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9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某女,23岁,几年前曾在某眼镜店验光配镜,双眼均为-3.00DS,矫正视力为0.8。现主诉长时间看远或看近后视物模糊,眼胀、头痛,自己怀疑近视度数又增加,特来本院重新验光配镜。在检影时发现影动时而顺动时而逆动,似调节过强,遂嘱其0.5%美多丽P眼水睫状肌麻痹下验光。验光结果为:OD 平光=1.0,OS平光=1.0。次日复查,裸眼远视力为OD 0.8 ,OS 0.8,自觉模糊不清,试镜至OD -1.25DS =1.0,OS -1.25DS =1.0,自觉亮度增加,清晰度提高。

在OU:-1.25DS基础上检查其视功能,结果如下:

Worth 4dots:4

立体视:OK

Amp(push-up push-away):OD 12D OS 12D

BCC:-2.50D 提示调节过强

NRA:+1.25D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PRA:-3.25D 提示调节过强

MAF:±2.00D 翻转拍20/30视标OD 6cpm fail (+)OS 6cpm fail (+)

提示调节过强

BAF:6cpm fail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眼位:6m 0

40cm 6△exo 提示集合略不足

加+1.00D 7△exo

加-1.00D 2△exo 刺激调节产生的集合比放

松调节产生的集合大,提

示调节过强

AC/A(阶梯性):2.5

NRV(-)6m x/12/2 40cm x/20/6

PRV(+)6m x/10/2 40cm x/18/8

二、解决方案

1、经试镜,暂按OU -125DS配镜。

2、视觉训练:(1)远近字母表操,±2.00D 翻转拍进行调节放松的训练。

(2)Brock线训练自主融像。(由于被检者双眼集合功能略差,会使用调节性集合来弥补其不足,造成调节过强,所以在训练调

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训练集合。

3、定期复查。

4、预期:(1)摘掉眼镜。

(2)改善视疲劳症状。

三、评价

患者所有有关调节功能测定均显示调节较难放松,NRA、单双眼的调节灵活度均较低,BCC也显示调节超前,由此分析该患者由于长期戴过矫眼镜,调节过度。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也与调节过度有关。此案例为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调节超前或调节痉挛造成的视远模糊现象,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可以使调节痉挛状态放松。表现为散瞳前验光有近视,散瞳后为正视。

临床上会遇到这种情况:被检者已经配戴的近视眼镜的度数远高于其实际度数,但是由于习惯了过矫的状态,如果验光师要降低近视度数到正常值时,患者反而会觉得正常度数的眼镜不够清晰,我们可以采取逐步降低过矫度数的方法,并积极地试行视觉训练,让患者尽快放松痉挛的睫状肌,从而改善视疲劳症状。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男,12岁,主诉看书5~10分钟后出现视物模糊及视疲劳症状。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平光(1.0) OS:平光(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0

近距水平隐斜:4△BO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8△BO

AC/A:4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4cm

远用BI聚散力(NRV):X/7/4

远用BO聚散力(PRV):9/18/12

近用BI聚散力(NRV):10/19/11

近用BO聚散力(PRV):12/22/10 符合Percival准则及Sheard

准则及1:1规则

聚散灵敏度(近):12cpm

BCC:-0.75D

MEM动态检影:OU 平光

负相对调节(NRA):+1.50D

正相对调节(PRA):-2.50D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3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0cpm fail(+)

OS: 0cpm fail(+)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0cpm 正镜片通过困难

