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儿真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1)甲、乙两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哲学的哪两大阵营?

(2)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惠施的说法属于哲学上的什么观点?

提示(1)①甲、乙两人是围绕着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即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讨论的。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①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惠施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肯定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注意把握“两个划分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不能相互混淆。

据天文学家预测,2016年将发生5次日食、月食,其中我国可观测3次,这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正确认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A.意识和物质关系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解析]古人认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不可知,而现代人能对其作出精确预报,证明其可知,表明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正确;意识和物质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符合题意,A不选;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不选;材料未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C不选。

[答案] D

探究点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背景材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如何才能“心想事成”?这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能不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以及它们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形式。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提示(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地位和作用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切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是关系到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2)从世界观角度看,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决定了哲学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回答哲学其他问题的方式和方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为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方向是错误的。

(3)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问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哲学上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问题,不仅是因为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而且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

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是指世界观,④是指哲学的任务,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易混比较]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区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联系

而形成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与思维相对应的是主观,与存在相对应的是客观,不能颠倒对应次序。

[易错警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点拨](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题中观点把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说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片面的。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点拨](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

《虎妈猫爸》引发的亲子教育反思

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与热议,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它向观众传达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作为当代父母的典型代表,也曾随波逐流,试图把别人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但面对女儿的痛苦和抵触,“虎妈”进行了积极的反思,最终做出了符合女儿实际的正确选择。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其实是在呼唤自省精神,这种精神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尤为可贵。

1.“虎妈”的亲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际之间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

提示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结合材料中“虎妈”的育女过程,谈谈你对这一哲学问题的认识。

提示(1)在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虎妈”试图把别人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这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后来做出了符合女儿实际的正确选择,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2)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虎妈”积极反思自己,从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具有同一性。

1.电视剧《虎妈猫爸》引发的亲子教育反思,充分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A.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C.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D.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出现的原因。A符合题意,应入选;B、C、D三项干肢不符,应排除。

2.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回答是不同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作出了解释

B.对意识与物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D.对人的意识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解析:选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意识与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虎妈”在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后,最终做出了符合女儿实际的正确选择。这说明()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

B.思维对存在起着决定作用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存在的源泉和动力

解析:选C。“虎妈”经过积极的反思,使教育理念符合了女儿的实际,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应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②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②③正确。①④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不符合题意。

2.哲学自产生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争论永不停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具体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问题

D.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决定谁的问题

解析:选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义。因此,二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故A项正确。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②哲学发展的方向

③哲学的产生过程

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据教材知识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②④观点正确。

4.网络文艺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面对这种情况,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无疑给网络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材料说明了() A.存在决定于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解析:选C。面对网络文艺现状,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符合题意;存在决定思维,A项说法错误;思维依赖于存在,存在不依赖思维,B项说法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项说法太绝对。

5.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等。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新建构。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

③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④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③④B.①③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C。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

新建构”,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哲学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

6.材料一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尼采从不信仰上帝,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写道:“你听到狂人的故事吗?他白天打着灯笼,满世界地寻找上帝,上帝怕是像小孩子一样迷路了吧?上帝怕是躲藏起来了吧?上帝怕是害怕我们吧?上帝怕是远航了吧?上帝怕是搬家到别处去了吧?而狂人却满脸严肃正经:你们知道上帝在哪里吗?我告诉你们吧,上帝死了!是我们杀了他。”

(1)材料一和材料二实质上都是在探索一个什么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哲学思想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3)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

解析:第(1)问的答案要结合材料,主要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第(2)问要分别阐述两者的基本观点;第(3)问根据两则材料中的不同的回答,可知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

答案:(1)探索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材料一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材料二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上帝。

(3)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但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解析:选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排除。

2.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或哲学最高问题。恩格斯于1886年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包括()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②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系问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选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②③正确,入选;①④错误,应排除。

3.下列表述,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是()

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想问题、办事情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解析:选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只有A项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解析:选C。“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C符合题意。

5.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

解析:选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形与神”“心与物”等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A正确。

6.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思维决定存在

③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企业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其经营者的思维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说明存在决定思维,①正确,②错误;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错误,④正确。

7.爆发于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以其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震惊了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也集中力量加快对此疫情的研究,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直接创造存在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世界是可知的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C。“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说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人们可以通过思维的眼睛揭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当选。②错误,思维不能直接创造存在;③与题意无关。

8.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是()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B.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解析:选C。哲学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才能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2016年4月,日本、缅甸、印度边境、菲律宾、阿富汗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多国相继发生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引发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可借助发达的预警和信息传播技术,在破坏性较小的地震纵波到达地面时立即发出警报,在导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横波到达之前,为人们逃生抢出几秒至几十秒的宝贵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应对大地震等相关灾害时将会更加从容不迫。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些基本观点?

