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

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

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

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

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中鼻突球状突

额鼻突

侧鼻突

第一鳃弓上颌突

二.面部的发育异常

1.唇裂(cleft lip):

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

横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

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

第三节腭的发育

一.腭发育过程

①第4周末鼻凹形成

②第5.6周嗅囊与口腔相通球状突形成了前腭突,前腭突联合形成前额骨上切牙

③第7周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长出侧腭突测腭突垂直生长

④第8周测腭突发生水平方向生长

⑤9-12周前腭突向后测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左右测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

腭的发育是从第六周开始的。由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同侧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侧腭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面长出的一对突起。

前腭突与侧腭突联合处在切牙管(鼻腭管),口腔侧为切牙孔。

二.腭发育异常

1.腭裂(cleft palate):

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cleft jaw)

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第四节舌的发育

一.舌发育过程

舌的组织来源:第一、二、三鳃弓的内侧面隆起。

一对侧舌隆突

第一鳃弓内侧面

一个奇结节

第二、三、四鳃弓内侧面联合突

①胚胎第4周,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此时下颌突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②约在第6周,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2/3联合,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舌管的发生

胚胎第四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

胚胎第七周,甲状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状软骨处发育形成甲状腺。以后甲状舌管退化在其发生处的舌面留一

浅凹,为舌盲孔。

下降过程中发生停滞—异位甲状腺

甲状舌管未退化—甲状舌管囊肿

舌肌及舌乳头的发生

舌肌的发生:

横行、纵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来源于鳃弓中胚层,枕部肌节。

舌乳头的发生:胎儿11周左右,菌状乳头开始分化,稍后丝状乳头发生,14周味蕾开始发育。

二.舌发育异常

1.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第二章:牙齿发育

概述

牙的发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经历了成牙组织的分化、生长、组织矿化和萌出及萌出后的发育诸阶段,以恒中切牙为例,约需10年左右。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成釉器enamel organ 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

牙胚牙乳头dental papilla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Tooth germ 牙囊dental sac 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原发性上皮带的形成

胚胎第五周末,覆盖在原口腔的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是扁平上皮细胞,内层为矮柱状的基底细胞。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层间充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相互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牙板及前庭板的形成

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增生,分裂成两个,向唇颊侧增生的为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 ),向腭侧增生的为牙板(dental lamina)。

前庭板向深层增生,同时表面上皮变性脱落,形成前庭沟;牙板继续向深层增生,末端发育形成成釉器(enamel organ)。

一.成釉器的发生

蕾状期bud stage

在上下牙板的末端20个定点上,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似花蕾,称为成釉器的蕾状期。

帽状期cap stage

牙蕾上皮继续向外间充质生长,周边上皮增生迅速,底部凹陷,外形如帽状,称为帽状期成釉器。

帽状期成釉器分化成三层:

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

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

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

钟状期bell stage

成釉器继续生长,仍以底部周边上皮生长为最快,上皮底部凹陷更深,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钟状期状期成釉器分化成四层:

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al epithelium

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al epithelium

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

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

釉结enamal knot: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增厚。釉结中表达BMP2、4、6、7,TGFβ-1、2、3,Msx 等与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认为可能为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釉索enamel cord: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细胞条索

釉龛enamel niche:牙板向内凹形成的腔隙

二.牙乳头的形成

在成釉器发育的同时,诱导其下方的外胚间叶组织分化、密集形成牙乳头(dental papilla)。

当成釉器发育到钟状期,成釉细胞诱导牙乳头边缘的细胞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牙乳头形状决定了牙齿形状,实验证明,将磨牙牙乳头与切牙成釉器重新组合,则形成磨牙,如将切牙牙乳头与磨牙成釉器组合,则形成切牙。

三.牙囊的形成

在成釉器和牙乳头形成的同时,周围外胚间充质组织分化,呈环行排列,并环绕成釉器和牙乳头底部形成牙囊(dental sac),牙囊含丰富的血管,以保证成釉器、牙乳头发育所需的营养,并起着保护前者的作用。

恒牙胚的发生

在乳牙胚发育的同时,恒牙胚开始出现,在乳牙胚舌腭侧,牙板游离端下形成新的牙蕾,发育成为相应的恒牙。

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牙板向远中延伸,依次形成第一、二、三恒磨牙。

四.牙板的结局

在牙胚发育过程中,连接牙胚与口腔外胚层上皮的牙板逐渐被外间充质穿通而发生断裂形成孤立的上皮团,后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上皮可残留在颌骨或粘膜中(Serre上皮剩余),成为牙源性囊肿或肿瘤的来源。

孤立的上皮团可发生角化,称为角化珠,移出粘膜表面,婴儿出生后在口腔中发现的“马牙子”即为角化珠。

牙发育的分子调控

控制牙发生和模式发育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包括控制牙发育的启动、模式发生和形态发生有关的分子和信号通道尚不清楚,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许多信号分子包括诱导性和形态发生刺激因子都在牙发育过程中表达。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

一.牙本质的形成

冠部牙本质的形成dentinogenesis of crown

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有特定的时间、空间模式,开始于牙尖和切缘处,向根方不断扩展。

成牙本质细胞来自于外间充质,成熟的分泌型成牙本质细胞secretory odontoblast呈高柱状,细胞核位于基底,有发达的细胞器;静止型成牙本质细胞resting odontoblast呈扁平状。

牙本质基质的形成

成牙本质细胞通过其顶端和胞浆突起中心的分泌泡把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形成牙本质基质,成牙本质细胞向牙乳头中心运动,在后面留下一短钝突起,即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并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在基质内。

随着成牙本质细胞的后退,突起变长,突起的末端和侧方形成许多末端分支和侧支,在成熟牙,这些分支在牙本质中形成很多牙本质小管的分支。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起越过釉质与牙本质交界形成釉梭。

最先形成的牙本质胶原纤维(V on Korff’s fiber)粗大,与基底膜垂直,矿化程度高,称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

牙本质基质的矿化

牙本质基质形成一层后,即开始矿化,其矿物来源于成牙本质细胞的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 ,内含羟基磷灰石晶体,随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晶体进入到基质中继续长大并融合,使基质矿化。罩牙本质形成后以形成晶核方式进行矿化。

牙本质矿化的形态主要是球形钙化,磷灰石晶体不断生长,进一步长大融合形成单个钙化团,多个钙化团融合将牙本质基质矿化,钙球之间如不能充分融合,则留下空隙,称为球间牙本质。

二.釉质的形成amelogenesis

釉基质形成

牙本质基质作用于内釉上皮分化成功能性成釉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分泌颗粒,开始在罩牙本质表面形成一层无釉柱釉基质。成釉细胞离开基底膜并在基底膜一端形成托姆斯突。

釉质基质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在高尔基氏体中浓缩,然后从细胞顶端和突起中分泌出来,新分泌的釉基质主要是有机成分,含矿物为30%。

釉基质矿化

当釉基质形成到应有厚度时,即开始矿化。

釉质矿化是从釉质表面向深层扩散一直到最内层。再由内层向表层矿化,外层釉质矿化程度最高。

成釉器的变化

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称为釉小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器几层细胞缩合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之为缩余釉上皮(reduced dental epithelium)。

三.牙髓形成

牙乳头周围有硬组织形成时,内部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牙髓细胞,后有较大血管和神经长入牙髓。

四.牙根形成

上皮根鞘的形成

当冠部发育即将完成时,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根尖孔方向生长,这些增生的上皮呈双层,称上皮根鞘(Hertwin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

上皮隔的形成

上皮根鞘继续生长,向牙乳头中心呈45度角弯曲,形成盘状结构,称为上皮隔。

牙根发育过程中,上皮隔的位置不变,牙胚向口腔方向移动。

上皮根鞘的内釉上皮诱导其内侧牙乳头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形成根部的牙本质。

根部牙本质形成时,上皮根鞘发生断裂,脱落至牙囊内。该上皮长期存在于牙周组织中即为牙周上皮剩余(Malassez epithelial rest)。

牙骨质的发生

根部牙本质形成后,牙囊贴近牙本质,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形成根部牙骨质。

五.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形成

牙囊细胞的外层细胞分化出成骨细胞,形成固有牙槽骨。

牙囊中间部分分化出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纤维,部分埋在牙骨质及牙槽骨,成为穿通纤维,早期纤维向牙冠方向呈斜行排列,直至牙齿萌出到功能位时,逐渐变成各种方向排列的多组纤维束。

