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水文学基础知识

_水文学基础知识

_水文学基础知识
_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

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

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

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

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

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

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

核心是水循环。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

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

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河川水文学;?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

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

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

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

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

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

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

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

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

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

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

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4、水量平衡

研究水量平衡是对水文循环建立定量的概念,了解组成水文循环各要素——降

水、下渗、蒸发和径流等作用;解决一个地区或流域的产水量和径流的出流过程;根据水量平衡由某些已知水文要素推求街定的水文要素(如已知降水、径流推求损失量)。水量平衡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同时还可以用来对

水文测验、资料整编、预报和计算的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分析并评价成果精度。

闭合流域在某一给定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P = E + R + ?W

闭合流域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P = R + E

二、降水

1、降水

降水主要是指降雨和降雪,其它形式的降水还有露、霜、雹等。水分以各种形

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为降水。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用水的基本

来源。降水资料是分析河流洪枯水情,流域旱情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

防洪、发电、灌溉等的规划设计与管理运用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

料。

2、降雨类型

? 气旋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称为气旋雨。

? 对流雨在地面受热,温度升高、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

动。当下层带有丰富水汽的暖空气上升到温度较低的高空时,产生动力冷却而凝成

雨滴下降,称对流雨。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的午后,一般强度大、面积小、历

时短,它对小面积洪水影响大,易形成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

? 地形雨当暖湿气团在运动中遇到山岭障碍时,沿山坡上升,由于逐渐变冷

凝结成雨而降落称地形雨。地形雨多在迎风的山坡上,背风坡则雨量稀少。

? 台风雨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来的雨。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

湿热气团组成,常造成狂风暴雨。发生台风雨时,暴雨一天内可达数百毫米,极易

造成灾害。

3、暴雨

暴雨主要由于对流作用所形成,其特征是历时短、强度大,在地区上笼罩面积

相对不大。1d降雨量超过50mm或1h降雨量超过16mm者称为暴雨。1d降雨量超过100mm者称为大暴雨,1d降雨量超过200mm者称为特大暴雨。 4、降水基本要素? 降水量

在某一给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如日降水量是指某一面积上1d 内的降水总量,次降水量是指某一面积上一次降水的总量等等,以m3、亿m3或

km3计,但一般常用降水深度表示,即在该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水深,以mm 计。在各种水文资料中,降水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降水深度。

? 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

降水历时是指一次降水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降水时间则是指对应于某一降水量

而言,某一时间内降雨若干毫米,此时间即为该若干毫米降雨的降水时间。

?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以mm/min或mm/h计。

? 降水面积

降水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以km2计。

5、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 降水量过程线降水量过程线以时段降水量为纵轴,时段次序为横轴绘制而

成。

? 降水量累积曲线此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代表自降水开始以各该时

刻降水量累积值。

? 等降水量线或等雨量线为了表示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次、日、月、年降水量

的分布情况,可用等雨量线图。

? 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降雨强度与历时关系曲线

?平均深度与面积关系曲线

?平均深度与面积与历时关系曲线

6、降水量观测

? 降水量观测场地:应按规范要求建立观测场。

? 降水量观测仪器:一般为20厘米口径的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目前水文遥测采用的是20厘米口径的翻斗雨量计。

? 降水量观测:一般只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果,并注记雪、雹符号。单

纯的雾、露、霜,不论其量大小均不测记(特别情况,可别作规定)。

? 降水量记至0.1毫米,不足0.05毫米的降水不做记载。历时记至分钟。每日降水以8时为日分界,从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日降水量。

? 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一般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测站各时期所采用的段次,

在《测站任务书》中规定。

? 液体降水量的量法,将储水瓶内的水倒入量杯,放平量杯,使视线与量杯水

面齐平,观测量杯中水面的凹下面,记至0.1毫米。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入记载簿中。如果降水量很大,量杯不能一次量完,则可分几次量,将总数记入记载簿内。

每次雨量,待复测后方可倒去。

7、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

? 算术平均法在地形起伏不大,区域内降水分布较均匀或降水在地区上的变

化较均匀,测站布置合理或较多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最简单且能获得满意的结

果。

? 泰森多边形法(又称垂直平分法) 如果区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且有的站偏于一角,此时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较算术平均法合理和优越。

? 等雨量线法对于地形变化较大(一般是大流域),区域内又有足够数量的雨量站,能够根据降水资料结合地形变化绘制出等雨量线图,则应采用本方法。

三、蒸发与散发

1、蒸发与散发蒸发与散发是水文循环过程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一个阶段。大陆上一年内的降水约有60%消耗于蒸发与散发,显然蒸发与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从径流形成来看蒸发与散发是一种损失。蒸发与散发在水量平衡研究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2、陆上水面蒸发场的设置要求

?蒸发场四周应空旷、平坦,避开局部地形、建筑物及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

?蒸发场应离大水体远些,以避开其影响。

?蒸发场内及其周围,一般不应产生地面积水。

?选择场址应考虑到加水的方便,水源的水质应符合观测用水的要求。

?在城市和工矿区附近的蒸发场,最好选在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面,以减少

烟尘对蒸发器内水质的影响。

?在大洪水期有可能遭致淹没的地区,一般应避免设站。如确有需要,应考虑

在淹没时期采取相应的观测措施。 3、观测仪器

目前全国蒸发站网上使用的观测仪器,主要有E-601型蒸发器,口径为80厘米带套盆的蒸发器和口径为20厘米的蒸发皿三种。

4、蒸发量观测

一般每日8时观测蒸发量和降水量一次,蒸发量以毫米计,测记至0.1毫米。

四、径流

1、径流形成过程

由降雨(或融雪)到水流汇集到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径流形成过

程。水文过程线以连续曲线的形式显示了通过断面的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过程

线是指地面径流、壤中流(表层流)、地下水和河槽降水的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流域蓄渗过程

