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关于所罗门王的睿智的故事在流传了两千年后,有好吹毛求疵的经济学家跳出来说,故事中的假母亲是不够聪明的,如果她和真母亲说同样的话,那所罗门王该怎么办呢?当然,仅仅会责问别人还不是好样的,我们的经济学家有备而来。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及其一个主要部分执行(implementation)理论几乎是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后,有车族可

能要以纳税的形

式为汽车排放的

尾气买单了……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它和所谓的信息经济学也几乎是一回事,只不过后者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但毫无疑问所有信息经济学成果都可以在机制设计的框架中处理。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的著名论战。后来赫维茨在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近几十年来,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人物除了赫维茨,还有里特尔,拉德纳,马斯金,梅耶森,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汤姆森,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缪林,乔丹,摩尔,帕尔弗雷,波斯特维特,施克米德,杰克逊,阿布鲁,森,斯尧斯特拉姆,史瑞娃施塔娃,田国强(赫维茨的华裔学生),周林等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赫维茨和马斯金。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一个机制的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那么信号空间的维度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信息问题就是要求机制的信号空间的维度越小越好,当然必要时还须考虑信息的复杂性。而激励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激励相容,这是赫维茨1972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博弈解前提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机制设计理论家们几乎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马斯金贡献的概念)的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最初,占优策略均衡受到青睐,因为占优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我的策略总是不差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别人怎么样总说真话就是一种占优策略。但经典的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ma nipulation)定理讲,能被占优策略均衡所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即好和坏由一个人说了算。赫维茨1972年的著名结果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在信息分散的个人经济环境里,不存在一个有效率的机制让人有动力显示他的真正信息。

在纳什均衡行为假设下,马斯金1978年的文章证明,能被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一定是满足单调性的。单调性意味着,如果某一方案在一种环境中是可取的社会选择,而在另一环境中, 在大家的偏好排序中这个方案与其它方案比较其相对地位没有下降(本文最初发表时此处有误),那么在后一环境中,这个方案也应该成为社会选择。马斯金还证明,在博弈参与者三人或三人以上时,单调性加上无否决权条件还是一个充分条件。无否决权就是,如果有一个方案是大家都最喜欢的,而最多一个人例外,那么这个方案应该成为社会的选择。马斯金这篇影响极大的文章二十年后终于发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后来发现,几乎在贝叶斯均衡,完美均衡等各种行为假设下,单调性都是一个社会选择规则能被执行的必要条件。详细结果可以参看第六次世界经济学家大会后拉丰特主编的论文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摩尔和帕尔弗雷的两篇综述,也可以阅读田国强的介绍文章。

现在我们回到所罗门王问题上来(以下相关内容主要取自雷内的一篇文章)。这可以通过一个类似竞标的机制来解决。显然,所罗门王不知道谁是真母亲(计划者不知道博弈者的个人信息,这是几乎所有机制设计问题都坚持的一个假设,否则问题退化为一个简单的优化问题,他可以强迫执行),但他知道真母亲比假母亲赋予孩子更高的价值,真假母亲也都知道这点,并且这是一个普遍知识,即她们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这点,她们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这点,以至无穷。换言之,她们进行的是完全信息博弈。

所罗门王可以向其中任一母亲(姑且称其为安娜)提问孩子是不是她的。如果安娜说不是她的,那么孩子给另一个女人(可称其为贝莎),博弈结束。如果安娜说孩子是她的,那么所罗门王可以接着问贝莎是否反对。如果贝莎不反对,则孩子归安娜,博弈结束。如果贝莎反对,则所罗门就要她提出一个赌注,然后向安娜收取罚金。比较罚金和赌注,如果罚金高于赌注,则孩子给安娜,她只须

交给所罗门王赌注那么多钱,而贝莎要交给他罚金的钱;如果罚金比赌注低,则孩子给贝莎,她给所罗门王赌注的钱,安娜的罚金也归他。

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推出,在安娜是真母亲的情形下,她的策略是说孩子是她的,然后贝莎不反对。因为她反对的结果只会导致她要多交钱,因为安娜为了得到孩子并避免白白给出罚金,必然会真实地根据孩子对她的价值拿出罚金;在安娜是假母亲的情形下,她的策略是承认孩子不是她的,因为如果她说孩子是她的,贝莎必然会反对,并且贝莎为了得到孩子并少付钱,一定会真实出价,而安娜只有出高出孩子对她的真正价值的钱才会得到孩子,可这就不合乎她的偏好了。

