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互间利害的冲突,我们相互间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现在遭受着外来民族严重的压迫,我们有共同的危机,我们需要共同的生存,我们已不需要‘我消灭你’或者‘你消灭我’的老的民族路线,我们需要在一种合理的民族关系上来消除内在的冲突,把我们共同的力量,抵抗我外来的侵略,以求共同生存。”[1]他的这个主张,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趋势。

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范长江对藏族问题予以深切关注,他指出:“松潘境内,藏人占百分之八九十,而政权却在少数汉人之手。藏民虽有土官,而土官亦受县官管辖,可以说完全为被征服之民族状态。……民国所谓五族共和者,实空有其名耳!”而且,东亚国际争夺之重心,已集中于中国,中国各民族的不合理关系,正予人以可趁之机。在分析了利害关系之后,范长江指出:“真正团结民族之方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所谓民族平等的意义,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经济上‘发展机会之平等’。诚如是,在各民族间压迫既不可能,生存上相依成为必要,经济之自然溶通,文化上之自然交流,如是必能造成巩固之团结,孕育出充实而崭新的文明。”[2]

范长江的这些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全面而又历史的了解,不仅教育、启迪了民众的现代民族观念,而且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感情,从而激励人们奋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二、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报道

范长江在《大公报》做通讯员和记者的几年,中国正处在灾难深重的年代。胸怀救国救民志向的范长江,以他犀利的笔触,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勾勒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材料。

范长江的突出贡献,是在通讯中迅速及时地揭露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真相,向人民群众传播了真理的声音。有关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就是他在国内第一个报道出去的。他在通讯中详细记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惊人壮举,诸如跨大渡河,夺铁索桥,翻雪山,过草地等等,表现了红军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还介绍了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徐向前、萧克等红军将领的军事才能和个人经历。不仅如此,范长江的西北通讯还告诉人们,红军与国民党代表着中国政治的两种势力,红军要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围剿”红军,另一方面施行所谓改良措施。红军与国民党的激烈斗争,“表示着中国政治的两大分歧:从现状中以求改进,与推翻现状以求进展。两种势力,无处不在斗争中。不过,对实际问题有解决办法者,终归是最后胜利者。”[2]这些报道,都与国民党对红军长征和红军领导人的造谣诬蔑根本不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帮助人们知晓红军和红军领袖是些什么样的人,并促使人们深入地思索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问题。

他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向国统区人民披露了西安事变的

真相和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告知于天下。1936年底,西安事变发生,由于国民党封锁事变消息,外界对事变经过不了解,少数反动分子乘机诬蔑事变是由共产党暗中挑动,企图挑起内战。在这关键时刻,范长江当机立断,冒险赴延安和西安采访,归返后发表了大量通讯,介绍了西安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共产党在事变中的积极作用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驳斥了反动派的谣言,使国统区人民明白了事变真相。

范长江的通讯反映社会面是极其广阔的。他的西北通讯,内容涉及西北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交通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几乎囊括了西北社会的全部。既有丰富典型的材料,又有记者精辟的见解,表现出了他对西北状况的透彻的了解。范长江就是这样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三、丰富多彩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从1933年涉足新闻界,到1952年调离人民日报社,前后有19年的时间服务于新闻界。在他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范长江新闻思想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指出:“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的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进社会的重要力量。”针对当时一般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

“新闻至上主义”,范长江鲜明地提出:“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认为在“关系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共同生死存亡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一个报纸如不能以负责的态度,把与战争有关的各种政治问题,切实地报道和指示,也必将因躲避现实,而逐渐为读者所抛弃。

不仅如此,范长江还强调报纸应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认为报纸在根本上有它一定的政治态度或趋向,但是在民族问题还存在的世界,一个正确的报纸,还应有它的“国家性”或“民族性”,违反国家或民族的要求,固执狭义的党派的成见,这是落伍的或幼稚的报纸,不是时代的报纸。在当时抗战建国纲领是中国的政治总纲领,因而这也就是这一时代中新闻工作的政治指南针。范长江号召新闻工作者不要怕谈政治,“报纸不怕谈政治,只怕谈得不对”,应把新闻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一个报纸只要抓紧了时代政治要求,是会受欢迎的。”[3]

范长江的这些主张,在中国新闻界较早提出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良好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这不仅在当时为抗战时期的新闻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

721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范长江从总结“自己暗中摸索的经验”中,系统地论述了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