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时,除一小部分(一般不超过5%)降落于河槽水面上的降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雨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

洼与蒸发。在一次降雨过程中,流域上各处的蓄渗量及蓄渗过程的发展是不均匀

的。因此,地面径流产生的时间和地方并不一致,有前有后,先满足蓄渗的地方先

产流。渗入土壤中的水份,使包气带含水量增加,在表土层较薄,且松散透水、

下伏相对不透水层的条件下,当达到饱和时,部分水份沿坡侧向流动,形成壤中

流,注入河槽。继续深向运行的下渗水量,到达地下水面,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称地下径流。在这一阶段中凡是不构成径流的降水部分,称损失量,包括植物

截留、填洼及滞蓄于土壤中的下渗水量。

在这一阶段中,河槽水流基本上没有大量的新的补给,主要仍靠前期地下水补

给(可能有少量的河槽降水)。因此,流量过程线无明显的变化。

3、坡地汇流过程

超渗雨水在坡面上以片流域时分时合的细沟流运动的现象称坡面漫流。当满足

填洼以后,开始产生大量的地面径流,水流进入正式的漫流阶段。在漫流过程中,

坡面水流一方面继续不断地接受降雨补给,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耗于蒸发和下渗。

壤中流及地下径流也同样具有沿坡地土层的汇集过程。壤中流汇流速度比地面

径流慢,到达河槽也较迟。壤中流所占总径流中的比例与流域土壤和地质条件有

关。

4、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

称河网汇流。 5、径流计量单位

? 流量Q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以(m3/s)表示。流量有瞬时值、日平均值、年平均值及多年平均值等。

? 径流总量W :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断面的水量,以m3或亿m3计。

? 径流模数M :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平均流量。

? 流量变率K :某一年的年平均流量和正常年径流量之比。

? 径流深度R : 将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均匀铺在某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

上,其相应的水层深度即是径流深度,以mm表示。

? 径流系数α: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段内降水深度P之比。

6、洪水特性表示方法

通常用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和洪水总历时表示洪水特性的三个要素。一次洪水

过程,其最大值为洪峰流量,洪水过程线与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该次洪水总

量,洪水过程线的底宽即为总历时。洪峰流量为Qm,洪水总量为W,洪水总历时为T。若相邻两次降雨,由于前期降雨所形成的洪水过程尚未泄完,第二次降雨所形

成的洪水过程又接踵而来,就形成了复式洪水过程。

7、枯水

枯水是河流断面上较小流量的总称。枯水经历的时间为枯水期。枯水是因地面

径流完全停止,河网中容蓄的水量全部消退,河道的水量完全依赖于流域蓄水量的

补给。

五、水文站网

1、水文站网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下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

资料收集系统。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的

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

2、水文测站分类

水文测站按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水文测站按观测项目可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

水观测井等。

3、流量站分类

流量站按控制面积大小及作用分为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流量站

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道站、水库站、湖泊站、潮流量站。

控制面积为3000,5000km2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为大河控制站。湿润地区

在100,200km2以下的小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称为小河站。其余的天然河道上的

流量站,称为区域代表站。

4、浙江省水文站网规划

根据水利部《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的要求和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2001年5月编制了《浙江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对我省各类水文站网进行

了全面规划。规划后浙江省基本水文站156个,站网密度达到653km2/站;雨量站达到1010个,站网密度达到101km2/站;蒸发站达到116个,站网密度达到

878km2/站。均已达到或超过各项规范规定的布

站密度,而且项目设置比较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防汛抗旱、水文分析计算、

水资源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以及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服务需要。

六、水文测站设立

1、水文站设立

按照站网规划设立水文站时,要尽可能选择较好的站址,建立适当的、准确

的、牢固的测验设施,这对于提高工效、方便测验、保证资料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2、测验河段选择

? 站址查勘时,选择测验河段的原则是首先应能满足设站目的和要求,并能保

证成果精度,便于测验和整编。

? 一般河道站应尽量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顺直长度一般应不少于洪水时主槽河宽的3,5倍。山区河流,在保证测验工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在急滩、石梁、卡口等控制断面的上游。测验河段要尽量

避开变动回水,急剧冲淤变化,分流、斜流、严重漫滩等不利影响,避开妨碍测验

工作的地貌、地物。

? 堰闸站和水库站的测验河段,一般选在建筑物的下游避开水流紊动影响的地方。堰闸站、建筑物上游如有较长的顺直河段,也可选在上游,但应注意测验安

全。

? 水库、湖泊的水位观测点,应选在岸坡稳定,水位有代表性,便于建立观测

设备,便于观测的地方。

? 考虑生活、交通、通讯方便等条件。

3、基面的确定

水位和高程数值,一般都以一个基本水准面为准,这个基本水准面,称为基

面。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和冻结基面。分述如下:

? 绝对基面:一般是以某一海滨地点的特征海水面为准,这个特征海水面的高

程均定为0.000米。现用者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若将水文测站的基本水准点与国家水准网所设的水准点接测后,则该站的水准点高

程就可根据引据水准点用某一绝对基面以上的高程数来表示。

? 假定基面:若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网,其水准点高程暂无法与全河(地区)统一引据的某一绝对基面高程相连接,则可暂自行假定一个水准基面,作为本

