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上世纪末开始在人类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

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的患病人数即将突破1亿大关。艾滋病

病毒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细胞以及其它免疫功能,使之发生全身多器官的不可恢复的病变。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它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

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并引起

了全球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现就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艾滋病在中医文献中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记载,但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应归属于

中医“温病”和“虚劳”的范畴。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有原因不明的不规则

发热、盗汗、消瘦、食欲不振、头痛、全身乏力、淋巴结肿大、出皮疹和容易发生各种感

染及恶性肿瘤。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病有内外两因,外因是感染温邪淫毒,内因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正虚邪实,温邪热毒横行,内窜五脏六腑,外犯皮毛肌肉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艾滋病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早期以祛邪为主,中、后期以扶正为主。目前

国内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尚处在理论探索和构思论证的阶段,实际临床治疗的经验

不多,但从现有的一些临床研究来看,已显示出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可能性和优势[2]。

1 病因病机

从祖国传统医学发病学及病因学理论来看,艾滋病属伏气温热病范围,为温热毒邪侵

犯营血所致。故潜伏期较长,发病急骤,症见高热、斑疹、各种出血,或出现全身性原因

不明的淋巴结肿大等,舌苔厚白或黄而腻或裂纹黄糙,脉象细数或洪实有力。由于艾滋病

的病程很长,后期常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正相争,导致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亏虚,如肺脾气虚,运化失健,或脾肾阳虚,肾阴不足,精血双亏,气血双虚,故出现食欲

减退,面色苍白,面肌枯燥失润无荣,咳嗽,气短懒言,心悸,倦怠乏力,便溏溲少等症状。又因艾滋病受伏气温毒之邪,每易灼伤津液,阴津亏损,气滞血瘀,瘀痰互阻所致本

虚标实的局面,最终导致正气衰败,五脏气血阴精津液功能衰竭,阴阳离决(死亡)的结局。

按照中医理论,长期性生活紊乱者,必然使正气受损,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复感瘟

邪淫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无力抗邪,内外合因,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

造成恶性循环。就艾滋病的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的病因病机:(1)肺肾两虚:肺为娇脏,易受外邪,风热毒邪耗灼肺金,则肺阴亏虚,日久损及于肾;

加之房劳过度,淫欲无度,耗伤肾阴,则肺肾之阴愈亏。(2)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瘟邪淫毒损伤正气,致气血亏虚,无以生化,脾胃失运,胃失受纳和腐熟

水谷,则常发生腹泻、纳呆诸症。(3)脾肾两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瘟邪淫

毒伤人日久,常可造成先天、后天均失养,气血阴阳俱损,则病势愈重,危及生命。(4)气虚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脉痹阻。瘟邪淫毒损伤肺、脾、

肾诸脏,首先损伤各脏之气,以致出现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瘀

血阻滞,又反过来影响气血生化,出现气虚与血瘀的恶性循环。各脏腑之气亏损,则滋生痰、湿、寒、热等,与瘀血相搏,则渐生肿瘤。(5)窍闭痰蒙:疾病后期,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各种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邪热)聚积,正不胜邪,邪盛正衰,

痰热邪毒内陷心包,蒙闭清窍,则出现本虚标实之危重情况[3]。

2 辨证论治

2.1 治疗原则目前,多数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认为,艾滋病主要是多脏器病变,

辨证多从气血阴阳亏虚和温病病变论治。艾滋病属于中医“温病”、“虚劳”等范畴。外

因感染温热邪毒,侵及机体,内因正气受损,气血亏虚。内外因互为因果,感染日久,严

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造成恶性循环。本病的治疗原则着重在扶正固本、调理虚羸以及清

疫败毒方面,早期扶正与祛邪并用,体质好者以祛邪为主,体质差者以扶正为主;中、晚

期以扶正为主,单纯祛邪少用。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药理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效药物:如在扶正方面有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黄精、天冬、仙茅、仙灵脾、枸杞子、补骨脂、鹿茸、胎盘、刺五加、灵芝、首乌、玄参、茯苓等,这些药物能激发机体麻

痹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淋巴细胞比例和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总数,修复细胞免疫缺损。在

抑制艾滋病病毒生长方面有牛蒡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黄连、夏枯草、千里光、

穿心莲、一见喜等。另外,针灸疗法能促进人体t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的能力。此外,食物疗法和气功疗法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4]。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论文综述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专业:2012针推班 学号:12211037 姓名:申博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作者:申博(ShenBo) 摘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 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 前言: 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我国在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后,患艾滋病的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设计说明