对新闻初学者而言,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了新闻工作入门的五个方面:①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②有操守,“非有高度的牺牲精神不为功”;③要有丰富的知识,既要博,又要精;④要有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⑤健康的身体。这些都是做为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关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记者的论述,则散见于他的论文、讲话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归纳成五个方面:

11必须有抱负、有理想。他说,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他在讲到自己时说,自己当年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正是由于他抓住了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和群众一起思想、受苦、追求,其结果是他自己提高了,群众也随着提高了。由此,他得出结论说:“可见有抱负和没有抱负是很不一样的”,“抱负、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我们的国家,广大群众所要求希望于记者的”[3]。

21必须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因为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敬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方面揭露国民党收买操纵新闻记者,欺骗世人;另一方面也痛心地指出,有些新闻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自己手里,贪图物质上的“便利”,是非颠倒,毁誉失真,因此,他提出“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人民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

为了建立新闻工作者的正气,他提出两条最低限度的具体办法:“第一,必须绝对忠实。我们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于新闻工作,我们绝对不能挟丝毫私人感情于新闻工作中,是非善恶,我们不能论人,只论事。第二,必须生活于自己正当工作收入中。无论如何个人不能得非工作报酬的津贴与政治军事有关之津贴,它本质上带有浓厚的毒质。最易摧残一个有希望的新闻记者的前途。”[3]

31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范长江经常向青年记者谈怎样进行采访,其要领:一是采访前要把对方了解清楚,诸如政治态度、主要经历、社会关系、性格特点等等;二是采访要达到什么要求,须事先有个打算;三是要注意谈话方式,在采访中还要做到“虚心学习,认真记录”。关于新闻写作,范长江认为,一是对采访的材料要先消化一下,并加以组织;二是在写作方法上,开头要吸引读者,使读者一气看完,不肯放下,末尾也要写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三是用事实说服人,使人感动;四是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要以浓厚的感情,流露若干深沉的宇宙和人生的至理;五是写作的态度要庄重严肃,要慎重下笔,要严守是非曲直的标准。

41必须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当事件发生时,能迅速辨别出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大新闻,什么是小新闻;什么是重要新闻,什么是不甚重要的新闻。记者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死,为了工作需要,要有冒险精神、牺牲精神。记者还要掌握采访艺术,广交朋友,具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所有这些,范长江在其新闻实践中都体现得比较充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51必须坚持四个信条,即:消息绝对真实、思想要正确、建立群众观点和建立自我批评。这是1950年范长江对华东新闻讲习班学员提出的希望,认为要“把自己锻炼成人民新闻工作的战士”,就必须坚持这四个信条。

三、坚持群众路线

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是范长江新闻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一文中就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20多年后,他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3]。范长江有关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1面向群众。他认为报纸需要面向群众,记者当然也要面向群众。一张报纸,在大政方针、路线原则上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但具体的报道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

21扎根群众。范长江认为只要能在群众中扎下根,同群众有广泛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那么就可以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

31依靠群众。他提出在通讯工作中要实行“大家办报”的路线,善于发现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新闻线索,如果把办报工作只限制于报社内外的少数专业人员,不发动广大读者群众,等于闭门办报。

综观范长江丰富的新闻思想体系,他对民族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和认识,启迪了广大民众的现代民族观念,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感。他对社会现实客观、全面的反映,对重大事件的真实披露,表现出了他正直高尚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促使广大读者深入地思索民族、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对怎样做新闻记者的精辟论述,反映了他良好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长江1塞上行[M]1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12, 12—13,19—211

[2]范长江1中国的西北角[M]1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124,731

[3]范长江1通讯与论文[M]1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11213—216,319,275—276,3151