站水位或高程起算的基准。

? 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选在略低于历年最低水位

或河床最低点的基准面上。

? 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是将测站第一次使用的

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4、断面的布设

? 基本水尺断面的布设

? 流速仪测流断面的布设

? 浮标测流断面的布设

? 比降断面的布设

? 基线、测量标志的布置

5、水位观测设备的建立

? 水位观测的设备

常用的水位观测设备有水尺和自记水位计两类。

? 水尺:是测站水位观测的基本设施,按型式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

和悬锤式四种。

? 自记水位计:具有记录连续、完整、节省人力等优点,测站可根据需要和可

能条件予以采用。目前使用的自记水位计的型式,主要有就地记录式与远传记录式

两种。

? 水尺的布置

确定水尺型式后,应根据历年水位变幅,本着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观测精度与

设置经济安全的原则,安排各支水尺的位置与观测范围。

?自记水位计的设置

自记水位计由自记水位仪器与自记水位计台两部分组成。目前普遍采用的自记

水位仪器是机械型自记仪器,其特点是感应系统通过机械传动作用于记录系统(重庆水文仪器厂、上海气象仪器厂的日记水位计等)。

自记水位计台的类型有岛式、岸式、岛岸结合式、传动式四种。

七、水文测报

1、水文测报作用

水文测报的作用一方面是了解、掌握水文测报站所在地区现时水雨情情况、水

文情势变化情况和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测水雨情信息应用由历史水文

资料、历史灾害资料分析率定的水文预报模型或通过水文学方法进行分析计算,预

测预报预见期内水文要素的变化情况,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水位观测基本内容

? 用水尺观测时,应按要求的测次观读、记录水尺读数,计算水位与日平均水位,或统计每日出现的各次高、低潮位。

? 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时,应定时校测、换纸、调整仪器,并对自记记录进行订正、摘录,计算日平均水位,或统计各次高、低潮位。

? 堰闸、水库测站,除观测水位外,还要测记涵闸闸门开启高度、孔数和流

态。 3、水位观测精度

? 水位用某一基面以上米数表示,一般读记至0.01米。

? 上下比降断面的水位差小于0.2米时,比降水尺水位可读记至0.005米。

? 对基本、辅助水尺水位有特殊精度要求者,也可读记至0.005米。

4、水位观测时间及观测次数

水位的基本定时观测时间是8时。

基本水尺水位观测次数,视河流及水位涨落变化情况合理分布,以能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计算和水情拍报的要求为原则。

5、水位观测方法

用直接观读式水尺时,应该读取水面截于水尺上的读数,并注意折光影响。有风浪且无静水设备时,应该记波浪的峰顶和谷底在水尺上所截两个读数的平均值,或以水面出现瞬时平静的读数为准,并应连续观读2,3次,取其均值。

使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一般每日定时进行一次校测和检查,水位涨落急剧时,应适当增加校测和检查次数。 6、水位观测结果计算

? 水位计算

水位用某一基面以上米数表示,由水尺读数与水尺零点高程的代数和算得。

水位=水尺零点高程+水尺读数

? 日平均水位计算

一日内水位变化缓慢时,或水位变化虽较大,但系等时距观测或摘录时,均采用算术平均法。

一日内水位变化较大,且不等时距观测(摘录)时,采用面积包围法,将本日0,24时内水位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除

以一日时间求得。

7、水位的几种提法

警戒水位:是指可能造成防洪工程出现险情的河流和其它水体的水位。

保证水位(危急水位):是指能保证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安全运行的最高洪水位。

最高水位:一定时段内,某观测点所出现的瞬时最高水位。

历史最高水位:某观测点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所出现的瞬时最高水位。

最低水位:一定时段内,某观测点所出现的瞬时最低水位。

历史最低水位:某观测点在迄今为止历史上所出现的瞬时最低水位。

平均水位:某观测点不同时段水位的均值或同一水体各观测点同时水位的均

值。

日平均水位:某观测点一天内(当天早上8:00至次日早上8:00)不同时段水位的均值。

潮位(潮水位):受潮汐影响所产生周期性涨落的水位。

8、流量测验

我省流量测验一般采用流速仪法,利用测桥或架设水文缆道用流速仪施测流

速,计算流量,也有部分测站

采用多普勒流速仪,浮标进行测流,也有的站采用测流槽、比降推求流量。

9、确定测流次数的基本原则

测站一年中测流次数的多少,应根据水流特性及控制情况等因素而定,总的要

求能准确推算出逐日流量和各项特征值。

10、流速仪测流工作内容

? 进行水道断测量。

? 在各测速垂线上测量各点的流速。

? 观测水位。

? 根据需要观测水面比降。

? 观测天气现象、测流段及其附近的河流情况。

? 计算、检查和分析实测流量及有关数值。

流速仪测流分为精测法、常测法和简测法。

11、实测流量的计算

? 垂线起点距和水深的计算。

? 测点流速的计算。

? 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

? 部分面积计算。

? 部分平均流速计算。

? 部分流量计算。

? 断面流量计算。

12、水文报汛方式

?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 人工置数报汛机

? 利用传真机报汛

? 利用电话报告水雨情信息

? 直接报汛方式

13、水情拍报段次标准的拟定

水情拍报段次标准,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经济合理地加以拟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防汛、防涝、抗旱的要求。

? 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要求。

? 水文预报要求。

? 照顾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相应一致性。

? 便于水情站执行,特别当水情站要求报汛较多时,应尽可能统一或简化段次标准。 14、水文预报

根据前期或现时已出现的水文、气象等信息,运用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河流、湖泊等水体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水文情势作出定量或定性的预报。

15、水文预报方案编制要求

? 编制预报方案所引用的水文资料,应有足够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10年系列,并需包括大水年、平水年和小水年,在多个量级上都有代表性。

