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2007年第1期(总第187期)

教育探索

EDUCATIONEXPLORATI ON

No .1,2007

General ,No .187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张 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武汉430074)

摘 要:教师的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合理、优化的能力结构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运用文献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法,科学探讨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机构成,对建构教师能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理应成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系既完整统一,又相对独立并交相辉映。 关键词: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78-03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张波(1961-),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素质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教师能力结构是怎样的,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1],并且,各能力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 一、建构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1.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就当前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经济竞争来看,实际反映出的是各国间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便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和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2]。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教育要培养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提高人才的应变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要培养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对承担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来说,其能力要求也应是多方面、高规格的,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2.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开发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3]。素质教育以提高人才

素质为宗旨,以全体学生所有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它“不仅发展人的知识、文化、身体,而且能发展人的智力、能力,能发展人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4]。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以教师良好的素质为基本保证。由

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式和开放性的,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而言,其要求也应是多维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的。

3.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5]。由此可见,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成为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条件。如果对能力与活动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一方面,一种能力并非只对一种活动起作用,而是常常对多种活动都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活动,又都要求有多种能力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是一种艰巨、复杂、体现出鲜明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绝不像企业工人那样,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上,依照标准化的程序操作即可进行。教师的工作是难以用标准化来度量的。因此,根据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教师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综合化的构成方式。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

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

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要真正做好这些,教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6]。教师缺少了这种职业素质,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7]因而,教学能力应成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本文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划分为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参考书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讲授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检查教学效果的能力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八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3%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讲授能力(96.52%),其次是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94.35%)。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师以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教育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一个研究者,因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对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不管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8]。不仅如此,教师置身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不断发展改革着的社会中,就更需要以研究的眼光和研究的观点,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及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一切。正如阿罗诺维茨(Aronowitz,S.)和吉洛克斯(Giroux,H.)在《被围攻的教育》一书中所建议的那样,教师们必须变成比现在更加独特的“知识分子”。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成为贬义上的“迂夫子”或“老学究”。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关的理论。“教师与学生一样,不应该沦为纯粹的`存储'教育的对象。教师必须成为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即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在这种探究中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思想为主要投入。只有以这种方式教师们才能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广泛的教育影响”[9]。

但长时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没有取得它应有的位置。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总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自己不必去研究,也没有能力去研究。殊不知,专业人员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理论性的或基础性的,并不一定都切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再者,单凭专业人员的研究,也难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当前,“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10]。“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诸多新的教育问题面前,完全靠传统、靠经验、靠拼时间和体力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所以,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教师应从一切凭经验办事的老路上走出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和着力加强的能力。

本文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划分为选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教改实验能力以及撰写报告和论文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五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3%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为教改实验能力(91.74%)。

3.管理能力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管理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工作带有较多的管理成分。美国《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11]240。苏格兰则将“组织班级和课堂,确保所有学生在个人、小组或班级学习时安全和有效地学习”,“使用适当的奖励、惩罚等手段,公正地、慎重地和体谅地管理学生的行为,并知道何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建议”等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作为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列入《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标准》[11]300-301。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也无不十分重视教师管理能力的培养。

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管理却持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管理只是领导的事,教书才是自己的事。实际上,教书也需要管理,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不仅班主任工作、年级组工作、教研组工作及第二课堂活动等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管理,就是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周密计划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果断决策、严密组织、适时调控、及时矫正、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管理过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努力做好校内外各种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在教育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占有各种教育信息,合理运用时间,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注意搞好自我管理。由此

可见,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教师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一个缺乏管理能力的教师,不仅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学校领导者,而且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科任教师。

本文把教师的管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参与学校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八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76%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认知能力和指导评价能力(均为90.43%)。

4.创造能力

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教育设计、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12]。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曾一再倡导教师要具有创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比做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创造真正的人。在当代日本,尤其重视教师的创造能力,许多教育家都把开拓创新能力视为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再就现代社会人才观念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因为“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人才。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人才,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创造是人才之本”[13]。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富有成效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而不能“倾向于按照学校教科书和学科教学法参考书已规定好的路子来进行工作”[14],从而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或完全凭借他人的经验去做事。这不仅造就不出在教学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工作上充满灵感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而且也难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整个教育界也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教师理应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本文把教师的创造能力划分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法变式能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探索思想教育新形式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五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6%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91.74%)。

