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纱工艺设计(改)

细纱工艺设计(改)

细纱工艺设计(改)
细纱工艺设计(改)

CD 18.2 tex 细纱工艺设计

设计步骤

◆分析细沙机技术性能

◆配置细沙机主要工艺参数

1.分析细纱机技术性能

本组选择的细纱机的型号是FA506,其主要技术特征见表格。

试纺纤维长度(mm)65mm以

下棉、化

纤及混

锭距(mm)70

每台锭数

(锭)

384-516 牵伸形式三罗拉长短皮圈牵伸(倍)10-50 罗拉直径(mm)25

每节罗拉锭数6 罗拉加压方式

弹簧摇架加压,气压摇

架加压

最大罗拉中心距(m m)前-

143 纲领直径(mm)35,38,42,45

前-

43 升降动程(mm)155,180,205

锭子型号JWD32 锭速(r/min)12000-18000 满纱最小

气圈高度

(mm)

85 锭带张力盘单、双张力盘

捻向Z,Z或S

粗纱卷装尺寸

(mm)直径*长

152*406

粗纱架单层六

列吊锭

自动机构

PLC控制,中途关机适

位制动,中途落纱纲领

板自动下降适位制动,

满管纲领板自动下降适

位制动,开机低速生头,

开机前纲领板自动复

位,落纱前自动接通落纱电源,工艺参数显示

新技术

可配变

频调速,

可配竹

节纱装

置,可配

包芯纱

装置

主要制造厂

中国纺织集团经纬股份

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2.配置细纱技术工艺参数

(1)总牵伸与牵伸分配

纺18.2tex纱,考虑总牵伸在35倍左右;加工针织用纱,后区牵伸一般为1.04~1.30倍,通常情况下偏小为宜,本设计取1.1倍。(2)罗拉中心距

采用三罗拉长短皮圈牵伸,握持距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以纤维品质长度而定,一般用经验公式计算。

前区中心距45

依据上销长度33mm,浮游区长度12mm,前区中心距=上销长

后区中心距58

后区中心距:机织用纱

44-58mm,针织用纱48-60mm (3)罗拉加压

皮辊加压选择137N/双锭×98N/双锭×122N/双锭。

(4)皮圈钳口隔距

隔距块厚度选择2.5mm

.(5)锭速选择

本组设计选用FA506型细沙机,所纺纱线为纯棉18.2tex 细特纱,锭速初定为15000r/min 。 (6)钢领与钢丝圈的选配

纲领型号 纲领内径 钢丝圈型号

钢丝圈号数

PG1/2(边宽2.6)

38mm

OSS

6/0

3.FA506型细纱机工艺计算 (1)速度计算 ①主轴转速n m

n m (r/min )= n ×D

D 2

1

式中:n —主电动机转速(r/min )

1D —主电动机皮带轮节径(mm),有 170mm,180mm,190mm,200mm,210mm. 2

D —

(mm),

180mm,190mm,200mm,210mm,220mm,230mm,240mm. ②锭子转速n s

n s

(r/min )=n m

×δ

δ++D

D

4

3=1460×D

D 2

8

.02.208

.0250++

=17436.57×D

D 2

1

式中:D 3—滚盘直径(mm ) D 4—锭盘直径(mm ) δ—锭带厚度(mm )

实例:纺18.2tex 纱,锭子转速n s 初定为15000r/min ,则

D

D 2

1=

57

.17436n

s

=

57

.1743615000

=0.8603

D1 D2 180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170 0.944444

0.894737 0.85 0.809524 0.772727 0.73913 0.708333 180 1 0.947368

0.9 0.857143 0.818182 0.782609 0.75 190 1.055556 1 0.95 0.904762 0.863636 0.826087 0.791667 200 1.111111 1.052632 1 0.952381

0.909091 0.869565 0.833333 210 1.166667 1.105263 1.05 1 0.954545 0.913043 0.875

根据表格可得:1D 为190mm,2D 为220mm

修正:n s =17436.57×D

D 2

1=17436.57×190/220=15059 r/min

③前罗拉转速n f

n f (r/min )=n m =1460×

D

D 2

7128×5932

×Z Z B A ×Z Z D C ×37

Z E ×2727

=8.44×D D 21×Z Z B A ×Z Z D

C ×Z E Z

E

—捻度微调变换齿轮齿数(D 4=20.2mm 时,Z E 为39)

(2)细纱定量及线密度 所纺纱设计线密度为18.2tex ,设计细纱标准干定量为 G 干=

(10

%)5.81?+N

t

=1.677(g/100m )

细纱实际回潮率为6.5%,则细纱湿重为

G 湿=1.677×(1+6.5%)=1.786(g/100m ) (3)牵伸计算 ①实际牵伸

E 实=

)

)

tex tex 细纱线密度(粗纱线密度(

或E 实=

)

10/10

10/m g m g 细纱干定量()粗纱干定量(?

若细纱线密度为18.2tex ,则E 实=

)

10/10

10/m g m g 细纱干定量()粗纱干定量(?