〔责任编辑:公 羽〕

821

东岳论丛 2004.2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0世纪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一大批集作家与翻译家与 一身,且在创作与翻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杰出人才。如林语堂、朱湘、胡适、鲁迅、梁实秋、茅盾、闻一多、郭沫若、王佐良、吕叔湘、萧乾、季羡林等。他们边创作、边翻译,使得创作和翻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萧乾(1910-1999)先生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萧乾先生集记者、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翻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1931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澜(William D.Allen )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 ),翻译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故事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里柯克作品选》《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最受瞩目。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80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5年,才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又一项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 在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中,萧乾先生一边翻译、一边思考,对文学翻译积累了一些感悟,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萧乾先生的《漫谈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琐忆》《为翻译界呼吁》《谈谈文学翻译》《关于外国文学》等文章中和他的一些书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然 而,与萧乾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在学术界鲜有人关注。本文拟结合萧乾先生的翻译实践,从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使学界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 在中外翻译史上,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关于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工作,翻译既有别于其它文字工作—比如创作,而它本身也有其复杂性。仅就笔译来说,它就与其他种类的翻译(比如科技)大不一样。所以用文学笔调去译科技文章必然会南辕北辙,大闹笑话,反之也是这样”[2]。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3]。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算不得忠实”[4]。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孙艺风教授就指出:“文学翻译目的绝不仅只是译义,故也就不能简单的意译,需充分考虑到审美文化的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对意象解构的调整与整合,对审美效果及体验的传递和重构,都不可随意处理。翻译做到准确传神的表述十分重要。”[5]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王 彬 (淮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萧乾先生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数量不菲的翻译佳作,而且对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的感悟和见解。萧乾先生的翻译观源于自己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是对其翻译经验的有益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在翻译题材上,提倡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在翻译标准上,认为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字面上)忠不忠实;在翻译风格上倡导译书要表现原作的风格;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认为翻译与创作是一家,是促进文学繁荣的两个翅膀,不存在谁高谁底的问题。萧乾先生的这些翻译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萧乾;翻译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63-03 163--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标签:新闻;新闻记者;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上的撒谎”〔1〕,不可原谅。这种情形虽影响恶劣,但并不多见。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行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一、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 新闻真实,即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2〕,必须严格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3〕。新闻真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个体真实又叫局部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亦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个体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而整体真实则是对个体真实的总体统领和质的提升,但非简单相加。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新闻报道既要个体真实,又要整体真实,而且还需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一,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元素必须真实可靠。 列宁曾要求任何新闻报道都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4〕构成一条新闻报道的要素很多,如果某一元素失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虽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易出问题。 其二,单个事实要与同类事实具有质的关联度。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部分。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深圳新闻网的记者傅大伟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由于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八毛钱的开塞露仅仅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婴儿都得接受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这篇《医院要动十万元手术,最终八毛钱治愈》的报道相继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舆论对医院的骂声一片,究其原因全部来自于‘八毛钱’和‘十万元’这一巨大差距的噱头。就新闻本身来说,涉及患者与医生为主体这一医患主题的新闻就容易引起舆论的讨论,虽然,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医疗制度不够完善,医疗领域环境恶劣,其中固然有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的因素,但与庞大的医疗队伍相比毕竟是少数,虽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中,医生与医院是站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但不能利用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噱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只求其点击量发行量。 在傅大伟记者的本篇报道中,没有涉及任何专家或者医生的观点,仅仅凭借学过一点医的患儿父亲的一面之词与八毛钱十万元价格的悬殊进行报道,甚至引伸出医生利用手术拿提成等无客观事实根据文字。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只是才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深入调查。 傅大伟记者这篇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给这家深圳儿童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也让许多患儿家长对医院产生怀疑拒绝接受治疗而导致患儿的性命堪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力,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成为客观事实转化成新闻进而传播给大众的中介。客观全面的公开信息,这才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新闻缺乏真实,坑害的是整个社会。 很多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为了吸引受众,博取点击率或关注度,采取断章取义,报道偏颇或是失实,认为媒体有了“独家”就有了立足之本,实则不然,仅仅为了抓住新闻敏感性而用这种缺乏客观依据,背离事实的新闻寻求立足之本,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在本次“八毛门”事件中,傅大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其初衷也许是想进行这种舆论监督,能够使在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黑暗问题得以曝光,然后促进这类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对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医学毕竟是个专业领域,没有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之前,媒体报道不应该妄下结论而误导舆论。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声音,是传媒提供新闻报道的基本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守住这一职业道德底线。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肩负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新闻102班晏璟瑜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萧乾—冷眼看台湾

