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对于待讨论的话题来说,用反诘解决不了问题!

既然楼上认为那篇文章可以解读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贴出来,让大家解惑呢?

我搜到了“叶列平”先生的一篇发言稿《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里面大概讲了一些楼板对柱铰形成的影响,但不够细致,可能和你掌握的那篇论文不一致。可能怕我理解能力有限读不懂吧,楼上不肯私下里给出这篇文章,但我还是建议楼上把论文亮出来,让理解能力更强的同仁看看!

针对楼上质疑我回答两点:

一、为什么都不统一用真实结构计算,这样不更能反应变形协调吗?

《高规》的变形控制是的前提是“刚性板”,和“梁刚度”没关系,我不清楚为什么两个问题总有人混淆?

顺便说一句:《高规》要求的变形控制是种失真控制,而非真正的变形。问题不是出在程序应该如何设定上,更不是出在我这,要质疑变形和内力不协调只能质疑高规的“刚性板”,但和“梁刚度”没关系。

二、叶教授的关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的文章我读过了,有见地。但没见其指出过“柱铰”的出现和梁刚度放大有关,仅见指出“和填充墙的作用、现浇楼板参与造成梁端超强有关”。

下面说一点我对“柱铰机制”形成的理解:

梁超强(或强梁弱柱)的原因不是梁刚度的放大,而是楼板钢筋的参与。梁刚度放大是在内力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是种客观存在(楼板不配筋也存在),而楼板钢筋参与负弯矩分配是承载力的节点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

内力分析后应用于配筋的应该是:M

柱≥η(M

+M

),

承载力阶段“梁”配筋时采用(M

梁+M

)、板筋照配,

造成实际“广义梁端”承载力为(M

梁+M

+M

板2

),

形成M

柱<η(M

+M

+M

板2

),“柱铰机制”形成。

赵兵的论点错在:承载力阶段的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解决。

内力分析阶段的梁刚度不放大,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1与梁刚度放大下的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2

比较是偏

大的,

但依然不能保证:ηM

梁1

≥η(M梁2+M板)

即柱实际承载力≯理论强柱弱梁下柱承载力:弯矩放大*(放大梁刚度后梁端配筋+楼板参与钢筋)。

本想精心准备一下再论,但对于质疑只好草草回复了。附几篇论文及小刚架模型:《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建议大家再看“白绍良”教授等人的文章,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愿对有心人有点帮助!

附图为用《结构力学求解器 1.5》的两张弯矩图片,一为梁刚放大,二为梁刚不放大,顺便指出:梁刚不放大时,梁端弯矩大、跨中弯矩小。

同意nvslch 兄的观点,强柱弱梁的要求是: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梁端纵向受力钢筋先屈服,以便形成梁塑性铰,通过变形消耗地震能。考虑梁刚度增大能够反应梁的实际受力状况(楼板的刚度贡献是实际存在的),如果不考虑实际楼板的刚度贡献,则跨中计算配筋的设计弯矩会小于梁受到的实际弯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梁跨中不利;在地震作用下,梁刚度放大(考虑楼板的刚度)后,用来设计内力和实际结构所受内力才比较吻合,此时按抗震规范取在梁柱交接处,柱端弯矩设计值>1.1~1.4*最不利工况下的梁端

弯矩设计值,取1.1~1.4的系数配筋柱承载能力提高,只是此种提高效应是不是大于板内钢筋对梁承载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做到则能达到强柱弱梁,编制规范的老师应该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1.1~1.4系数的。所以梁的刚度乘以放大系数合情合理的。

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梁的强度计算 梁的强度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和折算应力,设计时要求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均不超过《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强度设计值。 (1)梁的抗弯强度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不断增加时正应力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为例说明如下: 梁的抗弯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向弯曲时 f W M nx x x ≤=γσ (5-3) 双向弯曲时 f W M W M ny y y nx x x ≤+=γγσ (5-4) 式中:M x 、M y ——绕x 轴和y 轴的弯矩(对工字形和H 形截面,x 轴为强轴,y 轴为弱轴); W nx 、W ny ——梁对x 轴和y 轴的净截面模量; y x γγ,——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20.1,05.1==y x γγ;对箱形截面,05.1==y x γγ;对其他截面,可查表得到;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为避免梁失去强度之前受压翼缘局部失稳,当梁受压翼缘的外伸宽度b 与其厚度t 之比大于y f /23513 ,但不超过y f /23515时,应取0.1=x γ。 需要计算疲劳的梁,按弹性工作阶段进行计算,宜取0.1==y x γγ。 (2)梁的抗剪强度 一般情况下,梁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工字形和槽形截面梁腹板上的剪应力分布如图5-3所示。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腹板中和轴处。在主平面受弯的实腹式梁,以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达到钢材的抗剪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因此,设计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v w f It ≤=τ (5-5) 式中: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设计值; S ——中和轴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 ——毛截面惯性矩; t w ——腹板厚度; f v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图5-3 腹板剪应力 当梁的抗剪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最常采用加大腹板厚度的办法来增大梁的抗剪强度。型钢由于腹板较厚,一般均能满足上式要求,因此只在剪力最大截面处有较大削弱时,才需进行剪应力的计算。 (3)梁的局部承压强度 图5-4局部压应力 当梁的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固定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加劲肋,或受有移动的集中荷载时,应验算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翼缘类似支承于腹板的弹性地基梁。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压应力分布如图5-4c 的曲线所示。假定集中荷载从作用处以1∶2.5(在h y 高度范围)和1∶1(在h R 高度范围)扩散,均匀分布于腹板计算高度边缘。梁的局部承压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的思考