附件2: 中医药治疗册床技术方案 1.前言 2004年1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的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骨理局中坦合作艾滋病研究治疗项目十七年积累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结合我国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和全国中医药界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经验起草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初稿。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了全国治疗艾滋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论证,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此《方案》已在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顼目中初步试用,反映良好。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等容,请参见附件1《艾滋病诊疗指南》,在此不再赘述。 2 ?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騰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4仍能恢复至500/mm3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症状。此期,正邪相当,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但正气逐渐被损耗,阴阳、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2015212374 世祺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高、传播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曾经由大卫·巴尔迪摩领导研发的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研究,然而这项耗时经年、耗资过亿的实验最终仍然宣告了失败。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实验失败了之后,艾滋病研究领域一时充满了悲观的声音,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目前艾滋病研究只是误入歧途。目前DNA疫苗成为了比较有希望的研究新方向,然而仍然有许多专家报以谨慎观望态度。随着对HIV的深入研究,HIV流行特点、流行株的克隆、测序和重配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HIV病毒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阐明,我们依然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人类将不断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 一、为什么至今未能研制出HIV疫苗 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高度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HIV外壳蛋白的抗原性很低,而且存在不同型1。HIV可以分为主型M(main genotype)及A~I亚型,不同的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达30%以上,而且不同分化体之间还会产生重组体。HIV感染者虽然可以产生各种中和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通常是病毒株特异的而不能交叉中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艾滋病病毒复制高错误率的代价就是一些变异后代的死亡,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就是药物对旧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避开药物的侵害。 1BurtonDR,WilliamsenPA,PattenPW,el:a1.Antibodyandvirus:bindingandneutralization.Virology,2000,270:1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论文

专业:************ 姓名:****学号:**********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 2012年5月2日

艾滋病治疗研究 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找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一、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赋予患者新的抗病机能,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包装及受体的选择与转入等。 (1)抗HIV基因 现研究最多的抗-HIV基因是反义核酸和核酶,其中反义核酸反义核酸是互补于mRNA的RNA或DNA,在细胞内形成部分双链,阻碍mRNA的剪接、运送和翻译,降低mRNA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基因的构成。有一些科学家做了相关抑制HIV实验,但由于受调控水平的限制或者由于反义RNA量的不足,而导致失败,但现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反义核酸的专一性和进入靶细胞之前的降解。核酶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可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它

最初由Haseloff在研究烟草病毒时发现的,迄今,人们发现的核酶有六种类型,但从结构上看主要分为" 两大类: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核酶的优点是序列特异性;不编码蛋白质,无免疫原性;可以重复使用。使其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倍受青睐,其研究进展也相当迅速。但核酶的稳定性较低,生理条件下反应速度缓慢是其用于抗-HIV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它在机体内是怎样被转录的和转录后抗RNase的能力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2)基因疫苗 与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制备简单、可塑性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疫苗抗原可以在人体靶细胞内天然表达。科学家曾经用人猿做过试验,方法是肌内接种100μg质粒pm160,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该抗体在体外能中和HIV-1的感染。接种后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证明了类人猿能通过接种质粒pm160产生非常强的特异性CTL应答,所有的类人猿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能力,其中一组取得了100%的抗感染力。此结果说明DNA 疫苗接种技术不仅可预防艾滋病,同时可产生T杀伤细胞清除体内的感染病毒细胞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目前DNA疫苗的出现才在近几年出现,出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观察 二、中医治疗艾滋病 (1)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以HIV复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为靶点而干扰HIV复制,包括吸附、融合、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上世纪末开始在人类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 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的患病人数即将突破1亿大关。艾滋病 病毒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细胞以及其它免疫功能,使之发生全身多器官的不可恢复的病变。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它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 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并引起 了全球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现就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艾滋病在中医文献中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记载,但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应归属于 中医“温病”和“虚劳”的范畴。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有原因不明的不规则 发热、盗汗、消瘦、食欲不振、头痛、全身乏力、淋巴结肿大、出皮疹和容易发生各种感 染及恶性肿瘤。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病有内外两因,外因是感染温邪淫毒,内因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正虚邪实,温邪热毒横行,内窜五脏六腑,外犯皮毛肌肉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艾滋病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早期以祛邪为主,中、后期以扶正为主。目前 国内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尚处在理论探索和构思论证的阶段,实际临床治疗的经验 不多,但从现有的一些临床研究来看,已显示出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可能性和优势[2]。 1 病因病机 从祖国传统医学发病学及病因学理论来看,艾滋病属伏气温热病范围,为温热毒邪侵 犯营血所致。故潜伏期较长,发病急骤,症见高热、斑疹、各种出血,或出现全身性原因 不明的淋巴结肿大等,舌苔厚白或黄而腻或裂纹黄糙,脉象细数或洪实有力。由于艾滋病 的病程很长,后期常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正相争,导致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亏虚,如肺脾气虚,运化失健,或脾肾阳虚,肾阴不足,精血双亏,气血双虚,故出现食欲 减退,面色苍白,面肌枯燥失润无荣,咳嗽,气短懒言,心悸,倦怠乏力,便溏溲少等症状。又因艾滋病受伏气温毒之邪,每易灼伤津液,阴津亏损,气滞血瘀,瘀痰互阻所致本 虚标实的局面,最终导致正气衰败,五脏气血阴精津液功能衰竭,阴阳离决(死亡)的结局。 按照中医理论,长期性生活紊乱者,必然使正气受损,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复感瘟 邪淫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无力抗邪,内外合因,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 造成恶性循环。就艾滋病的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的病因病机:(1)肺肾两虚:肺为娇脏,易受外邪,风热毒邪耗灼肺金,则肺阴亏虚,日久损及于肾;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艾滋病流行新趋势及相关研究报告进展培训测试题