(2)这些基本观点在哲学上统称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解析:本题以古代和近代以来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第(1)问,在古代人们认为地震是“天意”,反映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近代以来,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并积极应对,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第(2)问,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阐述其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1)①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古代的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反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认识存在,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与不可知论。

②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并积极应对,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地认识存在,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可知论。

(2)①这些基本观点在哲学上统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体味文化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本单元知识是全书的起点,主要站在是什么、为什么角度阐述文化的基本理论,为后面学习文化发展的一般措施、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知识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概念,如内涵、外延、特点等,其次引导学生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文化的作用,这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个人等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3.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4.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重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难点: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从时间上看,无时不在;从空间上看,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 环境;各地的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判一判]文化就是指包括“三观”在内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 提示:错误。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两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从产生过程看: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呈现形式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想一想]2019年中秋过后,有网友发出了如下感慨: 甲说:“一个传说,前人创造而后人享用。” 乙说:“一个月饼,传承文化并表达精神” 你能站在文化特点角度理解上述两句感慨吗? 提示:甲的感慨体现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乙的感慨体现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展示精神生活和传承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判一判]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力量。() 提示:错误。文化能够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它本身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政治必修4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各自地位分别是什么? (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2.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辨析: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图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特别提醒]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

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典例应用] (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科学家的新发现,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当选。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且与题意不符;C在材料中未体现;D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答案] A 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必然结果。(×) 辨析: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各种哲学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2.不管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研究哲学,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把钱作为财富的象征,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钱变得十分的神秘。那么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钱我们所说的货币,我们这节课学习货币,那我们首先知道什么是货币?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想了解什么是货币我们必须了解三个问题: 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一:“商品”是什么?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商品,并说明理由。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医院里氧气瓶中的氧。 (2)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3)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4)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知识理解】 1.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交换,一个是劳动产品,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2.判断某种商品是否是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即看物品是否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是劳动产品;二是否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2)属性法。是否同时具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3)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如离开流通领域的礼品就不是商品,待售产品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商品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 4.商品可以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把钱作为财富的象征,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钱变得十分的神秘。那么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钱我们所说的货币,我们这节课学习货币,那我们首先知道什么是货币?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想了解什么是货币我们必须了解三个问题: 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一:“商品”是什么?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商品,并说明理由。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医院里氧气瓶中的氧。 (2)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3)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4)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知识理解】 1.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交换,一个是劳动产品,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2.判断某种商品是否是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即看物品是否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是劳动产品;二是否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2)属性法。是否同时具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3)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如离开流通领域的礼品就不是商品,待售产品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商品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 4.商品可以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情景营造:课堂探究1。 设计意图:启迪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 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 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四、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课堂设问:请同学阅读P9的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点拨: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其实,在我们身边

18 19第1单元第2课第2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学习目标:1.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2.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培养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感。重点:1.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难点: 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基础初探] 一、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①含义: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参与民主决策。 ②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③意义: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专家咨询制度 ①含义: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参与民主决策。 ②意义: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①含义: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 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②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③意义: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 ①含义:决策机关为拟定的决策方案举行听证会,公民对决策方案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②意义: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是为了决—利民。 二、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 1 ?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⑵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预习提升] 1.判断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表明公民可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 (2)在我国,公民可以进入决策机关,审议制定决策。( ) (3)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4)只要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 (5)民意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 (6)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 【答案】(1)X (2) X (3)V (4)X (5) X ⑹V 2.连线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19探究问题 【提示】(1)第一种观点错误,它否认了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观点正确。这种决策观点充分发扬了民主,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公民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形成的决策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这样的决策才是科学合理的。 (2)公民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 2 .教材P20探究问题 【提示】(1)编辑手机短信、通过网络发表建议等方式。 ⑵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回答。

第1课 第一框《我知我家》教案1

八上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所以,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单元内容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包括三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和“难报三春晖”。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主要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能身体力行,将孝亲敬长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包括两框:“严也是一种爱”和“两代人的对话”。“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到父母对子女的严要求体现的是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就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铺垫和前提。在“两代人的对话”一框中,教材提出从尊重、理解、讲艺术等角度处理亲子沟通。 “善与父母沟通”的主题探究,在于帮助学会体会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有效的办法。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观念和技巧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亲子状况、具体问题的处理、应对策略进行编排。 单元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课标要求: 第一课对应的课标依据: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第二课对应的课标依据:课标中“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课标“活动建议”中“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的内容,是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自我教育活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课后践行为主。学生

2016秋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于2016年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谋经济转型,这不是国家拍脑袋决策,①而是依据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抉择,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 【设问】试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第一步:获取信息,调动知识

第二步: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分析 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依据了国内外发展形势,正确地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十三五”规划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一、选择题 1.庄子指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这一观点是( ) A.意识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 B.思维与存在无同一性的不可知论 C.物质决定意识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可知论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仁与义、是与非没有绝对的取舍标准,无法辨别清楚。此观点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其他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这些辩论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 A.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 B.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强调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集中讨论的问题都与哲学有关,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答案选C。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A选项错误。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选项错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志,D选项错误。

第1单元 第2课 第1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讲义-【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