二、解决方案

1、视觉训练: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操等。

三、评价

在这个案例检查中显示,双眼远眼位正常,近处有4△内隐斜,在近处如果出现内隐性,最好的途径是先寻找NRV数据群去证实集合过度。然而在这个例子中,近处BI 10/19/11,根据Sheard准则,负融像性集合10为内隐斜4的2倍,符合Sheard准则,集合过度的假设不成立。所有检查的结果患者的调节放松能力(MEM动态检影,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2.00困难,NRA)差。这个例子中我们诊断为调节过度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3004-2011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2011-03-17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发布 2011-03-17 生效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定义 (1) 3 鉴定原则 (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4)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实验室及鉴定人员的规范要求 (15)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标准 (16) 附录 D (参考性附录)眼外伤法医鉴定检验结果记录单(范本) (18) 前言 制定本技术规范的依据包括以下国家或行业标准: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1990年9月29日颁布实施的司发[1990]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90年4月2日颁布实施的法(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由公安部颁布实施的GA/T 14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1866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618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由公安部发布的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A/T 521-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编著的《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Fifth Edition)(《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本指南还参考了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文件(包括:《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图像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临床眼电图法国际标准》、《视诱发电位法国际标准》)。 本技术规范运用医学、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法医学检验、鉴定的实践而制定,为眼外伤后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参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夏文涛,刘瑞珏,朱广友,范利华,翁春红,陈捷敏,刘夷嫦。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1范围 本技术规范提出了视觉功能障碍检验和评估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人身伤害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中涉及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其它需要进行视觉功能检验和评估的法医鉴定亦可参照执行。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9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某女,23岁,几年前曾在某眼镜店验光配镜,双眼均为-3.00DS,矫正视力为0.8。现主诉长时间看远或看近后视物模糊,眼胀、头痛,自己怀疑近视度数又增加,特来本院重新验光配镜。在检影时发现影动时而顺动时而逆动,似调节过强,遂嘱其0.5%美多丽P眼水睫状肌麻痹下验光。验光结果为:OD 平光=1.0,OS平光=1.0。次日复查,裸眼远视力为OD 0.8 ,OS 0.8,自觉模糊不清,试镜至OD -1.25DS =1.0,OS -1.25DS =1.0,自觉亮度增加,清晰度提高。 在OU:-1.25DS基础上检查其视功能,结果如下: Worth 4dots:4 立体视:OK Amp(push-up push-away):OD 12D OS 12D BCC:-2.50D 提示调节过强 NRA:+1.25D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PRA:-3.25D 提示调节过强 MAF:±2.00D 翻转拍20/30视标OD 6cpm fail (+)OS 6cpm fail (+) 提示调节过强 BAF:6cpm fail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眼位:6m 0 40cm 6△exo 提示集合略不足 加+1.00D 7△exo 加-1.00D 2△exo 刺激调节产生的集合比放 松调节产生的集合大,提 示调节过强 AC/A(阶梯性):2.5 NRV(-)6m x/12/2 40cm x/20/6 PRV(+)6m x/10/2 40cm x/18/8 二、解决方案 1、经试镜,暂按OU -125DS配镜。 2、视觉训练:(1)远近字母表操,±2.00D 翻转拍进行调节放松的训练。 (2)Brock线训练自主融像。(由于被检者双眼集合功能略差,会使用调节性集合来弥补其不足,造成调节过强,所以在训练调 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训练集合。 3、定期复查。 4、预期:(1)摘掉眼镜。 (2)改善视疲劳症状。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https://www.doczj.com/doc/1d4286833.html,/article.php?articleid=4997 无论是哪一种感知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实践锻炼,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都无法发展。人们认为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手特别灵,其实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一、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特殊性,因此,在生活中,儿童的感官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进行了感知觉的锻炼和训练将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盲校,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就跟随奶奶一起生活,而年迈的奶奶不知如何抚养这样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奶奶只把她放在床上,哪都不去。孩子13岁才入小学一年级,可是仍然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与同龄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差异。她不能定向、步态异常;无法自己穿衣、叠被子;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鞋永远是反穿着……究其原因,与早期的感知觉没有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早期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施以科学的感知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得到充分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海伦?凯勒及我国在美获得医学博士的李雁雁就是良好的例证。 二、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原则 根据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感知觉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1.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 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将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大量视觉障碍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儿童发展的异常。例如,儿童行走能力的关键期在1岁左右。由于视力残疾和教育环境的不利,视觉障碍儿童行走技能的形成大概要延迟一年。但如果家长能在早期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行走环境,培养儿童的行走能力,不过度地保护和限制,视觉障碍儿童仍能形成正常的行走技能。 2.在视觉障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发展感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心理的发展都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要在活动当中,以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另外,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不能与实际社会生活脱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自卑心理而剥夺了儿童很多的活动及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周围,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剥夺,对视觉障碍儿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在活动中进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活动当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发展儿童的感知觉。 3.感知觉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运用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表象和概念脱节、概念掌握缺乏感性支持的现象。因而,感知觉训练中,应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词与所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儿童边感知边与相关的语言结合起来。训练者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感知觉训练当中把语言和训练相结合,还有利于儿童对感知对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受触觉感知局限性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往往在触摸过程当中很难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触觉训练中,训练者注意语言的指导,将会使视觉障碍儿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感知觉的训练应“因材施教” 视觉障碍儿童受失明的原因和时间、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感知觉的训练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在感知觉训练中注意培养儿重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影响的过程。因为视力残疾的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能动性比较低。因