当然,在假母亲具有妒忌型效用函数时,上述机制就无效了。她可以出很多钱得到一个并不物有所值的东西,只因为这样损害了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很让人头痛的(这是我为什么开头说机制设计几乎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相反,如果她再有钱,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利己主义者,而机制设计者又是依法办事的,那么问题依然好办。

最后插一句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制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给了搞社会选择理论的阿罗和森,给了广泛探讨制度问题的哈耶克,布坎南,诺斯等人,给了为制度研究提供微观工具-博弈论的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顿,也给了信息经济学的莫里斯和维克里后,好象没有理由不颁给机制设计的领袖人物赫维茨和马斯金吧?我们拭目以待今年。

40多天后,若不出意外,一位白发苍苍、已90岁高龄的老者——莱昂尼德·赫维奇,将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最高领奖台上,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出生于俄罗

斯的莫斯科,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的美国人赫维奇,以及来自美国、同为56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马斯金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迈尔森。

对于获奖的原因,瑞典科学院在宣布获奖名单后的一份声明中说,此3人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

据悉,“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1917年8月21日出生在莫斯科的犹太人赫维奇早年多灾多难,辗转到美国后,他有幸成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助理,萨缪尔森曾于1970年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经济学领域同样取得了卓越成就的赫维奇却坦言,自己从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从1940年来美国,我只在华沙大学获得过法律学位,并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而且直接从助教做到正教授。”

“我是通过倾听和自修来学习经济学的。” 赫维奇如是说。自学经济成才的赫维奇于上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的论文,业已拉开机制设计理论的序幕。他也因此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

随后,赫维奇又写了《无须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系统》等著名论文,慢慢完善理论基础。1973年,赫维奇在最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大致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这门学问的框架。

与赫维奇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马斯金,架着高度近视眼镜,永远笑意盈盈,一脸沉静。1977年,马斯金完成论文《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但该文时隔22年后,于1999年才正式发表。在该文中,马斯金提出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寻找可行的规则提出一种标准。这项结果后来又被称为“马斯金定理”,广为流传,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新里程。

而迈尔森则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最基本的原理——“显示性原理”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发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示原理的发现,大大简化了问题的复杂程度,代理人的类型空间就直接等同于信号空间,把复杂的社会选择问题转换成博弈论可处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为进一步探索铺平了道路。并且,他通过

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巧妙运用博弈论设计的方案,解决了不少棘手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通过3人40年的探索与应用后,“机制设计理论”已基本成熟,其开创者赫维奇与代表目前研究主流的两位同道马斯金和迈尔森终于等来了获奖的这一天。显然,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他们的最好奖赏。

但这还是让90岁高龄的赫维奇喜出望外。10月15日清晨,在接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报喜电话时,这位20多年来一再被提名为候选人却无斩获的老科学家赫维奇不忘幽了自己一默:“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获诺贝尔奖来说,我实在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已退休的老人的确不无裨益。”

中新网10月15日电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天揭晓,里奥尼德?赫维克兹(Leonid Hurwicz)、埃克里?S?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罗杰?B?梅尔森(Roger B. Myerson)三位美国学者获得此奖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相同。该奖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产生,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附: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

