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一晶体材料的生长

试验一晶体材料的生长

试验一晶体材料的生长
试验一晶体材料的生长

实验六晶态材料的合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晶体生长理论,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 掌握从溶液中生长明矾的方法,观察它们的形成过程;

3. 掌握影响晶体生长过程和晶体形态的因素

二、相关课程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当这些微观粒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形成空间点阵结构时,就形成了晶体。因此,具有空间点阵结构的固体就叫晶体。

晶体又有单晶体和多晶体之分。单晶体就是由同一空间点阵结构贯穿晶体而成的;而多晶体却没有这种能贯穿整个晶体的结构,它是由许多单晶体以随机的取向结合起来的。

硫酸铝同碱金属的硫酸盐(K

2SO

4

)生成硫酸铝钾复盐KAl(SO

4

)

2

·12H

2

O(俗

称明矾)。它是一种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并水解生成Al(OH)

3

胶状沉淀,具有强的吸附性能。它是工业上重要的铝盐。可作为净水剂,媒染剂,造纸填充剂。本实验利用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可溶性的四羟基铝酸钠:

2Al+2NaOH+6H

2O===2NaAl(OH)

4

+3H

2

金属铝中其他杂质则不溶,随后用H

2SO

4

调节此溶液的pH值为8~9,即有

Al(OH)

3沉淀产生,分离后在沉淀中加入H

2

SO

4

至使Al(OH)

3

转化为Al

2

(OH)

3

:

2Al(OH)

3+3H

2

SO

4

===Al

2

(SO

4

)

3

+6H

2

O

在Al

2(SO

4

)

3

溶液中加入等量的K

2

SO

4

,即可制得硫酸铝钾。

Al

2(SO

4

)

3

+K

2

SO

4

+24H

2

O===2KAl(SO

4

)

2

·12H

2

O

不同温度下明矾、硫酸铝、硫酸钾的溶解度( 100gH

2

O 中)如下表所示:

要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原理上来说有两种方法。以图1的溶解度曲线的过溶解度曲线为例,

为溶解度曲线,在曲线的下方为

不饱和区域。若从处于不饱和区域的 A 点状态的溶液出发,要使晶体析出,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

的过程,即保持浓度一定,降低

温度的冷却法;另一种办法是采用

过程,即保持温度一定,增加浓度的蒸发法。用这样的方法使溶液的状态进入到

线上方区域。一进到这个区域一般就有晶核产生和成长。但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虽处于这个区域,溶液中并不析出晶体,成为过饱和溶液。可是过饱和度是有界限的,一旦达到某种界限时,稍加震动就会有新的,较多的晶体析出(在图中, 表示过饱和的界限,此曲线称为过溶解度曲线)。在

之间的区域为准稳定区域。要使晶体能较大地成长起来,就应当使溶

液处于准稳定区域,让它慢慢地成长,而不使细小的晶体析出。

四、实验仪器及材料

1.制备仪器: 100mL 烧杯,玻璃漏斗,漏斗架,布氏漏斗,抽滤瓶,蒸发皿,表面皿,玻璃棒,试管,电子天平,磁子搅拌器, 水浴加热反应器,旋转蒸发仪。

2.药品:Al 屑,K 2SO 4(s), H 2SO 4(3mol/L; 1:1), NaOH(s).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Al(OH)3的生成

称取4.5gNaOH 固体,置于250mL 烧杯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溶解。称2g 铝屑,分批放入溶液中(反应激烈,防止溅出,应在通风橱内进行)。至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完毕,然后再加入去离子水,使体积约为80mL ,趁热抽滤。将滤液转入250mL 烧杯中,加热至沸,在不断搅拌下,滴加3 mol/L H 2SO 4,使溶液的pH 值为8~9,继续搅拌煮沸数分钟,然后抽滤,并用沸水洗涤沉淀,直

图1 溶液的准稳定区域

至洗涤液pH值降至7左右,抽干。

(二)Al

2(SO

4

)