艾滋病流行新趋势及相关研究进展培训测试题姓名: A.吸毒 B.非法卖血 C.性途径 D.医院感染 A.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 B.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注射吸毒和母婴途径降至较低水平 C.经性途径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传播式复杂 D.各地流行模式差异大,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 E.以上均是

A.检测量、发现人数和报告发现率逐年增加 B.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 C.经静脉吸毒传播逐年减低 D.以上都是 A.疫情形势仍然峻 B.社会环境变化增加难度 C.国外双重动力压力 D.以上均是 A.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B.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早期治疗 C.强化对感染者的随访管理和关怀救助,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D.阻断经母婴及静脉吸毒传播 E.以上均是 6.早期治疗艾滋病有好处? A.延缓肝脏疾病进展 B.降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 C.改善痴呆及外神经病变 D.以上均是 7.当-,ART预期寿命接近正常 A.CD4〈40 B.CD4〉40 C. CD4〈150 D. CD4〉150 8.各种非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糖尿病 B.心脑血管疾病 C. 肿瘤 D. 以上均是 9.关于50岁以上的老年HIV感染者,指南推荐: A.如CD4〈500个∕ul,推荐进行ART B.如合并HIV相关肾病\艾滋病指征\HIV∕HBC共同感染,应启动ART

C. CD4在12个月下降〉100个∕ul,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等D. 以上均是 10美国的HIV职业暴露指南第一次把――作为首选: A.艾生特 B.DTG C. 青霉素 D. 以上均是 A.危险行为评估和初步诊断 B.追踪HIV疾病治疗状况及降低危害的计划 C.整合资源、服务与后续追踪 D.以上均是 A.真诚关怀及不批判的态度 B.熟练的咨询技巧 C.更新艾滋病治疗及医学知识

艾滋病研究新进展

艾滋病研究最新进展:利用干细胞治愈艾滋病将成为可能 国际在线消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再生医学研究所2012年11日发布消息称,以澳大利亚科学家艾伦·创森博士(Alan Trounson)为首的科研团队在艾滋病临床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干细胞治愈艾滋病将成为可能。

据了解,该项技术是医生在给一个美国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该患者不幸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两大病症。为了进行白血病治疗,他进行了骨髓移植,而骨髓捐助者恰好对艾滋病病毒具有免疫能力。后来,医生们无意间发现,那位患者的艾滋病不治而愈了。因此专家们推测通过干细胞能有效治疗艾滋病。 艾伦·创森解释道,此前的研究显示,有少数人群对艾滋病病毒具有免疫力,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基因突变。而这项研究技术正是要利用造血干细胞来模拟和完成这一基因突变过