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

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

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

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

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

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

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

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激励机制与机制设计理论

https://www.doczj.com/doc/1f4869783.html, 2007年10月15日 20:40 金融界网站

【字体:大中小】【页面调色版】

简单的讲,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

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直到最近,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特别是做实证性分析时,都假定所考虑的经济制度或机制是给定的。比如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主要把市场机制作为对象来进行研究。它讨论市场机制如何运转,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及局限性。对计划经济机制的讨论也是如此。但仅仅把一个个机制分开考虑是不够的。在一个经济制度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想知道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经济制度。其次,在现实中,经济制度或各种经济机制总是在不断的发生演变,特别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社会制度转型时期更是如此。比如中国经济机制转型期间的许多问题就不能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解释。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更一般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不必把经济机制看成是给定的,而是把它看成未知的、可设计的,并且在一定的标准下我们可以比较和研究各种经济机制的好坏。此外,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由于任何人特别是上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在指导社会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正是由于所有个人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人们才希望分散化决策。用激励机制或规则这种间接控制的分散化决策方式来激发人们做设计者(规章制订者)想做的事,或实现设计者想达到的目标。这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热门领域。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但不是简单的把它们放在一块。这种研究方法既抽象又一般,它可以把计划经济机制、市场机制,或它们的各种混合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无穷多种其他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对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这个理论模型是赫维茨等人在1960至1970年代创立的。概括的说,经济机制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订什么样的法律、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时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设计者可以大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制度设计者,他的目标是社会目标,小到只具有两个参与者的经济组织管理的委托人,他的目标是自己的最优利益,比如国内许多读者所熟悉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人问题就是经济激励机制的典型特例。

一般来说,机制设计需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信息效率问题,即所制定的机制是否只需较少的信息成本,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及其他经济参与者的信息,另一个是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即在所制定的机制下,每个参与者即使制订个人目标,其客观效果是否也能正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

已经知道,当经济信息不完全并且直接控制不可能或不恰当时,人们需要采用分散化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或做出其他的社会经济决策。这样,在制度或规则的制订者不可能了解所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激励机制设计。许多现实和理论问题都可归结为激励机制设计。比如委托---代理问题、契约理论、规章或法规制订、公共财政理论、最优税制设计、行政管理、政治社会制度设计等。

机制设计理论辨析_邱询旻

机制设计理论辨析 邱询旻,冉祥勇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第3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在机制设计理论领域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极 大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成为上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诺贝尔奖的颁发使 机制设计理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更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围绕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渊源、内涵、影响对其进行理论综 述,以期为我国今后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做好基础。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实施理论;马斯金单调性 [中图分类号]F014.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09)04-0001-05 [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邱询旻(1960-),男,辽宁丹东人,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冉祥 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力。 第3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 )作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机制设计理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机制设计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对社会惯例和市场的分析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改变了以前经济学家认为在政府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不能进行优化社会惯例和规章的观点,它对现在和以后的政策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1]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使亚当?斯密所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清晰,并且可以利用“这只手”去实现计划者的目的。正如笔者(2008)在《“环中国圈国家”的战略和作用及其三大基础》中强调的,地区性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加强各国经贸、文化交流,促进文明 间的对话了解,实现“环中国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里奥尼德?赫维茨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因此而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之后,美国经济学家马斯金和迈尔森进一步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他们的理论研究核心是如何在信息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学者们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也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论述的。 赫维茨(1960)把机制设计理论定义为: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合理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经 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3]赫维茨强调机制具有机械性、标准性和程序性,他的意 图是使社会各学科都像化学、物理学一样精确化,如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像发射火箭一样被精确地预期和准确地击中目标。马斯金的弟子钱颖一给机制设计下的定义大致与赫维茨的相同:给定一个组织的目标(比如企业的利润、政府的税收、经济的效率、社会的公平),是否可以和如何设计一套游戏(或博弈)规则,使得每一个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基本假定:人是理性的或者说自私的,即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掌握各自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行事,其最终博弈结果能够到达该组织设定 的目标。[4]我国学者丁利等认为可以把机制设计理论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 行为按照博弈论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社会目标。[5] 可见,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具有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对收到的不完全信息进行准确、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决策;其次,各个行为体都应该符合自由制度主义主张的自私、理性等特性, 第25卷第4期 2009年7月Vol.25,No.4Jul.2009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经济理论与实践

《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1000字

《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和鸟兽虫鱼说话的人——《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1000字:一看书名,我以为是与《指环王》同类的魔幻小说,最近太累,周末读一本魔幻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打开书的扉页,看到一个标题“和鸟兽虫鱼说话的人“,作者劳伦斯,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方始明了原来是一本科普书。此书名来源于一个传说,无所不能的所罗门王凭借一只戒指能够与鸟兽沟通,却无意间听到一只夜莺说王的妃子爱上了别人,孤傲的王一怒之下,毁掉了稀世的指环,(王者一怒是否灾难降临?)其实不然,王自欺的选择了耳不听心不烦的生活。从此,再也无人能读懂动物的心思,人类就完全主宰自居的活着了。 所以我想作者以《所罗门王的指环》命名这本书,是想告诉读者,他可以与动物交流,但是却不需要任何的魔法。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动物沟通。 书中记录了作者观察各种动物的经历,比如昆虫,鸟类,鱼,猴子,作为博物学家,他观察动物的视角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作者能够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他养的鸟是自由的野生的鸟类,可以在他们家的房间里到处飞行,猴子也是自由出入房间,孩子小的时候,怕危险的动物伤到小孩,把小孩放在笼子里。作者的父母,妻子,能够认同他把各种动物带回家,并且自由放养,很是令我佩服。需要忍受动物

