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等[8]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 重排]、t(9;22)(q34; 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

表4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危险度分组

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

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

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具体见表5。

表5

WHO 2016版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型

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

(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

(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

(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 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

(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易位可以累及ABL1(伙伴基因并非BCR)、ABL2、PDGFRB、NTRK3、TYK2、CSF1R、JAK2等,形成30余种伴侣基因。

(4)IKZF1和CDKN2A/B缺失发生率较高。

2.伴21号染色体内部扩增的B-ALL(with intra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 of chromosome 21, iAMP21):

(1)第21号染色体部分扩增(采用RUNX1探针,FISH方法可发现5个或5个以上的基因拷贝,或中期分裂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有≥3拷贝)。

(2)占儿童ALL的2%,成人少见。

(3)低白细胞计数。

(4)预后差,建议强化疗。

3.ETP-ALL:

(1)CD7阳性,CD1a和CD8阴性。CD2、胞质CD3阳性,CD4可以阳性。

(2)CD5一般阴性,或阳性率<75%。

(3)髓系/干细胞抗原CD34、CD117、HLA-DR、CD13、CD33、CD11b 或CD65一个或多个阳性。

(4)常伴有髓系相关基因突变:FLT3、NRAS/KRAS、DNMT3A、IDH1和IDH2等。

(5)T-ALL常见的突变,如NOTCH1、CDKN1/2不常见。

(四)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BL)的诊断

尽管WHO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BL归入成熟B细胞肿瘤,但由于该疾病的高度侵袭性、多以骨髓受累起病、治疗较为特殊的特点,仍然将该疾病纳入本指南讨论。

1.细胞形态学:

①典型BL;②变异型——浆细胞样BL和不典型Burkitt/Burkitt样。

2.免疫表型:

细胞表达轻链限制性膜IgM和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及CD10、Bcl-6。CD5、CD23、TdT阴性,Bcl-2阴性。浆细胞样变异型细胞内可检测到单一的胞质内免疫球蛋白,几乎100%的细胞Ki-67阳性。

3.遗传学:

肿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为克隆性重排,所有患者均有t(8;14)(q24; q32)/MYC-IgH改变或较少见的t(2;8)(p12;q24)/Igκ-MYC 或t(8;22)(q24;q11)/MYC-Igλ。

根据WHO 2016淋巴肿瘤分类建议,怀疑BL者注意查TCF3和ID3突变(发生率可达70%)。注意与"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鉴别(一种新的建议分类,形态学类似BL,但无MYC基因重排;伴有11q改变。和BL比较更易出现复杂染色体异常、MYC低表达、细胞形态多形性,偶尔可类似滤泡类型,常常呈结节改变)。

BL的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年龄偏大、疾病晚期(Ⅲ期以上)、体能状况差、骨髓受累(尤其是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或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LDH增高等[9]。

二、治疗

患者一经确诊后应尽快开始治疗,治疗应根据疾病分型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策略。

以下患者予以预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确诊BL的患者;ALL(Ph阴性或Ph阳性)患者,若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

结肿大明显,或有发生肿瘤溶解特征。预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或静脉给药,连续3~5 d。可以和环磷酰胺(CTX)联合应用(200 mg·m-2·d-1,静脉滴注,连续3~5 d)。

(一)BL的治疗

1.由于该类型患者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治疗方案建议优先采用短疗程、短间隔的治疗。治疗疗程一般不少于6个,如MDACC的Hyper-CVAD、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方案;GMALL方案(A、B方案)。鉴于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以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有条件的患者可联合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治疗[10]。

2.治疗中应注意早期开始、充分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和治疗,包括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和头颅放疗的进行。

3.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推荐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可以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无供者的患者可以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

推荐方案:

1.GMALL B-NHL86(A、B方案)方案(Hoffmann C. Leuk & Lymphoma, 2006, 47: 1872-1880. Oriol A. Cancer, 2008, 113:117-125)±利妥昔单抗。

2.Hyper-CVAD±利妥昔单抗(Thomas DA. J Clin Oncol, 2010, 28: 3880-3889)。

3.CODOX-M/IVAC(Magrath I. J Clin Oncol, 1996, 14: 925-934)。

(二)Ph--ALL的治疗

1.诱导治疗:

(1)治疗原则:

年龄<40岁的患者:临床试验或多药联合化疗(优先选择儿童特点方案)。

年龄≥40岁的患者:①<60岁者,可以入组临床试验,或采用多药联合化疗;②≥60岁者,可以入组临床试验,或采用多药化疗(不强调门冬酰胺酶的应用),或糖皮质激素诱导治疗。

临床试验:如常规的、前瞻性系统治疗方案;CD20阳性的ALL患者可以采用化疗联合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其他有科学依据的探索性研究方案等。

(2)具体治疗方案组合:

一般以4周方案为基础。至少应予长春新碱(VCR)或长春地辛、蒽环/蒽醌类药物[如柔红霉素(DNR)、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霉素、米托蒽醌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为基础的方案(VDP)诱导治疗。推荐采用VDP方案联合CTX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或培门冬酶组成的VDCLP方案,鼓励开展临床研究。

也可以采用Hyper-CVAD方案。

(3)诱导治疗中注意事项:

①蒽环/蒽醌类药物:可以连续应用(连续2~3 d,第1、3周,或仅第1周用药);也可以每周用药1次。用药参考剂量:DNR 30~45 mg·m-2·d-1

×2~3 d,IDA 6~10 mg·m-2·d-1×2~3 d,米托蒽醌6~10 mg·m-2·d-1×2~3 d(如果为2 mg/支,剂量调整为6~8 mg·m-2·d-1)。