第三节牙齿的萌出和替换

一.牙齿萌出(eruption):

指牙齿突破口腔粘膜的现象,是从牙根发育时就开始的。分为萌出前期、萌出期、萌出后期。

萌出前期

萌出前期是指牙胚发育过程中在骨隐窝中的移动,其移动有三:

1.牙根形成过程中牙胚向咬合面移动。

2.随着颌骨发育,牙胚向前庭方向移动。

3.前牙向近中后牙向远中移动。

萌出期

萌出期始于牙根形成持续到牙齿进入口腔达功能位。

当牙齿完全萌出后,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结合上皮。

萌出后期

牙齿萌出到咬合建立时,牙槽骨密度增加,牙周膜主纤维呈一定方向排列并形成各组纤维束。

牙齿刚萌出时,牙根尚未完全形成,萌出后,牙根还在继续发育。

乳恒牙交替

乳牙的脱落是牙根被吸收,与牙周组织失去联系的结果。

牙齿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牙齿萌出有一定的时间和次序,与牙胚发育的先后基本一致;但上颌尖牙萌出晚,发育却较早。

●牙齿萌出有恒定的时间性,但生理范围较宽。

●左右同名牙大致同时萌出。

●下颌牙略早于上颌同名牙。

牙板上皮剩余缩余釉上皮

外胚层成釉器釉质

上皮根鞘牙周上皮剩余

牙本质

牙乳头

牙髓

外间充质

牙囊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T ooth Tissue

第一节釉质enamel

概述(釉质名解)覆盖于牙冠,有保护作用,最先受龋病侵蚀.,

特殊性: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

釉质的理化特性

一、物理特性:厚度;颜色;硬度;高脆性,但其易折性可被降低

二、化学组成

重量体积

无机物96~97% 86%

有机物<1% 2%

水2~3% 12%

1. 无机物

羟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生物磷灰石(不纯,含较多HCO3- 和微量元素)

耐龋潜能:氟、镁、锶等

使釉质不稳定:碳酸盐、铁、氯、硒、锌等

2.有机物:

蛋白质(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蛋白酶)、脂类

(1)釉原蛋白

在晶体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性连锁型釉质发育不全

(2)非釉原蛋白

硫酸化的酸性糖蛋白,包括釉蛋白、

成釉蛋白、釉丛蛋白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

(3)釉基质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

丝氨酸蛋白酶: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晶体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3.结合水:大部分

水(水合层;钙空位)

游离水

釉质的组织学结构

釉柱

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

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

一、釉柱enamel rod

(一)概念

釉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细长的柱状体,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散状贯穿釉质全层。路线不是径直的。(二)分布特点

窝沟处: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集中。

牙颈部:釉柱排列基本呈水平状。

(三)形态

光镜(磨片)

纵断面:柱状体;弯曲状。

横断面:鱼鳞状。

釉柱间隙: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

釉柱鞘(enamel rod sheath):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

二、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一)绞釉(gnarled enamel)

分布: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

作用: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二)施雷格线(Schreger line)

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

分布:釉质内4/5处.

原因:釉柱排列方向的规律性改变而产生的折光现象.

暗区—釉柱的横断区;

亮区—釉柱的纵断区.

(三)无釉柱釉质(rodless enamal)

分布:在近釉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面约30μm处,均看不到釉柱结构. 高分辨率电镜下可见晶体平行排列。

原因:内层:可能是成釉细胞在最初分泌釉质时,Tomes突尚未形成.

外层:可能是成釉细胞分泌活动停止及Tomes突退缩所致.

提示: Tomes突形成的重要性.

三、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

1.釉质牙本质界enamelo-dentinal junction

外形:呈贝壳状,非直线。由许多圆弧形构成,凸面向着牙本质,凹面向着牙釉质。

作用:增大二者的接触面,加大了釉质在牙本质上的附着。

2. 釉板enamel lamella

光镜: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磨片上呈裂隙状。

原因:可能是局部牙釉质成熟的缺陷,钙化不全,水分和釉质基质的残留。

3. 釉丛emamel tuft

光镜: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散开,呈草丛状。其高度相当于釉质的1/5~1/4

分布:较均匀。

原因:在Tomes突形成和釉质沉积阶段,一部分矿化较差的釉柱,有机物含量高。

4.釉梭enamel spindle

光镜:起始于釉牙本质界,呈纺锤状结构,黑色。

分布:牙尖及切缘部较多见。

原因:一般认为它是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起的末端膨大突入釉质中形成。

四.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

(一)横纹cross striations

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线,透光性低.

呈规律性分布,间隔2~6um.使釉柱看起来像梯子.

原因:

与成釉细胞每天的周期性形成有关,代表每天形成的速度.

可能反映釉柱中有机物、无机物在含量和密度上的变化;碳酸盐和纳含量呈周期性变化,与横纹吻合;

可能代表晶体紧密堆积间穿插着有机物的聚集;矿化低。

(二) 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横磨片:呈深褐色同心环状,似树的年轮。

纵磨片:自釉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行排列,近牙颈部部渐成斜行线.

原因:

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约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速度

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变化而不同.

新生线neonatal line

定义: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上,常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原因:釉质一部分在胎儿期形成,另一部分在婴儿出生后.

电镜:晶体密度减低.

釉质的表面结构

一、釉面横纹:perikymata

定义:釉质表面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微米宽.

分布:因磨耗在牙齿颈部较为明显,成叠瓦状。

原因: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釉质成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二、釉小皮:enamel cuticle

定义: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残留。

原因:其结构与上皮下的基板相似,可能是成釉细胞在形成釉质后所分泌的基板物质。

三、窝、沟、点隙:

窝fossa:不规则的凹陷,位于切牙和尖牙舌面,磨牙咬合面,似盆地。

沟groove:牙冠轴面或咬合面的细长凹陷部分,似溪流。

裂fissure:钙化不全的沟。

点隙pit:3个或3个以上的发育沟相交所形成的点形凹陷。

临床意义

1.釉质具有一定的代谢活性,当其受影响时,变黑易裂。

2.釉柱排列有一定方向,劈裂釉质或制备洞型时要与之适应。

3.咬合面的釉质有点隙和裂隙,易成为龋的始发部位,若早期封闭对龋病预防有帮助。

4.可用氟化物预防釉质龋的发生。

5.釉质表面酸蚀溶解往往与釉柱和晶体的排列方向有关,无釉柱釉质(晶体排列方向一致)进行酸蚀处理时应适当延长时间。

第二节牙本质dentin

概述

构成牙齿的主体结构,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盖有牙釉质,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

理化特性

按重量按体积

无机物70% 45%

有机物20% 33%

水10% 22%

一、无机物

也是磷灰石晶体,但比釉质的小.与骨和牙骨质相似.

二、有机物

1.含有较多的胶原蛋白,主要是Ⅰ型胶原.

2.非胶原大分子:牙本质磷蛋白(DPP)、牙本质基质蛋白1、胺基多糖等。其中牙本质磷蛋白在牙本质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组织学结构

一、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

概述:贯穿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组织液及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方向:自髓腔表面,向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牙尖和根尖部较直,在颈部弯曲呈~状,近髓端凸弯向根尖方向。

近牙髓端较粗,越向表面越细,排列稀疏.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的胞浆突起,起自成牙本质细胞,在牙本质小管内走行,分出细小分支伸入小管的分支内,并与邻近的突起分支相联系,其末端可越过釉质牙本质界形成釉梭。

成牙本质突周间隙: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间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的有机物.

限制板:牙本质小管内壁衬的有机膜。调节和阻止牙本质的矿化.

三、细胞间质

由纤维及矿化间质组成.纤维排列大都与牙本质小管垂直,交织成网状.

<按牙本质形成时期不同>

1.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 dentin

指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即牙根尖孔发育完成前形成的.它构成牙本质的主体。

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 牙冠部.

透明层hyaline layer: 牙根部

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 dentin :主体.