=

677

.14

=23.85(倍) ②总牵伸(机械牵伸) 总牵伸为前罗拉表面线速度与后罗拉表面线速度之比值。

E 机=

ππ25252727371042867675923474735????????Z Z Z Z N M j k =9.0129×Z Z J K ×Z Z N

M 式中:Z M —牵伸变换齿轮齿数,有69,51两种; Z N —牵伸变换齿轮齿数,有28,46两种; Z K

Z

J

—总牵伸变换齿轮齿数,有

39,43,48,53,59,66,73,81,83,84,85,86,87,88,89数种。 ③配置牵伸变换齿轮(Z M 、Z N 、Z K 、Z J )

E 机=E 实×牵伸配合率=23.85×1.03=24.57(倍) 注:牵伸配合率为经验值,选定为1.03。 选定Z M

/Z N

=69/28, 则 Z

Z

J

K =

Z Z E

M

N

??0129.9机

1.106

根据excel 表格,得Z K /Z J =73/66

修正:E 机=N

J

M K

Z Z Z

Z ???0129

.9=24.566

④后区牵伸E B 后区牵伸为中罗拉表面线速度与后罗拉表面线速度之比值 E B =

Z H

362335?

=Z H

7826

.54

式中:Z H —后区牵伸变换齿轮齿数,有36,38,40,42,44,46,48,50数种。

选取后区牵伸为1.1倍,则Z H =E B

7826.54=1.17826

.54=49.80

故选取Z H 为50. (4)捻度计算

①计算捻度T t 计算捻度为前罗拉一转时锭子的回转数与前罗拉周长之比值。

T t

(捻/10cm )=)(前δδπ++?????D D d Z Z Z E A B 43()1003732592871=67.3325×Z Z Z Z C

D A B ? 式中d 前—前罗拉直径(mm )

上式中D 4=20.2mm 和Z E =39时得出结果。 ②捻度半环齿轮的确定

◆ 根据细纱品质要求和原棉性质选取捻系数,计算所需的捻度; ◆ 选择Z Z D C ,求出Z Z B A /,再配置Z A 和Z B ;

◆ 试纺后测得的捻度与要求的实际捻度差异>3%时,应调整Z A ,

Z

B

,Z C ,Z D

实例:纺18.2tex 针织用经纱,选定细纱捻系数a t 为340,则 T t =

N

a

t

t

=

2

.18340

=79.697226(捻/10cm ) 则 Z

Z Z

Z C

D A

B ?=T t /67.3325=1.183633

由Excel 得Z A =52 Z B =68 Z C =85 Z D =77

修正:T t (捻/10cm )=67.3325×Z

Z Z

Z C

D A

B ?=79.751715(捻/10cm )

所以n f (r/min )=8.44×D

D 2

1×Z

Z B

A ×Z

Z D

C ×Z E

=8.44×0.8603×(52/68)×(85/77)×39 =239.04 r/min (5)产量计算

①理论产量理G [kg/(锭·h )]=

()1000

100010T -160t ??????捻缩率t s N n 式中:s n 为锭子转速

t T 为细纱捻度(捻/10cm )

t N 为细纱线密度(tex )

②定额产量 定G =理G ×时间效率

式中:细纱工序的时间效率一般为95%--97% ③实例计算 若所纺CD18.2tex k 纱线,则

理G [kg/(锭·h )]=

()1000100010T -160t ??????捻缩率t s N n =

1000

10001079.751715%)

16.21(2.186015059???-???

=0.0202[kg/(锭·h )]

定G =理G ×时间效率=0.0202*0.96=0.0194 [kg/(锭·h )]

注:本组纱线捻系数为340,根据书P280表格则捻缩率取2.16%

细纱工序的时间效率取96%

每台细纱机共420锭,则每台细纱机每小时定额产量

=0.0194*420=8.148[kg/(台·h )] 每台细纱机每天工作24h ,则每台细纱机每天定额产量

=8.148*24=195.552[kg/(台·天)]

细纱工艺单纱线品种:CD18,2 tex K

种类机型

回潮

率(%)

定量(g/100)牵伸(倍)配合

捻系

捻度(捻/10cm)湿重干重实际机械计算实际

原棉FA506 6.5 1.786 1.677 23.85 24.566 1.03 340 79.70 79.75

牵伸分配(倍)罗拉

中心

皮圈

钳口

(mm

皮辊加压

(N/双锭)

皮辊

前冲

(mm

钢领钢丝圈

前区后区前区*

后区

(mm)

前*中*后型号

直径

(mm)

型号号数

20.47 1.2 45*58 2.5 137*98*122 +2 PG1/2 38 OSS 6/0

输出速度定额产量变换轮

锭数(r/mi n)

前罗拉

(r/min

Kg/(台

?h)

Kg/(台?