? 预报方案所采用的预报方法,必须有理论依据。对经验相关关系也必须进行

物理成因分析,检查合理性和适用条件。

? 预报方案建立以后,必须进行评定或检验,以说明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

度。

? 编制完成的预报方案,必须送上级水情主管单位审查批准,方可进行作业预报,开展预报业务工作。 16、水文预报模型

? 流域水文预报(降雨径流预报)

流域上降水在流域出口处形成的流量过程的预报,包括流域产流预报和流域汇

流预报。

? 区域水文预报

根据水文条件相似地区内的各河流涨水和退水规律,发布洪水预报或枯季径流

预报。

? 暴雨洪水预报

根据前期和现时的场次暴雨等有关资料,对暴雨形成的洪水过程所作的预报。

? 风暴潮预报

沿海由于气压或风扰动引起的骤发性增水或减水的预报。

? 水库水文预报

根据前期和现时水文、气象资料对水库未来的水文情报所作的预报。

? 施工水文预报

为了安全顺利地进行工程施工,根据施工不同阶段的要求所作的水文预报。

17、许可误差

? 河道水位(流量)预报预见期内最大变幅的许可误差采变幅均方差бΔ,变幅为零的许可误差采用0.3бΔ,其余变幅的许可误差按上述两值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如算出的水位许可误差бΔ>1.0m时。

取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20%作为许可误差,水位以5cm为下限,流量以测验误差为下限。

上述两标准可任选一种进行评定。

预报洪峰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采用预报根据时间至实测洪峰出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为下限。

? 降雨径流预报:净雨深预报的许可误差采用实测值的20%,许可误差大于

20mm时,以20mm为上限;许可误差小于3mm时,以3mm为下限。

洪峰流量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20%,并以流量测验误差为下限。

洪峰流量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取预报根据时间至实际峰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或一个计算时段为下限。

? 风暴潮水位预报:风暴潮最高水位预报的许可误差,取预见期内实测潮水位

幅度的15%,并以20cm为下限。 18、作业预报精度评定

作业预报按每次预报误差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优: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以下。

良: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50%。

合格: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50,100%。

不合格:预报误差大于许可误差。

八、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1、浙江省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情况

浙江省又是一个水、旱、台风、大潮多种灾害频繁交错发生的地区,对经济社

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极大,为了抵御各种灾害的侵袭,减轻或避免灾害

损失,我省建设了各类水利工程,特别是蓄水工程,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大型水

库29座、中型水库129座、小?型水库660座、小?型水库2914座,它们不仅拦蓄了上游洪水,减轻了所在流域下游的防洪压力,而且为城镇供水特别是海岛及沿海

缺水地区提供优质水源,改善了当地水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保证各类水

利工程正常、安全地运行,及时掌握水雨情信息,为防汛防旱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我省开展水雨情测报系统的建设,目前我省已完成了大型、中型、小?型水库和省级报汛站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有的市、县在本辖区内根据需要增加

水文自动测报站,全省水文自动测报站总数已达1544个,在历年的防汛防旱,特别是2005年的台风暴雨洪水测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我省大范围的降雨主要由台风和锋面雨所形成,小范围特别是小流域降雨由东

风波暴雨和受地形影响的强对流暴雨形成,其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发

生地域不确定,近年来在温州、杭州、宁波、衢州、台州、绍兴等地时有出现,造

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由于暴雨影响

范围小,现有水文站网及遥测站网往往不能

有效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掌握重要小流

域和重要小?型水库的雨水情信息,决定开展重要小流域和重要小?型水库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并在重要小流域增设雨量监测站,扩大监测站网,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设内容和要求

省级建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中心站和省水利防汛通信平台,市级、县级建立分

中心站,实时采集的水雨情信息采GSM/GPRS或PSTN通信信道统一进入浙江省水利防汛,通信平台。县级分中心通过专网(互联网作为备份)从省水利防汛通信平台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并上报市分中心、市分中心上报省中心。

水情信息采集站点雨量、水位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满足我省

水文资料整编的规定要求,县分中心的水雨情信息应在10分钟内完成,并应在20分钟内上报至市分中心、省中心。

雨量信息采集站点应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建立观测场。水位信息采集

站应建立水位台和校核水尺,有条件的应首先选建竖井式水位台,其次建立双管斜

井水位台,水位观测范围要求能观测到历史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

水库高程系统应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与溢洪道、

坝顶等特征相对应的高程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高程系统,均须与水库水位库容关

系和重要特征值相衔接。

3、水雨情信息的共享

水雨情信息的共享以县分中心为基础,县分中心将GSM遥测站、PSTN遥测站信息、其他通信信道遥测站信息及小流域雨量采集站点信息按统一格式要求进行整合

后送至县水利网站,县所属各镇、乡、村直接从县水利网站获取信息,开展防汛调

度指挥决策。

九、水库水文专有名词

1、水库特征水位

是指水库在不同时期为完成不同任务,需控制达到或允许消落的各种库水位,

如正常蓄水位、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

等。

2、水库特征水位和相应库容

?死水位和死库容

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的最低水位,称为死水位。死水位以下的库

容,称为死库容。

?正常蓄水位和兴利库容

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在开始供水时应蓄到的水

位,称为正常蓄水位。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兴利库容(调节库容

或有效库容)。其间的深度,称为水库的消落深度或工作深度。

?防洪限制水位

水库在汛期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称为防洪限制水位(汛前水位或起调水位)可

根据洪水特性和防洪要求拟定。这个水位以上的库容,作为滞蓄洪水之用。当洪水

消退时,水库应尽快泄洪,使水位迅速降到防洪限制水位。

?防洪高水位和防洪库容

遇到下游防护对象的设计洪水时,水库为控制下泄流量而拦蓄洪水,这时在坝

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为防洪高水位。防洪限制水位与防洪高水位之间的库容,称

为防洪库容。

?设计洪水位

遇到大坝的设计洪水时,水库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为设计洪水位。

?校核洪水位和调洪库容

遇到大坝的校核洪水时,水库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为校核洪水位。防洪

限制水位与校核洪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调洪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全部库容,