②单次应用CTX剂量较大时(超过1 g)可予以美司钠解救。

③诱导治疗第14天复查骨髓,根据骨髓情况调整第3周的治疗。诱导治疗第28(±7)天判断疗效,未能达CR的患者进入挽救治疗。

④尽早开始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预防CNSL(可选择在血细胞计数达安全水平时进行)。

2.CR后的治疗:

为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诱导治疗结束后应尽快开始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不要有过长的间歇期)。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度分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行allo-HSCT,需行allo-HSCT者积极寻找供者。

(1)治疗原则:

年龄<40岁的患者:①继续多药联合化疗(尤其是MRD阴性者);②allo-HSCT(尤其是MRD阳性、高白细胞计数或伴预后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的B-ALL,T-ALL患者)。

年龄≥40岁的患者:①<60岁者,继续多药联合化疗(尤其是MRD阴性者);或考虑allo-HSCT(尤其是MRD阳性、高白细胞计数或伴预后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的B-ALL, T-ALL患者)。②≥60岁或不适合强烈治疗者(高龄、体能状态较差、严重脏器并发症等)可考虑继续化疗。

(2)具体注意事项:

缓解后强烈的巩固治疗可清除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提高疗效,但是巩固治疗方案在不同的研究组、不同的人群并不相同。一般应给予多疗程的治疗,药物组合包括诱导治疗使用的药物(如长春碱类药物、蒽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HD-MTX、Ara-C、6-巯嘌呤(6-MP)、门冬酰胺酶等。因此,缓解后治疗可以有1~2个疗程再诱导方案,2~4个疗程HD-MTX、Ara-C、L-Asp的方案[11]。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参考儿童ALL方案的设计,强调非骨髓抑制性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碱类、L-Asp)的应用[12,13,14,15,16,17,18]。

①一般应含有HD-MTX方案。MTX 1~3 g/m2(T-ALL可以用到5 g/m2)。应用HD-MTX时应争取进行血清MTX浓度监测,注意甲酰四氢叶酸钙的解救,至血清MTX浓度<0.1 μmol/L(或低于0.25 μmol/L)时结合临床情况可停止解救。

②应含有Ara-C为基础的方案。Ara-C可以为标准剂量、分段应用(如CTX、Ara-C、6-MP为基础的方案),或中大剂量Ara-C为基础的方案。

③可以继续应用含L-Asp的方案(大肠杆菌或欧文氏菌来源,或培门冬酶)。

④缓解后6个月左右参考诱导治疗方案给予再诱导强化1次。

⑤干细胞移植的问题:考虑allo-HSCT的患者应在一定的巩固强化治疗后尽快移植。无合适供者的高危组患者(尤其是MRD持续阴性者)、标危组患者(MRD阴性者)可以考虑在充分的巩固强化治疗后进行AHSCT。AHSCT后的患者应继续给予一定的维持治疗[19,20,21,22,23]。

无移植条件的患者、持续属于低危组的患者按计划巩固强化治疗。3.维持治疗:

ALL患者强调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基本方案:6-MP 60~75 mg/m2每日1次,MTX 15~ 20 mg/m2每周1次。注意:①6-MP晚上用药效果较好。可以用硫鸟嘌呤(6-TG)替代6-MP。维持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调整用药剂量。②ALL的维持治疗既可以在完成巩固强化治疗之后单独连续进行,也可与强化巩固方案交替序贯进行。③自获得CR 后总的治疗周期至少2年。

维持治疗期间应尽量保证每3~6个月复查1次。

推荐方案:

1.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CALLG)——CALLG-2008治疗方案。

2.CALGB8811方案(Larson RA. Blood, 1995, 85: 2025-2037)。

3.BFM强化方案(Stock W. Blood, 2008, 112:1646-1654)。

4.Hyper-CVAD方案(MDACC)(Kantarjian H. Cancer, 2004, 101: 2788-801)。

5.MRC UKALLXII/ECOG E2993(Rowe JM. Blood, 2005, 106: 3760-3767)。

6.DFCI Pediatric ALL Consortium regimen(DeAngelo DJ. Leukemia, 2015, 29: 526-534)。

7.ALL IC-BFM 2002(Star J. J Clin Oncol, 2013, 32:174-184)。(三)Ph+-ALL的治疗

1.非老年(<60岁)Ph+-ALL的治疗:

(1)诱导缓解治疗:①临床试验;②多药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

诱导治疗和一般Ph--ALL一样,建议给予VCR或长春地辛、蒽环/蒽醌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方案(VDP)诱导治疗;鼓励进行临床研究。

一旦融合基因(PCR方法)或染色体核型/FISH证实为Ph/BCR-ABL阳性ALL则进入Ph+-ALL治疗序列,可以不再应用L-Asp。自确诊之日起即可以加用(或酌情于第8或15天开始)TKI,推荐用药剂量:伊马替尼400~600 mg/d、达沙替尼100~140 mg/d;优先推荐TKI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2×109/L]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周)、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时,可以临时停用TKI,以减少患者的风险[24,25,26,27]。

诱导治疗第14天复查骨髓,根据骨髓情况调整第3周的治疗。诱导治疗第28(±7)天判断疗效,同时复查骨髓和细胞遗传学(诊断时有异常者)、BCRABL融合基因,判断疗效。有allo-HSCT条件者,行HLA配型,寻找供者。