关于pkpm新版本中梁刚度系数放大的问题,新版本中是这样表述的: 而旧版本中是这样表述的: 我认为新版本这样写,是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写法; 先说一下旧版本的计算问题所在 在旧版本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同样一根框架梁,截面尺寸、跨度一样的前提下,被次梁分割下就会发现,主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差距很大了,如图所示: 就会发现框架梁被多个次梁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时候,刚度放大系数变小了,我认为这样是不符合实际的,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跟次梁分割不分割是没有关系的,框架梁是一根整体的,而pkpm在计算的时候,次梁的分割会在框架梁上形成一个个的节点,这样导致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分成几段来计算,由规范的表格可以知道,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跟三个方面有关系,分别为梁的计算跨度、梁的净距、楼板的厚度,旧版中的pkpm中来计算的时候,是

把梁分段来计算的,这样导致一个完整的框架梁被分成了几小段,导致计算跨度减小,导致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减小,这样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刚度减小,总之会导致地震剪力的减小,并且位移角会增加5%作用,地震剪力墙会减小7%左右,总之来说旧版本中的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里去修改被分割后的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以下是截图 修改完之后,这样才符合实际的结构工作情况,那么问题来了,以前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的时候,房子也不是没有倒塌吗,那是因为没有发生大震或者中震,并且我们知道混凝土的构件设计的时候,安全储备是很大的,我们看下混凝土与钢筋的设计值和标准值就明白了; 好了,正是pkpm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所在,故而在新版本中将此项改为了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也就是不考虑次梁,也就避免了以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改善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足或者错误之处敬请批评。 -----------2016年12月7日

第八章梁的强度与刚度.

第八章梁的强度与刚度 第二十四讲梁的正应力截面的二次矩 第二十五讲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一) 第二十六讲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二) 第二十七讲弯曲切应力简介 第二十八讲梁的变形概述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

第二十四讲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常用截面的二次矩 目的要求:掌握弯曲梁正应力的计算和正应力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弯曲梁正应力的计算和正应力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平行移轴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第八章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8-1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一、纯弯曲概念: 1、纯弯曲:平面弯曲中如果某梁段剪力为零,该梁段称为纯弯曲梁段。 2、剪切弯曲:平面弯曲中如果某梁段剪力不为零(存在剪力),该梁段称为剪切弯曲梁段。 二、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1、中性层和中性轴的概念: 中性层:纯弯曲时梁的纤维层有的变长,有的变短。其中有一层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一层称为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2、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以中性轴为分界线分为拉区和压区,正弯矩上压下拉,负弯矩下压上拉,正应力成线性规律分布,最大的正应力发生在上下边沿点。

3、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1)、任一点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2)、最大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其中:M---截面上的弯矩;I Z---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y---所求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说明:以上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均适用于剪切弯曲。

§8-2 常用截面的二次矩平行移轴定理 一、常用截面的二次矩和弯曲截面系数: 1、矩形截面: 2、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 圆形截面 圆环形截面 其中:

桥式起重机主梁强度、刚度计算

桥式起重机箱形主梁强度计算 一、通用桥式起重机箱形主梁强度计算(双梁小车型) 1、受力分析 作为室用通用桥式起重机钢结构将承受常规载荷G P 、Q P 和H P 三种基本载荷和偶然载荷S P ,因此为载荷组合Ⅱ。 其主梁上将作用有G P 、Q P 、H P 载荷。 主梁跨中截面承受弯曲应力最大,为受弯危险截面;主梁跨端承受剪力最大,为剪切危险截面。 当主梁为偏轨箱形梁时,主梁跨中截面除了要计算整体垂直与水平弯曲强度计算、局部弯曲强度计算外,还要计算扭转剪切强度,弯曲强度与剪切强度需进行折算。 2、主梁断面几何特性计算 上下翼缘板不等厚,采用平行轴原理计算组合截面的几何特性。

图2-4 注:此箱形截面垂直形心轴为y-y 形心线,为对称形心线。因上下翼缘板厚不等,应以x ’— x ’为参考形心线,利用平行轴原理求水平形心线x —x 位置c y 。 ① 断面形状如图2-4所示,尺寸如图所示的H 、1h 、2h 、B 、b 、0b 等。 ② 3212F F F F ++=∑ [11Bh F =,02bh F =,23Bh F =] ③ Fr q ∑= (m kg /) ④ 3 21232021122.)21(2)2(F F F h F h h F h H F F y F y i i c +++++- =∑?∑= (cm ) ⑤ 2 233 22323212113 112 212)(212y F Bh y F h h H b y F Bh J x ?++?+--+?+= (4cm ) ⑥ 202032231)2 2(21221212b b F h b B h B h J y ++++= (4cm )