三、教师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

在教师的能力素质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交叉,呈现出内在的联系性。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密切相关。一个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的教师,很难说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教师良好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则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科研能力体现出一种较高的创造性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教师的教学与管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催化和深加工,它不断使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形成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良性循环。管理能力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又是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教师的科研活动,均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科学管理活动。因而,教师的管理能力自然也就成为教师有效地实施教学与科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创造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最高体现,是教师能力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理应包含鲜明的创造成分。

总的说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基本上包括了教师能力的主要要素,这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搭配,便可形成较为合理、优化的教师能力结构。因此,本文将上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确定为中小学教师能力结构的四个一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十六种能力被视为二级指标,它们共同组成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张波.对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能力素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108.

[2]梁春涛.人才观问题讨论综述[J].教育改革,1996(4).

[3]山东省教委师资处.素质教育指导手册[M].济南:明天出版

社,1993:12.

[4]上海市教委师资处.普教干训研究:中学素质教育专辑[G].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普通心理学编写组.普通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6]杨文华.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6(2):19.

[7]华中师范学院.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2.

[8]Stenhous e,L.(1975).CurriculumResearchandDevelopment,Introd-

ucati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9]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

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51.

[10]李喜平.树立“科研兴教”意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N].中国

教育报,1996-05-30.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王铨全.教师之友[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160.

[13]王鸿汇.现代教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4]孙志学,张同国.论教师的创造能力及其培养[J].绥化师专

学报,1994(2).

〔责任编辑:徐光宗〕

《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幼儿园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幼儿园读书笔记 在本次高级教师培训班的中,我学习了《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一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他的通篇内容都很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所以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看后感受很深,也得到了许多的启发。 反思活动是我们天天在做的功课,但是虽然天天做,也不一定已经做得很好了。通过看本书,我对反思活动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幼儿园的反思活动他有三种形式,即内省、撰写文字材料、与人交流三种方式。任何一种反思的形式只要好好地去把握,用心地去做都能让我们收益匪浅的。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并且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今后在反过来来看这件事,坚持关注一件事情,都能让我们的感受越来越多的。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反思有两条主线: 一、关注教师的反思,他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反思: 教育目标的适宜性: 1、是否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本班幼儿现有发展水平指定目标。 2、是否考虑幼儿的已有和能否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目标的反思是对整个教育活动反思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与教育策略的运用、环境材料的提供都是为了事先目标即儿童发展,所以在反思一个活动时,首先和重要的应是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宜性的分析) 教育内容的适宜性: 1、是否依据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需要,或是否将学习内容与儿 童的兴趣需求有机结合。 2、是否体现了为实现目标和为儿童发展服务。 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1、是否依据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学习特点确定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并充分体现灵活性、启发性、多样性与创新性。 2、策略的实施是否能够对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能提出挑 战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幼儿思考,是否给于幼儿积极的回应等。 环境材料的支持性: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张建伟当前,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技术只有为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对实际教学产生实际影响,因此,教师素质日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核心问题。 一、当前的两种分析思路 对事物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思路。在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时,当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1.从教学中的具体活动形式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 许多学者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不同活动来分析教学能力 的结构。比如,万云英(1987)把教师的教育能力区分为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洁生动的言语表达能力、机敏地处理偶发事事件的能力、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具有创造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五个方面。这种划分方法是较为常见的思路,潘菽(1980)在分析教师的教育能力时也基本采用了这种

思路。 2.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最近,有的学者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比如,有的学者(周建达、林崇德,1994;沃建中,1994)把教学能力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3.对两种思路的评析 应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划分,但划分应该是有依据的,在逻辑上是严

最新《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幼儿园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幼儿园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幼儿园读书笔记在本次高级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一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他的通篇内容都很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所以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看后感受很深,也得到了许多的启发。 反思活动是我们天天在做的功课,但是虽然天天做,也不一定已经做得很好了。通过看本书,我对反思活动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幼儿园的反思活动他有三种形式,即内省、撰写文字材料、与人交流三种方式。任何一种反思的形式只要好好地去把握,用心地去做都能让我们收益匪浅的。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并且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今后在反过来来看这件事,坚持关注一件事情,都能让我们的感受越来越多的。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反思有两条主线: 一、关注教师的反思,他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反思: 教育目标的适宜性: 1、是否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本班幼儿现有发展水平指定目标。 2、是否考虑幼儿的已有和能否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目标的反思是对整个教育活动反思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与教育策略的运用、环境材料的提供都是

