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一、《浪淘沙》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着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正是黄河的雄伟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与想象,运用典故,并通过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全诗节奏有疾有徐,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换旧符。 ...,总把/新桃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 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 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教学步骤 一、交待教学目的,看阅读提示及每首诗歌的往解①,回答 每篇作品的体裁、出处、作者及其所处朝代;补充解释“散曲”这种文学样式,挂出分组枪答赛计分牌,宣布抢答赛开始。 二、新授和抢答 (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 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 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 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计分) 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计分) 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6。“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 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 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 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计分)3.谁能是先背诵这首歌曲?(计分) 4.(录音、幻灯兼放)与上两首相比较,该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计分) 5.板书小结: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三、幻灯片总结古诗学法 事理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四、总结和宣布抢答赛结果,表彰先进,勉励后进 五、投影片安排作业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 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 一、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古诗三首》包括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则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祖国壮丽的自然风光。三首诗均为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至唐代大盛。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望天门山》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为“开”“回”“来”(“回”古音即作“huái”);《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四句押韵,韵脚分别是“奇”“宜”;《望洞庭》也是偶句押韵,韵脚分别是“磨”“螺”。值得注意的是,《望洞庭》中“和”读作“hé”为宜。 2.文化底蕴。 古诗虽然用字考究,语言凝练,但诗人总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极具画面感。读这三首诗,展开想象,总能在脑海中浮现动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深远,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古诗三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课后习题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也有“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首古诗的作者李白、苏轼、贺知章,都是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在一、二年级的课内外古诗词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积累了三位作者的部分诗作。学习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受到中华灿烂诗词文化的熏陶。

3.语言表达。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浩荡东流的长江有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天门山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对长江具有约束力和反作用,一个“回”字,写尽变化无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先写远望天门两山之所见,再点明“望”的立脚点即“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平添山之动态美,也暗寓诗人之喜悦心情。最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诗中无一“望”字,细品却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了“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同题诗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强,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坡仙”眼中,“晴湖”“雨湖”都是美好奇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望洞庭》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贺知章经过洞庭湖所见之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比喻的妙用,突出了宁静、柔和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想象瑰丽,比喻贴切,“洞庭湖”如银盘,“君山”似青螺,写尽了精致玲珑的山水风光。 学完三首古诗后,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进一步感受祖国壮丽的河山和悠久的古典文化。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七个生字中,两个是多音字,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它在词语中的意思来选择读音;“宜”“庭”“盘”都可以利用熟字“换换偏旁”的方法来理解与记忆;独体字“亦”是“夜”和“腋”的本字。甲骨文在一个

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 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 【设计意图:

《绝句》。师读:(课件出示2)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拾遗,时期伟大的。他忧国忧民,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4)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5:生字)读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第一首《暮江吟》写景,描绘了从日暮到月起这段时间的江上秋色。第二首《题西林壁》借景说理,诗人以描写不同视角中观察到的庐山景物引出要统观全局的诗理。第三首《雪梅》,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梅和雪,启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三位诗人都紧紧抓住了景物特点来表情达意,阐述道理。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准确细腻的表达,享受古诗的用词之美,艺术之美。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读诗的方法促进兴趣、思维,同时重视古诗的背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篇章页引入,明确单元要求 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个单元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出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谈话导入,读懂题目。 1、古诗引入,认识作者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出示课件。 2、出示诗题,理解诗题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预设1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了时间。 随机点拨:“暮”字下面是个“日”,太阳正在缓缓下沉,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点明了地点。 预设3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随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指导书写“吟”,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语文统编教材: 六下第10课《古诗三首》

第三单元第3课共2课时 7.《古诗三首》 【课文简析】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歧,表达本身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得意愿和据守高洁情操得决计。《竹石》描画了竹子坚毅、刚直、不屈得形象,施展阐发了作者得刚强、不屈不挠和坚强刚强不阿铁骨铮铮得高风亮节。《马诗》借马渴远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本身但愿有一个宽广空间,施展志向,报效国度。三首诗都是在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此时的“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富有感染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古诗文基本的阅读方法,在教学时要注重对诗歌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引导学生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难点:通过朗读并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核心学习任务】 1.会认古诗的生字,会写生字。 2.品味古诗,并査找相关资料,理解诗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唤醒学生内心体验,感悟古诗表达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博大的人性美,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学习准备】 搜集古诗写作背景资料;制作好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10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 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 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 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 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

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本节课我以前两首古诗为例,着重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知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诗中优美意境,并通过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激发孩子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古诗传说之美。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坐端正认真听老师来讲个神奇的故事。相传有一位身体瘫痪的贫妇,每天爬着到桥上乞讨。一天,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这围贫妇说:“丈夫死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供养八十岁的婆婆。”道士听后,便将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贫妇牵着拂尘,竟然站了起来。道士又说:“你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你们猜怎么着?贫妇的瘫痪居然好了。忙问道士家住何处,要登门道谢。第二天,这位贫妇找到那家人,可是并没有什么道士,一抬头,见到一副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士一模一样,你猜是谁? 2.吕洞宾是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并且是八仙中名声最大,故事最多的。虽然吕洞宾是以神仙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两首中,《牧童》的作者吕岩字洞宾,所以也叫吕洞宾。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奇心强,我通过一个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导入课题,孩子们马上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完整版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一、《浪淘沙》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交流古诗插图,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古诗的题目或反映古诗的内容,或反映古诗的情感,或点明古诗发生的时间,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时通过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最新)

古诗三首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 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 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 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 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 “△”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 步感受诗文内容,扫 除学习诗文中的障 碍。】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 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设计意图:有 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部编版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