程。目前,该技术即将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据8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消息,西班牙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心脏病常用药statin能够降低艾滋病病人体内HIV病毒水平,同时增加免疫细胞数量。这将为治疗艾滋病提供新的途径。statin

statin是一种降胆固醇药物,通常被用来治疗心脏病。此前已有研究显示,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较低的细胞感染HIV病毒的几率也相对较小。西班牙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对6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在使用statin一个月后,这些病人体内的HIV病毒水平下降多达220倍。但停药后,HIV病毒水平又开始上升。研究人员同时利用老鼠进行了实验。他们在老鼠身上注射感染了HIV病毒的人类细胞,然后使用statin,结果老鼠体内HIV病毒均有下降,有些甚至降至无法测知的水平。研究小组负责人卡洛斯?马丁内兹认为,目前通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由于抗药性越来越明显因而疗效不佳。statin能够阻止HIV病毒进入人体健康细胞,对于人类艾滋病具有一定疗效。此外,研究还显示,使用statin的病人体内白细胞对HIV病毒的抵抗力增强,这表明statin也可作为一种艾滋病预防药物来使用。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相比,statin副作用较小,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使用更安全。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研究方案说明

附件2 :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试行) 1 .前言 2004年1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的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坦合作艾滋病研究治疗项目十七年积累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结合我国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和全国中医药界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经验起草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初稿。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了全国治疗艾滋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论证,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此《方案》已在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初步试用,反映良好。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 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 床诊断学等内容,请参见附件1《艾滋病诊疗指南》,在此不再赘述。 2?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 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 4仍能恢复至500/mm 3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 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 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

艾滋病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钟勇 摘要: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抗病毒疗法、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还有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都很有可能成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手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关键词:爱滋病,抗病毒、疫苗、基因和中医治疗 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详细介绍,来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滋病病毒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侵入人体T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以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阻止艾滋病病毒的侵入,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爱滋病的目的。 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法又叫“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1.1 逆转录酶抑制剂[1、2、3] 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其中NRTIs通过对阻断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即阻断病毒的双股DNA的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此类药物首先进入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结合到病毒DNA链的3ˊ末端,则病毒不能再进行5ˊ到3ˊ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竞争性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可导致未成熟的DNA链合成终结,从而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这些药物包括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坦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耐药性,主要包括逆转录酶对底物的识别机制及对核苷(酸)类抑制剂的切除反应,并且核糖核酸酶氨活性对耐药性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NNRTIs 是一类在结构上差异很大,但作用机制相似的化合物。NNRTIs能与HIV-1 RT特异性结合,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位点不在同一位置,因此NNRTIs对RT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NNRTIs对细胞的毒性很小,而且在极低的浓度时也能抑制HIV-1的复制。这些天然药物主要包括nevirapine,delavirdine 和efavirenz,但这些药物容易使HIV 1RT 产生突变,因为HIV-1 RT的NNRTIs结合部位周围氨基酸残基很容易产生突变,形成抗性,因而限制了NNRTIs抗病毒潜力的发挥。 1.2 蛋白酶抑制[4] 蛋白酶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4种: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天冬氨酰基蛋白酶。而HIV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酰基蛋白酶,是由含9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C 2 对称的均二聚体,其天然产物包括浅蓝菌素、锌和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 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或其前导物的主要来源,其以短肽为底物作酶促反应,然后根据底物的有无标记和标记物的特点分别进行HPLC、放射性、荧光分析或ELISA检测,从而可以得到一些有抑制HIV蛋白酶活性的