案例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0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近用BI聚散力(NRV):15/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22/24/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5cpm 负镜片通过困难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操等。 三、评价 该患者年龄12岁,该年龄最低调节幅度应为12D,两眼调节幅度值均正常,PRA 低于正常值,调节灵敏度降低,且负镜片消除困难,且不能持久,诊断为调节衰弱。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案例 集合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2 集合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冯婧,女,16岁,主诉写作业久了容易困乏,容易串行,头痛,眼疼。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及视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5.50-2.00*180 (1.0) OS:-5.75-2.25*5 (1.0)Worth 4 dots: 4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6△BO 内隐斜,且近距大于远距4△,提示集 合过度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1△BI AC/A:7 高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4.5cm 集合近点变近 远用BI聚散力(NRV):X/10/8 远用BO聚散力(PRV):X/6/5 根据Percival准则(注视点位于该距 离正负融像性集合值中央1/3区域, 即舒适区域)及Sheard准则(负融像 性集合为内隐斜的两倍,即10超过2 的两倍)及1:1规则(内隐斜者其 BI恢复点值至少与其内隐斜值相 等),均在正常范围 近用BI聚散力(NRV):8/18/4 近用BO聚散力(PRV):20/23/16 负融像性集合(即8)低,不符合 Percival准则及Sheard准则(8不 能达到内隐斜 6 的两倍)及1:1 规则

BCC:+1.25D 调节反应滞后 负相对调节(NRA):+2.50D NRA正常 正相对调节(PRA):-0.50D PRA降低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0D OS:10D 调节幅度尚可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8cpm OS: 8cpm 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双眼调节灵活度(BAF):1cpm 负镜片不能通过提示集合功能过度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Brock线、偏振片、裂隙尺来训练近处散开功能。使BI恢复点增至6。 3、视近时加入1△BO三棱镜。 三、评价 分析该患者看近时内隐斜高于正常值,且近处负融像性集合储备值低于正常值,正融像性集合储备值偏高,可以诊断为集合功能过度。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男,22岁,主诉经常头晕,近距离阅读后明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旧镜度数:右眼:平光=1.0,左眼:-2.00=0.6。为其重新验光及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平光(1.0) OS:-2.75 (1.0) Worth 4 dots: 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1△BI 近距水平隐斜:5△BO 内隐斜,且近距大于远距4△,提示集 合过度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1△BI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时间:2010-10-08 来源:育宝网浏览: 269次 导读: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 时间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时间 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 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好的发展 机会。就失明的年龄而言,5、6岁被看作是一个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失明,其视觉表象较易消失掉,而在这个年龄之后 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可望保持住,这对其后来的学习将发 挥积极的作用,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 失明给盲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概括说来,盲童 表现有下列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1.盲相或称“盲态”,是盲人的一种特殊行为型态,通常在儿 童期已发展。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 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绕圈子转,表情呆滞,虚笑,行 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盲童身上 都得到同等程度的表现。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力是盲童 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Eiche1,1978)。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无法或难以掌握其 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而这种对于空间概念的缺乏,又使其按预定 的目标行动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盲童及其家长为了安个而过多 地在行动上予以限制,这也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视觉 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不良的影响。 3.知觉能力根据沃伦(Warren,1977)的研究,发现盲童在质地、重量,以及声音方面的知觉辨别能力,与眼明者差别不大,这可能 与对视觉的依赖较少有关。而在形状辨别,空间关系以及知觉运动 整合等较复杂的知觉任务方面,则逊于明眼者。 4.感觉补偿这是弥补感官组织缺陷的一种平衡作用。通常藉着 增强其他感官的功能,或是利用受损器官未损部分的功能,使得有机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有强烈的自尊心 视力障碍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视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2、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人们。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4、渴望幸福 视力障碍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视力障碍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5、渴望与人交朋友 表面上看他们很难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像我们一样有人和他们做朋友。 一般地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并非所有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 一、感知觉方面 由于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①。听觉损伤限制了儿童的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 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使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会说的很少。二、认知方面 1.语言与思维 听力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影响(Hallhan&Kauffman,1998;Kirk,Gallagher & Anastasiow,1998)o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经常是不通顺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不能适时形成口语,很多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外,听力障碍儿童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以及看话(亦称看口、唇读)作为与正常人的交流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活动因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缓慢受到影响,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即人的思维发展整个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儿童有正常的智力,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符号系统来进行非口语测验时,这些儿童会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很好( Schlesinger,1983)。但多数听力障碍者在学业成就方面有严重缺陷。尤其是与语言有关的语文能力。 2.观察力与想象力 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听力障碍儿童往往借助于“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视觉补偿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所以他们常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状态。 听力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会有不易交友的问题和寂寞的自我感觉。他们容易聚集在一起,彼此提供归属感与自尊心,而形成聋人文化(Moog & Geers,1991)。 三、情绪与行为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他们常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