冷眼看台湾 “建设新的台湾”是高调 先保持好根基方是正经 萧乾 一弧形的悲哀 作为今日中国一个国民的厄运,莫惨于这个赤裸裸的事实:除了足迹未涉过的非洲莽丛,出了中国门槛,举目莫非乌托邦。不说恍如隔世的欧、美,一片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南洋正用安定与繁荣吸引着中国的阔老,香港的华人显然比广州的同胞享受着几百倍以上的政治自由,然而连为日本剥削榨取了半世纪的台湾,一样经过九年的战争经验(轰炸,封锁,征敛)。仅仅一水之隔,而情况也竞和这块为三民主义滋润了二十载的中因本土相形之厂,如此的不同! 由上海而台湾,再由台湾而广州。这个弧形的飞翔,给我的刺激太深刻了。一边物价像风筝般升腾,槛楼的妇孺白天橡苍蝇般翱着肥胖的行人,晚上像垃圾般倒在大公司的冰冷台阶上,三轮车抽着签,交易所在水泄不通,工厂的烟囱由低微烯嘘而断了气,只要有一杆利枪,吃喝,什么都不愁。然而愁什么?大屠杀已在肇始。谁也没安定,谁也是能抓点什么,就抓点什么。连开学校的也像米店烟铺老板般高抬知识价码。杂志封禁,文人逋逃,黄色的文化和官方的训词填满了智慧的真空。冷呵,冷呵,我有什么穿什么,还哆哆嗦嗦在龙华机场的坪角,无助的望着灰黯的天空。 当机翼斜过草山,轮胎触到台北的土壤时,那温暖岂仅是气候的?论整洁,那真像由法国最肮脏的一个村镇进入了瑞士;宽坦有条理的马路旁绿着树群。太平洋的春风温煦地吹来。不但博物院,音乐厅,图书馆的门前没有上刺刀的武夫驻守,连长官公署要地,也没有穿军服面挂凶相的保镖人。 (日本时代就没有)我感到了舒服,友谊,因为我感到人民在这里是被信任着。店窗比不上上海南京路的辉焊,美国货稀少得令我这上海客通身失了重心。(台人俭朴是原因第一,本身能制造是第二,不迷信西洋货是第三。)矿开了,油吸出来,甘蔗榨成了糖,硅沙石灰做成了水泥,豆饼变成了肥料,湖水运用成了发火发力的电——这里.天赋是被享受了。中午尖笛—鸣.像潮水般男女工人由厂口涌出。十天的巡游,没遇到一个乞丐,(也没遇到几位巨富或暴富)台北市府无须抽签或使用水龙机枪,因为人工也有了出路。一个下女洗完了碟碗便服在席亡看科学小说了。应该在弄堂里嘶嚷拉屎的顽童,却都坐在教室里画着石板。虽是一水之隔,一样是中华人民,台湾的小学生一季交不到国币四千元,中大学生一季学杂费也不及国币两万元。(日本时代国民教育是强迫而免费的)台币不须跟着美钞跑。没有旗袍狐袄,女孩子们的双辫是搭在黑裙上的蓝衫。严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新闻真实性

浅谈新闻真实性 内容提要: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克服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障碍,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真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因此,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上来。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方面,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内部,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希望,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众多问题表现出来,而“诚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无论是食品、药品需要用良心来生产,新闻报道也同样需要良心和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必定会给受众生活和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影响。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客观真实 所谓客观真实,就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过的事实。人类通过无穷尽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索真相,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 客观报道就是客观真实的体现,而所谓“客观报道”,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它和报道它,切忌将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其相混同。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能历经百余年,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除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形式的独特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坚持客观报道原则就意味着,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的责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向他们提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实情况的事实信息。 新闻真实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为,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新闻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真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 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 业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 论文题目 ___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名称 __中央广播电视大学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白岩松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921500253164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汉语言文学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本科______________ _ 入学时间__________1992年9月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白崇禧______________