罩牙本质

定义:是牙冠部最先形成的紧靠釉牙本质界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特点:矿化程度较低。通过基质小泡发生矿化。牙本质小管分支多。其基质胶原纤维排列与小管平行。透明层:根部最外层的牙本质。位于颗粒层与牙骨质之间。无小管,可能有助于牙本质与牙骨质的结合。

髓周牙本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部的牙本质,占牙本质的大部分。不产生基质小泡;晶核.

2.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 dentin

定义:指牙与对颌牙建立咬合关系后形成的牙本质,即在牙发育到根尖孔形成后.

特点:在一生中仍不断形成的牙本质,属于一种增龄性的改变,形成速度较慢,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有明显分界线,在髓室顶和底较厚.

形成速率与食物和牙所承受的咬合力有关.牙本质小管走行方向不规则.

<按牙本质矿化程度不同>

1.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 dentin

横磨片: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环行透明带,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

脱矿切片:由于矿物盐脱失,此区域变成空的环状空隙。

特点: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分布:在球间牙本质和近釉牙本质界处无管周牙本质

2. 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 dentin

分布: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

特点: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并与小管垂直。

诺伊曼氏鞘Neumann sheath

3.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 dentin

定义:因牙本质钙化为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被钙化的区域。

分布: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牙生长线分布。

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凹形,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4.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

定义:牙本质的形成是持续性的,成牙本质细胞先分泌基质然后矿化。在成牙本质细胞与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刚形成的未矿化的牙本质。

常规切片中呈浅粉色。界线清楚,可见钙化小球。

5.托姆斯颗粒层:T omes granular layer

定义:在牙纵磨片中可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有一层暗黑色颗粒状未矿化区。

原因:可能是钙化不良;可能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或扭曲所致。

6.生长线(冯·埃布纳线):incremental line V on Ebner line

定义:牙本质生长发育的间歇线,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变化的。矿化不全。

欧文线Owen line:因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因部分形成出生前,部分形成出生后,出现的明显的生长线。

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一、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又称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原因:当牙齿受到磨耗、酸蚀、龋等破坏时,结果:牙本质暴---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起受到刺激---传导到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最终:它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分泌成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在受损部位相应的髓腔面形成不规则的牙本质

目的:是阻止病变的进一部发展。

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

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故有时又称为骨样牙本质。

二、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

又称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 dentin),当牙本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以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由于其与周围间质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三、死区:dead tract

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牙本质痛觉感受和传递机制:>

一、神经传导学说:direct innervation theory

刺激直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末梢并传导到中枢。

二、传导学说:transduction theory

成牙本质细胞是一个受体。

釉牙本质界---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胞体(紧密连接)神经末梢---神经中枢

三、流体动力学说:hydrodynamic theory

牙本质小管内有液体,对刺激有机械性反应—

冷刺激:由内外流

热刺激:由外内流

液体的流动导致成牙本质细胞和神经末梢的反应。

第三节牙髓Pulp

概述

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被坚硬的牙本质所包围,其内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仅通过根尖孔与根尖部牙周组织相联系。

组织学结构

一、细胞

1. 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2.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3. 组织细胞histocyte

4.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

成牙本质细胞

光镜:牙髓周围,呈柱状排列。因胞核不在同一水平,似3~5层。

分布不均匀:冠部---高柱状;根部---立方状;根尖---扁平状。

牙髓细胞又称成纤维细胞,主要细胞,星行,又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层

无细胞层

多细胞层

髓核

二、纤维

1. 胶原纤维

Ⅰ型:Ⅲ型=55:45

2. 嗜银纤维:网状纤维

3. 弹力纤维:大的血管壁上

4. 科尔夫纤维

三、基质

致密的胶样物,颗粒及细丝状。蛋白多糖复合物(氨基己糖多糖、硫酸软骨素A、硫酸软骨素B、透明质酸),糖蛋白(纤维粘连蛋白、细胞外粘连蛋白)。

四、血管

五、淋巴管

六、神经:神经壁层parietal layer of nerves

临床意义

一、随年龄增长和受外界刺激,髓腔缩小,牙髓出现退形性改变。

二、牙髓借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与外界联系,理化刺激会引起牙髓发生反应。

1. 刺激慢、较弱→修复性牙本质,各类退形性变。

2. 刺激强烈→炎症,牙髓减压。

三、牙髓神经缺乏区分冷、热、压力及化学变化等不同刺激的感受器;缺乏定位能力,不能准确指出患牙部位。

四、牙髓是结缔组织,有修复再生能力,但是有限的。

非感染性较轻损伤:修复良好。

感染性炎症:完全修复再生困难。

生物学功能

一、营养功能

二、形成牙本质

三、感觉功能

四、修复和防御功能

第四节牙骨质cementum

概述

牙骨质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近牙颈部较薄,根尖和磨牙根分叉处较厚,是维系牙和牙周联系的重要结构。

理化特性

按重量无机盐占45-50%,水和有机物占50-55%。

无机物:磷灰石

有机物:胶原和蛋白多糖

组织学结构

一、细胞:牙骨质细胞:位于基质陷窝内,有突起且伸向牙周膜方向.

二、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由纤维和矿化的基质组成

纤维:主要由成牙骨质细胞、牙周膜的成纤维细胞产生,

前者---平行纤维;后者---穿通纤维,垂直于牙根。

类牙骨质cementoid

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

< 按牙骨质细胞有无>

1. 无细胞牙骨质acellular cementum

仅有牙骨质层板结构而无细胞成分,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紧贴于牙本质表面,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细胞牙骨质占据。

2. 细胞牙骨质cellular cementum

指含牙骨质细胞的牙骨质,位于无细胞牙骨质表面,或二者交替出现。在根尖及根分叉处多见,其中近根尖1/3可全部为细胞牙骨质。

< 按牙骨质形成时期不同>

1.原发性牙骨质primary cementum

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前形成的牙骨质。

2.继发性牙骨质secondary cementum

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后形成的牙骨质。

三、釉质牙骨质界:enamelo-cemental junction

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约占60%

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约占30%

釉质与牙骨质不相接:约占10%

四、牙本质牙骨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

临床意义

牙骨质在生理状态下一般只有新生而无吸收。

1.正畸治疗时牙移动的基础

2.不断增生的牙骨质可补偿牙齿磨耗被动萌出所形成的空隙

3. 修复根尖部的病变,病理情况或特殊情况时,牙骨质发生吸收。

第四章:牙周组织Periodontal Tissue

牙周组织

牙龈牙周膜牙槽骨

第一节牙龈(gingiva)

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粘膜,浅粉红色。

咀嚼粘膜,承受压力和摩擦坚韧不活动

与红色的牙槽粘膜界限明显

与硬腭粘膜连续

1.游离龈free gingiva

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连续的半月形弯曲,比附着龈稍红

龈沟:牙龈与牙面之间的环状狭小空隙。

正常深度0.5~3mm,平均1.8mm;>3mm时,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

龈沟液的意义:(利)清除异物;增进上皮与牙的贴附;抗菌、增强牙龈免疫。

(弊)微生物的培养基,利于菌斑和牙石的形成。牙周病。

2.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

位于: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色粉红,质韧,橘皮状

点彩:点状凹陷,增强抵抗摩擦。

与游离龈相连处常有一浅的凹沟——游离龈沟

3.牙间乳头和龈谷

牙间乳头: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也叫龈乳头。

龈谷: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的低平凹,像山谷。

前磨牙—锲行;后牙—低平。

易形成菌斑和牙石。

膜龈联合:牙槽黏膜和牙龈之间的明显交界处.

二.组织学结构

1.上皮层依功能:牙龈上皮

龈沟上皮

结合上皮

2. 固有层

(一)上皮层

1.牙龈上皮: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角化或不完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

基底细胞生长活跃,偶见黑色素细胞,或有黑色素颗粒,基底部有色素沉着.