中医艾滋病

中医话艾滋 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艾滋病。村里的一个男青年,外出打工,不检点的生活让他染上了这个病,之后就一直受歧视、偏见,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敢跟他走得太近。那时候,只知道爸爸跟我说,那是不干不净的病,会传染的,所以没人敢靠近他。这是对艾滋病最初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长大,书念得多了,加上从新闻媒体等宣传上看得也多了,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认识。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然而,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而未有更深入的了解。上了艾滋病/性病课后,学习了艾滋病的感染、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专业性的知识,对艾滋病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现如今,科学家们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疫苗接种,等等入手,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比如基因治疗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赋予患者新的抗病机能,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包装及受体的选择与转入等;抗病毒治疗法又称“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现在,随着中医在国家、国际医学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发现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也认识到西药治疗是好用,不过严重的副作用和危险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你的健康,而中医的治疗,对慢性病更有着绝对的优势。每个人的体质和状态是不同的,中医可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来单独重组药物对症治疗,这也是中医的精髓,在实践中也是必要的。所以,也就有人在寻求艾滋病的治疗方法里,想到了中医。 西医治疗通过减少艾滋病病毒的数量,让进攻的“矛”变钝;中医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让防御的“盾”变坚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说,根据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艾滋病属于中医“疫病”、“伏气瘟病”、“虚劳”、“五劳损伤”等范畴。运用中药扶正等方法,研发具有多靶点、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人用“矛”和“盾”来比喻中医和西医治疗艾滋病的不同。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王健说,西医治疗艾滋病是减少艾滋病病毒的数量,相当于让进攻的“矛”变钝;而中医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让防御的“盾”变坚实。 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医治疗策略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从而达到免疫重建的目的。中医究竟用的是什么方子?王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8: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秦小超[导读] 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秦小超(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病科广西玉林 537000)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目前,人类已经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构成的有效疗法,尽管迄今为止仍未能成功研究出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 的方法及其治疗药物,也未获得有效预防HIV 感染的疫苗,但如果联合用药,它们能够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命,使病毒感染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品质。但现实情况是, 开始接受治疗时患者免疫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机会感染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性等等问题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成为影响HAART实施和抗病毒治疗成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除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外,探索适合的治疗管理模式、寻求开始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使用便于应用的药物剂型、最佳药物组合方案、预防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回顾如下: 1 抗HIV药物研究 1.1回顾齐多夫定(zidovudine 或AZT)是第一个有效的抗HIV 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该药属于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显著地减低病毒载量和恢复CD4+淋巴细胞的数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HIV极易出现耐药病毒株,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AIDS患者的生命未能显著延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研发成功,以及“鸡尾酒”疗法的应用,AIDS 的治疗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2分类按照针对HIV复制周期的不同阶段常用的抗HIV 药物有: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入胞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合剂类等类型。 1.2.1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是逆转录病毒,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分类可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类。 1.2.1.1核苷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齐多夫定(zidovudine)、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巴卡韦(abacavir)、扎西他滨(zalcitab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地丹诺辛(didanosine)、和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其中Zidovudine是治疗AIDS 的首选药。Zidovudine 和Stavudine 是病毒核酸复制天然底物脱氧胸苷的类似物;Zalcitabine、Lamivudine 和Emtricitabine 是脱氧胞苷的类似物;Didanosine 和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可视为脱氧腺苷的类似物;Abacavir 可转换成鸟嘌呤类似物的三磷酸盐,是脱氧鸟苷的类似物。此类药物比天然底物更好地与逆转录酶结合,因而可以阻止HIV 双链DNA合成,使HIV 失去复制能力。Lamivudine与Emtricitabine 相似,同为脱氧胞苷的类似物。 1.2.1.2非核苷类此类药物有依非韦伦(efavirenz)、奈韦拉平(nevirapine)、依曲韦润(etravirine)和最新获得FDA 批准的立匹韦润(rilpivirine),是特异性抑制HIV逆转录酶的化合物。它们直接与逆转录酶活性位点结合,造成酶蛋白构象改变,导致其失活。Rilpivirine和Etravirine同属第二代非核苷类药物,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更强,半衰期更长,而ADR 较轻。 1.2.2蛋白酶抑制剂 HIV蛋白在翻译合成以后需要蛋白酶切割以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病毒前体蛋白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抑制HIV子代病毒的合成。目前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有茚地那韦(ind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和达如那韦(darunavir)等。当HIV 基因开始翻译时,首先合成Gag-Pol 前体蛋白,蛋白酶将Gag-Pol 前体蛋白切割分离,使之成为结构蛋白Gag 和功能酶Pol。蛋白酶受抑制时,则无法形成有功能的蛋白,因而无法合成新的具有感染性的HIV 颗粒。 1.2.3病毒入胞抑制剂该类抑制剂有两类,即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和融合抑制剂。入胞抑制剂可有效控制HIV包膜蛋白gp120 与CD4+ 细胞膜上CD4+ 受体和辅助受体(CCR5 或CXCR4)结合,达到阻止感染靶细胞的目的。目前用于临床的融合抑制剂为恩夫韦肽(enfuvirtide),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为麦瑞韦若克(maraviroc)。Maraviroc 为小分子CCR5 拮抗剂,可阻断HIV gp120 和辅助受体CCR5 结合,阻断HIV 的侵染。2007 年8 月,FDA 批准Maraviroc 用于临床应用,其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有负面影响。 1.2.4 整合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是插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前复合物的关键成分,能阻断HIV 整合酶的正常功能,使HIV前病毒基因组DNA不能插入宿主细胞基因内。代表药物有雷特格韦(raltegravir),该药于2007年10月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用于出现多重耐药的患者;2009年7月被批准用于未曾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良好。 1.2.5 合剂类此类药品包括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双汰芝(combivir,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三协唯(trizivir,拉米夫定+齐多夫定+阿巴卡韦)、曲凡达(truvada,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和依帕徐康(epzicom,阿巴卡韦+拉米夫定);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阿曲派拉(atripla,依非韦伦+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合剂—— 克拉曲拉(kaletr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然而,尽管用于临床抗HIV药物已有30余种,由于HIV的高突变率和整合性,始终无法从感染者体内彻底清除HIV,患者必须终身服药,而且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常常至少选用 3 种不同药剂同时治疗。 我国艾滋病药物主要来自仿制。2002年中国的东北制药集团开始仿制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随之颁发了该仿制药品的销售许可证,并于当年9月份在国内上市给医院。目前,国家免费提供的抗反转录酶药物目录中,NRTIs类有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AB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NNRTIs类有奈韦拉平、依非韦仑,PIs类有茚地那韦(darunavir, DRV)、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等。 2 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 一开始对于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确诊后是否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有争论,不支持者认为,HIV感染人体后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机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尚可,此时治疗带来的益处有限,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超过疾病进展所带来的风险,对早期抗病毒治疗尚有疑惑。通过临床观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建议是,AIDS抗病毒治疗开始时机在进入AIDS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 HIV 相关性肾病、妊娠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同样建议治疗。上述共识还是偏向于保守。

