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和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影响不大,还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较为简单,尚无明显的功能分区。一般以教堂或市政机构占据中心位置,城市道路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连接周围市场;

3、城市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周设有坚固的城墙或城壕,由于受城墙的限制,城市地域规模和人口规模都不大;

4、城市地区分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是交通运输便利的沿海地区。

(二)近代城市发展

18世纪中叶西欧发生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使城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代之以大机器生产,从而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地域分工,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在地域上集中,有利于生产协作;商品生产与交换带动了金融、信托事业的兴起;与此相适应,工商业集中的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行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引起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以往几千年。工业革命使近代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城市发展加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至199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5%,1950年达28.7%;1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目由来8座增加到484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71座;

2、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除了工业、商业等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外,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及交通等功能也得到了加强,城市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3、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复杂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以及仓库码头区等。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城市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城市分布逐步摆脱了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一些资源分布地区出现了工矿城市;铁路运输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改变了古代城市分布十分局限的空间格局。但由于世界各地工业化进程存在差异,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显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三)现代城市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世界上的城市就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相继独立,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短期的经济恢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西欧许多发达国家医治战争的创伤,掀起了整修和重建城市的浪潮,使城市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开始发生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新水平,社会产品空前丰富。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近几十年世界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1950~1970年20年里,世界城市人口总数从7.06亿增加到近14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由1950年的28。6提高到1970年的38.6%,1980年又上升到41%,即在仅占全球土地面积0.3%的城市面积上,居住着41%的世界人口。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在1950~1980年这3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了2.5倍,其中发展中国家增加了3.6倍,城市人口年递增率为4.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1.9%增长速度。

2、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大城市以其特有的空间优势和集聚效益吸引着工业人口,城市规模断扩大,数目增多。1950~1980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由71座增加到234座,在短短的30年中,增加了3倍以上,并且出现了如墨西哥、圣保罗、纽约、东京、伦敦、上海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大城市同周围的中小城市组成了大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到华盛顿,在长970千米,宽48~160千米,面积13.9万平房千米的范围内,包括5个大城市,上百个中、小城市,1970年人口达到42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被称为“波士华”城市带。这样的城市带或城市群,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如我国的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3、城市功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随着现代工业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功能也日趋复杂多样。在每个城市中,由于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提高,劳动分工在加深,企业对各种生产服务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的要求。例如,货物运销要求有批发、运输、邮电通讯、金融、广告以及研究机构的配合;在居民生活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个人收入增加,对消费品的要求也向多品种、高档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零售业、饮食业、文化娱乐、社会保险、医疗保健等多部门相配合。这样,以服务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美国1820~197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经济活动总人口的比例由15.3%上升到62.9%。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功能更趋于多样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是工业生产中心,同时也是商业贸易、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以及科技文化等中心。

城市空间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早期城市规模不大,生产区和生活区毗连,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工。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等。到了现代,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也日趋明显,并按一定的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如中心商业区、轻工业区、住宅区、近郊重工业区等。而且,由于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人口和企业不断向城市周围地区扩散,出现了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等的新的倾向。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趋衰落,而郊区或卫星城镇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学校道路、停车场等,它们与中心城有着密切联系,从而使原有的单一城市向组合城市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5.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做出调整,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 A. 考察指标 B. 人口标准 C. 区域划分 D. 景观建设 正确答案为:A 7.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这是指()。 A. 自然转运 B. 实体转运 C. 商业性转运 D. 政治性转运 正确答案为:B 3.()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A. 城市地理学 B. 城市生态学 C. 城市规划学

D. 城市社会学 正确答案为:C 4. 如西安、杭州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是接近于省域的()。 A. 重心位置 B. 邻接位置 C. 门户位置 D. 中位置 正确答案为:A 2. 以下不是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是()。 A. 基础设施状况 B. 淡水资源 C.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 D. 人口资源 正确答案为:D 1. 以下不属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内容的是()。 A. 城市农业问题 B. 城市环境问题 C. 交通问题 D. 城市安全问题 正确答案为:A 6.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 A. 规模经济

B. 集聚经济 C. 产业链经济 D. 农业经济 正确答案为: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 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每个选项得0.5分) 10.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包括了()。 A.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B. 区域政治地理条件 C.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D. 城市的地理位置 正确答案为:A,C,D 11.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在()。 A. 网络化的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B. 大都市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强化 C. 城市职能发生新的分化和整合 D.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重组 正确答案为:A,B,C,D