所以牙龈有时为黑色

2.龈沟上皮:覆盖于龈沟壁;复层鳞状上皮,有上皮钉突。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

无角化:结缔组织的炎症导致。不能抵抗机械力,易破碎。

3.结合上皮:由龈沟底向釉牙骨质界延伸,附着在牙表面的鳞状上皮;无角化,无上皮钉突,但如受刺激可见上皮钉突增生。

●不成熟的分化低的简单上皮

⑴通过半桥粒与牙面紧密结合;

⑵表层不易脱落,更新的细胞移到牙表面,脱落至龈沟内;

⑶在牙表面产生透明板和密板,使其与牙面紧密结合

●结合上皮在牙面的位置因年龄而异

●任何手术都不应损害结合上皮,避免上皮与牙附着的破坏;结合上皮的增殖能力很强。

4.龈谷上皮:

薄的无角化上皮;有上皮钉突.

由于解剖关系,龈谷区易使细菌和菌斑集聚而发生牙龈炎

(二)固有层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乳头层:高而长,使局部上皮隆起,隆起之间凹陷处相当于上皮钉突,钉突表面的浅凹即为点彩。

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

1、龈牙组

方向:牙颈部牙骨质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

特点: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

作用: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2、牙槽龈组

方向:牙槽嵴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

作用:稳固牙龈和牙槽骨

3、环形组

方向:牙颈周围,呈环形排列

特点:较其他组细,常与邻近纤维束缠绕在一起

作用:有助于游离龈附着于牙

4、牙骨膜组

方向:从牙颈部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骨膜,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存在于唇舌侧。

5、越隔组

方向:自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横跨牙槽中隔,止于邻牙相同位置。

特点:只存在于牙邻面。

作用:保持相邻两牙相接触,阻止分离

(三)血供和神经

●牙龈血管来自牙槽动脉分支:

①分布在牙槽骨颊舌侧的骨膜上动脉;

②牙周膜的血管分支进入牙龈;

③牙槽中隔动脉

●淋巴管丰富,回流至颏下和颌下淋巴结

●上颌牙龈的神经来自上牙槽和腭前神经;

●下颌来自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

第二节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ce

概述:

定义: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环绕牙根的致密结缔组织,

作用:主要连接牙齿和牙槽骨,将牙齿牢固地固定于牙槽窝内,并可抵抗和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

厚度:根中1/3最薄

二.组织学结构纤维;细胞;基质;血管;淋巴管;神经

(一)纤维

胶原纤维和不成熟的弹力纤维组织

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

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为穿通纤维/沙比纤维

主纤维可分五组

1. 牙槽嵴组alveolar crest group

方向:起自牙槽嵴顶,呈放射状,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

分布:在唇(颊)侧、舌(腭)侧,邻面无

作用: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 group

位于:牙槽嵴组的根方,水平分布

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

作用: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

与牙槽嵴组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3、斜行组oblique group

特点:数量最多、力量最强

分布:除牙颈部和根尖区

方向:倾斜45度,高的一端埋入牙槽骨,低的一端埋入牙骨质

4、根尖组apical group

方向:起自根尖区的牙骨质,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作用:固定根尖,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interradicular group

分布:只存在于多根牙

方向: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作用:固定根分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

主纤维的协调作用

牙受垂直压力时,除根尖区,几乎全部纤维都呈紧张状态,可担负较大合力;侧向压力仅使部分纤维紧张,易造成牙周纤维的损伤

2.间隙纤维

主纤维束之间的疏松的纤维组织,其间有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分布。

3.弹力纤维elastin fibers 不成熟,因牙周膜更新速度快

Oxytalan fiber

耐酸水解性纤维,电镜下观察象未成熟的弹性纤维。

作用:推测A.该纤维在咀嚼压力下保持血流通畅。

B.支持功能。

Eluanin fiber

属于弹力纤维,由微细的纤维束组成,埋在少量弹力蛋白之中。在牙周膜中广泛分布,并覆盖在胶原纤维束上。

(二)细胞

1.成纤维细胞

特点: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

光镜:核大,胞质嗜碱性,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长轴平行

作用:既合成胶原也降解胶原,不断改建和更新牙周组织.

2.成牙骨质细胞cementoblast

分布: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平铺于根面上

光镜:活动期---近似立方状

静止期---细胞扁平,核圆形或卵圆形;

3.成骨细胞

位于牙槽骨表面,成骨活动期,细胞呈立方形,核大,胞浆嗜碱性;静止期呈梭形。

功能:形成牙槽骨。

分布:邻近牙槽骨表面.

光镜:骨形成时---立方状,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

静止期---为梭形。

4.破骨细胞

分布:当牙槽骨发生吸收时,牙槽骨表面浅的蚕食状骨吸收陷窝(Howship陷窝)内

光镜:一种多核巨细胞,胞核不等,胞浆嗜酸性;当骨吸收停止时,破骨细胞消失。

破牙骨质细胞:当牙骨质发生吸收时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位于血管周围,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

6、上皮剩余epithelial rest

定义:也称马拉瑟(Malassez)上皮剩余,指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的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为牙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

光镜: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型,胞浆少嗜碱性.靠近牙骨质侧.

特点:平时静止;受到炎症刺激时,增殖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

二.基质

主要由氨基葡聚糖和糖蛋白组成

约70%为水

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当受咀嚼力时,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三)血管

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

①来自牙龈的血管;

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③来自上下牙槽动脉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

三、血管

丰富,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1.来自牙龈。

2.上、下牙槽动脉在行走中有分支至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上的骨孔进入牙周膜。

3.上、下牙槽动脉在根尖孔处入牙髓腔前有分支至牙周膜。

在牙颈部与牙龈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网

多方面来源,使得在根尖切除或牙龈切除时不会影响牙周膜的血液供应。

四.淋巴管

网状分布,与血管伴行

与来自牙龈和牙髓的淋巴管吻合,注入颌下和颏下淋巴结。牙周膜炎症时可引起淋巴结肿大。

五、神经

(1)来自根尖区神经纤维,沿牙周膜向牙龈方向走行。

(2)来自牙槽骨内神经,穿过牙槽窝骨壁进入牙周膜后分两支,分别向根尖和牙龈方向走行,并与来自根尖的神经纤维混合。

有多种感受器,有定位感受器

六.牙骨质小体

光镜:牙周膜中可见圆形的钙化小体,单个或多个,游离于牙周膜中或者附着于牙骨质表面

原因:可能是变性的上皮细胞发生钙化形成的

二.牙周膜的功能

支持功能:主纤维

感觉功能:神经

营养功能:血管

形成功能: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

三、增龄性变化

胶原纤维增多,细胞成分减少

厚度变化:

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可能是由于咀嚼功能降低引起。

结构与功能关系密切:主纤维的变化—用进废退

萎缩型牙周炎:牙萌出过程中口腔中的抗原与结缔组织的相互作用。是最常见的牙龈萎缩。

结合上皮附着的根方移动

第三节牙槽骨alveolar bone

概述

牙槽骨是指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突起部分,又称牙槽突(alveolar process)。

其中容纳牙根的凹窝称牙槽窝;游离端称牙槽嵴,

两牙之间的牙槽突为牙槽中隔。

一、组织结构

固有牙槽骨

密质骨

松质骨

(一)固有牙槽骨

●衬于牙槽窝内壁,紧邻牙周膜,包绕牙根,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

●一层薄的多孔的骨板——筛状板

●牙周膜的血管、神经穿过小孔。

●硬骨板——检查牙周组织的重要标志

●束骨——含有粗大纤维的编织骨,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穿通纤维

1. 近牙周膜侧

板层排列穿通纤维与其垂直

2. 近骨髓侧:哈弗系统

(二)密质骨

牙槽骨的外表面厚度不一,前牙区较薄。上颌前牙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于下颌

特点:平行骨板哈弗系统

三、松质骨

骨小梁:数目、粗细、排列

骨髓

生物学特性

高度可塑性

人体骨骼最活跃部分

受压吸收,受牵引生长——正畸

类骨质:新骨表面的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骨基质

1、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牙的生理性移动:补偿牙合面磨损而不断向冠方移动;补偿邻面磨损而向近中移动近中移动:远中牙槽骨受牵引;近中受压力

失去对牙,常发生显著的咬合移动——伸长;并伴有牙槽突的废用性萎缩

2、增龄性变化

高度减小

骨质疏松

红骨髓变为黄骨髓

细胞减少,成骨能力降低

第五章口腔粘膜Oral Mucosa

概述

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

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表皮)

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

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

一、上皮

正角化

角化

种类: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

非角化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

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

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

(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

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

构成桥粒的蛋白:

(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

(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

光镜:2~3层细胞组成

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

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

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

角化鳞状上皮

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角化包膜具有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上皮深层的上皮细胞。

非角化的鳞状上皮

(1)基底层

(2)棘层

(3)中间层

(4)表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共同特点:切片下胞质不着色,因此称为透明细胞。

1.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位于基底层

胚胎第11周由神经嵴细胞迁移而来

光镜:胞质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特殊染色:胞质有树枝状突起深入基底细胞之间.

