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文学院1006班蒋玲玲

□学号:2010101030610 【摘要】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此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是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关键词】

范长江政治方向采访思想群众路线职业道德

【引言】

范长江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论文从他的新闻作品集和对新闻的态度出发,总结出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正文】

一、范长江生平: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新闻经典之作,奠定了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地位,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首要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认为,新闻应该是与政治紧紧联系的,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桥梁。“如果说国家的主体在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大众的利益才是国家的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才是‘国家的立场’。政府只有在与人民大众基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始能真正代表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站在人民的立场,新闻报道要指导群众,反映现实,做好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最忠实的通讯员。

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并提出自己对待边疆民族的主张。1986年,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五大民族之一蒙古在外人策动之下向自己国家进攻,这值得深思。他从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在遭受外来民族严重的压迫,我们有共同的危机,……我们已不需要‘我消灭你’或者‘你消灭我’的老的民族路线,我们需要在一种合理的民族关系上来消除内在的冲突,把我们共同的力量,抵抗我外来的侵略,以求共同生存。”他的这个主张,顺应了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趋势,显示出了其较高的政治素养。范长江在《怎样做记者》中说对于记者来说,首先应该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飞机飞行没有了定向。做记者就要时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关注大事、大情、大理,深刻的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深入采访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他说:“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范长江在采访中,总是把真实放在第一位。他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如实的报道事实,敢于直言。

深入现场,从根本上讲,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

材料的需要.范长江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认真调查研究。他说:“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所以,在采访中,他总是深入到第一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采访过程中,去接触不同层面的人,从而获得丰富的新闻源。西北之行,他写了许多影响巨大的新闻通讯。范长江执着的坚持着新闻的理念,坚持按照事

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3]对于事物的辩证分析以及逻辑判断,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了他有着惊人的预见能力。

长期以来,范长江的采访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⑴、采访对象广泛

这是范长江采访思想的一大特色。可以了解不同层面的和不同角度的被采访对象,报道题材就更加的丰富,新闻视野也得到了扩大。带给读者的趣味性信息性也更为强大。范长江的通讯所报道的人物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明百姓,各式各样。这就像范长江说的,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善于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圈子,新闻素材来源也就更为广泛丰富。他的作品主要采取旅记的形式,他走南闯北,在这个过程中,他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接触,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发现中国社会的一些潜在问题。

(2)、采访主题鲜明

他不畏条件艰苦。哪里有新闻都要赶到现场去采访,在深入现场的途中,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冒了许许多多的风险,坐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他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使他能排除种种干扰,在最关键的时刻深入现场,抓住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题材,加上深厚的文字功底,写出许许多多的精彩新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是国内公开第一次报道红军长征情况的通讯集,揭秘了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指出了日本侵越者的险恶用心。书中还记载了大西北地区地理形式,政治历史,民俗风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深入准确报道了三十年代中国西北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现状。范长江在西北还采访了毛主席,与毛主席通宵谈话,深入的了解了共产党,并因此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他发回报社的通讯,让广大人民了解共产党,使人民群众对于“共匪”的认识有所改观。对于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共产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也有着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3、坚持群众路线

范长江指出:“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这句话同时也道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报纸的心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新闻报道需要客观,但新闻的价值却不是客观的,新闻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但价值和意义都是通过群众反映出来。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是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范长江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侧身于民众,新闻才能“作为人民(确实按人民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才能“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僧”,才能真实的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好心灵。报纸要面向群众,记者也要面向群众,在坚持党的方针原则下,新闻报道

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同群众保持广泛的联系,站在群众的立场,根据群众的要求,遵循群众的思维。当好人民群众与党中央的信息通讯员。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新闻记者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注意这几点:

(1)、保证消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因传达者而发生“变相”的报道

因为群众期待的永远是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范长江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记者,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就必须要深入的调查研究,西安事变后,范长江为了采访兰州方面的有关情况,了解事情的真相,决定飞往兰州,许多人都说兰州危险,劝他不要去,但范长江却认为,老百姓对陕甘地区真相还不明了,流言纷纷,人心混乱,这样不能造成正确的舆论,也不能促进政治问题的解决。他进入兰州后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将报道发回报社,稳定了民心。范长江这样坚持带给人民群众新闻真实性的精神,这样的优秀新闻人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2)、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急于知道事实真相的问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在枪林弹雨里驰骋,出生入死,为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新生作出了不懈努力。他总是深入第一线,而且跑到战壕里了解实况,战争胜利后,他第一时间把捷报发出去。

(3)、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

一个事实,一张报纸,一则新闻,首先要让人们想去读、去了解,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大众,最广大的人民他们的知识程度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用大多数能够看懂的语言文字去描述,然而太平淡的语言或许不能把事情描述得那么生动,甚至是激起人民群众的热情,这时候就是考验一个记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时候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景物描绘都会给人一种异样的语言感受,他语言平实,通顺流利,却又凝炼简劲,多姿多彩,是一种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以及自身对时事的了解,他才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4、崇高的职业道德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普通人看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7]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为读者提供正确的有意义的报道。

他认为记者“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的事情。”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注重人格和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应该是历史和事实的忠实记录者,良心和正义是记者必需的基本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因此,他强调“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特殊时期,为了给人民群众传达准确快速的消息,他更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西安事变后,他冒险飞赴兰州,在兰州至西安的路上,险些丢了性命,后来提交这件事时,范长江说:“我们当新闻记者的人,有将各种关于国民的政治问题及早详细公正地为读者报道的责任。万一有个什么不幸的话,也是做记者的职务上所应当”范长江这种为了新闻事业而不顾生死的做法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人的最好诠释。范长江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好记者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没有职业道德。要做一个好记者首先要有正义感,敢说真话、说实话,实事求是报道,掌握好话语权,敢为民请命。要热爱新闻工作,忠于职守,决不能人云亦云,或拿了别人的钱就写“黑牛”、写隐瞒事实的文章、写溜须拍马的文章;要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潮之中,把握时代跳动地脉搏,敏锐地捕捉住,精心地报道出来;要有科学发展观,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与人民、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以历史为借鉴,以现实作比较,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到现在已经不是掩耳盗铃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再认民族问题为地方问题。我们对于民族问题要赶紧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大家共同努力目标,如果一昧敷衍,苟延时日,恐在此外力压迫下,不出数年,将至无法收拾。”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宗旨是为党、为社会主义、为工人阶级、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工作。新闻职业道德是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指导下的先进的道德规范。

与范长江同时代的著名新闻记者有王芸生、邓拓等,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和对新闻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与范长江的新闻思想相比较,有其相似之处。

王芸生就以“敢言”著称,他的文章更多带有文人论政的性质,他的言论立足点就是黎明百姓和国家的利益。他要求记者无论是报道新闻,还是发表言论,都不应受到权势

和任何外界的影响,概括为“真实地记出你所见到的事,勇敢地说出你心里的话,可以无愧为一个新闻记者了。敢说,敢做,敢担当,是自由人的风度;敢记,敢言,敢负责,是自由报人的作风。”这与范长江所说“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有着相同的观点。

范长江也说过,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善交朋友。邓拓的新闻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第一,深入实际,以实事求是为报道准则。第二,“摽住两头”,关键是摽住群众办报。第三,批评为器,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第四,社论为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五,独立思考,注重新闻宣传的策略和艺术。

他们对于新闻思想的表达方式虽然各有理解,但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却是一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公平性,不偏向与任何一方,作人民群众的喉舌。还要有敢冒风险、不畏牺牲的精神,为了给人民群众传达准确快速的消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范长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持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和传统也影响着今天的新闻工作者。