2016年下半年河南省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地形成与发展精彩试题

2016年下半年省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是。 A:控制性详细规划 B:总体规划 C:修建性规划 D:中心规划 E:综合治理 2、空间数据对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点、线、面和三维表面。所谓点是。A:该事物有确切的位置,但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 B:该事物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走向很重要 C: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确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 D:该事物在一定地理围边界比较模糊 E:经济政策 3、铁路的的位置既要方便旅客,又要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应与城市的布局有机结合。 A:中间站 B:区段站 C:编组站 D:客运站 E:综合治理 4、河谷地带和海岸线的城市,由于海洋及山地和丘陵的限制,城市布局多呈分布。

A:集中式 B:分散式 C:组团式 D:狭长带 E:综合治理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作品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A:凡尔赛宫总平面 B:卢浮宫东立面 C:水晶宫总平面 D:圣彼得大教堂 E:经济政策 6、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是以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A:自然环境 B:人造物 C:人文景观 D:人造物和人文景观 E:综合治理 7、由于土地市场中出售的是使用权,这就需要设定一个使用年限,现在国家的基本规定是居住用地和工商业用地分别为。到年限后或政府将土地收回,或再续签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居住用地也可能自动续期(相关办在制定中)。 A:50年;70年 B:70年;50年 C:50年;20年 D:20年;50年 E:经济政策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 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 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 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 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 这两种形式。 1、城市的形成过程: 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生产生活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城市 城:以行政职能为主 市:以商贸职能为主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功能 2、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 影响。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主 要是因为这里有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 的气候等有利条件。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 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 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 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 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 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 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 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 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 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没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许城市与乡村本就无本质上的区别,正像 是人的安居乐所与勤奋工作一样,顺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交替 着自身的位置。 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未 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等众多大中小城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 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差异研究 王琦琦 (地理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2011级本科20112613935) 摘要:青岛、烟台两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史、领导政策等方向分析其差异所在,具体从工商业、交通、旅游、城市产业集群、市民的开放性、城市包容度等思考。确定城市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分区,根据已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比较城市间各方面的差异和不足。 关键词: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史,发展战略, 青岛、烟台同处齐鲁大地,均为港口城市,是山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门户。但在城市发展上烟台的却不敌青岛,青岛有诸如海尔青啤等国际化大品牌,并形成产业集群;但烟台却没有,过分注重引进外资,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没有形成凝聚力。但烟台的农村城镇化做得很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们要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各个方面对其城市发展差异进行研究。1 1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过程和现状概述 1.1 青岛、烟台的区位条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辖六区四市,人口766.36万。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50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64.1%;在经济方面,青岛逐步形成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对于元大都采用的基本格局,错误的是。 A:三套方城 B:宫城居中 C:方格路网 D:轴线对称 E:综合治理 2、对镇域规划主要内容,概括错误的是。 A: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B: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C: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D: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E:综合治理 3、在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设施的技术规定中,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 A:0.5 B:1.0 C:1.5 D:2.0 E:经济政策 4、在公共设施开发的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各项公共设施分步骤地纳入到各自的建设计划之中,并予以实施,尤其是对于发展性公共设施开发。 A:项目设想 B:可行性研究 C:项目决策 D:项目实施 E:综合治理 5、在城市规划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定量分析又必须量化的问题,对此可采用找出其规律性。 A:因果分析法 B:比较法 C:层次分析法 D:系统评价法 E:综合治理 6、适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的组织方式是。 A:无交通管制 B:实施交通指挥 C:采用渠化交通