临床: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也是黑色素性病变的好发部位

2.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主要位于棘层,少量位于基底层

也呈树枝状,来自于造血组织

光镜:胞质透明,核深染

功能:与粘膜的免疫有关

可通过固有层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

3.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来自于神经嵴,位于基底层,在咀嚼粘膜上皮中多见

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光镜:染色较浅

电镜:一般无树枝状突起;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邻近与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样连接的胞质中,常见此小泡,可释放神经递质,引发冲动。

(三)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

上皮

上皮钉突

结缔组织乳头

固有层

基底膜区

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紧密结合:上皮嵴+乳头状突起

上皮钉突epithelial peg:常规切片中与固有层乳头交错的上皮嵴

电镜

半桥粒

基底膜:上皮和固有层之间的膜性结构.三部分-------透明板;密板;网板.

深部的部分纤维

半桥粒

特点:在基底细胞的胞膜内侧可见电子致密的附着斑,稀薄内的角蛋白丝插入该附着斑内.

组成:

附着斑蛋白----BP230和网蛋白

跨膜蛋白-------BP180和整合素a6, *4

1、透明板lamina lucida

厚约45nm,紧邻上皮基底细胞,为电子密度小的板状结构。在与基底细胞半桥粒相对应的区域电子密度高

2、密板lamina densa

厚约50nm,位于透明板深面,为颗粒状或细丝状物质。电子密度较高。

基板:透明板+密板;来自于上皮基底细胞。

3、网板lamina reticularis

紧邻固有层,电子密度较密板低

较透明板和密板厚,由锚纤维构成

锚纤维(Ⅶ型胶原):相对纤细的半环形纤维,其两端埋入密板中

固有层的胶原纤维穿过锚纤维的环状空隙与密板紧密连接

二、固有层lamina propria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伸入上皮部分的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余部分称网状层

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排列稀疏,咀嚼粘膜乳头较长;

网状层在被覆粘膜较发达

血管和神经纤维通过网状层进入乳头层,形成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

固有层深面可有粘膜下层或直接附着在骨膜上

基本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有合成和更新纤维及基质的功能

细胞外间质主要是胶原纤维,Ⅰ型90%,Ⅲ型8%

固有层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三、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

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

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 咀嚼粘膜: 牙龈、硬腭粘膜

2. 被覆粘膜: 唇、颊、舌腹、口底.软腭、口腔前庭、牙槽粘膜等

3. 特殊粘膜: 舌被粘膜

一.咀嚼粘膜

1.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

2.上皮有角化,正角化,不全角化

3.棘层细胞间桥明显

4.固有层厚,乳头层多而长,与上皮嵴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

5.固有层直接附着在骨膜上,或借黏膜下层与其附着.--------与深部附着牢固1、牙龈粘膜

腭粘膜硬腭(前2/3)软腭(后1/3)

硬腭粘膜浅粉红色角化层较厚,正角化为主

根据有无粘膜下层分为:牙龈区和中间区

脂肪区和腺区

腺区内的腺体与软腭的腺体连为一体,为纯粘液腺。

切牙乳头(腭乳头):前方正中;下方退化的鼻腭管的口腔部分

腭皱襞:硬腭前方侧部的粘膜皱襞

上皮珠:牙发育的上皮剩余.

2.软腭属于被覆粘膜粘膜下层含腭腺

二、被覆粘膜

1.表面光滑、粉红色、无角化

2.固有层含纤维纤细,与结缔组织界面比较平坦,乳头短粗.

3.较疏松的粘膜下层

4.富有弹性,有一定活动度

1、唇

唇粘膜、皮肤、唇红

唇粘膜为较厚的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后,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短而不规则

粘膜下层含小涎腺、脂肪,深部附着于口轮匝肌

唇红上皮有角化,透明度较高

固有层的乳头狭长,含毛细血管袢多

唇红深部无小涎腺及粘液腺,故易干裂

唇部皮肤有角化,真皮和皮下有皮肤附属器

口腔组织病理学 选择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选择题 [A型题] 1、“绞釉”就是指 A 在牙颈部釉柱排列成水平状 B 釉柱向窝沟底集中 C 釉柱自釉牙本质界生牙表面排列不成直线 D 釉柱近表面1/3较直,内2/3弯曲 E 釉柱在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 2、血肉质新生线可见于 A 恒尖牙 B 恒切牙 C 前磨牙 D 第一恒磨牙 E 第二恒磨牙 3、釉质与牙本质相交得釉牙本质界就是 A 一条直线分隔釉质与牙本质 B 一条曲线,形状不规则 C 一条弧线,凹面向牙本质 D 若干短弧线凹面向牙本质 E 若干短弧线凹面向釉质 4、“釉梭”就是 A 造牙本质细胞埋入釉质中 B 钙化不良得釉柱 C 釉醉得畸变 D 膨大得釉丛 E 造牙本质细胞突起得膨大部分 5、釉质中有机质集聚处不包括 A 釉质生长线 B 釉板 C 釉丛 D 釉梭 E 无釉柱釉质 6、釉质呈淡黄色得原因就是 A 釉质钙化不良 B 釉质缺损,露出牙本质得颜色 C 釉质本身得颜色 D 釉质钙化程度高,不能透过牙本质颜色 E 釉质钙化程度高,透过得牙本质颜色 7、釉质中无机盐成分约占 A 、99% B 、69% C、 96% D、 50% E、 80% 8、在近髓端与近表面牙本质小管得数目比约为 A 、1∶1 B、1∶4 C、 4∶1 D 、1∶8 E、 8∶1 9、在牙本质中钙化程度最高者为 A 小管周牙本质 B 小管间牙本质 C 前期牙本质 D 小球间牙本质 E 生长线 10、牙本质反应性变化不包括下列哪种 A 继发性牙本质 B 修复性牙本质 C 牙本质死区 D 透明牙本质 E 罩牙本质 11、牙本质中无机盐得含量约为重量得 A 70% B 50% C 90% D 96% E 69% 12、牙髓内得神经能区别得感觉就是 A 冷觉 B 热觉 C 压力觉 D 痛觉 E 化学刺激 13、牙本质得增龄变化为 A 透明牙本质形成 B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C 不断形成继发性牙本质 D 牙本质死区出现 E 球间牙本质增多 14、釉质与牙骨质在牙颈部最常见得连接方式就是 A 牙釉质少许覆盖牙骨质 B 牙骨质少许覆盖牙釉质 C 端端相连 D 不相连,牙本质暴露 E 上述四者几率相同 15、牙骨质与骨组织得不同之处在于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实习指导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 实习指导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 实习指导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桥梁课,是正确认识口腔疾病,进而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口腔各组织器官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有大量的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口腔组织微观形态的描述。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模型、图谱等的观察,增强学习者的感官印象,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系: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验课上观察的切片是某种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有时并不能代表此组织或器官的全貌,如一张取自多形性腺瘤局部的切片,镜下可见肿瘤有被膜,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肿瘤被膜完整;②形态和功能的关系,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有密切关系,在观察过程中通过形态联系其功能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和效果,更有利于对口腔组织结构及疾病的本质的掌握;③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应进一步验证理论课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釉柱排列方向与牙体备洞的关系。 本套数字切片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实验教程的内容,涵盖了目前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所需的基本病理切片,安装浏览软件后,学生可以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模拟显微镜下观察,放大或缩小组织,并可以进行标注。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是根据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安排的,本课程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应按各院校的具体教学大纲执行。

