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培养对名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培养对名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课文

1、看视频:《火烧赤壁》片段。

2、视频播放的是课文里的哪些内容?浏览课文找出来。

3、出示句子:“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一派

通红,漫天彻地。”

(1)介绍火烧赤壁的相关资料

(2)感情朗读

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曹营成为火海时,黄盖怎么擒曹操的呢?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幸得有张辽相救,但是曹营变成火海,黄盖手提利刃追着自己,曹操——叫苦连声

更苦的还在后头呢。引读第五自然段。

7、画孙刘联军攻打曹营图。

8、“鏖”什么意思?“不计其数”什么意思?

9、曹军为什么会惨遭失败呢,咱得从这儿说起。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0、默读课文第一段落

11、读语言。出示程昱曹操的对话。

(1)程昱说的提防是要提防什么?

(2)师改曹操说的话。“冬至前后有东南风,不值得奇怪。”你发现了什么?

11、读神态。(1)“操笑曰”中的“笑”会是怎么笑?感情朗读读语言描写部分。你觉得曹操是个怎样的

人?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A、曹操为什么大喜?B、出示信的内容。

说一说这封信妙在哪。

12、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曹操神态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

曹(二十三万)

西东

孙刘联军(五万)

《赤壁之战》教案

28《赤壁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生课前预习。 “三步学”导学预案 一、导学质疑 1、谈话导入,交代《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2、《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都是那些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我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互学质疑 ㈠出示“学习提示”生自主学习。 ①预习生字、新词。 ②标出自然段号,画出不懂的句子。 ③再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试着读一读。 ④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⑤试着自己理解课文。 a、字音 diào tiào kuī 调兵遣将眺望丢盔弃甲 b、字形 眺: 缆: c、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d、复习巩固 e、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说说你懂了什么? ㈡全班交流 ㈢测学提升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比较组词 幔()倘()拈()刀()堕() 漫()淌()沾()刃()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课文,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步学”导学预案 一、导学质疑 1、用你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追问《赤壁之战》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 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二、互学释疑 ㈠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A、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B、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抓住词语:非??不可(造句) C、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D、师小结 E、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F、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写的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㈡继续深入学习 a.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个什么计策? b.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c.轻声读三—六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d.小组讨论 e.集体汇报 f.谈谈你的体会 (三)练读,深入理解故事 a.回忆故事情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b.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测学提升 1.根据课文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赤()之战波浪汹()天()我也()天彻地()弓搭箭一决()雄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可配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按一定顺序写的训练。文中描写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顺利实施火攻计策,是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为了成功的推动火攻计策的实施,东吴的将帅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巧用天时地利,考虑部署周详,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熟知的“计中计”“连环计”“苦肉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名称俗语都与这个故事有关,聪明才智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对《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产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典名著涉及不多,特别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复杂,战争涉及到的人和事关系复杂,东吴的计策环环相连,部署周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历史和人物资料,阅读有关文章,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课中,

尽量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利用板书形象地展现两军隔江对峙、力量悬殊的形式,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录像等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去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维训练,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战争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鼓励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词语,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目标: 1、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2、初步有多角度看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关。 发展目标: 培养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九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赤壁之战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教案

9赤壁之战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体感知 课文以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形势为孙权献策开篇,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然后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被迫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接着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两大阵营,孙权举棋不定,鲁肃再次诚挚劝说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这是孙刘联盟中出现的波折。鉴于孙刘联盟并非单一的政治联盟,鲁肃敏锐地感觉到单有他的意见是不够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 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

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1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2、致殷勤 ..之意 13、比.至南郡 14、备南.走 二、指明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赤壁之战 教案教学设计_4

赤壁之战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17、赤壁之战第30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板书:17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2.设计

情境,展现已知。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四)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2.交流回答。(五)作业1.熟读课文。2.书写生字词。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7、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课题17、赤壁之战第3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二、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学习过程: 一、介绍苏轼导入新课: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多文化,不仅是文学巨子。他那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那份永远不灭的诙谐,正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一生仕途坎坷,一直生存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不停地遭贬、在这过程中,有一次遭贬对他的一生极为重要,这次遭贬形成了他旷达的胸襟、虽经历磨难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二年,他写诗讽刺新法被小人利用,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扭曲他的用意,最终他以“文字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是小官,又是闲职,此时苏轼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内心极为郁闷。闲暇游赤壁古战场怀想古英雄抒发个人感慨。

(印发苏轼生平、艺术成就,周瑜及赤壁之战) 二、师配乐范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 找两名学生朗读读,师点评。 全体齐读 三、大家一起看题目,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到赤壁怀古英雄发个人感慨。 师:词从章法上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也就是所见、所感、板书) 1、大家看上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赤壁见到了什么景物) 生回答:所见长江 赤壁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a、描述长江的句子,让学生齐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c、师重述:滚滚长江浩荡东流,掀起的滔天巨浪无休无止,淘尽无数英雄豪杰。 3、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 气势恢宏、意境壮阔 长江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江之壮阔 4、这句话暗含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回答: 历史的车轮流转千年,英雄豪杰已被历史的风尘湮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向往。

赤壁之战教案

课题:赤壁之战授课人:梁博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155-220 54 刘备161-222 48 孙权181-251 28 诸葛亮181-234 28 周瑜175-210 34 鲁肃172-217 37 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

赤壁之战 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 和结果的叙述顺序。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一张张 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3、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问:你能把这个课题改成一句话吗? 2、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3) 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4、(5)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3、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 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设计意图: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是语文课永恒的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语文基本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请打开课本83页。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动手描绘、上台展示、解释说明、评点补充等环节,对于曹操、周瑜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东南风的作用已一清二楚。] 四、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1、在双方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你认为火攻有什么好?2、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打赢这场仗,还要经过周密地部署。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到火攻的经过? 3、火攻这一仗到底分几步打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5——11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火攻的步骤。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火攻的第一步是黄盖写诈降信。黄盖的信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 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3.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 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重难点词语,梳理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曹操失败的事例中明白做事不能大意。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梳理文章脉络。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代故事背景。 (板书课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战例。你们一定想知道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斗的过程怎样,结局如何?请听: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那么,“火攻”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黄盖是怎么办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了解故事情节。 读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词的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次。 读第二遍,注意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果是什么。 三、细读,认识故事人物。 再读课文,思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神情动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赤壁之战教学案例及反思

赤壁之战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

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学会做学习的有心人。 二、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设想: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

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先以复习导入入手,让学生说说“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然后是深入探究,让学生深入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讨论“赞”周瑜采用火攻的哪一招或哪几招,让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从中点拨、引导,让学生领悟到周瑜利用天时地利、知已知彼、扬长避短、采用火攻计策大获全胜。 在学生对火攻有了充分认识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按常理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从而启发学生遇事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抓住“赤壁之战”取胜的.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关联词语说说学习本课后的认识,这样既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进行了思辩能力、认识能力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读、思、议等教学环节,循序渐的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深入探究,明晰过程。 读、议火攻的过程,赞周瑜的哪一招或哪几招?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讨论,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明白周瑜的每一步都经过周密地思考、巧妙地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