称为水库的总库容。(校核洪水:工程在非常运用条件下符合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 ?水库历史最高水位:某水库建成后,迄今为止的历史上所出现的瞬时最高水

位。

?水库库容大小划分:

大(一)型 ,10亿立方米

大(二)型 10,1亿立方米

中型 1,0.1亿立方米

小(一)型 1000,100万立方米

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答案

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答案 【篇一: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第三版)习题及答 案】 txt>程(第三版)习题集答案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 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系统?答:数据库(database) 是存放数据的仓库,严格的讲,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 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s),是由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它是为适应数据处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 数据处理的核心机构。它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 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 2. 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操纵 和管理数据 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库的运 行管理、数据组织、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的维护和通信。 3. 说出几种常用的数据模型。 答: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4. 什么是关系模型? 答: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5.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答: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 据库的建立和测试、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第2章 sql 语言简介 1. 什么是sql语言?sql语言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sql是一种数据库查询和程序设计语言,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 数据库系统。 sql的特点和功能有:查询,操作,定义和控制四个方面,sql语言 具有高度的非过程化,语言简洁,语义明显,语法结构简单,直观

_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 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 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 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 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 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 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 核心是水循环。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 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 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河川水文学;?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 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 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 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 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 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 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 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 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 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 性。

工程水文学第四章知识题含答案解析

* *第四章习题 【思考题】 1、选择题水文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D_] 。 a、不可能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水文统计的任务是研究和分析水文 随机现象的[C] 。 a、必然变化特性; b、自然变化特性; c、统计变化特性; d、可能变化特性。 2 、是非题由随机现象的一部分试验资料去研究总体现象的数字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称为概率论? (x) 偶然现象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现象?(V) 3 、简答题什么是偶然现象?有何特点? 何谓水文统计?它在工程水文中一般解决什么问题?

1、选择题 一棵骰子投掷一次,出现4点或5点的概率为[A]。 1 丄1 1 a、」; b、^ ; c、」; d、 一棵骰子投掷8次,2点出现3次,其概率为[C]。 I 1 孑丄 a、-' ; b、■-' ; c、?-'; d、'■ 2、是非题 在每次试验中一定会出现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X)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V) 3、简答题 概率和频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相应出现的概率为多少?

1、选择题 —阶原点矩就是[A]。 a、算术平均数; b、均方差 c、变差系数; d、偏态系数 偏态系数Cs > 0 ,说明随机变量x[B]。 a、出现大于均值的机会比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多; b、出现大于均值的机会比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少; c、出现大于均值的机会和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相等; d、出现小于均值的机会为0。 水文现象中,大洪水出现机会比中、小洪水出现机会小,其频率密度曲线为[C]。 a、负偏; b、对称; c、正偏; d、双曲函数曲线。 2、是非题 x、y两个系列的均值相同,它们的均方差分别为c x、c y,已知c x >c y,说明x系列较y系列的离散程度大。 【答案】Y 统计参数Cs是表示系列离散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答案]N 3、简答题 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不及制累积概率与超过制累积概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南京大学水文学原理复习2014版

水文学原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水文学的研究任务。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 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风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侯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3、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遥感技术、核技术等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也在被使用。 成因分析法:按基本站网或室内外实验资料,从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其成因规律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水文现象各要素与影响各要素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确定性的水文模型也属此类方法。 数理统计法:基于水文现象特征值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或对主要水文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求出一定得经验关系以供应用,也是另一种统计规律。随机模型即属此类方法。 地理综合法:从气侯要素及其他景观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得特点出发,求出各测站水文要素的分类地区特征值,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等,以分析水文现象的地区特征,揭示水文地区规律。 第二章自然界的水 4、全球水资源总量是多少。 水在地理圈中的存在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大部分。 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地球上一切形式的水。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108km3。 狭义的水资源概念:每年可更新和恢复的那部分动态淡水量。全球每年的水资源量约为4.7万立方公里。

工程水文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1.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冷凝降落、下渗,形成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外因:太阳辐射、地球重力以及地形地貌等下垫面因素。 内因:水具有固液气三态相互转化的物理性质 2.在太阳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输送到各地,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回到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和土壤储蓄,通过蒸散发返回大气,另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江河湖库,最终回归大海。在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环流机制和海陆分布决定了水汽的运行规律。 3. 水资源是水文循环使陆地一定区域内平均每年产生的淡水量,是陆地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通常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描述/ 地球表面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称为水资源。 4.我国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分布十分悬殊。 5.河流的水资源之所以源源不断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永不停止的水文循环过程。使水具有再生性 6.工程水文学任务 三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任务:确定工程的规模,根据工程的特性和规划设计要求,预测和预估未来工程使用期限的水文情势,提供用于确定工程规模的设计洪水或设计径流。(2)施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将规划设计的工程付诸实施用于预估临时性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并为施工期的防洪安全提供短期洪水预报。 (3)运用管理阶段,主要任务:在于使建成的工程充分发挥效能。通过水文预报,预报来水量大小和过程,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同时,还需不断进行水文复核修正原来预估的水文情势数据,改进调度方案或对工程实行扩建、改建,使得工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工程水文学内容 (1)水文信息采集和处理 (2)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揭示流域径流的形成规律,描述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3)水文分析与计算 揭示水文现象的成因规律与统计规律,研究水文要素与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及时空分布特征,预估未来(很长时期内)水文情势的方法和途径 (4)水文预报:短期预报方法,预计水文变量在预见期内的大小和时刻变化。(预见期内) 8.水文现象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9.三个规律:成因规律、统计规律、地理分布规律 10.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补11.水循环重要环节:降水、下渗、蒸散发、径流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第三版)习题及答案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第三版)习题集答案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 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系统?答:数据库(database)是存放数据的仓库,严格的讲,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s),是由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它是为适应数据处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数据处理的核心机构。它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 2. 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