在对伊拉克战争的采访报道中,人们又欣喜地看到了这种精神,这种传统得以继承并得到发扬了!上海文广集团派出的沈立炯、陆伟等记者,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新华社派往“小鹰”号航空母舰的胡晓明记者,几十天来缺吃少喝,但坚持源源不断地发回高质量的稿件。在前方的众多优秀战地记者中,尤以水均益最为突出,他 3月22日晚站在科威特某建筑物的顶端,通过电话连线向国内观众发布新闻,骤然间,科威特上空响起警报,这是自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科威特上空拉响的第一次空袭警报,此时此刻,观众看到的水均益,仍然是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地在口播新闻,急得坐在北京演播室的白岩松连连催他撤离,但水均益从容不迫、一字一顿地将新闻叙述完后才心有不忍地说:“小白,现在我应该赶快去大楼地下室避一避并戴上防毒面具了。”面对这般置生死于不顾、唯新闻为重的新闻记者,我们为此感到由衷的敬佩和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而骄傲,这种优良的传统也将不断的延续下去。

范长江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进步的知识份子的角度审视中国所遭受的经济困难和民族灾难,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及他对新闻事业热衷进行了只身西北之行。深入战争现场,不畏艰险深入实地采访。他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忠诚党和人民的思想品格以及他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意义深远的“长江精神”。“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优秀中青

年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以新闻工作的优秀成果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范长江思想的两次转变:

1、从“四不主义”到共产主义: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转折点始于1937年2月的延安之行,与毛泽东的一夜长谈使他沉醉于共产主义,开始向共产党、革命等政治理论倾斜。范长江的夫人沈谱女士在《长江的气质、思想和作风——沈谱同志在长江生平事业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有提及:“长江只身去西安、延安采访,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治立场的决定性转变……从一个正直爱国的新闻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

和阶级利益而斗争的共产党员。”

在1939年青年记者学会会议上,他提了“报纸是政治的工具”,新闻观念的转变最终导致了他与《大公报》的决裂,放弃了《大公报》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方针。1946年,他再次提出“共产党的报纸是人民的报纸”的观点,并大讲报纸的“阶级性、党性与政治性”,“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从此告别了单纯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政治仕途。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探讨范长江时,往往以其1938年离开《大公报》为分水岭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单纯的新闻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新闻作品;后期投身于革命事业,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新闻道路上亦渐行渐远。夏衍先生也曾经发问说,范长江的笔头是很快的,但是他的大部分优秀的作品都是在《大公报》之前,解放后基本不写文章或是文章很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2、从“党报思想”到“民本思想”: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第二次转变

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刚从政治狂热中抽身而退的范长江进入了另一个深渊。他在报道中将国民党大肆妖魔化的“共匪”、“红军”等词加上引号以示公正,这样的细节成了范长江在文革中的一大罪证。他从1967年被定性为“反革命”并被长期关押,1969年3月,被下放到当时的“五七干校”,干校都要组织政治学习和“斗私批修”,范长江也就成了活的教材。范长江站着,其他人围坐在四周,每个人都要发言,发表对“反革命”的仇恨、对“最高指示”的忠诚,每个人在发言的时候,都少不了对范长江吐以唾液或拳打脚踢。长期被限制自由、沉重的思想包袱,最终导致范长江难耐巨大的压力,投井自杀。

从他在1969年写的《我的自传》中,不难看出,他对当年胡政之给予他的自由是充分留恋的,是不是因为有了比较才看到差距,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当时紧张的国内局势和尖锐的思想斗争,已经不需要他这支笔杆子工具了,况且他的思

想与当时现实格格不入,范长江第二次新闻思想转变刚开始就夭折了,不免让人惋惜。

范长江在《我的自述》中提到,曾对社会有一种美好的构想,希望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建立一个极乐世界,过着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 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从这个角度看,范长江在很早时期就有这种乌托邦情节。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曼海姆的话:在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乌托邦冲动也最为集中。而这些乌托邦思想家有着伟大的灵魂和高度的热情,对理想深信不疑,对改造世界有着强烈的愿望,他们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风格。范长江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毛泽东对他陈述的共产主义理想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契合了他的乌托邦国度。而上世纪60年代国内狂热的政治风暴,与他所构想的社会南辕北辙,使他逐渐清醒,开始冷静反思,只是当时狂热的政治思想容不得他的客观独立,最终缔造了其悲剧的一生。