尽早开始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预防CNSL(可选择在血细胞计数达安全水平时进行)。

(2)CR后的治疗:

Ph+-ALL的缓解后治疗原则上参考Ph--ALL,但可以不再使用L-Asp。TKI优先推荐持续应用,至维持治疗结束(无条件应用TKI的患者按一般ALL的治疗方案进行)。

①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可以选择allo-HSCT,移植后可以用TKI维持。

②无合适供者的患者,按计划继续多药化疗联合TKI。

③无合适供者、BCR-ABL融合基因转阴性者(尤其是3~6个月内转阴性者),可以考虑AHSCT,移植后予TKI维持。

④应定期监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CNSL的预防治疗参考一般ALL患者。

(3)维持治疗:

①可以应用TKI治疗者,用TKI为基础的维持治疗(可以联合VCR、糖皮质激素或6-MP、MTX;或联合干扰素),至CR后至少2年。

②不能坚持TKI治疗者,采用干扰素维持治疗,300万U/次,隔日1次[可以联合VCR、糖皮质激素,和(或)6-MP、MTX],缓解后至少治疗2年。或参考Ph--ALL进行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期间应尽量保证每3~6个月复查1次骨髓象、融合基因(BCR-ABL)定量和(或)流式细胞术MRD。

2.老年Ph+-ALL(≥60岁)的治疗:

老年Ph+-ALL的治疗原则上参考老年Ph--ALL,同时联合TKI。TKI 优先推荐持续应用,至维持治疗结束。

(1)诱导缓解治疗:①临床试验;②TKI+糖皮质激素;③TKI+多药化疗。

(2)CR后的治疗:继续TKI+糖皮质激素,或TKI+化疗巩固。之后参考非老年患者的维持治疗方案进行维持治疗。

推荐方案:

1.GMALL 06//99和07/03方案(Wassmann B. Blood, 2006, 108:1469-1477)。

2.Hyper-CVAD方案联合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Thomas DA. Blood, 2004,103: 4396-4407; Ravandi F. Blood, 2010, 116:2070-2077)(MDACC)。

3.Northern Italy Leukemia Group Protocol 09/00(Bassan R. J Clin Oncol,2010,28 :3644-3652)。

4.JALSG ALL202(Yanada M. Br J Haematol, 2008,143: 503-510)。

5.GIMEMA LAL0201-B(Vignetti M. Blood, 2007, 109:367)。三、MRD的监测

(一)MRD监测的时机

ALL整个治疗期间应强调规范的MRD监测,并根据MRD监测结果进行危险度和治疗调整。

1.早期监测:

诱导治疗期间(第14天)和(或)结束时(第28天左右)。

2.缓解后定期监测:

应保证治疗第16、22周左右的MRD监测。

早期的MRD检测主要用于预后的判断。缓解后MRD水平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危险,应进行较强的缓解后治疗,以改善长期疗效。(二)MRD的监测方法[28]

1.经典的MRD检测技术:

①IG-TCR的定量PCR检测(DNA水平);②4~6色的流式细胞术MRD 检测;③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实时定量PCR(如BCRABL)。

2.新的高通量MRD检测技术:

①基于EuroFlow的≥8色的二代流式细胞术MRD检测;②IG-TCR 的高通量测序。

(三)Ph+-ALL疾病反复时应注意进行ABL激酶突变的分析。

四、CNSL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CNSL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LL)复发的主要根源之一,严重影响白血病的疗效。诊断时有CNS症状者应先进行CT或MRI,排除出血或占位病变后再考虑腰椎穿刺,无CNS症状者按计划进行CNSL的预防。(一)CNS状态分类

CNS-1:白细胞分类无原始淋巴细胞(不考虑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CNS-2: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个/μl,可见原始淋巴细胞。

CNS-3: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个/μl,可见原始淋巴细胞。

(二)CNSL诊断标准

目前CNSL尚无统一诊断标准。1985年在罗马讨论关于ALL预后差的危险因素时提出下列CNSL诊断标准:脑脊液白细胞计数≥0.005×109/L(5个/μl),离心标本证明细胞为原始细胞者,即可诊断CNSL。

流式细胞术检测脑脊液在CNSL中的诊断意义尚无一致意见,但出现阳性应按CNSL对待[29,30,31,32]。

(三)CNSL的预防

任何类型的成人ALL均应强调CNSL的早期预防。预防措施可以包括:①鞘内化疗;②放疗;③大剂量全身化疗;④多种措施联合。

1.鞘内化疗:

诱导治疗过程中没有CNS症状者可以在血细胞计数达安全水平(PLT≥50×109/L)后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鞘内注射主要用药包括地塞米松、MTX、Ara-C。常用剂量为MTX 10~15 mg/次或MTX+Ara-C(30~50 mg /次)+地塞米松三联(或两联)用药。

巩固强化治疗中也应进行积极的CNSL预防,主要是腰椎穿刺、鞘内注射(一般应6次以上,高危组患者可12次以上),鞘内注射频率一般每周不超过2次。

2.预防性头颅放疗:

18岁以上的高危组患者或35岁以上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性头颅放疗,放疗一般在缓解后的巩固化疗期或维持治疗时进行。预防性照射部位为单纯头颅,总剂量1 800~2 000 cGy,分次完成。

(四)CNSL的治疗

确诊CNSL的患者,尤其是症状和体征较明显者,建议先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MTX(10~15 mg/次)+Ara-C(30~50 mg/次)+地塞米松三联(或两联),每周2次,直至脑脊液正常;以后每周1次,共4~6周。