液压机横梁的强度与刚度的计算

横梁的强度与刚度的计算 由于横梁是三个方向上尺寸相差不太多的箱体零件,用材料力学的强度分析方法不能全面地反应它的应力状况。目前,在进行初步设计计算时,还只能将横梁简化为简支梁进行粗略核算,而将许用应力取得很低。按简支梁计算出的横梁中间截面的应力值和该处实测应力值还比较接近,因此作为粗略核算,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无法精确计算应力集中区的应力,那里的最大应力要大很多。 有限单元法的以展提供了比较精确地计算横梁各部分应力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在设计横梁时,普遍使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但作为分析强度的基础,下面将介绍支梁算法。 当上下横梁刚度不够时,会给立柱带来附加弯矩。上横梁刚度如太小,或两个方向上刚度不一样,在液压缸加载时,上横梁和工作缸法兰的接触面会形成局部接触,使工作缸过早损坏。一般对横梁的刚度要求为立柱间每米跨度上挠度不超过0.15mm。由于横梁均属于跨度比较小而高度相对比较大的梁,因此在计算挠度时,除了考虑弯矩引起的挠度外,还必须计算由于剪力引起的挠度。 一、上横梁的强度与刚度的计算: 由于上横梁的刚度远大于立太平的刚度,因此可以将上横梁简化为简支梁,支点间距离为宽边立柱中心距。 (1)单缸液压机工作的公称力简化为作用于法兰半圆环重心上的两个集中力,如下图:

单缸液压机上横梁受力简图 最大弯矩在梁的中点: M max =P/2(1/2-D/∏) 式中:P—液压机公称压力(N); D—缸法兰的环形接触面平均直径(cm); L—立柱宽边中心距(cm)。 最大剪力为: Q =P/2 最大挠度在梁的中点: ?0=P/48EJ×(L/2-D/∏)×[3L2-4(L/2-D/∏)2]+KPL/4GA[1-2(D/∏L)] =PL3/48EJ×[1-6(D/∏L)2+4(D/∏L)3]+KPL/4GA[1-2(D/∏L)] 式中:E—梁的弹性模量(N/㎝2); J—梁的截面惯性矩(cm2); G—梁的剪切弹性模量(N/㎝2); A—梁的截面积(cm2); K—截面形状系数,见式(2—80)。

盈建科参数设置

结构总体信息 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无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一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比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土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无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比是宜选用剪切刚度比。在YJK中的结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一层逐层计算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出现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 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根据《高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高规10.2 11、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1. 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 1)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 2)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与有吊柱的情况; 3)按模拟施工二: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理。4)模拟施工加载三: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接近于施工过程。 故此建议一般对多、高层建筑首选模拟施工3。对钢结构或大型体育馆类(指没有严格的标准层概念)结构应选一次加载。对于长悬臂结构或有吊柱结构,由于一般是采用悬挑脚手架的施工工艺,故对悬臂部分应采用一次加载进行设计。当有吊车荷载时,不应选用模拟施工3。 19、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来说大部分工程采用YJK缺省的“一般计算方式”即可,如需考虑更细致的风荷载,则可通过“特殊风荷载”实现。

桥式起重机主梁强度、刚度计算

桥式起重机箱形主梁强度计算 一、通用桥式起重机箱形主梁强度计算(双梁小车型) 1、受力分析 作为室内用通用桥式起重机钢结构将承受常规载荷G P 、Q P 和H P 三种基本载荷和偶然载荷S P ,因此为载荷组合Ⅱ。 其主梁上将作用有G P 、Q P 、H P 载荷。 主梁跨中截面承受弯曲应力最大,为受弯危险截面;主梁跨端承受剪力最大,为剪切危险截面。 当主梁为偏轨箱形梁时,主梁跨中截面除了要计算整体垂直与水平弯曲强度计算、局部弯曲强度计算外,还要计算扭转剪切强度,弯曲强度与剪切强度需进行折算。 2、主梁断面几何特性计算 上下翼缘板不等厚,采用平行轴原理计算组合截面的几何特性。