四、范长江的作品与他的新闻思想:以《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为例分析: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是范长江1937年2月15,日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篇时事述评。

这篇时事述评,范长江运用确凿的事实,首先叙述、评价了“双十二”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之后评述了共产党政策的变化,并且说明“双十二”事变的突发,共产党没有参加,在事变4日之后才进入西安。共产党为避免内战,故力主和平,主张“统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之后,分析西北的局势,范长江认为“第一,厌战悔祸之心异常普遍;第二,大多数军民绝无推翻国民政府的企图,最多不过是政策的商讨;第三,连过去的反对派算上,对于蒋委员长勤苦谋国的精诚,已有深切的了解,只望从政治机构的改善上促进和平统一,一切皆可迎刃而解。”最后呼吁,国民党的三中全会,在一番缜密的商讨后,给全国人民带来好消息。

由于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与蒋介石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告完全不同,引起蒋介石强烈不满。从此范长江的活动爱到国民党当局监视,私人信件受到检查。范长江随后连续发表了西安事变前后西北采访记。毛泽东于同年3月29日在给范长江的复信中对他的上述作品表示鼓励。

五、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后世新闻领域的重产生大影响:

1、范长江之所以能为仲明的新闻名记者,首先依靠的是他敏锐的新闻敏感,能够敏锐捕捉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著名的新闻三知:“新闻,就是广大群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由此而来。因此,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必须坚持“用‘群众视角’进行新闻价值判断和题材选择”,进一步而言,范长江曾提出“报纸要面向群众,因而记者也必须面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将群众评价作为评判新闻工作的唯一标准,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要由人民来回答;再来,办报活动必须大众化,深入基层群众中才能获得生机,必须以“群众办报”推动新闻活动的大众化,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

2、范长江生前写了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他的两本游记,不仅仅是风物山川的描绘,同时还是当地风土民情、社会事项、风土人情的缩影,对我国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作了详细报道和认真思考,而范长江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新闻思想,也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情结,以其独特的民族新闻视角为我国的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十分敬佩的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益政策。

概括地说,范长江的民族理念就是就是民族自觉、民族平等。《大公报》领导人胡政之在《塞上行》序言中写到:“长江君对民族问题素感浓厚兴趣,近年衔社命出入西北各地,接触愈多,所感越切。”范长江自己也说:“我比较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国内民族问题,第二是统一国家之途径问题,第三是社会各阶级利益调整问题。

六、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

1、新闻精神是记者的灵魂。新闻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蕴藏在新闻精神背后的是公共精神和民主精神。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这也是记者追求的直接目标。长期的新闻实践是塑造新闻精神的主要途径,实现新闻精神需要记者具有诚实、勇敢、智慧、正直、坚韧和负责任的基本品质。(见杨保军博士《新闻精神论》)

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新闻精神。新闻是依志向组合的群体事业,任何个人企图单枪匹马做“无冕之王”都是徒劳的。范长江幼时家贫,读书靠母亲为人做针线活维持。辗转求学中,他当过兵、讨过饭,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认识。后以特约通讯员身份赴中国西部旅行,《中国的西北角》使他一举成名,也使《大公报》因坚持民间报纸、独立言论

的选择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而闻名天下。

2、陈述事实,揭示真相,是新闻传播内在的、规律性的要求,是新闻媒体的基本使命,是记者的基本职责。西安事变后,局势不明,谣言四起,范长江调动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冒着危险独闯西安和延安,弄清了事变的来龙去脉,赶写出《动荡中的西北大局》,在国民党三中全会开幕当天刊于《大公报》。蒋介石为此雷霆震怒,毛泽东却致信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不言而喻,即使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像范长江那样奋不顾身追求真实,揭示真相,仍然是记者的天职。

