是同书异本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籍书名前有的加有尊称,如“皇朝”、“国朝”、“昭代”、“钦定”等字样,多数是编纂者所处朝代刊刻的。

元人天爵编《国朝文类》70卷,有元统二年(1334)刻本,而明嘉靖十六年(1537)晋藩刻本则改称《元文类》。

清人应昌编《国朝诗铎》26卷,有同治八年(1869)永康应氏秀芷堂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重印时改称《清诗铎》。2.根据刻工鉴别版本

古籍刻本的成书过程大致有定稿、校勘、书写、刻版、印刷、装订等六个环节,最后四个环节由刻书工人完成。刻书工人的绝大多数刻在书口下方,也有刻在序后、目录后、凡例后的。

?刻工与版本鉴别的关系

刻工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可据以了解一时一地的刻书情况。可以通过刻本关于刻工的记载鉴定版本。但应注意,不同时代的刻工出现在同一书上,应定为递修本。

1.读序跋

古籍正文之前多有序文,书后多有跋文,序跋容常涉及古籍刻印经过,序跋末尾常署有序跋作者的、时间等,凡此都可以作为古籍鉴别的依据。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刻书者、抄书者的时代一致:

?举例分析:《孔子家语》有明正德二年何孟春跋,版心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字样,有人定为明正德二年毛氏汲古阁刻本。错在哪里?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讳字的时代一致

?举例分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宗沐编《宋元资治通鉴》64卷,有万历四年(1576)序,又出现避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讳(改“校”为“较”)。问题出现在哪里?

2.审容

古籍正文中反映时代特征的容,有书中的纪年、纪事、纪人、称谓、地名、职官、文体、引用文献、引文等,都可以作为鉴定版本的依据。

(一)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纪年、纪事鉴定版本:

《布水台集》32卷,释道忞撰,该书版式风格近似明万历刻本,但开卷第一页则有“乙酉之役,处士开远举义,战没孤城,诗以诔之。”

书中纪年“乙酉”为何时?纪事“举义,战没孤城”为何事?此本是否确为明刻本?

(二)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称谓名词鉴定版本:

清代学者星衍判断《集千家注杜工部诗》一书:见有“广勤书堂新刊”(?),不知其为何代书肆,但注意到书中所标集注姓氏,称愈、元稹为唐贤,王禹偁至枋得为宋贤,而称辰翁为时贤。

书中行文说明了什么?此本大约为何时刊本?

(三)利用古书中的地名鉴定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元丰九域志》提要云:“案淏《云谷杂记》,称南渡后闽中刊书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严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为严州。今检此本睦州之名尚未窜改,则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

(四)利用古书中的官制名称鉴定版本:

《丘琼山先生大学衍义补赞英华》6卷,明仁锡纂,书封面印有“太史订大学衍义英华”十字(系原刻原印),而明清两代只有考中进士而又进了翰林院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太史”。仁锡于天启二年(1622)始中进士,授职编修,故此本刻印定在天启二年之后,应正确著录为明末刻本。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与注释

第一节校勘功用及原则

“校雠”或“雠校”初义(狭义):校正文字,即对比版本异同或推敲上下文,发现错误,是正文字。(后称“校勘”)“校雠”的通用义(广义):不仅校正文字,还审定篇第,抉择存本、编撰目录、撰写提要等。实际上包含了目录、版本的部分工作。

第二节古籍中的错讹常例

一、误误,指文字的错讹。误字的确定,要以原稿文字为准,以字形为限,以原稿著作时代的文字实际情况为根据。误字一般只指字形而言,不受音义制约。

1.字形致误又称为“形讹”。致错原因:古籍文字在抄刻时因字形致误,或由于汉字本身的形近字造成,或由于古代字体相似造成,或由于汉字字体结构造成。

2.语音致误原因: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音同或音近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则是字形不同,因而造成误字。

3.字近而误字近而误指的是字在文句中相隔不远,因上下文互相发生影响而产生的讹误。

4.臆改而误《关汉卿戏剧集望江亭》四折终场词:“将衙问成杀犯,杖八十削职归田。”按明代藏懋循《元曲选》本,“杀犯”作“杂犯”。“杂犯”是元代法律用语,处杖决并降职等。

二、脱(又称“夺”)

脱文,指原文缺字漏句。可脱一字、或脱二字、脱数字、脱一句、脱数句等

书写材料不同,则有脱简、脱行、脱页等

脱文的原因:抄脱刻丢、臆删而脱

三、衍(又称“长”、“剩”)

衍文,也称“羡文”,指对原文添字加句。

衍文产生的原因:抄刻而衍、臆改而衍

表现形式:涉上下字而衍、涉上下文而衍、涉其他而衍、旁注误入正文而衍

四、倒

倒文,指相邻文字互错其位。古时勾改文字叫“乙”,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第四节古籍校勘的方法

一、对校法

对校法:用同书异本互校的校勘方法。

目的:校异同而不校是非

使用条件:具备原稿或原版

二、本校法

本校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来校正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

依据:字句的各种对应关系

使用条件:一书没有异本,或虽有异本但经过对校后无法判定是非

注意:非出一人之手的古籍,史源不同的古籍不能用本校法

三、他校法

他校法: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可资材料:古籍征引的文献与被征引的文献

四、理校法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证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这是校勘中的无法之法。