为了事先目标即儿童发展,所以在反思一个活动时,首先和重要的应是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宜性的分析) 教育内容的适宜性: 1、是否依据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需要,或是否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兴趣需求有机结合。 2、是否体现了为实现目标和为儿童发展服务。 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1、是否依据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学习特点确定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并充分体现灵活性、启发性、多样性与创新性。 2、策略的实施是否能够对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幼儿思考,是否给于幼儿积极的回应等。 环境材料的支持性: 1、是否营造宽松、自主、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活动氛围。 2、是否充分合理利用时间、空间条件。 3、物质材料(学具、教具、玩具等)的提供,是否对幼儿构成挑战,能引发与支持幼儿探究,对幼儿主动学习起到积极的支持、引领、保障与促进作用。 4、材料的结构是否适宜,具有层次性,并有利于实现每一个幼儿的有效学习。 二、关注幼儿的反思,他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反思:

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现代教育的观点认为: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应当成为科研型或专家型教师。对专家和新手的对照研究表明:专家的职业知识结构与新手的职业知识结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不同。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对加速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的价值。 一、教师的知识及其结构 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知识,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依据《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书籍和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按照来源划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前者从人类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后者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而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另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难题知识。前者大多属于教师的间接知识,而后者属于教师的直接知识。对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从其功能出发,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3个方面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师本体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来探讨是关于教师知识最早的研究。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基础成为研究的重点。一种人们普遍熟知的教师知识就是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又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的。教学的最终绩效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不能否认,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正所谓:学高人之师。这也使一些研究者产生了一个课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教学有效性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恒定的正相关?对此问题的回答影响教师培养的目标方向。由Dunkin&Biddle(1974)所进行的研究,旨在找出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教师评估的平均得分、教课的门数和教师标准化测验成绩来代表教师的学科知识,将其与所教学生的成绩进行对照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当然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定义和测量方面的问题,但随后进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不能支持“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结论。即教师知道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国的研究者林崇德等在其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将不再呈现统计上的相关性了。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仅仅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教师条件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的重组和表征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要求。林崇德在其“学习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它包括3个主要方面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我们进一步以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和是否有教学经验等分别为自变量(因素),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掌握与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等因素无关,这些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只有职前职后差异性比较显著。这个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培训前后没有差异,反映出培训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获得没有显著作用。其次,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条件性知识馈乏,这反映了师范教育传授的条件性知识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师范生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水平要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达到在职教师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目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培养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精选多篇)

培养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精选多篇) 第一篇:培养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见,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尊重教师做真诚的倾听者 我们曾经习惯了以指导者的身份在教育工作中侃侃而谈,以命令式语调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做往往会使部分教师产生逆反心理,部分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这两种中现象都不利于教师思考自己的实践。 每个教师都渴望成长,更渴望理解。因为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首先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希望别人能与自己真诚交流,在此基础上分析研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尊重教师并聆听教师心声,引导教师质疑自己的实践,就等于给了教师一把开发自我潜能的钥匙。 有了这种角色的转变,在我园,无论是教育研究工作还是教育实践工作都有了一种让人感到宽松愉悦的精神氛围,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与管理者为一个问题争相阐述自己观点的情景。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把自己放在被批判的位置上,在相互的争论中,教师的思考变得更加开放了,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了,对自己的实践也开始持一种批判反思的态度了。 二、帮助教师做好教育记录 三、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提高全体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能力有高有低,对反思的作用认识不一,尝试反思的愿望有很大差别——有人愿意(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有人反对,有人观望。于是,我们决定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推动教师反思。 我们选择了几个愿意反思自己教学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在固定时间进行研讨。在研讨中,主要是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 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讨完就付诸行动。 这种榜样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教师中产生了很大的;中击力,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部动机。教师们开始思考:别人跟我差不多,这样做了就提高了水平,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以点带面的 策略使得广大教师认识到了反思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所起的重要 作用,纷纷要求加入反思的行列,欢迎别人来看自己的教学活动, 帮助自己反思。 四、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们的手中开始有了一篇篇详细的教育记录,记录后面出现了简短的分析,分析中包含了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分析,对——个失败 的教育活动的认真探讨。这些内容表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成功与失 败都是一种收获。当反思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后,教师 就能够发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并分析出一些问题的原因。但 是继续深入就遇到了困难——问题怎么解决。这也是教育理念转化 为教育实践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教师最需要帮助的时』矣。于是,我们加大了指导力度,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在日常进班指导教师工作以后,会有意识地请教师对自己当日活动 进行反思,然后再针对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 出意见与建议。再如,我们鼓励教师在结束半日带班工作后,在备 课本中的“效果分析”一栏中,根据记录认真地把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特点与当日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坚持了一段时 间之后,我们感觉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合作研究 教师间的合作研讨可以增进教师彼此间的了解,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管理人员本身就是合作群体中的一员,