图2-4 注:此箱形截面垂直形心轴为y-y 形心线,为对称形心线。因上下翼缘板厚不等,应以x ’— x ’为参考形心线,利用平行轴原理求水平形心线x —x 位置c y 。 ① 断面形状如图2-4所示,尺寸如图所示的H 、1h 、2h 、B 、b 、0b 等。 ② 3212F F F F ++=∑ [11Bh F =,02bh F =,23Bh F =] ③ Fr q ∑= (m kg /) ④ 3 21232021122.)21(2)2(F F F h F h h F h H F F y F y i i c +++++- =∑?∑= (cm ) ⑤ 2 233 22323212113 112 212)(212y F Bh y F h h H b y F Bh J x ?++?+--+?+= (4cm ) ⑥ 202032231)2 2(21221212b b F h b B h B h J y ++++= (4cm )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对于待讨论的话题来说,用反诘解决不了问题! 既然楼上认为那篇文章可以解读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贴出来,让大家解惑呢? 我搜到了“叶列平”先生的一篇发言稿《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里面大概讲了一些楼板对柱铰形成的影响,但不够细致,可能和你掌握的那篇论文不一致。可能怕我理解能力有限读不懂吧,楼上不肯私下里给出这篇文章,但我还是建议楼上把论文亮出来,让理解能力更强的同仁看看! 针对楼上质疑我回答两点: 一、为什么都不统一用真实结构计算,这样不更能反应变形协调吗? 《高规》的变形控制是的前提是“刚性板”,和“梁刚度”没关系,我不清楚为什么两个问题总有人混淆? 顺便说一句:《高规》要求的变形控制是种失真控制,而非真正的变形。问题不是出在程序应该如何设定上,更不是出在我这,要质疑变形和内力不协调只能质疑高规的“刚性板”,但和“梁刚度”没关系。 二、叶教授的关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的文章我读过了,有见地。但没见其指出过“柱铰”的出现和梁刚度放大有关,仅见指出“和填充墙的作用、现浇楼板参与造成梁端超强有关”。 下面说一点我对“柱铰机制”形成的理解: 梁超强(或强梁弱柱)的原因不是梁刚度的放大,而是楼板钢筋的参与。梁刚度放大是在内力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是种客观存在(楼板不配筋也存在),而楼板钢筋参与负弯矩分配是承载力的节点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 内力分析后应用于配筋的应该是:M 柱≥η(M 梁 +M 板 ), 承载力阶段“梁”配筋时采用(M 梁+M 板 )、板筋照配, 造成实际“广义梁端”承载力为(M 梁+M 板 +M 板2 ), 形成M 柱<η(M 梁 +M 板 +M 板2 ),“柱铰机制”形成。 赵兵的论点错在:承载力阶段的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解决。 内力分析阶段的梁刚度不放大,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1与梁刚度放大下的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2 比较是偏 大的, 但依然不能保证:ηM 梁1 ≥η(M梁2+M板) 即柱实际承载力≯理论强柱弱梁下柱承载力:弯矩放大*(放大梁刚度后梁端配筋+楼板参与钢筋)。 本想精心准备一下再论,但对于质疑只好草草回复了。附几篇论文及小刚架模型:《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建议大家再看“白绍良”教授等人的文章,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愿对有心人有点帮助! 附图为用《结构力学求解器 1.5》的两张弯矩图片,一为梁刚放大,二为梁刚不放大,顺便指出:梁刚不放大时,梁端弯矩大、跨中弯矩小。

梁的刚度计算

梁得强度与刚度计算 1.梁得强度计算 梁得强度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与折算应力,设计时要求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均不超过《规范》规定得相应得强度设计值。 (1)梁得抗弯强度 作用在梁上得荷载不断增加时正应力得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为例说明如下: 梁得抗弯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向弯曲时 ?????(5-3) 双向弯曲时 ?????(5-4) y轴式中:M x 、M y——绕x轴与y轴得弯矩(对工字形与H形截面,x轴为强轴, 为弱轴); W nx、Wny——梁对x轴与y轴得净截面模量;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对箱形截面,;对其她截面,可查表得到; f ——钢材得抗弯强度设计值。 为避免梁失去强度之前受压翼缘局部失稳,当梁受压翼缘得外伸宽度b与其厚度t之比大于,但不超过时,应取。 需要计算疲劳得梁,按弹性工作阶段进行计算,宜取。 (2)梁得抗剪强度 一般情况下,梁同时承受弯矩与剪力得共同作用。工字形与槽形截面梁腹板上得剪应力分布如图5-3所示。截面上得最大剪应力发生在腹板中与轴处。在主平面受弯得实腹式梁,以截面上得最大剪应力达到钢材得抗剪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因此,设计得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5-5) 式中:V——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得剪力设计值; S——中与轴以上毛截面对中与轴得面积矩;