3

的制备

将制得的Al(OH)

3

沉淀转入烧杯中,加入约16mL1:1H2SO4, 并不断搅拌,

小火加热使沉淀溶解,得Al

2(SO

4

)

3

溶液。

(三)明矾的制备

将Al

2(SO

4

)

3

溶液与6.5g K

2

SO

4

配成的饱和溶液相混合。搅拌均匀,充分冷却

后,减压抽滤,尽量抽干,产品称重,计算产率。

(四)明矾单晶的培养

KAl(SO

4)

2

·12H

2

O 为正八面体晶形。为获得棱角完整、透明的单晶,应让籽

晶(晶种)有足够的时间长大,而晶籽能够成长的前提是溶液的浓度处于适当过饱和的准稳定区。

本实验通过将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在室温下静置,靠溶剂的自然挥发来创造溶液的准稳定状态,人工投放晶种让之逐渐长成单晶。

1. 籽晶的生长和选择

根据 KAl(SO

4)

2

· 12H

2

O 的溶解度,称取 10g 明矾,加入适量的水,加热

溶解。然后放在不易振动的地方,烧杯口上架一玻棒,在烧杯口上盖一块滤纸,以免灰尘落下。放置数天,杯底会有小晶体析出,从中挑选出晶型完善的籽晶待用,同时过滤溶液,留待后用。

2.晶体的生长

以缝纫用的涤纶线把籽晶系好,剪去余头,缠在玻棒上悬吊在已过滤的饱和溶液中,观察晶体的缓慢生长。数天后,可得到棱角完整齐全、晶莹透明的大块晶体。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应经常观察,若发现籽晶上又长出小晶体,应及时去掉。若杯底有晶体析出也应及时滤去,以免影响晶体生长。

六、注意事项

1.操作设备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2.实验完毕后清理场地,并保持实验室卫生及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七、实验报告要求(实验结果、曲线、图像、表格、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结论与思考问题等)

1. 如何把籽晶植入饱和溶液?

2. 若在饱和溶液中,籽晶长出一些小晶体或烧杯底部出现少量晶体时,对大晶体的培养有何影响?应如何处理?

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原理、数据分析、以及实验心得。其中实验心得包括: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总结。

实验报告内容及格式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法

4. 实验材料与设备

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6. 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分析

作物发育研究法

作物发育研究法 1、实验目的 1.1 学习生长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测定过程及计算方法 1.2 了解作物研究的基本过程 1.3 掌握田间取样的方法和各种测定仪器的使用。 1.4 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2、实验材料 小麦 3、实验内容 3.1 测定株高整齐度 株高整齐度表示作物田间的长势,整齐度高则表示作物群体田间长势一致,则有可能达到高产。整齐度更是衡量田间管理是否合格的一项指标。整齐度即株高变异系数的倒数:1/CV 3.2 测定透光率: 作物群体光能的利用率的高低是作物高产的前提,透光率的大小决定了底层叶片光合强度的高低。透光率=I/I0。 3.3 测定植株叶向值 叶向值是研究作物株型时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客观的反应叶片的空间的分布及姿态。更能反应作物田间的光能分布情况。叶向值综合了叶片仰角、叶片长度、基尖距三项指标,用它来衡量作物叶片的着生状态更为客观。LOV =∑A(L s/L t)/n 3.4 作物生长分析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3.4.1 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LAI =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 3.4.2 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2·d/ hm2来表示。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LAD=1/2(L2+L1)(t2—t1) 3.4.3净同化率(NAR ) 净同化率是在群体条件下衡量作物叶片净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数量。NAR= (W2-W1)/1/2(L1+L2)*(T2-T1) 3.4.4 作物生长率(CGR)又叫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增加的干物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 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 1.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滴入试管中空冷结晶。 4)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5)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比较不同条件下对氯化铵水溶液空冷结晶组织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在玻璃皿中空冷时由于玻璃皿边缘与中心的介质不同,造成氯化钠溶液洁净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晶粒的大小不同;另外撒入少量的氯化铵粉末后粉末在促进结晶的同时也成为氯化铵的成长中心,析出的氯化铵依附在撒入的粉末上成长,即撒入的粉末有引导结晶的作用,实际的形态和撒入的量、分布有关。