范长江的思想和人生出现重大转折,正是源于1937年初的延安之行,尤其是同毛泽东的彻夜长谈。这一年的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上海成立,大量战地通讯“冒着敌人的炮火”产生。而在当局压力下渐渐转向的《大公报》和坚持言论自由的范长江也开始发生分歧。次年秋,范长江放弃优厚待遇,毅然离开《大公报》。他的话言犹在耳:“言论自由这个口号,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提出来的口号,一定是那个地方言论不自由,才提出这个口号。”

3、新闻媒体基本的社会道义是维护社会公正,揭露和鞭挞社会丑恶,增进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公众的社会道德期望,也是媒体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道德基础。范长江说过:“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这正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座右铭。

4、追求认知自由是新闻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新闻自由主要指人们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是人们知情权、议政权实现的重要通道,是其他民主权利能否有效实现的基础,而和谐正是自由的最佳状态。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追求新闻自由,就意味着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负责任的自由,是对作为权力和权利的新闻自由的滥用,是对新闻精神的背叛。

【结语】

范长江,一个才华横溢的新闻记者的悲剧命运只是当时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知识分子身上挥之不去的乌托邦情节,使他们极易走向左翼,参与政治。与他有着相似命运的杨刚、蒲熙修、金仲华、邓拓、姚溱、孟秋江……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都曾以满腔热血呼唤新中国,但在最后都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自杀。这在世界新闻史上应该是鲜有的现象。范长

江他们那一代新闻人物的遭遇留给我们的启示,或许就是独立人格和客观冷静的精神对于新闻人的重要性。

同时,”时代在飞速发展,记者面对的环境可能与先辈不尽相同,但先辈不畏艰险,不惧强暴,不辱使命,宁可以身赴死也决不违背新闻精神的壮举,永远是后来者汲取不尽的力量源泉。

新闻学论文选题

新闻学、论文选题 1 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媒角色 2 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 3 浅析我国媒体组织结构的转型 4 浅谈媒体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5 媒体知识资本的辩识与培育 6 媒介与广告公司的和谐发展探析 7 广告与公关协同传播模式探讨 8 广告策划中事件营销的运用 9 从公益广告看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10 户外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 电视新闻评论的符号特征 12 试析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看点"与品位 13 电视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14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5 电视访谈节目的人文思考 16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17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8 电视生存环境及其走向 19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20 试析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传播机制 21 大学生媒介接触分析 22 “新浪”首页分析(分析一段时间新浪门户网站首页的内容和编辑结构,借以谈谈网络传播的特征) 23 MSN、QQ插播新闻分析 24 电视娱乐性内容的模式化 25 热播电视剧的内容分析 26 时尚类报纸内容的文化分析 27 合肥公交移动电视播出情况分析 28 我省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 29 央视一个新闻评论栏目的分析(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央视论坛》、《小崔说事》等) 30 我国一家报纸的新闻评论分析 31 中国新闻(或传播)教育发展轨迹之研究(其中含历史、现状及其前瞻)。 32 以“四大副刊”为例,分析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生发轨迹及其对下层民众的社会启蒙。 33 结合具体实例,研究新闻记者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4 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记者社会责任及其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联。 35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轨迹探微(可以以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例,例如《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 36 采用理论研究与田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传播学原理分析博客空间(或手机短信传播)的传播伦理。 37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申报》的广告文化及其对于当今广告业的启示。 38 从具体实例入手,分析新媒体与国家发展之辨证关系。 39 《新青年》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示范意义研究。 40 以《我爱记歌词》(或者其他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娱乐节目)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电视选秀类(娱乐类)节目的利弊得失。 41 “走出去”战略下出版行业协会的角色分析 42 论政府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的角色作用 43 整合营销及其在图书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 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 青少年时期(1909——1926) 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 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2月9日达到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同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窑洞作“竞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文学院1006班蒋玲玲 □学号:2010101030610 【摘要】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此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是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关键词】 范长江政治方向采访思想群众路线职业道德 【引言】 范长江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论文从他的新闻作品集和对新闻的态度出发,总结出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正文】 一、范长江生平: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新闻经典之作,奠定了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地位,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 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1829)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十月