I——毛截面惯性矩; t w——腹板厚度; f v——钢材得抗剪强度设计值。 图5-3腹板剪应力 当梁得抗剪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最常采用加大腹板厚度得办法来增大梁得抗剪强度。型钢由于腹板较厚,一般均能满足上式要求,因此只在剪力最大截面处有较大削弱时,才需进行剪应力得计算。 (3)梁得局部承压强度 图5-4局部压应力 当梁得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得固定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加劲肋,或受有移动得集中荷载时,应验算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得局部承压强度。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翼缘类似支承于腹板得弹性地基梁。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得压应力分布如图5-4c得曲线所示。假定集中荷载从作用处以1∶2、5(在h y高度范围)与1∶1(在hR高度范围)扩散,均匀分布于腹板计算高度边缘。梁得局部承压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5-6) 式中:F——集中荷载,对动力荷载应考虑动力系数; ——集中荷载增大系数:对重级工作制吊车轮压,=1、35;对其她荷载,=1、0; ——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得假定分布长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和强柱弱梁 时至今日,网上还在讨论“中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取值问题”,有某些人,甚至是软件编制人员也错误的认为,梁的刚度放大可以随着设计者的控制而变化,针对这种错误论点,我不断在论坛上批驳,有点像祥林嫂了,真不知道何日才能正气战胜歪风?算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说说吧,准备过一段时间整理一下写成论文。如有人引述,希望注明出处,算给本人论文留点素材,谢谢! 经验丰富的设计者或审图人不一定都理解结构的原理和概念,甚至规范条文也未必能完全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 先说几种错误观点: 1.“只有计算位移时,才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内力时不考虑,是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其内力增大,配筋增大,从而使其承载力得到提高……有可能由强柱弱梁转换为强梁弱柱(计算位移等指标时刚度放大取2,配筋等计算时取1)”这是“承载力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解决”! 2.“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其分配内力增大,配筋增大...",内力不会因为一个系数的变化而变化,设计截面决定受力,所谓内力变化仅是建立的力学模型上的变化,不是实际内力的变化。即使仅在力学上,梁的刚度放大后,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会减小。地震力不会因为你设个1.0的系数而变小的,它和结构形式和截面有关,不和你设系数多少有关。是先有力,才有配筋。 3.“受压时考虑楼板对梁的刚度放大,受拉时不考虑”。内力计算时考虑刚度放大,是和截面有关,T型截面刚度无论是受压还是受拉,基本上就是n倍矩形截面刚度。 4.“我们计算的内力是T型梁的内力,而我们进行梁的配筋时,用T型梁的内力计算矩形梁的配筋,使矩形梁的配筋增大,然而实际破坏模型中再一次考虑了楼板翼缘的参与;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剧柱铰的形成”,并没有重复考虑翼缘作用,翼缘和楼板配筋不是一个概念,考虑翼缘刚度作用是结构分析阶段,考虑板筋是承载力分析阶段;按这种思路,梁截面和梁配筋也是重复考虑了! 从本质说,“梁的刚度放大”和“强柱弱梁”没有关系,和梁柱的刚度也没关系。强柱弱梁是强度要求,刚度放大是客观事实。要保证强柱弱梁,承载能力是关键,刚度或线刚度没有意义。 1.在弹性阶段,板及板中钢筋参与结构整体受力是事实,“梁的刚度放大”的目的是为了在整体计算中体现楼板参与而做的一种简化——就如在计算无梁楼盖是采用条板法分析是一个意思,是种由多维分析向三维或二维分析在力学上的简化措施。 2.强柱弱梁是抗震的一项基本要求,一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先局部,保整体”顺序破坏的概念。强柱弱梁是我们设计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和过程"! 3.就目前一般的弹性设计来看,“梁的刚度放大”是必须的,和强柱弱梁没有交叉点,因为刚度客观存在,也是内力分析前、刚度矩阵形成的前提,强柱弱梁是我们的目的,前提不影响结果(目的)。而这个前提是不能随设计者意志力为转移。 4.加大柱的断面和配筋(柱的客观刚度)并不能决定强柱弱梁的形成,强柱弱梁是靠梁柱实际的承载能力比来实现的!理论上,无论刚度比多大的梁柱,通过调整梁柱配筋和断面都可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 篇一: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 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 王军 在混凝土>中,第5.2.2条明确提出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将梁刚度放大1.3~2.0倍;在>中,第7.2.3条对t形截面翼缘宽度的选取做了规定。据此,目前结构设计中对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均对其刚度进行放大。 对框架梁刚度统一进行放大计算,是一种简化的、方便适用的、符合结构实际情况的结构计算方法。但放大系数的选取是不能随意的,应根据框架梁截面大小、板的厚度经计算后确定。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刚度,进而影响地震力的大小。如果取值偏小,会造成地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的不安全;如果取值偏大,会造成结构配筋的浪费。pkpm新天地20xx年第3期中有文章讨论梁刚度放大系数对梁弯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1.(竖向荷载作用下),随着梁刚度系数的增大,梁的跨中弯矩不断增大,支座负弯

矩逐渐减小;2.(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越大,梁刚度放大系数对其内力的影响越大;3.(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对梁支座负弯矩影响大于对跨中弯矩的 影响。可见,较准确的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十分重要的。 为便于设计人员准确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笔者制作了“常用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表”,方便实用。从列表中可总结出,对剪力墙住宅结构,由于常用梁及板厚比较固定,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采用2.0; 对普通框架结构,可采用1.7~1.9;对宽扁梁结构,可采用1.3~1.6。同时,笔者编写了excel放大系数计算小程序,可供大家使用。 篇二: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20xx-10-2809:26:33|分类:pkpm |字号 订阅 《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 予以放大。其建议中梁该系数取2,边梁可取1.5,一般而言,填入此系数后,梁的刚度增大,内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梁刚度的放大主要是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种情况下