7 第7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 7 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 植物生长 2. 分化 3. 脱分化 4. 再分化 5. 发育 6. 极性 7.种子寿命 8.种子生活力 9. 种子活力 10. 需光种子 11. 细胞全能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 13. 人工种子 14. 温周期现象 15. 协调最适温度 16. 顶端优势 17. 生长的相关性 18. 向光性 19. 生长大周期 20. 根冠比 21. 黄化现象 22. 光形态建成 23. 光敏色素 24. 光受体 25.感性运动 26.生物钟 二、缩写符号翻译: 1. TTC 2. R/T 3.Pr、Pfr 4. PhyⅠ 5.PhyⅡ 6.R 7.FR 8. UV-B 9. BL https://www.doczj.com/doc/2010982604.html,R 11. LAI 12.GI 13.RH 三、填空题: 1. 按种子吸水的速度变化,可将种子吸水分为三个阶段, 、 、 。 2. 为使果树种子完成其生理上的后熟作用,在其贮藏期可采用 法处理种子。 3. 检验种子死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和 。 4. 植物细胞的生长通常分为三个时期: 、 和 。 5..种子萌发初期进行 呼吸,然后是 呼吸 6. 有些种子的萌发除了需要水分、氧气和温度外,还受 的影响。 7. 在种子吸水的第l阶段至第2阶段,其呼吸作用主要是以 呼吸为主。 8. 将柳树枝条挂在潮湿的空气中,总是在 长芽,在 长根。这种现象称为 。 9.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 ,用于组织培养的离体植物材料称为 。 10. 植物组织培养基一般由无机营养、碳源、 、 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 11. 在组织培养诱导根芽形成时,当CTK/IAA的比值高时, 诱导 的分化;当CTK/IAA的比值低时, 诱导 的 分化;中等水平的CTK/IAA的比值,诱导 的分化。 12. 蓝紫光对植物茎的生长有 作用。 13. 烟草叶子中的烟碱是在 中合成的。 14. 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 和 ,其中 型是生理激活型。 15. 光敏色素的单体是由一个 和一个 所组成。 16. 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三种光受体为: 、 、 。 17. 光之所以抑制多种作物根的生长,是因为光促进了根内形成 的缘故。 18. 土壤中水分不足时,使根冠比值 ;土壤中水分充足时,使根冠比值 。 19. 土壤中缺氮时,使根冠比值 ;土壤中氮肥充足时,使根冠比值 。 20. 高等植物的运动可分为 运动和 运动。 21. 向光性的光受体是存在于质膜上的 。 22. 关于植物向光性反应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 分布不均匀,一是 分布不均匀。 23. 向性运动的方向与外界刺激的方向 ;感性运动的方向与外界刺激的方向 。 24.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和 。 25. 植物借助于生理钟准确地进行 。 26.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存在三基点,即 、 和 。但 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四、 选择题く单项和多项 ): 1.促进莴苣种子萌发的光是( )。 A.蓝紫光 B.紫外光 C.红光 D.远红光 2.花生、棉花种子含油较多,萌发时较其他种子需要更多的( )。 A.水 B.矿质元素 C.氧气 D.光照

作物栽培学实验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 农学基础实验 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 学分:0.5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 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5、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 (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 2、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明矾结晶-八面体。