论文提纲 一、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二、新闻真实性的涵义 三、现阶段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国内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 (二)新闻理论与实践过程脱轨、舆论空间亟需优化(三)相关网络新闻法规亟需完善 (四)重拾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四、社会环境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一)新闻行业环境,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二)国内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行业带来的挑战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久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的新闻的大量出现是由于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于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 一引言 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传媒环境与市场格局背景下,新闻真实性客观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特定的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民众提供即时、可靠的新闻信息,通过信息的真实性有效的实现社会调控与社会的舆论指导,启发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1】。现代社会,社会新闻媒体机会触及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角落,对社会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方式均起到重要的影响。新闻工作时一种纪实性工作,整个行业强调要求新闻报道过程要尊重事实,最大限度的还原事件发生的本身,报道过程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新闻采集、传播手段向社会广大群众传播生活中发生的新事物,新变化和新事物。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真理与正义,代表着事实发生的本源,传播过程中以尊重事实发生为第一目标。 二、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对象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甘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2】。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李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丰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三者实际一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两个词外延太广了。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可以说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这种笼统的提法,不能显示新闻真实性的独特研究对象。任何科学对真实性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都有自己真实性的独特涵义。比如,哲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目的是解决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问题。因此,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是哲学真实性的涵义。新闻的真实性,不宜套用哲学的真实性,也不宜套用其它科学的真实性。那么,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又是什么呢【3】?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生平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很厚,足足六百多页,里面收录了范长江很多新闻作品,看这些作品,就像看一本旅游游记,因为里面对他所到之处描绘的相当细致,甚至是生动形象。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上卷,而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想找到那篇我们已经考过的文章,反正已经找到书了,就看看吧,结果我真的找到了《临河五原至包头》,和范长江其他很多作品一样,它描绘了详细的路线,风土人情,并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个小小集镇的街市,不但这个市集因他们的早起而活跃,中国困苦艰难的前途,也因为他们这样生气蓬勃,而显得有无限光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将满腔热情投入新闻创作,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现状,并希望唤起国人的一腔热血。 作者的文字很生动形象表现在善用修辞,动词,甚至人物对话,用最大的力量还原场景,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大战后的场地,满山满谷的尸身,露出发了酵的手臂、大腿和肚皮。”《老林叹荒谬》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无处不在,作者一面冷静的还原事件,一面又抑制不住的发出叹息,从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一直以为新闻是枯燥

的,是像干尸一样恐怖的存在,但是无数优秀的作品告诉我,新闻也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作者的喜怒的。他让我看到的新闻的新门户。 范长江也算是一个名记者了,但是他为何有名?能在无数的记者中脱颖而出,说明他定然有他的性格,他值得让人尊敬和不断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二。他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让人觉得他似乎对所写的事物十分熟悉,这离不开作者的观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包括采访的一系列准备。然后,是他个人知识的渊博,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不怕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能无时无刻不为此努力。 看他的文字,看到的不仅是风土人情,不仅是思想灵魂,他的文字就像一个战斗史歌,真实再现那个动荡的岁月,那个让人不能忘记的苦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三讲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概念题 1.新闻的真实性[湘潭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像的成分。 2.具体真实 答:具体真实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就新闻传播的实际运作来看,具体报道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实的报道。在实际传播活动中,具体报道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生活的整体面貌。整体面貌的情况将直接依赖于具体报道。但新闻报道整体真实的要求,使其对具体事实的选择要考虑它与整体的关系,具体真实将对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产生影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新闻报道的真实。 3.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整体真实针对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的事实对象,而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整体真实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具体报道的整体真实。中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某家具体新闻媒体也可以称为个体新闻媒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作的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宏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新闻媒体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4.炒新闻 答:炒新闻是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就是炒新闻。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其中有的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 5.“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6.新闻失实 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它是以客观的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的,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悟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感悟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主办过6刊一报,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几十本译著。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即使在今天,这些传播思想对当代传媒人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尽管邹韬奋本人经历了从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转变,但是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他所办的是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他的人民报刊思想始终指导着他的报刊活动实践。 早在他主编《生活》周刊时,他就指出:“我们办这个周刊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努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是要借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 “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认为办报应“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他创办的报刊,“不以赢利为目的”,“全靠自己的正当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力求自己的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成为其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一个转折点。事变爆发后,《生活》周刊立即作出强烈反应。由于他的反应从而触动了当时恶势力,被迫流亡,

在随后被迫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是邹韬奋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他带着两大问题进行研究,即“世界的大势怎样?”以及“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认真考察了所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事业的情况,搜集到大量材料,他不但将材料及时写入通讯,而且在通讯中对这些材料尽力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他一直坚持:我个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救此垂危的民族,是每个分子所应负起的责任。他坚持决不消极,决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尽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大目标,继续迈进。” 在报刊中他特别重视受众的理念,正是因为邹韬奋所办的是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所以在人民报刊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出重视受众的理念。他非常重视受众,时刻注意读者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要重视读者的需求。邹韬奋认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时时刻刻想着读者,大众刊物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为读者着想,报刊的内容就要精练,文字要短小为了大众的利益,他始终坚持言论上的独立,认为“言论自由,纪载自由,出版自由,是中国国民应有的权利”,其次他坚持竭诚为读者服务。他接办《生活》以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以后主编的每一个报刊都保持这一栏目,他十分重视这个栏目,热心为读者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邹韬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60个春秋了,但是他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他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与反动派作顽强的斗争,向人民传播先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