梁的刚度计算

梁的刚度计算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梁的强度计算 梁的强度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和折算应力,设计时要求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均不超过《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强度设计值。 (1)梁的抗弯强度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不断增加时正应力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为例说明如下: 梁的抗弯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向弯曲时 f W M nx x x ≤= γσ (5-3) 双向弯曲时 f W M W M ny y y nx x x ≤+=γγσ (5-4) 式中:M x 、M y ——绕x 轴和y 轴的弯矩(对工字形和H 形截面,x 轴为强轴,y 轴为弱轴); W nx 、W ny ——梁对x 轴和y 轴的净截面模量; y x γγ,——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20.1,05.1==y x γγ;对 箱形截面,05.1==y x γγ;对其他截面,可查表得到;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为避免梁失去强度之前受压翼缘局部失稳,当梁受压翼缘的外伸宽度b 与其厚度t 之比大于y f /23513 ,但不超过y f /23515时,应取0.1=x γ。 需要计算疲劳的梁,按弹性工作阶段进行计算,宜取0.1==y x γγ。 (2)梁的抗剪强度 一般情况下,梁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工字形和槽形截面梁腹板上的剪应力分布如图5-3所示。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腹板中和轴处。在主平面受弯的实腹式梁,以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达到钢材的抗剪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因此,设计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v w f It VS ≤= τ (5-5) 式中: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设计值; S ——中和轴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 ——毛截面惯性矩; t w ——腹板厚度; f v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图5-3 腹板剪应力 当梁的抗剪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最常采用加大腹板厚度的办法来增大梁的抗剪强度。型钢由于腹板较厚,一般均能满足上式要求,因此只在剪力最大截面处有较大削弱时,才需进行剪应力的计算。

PKPM相关参数设定

一总信息 A)水平力与整体坐标角: B)1.一般情况下取0度,平面复杂(如L型、三角型)或抗侧力结构非正交时,理应分别按各抗侧力构件方向角算一次,但实际上按0、45度各算一次即可;当程序给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时,可按该方向角输入计算,配筋取三者的大值。 C)2.根据抗震规范5.1.1-2规定,当结构存在相交角大于15度的抗侧力构件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若程序提供多方向地震作用功能时,应选用此功能。 D)砼容重: E)钢筋砼计算重度,考虑饰面的影响应大于25,不同结构,构件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不同,饰面的影响不同,一般按结构类型取值: F)结构类型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 G)重度262728 H)钢材容重:一般取78,如果考虑饰面设计者可以适量增加。 I)裙房层数: J)1:高规第4.8.6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因此该数必须给定。 K)2:层数是计算层数,等同于裙房屋面层层号。 L)转换层所在层号: M)1:该指定只为程序决定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计算和内力调整提供信息,同时,当转换层号大于等于三层时,程序自动对落地剪力墙、框支柱抗震等级增加一级,对转换层梁、柱及该层的弹性板定义仍要人工指定。(层号为计算层号) N)地下室层数: O)1:程序据此信息决定底部加强区范围和内力调整。 P)2:当地下室局部层数不同时,以主楼地下室层数输入。 Q)3:地下室一般与上部共同作用分析; R)4:地下室刚度大于上部层刚度的2倍,可不采用共同分析; S)5:地下室与上部共同分析时,程序中相对刚度一般为3,模拟约束作用。当相对刚度为0,地下室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不考虑风作用。当相对刚度为负值,地下室完全嵌固 T)6:根据程序编制专家的解释,填3大概为70%~80%的嵌固,填5就是完全嵌固,填在楼层数前加“-”,表示在所填楼层完全嵌固。到底怎样的土填3或填5,完全取决于工程师的经验。 U)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V)1:可取1~5之间的数值,一般取2就可满足计算要求,框支剪力墙可取1或。 W)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X)1:内部节点:一般选择内部节点,当有转换层时,需提高计算精度时,可以选取外部节点。 Y)2:外部节点:按外部节点处理时,耗机时和内存资源较多。 Z)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AA)1: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 BB)2: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2.0,边梁1.5 我一般这样取。 但一直不太清楚:梁刚度放大系数到底对计算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结构整体刚度大了,就具体构件而言,梁分配的弯矩是不是大了,个人理解多多指正!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对现浇楼板而言的,其意义考虑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是梁的一部分。你的取法是正确的,因为中梁两侧都有翼缘,而边梁单侧才有。按我的理解,设置这一参数并不存在人为地去将梁端弯矩放大,而是还其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考虑翼缘的作用,那么你考虑计算用的梁的刚度比实际取小了。设置了这个系数,你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就更吻合了。 ========== 对楼上的回答补充三点: 1、梁刚度放大系数并不只对现浇楼板而言,对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也可考虑,不过放大系数应适当减小罢了。对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可不考虑。 2、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计算模型往往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穷刚,而面外刚度为0,这与实际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另外,计算中若将楼板设成弹性板,则梁刚度便不能放大,因为程序已自动计算了板的平面外刚度。所以梁刚度放大只适用于楼板平面内无穷刚假定的情况。 3、梁刚度放大系数与梁截面及板厚有关,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 能否详细说明一下 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和楼板厚度及梁截面的关系 比如有什么数字关系 ========== 我想profhxf 兄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对单根梁的计算来说应该就是按矩形梁还是T型梁的差异,那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梁配筋就应该小. 可我比较过一个工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2时,satwe的配筋结果比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1的配筋结果大.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 不知有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 ==========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bozhou兄所说:“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梁刚度放大的主要原因是板的作为梁受压翼缘对梁刚度的提高,并非由于板的平面外刚度,就算板平面外刚度的确为0,其对梁刚度提高同样是有贡献的。 梁刚度增大系数只对内力计算起作用,并不会影响配筋计算,因此同等内力下配筋并不会少。 另外,似乎有个“梁刚度增大,梁端弯矩也增大”的误区,其实梁刚度增大了,分配内力变化是难以一概而论的。以一双柱单跨梁为例:梁刚度增大时,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弯矩是变小了而不是变大(很显浅的弯矩分配法,也可以理解为梁刚度大了,柱子对其嵌固作用小了),相应的,跨中弯矩增大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则应该稍有增大。 ========== 抗震设计要做到“强柱弱梁”,要使梁中塑性铰先出、多出。由于楼板会加强梁的强度和刚度,