植物生长和发育

?植物生长和发育 ?褚建君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一、植物体 ?被子植物在营养生长时期,其植株可以区分为根、茎、叶等部分。 ?这些部分共同担负着植物体的营养生长活动,是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 ?被子植物营养生长到了一定阶段,便会进入生殖生长,开花结果。花、果实和种子 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reproduction organ)。 ?胚embryo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的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1、根 根(root)是植物在长期适应陆生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器官,构成植物体的地下部分。 根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植株,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矿质营养和氮素,供植物生活所利用。 根还具有生物合成的功能,至少有十余种氨基酸以及植物碱、有机氮等有机物是在根内合成的。 此外,有些植物的根容易发生不定芽而萌发为新枝,因而具有营养繁殖的功能。 ?定根与不定根 ?定根normal root:发生于特定位置的主根与侧根。 胚根、主根(初生根primary root);侧根lateral root(次生根secondary root),一级、二级。 ?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也可产生侧根。 ? 1.1 根尖的形态与结构 ?根尖的形态结构 ? 1.2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 1.3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主根和较大的侧根在完成了初生生长之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 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这种生长过程称为次生生长(secondary growth)。 ?形成层有两种,即维管形成层(vascular cambium)和木栓形成层(phellogen或cork cambium)。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 ? 1.4 禾本科植物根的解剖结构特点 ?禾本科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其根的基本结构与双子叶植物类似,也可分为表皮、 皮层和中柱三个基本部分。 ?但各部分的结构却有其特点,特别是没有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 生长。 ?水稻根的解剖结构 ? 1.5 侧根的发生 ?2、茎Stem ?上胚轴和胚芽向上发展为地上部分的茎和叶。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以提高其变异几率,关键步骤是进行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筛选工作,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产生的,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现分别介绍如下: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 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 一、目的意义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2·1 光合器官性状 2·1·1叶面积指数(LAI )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 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2干物质生长指标 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w L L SLA = 1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教科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 学校:实验时间: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电脑 放大镜2只【3X、5X 各一】 /每组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3、用放大镜观察电脑、电视机的屏幕。 实验现象: 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特点 学校:实验时间: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猜测:放大镜能放大是因为它不同于普通玻璃,形状与平板玻璃有较大差异。 实验步骤: 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实验现象: 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实验结果: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时间: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教案 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蔬菜栽培指导蔬菜的分类与生长发育

蔬菜栽培指导:(一)蔬菜的分类与生长发育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副食品。其栽培种类有209种,其中普遍栽培的只有50—60种。除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外,还有多年生的草本、木本植物,如黄花菜、石刁柏、竹笋、香椿等;真菌如蘑菇、香菇、草菇、平菇、木耳等都可作蔬菜食用。 一、蔬菜分类 蔬菜有三种分类方法:即农业生物学分类、食用器官分类、植物学分类。 (一)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是以蔬菜的农业生物学特性为分类依据,共分11类。 1、根菜类:如胡萝卜、白萝卜、大头菜等。以膨大的肉质根为食用部分。 2、白菜类:如白菜、芥菜、甘蓝等。以柔嫩的叶丛或叶球供食用。 3、绿叶菜类:如芹菜、菠菜、茼蒿、冬寒菜、苋菜等。以幼嫩的绿叶或嫩茎供食用。 4、葱蒜类:如洋葱、大蒜、大葱、韭菜等。有的叶鞘基部能膨大成鳞茎,有的不能。 5、茄果类:如番茄、茄子、辣椒。以茄果供食用。 6、瓜类:如黄瓜、冬瓜、西瓜、南瓜、丝瓜、苦瓜等。茎为蔓生、雌雄同株异花,有一定的开花结果习性,要求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 7、豆类:包括菜豆、豇豆、刀豆、扁豆、蚕豆、豌豆等。以新鲜种子及鲜嫩的豆荚供食用。 8、薯芋类:包括一些地下根及地下茎的蔬菜,如马铃薯、山药、芋头、姜等。富含淀粉,能耐贮运,除马铃薯生长期短,不耐高温外,其余都耐热,生长期长。 9、水生菜类:如藕、慈菇、水芹菜等。生长在水田和沼泽地区,生态上要求在浅水中生长。 10、多年生蔬菜:包括竹笋、黄花菜、石刁柏、百合等。一次繁殖,连续多年采收。