也可以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至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症状体征好转后再行放疗(头颅+脊髓)。建议头颅放疗剂量2 000~2 400 cGy、脊髓放疗剂量1 800~2 000 cGy,分次完成。进行过预防性头颅放疗的患者原则上不进行二次放疗。

五、难治复发ALL的治疗[4,33,34,35]

(一)Ph--ALL

难治复发Ph--ALL的治疗目前无统一意见,可以选择的方案如下:1.临床试验。

2.强化的Hyper-CVAD方案。

3.含Ara-C的方案。

4.CD20阳性患者可以联合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5.烷化剂联合方案。

6.T-ALL可以采用奈拉宾(Nelarabine)治疗。

(二)Ph+-ALL

1.临床试验。

2.规律应用TKI为基础的治疗复发或不缓解的患者,以ABL激酶突变结果、前期用药为依据更换TKI(如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等)。

3.TKI联合的化疗方案调整(选择以前未应用的化疗方案)。

4.TKI耐药的患者可以采用治疗复发难治Ph--ALL的方案。

无论是Ph--ALL,还是Ph+-ALL,在挽救治疗的同时即应考虑allo-HSCT的问题并开始寻找供者,取得CR后尽快行allo-HSCT。六、ALL治疗反应的定义[4]

(一)骨髓和外周血疗效标准

1.CR:

①外周血无原始细胞,无髓外白血病;②骨髓三系造血恢复,原始细胞<5%;③外周血ANC>1.0×109/L;④外周血PLT>100×109/L;⑤4周内无复发。

2.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

PLT<100×109/L和(或)ANC<1.0×109/L。其他应满足CR的标准。总反应率(ORR)=CR+CRi。

3.难治性疾病:

诱导治疗结束未能取得CR。

4.疾病进展(PD):

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绝对数增加25%,或出现髓外疾病。

5.疾病复发:

已取得CR的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现原始细胞(比例>5%),或出现髓外疾病。

(二)CNS疾病的治疗反应

1.CNS缓解:

CNS-2或CNS-3患者取得CNS-1状态。

2.CNS复发:

出现CNS-3状态或CNSL的临床症状(如面神经麻痹、脑/眼受累,或下丘脑综合征表现)。

(三)纵隔疾病的治疗反应

纵隔疾病的疗效判断依赖胸部CT和PETCT。CR: CT检查纵隔肿大完全消失或PET阴性。部分缓解:肿大的纵隔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SPD)缩

小50%以上。PD:SPD增加25%以上。未缓解:不满足部分缓解或PD。复发:取得CR的患者又出现纵隔肿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2-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 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最重要的特点是() A.篮细胞多见 B.小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 C.PAS反应阳性 D.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E.以上都不正确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最主要的是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急淋白血病的特点() A.白细胞数增高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C.苏丹黑染色阳性 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 E.无Auer小体 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上的诊断标志。见到它肯定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有关ALL骨髓象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多数病例增生低下 B.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C.粒细胞系增生活跃 D.红细胞系增生活跃 E.篮细胞多见 AL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呈增生活跃,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30%,可高达50%~90%。伴有形态异常,成熟淋巴细胞较少见。巨核细胞系数量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退化细胞明显增多,篮细胞(涂抹细胞)多见,这是急淋的特征之一。 (辽宁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1e352835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FAB分型将ALL按细胞大小分为() A.3型 B.4型 C.5型 D.6型 E.7型 目前国际通用FAB形态学分型,即按照白血病细胞大小、核浆比例、核仁清楚与否及胞浆嗜碱程度将急淋分为L1、L1、L3三种亚型。

一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职业病诊断分析

一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职业病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苯致白血病的接触时间、潜隐期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问题。方法依据职业性肿瘤的诊断标准针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过程中职业史采信、接触时间、潜隐期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认为《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标准中的累计工龄计算、潜隐期的概念存在不适宜性。结论建议对《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中工龄计算、亚急性苯致白血病诊断标准、潜隐期的概念等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职业病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5-02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 case of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occupational disease peng yan-qun,wang yan,guan yu-hong changsha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hangsha 41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 the occupational leukemia caused for benzene contact time and latent period in occupation disease diagnosis application problems.methodson the basis of occupation tumor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non lymphocytic leukemia diagnosed during admission occupation history,contact time,the latent period of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 疗指南(完整版) 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1年版CLL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 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 1.诊断: 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