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

议题一| 市场调节及其利弊 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已由11月11日的49.61元/公斤降至48.13元/公斤,降幅达3.07%,完成11月以来首个五日连降。可以说这次生猪价格回落速度是非常大的。主要是由于立冬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猪病高发期到来。养猪人担心非洲猪瘟疫情等不确定原因发生,加上屠宰场为促进销售降低肉价,引发恐慌性抛售,这也加剧了短期内猪价震荡下跌。在此之前的10月,猪价却曾因产能缺口、养殖户囤母惜售等原因,一度站上52元/公斤的历史高位。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猪肉供求是如何调整的? 提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猪肉供求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材料说明单纯的市场调节有何弊端? 提示: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1.资源配置 (1)原因: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3)体制: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2019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第1课同住地球村第1框开放互动的世界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 【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经济全球化。 2.难点:文化多样性。 【课堂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我和你》,多媒体展示歌词: 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 思考与探究: 从歌曲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点拨:从舒缓、悠扬的歌曲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正在变小,但我们的生活的圈子在变大,我们同住地球村,共享世界的绚丽多彩。 二、教学建议 1.共同的家园 活动一:时事播报 ☆2018年6月14日,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在莫斯科卢日尼基球场上演,开幕式表演就像一场小型的演唱会,虽然简短,但极具足球色彩和文化韵味。开幕式结束之后,参加揭幕战的俄罗斯与沙特球员入场,在护旗手中,有6位是来自中国贵州丹寨的学生,他们从4 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为世界杯增添了中国元素。 ☆2018年6月12日,由中国中船集团江南造船厂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箱位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宇宙轮在上海交付。宇宙轮是中船集团为中远海运承揽的6艘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首制船,其余5艘同级别船将在2019年交付完毕。届时,中远海运将把这6艘海上巨无霸级别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投放到远东到欧洲的航线上运营,助力“一带一路”。 …… 思考与交流: 任务一:请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继续播报新闻。 任务二:透过上述新闻,你觉得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任务三:世界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拨:(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发展的世界、紧密联系的世界。 (2)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2.放眼全球经济 活动二:一个中国人的早晨 家住市区的张良早晨起床后先用潘婷(美国)洗发水洗头,然后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 欧莱雅(法国)洗面奶,穿上阿迪达斯(德国)外套和耐克(美国)运动鞋,吃了昨晚买的肯德基(美国)汉堡,喝了杯雀巢(瑞士)咖啡,带上索尼(日本)mp5和三星(韩国)手机,刚出门遇见邻居王叔叔开着新买的奔驰(德国)汽车…… 思考:(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在中国,我们可以享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你能说出我们中国产品远销海外,影响外国 人生活的例子吗?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第二课2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学案 知识盘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栝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释疑解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两对概念一一对应。)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为思维(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

第一课第一框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 第一课时感受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变化,领略现代文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发展中的成果与困难,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探寻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重点难点】 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 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探寻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说一说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3、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4、我国当前社会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质疑问难 ★亲身体验:体验生活变化 说一说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实话实说:对比过去的生活,体验现在的幸福,袒露真实的情感: 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人们用芭扇纳凉、火炉取暖,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人们只求吃饱穿暖,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畅所欲言:结合自身观察,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你家乡的巨大变化 ●水到渠成:从上面材料中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巨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真情感悟:领略现代文明 读一读:阅读文本P3-5图片和相关内容,合作探究,并分组交流 ◆文明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如何理解? ◆举一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悟祖国 面貌的巨大变化 经济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解析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例题:(2015年山东文综政治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世界观与方法论 【名师点睛】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

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对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要明确,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谈到哲学时说的话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因此他这么讲的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其它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合,因此,本题选D。 【名师点睛】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哲学基本问题》导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运用: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学习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 什么是物质?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 什么是意识呢?如高山流水、房子汽车、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 。 跟踪练习: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问:王夫之和贝克莱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有何不同?分属何种哲学阵营?

(2) 跟踪练习: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 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材料二:“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 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 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 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 马克思和庄子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有何不同?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P11的材料(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 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 为什么? 可见:1. 另外: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 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最新同步精品练习:第1课第1框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 1 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 目前来说,最方便的车票分销方式莫过于网络直销即电子车票。火车票网络服务可以解决老百姓买火车票不方便的问题,同时也为老百姓购票节省了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特别是为商务人士出行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 D ) ①使货币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②没有改变货币本身固有的职能 ③使用的是虚拟货币④使得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并不会使货币职能发生变化,①不选;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没有改变货币本身固有的职能,②正确;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用的不是虚拟货币,③不选;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通过网络直销电子车票,这表明它使得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④ 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2. “打车软件”是一种智能手机应用,乘客可以便捷地通过手机发布打车信息,并立即和抢单司机直接沟通,大大提高了打车效率。通过手机“打车软件”预约用车将收取一定费用。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C ) ①“打车软件”属于商品,因为其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打车软件”不是商品,因为其是“无 形”的服务③“打车软件”方便了乘客,这是商家开发软件的目的④“打车软件”作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解析] “打车软件”属于商品,因为其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①正确;“打车软件” 属于商品,②错误;商家开发软件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方便乘客,③不选;“打车软件”作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3.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进行结算的一种方式。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完成交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 A ) ①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②流通中所需的现金量减少 ③货币周转次数减少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do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政治 课程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学时:一课时 使用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章节名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 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哲学的基本派别。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含义及其 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收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漫画、情 境材料。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 自学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讲授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