主要计算参数在midas Gen中的设置和重要设计指标的输出

主要计算参数在midas Gen中的设置和重要设计指标的输出 midas Gen是针对结构体系和构件来设置设计参数,不同于SATWE中参数集中输入的方式。刚使用midas Gen时,有时会不清楚设置参数的位置。本文简要总结了主要计算参数、设计指标在midas Gen中的实现,供参考。设计中关注的要点如下: 1 周期折减系数 2 计算振型数 3 梁刚度放大系数 4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5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6 框剪结构的0.2Q0调整 7 周期比 8 位移比 9 剪重比 10 层刚度比 11 刚重比 12 楼层受剪承载力 13 层构件剪力比 ----------------------------------------------------------------------------------------------------- 1、周期折减系数 高规强条 3.3.16要求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由于建模时不建立填充墙,造成结构的刚度偏小,因为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得到的地震力偏小。故周期折减系数对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从而对地震力进行放大考虑。 midas Gen实现:在定义反应谱荷载工况的对话框中,可进行输入。如图1。

图1 周期折减系数 2、计算振型数 高规5.1.13条“……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midas Gen中实现:在分析->特征值分析控制中设置,选择分析类型,输入振型数量。如图2。 图2 计算振型数量 计算完毕后,在结果->分析结果表格->周期与振型中查看振型参与质量,看是否X和y向平动,z向扭转参与质量合计超过90%。如超过,则说明振型数量足够,否则需加大振

结构计算书

重庆市方瑞实业有限公司2#楼结构计算书 计算: 校对: 四川域高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设计依据 (1) 三、结构计算时的荷载取值 (1) 四、基础(含总信息、周期计算文件、位移计算文件)…………………………… 五、基础………………………………………………………………………………………………… 六、楼梯………………………………………………………………………………………………一、工程概况 1、本项目主楼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结构高度49.70,房屋计算嵌固点均位于基础顶。 2、本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除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外,其余建筑耐 火等级为二级。 3、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1组,地震加速度0.05g,抗震类别丙类,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以下为 三级底部加强区以上为四级,裙房框架抗震等级为同剪力墙抗震等级。 4、场地类别I1类,特征周期0.25S。 二、设计依据 1.1 设计规范及规程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2 重庆信龙工程地质勘察有限公司2012年12月所作《方瑞.城市广场岩土工程勘告》》 三、结构计算时的荷载取值 3.1 楼(屋)面恒载标准值 ①.住宅楼面恒载(不含结构板自重 找平层、结合层、面层: 1.0 kN/m2 吊顶、抹灰:0.5kN/m2 ———————————————— ∑=1.5 kN/m2 ②.卫生间(填400)楼面恒载(不含结构板自重) 面层: 1.0 kN/m2 轻质填充材料: 0.4x10=4.0kN/m2