天)

D1

(m

m)

D2

(m

m)

牵伸变

换齿轮

M

Z/N Z

轻重

k

Z

j

Z

后牵

中心牙

C

Z/

D

Z

捻度牙

A

Z/

B

Z

15059239.048.148195.552190 220 69/28 73、66 50 85/77 52/68

年产3000吨丙烯氰(AN)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1

年产3000 吨丙烯氰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

目录 一、设计说明 (3) 1.1 概述 (3) 1.2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概况 (3) 1.2.1国外的发展情况 (3) 1.2.2国内的发展情况 (4) 1.3 世界X围内产品的生产厂家、产量 (6) 1.4世界X围内生产该产品的所有工艺及其分析 (7) 1.4.1环氧乙烷法 (7) 1.4.2 乙炔法 (7) 1.4.3丙烯氨氧化法 (7) 1.5设计任务 (8) 二、生产方案 (8) 2.1 工艺技术方案及原理 (8) 2.2 主要设备方案 (9) 2.2.1催化设备 (9) 2.2.2控制系统 (10) 三、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0) 3.1 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 (10) 3.2 小时生产能力 (14) 3.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 3.3.1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 3.3.2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 (17) 3.3.3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8) 3.3.4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1) 3.3.5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7) 3.3.6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32) 3.3.7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33) 3.3.8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33) 3.3.9气氨过热器 (34) 3.3.10 混合器 (34) 3.3.11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35) 3.3.12吸收水第一冷却器 (36) 3.3.13 吸收水第二冷却器 (36) 四、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37) 4.1 空气饱和塔 (37) 4.2 水吸收塔 (40) 4.3 合成反应器 (43) 4.4 废热锅炉 (45) 五、环境保护要求 (46) 5.1丙烯腈生产中的废水和废气及废渣的处理 (46) 六、参考文献 (50) 1设计说明

螺钉头冷镦机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资料袋 学院(系、部) 2011 — 2012 学年第 2 学期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职称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目螺钉头冷镦机 成绩 起止日期 2012 年 6 月 7 日-- 2012 年 6 月 13 日 目录清单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2012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系、部)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螺钉头冷镦机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6 月 7 日至 2012 年 6月 21 日

指导教师(签字): 2012 年 6 月 20 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2 年 6 月 20 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螺钉头冷镦机 起止日期: 2012 年___6 月 7 日至 2012 年 6 月 14 日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机械工程学院(部) 2012年 6月20 日 目录 一、螺钉头冷镦机功能及设计要求 1.设计题目 采用冷镦的方法将螺钉头镦出,可以大大减少加工时间和介绍所节省材料。冷镦螺钉头主要完成以下动作: (1)自动间歇送料 (2)截料并运料

(3)顶镦并终镦 (4)顶料 2.设计要求 2.1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每分钟冷镦螺钉头120只 (2)螺钉杆的直径D为2-4毫米,长度L为6-32毫米 (3)毛坯料最大长度为49毫米,最小长度为12毫米 (4)冷镦行程为56毫米 2.2设计方案提示 (1)自动间歇送料采用槽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 (2)将坯料转动切割可采用凸轮机构推进进刀 (3)将坯料用冲压机构在冲模内进行顶镦和终镦,冲压机构可采用平面四连杆或六连杆机构 (4)顶料,采用平面连杆机构等 二、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1.工艺动作的确定 根据题目分析可知,螺钉头冷镦机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工艺动作: ⑴送料:将一定长度的毛坯料送入执行机构中,并且具有间歇性。 ⑵截料:将一定长度的毛坯料截断,且要快速的截断并退出。 ⑶夹紧:将截取下来的毛坯料夹住,以便接下来将要进行的冷镦,又要便于 工件的卸载。 ⑷冷镦:在一定力的冲压下将螺钉的头部镦出,冷镦机构需要具有急回特性。 2.机构的设计与比较 根据机械的使用要求、工艺性能、结构要求、空间位置和总传动比等条件选择传动系统类型,并拟定从原动机到工作机之间传动系统的方案和总体布置。

国内外防砂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油井防砂工艺技术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别:石油工程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及所完成的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研究的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本文所完成的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出砂原因和出砂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出砂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地质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开采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完井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油层出砂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剪切破坏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拉伸破坏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微粒运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稠油井防砂及配套工艺技术研究错误!未定义书 签。 1. 孤岛油田稠油热采区块开发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稠油热采一次防砂工艺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稠油热采一次防砂工艺防砂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割缝管防砂工艺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高温防砂剂强度及耐温性能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射孔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深部处理油层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结论及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工段工艺设计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 工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指导教师:姚志湘 学生:魏景棠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1.1 概述 (3) 1.1.1 项目名称 (3) 1.1.2 合成氨工业概况 (3) 1.2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 1.2.1 项目背景 (4) 1.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1.2.3 建设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建设规模 (4) 第二章市场预测 (6) 2.1国内市场预测 (6) 2.2 产品分析 (6) 第三章脱碳方法及种类.. (7) 3.1 净化工序中脱碳的方法. (7) 3.1.1 化学吸收法 (7) 3.1.2 物理吸收法 (8) 3.1.3 物理化学吸收法................... (8) 3.1.4 固体吸收法 (10) 3.2碳酸丙烯酯(PC)法脱碳基本原理 (10) 3.2.1 PC法脱碳技术国内外的情况 (10) 3.2.2 发展过程 (10) 3.2.3 技术经济 (11) 3.2.4 工艺流程 (11) 3.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3.2.6 PC脱碳法发展趋势 (13)

