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

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

在奕 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在臣民唯有讲气节。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于是朝廷颁布

上谕,以修筑铁路,资金难筹,举借洋债,多滋流弊,叠据延臣陈奏,莶以为铁路不易开。186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广东人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教育计划,并得到获准。这些留学生因为吸取到资本主义教育的“新鲜空气”,受到西方习俗影响,渐渐摆脱东方习俗,有点做礼拜,甚至剪辫子,被监督视为有悖朝廷礼法,甚至忤逆行为。于是,几届监督从维护忠君孝亲之道出发,都猛烈抨击容闳。第四届监督吴嘉善到任训话,留学生未行跪拜礼,吴勃然大怒,责骂学生会“适异忘本,目无师长”。他向总理衙门呈报容闳纵容学生,放荡淫佚。最后导致出洋学生全部调回。③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样,纵使前边的人如何发力,只要后边的人反对甚至捣乱,那么就不可能赢得比赛。

改革开放: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当时全国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青年、工人、农民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改革开放中。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替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星期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阵营的不统一,造成很多行政命令上的难以实施,促使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从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背景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件事情的成败在于当时所处的背景,支离破碎的权利,意见不合的团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二、目的的群众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洋务运动:奕 奏请圣上:“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之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故先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①;李

鸿章曾说:“洋务最难著手,终无办法,惟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长江通商以来,中国利权操之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英、法于江浙各口力助防剿,目前小有裨益。但望速平此贼,讲求戎政。……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④对外维持“和局”,其迫切感首先就在于好腾出手来“靖内”。当局把“和夷”对内与三国时的蜀、吴约共讨魏相比喻⑤,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⑥由此可见在清朝的统治者心中,太平天国起义才是真正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人;尽管奕 ,李鸿章等人已经意识到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可是这种威胁来得并不如太平天国猛烈,所以洋务运动开始的主要目的,是“借洋灭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放在平定国内“叛乱”之后。1961年5月苏联史学家齐赫文斯断言“自强”政策的失败原因是:“这个政策企图达到一个反动的目标,即把国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认为的保留下来”“这个政策并没有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变革”于是,争取改革的运动取代了“自强”政策。

⑦在19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洋务运动后期,英美两国通过修约取得新的侵略利权,日本侵犯台湾、俄国占领西部疆土、法国挑起侵华战争,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此时太平天国的捻军也已被剿灭,所以“御外儒”成了迫切任务,也成了首要任务。尽管洋务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对象不同,可是他们的共同目的也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

改革开放:中国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蒙受了严重的损失。在这十年期间,社会生产力、国民产值都后退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而此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当然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迟早都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因为,虽然与战乱、革命时期相比有振奋人心的业绩,虽然依靠对农民压取资金可以快速发展重工业,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疲软和停滞总会到来,落后和贫穷不能靠口号与宣传遮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理论上是“国家的主人”与他们实际上无权受压形成尖锐对照,官民关系日趋紧张,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执政党既然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第一要务就是设法永久掌权。由此看出改革开放的首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是为了保持执政党的稳定性以及长久性。

对比两者的目的,不难看出,两者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权。但是这两者各自的目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洋务运动并不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而是还沉浸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的思想中──我要维护我的政权,百姓的死

活如同一只蚂蚁,没有利益。而改革开放的高明之处在于:既维护共产党的政权,又实现了国民共同富裕,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就是:“他好,我也好。”两者互为互利。目的的不同,造成了决策方面的对策不同。