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 二、课程内容 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报刊的政论传统,为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报纸评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季鸾主编的《大公报》及所写的评论,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芸生,曾任《大公报》社社长,是一个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与受人尊敬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领导了《大公报》香港馆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大公报》社社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范长江,著名记者,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先后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拓,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和领导工作,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一生写过大量政论、杂文和新闻报道。他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诗人、书法家和古文物收藏鉴赏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三、考核知识点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首先,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新闻要求时效性, 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及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和事实相悖。 笔者仍然记得,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搬的连扳三局,最终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新浪网在之前就已预先做好正负两个不同的模版,但在对页面进行更新时,误将模版预备代码发布,诚然是因抢新闻所致。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另类的假新闻的直接原因。 五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一期节目,题为“纸做的包子”,播出了该台记者暗访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旧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北京市委和公安系统。15日,北京市公安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7天后,案情大白: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 近几年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一、学院简介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成立于年月,其前身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社会需要,年月学校决定撤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建制,分别成立文学院和范长江新闻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范长江新闻学院由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 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与艺术两个本科专业,现正在积极申报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余人。学院下设广播电视学和文化艺术两个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人,硕士人,兼职教授人。 学院注重教学管理与改革,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质量稳步提高。在教学方面,广播电视学作为省级特色专业,现正借助“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机会与四川省内各大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加快改革。拥有语言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演播室,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内设研究所一个:范长江研究所。年来,范长江新闻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教育厅以上科研课题余项,出版教材、专著部,发表论文多篇,人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资料室200平方米,藏书余册,期刊余种,建设有图片摄影、非线性编辑、录音与摄像、播音与主持等广播电视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拥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充分为教师、学生服务。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有余名同学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以上。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办学水平,学院先后聘请历届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人为我院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历届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均获佳绩;学生拍摄的微电影《驱散雾霾》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舞蹈《夏布悠悠》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在历届内江市广播电视政府奖评选中,获奖数量占所有作品以上;同时,为强化实践教学,我院与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内江日报、内江电视台等单位合作,由学生自编自导《青春飞扬》等栏目常态化在电视台播放,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综合训练与提高。 二、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非师范)层次:本科学制: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的采写编评播业务能力、宽厚的文化根基的新闻工作者,重点培养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媒体急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以担任记者、编导、编辑、主持人,也可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管理、教学、广告制作等工作。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新闻概论、图片摄影、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编辑理论、录音与摄像、音频与视频编辑、影视文化概论、专题与栏目类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传播、中外广播电视史等。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就业情况:该专业的教师不仅有较高的新闻学理论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图片摄影实验室、录音与摄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等实验室为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专业聘请国家和省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专家任教师,建立了从省级媒体到地方媒体的实习网络。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范长江新闻学院,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已到中央人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 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