D:设置立体交叉 E:经济政策 7、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的是。 A:修建性详细规划 B:城市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 E:综合治理 8、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辆/h。 A:1 000 B:1 200 C:1 800 D:2 000 E:经济政策 9、城镇体系规划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划分的类型中,不包括规划。 A:全国城镇体系 B:省域城镇体系 C:市域城镇体系 D:县域城镇体系 E:综合治理 10、对周边受本规划建筑物日照影响的住宅、医院、学校和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要求,属于。 A:场地现状建筑情况分析 B:区位条件分析 C:城市发展研究 D:建筑日照影响分析 E:综合治理 11、在城市工程管线的分类中,地埋管线属于按进行的分类。 A:不同性能和用途 B:不同的输送方式 C:敷设方式 D:弯曲程度 E:经济政策 1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区位及规划要求 B:用地规模 C:场地及环境条件 D:经济性 E:综合治理 13、城市发展主动、主导的促进因素是。 A:城市基本职能 B:城市非基本职能 C:经济发展目标 D:社会发展目标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 基础过关 ] 澳大利亚著名史学家蔡尔德 (V GChilde)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革命,他还强调了 在产生古代文明的泛滥平原上灌溉过程与广泛贸易活动的兴起在城市革命上的重要性。 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 .按照蔡尔德的观点,城市的兴起得益于 ( ) ①宗教 ②农业的发展 ③王权制度 ④商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古代文明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 ) ①防御功能突出 ②用地按功能区分 ③人口规模较小 ④出现标志自治的市民广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易经 系辞下》记载: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以上史料完成 3?5 题。 3.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 ?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 ?为了繁衍后代 C. 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 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4. 在人类聚落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 ?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B ?生产力 C .战争 D .自然资源 5. 在古代,城市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的原因是 ( ) A ?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结合 ”据

B ?发展历史较长 C.当时人口不愿居住在城市 D ?社会制度的阻碍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 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 B ?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 ?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 7 ?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③ 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1950年,纽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1000 万人口的大城市。现在全世界有11 座城市都拥有 1 100万人口,仅东京一座城市就有1 700万人口。1995年,这11座城市的人口总和达到了1.66 亿;而到2015 年估计这一数字将超过2.04 亿。 1990?2025年,城镇人口将翻一番,最终超过50亿。这预示着全世界2/3 的人口将生活在 城市,其中不乏巨型大城市。 (1) 材料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哪些特点? (2) 1990?2025 年,增加的城镇人口主要来自 _________ (发达、发展中)国家。 (3) 当前,很多巨型城市的城市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0 题。 《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我国古代文献对于“城”的解释为,本义为城墙,后引申出城池、城市等概念。

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_(精)

[8]Alerssia Sammarra and Fiorenza Belussi,2006,“Evolution and relocation in fashion-led Italian districts:evidence from two case-studie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November:543-562 [9]Biggiero,L.,2006,“Industrial and Knowledge Relocation S trategies under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The mov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mong Territorial System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 November:443-471 [10]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4 A Theoretical Maodel Analysise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 Duo shu-jie (zhong shan polytechnic Guangdong zhong shan 528404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 to organize the industrial special activity with industrial chain as a tie has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show different transfer patters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This paper models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 based on the vertical chain and the two factor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factor intensity of the different segment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transaction costs, regional factor and market size difference to the patter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chain,industrial correlation,relocation patter 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 ——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 冯筱斐黄玲冯湘凌①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 市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南月省(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 05001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其一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一、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一)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气候因素 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 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如斯德哥尔摩市,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高纬度但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城市。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主要指资源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完备与否、先进与否、配套与否)、劳动力情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城市的形成发展。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基础。 二、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揭示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外,城市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理位置不仅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金川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连云港等港口城市要邻接江河湖海。而且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上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信息?时事 除此之外,美国还要留守10万人左右的“维和部队”长期驻扎在伊拉克,说是维护伊拉克和平,其实是平定伊拉克境内的暴乱,达到长期控制境内石油资源的目的。而这支军队的另外一个职能是稳定伊拉克战后的社会秩序,寻找萨达姆时代留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运载系统,以防落入恐怖分子手中。(5)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 字源学的解释——中文解释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字源学的解释——英文解释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二、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 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 社会学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 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三、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 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熟悉城市的形成发展前提条件和区域基础。 3.了解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主要内容:城市的起源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市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时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熟悉城市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城市形成发展的历程 (1)距今12000——10000万年前,农业逐渐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人类完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原始聚落 这些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河、黄河、长江等农业文明发达的地区。(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导致城市雏形形成。(公元前4000年——3000年)城市出现。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正真意义上的城市出现。 (4)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定居是城市形成的外部因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因素是城市形成的内在因素。 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是地理条件。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完全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制约。(2)在同一历史阶段的城市的兴衰受到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兴衰的制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