的粪便与各种破坏,毫无疑问需要足够强大的耐心! 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教育中平等的理念,对孩子的尊重,使得孩子对自然界的尊重,进而尊重动物的生活习惯,即使从事研究也是在不破坏动物本身生活习惯的前提下,来观察研究动物的自然生活状态。读后感·其中有一段关于养鱼的描述,印象颇深,在玻璃缸底部铺上干净的沙子,然后在里面种上几株普通水草。小心地倒进去几升自来水,然后把整个鱼缸放到向阳的窗台上。等水变清澈了,水草也开始生长,就放进去几条小鱼。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带上一个大罐头瓶和一张小网,到附近的池塘去,拿着网在池水深处来回捞几次,你就会得到大量的趣味生物了。一个鱼缸就可以营造出一个世界,坐在鱼缸边,静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无论对孩子对成人都是从大自然中学习的过程吧。 读完这本书,不禁想起了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昆虫记》主要记录描述了各种小昆虫,这本《所罗门王的指环》描写的范围更丰富了,大自然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很多知识。只是我们现在把知识都局限在书本中了,包括我们的生活也离自然越来越远,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中,把自己与自然隔离开了。 文明与进步的同时,最原始的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本关于自然界的科普书值得孩子读一读。作者:随遇而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幼儿园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幼儿园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组织的是小班语言活动《毛毛虫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毛毛虫的故事,到最后蜕变成蝴蝶的过程。无论是从形象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活动情景性很强,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孩子接近4岁,对角色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因此,我想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学习说话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情感上:培养幼儿对文学活动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学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2、能力上:积极参与活动,乐意运用语言交流。学习正确地使用量词。 3、认知上:引导幼儿学说量词:个、支、片,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完整短句我吃了一个红苹果,我吃了一只黄香蕉,我吃了一片绿树叶。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的重点是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活动,乐意运用语言交流,学习正确地使用量词。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说短句:我吃了一个苹果。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物质准备:布置苹果树、香蕉树场景,苹果、香蕉、树叶小卡片各30张。 2、知识准备:看过毛毛虫和蝴蝶的图片,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 二、教学程序及目标达成策略 整个教学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手指游戏,引入主题。教师通过手指游戏《毛毛虫,钻山洞》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个环节:角色体验,层层深入。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主动学习,我通过创设毛毛虫找东西吃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倡“敢说先于正确”。 第三个环节:自制图书,讲述故事。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结合游戏的经验,边看图书画面边完整地听故事,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之前提出插进问题:毛毛虫睡醒另外,它发现自己变成什么了?初步知道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现象。 第四个环节:情境结尾,深化主题。围绕毛毛虫将整个教学内容串在一起,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练习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幼儿置身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上课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板书“鹿”。 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就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板书狼。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凶恶残暴的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板书*和*的故事,齐读课题。本课所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新授: 同学们按预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内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一件什么事? 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群大量死亡,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将这个故事的? 2、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喜欢鹿得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 3、谁来读读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让你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谁来读一读? 心里是什么滋味? 原本葱郁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可如今却面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来读一读?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了吗? 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 看录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杀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同学们,你能告诉他们吗?来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坏保护 森林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少掉任何一链,就会遭严重的灾难。 6、此时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7、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8、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塞翁失马》)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关于所罗门王的睿智的故事在流传了两千年后,有好吹毛求疵的经济学家跳出来说,故事中的假母亲是不够聪明的,如果她和真母亲说同样的话,那所罗门王该怎么办呢?当然,仅仅会责问别人还不是好样的,我们的经济学家有备而来。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及其一个主要部分执行(implementation)理论几乎是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后,有车族可 能要以纳税的形 式为汽车排放的 尾气买单了……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它和所谓的信息经济学也几乎是一回事,只不过后者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但毫无疑问所有信息经济学成果都可以在机制设计的框架中处理。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的著名论战。后来赫维茨在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近几十年来,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人物除了赫维茨,还有里特尔,拉德纳,马斯金,梅耶森,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汤姆森,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缪林,乔丹,摩尔,帕尔弗雷,波斯特维特,施克米德,杰克逊,阿布鲁,森,斯尧斯特拉姆,史瑞娃施塔娃,田国强(赫维茨的华裔学生),周林等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赫维茨和马斯金。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一个机制的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那么信号空间的维度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信息问题就是要求机制的信号空间的维度越小越好,当然必要时还须考虑信息的复杂性。而激励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激励相容,这是赫维茨1972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博弈解前提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机制设计理论家们几乎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马斯金贡献的概念)的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最初,占优策略均衡受到青睐,因为占优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我的策略总是不差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别人怎么样总说真话就是一种占优策略。但经典的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ma nipulation)定理讲,能被占优策略均衡所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即好和坏由一个人说了算。赫维茨1972年的著名结果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在信息分散的个人经济环境里,不存在一个有效率的机制让人有动力显示他的真正信息。