艾滋病的中医防治方案

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 1.前言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 2.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4仍能恢复至500/mm3 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症状。此期,正邪相当,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但正气逐渐被损耗,阴阳、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日渐失调。临床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少华,易于感冒,全身乏力,失眠多梦,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头晕目眩、或低热盗汗、烦热口干,淋巴结肿大等,机体抵抗力逐渐降低。感染HIV后的潜伏期约8-10年,在HIV 感染6个月时,机体内的HIV病毒载量维持较低水平,CD4细胞则以平均约30-50/mm3/年的速度逐步下降。 2.3发病期 艾滋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繁殖,不断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此期正不胜邪,正气更虚,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正虚邪实,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诸不足;或因虚留瘀,因虚致痰,痰瘀互结,消噬正气,临床可见各种机会性感染。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消瘦、乏力、鹅口疮、咳嗽、头痛,皮疹皮炎,并发PCP、肿瘤、结核等。至终晚期,正气极端衰退,气虚阳损,血虚阴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衰,表现为虚羸消瘦、倦怠乏力、萎黄神疲、喘促息微等,终致阴阳离决,生命消亡。发病期CD4在200-50/mm3或更低。从进入艾滋病期至病人死亡的时间约0.5-2年。

我国艾滋病数据及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近年来,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这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约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80%。 根据中国卫生部、UNAIDS(联合国艾滋规划规署)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做出的估计,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74%由性传播引起。 到201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过37万,其中艾滋病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77.1%。 全国艾滋病专报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国艾滋病患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809例、5544例、9748例、12287例和18987例。2010年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的10倍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表的《全国抗病毒治疗病人特征及其变化》报告透露的信息。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年6月的13.5/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病死率稳定在4—5/100人年。 现在,主要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这种变化。在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中,性传播占到近六成且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到这个阶段,说明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性行为的干预最为困难。 特别强调一下男男性传播,它的上升速度尤其明显,其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构成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10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在61个城市对5.7万多男同人群做了一个调查,平均的感染率是5%,西南几个城市竟然达到15%。 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拿74万除以13亿人口,我国的流行感染率在0.057%,这在国际上是低流行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感染率达到1%,那就叫做广泛流行国家。如果超过3%,那就是严重流行国家。而我国离这个数字还相距很远,但是如果看几个局部地区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云南、四川、广西、新疆这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个别地市县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严重流行地区的标准,有的地方达到7%。去年在某省某县搞了一次调查,我们查了四万人15岁—49岁,结果查出三千多个感染者,感染率高的可怕,将近7%。四川的凉山、广西柳州市、贺州市,这些地方都是疫情严重的地区,新疆的伊犁、乌鲁木齐也是高流行地区,云南的德宏、红河。 以前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因担心招致社会歧视,一直不敢检测而处于隐蔽状态。由于病情发现过迟,确诊时已到晚期,患者已来不及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近5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病例中,高达80%的人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与疫情严重程度基本相一致。他透露,一项对中国数万名艾滋病病人进行的为期5年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过晚是患者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他强调,2003年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前,中国内地艾滋病病人病死率为30/100人年至40/100人年,而目前总病死率已经降至18/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已降至5/100人年,为发展中国家病死率最低水平。 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