11、食用菌:主要有蘑菇、草菇、金针菇、平菇、木耳等。是人工栽培或半野生状蔬菜。 (二)植物学分类法:根据植物学的形态特征,按科、属、种、变种来分类,共29科,普通栽培只有20个科(见下表) (三)食用器官分类法:按照食用部分的器官形态,分为根、茎、叶、花、果五类(见下表)。 蔬菜种类科名食品器官蔬菜种类科名食品器官菠菜藜科普通叶菜番茄茄科浆果木耳菜落葵科普通叶菜辣椒茄科浆果苋菜苋科普通叶菜黄瓜葫芦科瓠果莲藕睡莲科根状茎南瓜葫芦科瓠果萝卜十字花科肉质根冬瓜葫芦科瓠果芜菁甘蓝十字花科肉质根瓠瓜葫芦科瓠果结球甘蓝十字花科结球叶菜丝瓜葫芦科瓠果球茎甘蓝十字花科肉质茎苦瓜葫芦科瓠果花椰菜十字花科花菜西瓜葫芦科瓠果青花菜十字花科花菜甜瓜葫芦科瓠果小白菜十字花科普通叶菜莴苣菊科普通叶菜大白菜十字花科结球叶菜莴笋菊科嫩茎红菜苔十字花科花茎类茼蒿菊科普通叶菜芥菜十字花科普通叶菜香椿楝科嫩茎榨菜十字花科肉质茎芋天南星科球茎凉薯豆科块根魔芋天南星科球茎菜豆豆科荚果黄花菜百合科花菜豇豆豆科荚果石刁柏百合科嫩茎刀豆豆科荚果百合百合科鳞茎扁豆豆科荚果洋葱百合科鳞茎毛豆豆科荚果大蒜百合科鳞茎豌豆豆科荚果藠头百合科鳞茎蚕豆豆科荚果韭菜百合科香辛叶菜芹菜伞形科普通叶菜细香葱百合科鳞茎茴香伞形科香辛叶菜竹笋禾本科嫩茎芫荽伞形科香辛叶菜茭白禾本科嫩茎胡萝卜伞形科肉质根甜玉米禾本科果菜蕹菜旋花科普通叶菜慈菇泽泻科球茎冬寒菜锦葵科普通叶菜荸荠莎草科球茎马铃薯茄科块茎生姜襄荷科根状茎

微生物的生理学实验复习

实验一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常用化学消毒剂主要有重金属及其盐类、有机溶剂(酚、醇、醛等)、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等。重金属离子可与菌体蛋白质结合而使之变性或与某些酶蛋白的巯基相结合而使酶失活,重金属盐则是蛋白质沉淀剂,或与代谢产物发生鳌合作用而使之变为无效化合物;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及核酸变性,也可破坏细胞膜透性使内含物外溢;碘可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而使蛋白质失活,氯气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强氧化剂也具有杀菌作用;染料在低浓度条件下可抑制细菌生长,染料对细菌的作用具有选择性,革兰氏阳性菌普遍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染料更加敏感;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这类物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膜,改变其透性,同时也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四、操作步骤 l、将已灭菌并冷至50℃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血中,水平放置待凝固。 2、用无菌吸管吸取0.2ml培养18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加入到上述平板中,用无菌三角涂棒涂布均匀。 3、将已涂布好的平板底皿划分成4~6等份,每一等份内标明一种消毒剂的名称。 4、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小圆滤纸片(D5mm)分别浸入装有各种消毒剂溶液的试管中浸湿。 注意取出滤纸片时保证过滤纸片所含消毒剂溶液量基本一致,并在试管内壁沥去多余药液。 无菌操作将滤纸片贴在平板相应区域,平板中间贴上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 5、将上述贴好滤纸片的含菌平板倒置放于37℃温室中,24h后取出观察抑(杀)菌圈的大小。 实验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生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可分为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微生物之间的拮抗现象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能产生某种特殊代谢产物如抗生素,具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作用,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是不同的,某些抗生素只对少数细菌有抗菌作用,例如青霉素一般只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作用,多粘菌素只对革兰氏阴性菌有作用,这类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另一些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作用,例如四环素、土霉素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作用,称为广谱抗生素。 本实验利用滤纸条法测定青霉素的抗菌谱,将浸润有青霉素溶液的滤纸条贴在豆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再与此滤纸条垂直划线接种试验菌,经培养后,根据抑菌带的长短,即可判断青霉素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影响,初步判断其抗菌谱。实验中所用试验菌通常以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非致病菌来代替人体或动物致病菌,常用的试验菌株参见表2-1,而植物致病菌由于对人畜一般无直接危害,可直接用作试验菌。 四、操作步骤 1、将豆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45℃左右倒平板。 2、无菌操作,用镊子将无菌滤纸条分别浸入过滤除菌的青霉素溶液和氨苄青霉素溶液中润湿,并在容器内壁沥去多余溶液,再将滤纸条按图2-1所示分别贴在两个已凝固的上述平板上。 注意滤纸条形状要规则,滤纸条上含有的溶液量不要太多,而且在贴滤纸条时不要在培养基上拖动滤纸条避免抗生素溶