第一章项目总述 2.1 概述 1.1.1项目名称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工段工艺设计 1.1.2合成氨工业概况 1898年,德国A.弗兰克等人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进一步与过热水蒸气反应即可获得氨: CaCN2+3H2O(g)→2NH3(g)+CaCO3 在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的历史中,合成氨的生产规模(以合成塔单塔能力为依据)随着机械、设备、仪表、催化剂等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有了极大提高。50年代以前,最大能力为200吨/日,60年代初为400吨/日,美国于1963年和1966年分别出现第一个600t/d 和1000t/d的单系列合成氨装置,在60-70年代出现1500-3000t/d规模的合成氨。 世界上85%的合成氨用做生产化肥,世界上99%的氮肥生产是以合成氨为原料。虽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减少了用户的选择范围,但市场的稳定性却相应地增加了,世界化肥生产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集中到那些原料丰富且价格便宜的地区,中国西北部有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合成氨工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2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2.1 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之一,合成氨则是氮肥的主要来源,因而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合成氨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合成氨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建国以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至今,我国陆续引进了三十多套现代化大型合成氨装置,已形成我国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规模并存的合成氨生产格局。目前我国合成氨产能和产量己跃居世界前列。 但是,由于在我国合成氨工业中,中小型装置多,技术基础薄弱,国产化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来提高设汁、生产、操作和管理等的核算能力,促进设计、管理和生产操作的优化,从而推动合成氨工业发展,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己成为国内当前化学工程科研、工程设计的重要课题。

油井防砂工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f7095134.html, 油井防砂工艺 作者:崔浩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2期 疏松砂岩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大,这类油藏开采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油井出砂。因此,油井防砂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疏松砂岩油藏的顺利开发至关重要。国内防砂工艺技术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辽河油田在油气井防砂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丰富和提高了国内防砂工艺技术水平。目前已形成机械防砂工艺、化学防砂工艺和复合防砂工艺三大体系的油气水井防砂工艺技术。 各种防砂方法应用概况。辽河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储量大、类型多、分布广、防砂工作量大,防砂井次呈上升趋势。随着含水的上升和采液强度的提高,出砂井数越来越多,如何应用更先进的防砂工艺技术,提高防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各种防砂方法的比较。从统计结果分析,目前,在应用规模上,高压挤压砾石充填防砂工艺是2828井次,其次是复合防砂698井次和管内循环充填防砂687井次;对防砂效果来说,由于范围大,井数多,工作量大,大部分采油厂都未做这项工作,许多资料都是临时收集,其准确性及可信度较难把握,很难统计出准确的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辽河油田防砂工艺技术已实现了由单一的生产维护措施到防砂增产措施的转变;由单项工艺技术到配套集成技术系列的转变;工艺向油藏深入,不断提高工艺与油藏适应性的转变。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及调研走访,发现了防砂工艺技术在应用实施、质量管理、监督监控、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辽河油田防砂工艺水平,最大程度提高中高渗透疏松砂岩油藏的采出程度,提高该类油藏油井的防砂免修期,降低油田的防砂作业成本,需建立完善的防砂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为辽河油田剩余油开发,挖潜上产,油气当量重上三千万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高含水油井。主要特点是油井采油强度高、生产压差增大,出砂加剧;注水开发使地层胶结物不断溶失,导致地层骨架破坏,出砂加剧,含水上升,影响油井生产;套变套损井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套损套变井按照正常生产井的20%速度递增。 海上油田。海上油田同时射开层数多、井段长、层间物性差异大,多年的高速强采使层间矛盾更加突出,单一的滤砂管防砂工艺和笼统的高压充填已不能满足海上提速提液的开发需求。 难动用区块稠油粉细砂岩油藏防砂难度大。稠油疏松砂岩区块,携砂力强,防砂注汽后,一方面放喷速度过快,易冲蚀挡砂屏障。另一方面粉细砂运移,导致油井产能迅速降低。

年产20万吨氯碱盐酸工段工艺设计

1引言 盐酸,又称氢氯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亦是氯碱企业中最基本的无机酸和化工原料之一,也是氯碱厂做好氯气产品生产能力平衡的关键产品和大宗的化学合成法产品。 氯碱,即氯碱工业,也指使用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氢气烧碱的方法。工业上用电解饱和NaCl 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 、Cl 2和H 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称为氯碱工业。 工业上利用氢气与氯气合成的方法生产氯化氢,因此盐酸是氯碱工业的重要产品。 1.1盐酸概况 1.1.1物理性质 盐酸是无色液体,具有腐蚀性,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工业用盐酸会因有杂质三价铁盐而略显黄色)。氯化氢分子量36.46,密度大于空气,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639g /L ,临界温度为51.54℃,临界压力为8314kPa 。氯化氢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随着氯化氢的分压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 在化学上人们把盐酸和硫酸、硝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合称为六大无机强酸,有刺激性气味。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会看到酸雾。 主要成分:氯化氢,水。 熔点(℃):-114.8(纯HCl) 沸点(℃):108.6(20%恒沸溶液) 相对密度(水=1):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6 饱和蒸气压(kPa):30.66(21℃) 溶解性:与水混溶,浓盐酸溶于水有热量放出。溶于碱液并与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乙醇任意混溶,溶于苯。 氯化氢在101.3kPa 压力下,沸点为—85℃,凝固点为—114.2℃。 氯化氢的比热容在常压下15℃时为0.8124kJ /kg ℃,在0—1700℃范围内,可按下式计算(其误差为1.5%) 50.7557511.2505C T -=+?10 (8-1),式中,T 为绝对温度K 。 15℃时盐酸的密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细纱工艺设计(改)