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

所罗门王的指环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康拉德洛伦茨著的《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以描写动物而著名,可以说是一部动物小说。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二章《道德与武器》中的一段话:我们并未从自然界得到武器,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武器。未来哪件事情会更容易呢?是研发武器,还是培养与之同步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禁忌,我们人类肯定会因为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毁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建立这些禁忌,因为我们不能依赖本能。&ls总有一天,两个交战的集团会发现,他们都有可能将对方消灭。当整个人类分为敌对的两个阵营时,这一天可能来临。我们应该像鸽子那样,还是向狼学习?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rs这一段话我认为是洛伦茨在本书中写的做好的话,也是最富有哲理的话。 这段话用了鸽子和狼作比喻,鸽子在对手落败后会毫不留情的杀死对手,而狼恰恰相反。这正

暗示着我们人类,当我们为了利益,为了心中贪 婪的欲望,分别成立两个敌对的阵营,并且有能 力消灭对方时,我们该何去何从?这是对现代人 的警告,也是对人类前景的担忧和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是薛之谦的《动物世界》。在这首歌中,人们唾弃动物,嘲笑动物,当贪婪 膨胀到极限时,人们发现,最愚蠢的其实是他们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何尝不是这样呢?1990 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不就是伊拉克的总统为 了获取更多的石油来赚取暴利,才侵略科威特, 最后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其进行毁灭式 打击的吗?堪称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大的二战,也是因为法西斯希特勒的梦想是统治全球而入侵 波兰最后导致二战的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 字---贪婪造成的,贪婪是所有人心中的魔鬼。 由以上事件得到的启发是:人不要过于贪婪, 适可而止,如果再不遏止的话,贪婪可能会使人 类走向灭亡。

小班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小班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班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 一、说教材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它没有太多的文字,而是以孩子感兴趣的图画表现出来。根据星期几的不同,会吃不同的水果,数量和星期几有关系。书上还有小洞洞,而且可以看到虫子从小洞洞里爬出来,最后还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语言、科学、数学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图画生动形象,非常符合小班幼儿天性好奇、爱观察的特点。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的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的发展。在纲要语言领域中强调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积极的应答环境。因此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求达到教育最优化。

二、说目标 依据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我班孩子的现有经验,我从知识情感、技能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欣赏绘本故事、了解毛毛虫的生长以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学说“星期X,他吃了X个XX,可它还是饿”。, 3、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绘本故事的内容,学说“星期X,它吃了X个XX 它还是饿” 难点是了解毛毛虫的演变过程。 为了完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大书、音乐、视频等 三、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物体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在活动中我采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实物的演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使孩子对绘本内容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通过谈话,提问

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学设计、学案(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学设计、学案(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学设计、学案(示范 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读中悟情,情中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词语,复习导入 生机勃勃葱绿枯黄 美丽活泼饥饿疾病 贪婪凶残 这三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呢?试用这个词语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二、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森林的变化: ⑴由各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森林发生的变化。 ⑵精讲点拨 多媒体映示: 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和现在凯巴伯森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再读体现森林变化的句子,融入自己的感受。 2、鹿群的变化 ⑴由小组代表将做好的记录展示给大家,进行汇报交流