三、指导思想是获得成功的风向标

纵观春秋千载,其实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容置疑。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教,二为政,三为艺。这其实也是对应了中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三个阶段。从实践层面来说,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向西方学“艺”,即技术。维新变法期间可以视为向西方学“政”,即政治体制;资产阶级革命则可以视为主要向西方学习“教”,即西方的思想文化。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挽救了古老的中国,也将处于水深火热的仁人志士与市井平民带入了一个新纪元。由此可见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对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维新派的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务运动的全过程基本上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为主,先是志在“兵强”后又提出“国富”的目标。兵强亦好,国富也罢。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御外侮”。所以在思想层面上,洋务派的早期是受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在洋务运动的中后期,不再单纯强调建立军事工业,而是提出了富强的目标。这一思想以冯桂芬等人为代表。冯桂芬认为中国的改革应“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⑧。已经将富的内容加入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来。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顾名思义就是用外国人的技术来对抗外国人,不过想想,在国家主权都不完整的时候,单程的模仿外国人的技术,而不进行整体思维、体系的变革,是完全行不通的。改革开放用科学的角度,分析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看出,生搬硬套的理论,完全不符合国情,并且,不止要在行动中接受先进的可行的方式方法,还要从思想上去彻底改进、接纳。在人类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经常变化更新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也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当生产力前进不止,或者是彻底不仅的时候,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那又何来改革的成功呢?客观决定论具体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就是要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作出主观判断,以形成指导实践的思想路线,没有客观的认识与主观判断的相结合,又何来社会发展呢?

四、实施内容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点

洋务运动:因为最初的原因是为了制造洋枪洋炮来镇压农民起义,所以洋务派创办了很多的大型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金陵机器局(1865甲)、福州船政局(1866年)、天津机器局(1867年)等,都是在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兴办起来的,天津机器局的大力扩充也在捻军覆没之后。随着国内农民战争的逐渐平息,洋务派重心转移到“制夷”上,所以各项军事工业越办越多,越办越大,除少数边陲地区之外,几乎各省都设立了机器局。这些机器局多是生产子弹、枪、炮等重型武器。这些厂里请的技术师傅大都是从国外请来的,其中不乏精英,可是,在那种环境下,大国都想着如何瓜分中国,又怎会给予中国真正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呢?甚至有的“洋教练”还一问三不知。左宗棠倒是清醒地指出:“外国多方阻挠,乃意中必有之事,见在英国领事等屡以造船费大难成,不如买见成船为便宜,此即暗中使坏之一端。不然,伊何爱于我,而肯代为打算乎!”。可是,只是提醒,却并未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采取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官督民办和官办,这种模式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一、随着船局由木壳而铁胁、钢甲,

由建造150马力到造2006余马力的船舰,不断扩大规模,船政局的耗费日益增大;而清政府的财政却日益匮乏,对船局的支付日益减少,于是矛盾日趋尖锐了。洋务派看到外国轮船多商造商购,故船业能持久不衰,想仿效之以解燃眉之急,但他们所用的只是“官轮商雇”、需用是轮船者支付部分款项“协造”,和船坞修船收费等办法。而这,只不过是半官半商、半封建主义半资本主义,它不能降低消耗减轻成本,使船价达到与外洋轮船相竞争的水平。第二、马尾船政局相当一部分僚属把船厂当作封建衙门,其重要表现在任人唯亲上。尽管沈葆桢定下“虽其至亲旧交不滥收录”的任人唯贤方针,但继其后者还是免不了“滥收滥委”,导致技术上外行的人管理需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事没能及时落实的情况。这些没有专业知识外行人,诚如沈葆桢所说:“今则督艺徒者匠首也,而匠首之智不如艺徒;督匠首者绅员也,而绅员之智不如匠首;督绅员者臣也;绅员能知其大意,臣则一无所知而已矣。⑨”况且在那个时期清朝政府中贪官横行霸道,商人与官员相互勾结,公饱私囊,偷工减料,枪炮的质量着实让人担忧。美国学者佛兰克·金指出中国自强运动的政策所涉及的只是技术方面的变化而不涉及根本的改革。1860——1895年的中国经济史充满了试验性项目,企图对这个厂或那个矿引进机器,但是都不考虑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方法,这样机器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⑩。陈景江指出,中国企业中还是沿用政府机构那老一套办法,导致发展停滞或者彻底失败。从社会上许多现任和退休的官僚担任了经营管理的职务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⑾。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活动从军事工业向工矿交通等民用企业伸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湖北铁政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就是这样创办起来的。尽管洋务运动中奕 开设了许多翻译官、学堂、以及天文演算馆,派学者留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过其中大多数都因为顽固派的阻挠而或破产,或无作为。