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组织、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的维护和通信。 3. 说出几种常用的数据模型。 答: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4. 什么是关系模型? 答: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5.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答: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建立和测试、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第2章 SQL 语言简介 1. 什么是SQL语言?SQL语言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SQL是一种数据库查询和程序设计语言,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

数据库系统。 SQL的特点和功能有:查询,操作,定义和控制四个方面,SQL语言具有高度的非过程化,语言简洁,语义明显,语法结构简单,直观易懂的特点。SQL语言即可以作为独立语言使用,用户可以在终端键盘上直接键入SQL命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也可以作为嵌入式语言,嵌入到其他高级语言中。 2. SQL语言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SQL语言包含4个部分:数据定义语言(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查询语言(DQL-Data Query Language)、数据操纵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DCL-Data Control Language) 3. 在联接查询中,包含哪几类联接?答:联接可分为3类: (1)内部联接(典型的联接运算,使用类似于 = 或 <> 的比较运算符)。内部联接使用比较运算符根据每个表的通用列中的值匹配两个表中的行。内部联接包括同等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⑴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①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②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工程水文学》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整理

2012年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 《工程水文学》考试大纲 一、理解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意区域、任一时段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 化量,这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列出水量平衡方程。对某一区域,有 I?O=?S 式中: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二、水文现象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上可分为成因规律和统计规律两类,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也有将水文规律分为三类的,即成因规律、统计规律和地区综合规律,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地区综合法。 三、试述水文学的定义。工程水文学与水文学有何联系?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物理与化学特性,以及水体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生物特别是对人类的影响。 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 工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为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迫切需要,水文工作者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试验研究,使水文学发展到工程水文学阶段。 水文计算、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及水文预报)。 四、何谓年径流?它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是什么? 一年期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或流域出口断面的总水量。 径流可以用年径流总量W(m3)、年平均流量Q(m3/s)、年径流深R (mm)及年径流模数M(mm/s·km2)等表示。

五、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有哪些?水文循环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2. 水循:水具有固、液、气三态互相转化的物理特性。 3. 水循:太阳辐射和地球的重力作用。 六、简述水文测站的类型并说明水文测站布设的基本内容。 :基本站和专用站。 2. 布设 建站包括选择测验河段和布设观测断面。 水文测站一般应布设基线、水准点和各种断面,即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测流断面及比降断面。 (1)基本水尺断面上设立基本水尺,用来进行经常地水位观测。 (2)测流断面应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且与断面平均流向垂直。若不能重合时,已不能相距过远。 (3)浮标测流断面有上、中、下三个断面,一般中断面应与测流仪测流断面重合。上、下断面之间的间距不宜太短,其距离应为断面最大流速的50~80倍。 (4)比降断面设立比降水尺,用来观测河流的水面比降和分析河床的糙率。 七、什么是流域?流域的分水线是什么?简述流域的类型。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邻流域的分界线,称为分水线。 分水线有地面、地下之分。 八、径流的形成过程如何?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是哪三个? 是指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 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径流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一般把它概括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两个阶段。

数据库应用基础(B卷)

数据库应用基础(B卷)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试题纸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时间共 120 分钟 课程名称数据库应用基础(B卷)课程代码0818072共 3 页 课程班号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共20分) (说明:选择题的答案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卡B 卷.xlsx”文件中,否则不给分) 1、Access2010数据库中的表是一个()。 A)交叉表B)线型表C)报表D)二维表 2、在关系数据库中,能够惟一地标识一个记录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称为()。 A)关键字B)属性C)关系D)域 3、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实体“人”与实体“出生地”之间的联系是()。 A)一对一联系B)一对多联系C)多对多联系D)无联系 4、某文本型字段的值只能为字母且不允许超过6个,则可将该字段的输入掩码属性定义为( )。

在各个月份的订单总数,要求在交叉表中显示月份,各部门名称和统计结果,所建查询命名为:学生自己的姓名+查询4。 5.创建一个参数查询,要求根据所输入的城市名称,从客户表中查询该城市对应的客户信息记录。所建查询命名为:学生自己的姓名+查询5。 四、综合应用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10分,共30分) 打开“综合应用.accdb”数据库,请按以下各小题的要求完成操作。 1.窗体的创建与设计: (1)按如图B-1所示创建一个窗体,用于查询客户信息,窗体标题为“客户信息查询”,边框样式为:对话框边框,无记录导航器、无控制条,将窗体保存为:客户资料查询。(5分) (2)在窗体的窗体页眉节区位置添加一个标签控件,其名称为“check”,标题显示为“客户信息查询”,标题字体格式为:18号,红色,加粗,并在标题下方绘制一条分割线。(5分)(3)在“客户资料查询”窗体中添加一个组合框控件,宽度为5cm,高度为1cm,组合框标题为“公司名称”,在组合框中绑定显示“客户”表中的“公司名称”字段值。(5分) (4)在“客户资料查询”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名称为“query",按钮标题分别为“查询”,实现查询按钮的功能,能够调出“客户信息”窗体,浏览到所查询客户公司的详细信息。例如,调出图B-2所示的客户资料窗体。(5分) 完成1至4题设计后窗体的最终运行效果如下图所示: 图B-1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 . . .. .. .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 教学反思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尘威威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尘威威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强调“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中,如何使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对枯燥的VFP数据库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VFP课程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案例教学法”、“‘课机’结合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在“程序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加之不爱动脑、动手,导致时间花得多,效果不理想;二是只重视程序设计的结果,忽视了其算法的多样化,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针对存在的两大误区和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如何突破这两大误区成了我的首要教学任务。于是,我认与同事研讨,查找相关资料,将多种教法结合起来,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精讲多练、小组互动、分层实施、机试为主”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以do while …… end do循环控制命令的使用为例,将其教学片段简介如下: 一、教学实例 探索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1.示例:用投影仪展示求1+2+3+4+…+100程序清单,让学生对