⑵精讲点拨: ▲出示: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⑴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进行怎样的暗算?联系你以前读过的那些故事和材料说说看。 ⑵鹿是可爱的,可是鹿的后面跟着一群贪婪的狼,你心里觉得怎么样?谁来读读这几句,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出示:整个森林整个森林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读了这几句话,你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 老师觉得这话写出了森林、鹿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出示: 鹿大量繁殖以后,森林不再那么葱绿了,而是逐渐变得枯黄了;

机制设计理论简析

目录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 (2) 二、机制设计的显示原理 (3) 三、机制设计的实施理论 (5) 四、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6) (一)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选择中的运用 (6)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拍卖理论中的运用 (7) (三)机制设计理论在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中的运用 (7) (四)机制设计理论在绿色支付政策(green payment)中的运用 . 8 五、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8)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设计 (8) (二)金融系统的机制设计 (9) 六、机制设计理论最新的发展 (10) (一)合谋 (10) (二)产权残缺(imperfect property right) (10) (三)委员会(committee)决策的信息获取 (11) 七、小结 (11)

机制设计理论简析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Leonid Hurmicz、Roger B.Myerson以及EricS.Maskin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Hurmicz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收入不均衡问题以及投票理论等等。Myerson主要的研究包括经济学领域中的博弈论以及政治学领域中的投票体制等等。Maskin日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博弈论、激励理论、拍卖理论以及社会选择与社会福利,研究的课题为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收入不均衡问题以及投票理论。 “机制没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文稿中称,“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良好的市场,它帮助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 亚当-斯密曾经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如何在理想状态下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然而,现实的市场条件往往是不完美的,市场失灵经常发生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信息市场及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等场景中,市场无法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设计理论,加深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优化分配机制的属性、个人动机和私人信息的理解,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其他机制来改进市场的作用。在赫维茨看来,机制就是参与人彼此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机制中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即为了获得最大的预期效用或收益,参与人可以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发送错误信息。机制正如收集并处理所有这些信息的机器,而且还规定了信息博弈的行为规则,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实施博弈的均衡解。不同机制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对信息博弈的不同均衡解的比较。也就是说,在不影响每个参与者追求个人利益的激励约束下,制度设计者可以设计出公共产品“反搭便车”的内生机制,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予以“合成”,以调配并激励私人的力量为公众的目标所奋斗。由此可见,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设计出一种经济机制(博弈规则),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制度设计者的既定目标相吻合。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传统经济分析把市场机制看作是给定的,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

毛毛虫的故事教案范文

毛毛虫的故事教案范文 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整合理念在绘本教学中的渗透 整合,是指在教育中,顺应教育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他们 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因素在交互作用中积极发挥各自的功能。整合教育的关键是形成有机的联系。以整合理念为指导开展的绘本教学活动,应更加重视幼儿与绘本教学之间的关系,将绘本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内容相融合,和其他领域的经验相渗透,要对绘本教学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对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机整合。 一、主题背景分析: 春天来了,当迎春花把春天的讯息告诉大地时,春姑娘就悄悄 地敲开了花妈妈的家门……啊!春天多美好!于是我组织小朋友们出来找春天啦!在这个主题开始之际,我们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去感受春风的抚佛,去领略阳光的暖意,去寻找春的足迹。菜地上,花丛里,小树旁,我们在植物里寻找春天。在小动物们还没有醒来之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图书,请他们去了解小动物们的信息。在图书中他们发现了毛毛虫这一稀奇又可怕的形象,“毛毛虫”成为他们共论的话题,然而,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知道毛毛虫最终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于是我们根据活动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绘本教学活动《毛毛虫

的故事》就是活动之一。我试图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帮助小班幼儿感知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故事,并尝试较连贯的说说故事里的语句。 二、绘本的价值点分析: 绘本《毛毛虫的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小的毛毛虫,每天出去找东西吃,每天找到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东西,他每天大口大口的吃东西,一个星期之后它睡了个长长的觉,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的过程。故事中生活化的语言易于小班幼儿理解,重复的短句适合小班幼儿尝试学说。根据本班级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不好这一特点,我意图把“尝试连贯的说说故事里的短句”做为本活动的重点,希望能够通过游戏激发幼儿说的愿望,从而有说完整话的意识。此外,毛毛虫找东西吃的过程中蕴含了数物对应的一个概念,即第几天吃了几个水果,在活动中,这个数关系的解决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促进幼儿更顺畅的表达语句,因此在活动中我整合了数物对应的数内容。使此语言活动显得不那么枯燥。最后,此文学作品讲述了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幼儿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这一有趣的过程,游戏的加入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内容与要求:

六年级语文:《鹿和狼的故事》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鹿和狼的故事》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鹿和狼的故事》设计及课 堂实录(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5分钟) 黑板上板书“鹿”和“狼”两个字, 设问:a你看到这两个字,这两样动物给你的心中留下的是什么映像?(最真实的,第一反应)。 板书:“鹿”“狼” 映像:(温厚、善良)(凶恶、残忍) 观点:保护消灭 描述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的情况,确定学习主题:(2)自主学习:(10分钟) a、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b、你学到了会什么? c、你有什么困惑(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学习方法指导:阅读指导(快速默读,用笔勾画,旁批,注解)(3)合作学习:(10分钟) a、学生概述主要内容; b、学生交流学到的;c讨论解决困惑(写

《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它没有太多的文字,而是以孩子感兴趣的图画表现出来。根据星期几的不同,会吃不同的水果,数量和星期几有关系。书上还有小洞洞,而且可以看到虫子从小洞洞里爬出来,最后还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语言、科学、数学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图画生动形象,非常符合小班幼儿天性好奇、爱观察的特点。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的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的发展。在纲要语言领域中强调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积极的应答环境。因此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求达到教育最优化。 二、说目标 依据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我班孩子的现有经验,我从知识情感、技能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欣赏绘本故事、了解毛毛虫的生长以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学说“星期X,他吃了X个XX,可它还是饿”。, 3、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绘本故事的内容,学说“星期X,

它吃了X个XX,它还是饿” 难点是了解毛毛虫的演变过程。 为了完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课件、大书、音乐、视频等 三、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物体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在活动中我采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实物的演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使孩子对绘本内容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通过谈话,提问的方法学习句式,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体验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既了解了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过程,又体验了和同伴之间合作的愉悦。大书的使用将阅读活动渗透到今后的阅读活动中 四、说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先采用分段阅读故事,分段讲述的时候,结合自制的绘本ppt进行故事的讲述。我通过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孩子让孩子猜一猜,说一说“星X,他吃了X个XX还是饿”,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14课教学设计

大滩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表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讨论法 谈话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鹿和狼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并做简单整理。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出示鹿的图片)狼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 肺”“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2、板书题目,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能读读这些词语(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故事的?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交流: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段 1、感受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和谐美丽 ①出示森林图片,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让学生说说感受。 ②在想象的基础上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 2、感受被摧毁后的森林的惨状 ①森林里的鹿没有啊了天敌一一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 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 ②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如今面目全非,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③两年以后,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 读。师述: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 100只鹿在死亡。面对此情此景,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④师深情描述:4000―― 10万一一4万-----8000 ,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 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 样?看到这样的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所罗门指环读后感300字

People who often blame themselves can often get forgiveness from othe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所罗门指环读后感300字所罗门指环读后感600字1 先说语言这一块,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无论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神奇动物们各不相同的姿态,例如调皮的鹦鹉科卡,在老太太们喝茶时像直升机般的把糖粉卷到她们的脸上;例如水鼩在探索路线时聪明地用胡须试探,然后猛冲一段距离;例如寒鸦在空中如石块般坠落,飞时又像飞絮般轻盈……正是有了这些多姿多彩的描写,才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我印象最深的是《契约》这章,写狗与人类之间一种神秘奇妙的联系,就好似签订了契约般。狗对主人是忠贞不渝的,书中讲到两种原因:他们对首领狗的忠诚转移到了人身上,对母亲的依赖之情会得以永久保留。狗又分为狼性犬和豺性犬。豺性犬是容易被诱拐的,“只要谁手里有杆枪,猎犬都会跟着他走”,显然,养一只豺性犬要做好随时丢失的心理准备。它们也容易被驯服,但狼性犬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它已经是你的狗,那么就再也不会对别人有感情。虽然它们不一定会听主人的话,但会为主人赴死。豺性犬也是好的,他们会讨人的欢心,也是有情感的。有一只狗能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你,这是很让人羡慕的。