实验1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 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 三、内容说明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取样株数为5株。通过下表可计算6月13日的叶面积指数。 表1 2001年高粱资料(叶长、叶宽单位cm。株距20cm,行距50 cm)

高粱的单叶叶面积=叶长×叶宽× 单株叶面积=各绿叶叶面积的和 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同学们在学习叶面积指数时,可以先以上面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叶面积,加深自己的印象。 2.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2·d/ hm2来表示。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假设在t1~t2时间内,平均有l/2(L1十L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这一期间的阶段光合势为: LAD=1/2(L2+L1)(t2—t1) 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单晶实验报告

高级物理化学实验 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单晶结构分析及应用 学生姓名与学号:指导教师:黄长沧老师 成绩评定:评阅教师: 日期:2014 年月日

X-射线衍射法测定物质结构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了解X 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了解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使用方法。 3. 掌握X 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根据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特征-衍射线的位置、强度及数量来鉴定结晶物质之物相的方法,就是X 射线物相分析法。 利用晶体形成的X 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 射线照射到结晶性物质上时,X 射线因在结晶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散射的X 射线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得到加强,从而显示与结晶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现象。利用单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效应来测定晶体结构实验方法。 衍射X 射线满足布拉格(W.L.Bragg )方程:2dsinθ=nλ式中:λ是X 射线的波长;θ是衍射角;d 是结晶面间隔;n 是整数。波长λ可用已知的X 射线衍射角测定,进而求得面间隔,即结晶内原子或离子的规则排列状态。将求出的衍射X 射线强度和面间隔与已知的表对照,即可确定试样结晶的物质结构。 样品X-射线衍射采集的数据采用Crystalclear 程序还原,使用multi-scan 或numberic 方式进行吸收校正。结构解析使用SHELX-97程序包,用直接法解出。非氢原子的坐标和各向异性温度因子采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结构修正。配合物的氢原子坐标由差傅里叶合成或理论加氢程序找出。所有或部分氢原子的坐标和各向同性温度因子参加结构计算,但不参与结构精修。 结构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最小二乘函数、偏离因子、权重偏离因子、权重因子等数学表达式如下: 最小二乘函数: Ls = 1 ()n ci oi i F F =-∑2 温度因子:Ueq=1/3∑i∑j U ij αi *.αj *.αi . αj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习题