CD 18.2 tex 细纱工艺设计 设计步骤 ◆分析细沙机技术性能 ◆配置细沙机主要工艺参数 1.分析细纱机技术性能 本组选择的细纱机的型号是FA506,其主要技术特征见表格。 试纺纤维长度(mm)65mm以 下棉、化 纤及混 纺 锭距(mm)70 每台锭数 (锭) 384-516 牵伸形式三罗拉长短皮圈牵伸(倍)10-50 罗拉直径(mm)25 每节罗拉锭数6 罗拉加压方式 弹簧摇架加压,气压摇 架加压 最大罗拉中心距(m m)前- 后 143 纲领直径(mm)35,38,42,45 前- 中 43 升降动程(mm)155,180,205 锭子型号JWD32 锭速(r/min)12000-18000 满纱最小 气圈高度 (mm) 85 锭带张力盘单、双张力盘 捻向Z,Z或S 粗纱卷装尺寸 (mm)直径*长 度 152*406 粗纱架单层六 列吊锭 自动机构 PLC控制,中途关机适 位制动,中途落纱纲领 板自动下降适位制动, 满管纲领板自动下降适 位制动,开机低速生头, 开机前纲领板自动复

位,落纱前自动接通落纱电源,工艺参数显示 新技术 可配变 频调速, 可配竹 节纱装 置,可配 包芯纱 装置 主要制造厂 中国纺织集团经纬股份 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2.配置细纱技术工艺参数 (1)总牵伸与牵伸分配 纺18.2tex纱,考虑总牵伸在35倍左右;加工针织用纱,后区牵伸一般为1.04~1.30倍,通常情况下偏小为宜,本设计取1.1倍。(2)罗拉中心距 采用三罗拉长短皮圈牵伸,握持距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以纤维品质长度而定,一般用经验公式计算。 前区中心距45 依据上销长度33mm,浮游区长度12mm,前区中心距=上销长 后区中心距58 后区中心距:机织用纱 44-58mm,针织用纱48-60mm (3)罗拉加压 皮辊加压选择137N/双锭×98N/双锭×122N/双锭。 (4)皮圈钳口隔距 隔距块厚度选择2.5mm .(5)锭速选择

冷镦成型工艺

紧固件冷镦成型工艺 紧固件成型工艺中,冷镦(挤)技术就是一种主要加工工艺。冷镦(挤)属于金属压力加工范畴。在生产中,在常温状态下,对金属施加外力,使金属在预定得模具内成形,这种方法通常叫冷镦。实际上,任何紧固件得成形,不单就是冷镦一种变形方式能实现得,它在冷镦过程中,除了镦粗变形外,还伴随有正、反挤压、复合挤压、冲切、辗压等多种变形方式。因此,生产中对冷镦得叫法,只就是一种习惯性叫法,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冷镦(挤)。冷镦(挤)得优点很多,它适用于紧固件得大批量生产。它得主要优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钢材利用率高。冷镦(挤)就是一种少、无切削加工方法,如加工杆类得六角头螺栓、圆柱头内六角螺钉,采用切削加工方法,钢材利用率仅在25%~35%,而用冷镦(挤)方法,它得利用率可高达85%~95%,仅就是料头、料尾及切六角头边得一些工艺消耗、 b、生产率高。与通用得切削加工相比,冷镦(挤)成型效率要高出几十倍以上、 c。机械性能好、冷镦(挤)方法加工得零件,由于金属纤维未被切断,因此强度要比切削加工得优越得多、 d.适于自动化生产。适宜冷镦(挤)方法生产得紧固件(也含一部分异形件),基本属于对称性零件,适合采用高速自动冷镦机生产,也就是大批量生产得主要方法。 总之,冷镦(挤)方法加工紧固件、异形件就是一种综合经济效益相当高得加工方法,就是紧固件行业中普遍采用得加工方法,也就是一种在国内、外广为利用、很有发展得先进加工方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提高金属得塑性、掌握金属塑性变形得机理、研制出科学合理得紧固件冷镦(挤)加工工艺,就是本章得目得与宗旨所在。 1?金属变形得基本概念 1.1变形 变形就是指金属受力(外力、内力)时,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得条件下,组成本身得细小微粒得相对位移得总与。 1.1.1 变形得种类 a.弹性变形 金属受外力作用发生了变形,当外力去掉后,恢复原来形状与尺寸得能力,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弹性得好坏就是通过弹性极限、比例极限来衡量得。 b.塑性变形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指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得变形),但金属本身得完整性又不会被破坏得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塑性得好坏通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屈服极限来表示。 1.1。2塑性得评定方法 为了评定金属塑性得好坏,常用一种数值上得指标,称为塑性指标。塑性指标就是以钢材试样开始破坏瞬间得塑性变形量来表示,生产实际中,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用伸长率δ与断面收缩率ψ来表示。表示钢材试样在单向拉伸时得塑性变形能力,就是金属材料标准中常用得塑性指标、δ与ψ得数值由以下公式确定: (公式36—1) (公式36—2)