弱表达(dim)。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Ann Arbor Ⅰ期SLL可局部放疗,其他SLL 的治疗指征和治疗选择同CLL,以下均称为CLL。 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MBL是指健康个体外周血存在低水平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诊断标准:①B细胞克隆性异常;②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③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长径均<1.5 cm); ④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⑤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的其他临床症状。根据免疫表型分为三型:CLL表型、不典型CLL表型和非CLL表型。对于后二者需全面检查,如影像学、骨髓活检等,以排除白血病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2.分期及预后: 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0年,但不同患者的预后呈高度异质性。性别、年龄、体能状态、伴随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倍增时间,以及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胸苷激酶1(TK1)等临床和实验指标是重要的传统预后因素。而临床上评估预后最常使用Rai和Binet两种临床分期系统(表1)。这两种分期均仅依赖体检和简单实验室检查,不需要进行超声、CT或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提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是一种起病缓慢的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 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尤其是肺炎多见。其他死亡原因有全身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或出血。本文就来对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是一种起病缓慢的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本病在我国少见,仅占白血病的3.4%,在欧美白种人中较常见占25-30%。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30岁以下者很少见。男性比女性多。本病的主要表现是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贫血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本病的病程长短悬殊,短者1-2年,长者10年以上,平均4-6年,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尤其是肺炎多见。其他死亡原因有全身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或出血。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 血液内科,肿瘤科,普通外科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状体征 肝、脾肿大、腹水、黄疸。 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检查 血象中白细胞增多是本病的特点,最突出的发现是小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大多在15~50×109/L,少数可超过100×109 /L。早期、小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65%~75%,晚期90%~98%,其形态与正常的小淋巴细胞难以区别。中性粒细胞和其他正常白细胞均显著减少。早期,贫血可不存在,以后逐渐加重,晚期贫血可以很严重,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胆红素增加。晚期血小板计数常减低。骨髓象:早期白血病细胞仅在少数骨髓腔内出现,因此,早期骨髓象可无明显改变;晚期正常的骨髓细胞几乎全部被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所代替,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仅占5%~10%。另外,50%的病例有丙种球蛋白减少;10%~20%的病人有自身抗体;30%患者有高尿酸血症。 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 选择性脾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并不能延长存活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术前准备: 1.对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应改善肝功能,纠正出血倾向。 2.对某些严重贫血者,应反复多次输血后,再行脾切除。 3.对长期使用激素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按普外科腹部手术前准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醉要求: 气管内插管麻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术中注意点: 1.手术可取左侧肋缘下或上腹正中“L”形切口,术野显露充分。 2.切睥前宜先结扎脾动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癌症ALL 症状预后生存率年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血液癌症,是成年人中比较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 1发病机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骨髓正常造血衰竭和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所引起。起病有急有缓,主要取决于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增殖速率和蓄积程度。急骤者表现突发高热、严重出血倾向、骨关节疼痛或全身衰竭等;缓慢者仅有渐进性苍白、疲乏、低热或轻微出血症状。淋巴细胞有三种表象:一为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圆形,偶有凹陷与折叠,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浆少,轻或中度嗜碱。二为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核形不规则,凹陷与折叠易见,染色质较疏松,结构不一致,核仁较清楚,一个或多个;胞浆量较多,轻或中度嗜碱。三为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但细胞大小较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核形较规则,染色质呈均匀细点状,核仁一个或多个,较明显,呈小泡状;胞浆量多,深蓝色,空泡常明显,呈蜂窝状。 2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程和治疗结果的决定因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侵入血液,可在体内扩散至其他器官,如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但它通常不会象肿瘤一样分化成多种癌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展很快急性癌症,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在几个月内死亡。 影响病程和治疗结果的主要因素:1年龄,年轻的患者往往会有一个更好的治疗前景。2实验室诊断,当诊断有一个较低的白细胞计数,治疗效果会更好。3根据法,美,英等国的分類,即用於所有的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①全母語:小細胞均勻②全二級:大变异細胞③全三級:大不同的細胞空泡(泡沫狀功能)各种亞型分类,然后再通过测定表面标志物的异常淋巴細胞,依据2個主要的免疫類型:前B細胞和前T細胞。成熟的B細胞ALL (三級)現在列為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根据分型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式。④如果发现费城染色体即异常染色体,将会有个较差的治疗结果。{患者的染色体发生移位表现为9号染色体长臂移至22号染色体短臂上,其基因型为bcr/abl融合,在大部分CML,部分ALL,及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见。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血中有一个小于g组的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发现,故命名为ph染色体。最初认为是22号染色体的长臂缺失所致,后经显带证明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break 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后者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ph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大约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都是ph阳性,因此它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⑤及时化疗。治疗前景更好,在证明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4,5周开始化疗,会有非常好的治疗前景。 3导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致病原因不明。由于这个原因,有没有已知的方法来阻止它。然而,有一些已知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获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机会。但目前还不知道是否这些危险因素是白血病的实际致病原因: Ⅰ暴露于高剂量辐射区或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引起本病。 Ⅱ暴露于如苯或某些化学品—用于石油精炼厂和其他行业和香烟的烟雾,某些清洁产品,清洁剂如溶剂、脱漆剂等 Ⅲ与人类T细胞淋巴瘤感染/白血病病毒1型或美国以外的EB病毒(EBV)的区域,相关的白血病更普遍出现在非洲的罕见情况下(白血病病毒- 1)。 Ⅳ有一种遗传性遗传综合征如唐氏综合症 Ⅴ白人男性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恶变,导致某系列白细胞成熟障碍,其幼稚白细胞在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恶性增殖,浸润全身组织器官,使正常造血功能受抑,以贫血、发热、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感染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本病多起病急骤,发展迅速。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全世界平均发病率约3.1/10万,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国发病率占癌肿发病率的第6~8位,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多于女性,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本病属中医急劳、虚劳、血证、伤发热、温病、症积等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经近年研究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 C型RNA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等,目前被认为可引起白血病。 2.化学物质与环境因素多种具骨髓毒性的化学物质均可能引起白血病,包括苯及其化合物、有机溶剂、杀虫药,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保泰松、镇静安眠药、磺胺、烷化剂等抗癌药等),可能引起本病。 3.电离辐射长期接触γ射线、X线等放射线,可诱发白血病。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症患者易发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一般认为是上述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基因变异,使造血干祖细胞恶变,分化、成熟障碍,凋亡减少,原始幼稚血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骨髓及全身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细胞明显减少,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发生出血和感染等。 (二)病理 1.白血病细胞增生和浸润为本病特异性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造血组织,如骨髓、肝脾、淋巴结,并可累及全身组织器官。 2.出血、组织营养不良及坏死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程度各异,常见于皮肤、鼻、口腔粘膜、肺、胃及脑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组织出血及梗死可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代障碍可引起全身组织营养不良。 3.继发感染以细菌及真菌感染较常见。感染发生时,局部炎症反应较微,但病灶易扩散,组织变性较严重。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素秉不足,复感邪毒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致脏腑功能失调,正虚体弱,复感风寒暑湿燥热或温毒之邪,入里化火成毒,损伤脏腑气血阴阳;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不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和胞质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表型,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系列来源及其分化程度的诊断。白血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白血病的必要依据,同时也可为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以及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细胞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以荧光标记技术联合FCM检测并判定白血病免疫表型,具有准确、快速、客观、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1, 2]。 采用不同数量及组合的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处理白血病细胞并进行荧光检测及分型是免疫分型的关键环节。准确诊断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抗体,白血病免疫分型涉及多个造血系列的抗原,但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均无规范化的方案可以借鉴;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用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大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用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CD45/侧向散射光(SSC)为基础的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本方案以2组表面抗原作为筛查抗原,试图利用相对少的抗体,达到对各个类型白血病进行较全面的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的特点。已在国内的多家医疗单位试用,证明此方案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3, 4]。目前,虽然国际上有八色甚至十色方案[5, 6, 7],但对仪器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提出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