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视觉障碍本身并不妨碍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事实上,出生后 几个月内,视觉障碍幼儿运动技能与正常幼儿并无多大差异(Warren,1984)。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迟缓 随着婴儿机体的逐渐成熟,在正常环境下,普通儿童运动能力 自然而然地有了迅速的发展。而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看不见自己周围 的物体.失去了够抓物体的动力,因此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能随肴机 体的成熟而自然地发展,因此有可能出现早期身体运动发展迟缓的 状况。特别是那些先天失明的盲童,更可能出现早期运动技能迟滞。格瑞庭(Grign,1984)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出生后就失明的儿童 对其运动技能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延缓早期运动技能的 获得。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先天失明的儿童喜欢俯伏在某一 个地方,以求保证自己的需要和安全。然而.长时期俯伏在某一个 地方,通常会引起运动技能,特别是身体移动、手的协调及健全肌 肉的发展迟缓,导致行走所需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使得行 走技能发展滞后或行走拙笨,延迟走路的年龄.最终影响体格的正 常发展。

谈到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视觉障碍 儿童的所谓“盲态”问题(blindism)。所谓的“盲态”,是指有些 盲人的特殊动作或习惯,如经常性按摩眼睛、挤眼、摆动身体、绕 圈子转、注视灯光和玩弄手指等。但伯林厄姆(Burling.ham,1964)及沃伦(Warren,1984)却认为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因为这些习癖(mannerisms)也可以在其他残疾儿童,特别是自闭症儿童、智力落 后儿童及情绪障碍儿童身上发现,甚至有些正常儿童也有类似的行 为表现。 笔者认为,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特别是视觉障碍兼有其他残疾 的多重残疾儿童确实存在着这种“习癖”,但由于这些“习癖”不 是视觉障碍儿童所独有的,也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所共有的,因 此最好不要称其为“盲态”,而以“习癖”代之。导致这种“习癖”的原因有许多种推测,综合起来可能有下述几种原因, 其一,盲童缺乏足够的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以至于 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刺激和活动(Warren,1984;Scott,1969); 其二,盲童因为旅行和身体活动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容易 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改变自己的环境,以满足身体的需要(Merry,1933;Hoshmand,1975);