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中国的西部进行长征,红军挥师北上,将对整个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范长江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他是“因时代的苦闷,逼得到各地去视察”。他的旅行通讯发表以后,引起“悬心于艰危国运的人们”的强烈反响,汇集成书以后,在几个月内连出九版,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中国的西北角》在這種特定的时机和特定的地区環境下,生動具體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因而具有很深刻的时代意义。范长江西北之行每到一处,必有对那个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的记述。这种地理的、历史的考察描写,使人们对他报道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一个总体的轮廓式的了解。這也是《中國的西北角》的特點之一。他对山川地势,名胜古迹描述得很细致,使读者仿佛跟著他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赵 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2009年,随着奥巴马访华,中国人均GDP 突破2000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10月3日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 会主办权。而巴西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是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的申办。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成为影响亚太的国际盛会,南宁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始发的城市。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那样世界成为“地球村”。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文本(text )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同理,我们这样定义新闻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正是有了文本,才有了新闻报道。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 1.1记者与政府关系。国外新闻记者和政府互相保持独立并监督,但官员和记者私下交往甚好。在政府中没有朋友或者熟人的人当不了记者。中国记者和政府是附属关系,记者也没有在政府中的朋友,同时记者不得批评政府。 1.2倡导理念原因。国外自从诞生新闻事业以来,长期倡导新 闻报道的客观中立,立足于还原新闻事件。“以事实报道为核心,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这些具体观念的核心表述就是所谓客观性理论”。而纵观我们中国,新闻机构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党和政府发布各种政策、法律的工具。所以,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更注重其新闻报道的产生的社会影响。所以,中国新闻记者加入了的解释性语言以帮助读者理解防止产生歧义,但这样却失去了记者的客观报道,渲染了主观色彩。 1.3此外,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报道文本的叙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风格’是美学范畴中常用的术语,在文学艺术领域指某人及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报道呈现出的习惯、特色、个性等”,国外媒介是商业组织。媒介要想生存就必须获得利润。这就促使其报道非常人性化风格,即以读者的角度去审视新闻事件,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媒介总是客观地报道新闻而怕主观评论引起读者反感导致发行量或收视率的下降。编辑部以求打造名牌记者而不过分删减报道。另外,国外媒介收入是靠广告维持,所以编辑部总 是想方设法在新闻的报道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发行量。所以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力求吸引读者。一些故事化、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因此出现了。因此,以平民视角、故事化为手段的新闻报道和文本在发达国家盛行。 相比之下,中国的报道以“官本位”。“初步形成于1940年代的党报理论,最终确立了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理念。”“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报道独具特色的宣传风格。”中国的媒介属于政府的喉舌。媒介的商品属性不强,媒介不必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新闻事件的选择上以编辑部的编辑为主缺乏平民视角,特别是新闻报道删减量大,有的甚至歪曲记者原意。例如“美联社北京9月21日电在北京为国庆节加紧准备之际,数十架喷气式战斗机和其他军用飞机在北京上空呼啸而过。各式飞机列队飞过长安街——这条东西向的重要街道横贯北京城区,并且经过天安门广场,一些飞机在城市上空飞时放出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烟带,它们这次飞行是为了国庆60周年庆典进行彩排。” 反观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如21日据新华社电,国庆60周年空中阅兵所有12个受阅梯队上百架飞机,21日上午按国庆当天 阅兵程序成功进行了阅兵前唯一一次天安门上空全编队预演。”西方媒体的故事化叙事比新华社的报道更耐人寻味。北京的重要地位凸显,“如果新闻媒介在反映社会事件时通过框架选择与强调事件的某些特殊部分而忽略掉其他部分,则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真实与客观世界必然存在差异性,并影响到受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所以,国外报道利于媒介环境和真实环境的重合,有利于读者正确认识新闻事件。 2、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现实原因 2.1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在西方等发达国家,50%的人口受过大学(大专)教育。因此,对新闻报道的叙事,总以个人需要为中 心,强调个人的价值。加之国外媒介资源丰富,使得国外的受众选择性大增,信息获取自如。这些原因,使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文本叙事手法技巧、重视新闻叙事风格和报道写作,以防止读者流失。 相反,中国13亿人口中有近7亿农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小,使中国整体媒介需求不高,加之中国媒介数量有限,受众获得渠道狭小。另外,媒介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信息流动不畅。比如广西首府南宁,不仅有南宁晚报等南宁本市级媒体,还有广西日报等省级媒体。同时发生暴雪灾害的晋中市和太原市,虽然两市市区只有15公里,有901路公交车连接两市。但发生雪灾这一大事后,省级媒体16个小时后才出现晋中市报道。这一格局有损新闻的实效性。媒介地域分布差异过大的国家还有缅甸、朝鲜、越南、菲律宾、老挝、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文莱等。 2.2环境。环境主要是指关于在新闻报道导致差异的所有外部因子的总称,它并非是一个导致新闻叙述报道差异原因的子集,而是和新闻报道中与叙事报道有交叉的那部分所有因子。比如中 国的改革开放,一些西方的新闻报纸也中国出版,这使中国媒介获得了有利于市场化、商品化的子因子,更多中国报纸开始走向公司化,而公司化又导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这种影响就是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我国学术界对新闻分类也导致报道上产生差异。 “我国新闻界对新闻题材的分类较为细致和复杂,往往按照新闻写作的题材分成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各种专业报道,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等。”这种分类欠妥,基本沿袭民国传统。 法律政策也是外部环境因子。“新闻自由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只是寻求一种在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会是绝对的,因为法律是服务于国家机器的(下转第152页) 赵 强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摘要]纵观西方新闻报道,它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中国新闻报道讲究准确、直观、主观。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外新闻报道上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新闻报道的手法是否会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揭示国外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启迪读者。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南宁[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2-0132-01