改革开放: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顾名思义对外开放,欢迎国人走出去,也欢迎国外人士走进来。对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增大活力、增加效益为主线的公司化、股份化改制缓慢推进;民营企业破土而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东南沿海一些城市被划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增加。当然我们的改革开放也遇到了重重阻挠,民心和舆论上的一面倒掩盖不了改革开放和教条保守的

二元对立。批什么“化”、清什么“污”的运动接连掀起,不断有作家、学者、官员等等受到批判,许多改革措施受到质疑和阻碍。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反复提起,又不断夭折于议论和谋划中。到了80年代后期,改革已经是举步维艰,改革派的大将中有人中箭落马,甚至改革派的领军人物胡耀邦也被迫出局。当然腐败问题也是日益严重,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发展的脚步。

德国科学家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中指出:中国儒教伦理的中心是讲人伦,是围绕家庭的,其道德是针对具体的人而言,因人而异。在中国,亲族关系吞没或限制了职业团体的建立,使得非人格化的工作关系和大企业的建立非常困难。第二,儒教把调正自己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在中国腐败问题尤为严重,不只是从洋务派开始,早在官位的发明腐败就已出现。从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以其近代科学知识开一代风气,提供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人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实质上是冲破了以四书五经为正宗学术的沉闷的空气,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发展,直接造就了第二代知识人才群。第二代人才群与第一代人才群共同构成了中国第一批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新式人才群,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的巨大变化。

以上是我对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所做的简单的比较和探讨,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引进的技术,积累的经验和人才对后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改革开放的确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存在,比如外资利用不充分、不合理,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还有待完善等等。比较孰优孰劣必然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以史为鉴,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才是意义所在。由于能力知识所限,不足之处尚请老师批评指教。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 历史背景方面 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 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 如图所示的青铜器所铸铭文中,能够印证上述诗歌描述的场景的是() A. B. C. D. 2.观察《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下列信息不能从中获得的是() A. 起义爆发地点 B. 政权建立地点 C. 起义的领导人 D. 起义发生时间 3.《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内 容体现了作者() A. 记录本人关于农学的创新的成果 B.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提出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建议 D. 对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4.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有() ①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③与辽、西夏交界处开设榷场 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年间设置的机构 是() A. 宣政院 B. 驻藏大臣 C. 军机处 D. 伊犁将军 6.“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余人进园纵火,一时间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 熄。”下列事件中,与“进园纵火”相关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7.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通过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下列事件中,属于资产阶级学 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8.1919年5月5日,《新青年》杂志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B. C. D. 9.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 A.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 B.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0.如图是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的部分将士留影。他们到达吴起镇的时间是() A. 1934年 B. 1935年 C. 1936年 D. 1945年 1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中, 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型关大捷 ②孟良崮战役 ③南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⑤渡江战役 A. ②④③①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②①④⑤ 12.“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成就产生 于该时期的是() ①茅盾的《子夜》 ②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发射东方红一号 ⑤第二炮兵部队建立 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失给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现在的改革开放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对于改革开放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得失带给改革开放的启示。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统治阶级官僚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而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开展的。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万物萧条、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久旱过后的甘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当时形势下必要的选择。由上可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可看出在中国面临危机时,改革是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方面: 洋务派为实现经济发展,打出“富国” 口号,放宽民间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以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鸿章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都展示了洋务派改革发展经济的决心。这些举措虽然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其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日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洋务运动中得到借鉴: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模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提高民众的创业热情。 从另一方面讲,洋务派的经济措施仍存在缺陷,尽管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官府对民间企业的压迫仍在,腐败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打击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况且其改革不够彻底,限制依旧存在,民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个别政府从中牟利,对企业进行压榨;改革应彻底,不能半改半留,畏首畏尾。 政治方面: 洋务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并没有做出较大改革,终究是固守“中学为体”,拒绝民主体制,维护封建王权。正是由于封建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才使其余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腐败冗杂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十年浩劫后的曙光,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必须的,政策上改变方能促进其余方面的健康发展,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文化教育方面: 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兴办私塾、小学,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等。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人才的培养,使中国有了科学技术的萌芽,一定程度