目录 实验一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的发育 实验二釉质 实验三牙本质、牙骨质、牙髓 实验四牙周组织 实验五口腔黏膜、唾液腺 实验六龋病 实验七牙髓病、根尖周病 实验八牙周病 实验九口腔黏膜病 实验十口腔颌面部囊肿、唾液腺及颌骨疾病实验十一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复习题 釉柱:是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 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 釉板 :釉板是一薄层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质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该处的基质钙化不全,并含有大量的釉质蛋白。 继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遭受破坏时, 使其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有部分变性,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 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 上皮钉突:上皮嵴在组织切片上,与表面垂直纵断,可看到有许多伸向结缔组织的突起,称为上皮钉突(上皮钉、上皮脚、上皮网脚)。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舌乳头: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 篮细胞:是带突起的树枝状细胞,位于腺泡细胞、闰管细胞与基板之间。由于肌 上皮细胞有许多突起包绕腺泡,所以也称篮细胞。 闰管:直径最小,是由4~6个立方状细胞围成的单层管。常位于拥挤的腺泡间。闰管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在需要时,可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及分泌管上皮细胞。 纹管:与闰管相连,管径较粗,也较长。由单层导管细胞构成。在近基底部的胞质中,可见与基底膜垂直排列的纵纹,因此也称纹管(分泌管)。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鳃弓:胚胎第4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 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 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 4,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8,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 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 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 13,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

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 15,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 16,牙板:胚胎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牙板将分化为牙胚。 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钟状期分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19,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将来形成牙本质、牙髓。20,牙囊:成釉器外周的间充质细胞呈环形排列,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21,牙蕾: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花蕾,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增生。 22,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外釉上皮、内釉上皮在颈环增生,向根孔生长,星网状层、中间层不出现在增生上皮中。 23,上皮隔:上皮根鞘离开牙冠朝牙髓方向45°弯曲,形成盘状结构。 24,颈环:外釉上皮、内釉上皮相连处,在上皮根鞘发生中有很大作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 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 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 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 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重点

唇裂: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 口凹:在额鼻窦,上颌窦和下颌窦的中央,形成以个凹陷,称为口凹 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 牙胚:牙板向深层得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牙囊:包围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 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域。 蕾状期:在胚胎的第八周,在牙板的20个定点上牙板最末端膨大,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呈立方或矮柱状 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游离龈: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腭裂:为一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合 蕾状期:(增殖期)胚胎第9-10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叶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 釉板:是垂直压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条带状上皮 牙内陷:指有釉质覆盖的牙冠或牙根表面出现深凹陷,可分为牙冠内陷和牙根牙内陷 畸形中央尖:也称牙外突,指在恒前磨牙,磨牙的中央沟或颊尖舌侧嵴上的牙尖样突起 双生牙:为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形成的牙有两个牙冠,但通常公用一个牙根和根管。Turner牙:是指与乳牙有关的感染或创伤去、引起继生恒牙成釉质细胞的损伤,导致继生恒牙釉质不全或矿化不全。 氟牙症:又称斑釉,氟斑牙。在牙发育阶段,如果引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径摄取过多的氟,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钙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氟牙症 四环素牙:四环素牙和骨有亲和性,在发育期全身性应用四环素牙可导致药物在牙硬组织和骨组织中沉淀形成四环素牙。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淀物,有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获得性薄膜: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 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棘层松解:是由于棘层细胞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混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疱:为黏膜或皮肤内储存的液体而成疱。 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丘疹:是黏膜或皮肤突出的小疹;大小为1~5mm,较硬,包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 一,如何鉴别釉质浑浊症和氟牙症? 釉质浑浊症氟牙症 形状;白色不透光的混浊斑块无光泽的白色斑点,斑块 矿化程度;釉质矿化不全釉质表层过度矿化 对称性;无有 压面特征;为局限性的圆,椭圆形斑块。不规则凹陷

(整理)口腔组织病理学A1型题4.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釉质与牙骨质在牙颈部最常见的连接方式是 A.牙釉质少许覆盖牙骨质 B.牙骨质少许覆盖牙釉质 C.端端相连 D.不相连,牙本质暴露 E.上述四者几率相同 正确答案:B 2.下列哪项是决定牙形状的重要因素 A.成釉器 B.牙乳头 C.牙囊 D.外胚间充质 E.牙板 正确答案:B 3.根面龋累及牙本质后其病变进展较冠部牙本质龋缓慢的原因是 A.牙骨质较薄,牙本质较厚 B.根面龋菌斑中pH值较高 C.根面龋表层和表层下脱矿少 D.颈部牙本质小管数量比冠部少,且随年龄增加牙本质矿化程度提高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慢性牙髓炎 A.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游出和纤维蛋白渗出 B.炎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化学介质如组胺、白介素 C.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炎症迅速向周围扩散 D.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5.被称为大疱的一般直径应超过 A.2cm B.3cm C.4cm D.5cm E.6cm 正确答案:D 6.下列哪种变化肯定为口腔白斑的病理表现 A.上皮增生

B.棘层松解 C.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 D.上皮错角化 E.上皮钉突呈滴状 正确答案:A 7.牙周组织疾病主要病理学变化是 A.炎症 B.变性 C.肿瘤 D.创伤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E 8.关于腺泡细胞癌临床表现哪项是正确的 A.发病无年龄差异 B.女性为男性的2~3倍 C.肿瘤主要发生于颌下腺 D.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但触之较硬E.临床上绝大多数无疼痛及消长史 正确答案:B 9.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造釉细胞瘤的主要区别在于A.常见于30~49岁 B.下颌比上颌多见 C.X线片上表现为单囊或多囊 D.囊液为黄色或黄褐色 E.不沿骨小梁浸润生长,但易复发 正确答案:E 10.基层下疱多见于 A.天疱疮 B.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C.单纯疱疹 D.口腔扁平苔藓 E.口腔白斑 正确答案:B 11.死区位于牙本质龋病损的哪一层 A.脂肪变性层 B.透明层 C.脱矿层 D.细菌侵入层 E.坏死崩解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知识讲解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重点: ? 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 ? 釉柱结构 ? 各有机物较为集中处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及对策 ? 釉柱结构 对策:结合牙齿的解剖特点讲解釉柱在牙齿中的走行及结构特征,增加幻灯片的量,使同学能从三维空间上理解釉柱是如何构成牙釉质的。 ? 牙釉质有机质相对集中处 对策:由于有机质相对集中处有数种不同结构,容易混淆,所以讲解时注意强调各种结构的特点,对各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牙釉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形成机制讲解,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本次课应用的教材教具参考书: 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 教具:薄膜,幻灯 参考书: 1. Somoas J。Et al。Oral Pathology。1997 2. Avery Jk。Oral Development and Histology。 1987 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学时

概论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 组织学胚胎学頜病理学 2.与普通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作用和地位4.学习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牙体组织 牙釉质——冠部牙本质表面 硬组织牙本质——主体 牙体牙骨质——根部牙本质表面软组织牙髓——牙齿中央髓腔内第一节牙釉质 人体最硬的组织重量体积 无机 96-97% 86% 有机 <1% 2% 水 12% 牙釉质的外观及解剖特点 组织学结构 一.釉柱 enamel rod