李曼华导演简介

李曼华导演简介 李曼华,女,纪录片、电影导演。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住中国北京。 2000年-2002年在经济日报担任文字记者,负责人物报道。 2002年进入CCTV文化专题部《人物》栏目,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在五年间拍摄数十部人物纪录片。 2007年4月,成立电影工作室,策划、编剧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闭上双眼》、《自言自语》、《名存实亡》。并完成同名女性小说。 2007年7月,作为编剧,导演,制片人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长片《闭上双眼》,入围第五届圣地亚哥女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单元,第三届印度女性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 2008年-2010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 2011年7月,作为导演的人物纪录片《范长江》获得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最佳导演奖。 2008年至今,致力于推动女性进步,关注老年事业。 目前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进行调研、梳理,观察、思考,希望用纪录片、电影、小说、摄影等多种方式呈现,使一些陷入生存或精神困境的女性得到关注,从而这些女性获得帮助。 另一方面,主要关注中国养老问题以及全球老龄化问题,准备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拍摄一系列养老题材的纪录片、电影,图片摄影等,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希望推动中国养老改革。 2011年10月,制作完成中国首部反映中国高速老龄化养老现状,中国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 目前,正筹拍中国首部养老题材电影《蓝莲花》。 导演定位:推动女性进步关注养老事业 社会身份 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 亚洲女性发展协会理事兼影视专业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新电影俱乐部发起人、副理事长 主要作品年表 2002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古琴大师----李祥霆》、《神经外科专家—韩济生》 2003年导演人物纪录片《中医专家----刘保延》、《海洋科学家—翦知敏》 2004年导演人物纪录片《著名作家----王小波》、《国际著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卡纳第》、《国际著名导演—张元》 2005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国际整形医生--范金才》、《环境艺术家—米丘》《新闻家---范长江》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304)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传播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设置新闻和广告二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规格 .素质方面 ()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 .知识方面 ()掌握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公共传播相关的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能力方面 ()具有较高的分析鉴赏能力,具有较好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熟练的现代传播的基本技术和信息编辑处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文案策划等文字实务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从事新闻传播或网络传播的基本技能,有写新闻和编辑新闻的能力。 ()具备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采编、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和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及单位网站维护、报刊策划和编辑能力,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技能。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新闻史部分题目

6论述1935-1937年间范长江西北采访经过、成果及意义 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其西北采访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深入考察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追踪观察长征途中红军的动态,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回《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长江的连载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敏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从西北回来后,范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2)1936年8月,范长江采访内蒙古西部,他穿行千里戈壁,往返两个多月,考察日寇觊觎这一地区的实况,后写成通讯《忆西蒙》。 (3)10月,采访绥远抗战。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赶赴西安采访。1937年2月,到延安采访,是当时从白区进入红区,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他的《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系列采访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报道西安事变真相,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范长江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8简述邹韬奋的报刊实践活动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