与其他三法的区别:主要凭借逻辑的推证力量,其他三法则必须借重文字证实。

五、校勘不可轻改古书

古籍校勘要善于存真阙疑,不可强为附会。这是古籍校勘中最重要的一条戒律。

凡遇有疑误,最好存其同异,缺字也不可妄补,旁注更不要混入正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一直看到有人发帖子询问关于考古典文献学(或国学与汉学)研究生的事。我就想起几个月前的自己。当开始决定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後,也是到处求人,想了解这个专业的相关要求和参考书目,包括怎么考的问题。但这个专业一直属冷门中的冷门,本来学这个的人就很少,因而少有人回答。有回答的不是蜻蜓点水,太过简略,就是神吹乱侃,不切实际。当然,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蒐集到了一些资料。後来又有幸得到武大古籍所师兄(特此向师兄表示感谢)的指点,豁然开朗,也了解了大致的复习方向。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公之于众,以免同道“望尽天涯路”之苦。 在说专业课之前,先说一下英语。英语毋庸置疑,一定要过它所划定的线(相信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否则,总分再高也不收。除非专业课能考130以上,那么可以考虑英语降7分左右录取(以武大为例)。但这7分也是很少的,对英语太差的人来说也无济于事。所以,要想考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就必须抓英语。政治就更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再说专业。专业课,被问得最多的是该看什么书,或该怎么复习。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有困惑,总感觉学校推荐的那些书好像不够(所以自己就盲目买了不少书,主要跟着人气走)。在请教古籍所老师後,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也确定了大致需要购买和阅读的书。以下先列出学校官方公布的参考书目(以武大为例): 一、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史的基本知识都囊括了,难度好像还有点大。总之认真看,勤记忆没错。我还没开始看这本书(自己之前在图书馆借了老版的,大致翻了一下,然后决定买了一部新版的插图本上下册,RMB一百多块啊~~寒~不过还没开始看。。惭愧~) 二、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大修订版)。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武大指定的书,必看。专业课部分就靠这个了。近期在看此书,发现书中不少错别字,如“黄帝”讹为“皇帝”这类错误频现。待我读完,会将勘误表整理贴出。此书绝对是所有书中最大的重点,重中之重。考试题目大多都从这里来。师兄的建议是不仅要仔细看正文,还要着重看每章的概述,把握各朝的学术脉络。

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 1.典籍,贤人或贤人的言论 2.《诗》书,礼,易,春秋 3.刘向,刘歆 4.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 5.焚书坑儒 6.郑玄 7.永乐大典 8.乾嘉,皖派 9.王国维,罗振玉, 10.总集,别集 二,名词解释 1,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 别集渐多 其名称亦繁多。 2,蝴蝶装:简称“蝶装” 从唐五代开始出现 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 从版心中缝线反折 有字的一面向 里 对齐 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 纸上 阅读的时候 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 因 此叫“蝴蝶装”

3,马王堆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 约29件12万字 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 国纵横家书》等。 4,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 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 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 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5,丛书: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 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 冠以总名 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为仍保 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 而冠以一个总书。如《四库全书》 , 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 价值重大。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 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 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三,实践题 “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今欲广求贤哲,以赞不逮。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处士冯翊田子华,清慎通变,达政化之源。二人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方案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3.熟悉古籍普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古籍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 4.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5.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独立承担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秦诸子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文献学史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先秦诸子文献与诸子学史。 2.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贵州民族古籍文献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

四、课程设置 见“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 2.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效,重点放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3.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题论文,并向有关的专业刊物投稿,发表研究成果。 4.关于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内容。其中教学实践不得少于20学时,科研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3次。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研究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的本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本人做一次学术报告)。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后,学生需进行总结并填写《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情况登记表》、《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导师和有关教师对其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通过者才给予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结合本专业进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经过学科组的论证,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全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符合学术规范。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专业解析-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2、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专业方向 01.出土文献研究 02.目录版本校勘学

03.文史文献研究 04.文献学理论研究 05.中国学术史 4、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多选一科目)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17 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4)813 综合考试(文)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山东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三、就业前景 总体的就业很不好,只有学的精的那些人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但近几年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就业方面会有所升温。 四、推荐院校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五、相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北师大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北师大文学类723和936考研指南.pdf(下载次数: 317) 时光匆匆,转眼间你们也进入了大三下学期了,大学已经快要结束了,人生的前途问题摆上了日程了吧。一个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选择没有几个,高考算是一个,那么现在选择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又成了一个关键的抉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你们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你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决定性的。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一样面临这种选择,我也曾一度彷徨,在工作和读研之间纠结,大学几年生活消磨尽了自己的锐气,真的很担心自己没有毅力苦学大半年,考上一所好学校,看到各个名校录取通报上动辄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也曾有过退缩。但是,庆幸的是,我最终坚持了下来,选择了北师大。回首这一年多来的事情,真感觉仿若隔世,但最重要的还是像一位学姐说的一样,我把自己起点抬高了很大一截。大家都知道北师大是一所综合实力很强的高校,它的文科类专业,更是许许多多学子所向往的,非常难考。并且最近两年来北师大进行了研究生招生的改革,保送和专硕名额正在日渐侵蚀学硕的名额,看这份资料的同学们应该都是考学硕的,那么这个消息意味着难度日趋加强,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考研不仅需要毅力,需要坚持和努力,而且还需要完善的学习方法,而专业课在考试过程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得此则大事可期,专业课的学习不仅需要书本,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我所编写的这份辅导资料包括了参考书目的笔记以及我精心准备专业课知识点补充,再加上历年的真题和解析,是我这一年来准备专业课考试的心得和宝贵经验,相信会对大家的复习有一定的效果,帮助大家攻克专业课这一关。本资料特别适合基础薄弱者和想要考取高分的同学。祝愿大家明年都能够心想事成,顺利进入北师大!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