供从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实验室参考,以期促进我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规范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四色方案的基本要求 理想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方案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识别白血病细胞,能将其与正常细胞或反应性细胞相区别;②鉴别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③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疾病进行亚型分型;④鉴别用于检测MRD 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 ;⑤帮助判断某些特异分子改变,即基因型检测;⑥提供预后相关及治疗靶点的免疫标志检测结果。 为了保证免疫分型的准确度,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本共识将抗体应用分为诊断必选抗体和可选择抗体:必选抗体包括诊断必选及MRD检测必选抗体,后者主要是用于筛查治疗后MRD检测的LAIP,如果在治疗前未进行检测,治疗后可能难以弥补,因此均作为必需检测的抗体;可选择抗体包括白血病亚型诊断、基因型检查及治疗靶点等检测所需的抗体。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性应用。 常用免疫荧光染料有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PE(藻红蛋白)、CY5(花青素)、preCP(叶绿素蛋白)、ECD(藻红蛋白-得克萨斯红)、APC(别藻蓝素)等,本共识推荐的荧光染料为perCP、FITC、PE及APC。 二、四色方案相关推荐 (一)适应范围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 家共识(完整版)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P-FCM)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手段[1,2]。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指恶性血液病经过治疗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的通过形态学等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任何水平的微量肿瘤细胞状态[3,4]。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将MRD定义为可检测的残留病(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运用FCM检测恶性血液病MRD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利用2~4色FCM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后样本进行检测,并基于在正常细胞分布之外的"空白"区域检测到异常表型的理论对MRD进行分析鉴别[5,6];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FCM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8~10色MP-FCM在MRD检测中体现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势,MRD的FCM检测从小规模样本的临床研究发展到大规模样本的临床验证,目前已成为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分层的重要依据,而基于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不同危险度分层组中的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7,8,9]。