照程序清单上机调试并思考。 附程序清单:clear sum=0 i=1 do while i<=100 sum=sum+i i=i+1 end do ?”1+2+3+…+100=”,sum 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程序清单中有哪些变量?并说明它的作用吗? 学生思考,随后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sum i sum的作用是用于存储所求的和(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i的作用是用来存储循环的值(即加数),同时控制循环执行的次数。 师:程序中的变量名可用其它的字母代替吗?你能找出在循环体(命令序列)中用于控制循环趋于结束的命令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i=i+1 师:好,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此程序的循环次数? 全班回答:100次。 师:如何通过上机操作验证其执行过程呢?(学生开展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

(完整word)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推荐文档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 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

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 专题1:名词解释 1.1水文类 (1)实测径流系列: (2)天然径流系列: (3)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 (4)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 (5)参考作物蒸发: (6)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7)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 (8)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 (9)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10)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11)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2)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3)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15)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16)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

《数据库应用》课程(84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课程(84教学大纲) 广州电大(省开课)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任务、目的 本课程是电大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专科专业有关数据库的一门省设课。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至少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使用。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进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2.与其他课程关系 学习该课程前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Windows操作界面的使用有所了解,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在使用VB、Delphi、C++等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应用系统开发时,通常都需要数据库知识的支持。 3.课程特点 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在理论方面涉及到集合理论、关系理论、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实践性强体现为:数据库设计理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们的设计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将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设计技术和理论。应用性强是指:现在每一个实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几乎都涉及到数据库应用,通常为后台应用。 学习该课程既要注意学习好理论,又要注意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库设计实践的锻炼,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据库知识很丰富,实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都比较复杂,因此,要学会利用数据库开发系统,仅靠掌握该课程的一点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给出进行数据库应用所必须的入门知识或基础知识,真正掌握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际锻炼的积累。

4.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由易到难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了解就是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就是学会有关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简单地应用,熟练掌握就是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较综合的应用问题。 5.适应范围 该教学大纲是为计算机网络专业《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统一制定的。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分与学时 下表给出各专业学习该课程的内容、电视学时分配和实验学时分配。其中有一部分是选学内容。 序号内容IP课时(或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一数据库系统概述 4 二关系及其运算 4 三关系规范化基础 3 四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12 20 五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 3 总计26 20 注:面授学时是课程总学时减去实验学时和电视学生后剩余的用于教学班面授、辅导或答疑的学时。 2.多种媒体教材的说明及教学环节 本教材采用文字教材、录象教材(或IP课件或网络课件)及辅导资料等多种媒体形式。 文字教材拟采用分立型,包括一本主教材、一本实验教材和一本复习指导。 主教材《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包含所有教学知识点,对教学起主导作用,要求科学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便于阅读。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数据库应用基础教案04

教案 一、课程引入 1、 复习SQL Server 2005用户管理 第 章 节 授课日期 学 科 数据库应用基础 课题: SQL 查询语句 课 时 班 级 授课方式 讲授、实训 教学目的 1、 了解SQL 语言的规范 2、  掌握查询的含义 3、  熟练掌握简单的查询语句 4、  学会在多张表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 5、 学会复杂的嵌套查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的查询语句 难点:学会复杂的嵌套查询 教具准备 教室、机房 说明 教学内容<课程引入、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见附页

2、复习SQL Server 2005的权限管理 二、教学内容 5.1 SQL语言简介 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进行沟通。 SQL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 SQL的发展过程 1976 年11 月的IBM Journal of R&D上公布的 1979年ORACLE公司首先提供商用的SQL 1986年10月,美国ANSI采用SQL作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 1989年,美国ANSI采纳在ANSI X3.135-1989报告中定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SQL标准语言 SQL的特点 非过程化语言 统一的语言 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 SQL包含4个部分 数据查询语言(SELECT)。 数据操纵语言(INSERT,UPDATE,DELETE)。 数据定义语言(CREATE,ALTER,DROP) 数据控制语言(COMMIT,ROLLBACK)。 什么是查询 查询的含义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数据的过程。当对一个数据库执行查询语句时,其执行的结果是从数据库中寻找所需的信息并返回给用户。 查询也可以直接操纵数据,如使用查询可以向表中插入数据、更新和删除表中的数据等。书写Transact-SQL语言的语法规则 SQL查询语句SELECT的子句 SELECT select_list [ INTO new_table ] FROM table_source [ WHERE search_condition ] [ GROUP BY group_by_expression ] [ HAVING search_condition ] [ ORDER BY order_expression [ ASC | DESC ] ]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1)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1).txt10 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 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 名词解释: 水循环: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 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 称为水文循环, 也称为水循环。 大循环 : 海洋水面蒸发的水分,有部分随气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以雨、雪等形式 到达地表,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都流归海洋。 小循环 : 以海洋(大陆)蒸发的水汽,在海洋(大陆)上空成云致雨,直接降落到海洋 (大陆),这种局部循环 内陆循环:是指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指外流区域)或全部(指内流区域) 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 降落到大陆上,它既包括陆地外流区域的水循环,也包括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 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下渗能力: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渗入到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 蒸发: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包气带水:是指埋藏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包气带指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地带, 多为吸着水或薄膜水,而重力水较少。如果下渗水多时,可出现较多的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如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 管破裂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等。 田间持水量:在没有蒸发和蒸腾的条件下以及没有地下水毛管支持力的影响下,土壤 含有的最大毛管悬着水。 凋萎系数:经过长期干旱后,作物因吸水不足以补偿蒸腾消耗而发生叶片萎蔫时的土 壤含水量。为作物能利用水分的下限。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所得的值 径流模数:径流模数是单位流域面积上单位时间所产生的径流量 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水位: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程。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横断面的水体体积。