任务一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据统计,我国的高等植物约()种。 万万 2.目前,我国可供栽培的植物约( )种。 ~7000 ~500000 3.下列关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发育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B.发育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生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C.生长和发育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生命现象 D.生长和发育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生命现象 4.茎的伸长过程可称为( ) A.生长 B.发育 C.分化 D.生殖生长 5.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 )为界限。 A.拔节 B.花芽分化 C.现蕾 D.开花 6. 关于植物生长大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期生长缓慢 B.中期生长较快 C.后期生长缓慢 D.各个时期生长速度一致 7.一般植物的生长速率表现为()。 A.夏季白天快 B.冬季夜晚快 C.夏天夜晚快 D.冬季白天慢 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具有不可逆性 B.生长活跃的器官一般是白天生长的慢,夜间生长的快 C.植物体各部分生长具有相关性。 D.所有植物一般在春季和初夏生长快,盛夏时节生长慢甚至停止生长,秋季 生长速度又有加快,冬季停止生长或进入休眠 9.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10.( )促使植物生根。 A.增加水分 B.提高温度 C.增加氮肥 D.增强光照 11. 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12.果树结果出现“大小年现象”体现()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13.将柳树的枝条倒插于土中,则其形态学上端可能会()。 A.生根 B.生芽 C.生根或生芽 D.既生根又生芽 14.()是指与植物体分离了的部分具有恢复其余部分的能力。 A.极性 B.再生 C.休眠 D.衰老 15.(2013年高考题)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植物的() A.极性现象 B.再生功能 D.周期性 C.顶端优势 16 .(2011年高考题)扦插枝条时不能倒插,是因为( ) A.植物有光周期现象 B.植物有极性现象 C.植物生长有再生现象 D.植物有顶端优势现象 17.(2011年高考题)植物衰老时首先表现在( ) A.花和果实 B.叶片和果实 C.叶片和根系 D.根系和种 18.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光照 D.水分 19.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20.冬性强的植物是指( ) A.适合冬季播种的植物 B.适于冬季生长的植物 C.起源在北方的植物 D.春化过程中要求温度低,且要求低温时间较长的植物 21.一般原产于北方的植物冬性强,通过春化时要求的温度_所需的时间_。() A.低--短 B.低—长 C.高—短 D.高—长 22.冬性小麦春化的温度及所需要的天数是()。 ~5℃;20~30d ~15C;20~30d ~20℃;2~15d ~5℃;30~70d 23.一般晚熟品种小麦或中晚熟品种小麦属于() A.冬性植物 B.半冬性植 C.春性植物 D.不一定

栽培学论文作物生长分析

作物生长分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测定小麦植株干物质增长为中心,同时也测定叶面积,计算与作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对不同播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做出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早播小麦生长情况明显比晚播小麦好。 关键词:小麦 早播 晚播 作物生长 干物质 叶面积 作物生长分析就是将作物的生育过程以干物质增长过程为对象,以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来衡量作物产量形成的一种方法;作物生长分析法的特点是:(1)在测定干物质增长过程中,同时测定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面积,即与光合作用的生理生理功能密切结合,从而超越生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简单相关关系,深入到生态生理的因果关系;(2)是对于不同种类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育差异,均可用生长分析来进行比较。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植株的干物质重量(注意点是尽可能包括全部器官、可以整株测定、也可以分部位、器官测定)和叶面积(注意点是测定平展开后的绿色叶片),然后计算与光合作用生理功能相关的有关参数,比较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差异,从而制定合理栽培技术和措施的研究方法。 作物生长分析研究涉及的有关参数主要有(1)叶面积比率LAR ;(2)比叶面积SLA ;(3)叶干重比LWR ;(4)相对生长率RCG ;(5)净同化率NAR ;(6)作物生长率CGR ; 1.光合器官性状 1·1叶面积指数(LAI )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田间试验中,叶面积指数(LAI )是反映植物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叶面积指数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当叶面积指数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田间郁闭,光照不足,光合效率减弱,产量反而下降。 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 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 = 单位为米2 /克。 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干物质生长指标 w L L SLA =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 a) 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5-2 所示)。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势必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某些金属如锑铸锭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如图5-3 所示。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浸蚀程度亦不同,枝晶特征即能 显示出来,见图5-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