我最喜欢的一部以狗为主角的影视剧,是《忠犬八公的故事》。讲的是小狗八公,在一次主人外出时极力挽留,却失败了。主人站在演讲台上,突然倒了下来,谁也没有预料到,唯独八公。之后它天天到火车站旁的花坛上等,等待他的主人会有那么一天,微笑着走向他。 我不禁想起了我曾经的两只小狗,虽然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壮举,但在我的心中却是很重要的伙伴。有它们的陪伴,不会觉得孤单。 读完了这本书,使我有了想让自己的家变成动物园的冲动,或许我该好好养一只动物了。 所罗门指环读后感600字2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康拉德·洛伦茨著的《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以描写动物而著名,可以说是一部“动物小说”。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二章《道德与武器》中的一段话:“我们并未从自然界得到武器,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武器。未来哪件事情会更容易呢?是研发武器,还是培养与之同步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禁忌,我们人类肯定会因为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毁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建立这些禁忌,因为我们不能依赖本能。……‘总有一天,两个交战的集团会发现,他们都有可能将对方消灭。当整个人类分为敌对的两个阵营时,这一天可能来临。

《毛毛虫的故事》教案

《毛毛虫的故事》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15-01-24 设计意图: 《毛毛虫的故事》是一篇富于想象,寓意深远的童话故事。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在识字教学中,因为这8个生字比较简单,所以更多的侧重于自主识字,并汇报各自记字的方法。 二、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内容时,一方面以毛毛虫情感的变化为主线,穿插理解词语的方法。如理解“羡慕”一词,学会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大惊小怪”学生似懂非懂,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瓢虫,入情入境地读,会读了,意思自然就懂了。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利用多种形式并逐次提高要求,从而让每名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在诵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昆”、“笨”二字。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毛毛虫内心情感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蝴蝶图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书后拼音自己学习。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昆”、“笨”二字。强调“昆”字的结构、笔顺。 4、指读生字带出的词,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易错字读音。 说一说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出最能表达毛毛虫心情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的意思。 3、体会毛毛虫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l、毛毛虫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伤心) 2、通过读文理解,毛毛虫伤心的原因是: 小瓢虫大‘惊小怪地叫;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1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接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评价。 3、指名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四、体会升华

机制设计理论

里奥尼德·赫维茨 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1917-):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机制设计理论最早提出者 赫尔维茨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赫尔维茨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了先锋性的探索,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制和机构设计以及数理经济学。他曾于1990年由于“对现代分散分配机制的先锋性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里奥尼德·赫维茨简介 里奥尼德?赫维茨教授是犹太人,1917年出生于波兰, 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20多年以来,一直被提名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候选人。一直没有获得。终于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到美国,最高学位是在波兰时拿的相当于硕士学位的一个法学学位,来美国后,他没有去拿博士学位,就直接从助教授做到正教授。 赫维茨教授在学术上获得许多荣誉,比如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院士(一年只有一个,比美国科学院院士更难拿),总统奖获得者,明尼苏达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等。 当然,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激励或激励兼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应用该激励机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创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人理论的密勒斯(James Mirrlees) 和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兴趣,到中国访问过多次。为了访问中国时方便,他还自学中文,认识好几百中国字。 赫维茨这个人特有意思,可能是犹太人的原因,虽然拿着高工资,却有时象我这个穷学生一样到处找免费停车的地方,而不去要交费的地方停车。赫维茨教授还有一大特色,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经济学知识的多少和训练的不同,用非常通俗或严谨的语言把高深问题讲得异常地透彻。他的课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但他的考试却很难,他手下的学生一般要学6、7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很多人最后往往拿不到学位,所以他的博士生不多。但是,“严师出高徒”,他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比如他的学生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奥尼德·赫维茨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赫维茨做了许多其它开创性的工作: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早在1947年就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 理性预期学派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使得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分别获得1995年和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当中的其他几个大人物,象萨金特, 巴罗(R. Barro) 今后也很可能获奖; 赫维兹对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可积性结果 也作出了重要工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效用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效用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国内政治经济教科书中,效用一直受批判;他和阿罗(Kenneth J. Arrow)等人还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赫维茨与机制设计理论 利奥·赫维兹在上世纪70年代对经济机制理论做了开创性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部分均衡设计。在他那里,概括地说,经济机制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