第八章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八章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一节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结构 简单说来,所谓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教材认为,这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 第二节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发展途径 一、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四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握所教学科本质的能力,学科本质包括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概念背后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该学科的思维方法;二是分析和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三是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四是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二是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三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四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 (还应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操作的手段(或方式)看,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二是非言语表达能力;三是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选择媒体作为教学设计能力似乎更确切)从教学操作活动的内容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呈现教材的能力;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 把握学科本质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背后所渗透的思想与方法。 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领会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就是教师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问题1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 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的道 德素质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 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 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来做好工作。 2.知识素养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 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3.能力素养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 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第二,教 师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 集体的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的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的书 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 忽略的作用;第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 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不足。 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五种成分: ①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基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内外因素。就教师自身来看,研究发现有3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育效能感。从环境因素来看,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的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等5个方面,都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②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精选教育文档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教学时追求完美的艺术,为了减少遗憾,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反思。在高效课堂开展的今天,作为实验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反思。明晰教学反思的内涵,提高对反思的深度理解.教学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我或他人的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地审视、分析、总结,使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发展。 1.教学反思是xx的过程。 2.教学反思是意义产生的过程,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美国波斯纳) 3.教学反思是提升观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二、教学反思的特征:困惑中的探索 1.教学反思起源于实践中的困惑和惊奇。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去反思。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形近字、同音字,学生总是分不清,这时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进而进一步反思,想办法解决。 2.教学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 3.教学反思是探索性的过程――从过去的经验引向未来的行动。

最新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

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的一般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两大类,两者都是教师用来进行人性陶冶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非语言表达主要包括除语言表达之外的其它方式的表达,诸如身体姿势,眼神等。 2、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教育视域中的教师管理能力,不应把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被动的管理对象把他们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为他们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或特长,为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集体,为人人能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平等地位,能为集体做出自己的奉献,又能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学会协作而共同努力。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效果的产生。 3、处理教材的能力 处理教材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具有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分析教材内涵,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选择操作等。在理清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组织加工,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课程开发的能力 现代教师不但要有现代课程意识,而且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点,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对课程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变通能力,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 5、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把握的能力。在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生的道德、精神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教师充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2007年第1期(总第187期) 教育探索 EDUCATIONEXPLORATI ON No .1,2007 General ,No .187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张 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武汉430074) 摘 要:教师的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合理、优化的能力结构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运用文献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法,科学探讨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机构成,对建构教师能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理应成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系既完整统一,又相对独立并交相辉映。 关键词: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78-03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张波(1961-),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素质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教师能力结构是怎样的,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1],并且,各能力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 一、建构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1.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就当前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经济竞争来看,实际反映出的是各国间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便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和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2]。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教育要培养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提高人才的应变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要培养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对承担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来说,其能力要求也应是多方面、高规格的,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2.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开发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3]。素质教育以提高人才 素质为宗旨,以全体学生所有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它“不仅发展人的知识、文化、身体,而且能发展人的智力、能力,能发展人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4]。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以教师良好的素质为基本保证。由 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式和开放性的,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而言,其要求也应是多维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的。 3.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5]。由此可见,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成为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条件。如果对能力与活动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一方面,一种能力并非只对一种活动起作用,而是常常对多种活动都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活动,又都要求有多种能力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是一种艰巨、复杂、体现出鲜明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绝不像企业工人那样,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上,依照标准化的程序操作即可进行。教师的工作是难以用标准化来度量的。因此,根据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教师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综合化的构成方式。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 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