砾石充填防砂井砾石尺寸设计实例

1 砾石充填防砂井砾石尺寸设计实例 砾石充填类防砂是目前主流的防砂工艺,砾石尺寸设计是砾石充填类防砂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砾石尺寸的大小会影响防砂效果和油气井生产动态。较大的砾石尺寸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能,但会导致地层砂侵入砾石层;相反,较小的砾石尺寸挡砂效果好,但对油井产能的影响较大。油气井防砂领域使用的标准砾石尺寸如表1所示。 目前国内外的主要砾石尺寸设计方法为三类: (1) 第一类:设计依据简单,仅依据地层砂某一特征尺寸的设计方法,包括Karpoff、Smith、Tausch&Corley、Saucier等四种设计模型; (2) 第二类:信息依据丰富,基于地层砂筛析曲线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DePriester和Schwartz两种设计模型; (3) 第三类:基于砾石层孔喉结构模拟的砾石尺寸设计方法。 上述砾石尺寸设计方法均已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制开发的Sand control Office软件中实现。 我国西部某出砂气田S-14井地层砂为粉细砂,图3中的曲线D为其筛析曲线,经粒度分析,d10= 0.151 mm,d40= 0.082mm,d50=0.065mm,d70=0.032 mm,d90=0.008mm,分选系数2.043,均匀系数10.036,标准偏差系数0.231。 表1 油气井防砂领域使用的标准砾石尺寸 第一类设计方法的设计结果如表2所示。 使用DePriester方法进行砾石尺寸设计结果如图2所示。设计中的取值为:A=5.5,Cmin=1.5,Cmax=3.0,计算得到系数B的取值范围为[25.4,35.9]。图中曲线A、B分别为B取最小值和最大值时的砾石尺寸分布曲线;曲线C为B取平均值时得到砾石尺寸范围曲线,对应的设计结果为砾石尺寸范围0.227~0.560mm,匹配的砾石标准为0.25~0.42mm。 使用Schwartz方法设计该井的砾石尺寸,设计中的取值为:Cmin=1.2,Cmax=1.5;选择设计点为d70,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曲线A、B分别为Cg= Cmin和为Cg= Cmin和时得到砾石尺寸分布曲线;曲线C为Cg取平均值1.35时得到砾石尺寸范围曲线,对应的设计结果为砾石尺寸范围0.160~0.300mm,匹配表1中的标准砾石尺寸为0.21~0.25mm。

防砂设计

前言 出砂是困扰疏松砂岩油气藏正常开采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防砂是解决油气井出砂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尽管从机械到化学的各种防砂技术为开采易出砂油气藏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然而任何有效的防砂措施都是与储层岩石及流体性质和油气井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目前主要防砂工艺有机械、化学、复合防砂三类共十几种工艺技术,每种防砂工艺有各自的适应条件及施工参数设计方法。对于出砂油气井,首先应根据地质特征、生产情况、出砂程度等选择合理的防砂工艺类型,然后针对选定的防砂工艺设计施工参数,选择合理防砂方案及科学的施工设计是达到良好防砂效果的关键。 系统的防砂工作需要根据储层岩石特性、流体特性、生产条件等对出砂与防砂工作中各个环节做出必要的评判或决定,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油气井系统出砂预测;防砂工艺方案评价与优选;防砂工艺施工参数设计和防砂井产能预测和评价。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已到达熟悉油气井出砂与防砂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出砂预测方法与防砂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综合设计熟练掌握出砂与防砂的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并熟练应用相应的软件使用技巧。 第1章油气井的出砂的原因与出砂机理 1.1 油气井出砂原因分析 油气井出砂是由于井底附近地带的岩层结构破坏所引起,它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地质条件和开采因素,其中地质条件是内因,开采因素是外因。 A. 内因—砂岩油气层的地质条件 (1)钻井前后的应力状态变化 砂岩油气层在钻井前处于应力平衡状态。钻开油气层后,井壁附近岩石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造成井壁附近岩石的应力集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油气层埋藏越深,岩石的垂向应力越大,井壁的水平应力相应增加,所以井壁附近的岩石就越容易变形和破坏,从而引起在采油过程中油气层出砂,甚至井壁坍塌。 (2)岩石的胶结状态 油气层出砂与油气层岩石胶结物种类、数量和胶结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油气层砂岩胶结方式主要有三种:基底胶结、接触胶结、空隙胶结。容易出砂的油气层岩石主要以接触胶结为主,其胶结物数量少,而且其中往往含有较多粘土胶结物。 (3)渗透率的影响 渗透率的高低是油气层岩石颗粒组成、空隙结构和孔隙度等岩石物理属性的综合反映。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油气层的渗透率越高,其