洋务运动教案1(八年级历史)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洋务运动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熟练记忆洋务派为“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学会正确全面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学习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时间:19世纪; 2、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 (中央代表是,地方代表有、、、等)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 (先“”——军事上,后“”——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期举办,后期还兴办、、兴办 等) 5、结果: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合作探究: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解析:有题干中“张之洞”这一信息可回忆教材中他所创办的企业(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由“重工业”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李鸿章和曾国藩创办的,C项是张謇创办的。故答案为D。 例2、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A、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解析:本题材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故答案为C。 五、达标检测 1.若想了解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情况,可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传记 A 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 2.小兰曾在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习过,你知道这所学堂的名称吗 A.福建船政学堂B.京师同文馆C.万木草堂D.北洋水师学堂 3.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欲达到的目的是 A.发展中国科技B.抵御外国的侵略 C.平定内乱D.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4.若想了解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情况,可查阅哪个企业的资料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轮船招商局D.湖北织布局 5.丽丽以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丽丽的座右铭是 A.自强B.求富C.制夷D.反帝 6.一位同学对洋务运动的作用作出了如下表述,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探索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D.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 7.如果你的同学想搜集洋务运动时期的歌曲,你应建议他在下列哪段历史时期寻找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8.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 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 在奕 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在臣民唯有讲气节。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于是朝廷颁布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1 人教版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洋务运动·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洋务运动·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 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洋务运动

背景: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达35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史学界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持续论争。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对洋务运动的态度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当他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1894年6月北上,提出《上李鸿章书》时,年方28岁,其政治思想正在由改良向革命演变。他在上书中,对洋务运动赞赏与批评同时并举,最后并赋予殷切期望。他赞赏洋务派敢于冲破“成例”的束缚和“群议”的阻挠,倡导洋务运动,“励精图治”、“勤求政理”,“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由于自己看到“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骎骎乎将与欧洲并驾矣”,因而“逖听欢呼,闻风鼓舞”。在这里,孙中山所说的,应该不是一般的阿谀奉迎之词,而是反映了当时一个爱国青年对洋务新政的看法。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他提出以上四大改革纲领,意在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并非反对洋务运动,否定洋务派实行的新政,而是认为“今年以来,一切新政次第施行,虽所谓四大之纲不能齐举,然而为之以渐,其发轫于斯乎”?对洋务运动期望之殷切,溢于言表〔①c〕。 ====================================================================== 章徐文的第二节,提到吕振羽1940年发表的《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对洋务运动作了如下分析:“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吕先生在40年代初对洋务运动的这一评价,是中肯、全面而正确的,是基本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洋务运动来说,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 从晚清统治集团内部、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旧中国史学界、50年代全面否定论占统治地位,到新时期的新论争、新局面和新成果,对洋务运动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2017年4月自考真题及解析

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 2017年4月自考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 【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 【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 【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答案】B?【解析】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考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7.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 A.金融业方面开始 B.商业方面开始 C.轻工业方面开始 D.重工业方面开始 【答案】A?【解析】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官僚垄断资本从金融业开始,国民党政府控制了“四行二局”。工业、商业、农业等也属官僚资本垄断控制范围。 【考点】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8.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C?【解析】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标志着我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考点】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洋务运动教案

第二章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二、能力要求:(1)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和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与一分为二分析问题,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是危难中救国求图存的爱国行为。是中国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开端,要树立国际意识。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深刻记住洋务运动所留下的历史教训。 四、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现在我国有很多外语学校,大学也开设有很多门外语,那么我国开设的第一所外语学校是哪所呢? 生: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师:同学们知道京师同文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吗? 生:19世纪中的洋务运动中。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洋务运动。(板书第二节的课题)看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1、师: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清 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变化?清政府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通过分析材料讨论他们的异同,并分析 当时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情上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态度?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点,采用表格形势,让学生填表格而增加记忆: 《即(1)慈禧的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的推动,(3)积极推行的洋务派多是掌握中央或地方实权的实力派官僚,(4)列强为维护在华权益,支持对外妥协的洋务派》 3.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慈禧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汉族官僚积极执行。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在此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是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则体现强兵富国,最终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兴办军事工业 师: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前期怎样进行的呢? 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师:都有哪些近军事工业呢?为什么一开始就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画图表,让学生上讲台填写具体的军事工业代表及创办人物)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 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还是来先说说洋务运动,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第二阶段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总的来说是:①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设备、人才;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也发展了民用工业;③建立近代海军、陆军;④建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洋务运动凭借“自强“,直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想用武力来抵抗从外部来的列强们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威胁,并且凭借“求富”,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再来说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的改革开放,它的主要内容当然如它字面上的意思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国外,要与他国进行思想和技术的交流,还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对内开放,大概是为了摆脱“十年文化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判断题