梁刚度放大系数表

2004001400 1.1E+092.2E+09 2.1062004001640 1.1E+092.4E+09 2.2422004501400 1.5E+093.2E+09 2.1032004501640 1.5E+093.4E+09 2.2332005001400 2.1E+094.4E+09 2.0952005001640 2.1E+094.6E+09 2.2282005501400 2.8E+095.8E+09 2.0842005501640 2.8E+096.2E+09 2.2222006001400 3.6E+097.5E+09 2.0692006001640 3.6E+098E+09 2.215200650 1400 4.6E+099.4E+09 2.053200650 1640 4.6E+091E+10 2.2062007001400 5.7E+091.2E+10 2.0352007001640 5.7E+091.3E+10 2.19420075014007E+09 1.4E+10 2.01620075016407E+09 1.5E+10 2.18120080014008.5E+091.7E+10 1.99620080016408.5E+091.8E+10 2.16720085014001E+102E+10 1.97620085016401E+10 2.2E+10 2.1522009001400 1.2E+102.4E+10 1.9562009001640 1.2E+102.6E+10 2.1362009501400 1.4E+102.8E+10 1.9372009501640 1.4E+103E+10 2.1220010001400 1.7E+103.2E+10 1.91720010001640 1.7E+103.5E+10 2.103b h h f b f I X I 0 I 0/I X b h h f b f I X I 0 I 0/I X 2504001450 1.3E+092.7E+09 1.9952504001690 1.3E+092.8E+09 2.0872504501450 1.9E+093.8E+09 1.9892504501690 1.9E+094E+09 2.0862505001450 2.6E+095.2E+09 1.9792505001690 2.6E+095.4E+09 2.0852505501450 3.5E+096.8E+09 1.9652505501690 3.5E+097.2E+09 2.0812506001450 4.5E+098.8E+09 1.9482506001690 4.5E+099.3E+09 2.074250650 1450 5.7E+091.1E+10 1.93250650 1690 5.7E+091.2E+10 2.06425070014507.1E+091.4E+10 1.91125070016907.1E+091.5E+10 2.05225075014508.8E+091.7E+10 1.89125075016908.8E+091.8E+10 2.0392508001450 1.1E+102E+10 1.8712508001690 1.1E+102.2E+10 2.0242508501450 1.3E+102.4E+10 1.8512508501690 1.3E+102.6E+10 2.0092509001450 1.5E+102.8E+10 1.8312509001690 1.5E+103E+10 1.9922509501450 1.8E+103.2E+10 1.8122509501690 1.8E+103.5E+10 1.97625010001450 2.1E+103.7E+10 1.79325010001690 2.1E+104.1E+10 1.959b h h f b f I X I 0 I 0/I X b h h f b f I X I 0 I 0/I X 3004001500 1.6E+093.1E+09 1.9063004001740 1.6E+093.2E+09 1.9973004501500 2.3E+094.3E+09 1.8983004501740 2.3E+094.5E+09 1.9973005001500 3.1E+095.9E+09 1.8853005001740 3.1E+096.2E+09 1.9943005501500 4.2E+097.8E+09 1.873005501740 4.2E+098.3E+09 1.9883006001500 5.4E+091E+10 1.8523006001740 5.4E+091.1E+10 1.979300650 1500 6.9E+091.3E+10 1.833300650 1740 6.9E+091.4E+10 1.96730070015008.6E+091.6E+10 1.81330070017408.6E+091.7E+10 1.9543007501500 1.1E+101.9E+10 1.7933007501740 1.1E+102E+10 1.9393008001500 1.3E+102.3E+10 1.7733008001740 1.3E+102.5E+10 1.9243008501500 1.5E+102.7E+10 1.7543008501740 1.5E+102.9E+10 1.9073009001500 1.8E+103.2E+10 1.7353009001740 1.8E+103.4E+10 1.8913009501500 2.1E+103.7E+10 1.7163009501740 2.1E+104E+10 1.874300 1000 1500 2.5E+10 4.2E+10 1.698 300 1000 1740 2.5E+10 4.6E+10 1.857 120100100120120100

SATWE设计参数说明(2010规范)

SATWE设计参数说明(参考依据) 一、总信息 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改变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方向,程序通过旋转整体结构实现,水平力与X轴夹角逆时针为正,如填入30度,则程序将结构顺时针旋转30度,以间接改变结构受力方向。 2、嵌固端: 《抗规》6.1.4;《高规》12.2.1; 3、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1)、6度抗震时,《抗规》3.1.2;5.1.6规定部分结构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2)、计算水平和规范简化方法竖向地震,参《抗规》5.3.1。 3)、计算水平和反应谱方法竖向地震,参《高规》4.3.14。 4、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抗规》6.1.3、《高规》8.1.3等条文中规定的“在规定水平力下...”中的“规定水平力”的确定参《高规》3.4.5条文解释及《抗规》3.4.3-2。 5、结构材料信息: 用于确定风荷载脉动增大系数,《荷载规范》公式8.4.3,风荷载作用下的阻尼比取值参《荷载规范》8.4.4。 二、风荷载信息:(风荷载计算依据《荷载规范》公式8.1.1-1) 1、地面粗糙度类别: 《荷载规范》8.2.1。 2、修正后基本风压: 部分风荷载敏感建筑应考虑修正,如《门刚规范》中规定的1.05的系数,此处应填入修正后的风压,程序不会修正。

3、X,Y向基本周期: 此处输入值用于计算《荷载规范》8.4.4-1中的共振分量因子R,用于计算风振系数,确定风荷载,程序会按简化方法赋初值,待SATWE计算得到准确的自振周期后,应回填计算。 4、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阻尼比: 《荷载规范》8.4.4。 5、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如《高规》4.2.2,此系数用于构件内力放大,不改变结构的位移,对于是否提高上述“修正后基本风压”,应另寻根据。 6、水平风体型分段数,各段体形系数: 1)、根据立面分段,且无需考虑地下室。 2)、体型系数参《高规》4.2.3. 7、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 用于折减设置多塔遮挡面的风荷载。 8、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阻尼比: 《高规》3.7.6。 9、顺风向风振: 《荷载规范》8.4.1,不考虑时风振系数取1。 10、横风向及扭转风振: 《荷载规范》8.5.1~8.5.4。 三、地震信息 1、抗震等级: 《抗规》6.1.2;6.1.3;8.1.3等。 2、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4.3.3;较规则的多层结构应可不考虑。 3、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抗规》5.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