130万吨焦化厂粗笨工段工艺的设计

1 绪论 1.1炼焦煤气中回收苯族烃的意义 炼焦化学工业是煤炭综合利用的专业。煤在炼焦时除了有75%左右变成焦炭外,还有25%左右生成各种化学品及煤气,为了便于说明将煤炭炼焦时的产品列出如下:(单位:2 /Nm g) 75%25% 250~450 80~120 30~45 8~16 6~30 2~2.5 1.0~ 2.5 8~12 0.4~0.6? ? ? ? ? ? ? ←??????→? ??????? 2水煤汽焦油汽粗苯氨 焦炭煤荒煤气硫化氢 其它硫化物(CS,噻吩等) 氰化物 萘 吡啶盐基 由此看来,从荒煤气中粗苯的含量来看,回收粗苯是十分必要的。 焦炉煤气经硫铵工段后进入粗苯工段,进行苯族烃的回收并制取粗苯,目前我国焦化工业生产的苯类产品仍占很重要的地位。 1.2粗苯的性质 粗苯是多种芳烃族和和其它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粗苯的主要成分是苯、二甲苯、甲苯及三甲苯等,此外,还含有一些不饱和化合物,硫化物及少量的酚类和吡啶碱类。在用洗油回收煤气中的苯族烃时,则尚有少量轻质馏分掺杂在其中。 粗苯是谈黄色的透明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在贮存时,由于轻质不饱和化合物的氧化和聚合所形成的树脂状物质能溶于粗苯使其着色并很快地变暗。在常温下,粗苯的比重是0.891~0.92kg/L。粗苯是易燃易爆物质,闪点12℃.粗苯蒸汽在空中的浓度达到1.4~7.5%(体积)范围内时,及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 粗苯质量的好坏以实验室蒸馏时180℃前蒸馏出量的百分数来确定,粗苯的沸点范围是75~200℃,180℃前溜出量越多,粗苯质量越好;在180℃后的溜出物则为溶剂油。 粗苯易燃易爆,要求工段必须严禁烟火,并对电动机加以防爆。 粗苯的组成取决于炼焦配煤的组成及炼焦产物在炭化室内热解程度,粗苯各组分的平均含量见下表(表1-1)。

冷镦锻工艺与模具设计

以GB5786-M8六角头螺栓为例来说明...冷镦锻工艺是一种少无切削金属压力加工工艺。它是一种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并借助于模具,使金属体积作重新分布及转移,从而形成所需要的零件或毛坯的加工方法。 冷镦锻工艺的特点: 1.冷镦然是在常温条件进行的。冷镦锻可使金属零件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 2.冷镦锻工艺可以提高材料利率。它是以塑性变形为基础的压力加工方法,可实现少切削或者无切削加工。一般材料利用率都在85%以上,最高可达99%以上。 3.可提高生产效率。金属产品变形的时间和过程都比较短,特别是在多工位成形机上加工零件,可大大提高生产率。 4.冷镦锻工艺能提高产品表面粗糙度、保证产品精度。 二、冷镦锻工艺对原材料的要求 1.原材料的化学成份及机械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 2.原材料必须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其材料金相组织为球状珠光体4-6级。 3.原材料的硬度,为了尽可能减少材料的开裂倾向,提高模具使用寿命还要求冷拔料有尽可能低的硬度,以提高塑性。一般要求原材料的硬度在HB110~170(HRB62-88)。 4.冷拔料的尽寸精度一般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及工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对于缩径和强缩尺寸精度要求低一些。 5.冷拔料的表面质量要求有润滑薄膜呈无光泽的暗色,同时表面不得有划痕、折叠、裂纹、拉毛、锈蚀、氧化皮及凹坑麻点等缺陷。 6.要求冷拔料半径方向脱碳层总厚度不超过原材料直径的1-1.5%(具体情况随各制造厂家的要求而定)。 7.为了保证冷成形时的切断质量,要求冷拔料具有表面较硬,而心部较软的状态。 8.冷拔料应进行冷顶锻试验,同时要求材料对冷作硬化的敏感性越低越好,以减少变形过程中,由于冷作硬化使变形抗力增加。 三、紧固件加工工艺简述 紧固件主要分两大粪:一类是螺纹类紧固件;另一类是非螺纹类紧固件或联接件。这里仅针对螺纹类紧固件进行简述。 1. 螺纹类紧固件加工流程一般都是由剪断、冷镦、或者冷挤压、切削、螺纹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工序组成的。 材料改制工艺流程一般为: 酸洗→拉丝→退火→磷化皂化→拉丝→(球化磷化) 螺纹类紧固件冷加工艺流程订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8.8级以下的螺纹紧固件产品加工流程 打头→清洗→搓螺纹→清洗→表面处理→包装 8.8级以下的螺纹紧固件产品加工流程 打头→清洗→切削→热处理→穿垫搓螺纹→清洗→表面处理→包装 8.8-10.9级螺纹紧固件产品加工流程 打头→清洗→切削→搓螺纹→热处理→清洗→表面处理→包装 10.9-12.9级螺纹紧固件产品加工流程 打头→清洗→热处理→切削→滚螺纹→清洗→无损检测→清洗→表面处理→包装 2. 螺纹类紧固件常用材料