对中职数据库的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职数据库的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就针对中职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然后提出了针对三职生高考和就业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最后提出了教学的核心思想,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数据库;学情;教学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学生的数据库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与省一级考试相挂钩。没有实行三职生高考以前,中职学生的数据库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操作技巧,以能用为度和以实用为本是必然的选择。为了学生的前途和响应国家的政策,我们必须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现在就将笔者对现阶段中职生数据库教学的几点思考介绍如下: 一、学情分析 就我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家庭观念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学习好的一般都去上普通高中,只有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才会来中职,这样在学生的基础上就落下一大截,还有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都存在这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搞好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爱学习,好学习。数据库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一门课

程,那么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给他们展示数据库的神奇功能,举例让学生发现没有数据库的系统就是一个死的系统,数据库给系统带来了生命。比如各个门户网站,他们每天要有大量的信息更新,想要让用户浏览这些大量的信息,就必须用数据库来存储大量的动态信息。由于网络现在越发向开放的交互的方向发展,所以网络已经转变成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些大量的交流信息只能用数据库来存储。我们的银行如果没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存在,那么大的信息量根本没办法管理,再比如我们的通信系统如果没有数据库技术的存在,我们能随时查阅我们的用户信息吗?所以,数据库作为一个存储数据的仓库,它已经在现在的计算机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数据库势在必行。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参加三职生高考的学生和就业的学生,他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定好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的比例。参加高考的学生就要做好应试教学,理论教学是重重之重,同时就业学生也不能松懈理论教学,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强调实际操作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做好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安排相关的实际操作内容给学生以巩固刚刚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

水文基本知识总结

一、重现期 重现期是指平均多少年重复出现一次,或多少年一遇。 频率P 与重现期T 的关系,对下列两种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一般设计频率小于50%,则 T=1/P T 表示大于某值降雨量的重现期 例如:当设计洪水的频率为P=1%时,代入上式得T=100a ,称为百年一遇。 研究枯水问题时,为了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需要,设计频率P 常采用大于50%,则 T=1/(1-P) T 表示小于某值降雨量的重现期 例如:当灌溉设计保证率P=90%,代入式中得T=10a ,称为10年一遇的枯水年。若以此作为设计来水的标准,则说明平均10年中有一年来水小于此枯水年的水量,而其余几年的来水等于或大于此数值,也就是说平均具有90%的可靠程度。 均方差σ:又称标准差,说明系列离散程度。 变差系数Cv :又称离势系数、离差系数表示标准差相对于平均数大小的相对量,反映频率密度分配曲线的平均情况和离散程度。 偏态系数Cs :又称偏差系数,说明随机系列分配不对称程度的统计参数。当随机变量大于均值与小于均值的出现机会相等时,即当系列取值对称与x 时,Cs=0,此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为50%。当小于均值的出现机会多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大于50%,Cs>0,为正偏(或右偏);当大于均值的出现机会多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小于50%, Cs<0。 () n x X n i i ∑=-= 1 2 σ () n K x C n i i ∑=-= = 1 2 v 1σ () () 3 1 3 3 3 1 s 1v n i i n i i nC K n x x C ∑∑==-= -= σ 离均系数Φp :是对随机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随机变量,是标准化变量, Φ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Φp 值表) 模比系数Kp :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模数与较长时段内的平均径流模数的比值。

工程水文学离线作业

网络教育学院《工程水文学离线作业》 题目:同频率放大法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 学习中心: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年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1 计算内容 1.1 计算资料 按照所给基本资料进行计算,详细写明计算过程。 已求得某站千年一遇洪峰流量和1天、3天、7天洪量分别为:Q m ,p =10245m 3 /s 、 W 1d ,p =114000()[]h s m ?/3、W 3d ,p =226800()[]h s m ?/3、W 7d ,p =348720()[] h s m ?/3。选得典型洪水过程线如表1.1。 试按同频率放大法计算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过程 表1.1 典型设计洪水过程线 1.2 求1、3、7d 洪量 按照所给基本资料进行计算,详细写明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解:典型洪水洪峰 Q m =4900 m 3 /s 1d 洪量:6日2时至7日2时 W 1d =74718 ()[]h s m ?/3 3d 洪量:5日8时至8日8时 W 3d =121545 ( )[] h s m ?/3 7d 洪量:4日8时至11日8时 W 7d =159255 ( )[] h s m ?/3 1.3 确定洪峰放大倍比 按照所给基本资料进行洪峰放大倍比计算,详细写明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洪峰的放大倍比09.24900 10245,===Qm Q K p m Q 1.4 确定洪量放大倍比 按照所给基本资料进行调节系数计算,详细写明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1天洪量的放大倍比53.174718 114000 1,11== = d P d W W W K 3天之内,1天之外的洪量放大倍比41 .274718121545114000 22680013,1,313=--= --= -d d P d P d W W W W W K 7天之内,3天之外的洪量放大倍比 1.5 同频率放大法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表 按照上述计算,完成表1.2同频率放大法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表。 表1.2 同频率放大法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