放射状 釉牙本质界牙齿表面窝沟处—向底部集中颈部—水平 绞釉:内2/3,弯曲意义:对抗咀嚼压力 直釉:外1/3 釉柱横纹:4μ,每日釉质节律性地沉积量,钙化较低 釉柱横断面:光镜鱼鳞状 电镜球拍样头部尾部 釉柱构成羟磷灰石晶体扁六角形长160-1000nm 宽40-90nm 厚20-30nm 头部与釉柱长轴平行尾部与釉柱65-70°倾斜 二、有机基质 含量少重量<1% 成釉蛋白釉蛋白 分布:晶体间间隙中有机物集中处 第二学时 三、有机质较为集中处) 1.釉质生长线 incremental line of enamel 形态纵磨片自釉牙本质界向外,牙尖部环行,牙颈部斜行。 横磨片同心环状 形成原因釉质发育中的间歇线 新生线:乳牙,第一横磨牙出生前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 2.釉板 enamel lamella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完整版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高旭广整理) 名词解释 1、神经嵴:神经板在发育中,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 交界处称神经嵴。 2、神经嵴细胞:在胚胎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 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 3.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 4.鳃弓:在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 5.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6.额鼻突: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7.上颌突:胚胎的第4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 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4周,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10.拉特克囊: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11.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 12.鼻板: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鼻板。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13.鼻凹或嗅窝:由于细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 14.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15.中鼻突:两个嗅窝之间的突起称中鼻突。 16.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17.面突的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18.面突的联合: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为面突的联合。 19、唇裂: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此种唇裂发生在唇的侧方,可以是单侧的,也可以是双侧的,单侧者较多。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这两种唇裂罕见。 20.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 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21.嗅囊:胚胎第六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方向生长,将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了一个盲囊,称嗅囊,以后与口腔相通。 22.原腭:腭的发育来自于前腭突(原腭)及侧腭突(继发腭)。其中前腭突的发生早于侧腭突,因此称原腭。 23.侧腭突或继发腭:胚胎第6周末,从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或继发腭。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1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教研室: 口腔组织病理学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及其相关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既涵盖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等形态学内容,又融汇口腔各种疾病的临床知识,故要求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而是结合基础医学相关内容学习,并且在以后口腔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 本课程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五版作为基本教材,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0学时,实习课为40学时。 理论课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熟悉神经嵴的分化,理解鳃弓和咽囊的发育。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 掌握面部发育过程,理解面部发育异常。 第三节腭的发育 掌握腭部发育过程,了解腭发育的调控,理解腭部发育异常。 第四节舌的发育 掌握舌及甲状腺的发育过程,理解舌及甲状腺的发育畸形。 第五节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了解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第六节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熟悉下颌骨、上颌骨的发育,了解腭骨、颞下颌关节的发育及颌骨发 育的调控。 第二章牙的发育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掌握成釉器的发育,重点掌握钟状期成釉器的形态和功能,熟悉牙胚

的发生过程,理解牙乳头、牙囊的形态和功能及恒牙胚的发生过程。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 熟悉牙体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异常,理解牙周组织的形成过程,掌握它 们与牙体及牙周组织形态的关系。 第三节牙的萌出和替换 了解牙的萌出,理解乳恒牙交替和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第三章牙体组织 第一节釉质 重点掌握釉质的理化特性、组织学结构及釉质的组织学结构与胚胎学 的关系,理解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了解釉质的表面结构。 第二节牙本质 第三节掌握牙本质的理化特性,重点掌握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及他们的 胚胎学来源,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了解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第四节牙髓 理解牙髓的组织学结构,了解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及牙髓组织结构的临 床意义。 第五节牙骨质 了解牙骨质的理化特性和牙骨质的分类,掌握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及 牙骨质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牙周组织 第一节牙龈 掌握牙龈的表面解剖、组织学结构。 第二节牙周膜 重点掌握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牙周膜的功能,了解牙周膜的增龄变 化。 第三节牙槽骨 掌握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第五章口腔粘膜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口腔组织病理学-多项选择_7(精选试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多项选择 1、阴道毛滴虫的传染源主要是 A.男性感染者 B.带虫者 C.包囊携带者 D.血检阳性者 E.滴虫性阴道炎病人 2、不引起腹泻的原虫是 A.隐孢子虫 B.疟原虫 C.弓形虫 D.蓝氏贾第鞭毛虫 E.溶组织内阿米巴 3、生活史为虫媒传播型的原虫是 A.弓形虫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疟原虫 D.黑热病原虫 E.阴道毛滴虫

4、下列原虫的生活史阶段可感染人体 A.弓形虫滋养体 B.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C.阴道毛滴虫滋养体 D.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E.疟原虫配子体 5、为人际传播型生活史的原虫是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疟原虫 D.阴道毛滴虫 E.杜氏利什曼原虫 6、误食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可能使人感染的原虫是 A.痢疾阿米巴 B.贾第虫 C.利什曼原虫 D.隐孢子虫 E.弓形虫

7、引起腹泻的原虫有 A.隐孢子虫 B.贾第虫 C.溶组织内阿米 D.卡氏肺孢子虫 E.弓形虫 8、以包囊为感染阶段的原虫是 A.阴道毛滴虫 B.弓形虫 C.蓝氏贾第鞭毛虫 D.隐孢子虫 E.溶组织内阿米巴 9、防治黑热病的措施 A.治理水源 B.杀灭白蛉 C.查治病人 D.消灭病犬 E.灭蚊灭蝇 10、自身免疫力低下和后天免疫缺陷病人易感染的原虫是

A.贾第虫 B.弓形虫 C.隐孢子虫 D.溶组织内阿米巴 E.疟原虫 11、可引起脾肿大的原虫是 A.疟原虫 B.溶组织内阿米巴 C.阴道毛滴虫 D.蓝氏贾第鞭毛虫 E.利什曼原虫 12、造成滴虫性阴道炎的原因有 A.月经期后阴道生理功能紊乱 B.阴道滴虫体的寄生 C.阴道pH值升高变为中性或碱性 D.误食不洁食物 E.继发细菌感染

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 - 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 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 2绞釉的生理意义: 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 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 4釉质牙骨质界: 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 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 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5)废用性萎缩 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 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 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 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 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 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 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 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 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

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 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 18牙冠牙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 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 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 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 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 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 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 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 溃疡型 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 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 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 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 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