教师职业素养大纲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永恒的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 1.教育信念与责任:A. 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 B.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 C. 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2.教育知识与能力:A.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林崇德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教育体制以外,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工作,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此,近10年来,我们在国家有关基金的资助下,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构成以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师培训的思路:通过教师参与教改和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思路已为我们的教改实验所证实。 一、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思考 什么是教师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明确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影响着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的方向。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仅凭思辨研究还不足以给教师素质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必须经过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涵义,了解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从而为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素质的涵义获取取必要的实证材料。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师素质的定义应具备如下要求: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教师的独特的本质;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

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反对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第六,教师素质的定义既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由此,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着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 就目前的资料看,国外一般不提教师素质结构这个概念,他们对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4个方面。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这4个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在我国,也有些研究者论及教师素质的结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浅议教师的素质结构

浅议教师的素质结构 发表时间:2012-10-29T15:27:20.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7期供稿作者:许美娟[导读]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许美娟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还要对其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培养。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一、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之核心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过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质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道德素质是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形成而长期地、决定性地起作用,它是内因。 二、复合型的专业智能素质——结构之重要方面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教师起码应具有以下能力: 1.表达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3.创新性的教育能力。 4.社会交往能力。 三、健康的身心素质——结构之必要部分 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定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WTO)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于职业的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健康,因此,教师队伍中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为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调试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应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在社会上真正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格,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境,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要从增强反思意识、加强系统学习、多方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反思和加强指导五个方面来培养。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教学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 1.2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问题1教师基本素质得构成 教师职业素养得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 守得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得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教师 得道德素质就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其 她成员之间关系得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 么样得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与作风来做好工作、 2。知识素养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得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得综合知识。 3。能力素养一个合格得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得教学能力与讲课能力,掌握教学得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得能力,选择与运用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得能力;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得组织管理得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得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集体得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得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得书面语言表达能 力与非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必不可少得,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得作用;第四,教师得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得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得教育实践与周围发生得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不足、 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五种成分: ①职业理想就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得基本动力 动机因素就是一切行为得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得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得教育动机。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得内外因素。就教师自身来瞧,研究发现有3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得正相关关系,即教师得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得成功期待与教育效能感、从环境因素来瞧,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得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与总体环境影响等5个方面,都与教师工作得积极性之间有显著得正相关。 ②教师得知识水平就是其从事教育工作得前提条件 研究者认为,教师得知识可以分为4个方面,即教师得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 教师得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 knowledge)就是指教师所具有得特定得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教师扎实得本体性知识就是其取得

培养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培养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浅谈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翟专金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与推广,在这一大的教育背景下,增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工作开展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其他的地区而言,民族地区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模式的转变力量支撑主要源自于执教的教师,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对于一个地区教育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作为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师,面对当前教育所提出的现实性要求,必须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反思;专业发展 一、新课改对于民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极大的转变了我国的教育形势,现在这一教育理念及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并在不断的完善前行过程中。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教育途径在原本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不过同时也给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由于所处教育条件的特殊性,教育改革的责任就更多的落在了当地的教师身上。作为民族地区教师,必须要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及时跟进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民族地区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实现对地区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 二、反思性教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意义 假如说作为执教者,只是致力于对获取教学经验的追求中,对于所收获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做出深刻反思的话,其所真正获得的价值意义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是他过去曾执教过十几年,或许其意义也只是十几年在不断反复做教学这件事而已。所以说,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充分的进行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增进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教师专业得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 现代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并萌发探究的欲望。要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事物的本质。 2.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认真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研究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但这种研究在方法论上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研究活动具有针对性、严密性的前提。 4.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开展结合自己工作的研究 教师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虽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形成研究的能力,但关键是教师要在实践中尝试研究和开展研究,才能最终形成这种能力。最近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东城、西城等五区教委联合,116、181等中学500名教师共同参与了“直面中学教育现实,探索科研兴校之路”的“行动研究”,在培养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5.要经常进行教育教学的批判性反思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包括思想与实践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通过不断的总结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育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批判性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