(完整版)年产45万吨乙醇精馏工段工艺设计毕业设计

年产45万吨乙醇精馏工段工艺设 计 The Process Design of Ethanol Refining Section of 450 kt/a

目录 摘要 .......................................................................................................................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绪论....................................................................................................... 1.1 国内乙醇工业的发展现状 ....................................................................................... 1.2 精馏塔的相关概述 ................................................................................................... 1.2.1精馏原理及其在化工生产上的应用..................................................................... 1.2.2精馏塔对塔设备的要求......................................................................................... 1.2.3常用板式塔类型及本设计的选型......................................................................... 1.2.4本设计所选塔的特性.............................................................................................第二章工艺流程选择与原材料的计算............................................................. 2.1 乙醇精馏工艺流程的概述 ....................................................................................... 2.2 乙醇原料的计算 ..................................................................................................... 2.2.1理论玉米秸秆葡萄糖消耗量................................................................................. 2.2.2实际玉米秸秆耗量 .................................................................................................第三章精馏设备的设计内容............................................................................. 3.1 塔板的工艺设计 ....................................................................................................... 3.1.1精馏塔全塔物料衡算............................................................................................. 3.1.2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 3.1.3精馏塔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3.1.4塔板主要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防砂处理

一、防砂工艺 1. 出砂的原因 1.1 出砂的地质条件(内因) a. 地层地质年代新(第三系、第四系); b. 埋藏浅(一般小于1500m),压实作用差; c. 地层胶结强度低(可由室内岩芯实验确定); d. 机杂及胶结物含量低; e. 以泥质胶结为主的敏感性(水敏和速敏)储层,遇水后易发生膨胀和运移; f. 高孔(25.0%~30.0%)和高渗(数百到数千 md); g. 往往是稠油油藏,流动阻力大; h. 断块油藏——断层发育,构造应力大; 1.2 出砂的开发因素(外因) a. 地层压力降低,出砂; b. 完井方式与参数; c. 生产压差:避免压力激动和过大压差; d. 油井含水:含水上升,出砂加剧; e. 地层损害:渗透率降低,出砂; f. 钻井/作业:液体漏失、地层损害。

2. Palogue油田的出砂预测 2.1 组合模量法 储层岩石强度是决定油气井是否出砂的主要因素,它与其弹性参数如剪切模量、体积模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美国莫尔比石油公司提出的组合模量法能很好的预测油藏是否出砂。组合模量法在墨西哥湾和北海已广泛应用,当Ec大于3×106psi时油气井不出砂。 E c =(9.94×108ρ r )/△t2 c 式中: E c ----岩石组合模量(岩石密度、声波时差函数),×1.4503×106psi ρ r ----岩石密度,g/cm3 t----岩石纵波时差,μs/m 胜利油田通过现场应用,最终得到出砂界限值: E c >3×106psi,在正常生产中油气井不出砂; 2.03×106psi

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

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 前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连接点。在教师指导下毕业设计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的知识,综合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毕业设计所设计的内容为年产6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通过认真细听老师课堂上讲解和任务布置,我们了解到了为完成设计需要查找资料的方向,并进行了细心的查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刚进行设计的人来说,学会收集、理解、熟悉和使用各种资料,正是设计课程需要培养的重要方面,化工设计非常强调标准规范。但是并不是限制设计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遇到与设计要求有矛盾时,经过必要的手续可以放弃标准而服从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应知道如何查取数据知道如何查找资料对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 认识,知道如何选取相关数据参数,建立一个工程概念,知道工程和理论的区别。对于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反应器)等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如何使用手册和资料,认识工程。

一、产品的性状、用途、国内外市场情况 1.1 丙烯腈简介 丙烯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单体,在丙烯产品系列中居第二,仅次于聚丙烯,是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的重要化工原料,主要用来生产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苯乙烯(AS)塑料、丙烯酰胺等。丙烯腈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中占有显著地位,应用前景广阔。除此之外,丙烯腈聚合物与丙烯腈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建材及日用品中 1.2 丙烯腈物化性质 1.2.1 丙烯腈物理性质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特殊气味,分子量:53.06 沸点:77.3℃冰点:-83.5 ℃生成热:184.2 kJ/mol(25℃) 燃烧热:1761.5 kJ/mol 聚合热:72.4 kJ/mol 蒸汽压:11.0KPa(20℃) 闪点:0℃自燃点:481℃爆炸极限:在空气中 3.0%~17%(体积)油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为-0.92 毒性:剧毒,毒作用似氢氰酸溶解性:溶于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1.2.2 丙烯腈化学性质 丙烯腈由于分子结构带有C=C双键及-CN键,所以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发生加成、聚合、腈基及氢乙基化等反应。聚合反应和加成反应都发生在丙烯腈的C=C 双键上,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能自行聚合,所以在丙烯腈成品及丙烯腈生产过程中,通常要加少量阻聚剂,如对苯酚甲基醚(阻聚剂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除发生自聚外,丙烯腈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丙烯酰胺等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合成纤维、塑料、涂料和胶粘剂等。丙烯腈经电解加氢偶联反应可以制得已二腈。氰基反应包括水合反应、水解反应、醇解反应等,丙烯腈和水在铜催化剂存在下,可以水合制取丙烯酰胺。氰乙基化反应是丙烯腈与醇、硫醇、胺、氨、酰胺、醛、酮等反应;丙烯腈和醇反应可制取烷氧基丙胺,烷氧基丙胺是液体染料的分散剂、抗静电剂、纤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医药等的原料。丙烯腈与氨反应可制得1,3 丙二胺,该产物可用作纺织溶剂、聚氨酯溶剂和催化剂。 1.3 丙烯腈的用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