然而,由于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异质性、不同治疗方案对免疫表型和克隆筛选的影响、化疗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造血恢复的状况不一、不同基因背景的残留肿瘤细胞在复发时的增殖动力学不同等疾病自身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检测中心在抗体组合、荧光搭配、样本处理、圈门策略、分析逻辑、主观经验、质控管理等诸多技术环节中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对于MRD的检测和分析还缺乏规范化,导致对MRD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和预后评估标准存在不一致性。为了使国内各检测中心对于MRD的FCM检测和分析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可控因素范围内尽量减少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通过各种学术讨论、多中心室间比对等一系列努力,形成了基于MP-FCM检测MRD的国内共识,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以期提高我国恶性血液病MRD检测的整体水平。本共识涉及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T-ALL),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B-ALL)和浆细胞肿瘤(plasma cell neoplasms, PCN)。 一、MRD检测原理及方法 (一)MRD检测原理 FCM检测MRD的原理是通过分析细胞表面或胞内一系列抗原的表达模式来识别只在白血病细胞中出现而正常骨髓中不存在或存在比例极低的免疫表型,即"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associate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 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 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 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 才可确诊为ALL 。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 化酶(POX) 、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 的M IC 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 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 及细胞遗传 学C) 检查,即M I C 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 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 分型标准分为L1、 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 淋巴细胞标志,如CD1 、CD2、CyCD3 、CD4 、CD5 、CD7 、CD8 以及TdT 等。(2)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系ALL) :根据其对 B 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 3 个亚型: ①早期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 和(或) CyCD22 、CD10 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 阴性; ②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 阳性, Sm Ig 阴性,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 、CD20 、CD10 、CyCD22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③成熟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 阳性, 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CD22 、CD10、CD20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此外,尚可见伴有髓系标志的ALL (My 2ALL) : 具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 异的抗原标志表达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征的抗原标志(CD13、CD33 或CD14等) 。 3、细胞遗传学改变: (1)染色体数量改变:有≤45 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和≥47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2) 染色体核型改变: 与ALL 预后有利的核型异常有: t (12; 21) / AML12TEL (ETV62CBFA2) 融合基因; 与ALL 预后不利的核型异常有: t(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 t(4; 11) /MLL2AF4 融合基因及其他MLL 基因重排。 (三)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在< 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 岁的年长儿童。 (2) 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 ×10 /L。 (3) 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 者。 (4) 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 (5) 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 t (4; 11) /MLL2AF4 融合 基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 (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异常。 (6) 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 mg/ (m ·d) , ×7 d,第8 天外周血幼 稚淋巴细胞≥1 ×10 /L (1000/ μl) ,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 ,和(或) 标准方案联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全科临床论著】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赵皓,余晾,吕合作,郑宏波,项平 【摘 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 M)对218例初诊急性 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均表达两种以上髓系抗原,其中部分伴有淋系抗原 (C D7)表达。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均表达淋系抗原,部分表达一种或两种髓系抗原。14例混合型白血病同时表 达两种以上淋系和髓系抗原标志。4例慢粒急淋变既表达髓系抗原又表达淋系抗原。结论 FC M免疫分型是在细胞形 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3.7 R44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1021239202 Ana lysis of Imm unophenotype in218Ca ses w ith Acute L eukem i a by Flow Cyto m etry ZHAO Hao,YU L iang,LV He2zuo, et al.Central L aboratory,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B engbu M edical College,B engbu233004,A nhui,China 【Abstract】O bjecti ve To exp l ore the acute Leukem ia i m munophenotype and its diagnosis value.M ethods A ssay the i m mune phenotype in218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 m ia by fl ow cyt ometer.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 oid leukem ia(AML)ex2 p ressed more than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part of the m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CD7).The patients with acute ly m2 phoblastic leuke m ia(ALL)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part of them exp ressed one or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Fourteen patients with m ixed acute leuke m ia(MAL)showed t w o kinds or more ly mphoid and myel oid antigens.Four patients with chr onic granular differentiated t o acute ly mphatic leukem ia not only exp ressed myel oid antigens but als o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 Conclusi on The i m munophenotype by fl ow cyt ometry is the i m portant supp lementary t o acute leuke m ia diagnosis and typ ing in mor phol ogy and cyt oche m ical dyeing foundati on. 【Key words】 Acute leuke m ia;I m munophenotype;Fl ow cyt ometry 白血病细胞是一种高度异源性、异质性并具有一定增殖活力的恶性细胞。传统的F AB(法国、美国和英国形态学标准)分型是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进行的,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有其局限性。流式细胞术(Fl ow cyt ometry,M)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和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进行更精细的检测和判断,从而弥补F AB分型的不足,对确定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采用FC M对218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18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0~79岁,男性132例,女性86例。112 研究方法 1.2.1 取材 E D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标本1m l。 1.2.2 仪器与试剂 F 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单克隆抗体:F I T C标记的CD2、C D33、HLA2DR、C D15、CD10,PE 标记的CD7、C D13、C D34、C D11b、C D19,Per CP标记的CD45, APC标记的CD5、CD14、CD20、C D45,同型对照I gG1/I gG2a以及混合抗体CD3/M P O/CD79a,透膜剂F I X&PER M及溶血素,以上试剂均购自BD公司,鞘液为自配的P BS缓冲液。 1.2.3 试验方法 表面标志染色: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E D2 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50μl,按表1中的抗体组合分别加入相应的抗体或同型对照(F I TC、PE及PercP标记的抗体为30μl, APC标记的抗体为5μl)室温避光孵育15m in,分别加1000μl 溶血素,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胞内标志染色:先用CD452APC同上进行表面染色、溶血、洗涤,然后加200μl 作者单位: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通讯作者:赵皓,电子信箱:icecool1980@https://www.doczj.com/doc/1e3528350.html, 固定液室温固定细胞15m in,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200μl透膜液及胞内染色抗体或同型对照30μl,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检测结果采用Cell Q uest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在FSC/SSC散点图中,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进行设门选中有核细胞群体;然后,在C D45/SS C散点图中,根据CD45表达强度和颗粒度,对有核细胞进行设门,选中幼稚细胞群体;最后,再对幼稚细胞群体进行分析,确定各种标志的阳性率。判断阳性的标准为:胞内染色标志CD3/M P O/CD79a>10%,其他表面标志>20%。 表1 AL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抗体组合 抗体A1A2A3A4A5A6B1B2 F I TC I gG1CD2CD33DR CD15CD10I gG1CD3 PE I gG2a CD7CD13CD34CD11b CD19I gG2a MP O Per Cp CD45CD45CD45CD45CD45CD45-CD79a APC I gG1CD5--CD14CD20CD45CD45 2 结果 119例经临床确诊的AM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 P O(95.80%)、C D13(90.76%)、C D33(81.51%)、HLA2DR (73.95%)、CD34(54.62%)、CD15(30.25%)、C D11b (22.69%)、CD14(10.92%),其中有19例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C D7的表达。 经临床确诊为ALL的83例患者中,经FC M免疫分型,有21例为T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3 (100.00%)、C D7(100.00%)、CD2(90.48%)、CD5(85.71%)、HLA2DR(61.90%)、C D34(42.86%),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有62例为B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79a(100.00%)、CD19(93.55%)、CD20 (82.26%)、C D10(69.35%)、HLA2DR(83.87%)、CD34 (69.35%),其中有5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