判断题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3.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5.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是资本 主义社会。× 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 (1956年),我国才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8.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 9.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军队侵犯陕甘宁边区,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 为消极抗战。×(标志性事件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及后来的皖南事变)10.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重大决策是在党的七大上作出的 √ (七届二中全会) 1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重大失误。√ 1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3.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 14.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6.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1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本国封建势力没有任何的联系。× 18.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因为批判孔学,所以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19.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0.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最根本区别在于依靠的抗日力量不同。 √ 21.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自愿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近代以来人民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任务基本完成了。√ 2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2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25.洋务运动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 2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共同之处是都选择了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方式。 × 27.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所以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29.从义和团运动开始,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 3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但没有放弃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 × 3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 32.在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也加入了民主党派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作者:朱文富/杨勇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1年10期第35~41页15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几乎同一时期,一水之隔的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命运,为救亡图存,发生了明治维新。在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日均在教育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洋务教育在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办新学建学校,开中国近代教育先声,确实难能可贵;日本则后来居上,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成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掩卷沉思,比较中日两国在那个时期应对内忧外患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策略、方针和措施,在今天仍有其学习借鉴价值。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步伐。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个半世纪前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哪些经验教训呢? 一、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 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还是封建国家,经济非常落后。但为什么日本这个改革起步比中国还要晚近10年的国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展以两位数的增速在当时(1874-1900年)位居世界之首呢?在分析日本实现近代化、经济“起飞”的原因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一致认为是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与政治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日本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保证了它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其仅用40多年就完成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花了200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务。而同时期的中国,虽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仅限于为洋务运动所办事业培养人才,而没有把发展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去强调、去重视、去落实,甚至也没有把教育和其他洋务事业(如办工厂、造武器等)同等对待。 日本的近代化是以教育的近代化为前提的。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近代化起步较晚,而且日本人口众多,特别是自然资源极其贫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能够通过改革扭转落后的局面,迅速赶上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推进近代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可以说是由于引入了近代教育制度,尤其是对就业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民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没有日本的工业化。 回顾历史,明治初期率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开发民智为目的的初等教育和以培养领导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1872年公布的《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特别是废除身份制,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适应了建立近代工业的需要。因为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普通产业工人。普及初等教育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学制发布的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到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在受完初等教育之后,不分身份都可凭才能进入中学、大学,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东京大学为例,从1878-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0.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从25.5%上升到48.1%。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另一个成果就是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才。据统计,从1878-1895年共培养出23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从工部省、内务省等多部门兴办实业学校、帝国大学增设技术性科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担任过东京大学校长、后任文部大臣的滨尾新,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他将东京职业学校与他在英国考察期间所看到的英国工科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和近代工业的关系,他说:“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总之,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日本教育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其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经济发展打下了人力基础。没有日本教育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不能、也不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分析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教育发展对后发国家实现近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先期实现近现代化的国家占有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把持着市场和技术标准,这对后发国家发展起着制约和阻碍作用。后发国家从哪里突破?从日本的发展路径看,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而就其人才培养来讲,明治政府花重资培养和引进人才,并制定了系列教育政策,其规格之高和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发展教育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制度设计重点,也是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措施。正是教育的优先发展,才为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人力基础。 第二,教育投资是战略性、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之所以称其为投资,是因为它不是单纯消费性资金,而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这一点已为教育经济学所证明。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教育应该占有稳定的持续提高的比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不仅发动地方和民众进行教育投资,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885年教育投入就占到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896年、189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