案例 散开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4 散开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刘广闻,男,18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眼疼、眼酸,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容易困乏。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5.50 (1.0) OS:-6.00 (1.0) 远距水平隐斜:13△BI 近距水平隐斜:2△BI 看近隐斜在正常范围,且看远大于看近10△加+1.00D镜片近距水平隐斜: 7△BI AC/A:5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9cm 远用BI聚散力(NRV):X/24/18 不符合Percival准则及Sheard 准则(24不能达到外隐斜13的 两倍) 远用BO聚散力(PRV):X/9/0 近用BI聚散力(NRV):18/30/26 近用BO聚散力(PRV):16/22/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1.50D NRA略低 正相对调节(PRA):-2.25D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1.5D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8cpm OS: 7cpm 正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双眼调节灵活度(BAF):1cpm 正镜片不能通过 二、解决方案 1、全屈光矫正配镜。 2、视觉训练:(1)调节训练

(2)集合训练:Brock线、偏振片、裂隙尺主要训练远处融像范 围,需将储备量增至需求量的2倍。 3、看远时加入1△BI三棱镜。 三、评价 该患者看远时外隐斜增高,负融像性集合增高,正融像性集合降低,看近时正常,诊断为散开过度。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男,8岁,主诉无论视远视近都经常重影,视疲劳明显。左眼曾弱视治疗,现双眼矫正视力均能达到 1.0。查裸眼视力(远用):OD:0.4,OS:0.8;裸眼视力(近用):OD:1.0,OS:1.0。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美多丽P眼药水散瞳后验光,复验后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眼轴: OD 24.05mm OS 22.55mm 主觉验光:OD:-0.75 (1.0) OS:+2.00 (1.0) Worth 4 dots: 5 立体视:无 远距水平隐斜:10△BI 近距水平隐斜:2△BI 看近隐斜在正常范围,且看远大于看近10△加+1.00D镜片近距水平隐斜: 8△BI AC/A:6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9cm 远用BI聚散力(NRV):X/19/17 不符合Percival准则及Sheard 准则(19不能达到外隐斜10的 两倍) 远用BO聚散力(PRV):X/9/0 近用BI聚散力(NRV):X/26/18

案例 单纯内隐斜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5 单纯内隐斜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王洪庆,男,25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眼部疲劳、不适,眼疼、眼酸,视物久了会出现重影。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1.25 (1.0) OS:-1.50-0.50*180 (1.0) Worth 4 dots:4 远距水平隐斜:7△BO 近距水平隐斜:7△BO 看近和看远时内隐斜眼位基本相等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2△BO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4/1 负融像性辐辏(即4)减弱,不符合 Percival准则及Sheard准则(4不 能达到内隐斜7的两倍)及1:1规 则 远用BO聚散力(PRV):15/16/5 近用BI聚散力(NRV):13/18/3 负融像性辐辏(即13)减弱,不符合 Percival准则及Sheard准则(13 不能达到内隐斜7的两倍)及1:1 规则 近用BO聚散力(PRV):X/28/15 BCC:+0.50D 负相对调节(NRA):+2.50D

正相对调节(PRA):-1.5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0D OS:9.5D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11cpm OS: 11cpm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2cpm 负镜片通过困难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增加远、近负融像性范围,将储备量增至需求量的2倍。 3、视觉训练无效时,需要配戴加入2ΔBO三棱镜眼镜或+0.25D球镜。 三、评价 该患者看远、近时内隐斜高于正常值,且远、近处负融像性集合储备值低于正常值,诊断为单纯内隐斜。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朱彤,女,16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眼部疲劳、不适,眼疼、眼酸,视物久了头痛、易困乏。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7.00 (1.0) OS:-5.75-0.50*17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4△BO 近距水平隐斜:4△BO 看近和看远时内隐斜眼位基本相等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0 AC/A:4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4/1 负融像性辐辏(即4)减弱,不符合 Percival准则及Sheard准则(4不