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始淋巴细胞

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始淋巴细胞 近年来各个国家、地区制定了各自的血液肿瘤诊治指南。在各种指南中,诊断标准都主要参照WHO分类,故WHO 方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WHO分类在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的原始细胞要求上是含糊的,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困惑。在2008版WHO分类中,关于B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定义是这么表述的: “B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定向B 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原始淋巴细胞)肿瘤,通常由小到中等大小的,胞浆少,染色质中度凝集到分散,有不显眼的核仁的原始细胞组成,累及骨髓和血液(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偶尔表现为首先累及淋巴结或结外部位(B原始 淋巴细胞淋巴瘤/ LBL)。按照惯例,淋巴瘤这一术语指块状病损限制在无或最少外周血和骨髓累及的过程。骨髓和外周血广泛受累,则适用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术语。如果患者有块状病损且骨髓中有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区别是武断的。许多治疗方案,以骨髓原始淋巴细胞≥25%作为定义白血病的 临界值。” “与髓系白血病不同,确定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仍无一致认同的原始细胞百分比下限。在一般情况下,当原始细胞比例

<20 %时避开ALL诊断。低原始细胞数可以发生,但并不常见;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能证明骨髓原始淋巴细胞 在T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淋巴瘤定义中也说:“许多治疗方案,以骨髓原始淋巴细胞≥25%作为定义白血病的临界值“,”通常,当原始细胞比例<20 %时避开诊断。” 根据以上WHO原文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细胞百分比没有明确下限。在McKenzie S的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Pearson, 2014)第524页中也称“WHO建议<20 %时不做ALL诊断。许多治疗方案使用至少25%的原始细胞为诊断ALL的标准”。并在该书的表27-1中称“原始淋巴细胞增多,通常≥25%,不≥25%作为定义白血病的临界值”早已不适用。如美国的2012版NCCN ALL 的诊断标准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20%,直到更新到最近2016版都一律以≥20%为准(图1);欧洲ESMO的2016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断、治疗和随访临床实践指南说:诊断参考WHO专著和最近的一些综述,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20%,即与原始淋巴细胞淋巴瘤相区别的标准(图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施鹏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施鹏飞 CLL是欧洲和北美最常见的白血病,最主要但不是绝对的发生在老年患者。它的病程多样化,生存期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最主要的进展是分子和细胞学标记物对CLL病人的预后很有意义。尤其免疫球蛋白基因突变和一些细胞遗传学异常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然而这些发现也提出一些新问题,包括关于CLL生物学、预后和治疗等,有些问题我们下面会讨论。理解B细胞受体功能、遗传的自然改变、增殖和凋亡的平衡有利于我们预测和治疗CLL。尽管几乎所有的病人均会复发,但是治疗能使大部分病人缓解,CLL目前仍是个不可治愈的疾病。由于分子生物学进展进,CLL的病理生理学更加清楚,同时一些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这些都使CLL治疗更加合理和有效。但不幸的是,目前我们还不能阻止CLL的发生。早期发现很重要,但是似乎对病人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流行病学 CLL发病率由于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比构成不同而有所差别。SEER数据分析美国的发病率在3.5/1000000(男性5.0,女性2.5)。白血病研究机构进行数据收集,这些数据来自于每个血液学专家各自负责的实验室,涵盖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英国CLL的发病率为每年6.15/1000 000,虽然这个数值隐藏了来自各个研究组从1.3到13.7巨大差异,数据取决于每个血液病学家对这个疾病的关注程度。我们的经验是3/4的CLL病人是偶尔一次血液检查被发现的,但是精确的流行病学主要取决于病例收集者的勤奋程度。 CLL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很少见到,但是从这个年龄之后发生率迅速提高。根据SEER 数据,,诊断CLL的中位年龄男性70岁,女性74岁,平均死亡年龄男性76岁,女性81岁。白种美国人的发病率比美国的非洲人要高(3.9vs2.8/1000 000/年),尽管他们是完全美国式生活,但是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日本人和菲律宾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人5倍。早期的数据发现美国的犹太人CLL的发病率是美国非犹太人的2倍。 CLL有家族聚集现象。一级亲属中有患CLL的人发生CLL或者其他淋巴肿瘤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在一篇关于四色细胞流式计数的文献中,Rawstron和他的同事发现3.5%超过40岁的健康人,在他们的血液中有一些单克隆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的免疫学特点类似于CLL细胞,数量小于3.5×109/L,但是如果一级亲属中有患有CLL的人,他们血液中存在这样细胞的机率为13.5-18%。亚临床的CLL和CLL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除了农民和除草工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CLL与环境有关,比如放射线和化学药物。2003年1月23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公布一项研究,有充分证据证明在越南CLL与除草剂有关系。尽管放射线一直排除在CLL致病因素外,但是最近的研究提示放射线不能完全排除。 诊断 CLL临床定义是:成熟淋巴细胞计数至少是5×109/L和适当的免疫表型(表1)。这些特点将CLL与其他类似的套细胞淋巴瘤和脾边缘区淋巴瘤相区别。在一些个例中,肿瘤只限于淋巴结和其他组织,未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这样被称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和免疫学和CLL一致,治疗也是一样的。还有一些病人外周血或骨髓存在一些类似于CLL细胞,未累及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且这些细胞的数目未达到CLL的诊断标准,叫做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 分子和细胞学标记物可以预测疾病进展情况。尤其免疫球蛋白基因突变和一些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很有价值。然而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别不能将CLL分割为两种疾病,它只是有不同遗传学特点的一种疾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提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无明显年龄的发病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本文将从概述、分型、症状等方面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概述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约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年龄的发病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1.形态学分型1986年天津召开的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将ANLL分为七型,诊断标准如下: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两个亚型,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②M2b:骨髓中异常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非红系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两个亚型,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依原粒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亚型: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③M4c: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④M4ED:除上述特点外,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