primary epithelial band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第6周,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基底细胞增生),在未来牙槽突区,依据颌骨外形形成的一马蹄形上皮带。 dental lamina牙板:胚胎第7周,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在未来牙槽突上,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其舌腭侧分裂的上皮板。 dental bud 牙蕾牙板末端上皮增生形成的一团细胞,形状如花蕾。标志着牙胚发育的开始。 Successional tooth buds 继承性牙蕾在乳牙牙板的舌侧分化出恒牙的牙蕾。 Dental papillae 牙乳头成釉器凹陷的部分围绕的间充质部分。 Dental sac / dental follicle牙囊:牙囊是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外胚间叶组织。保护营养牙萌出动力 tooth germ牙胚:由牙板细胞增生形成的产生牙体牙周组织的器官,包括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组成。牙胚的发生是口腔上皮和外胚间充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cevical loop颈环:也可称为颈圈,牙胚成釉器中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的相连处。在未来牙颈部与牙根发育有关,此处细胞将增生为上皮隔和上皮根鞘,形成于帽状期成釉器。 enamel knot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表达信号分子。 enamel cord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 enamel niche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 上皮珠、Serre’s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较大的团块中央可角化,嗜伊红染色,称上皮珠。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Serres'腺或Serres'上皮剩余。 42、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 reduced enamel epithelium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enamel cuticle釉小皮:在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的数量减少,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称为釉小皮。 epi. root sheath/Hertwig’s root sheath上皮根鞘: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同时牙冠向口腔方向做萌出运动。这样内、外釉上皮的增生呈桶状。这些呈双层增生的上皮桶,称为上皮根鞘。 epithelial diaphragm上皮隔: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口腔组织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口腔组织病理学模拟试题1 一、单选题(30分) A型题(只有一个正确) 1、构成牙齿主体的是: A.釉质B.牙本质C.牙骨质D.牙髓E.牙周膜 2、绞釉是指釉柱 A 近表面1/2较直,而内1/2弯曲 B 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 C 近表面2/3较直,而内1/3弯曲 D 近表面1/4较直,而内3/4弯曲 E 近表面3/4较直,而内1/4弯曲 3、成牙本质细胞浆突的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是: A 釉丛 B 釉板 C 釉梭 D 釉柱 E 施雷格线 4、生理情况下,牙齿发育完成以后形成的牙本质是: A.原发性牙本质B.继发性牙本质C.修复性牙本质 D.球间牙本质E.透明牙本质 5、牙髓组织学上由牙本质向牙髓腔依次为: A. 成牙本质细胞层、多细胞层、无细胞层、髓核B.多细胞层、成牙本质细胞层、无细胞层、髓核 C.无细胞层、多细胞层、成牙本质细胞层、髓核 D.成牙本质细胞层、无细胞层、多细胞层、髓核 E.无细胞层、成牙本质细胞层、多细胞层、髓核6、在骨吸收凹陷处常见的细胞是, A,骨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巨噬细胞E.嗜中性白细胞 7、MALASSEZ氏上皮剩余是 A.牙板的残留部分B.缩余釉上皮的残留部分C.上皮根鞘的残留部分 D.成釉器的星网层和中间层细胞演变而成E.口腔上皮伸入的部分 8、最先形成的牙体组织是, A.釉质B.牙本质C.牙骨质D.牙髓E.牙周膜 9、落射光角度改变釉质表面所形成的明暗带是A.施雷格板B.雷丘斯线C.新生线D.欧文线E.冯.埃布纳线 10、成釉细胞来自于 A.内釉上皮 B.外釉上皮C.釉小皮D.缩余釉上皮E.星网状层 11、胚胎发育至何时,颜面各部已初具人形A.胚胎第4周B.胚胎第8周C.胎儿第3个月D.胎儿第6个月E.胎儿第8个月 12、决定牙齿形状的是 A.成釉器B.牙乳头C.牙囊D.成釉细胞E.星网状层细胞 13、牙齿萌出后,不再具有生长和修复能力的是A.釉质B.牙本质C.牙骨质D.牙髓E.牙周膜 14、以浆液性腺泡形成的纯浆液性腺体 A.腭腺B.味腺C.颌下腺D.舌下腺E.舌后腺 15、口腔粘膜上皮中没有, A.基底层B.棘层C.粒层D.透明层E.角化层 16、下颌骨体部的骨化中心位于 A.下颌神经出颅处B.下牙槽神经与舌神经所形成的夹角下方 C.切牙神经和颏神经所形成的夹角下方D.切牙神经的末端附近E.颏神经的末端附近 17、釉质平滑面龋洞口大底小与什么有关 A.釉板和釉丛B.生长线C.釉质表面积大D.釉梭E.釉柱排列方向 18、托姆斯颗粒层位于 A.冠部罩牙本质内侧B.冠部髓周牙本质内侧C.根部髓周牙本质内侧 D.根部透明层内侧E.根部牙骨质外侧 19、正常情况下,牙龈沟的平均深度为 A,<2mm B.0.5--3.0mm C.3.1--4.0mm D.4.1--5.0mm E.>5.1mm 20、穿通纤维是 A.牙髓中的纤维伸入牙本质中的部分B.牙周膜的胶原纤维埋入牙骨质的部分 C.牙周膜的胶原纤维埋入釉质中的部分D.牙周膜的胶原纤维埋入牙槽骨的部分 E.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胶原纤维 21、根尖肉芽肿内的上皮主要来自 A.缩余釉上皮B.牙板残余上皮C、牙周膜内的上皮剩余 D.成釉器的中间层上皮E.从瘘道口长入的口腔上皮 22、患慢性涎腺炎时,下列哪项不存在 A.腺泡萎缩、消失B.导管增生C.导管上皮呈鳞状上皮化生D.导管上皮增生形成肌上皮岛 E 胶原纤维增生 B 型题(在A、B、C、D、E 中任选一个) A 成釉器 B 牙乳头 C 牙囊内层 D 牙囊中间部

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验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I前言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是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对理论课授课内容进一步验证,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真实践,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达到实验课教学目的,实验课必须与理论课衔接紧密,严防脱节,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质量较高的教学标本和切片,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较充分的课时,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之目的。 二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每章节必讲的内容和授课的重点及难点加以注明。经过实验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的内容。 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课前讲座,课中阅片指导和示教以及课尾的小结。 四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4学时。 五选用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指导》,自编,朱恩新,2版,2004年。 II正文 实验一牙体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体组织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体各组成部分的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牙体组织的理化特性。(二)了解釉质超微结构;牙本质的神经支配;牙骨质的分类及功能;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牙体组织图谱。 (二)观察切片:牙体纵磨片,牙体横磨片,牙体切片。 实验二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及涎腺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和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龈解剖及组织结构;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三对大涎腺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特点;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口唇、舌背黏膜的组织特征。 (二)熟悉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上皮剩余及牙骨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腭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三)了解牙周膜正常条件下的厚度及牙槽骨生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口腔黏膜与皮肤及被覆黏膜与咀嚼黏膜的异同点。 三教学内容 观察:牙体及牙周组织(唇舌向)切片、牙体及牙周组织(近远中)切片、唇组织切片、软—硬腭组织切片、舌粘膜组织切片、颌下腺组织切片、腮腺组织切片 实验三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发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和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齿发育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板及牙胚的发育要点,牙胚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学特征及冠部牙体组织的发育过程。 (二)熟悉牙齿发育的全过程,牙板的结局。 (三)了解口腔颌面部发育过程及其与常见颌面部畸形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型。 (二)观察:原发性上皮带组织切片、蕾状期牙胚组织切片、帽状期牙胚组织切片、钟状晚期牙胚组织切片。 实习四龋病、牙髓炎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龋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学结构,理解分层结构的发病机理,掌握牙本质龋的扩展方向及基本病理变化。 (二)熟悉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学变化。 三教学内容 观察:早期釉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组织切片、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组织切片、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组织切片。 实习五根尖周炎、牙周病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型根尖周病的病理学变化;慢性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根尖周病的转化关系;牙周病的临床表现。 三教学内容 观察:慢性根尖脓肿组织切片、根尖肉芽肿组织切片、慢性牙周炎组织切片。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重点: ? 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 ? 釉柱结构 ? 各有机物较为集中处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及对策 ? 釉柱结构 对策:结合牙齿的解剖特点讲解釉柱在牙齿中的走行及结构特征,增加幻灯片的量,使同学能从三维空间上理解釉柱是如何构成牙釉质的。 ? 牙釉质有机质相对集中处 对策:由于有机质相对集中处有数种不同结构,容易混淆,所以讲解时注意强调各种结构的特点,对各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牙釉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形成机制讲解,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本次课应用的教材教具参考书: 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 教具:薄膜,幻灯 参考书: 1.Somoas J。Et al。Oral Pathology。1997 2.A very Jk。Oral Development and Histology。1987 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学时 概论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 组织学胚胎学頜病理学 2.与普通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4.学习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牙体组织 牙釉质——冠部牙本质表面 硬组织牙本质——主体 牙体牙骨质——根部牙本质表面 软组织牙髓——牙齿中央髓腔内 第一节牙釉质 人体最硬的组织重量体积 无机96-97% 86% 有机<1% 2%

水12% 牙釉质的外观及解剖特点 组织学结构 一.釉柱enamel rod 放射状 釉牙本质界牙齿表面窝沟处—向底部集中颈部—水平 绞釉:内2/3,弯曲意义:对抗咀嚼压力 直釉:外1/3 釉柱横纹:4μ,每日釉质节律性地沉积量,钙化较低 釉柱横断面:光镜鱼鳞状 电镜球拍样头部尾部 釉柱构成羟磷灰石晶体扁六角形长160-1000nm 宽40-90nm 厚20-30nm 头部与釉柱长轴平行尾部与釉柱65-70°倾斜 二、有机基质 含量少重量<1% 成釉蛋白釉蛋白 分布:晶体间间隙中有机物集中处 第二学时 三、有机质较为集中处) 1.釉质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of enamel 形态纵磨片自釉牙本质界向外,牙尖部环行,牙颈部斜行。 横磨片同心环状 形成原因釉质发育中的间歇线 新生线:乳牙,第一横磨牙出生前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 2.釉板enamel lamella 形态薄的板状结构,呈裂隙状,垂直于牙面,从牙面开始,停止于釉质.釉牙本质界.或牙本质 形成原因发育时某些障碍轻—钙化不全重—裂缝 3.釉丛enamel tuft 形态草丛状,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散开,釉质厚度1/5—1/4 形成原因矿化较差的釉柱在不同平面.不同方向的重叠 4.釉梭enamel spindle 形态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牙尖部多见 形成原因成牙本质细胞末端膨大的胞浆突起 5.釉牙本质界enamelo-dentinal junction 形态釉质.牙本质相交处连续的小弧形,凹面向着牙釉质 形成原因釉质牙本质相交处晶体的大小.排列方向不同。 有机质相对集中处为薄弱环节,与龋病的进展有关 6.施雷格板Schreger lin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