辅具让视觉障碍者生活更美好

辅具让视觉障碍者生活更美好 小禾的话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到4500万,低视力人口是盲人的3倍,约为1.4亿人。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中,视力残疾人1233万,盲人约500万,低视力人口约710万,是世界上盲人和低视力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几乎所有的视力残疾人都可以通过辅助器具补偿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生活。然而,第二次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视力残疾人中获得辅助器具服务的仅占7.97%;其中城市14.49%,农村5.8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指出,要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扶持辅助器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 另外,低视力者对低视力辅具的应用意识还有待提高,有了好的助视设备,没有习惯去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视觉障碍者与辅助器具 视觉障碍泛指视觉功能的下降,主要表现为:看远/近视力的降低,颜色分辨力下降,对比度下降,视野丧失,对眩光敏感,难以适应光线的变化等。 不同原因引起的视觉障碍会有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导致视觉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几种情况: 白内障:主要症状包括在无痛情况下视力逐渐模糊。对光线敏感,出现复视,夜间视力变差,看到的物体会褪色或变黄。在各种导致视力残疾的原因中,白内障居首位。 青光眼:会出现周边视野缺损的症状,俗称“管状视野”,严重者可导致全盲。 黄斑变性:视野中心出现暗点,易产生眩光,会导致视力、对比敏感度及颜色辨别功能丧失,最明显的症状是中央视力逐渐丧失。 白化病:病患者常有眼球震颤、斜视、畏光的现象。常用单眼看东西,阅读时常米眯着眼睛或过分靠近视标、用手指指字、偏头看事物或摇动头部,容易疲劳;会遇到跳字跳行、重复、相似字混淆等问题;阅读后会感到头痛;书写时字体松散歪斜,手眼不协调,走路时偏向一侧或撞倒东西。 什么是视觉障碍辅助器具? 视觉障碍辅助器具是指可以减轻或消除视觉障碍的各种装置或设备,换言之,使用这类辅助器具是为了改善或代偿视觉功能。 视觉障碍辅助器具可分为视觉性和非视觉性器具两大类。 视觉性辅具是指可以通过视觉途径帮助视障者提高视觉能力的设备或装置,又分为光学、非光学、电子助视器三类。 光学助视器比较常见,有手持、立式放大镜,眼镜式、单筒、双筒望远镜等。光学助视器具有容易使用、携带方便、价格低等特点,也是低视力患者使用的主要助视器具;但它也存在一些使用上的局限性,如放大倍数低,阅读范围小,长期使用会引起姿势不良,会受到光源的影响等。 非光学助视器,指通过改善周围的环境来提高视觉效果。如:放大的印刷品以改变阅读

案例 调节衰弱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1 调节衰弱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马冬雪,女,12岁,主诉希望尽可能避免近距离工作,眼畏光、不适,易困乏。看书时觉得文字移动、跳动、游动并在纸面上漂浮。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0.25-0.25x10 (1.0) OS:-0.50x175 (1.0)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3△BO 近距水平隐斜:1△BO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3△BI AC/A:4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近用BI聚散力(NRV):15/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22/24/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1.00D 正相对调节(PRA):-1.25D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2D 调节幅度正常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5cpm OS: 5cpm 正负镜片通过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4cpm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操等。

三、评价 该患者年龄12岁,该年龄最低调节幅度应为12D,两眼调节幅度值正常,NRA/PRA均减弱,BCC正常,调节灵敏度降低,诊断为调节灵敏度降低。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马冬雪,女,12岁,主诉希望尽可能避免近距离工作,眼畏光、不适,易困乏。看书时觉得文字移动、跳动、游动并在纸面上漂浮。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0.25-0.25x10 (1.0) OS:-0.50x175 (1.0)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3△BO 近距水平隐斜:1△BO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3△BI AC/A:4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近用BI聚散力(NRV):15/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22/24/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1.00D 正相对调节(PRA):-1.25D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2D 调节幅度正常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5cpm OS: 5cpm 正负镜片通过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4cpm 二、解决方案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2011-12-12 22:06:28) 摘要: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 人眼所产生,对于正常人来说,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中,80%来自视觉。由于视觉缺陷,导致视觉障碍儿童在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元认知、情绪情感以及人格方面有其异于正常儿童的特点。本文就其各方面的特点加以阐述。 关键字:感觉补偿刺激信息 1.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征 人类认识世界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然而对于感官障碍儿童而言,由于他们感觉器官受到损害,正常儿童感到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可能觉得十分困难。而且,他们在客服感官障碍的同时,可能会形成一些与正常人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由于视觉障碍 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这样一条重要的感觉渠道,因此为了弥补 视觉信息的缺失,有严重的视觉障碍的儿童在其他感觉渠道得到一 些信息的补偿,就可能导致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形成一系列不同于正 常儿童的感知特点。 1.1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特点 听觉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视 觉障碍的儿童部分或全部的丧失了视觉,因此听觉成为他们认识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 途径。人们通常会认为,视觉障碍的儿童听力天生的比正常儿童要 敏锐,但是,苏联学者捷姆佐娃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盲童与正常 儿童相比,在各种频率上的听力阈限差别不大,两类儿童的纯音听 力感受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由逐步提高的趋势,并不存在盲童的 听力比正常儿童更好的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不断地改善,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影响视力障碍的因素会有 所变化。由于视觉信息的缺失,客观上。盲人更多的依靠听觉,使 听觉得到了锻炼。研究还表明,受过训练的盲童的听力与明眼儿童 的相比主要表现在盲童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与较强的听觉记忆力。

案例 调节功能不足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8 调节功能不足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王山珊,女,9岁,因为视近复视前来就诊。在一年以前,孩子曾抱怨弹琴时看五线谱非常累,且经常跳行,眼部常胀痛不适,家长一直认为是因为年龄小,表述不清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出现视近复视。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无明显眼部疾病,眼部检查如下: 裸眼视力(远用):OD:0.7 OS:0.7 裸眼视力(近用):OD:1.0 OS:1.0 主觉验光:OD:-0.75 (1.0)OS:-0.75 (1.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13ΔBI 加+1.00D镜片近距水平隐斜: 15△BI AC/A:2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14cm 远用BI聚散力(NRV):X/7/8 远用BO聚散力(PRV):X/6/5 近用BI聚散力(NRV):8/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13/22/16 BCC:+0.7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0.50D 提示调节不足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2.5D OS:2.5D 单眼调节灵活度(BAF):OD:3cpm OS: 3cpm 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双眼调节灵活度(MAF):1cpm 负镜片不能通过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着重训练调节功能并辅以一定的集合功能训练。 三、评价 该患者调节幅度明显降低,视远眼位正位,视近表现为外隐斜,且集合近点数值增加。患者的原发问题为调节功能不足,集合不足为继发因素。由于调节力不足,导致调节性集合降低,患者视近时出现外隐斜;由于调节幅度下降、调节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视障对个体运动及身体的影响 一、视障对个体运动的影响 个体动作发展除了大脑、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关节等生理因素的参与外,也是在与个体的知觉、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连环。个体成长的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练习动作、获得动作反馈的机会,因而不仅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影响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个体面临的动作任务是动作发展的外部要求和动力,个体在当前感知环境内是否表现出某个动作,取决于环境对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视觉是个体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大多数感知信息都是由视觉提供的。与肌肉组织前庭器官提供的感知觉信息不同,视觉感受器提供的信息引发个体对自我动作的感知,并提供了姿势控制的重要信息。因此,虽然视障与动作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动作发展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动作发展的缺陷又对儿童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学者先后做了一些相关的追踪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45 年~1952 年诺瑞斯、斯帕丁和布鲁德建立的视障儿童运动常模(诺斯布常模),1957 年马斯费尔德和布什霍尔茨研制的“马-布”量表,1977 年费来伯格在持续了十年追踪研究之后提出的视障儿童行走发展顺序图。 如果将视障儿童动作发展与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相比,就会发现:在与行走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发展上,早期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障儿童明显要比明眼儿童缓慢。 明-盲儿童行走动作发展历程对照表动作诺斯布常模马- 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对熟悉& 独A 声音微 笑0~1 岁1~3 个月0.7~6 个月,平均2.1 个月回避陌 生人7~15 个月,平均12.5 个月3~8 个月平均4.8 个月分离保 护11~21 个月,平均11.5 个月续表(1 )动作诺斯布常模马-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伸手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