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只眼看医学

第三只眼看医学

第三只眼看医学
第三只眼看医学

健康报/2008年/1月/25日/第004版

人文讲坛

第三只眼看医学

孔庆东

——真正的科学态度恰恰是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对那些我们不能说的问题保持沉默,并尊重别人的探索。

——技术是有上限的。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再往上走会遭遇什么?是哲学,是艺术。

——对待医学,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用心去看。不是用技术的眼光,而是用超越的眼光。

孔庆东: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及思想文化批评等,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超越雅俗》等,深受读者喜爱。

各位天使,大家好!

在这种场合做讲座,我还是第一次。所以我诚惶诚恐:一是知识上的,二是身体上的。我觉得,普通人在医生面前就像是任其宰割的羔羊。当我们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医生说:“张开嘴,把衣服掀起来。”这时,你会觉得知识呀、尊严呀,都没什么用。现在,我在这里讲医学,简直就是班门弄斧。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中小女生来到农村,把大娘大婶集合起来说:“我给你们讲讲计划生育常识。”那些大娘大婶肯定会哄堂大笑,说:“你这娃娃还没找婆家呢,就讲起生娃娃的事儿来了!还是我们来给你讲讲吧。”不过我想,外行讲话恐怕也有其特点——坦白、便利。他不会蒙人,将一切袒露在众人面前,谁都可以纠正他。今天,我不讲我擅长的文学、文化和艺术,而是不知天高地厚地讲讲医学问题,主要是想找出我们彼此相通的价值体系。

科学与非科学一样,只不过是通往真理的一座桥梁

现在一说科学,人们就肃然起敬,仿佛科学是一种很吓人的东西,以至于“非科学”、“反科学”都成了一项罪名。这正是中国人对科学理解的最大谬误所在。在很多发达国家,科学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名词,没那么神秘。科学与“非科学”、“反科学”在哲学意义上应该是平等的。“反科学”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罪过。真正的科学态度恰恰是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对那些我们不能说的问题保持沉默,并尊重别人的探索。

科学不是天然的真理,科学与“非科学”一样,只不过是通往真理的一座桥梁。在科学这个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人类照样生存了几十万年,照样能获得真理。而那个时候获得的真理,我们今天仍没有超越。根据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人类文化有一个“轴心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人类最基本的文明智慧都已经产生。在中国,以孔子、老子为代表;在印度,以乔达摩·悉达多为代表;在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我们今天仍然笼罩在他们的光环里。

不要以为“科学”这个词产生了,之后的人类就全在往好的方向走。这要看你怎么看。当你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时,你怎么评价?你可能会说:“这是我们经济进步了,国家繁荣富强了。”凭什么高楼大厦多了就象征着经济繁荣?当你扪心自问的时候你会心虚,“我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当你反思的时候你会流汗,“我竟然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评定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呢?因为他不会回到历史中仔细剖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像医生寻找每一根血管那样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很多学医的人,在接触了活生生的人体、活生生的血管之后,会开始想到人文科学的问题。这时他会意识到,如果把这些觉悟用到人文科学上该有多么大的收获。鲁迅也好,郭沫若也好,一定也曾有过这样的觉悟,他们才转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习过鲁迅的《藤

野先生》。后来,藤野先生得知他教过的学生里有一个人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非常高兴,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忆鲁迅。他回忆说,鲁迅的人体血管图画得比较美观。话里的意思就是鲁迅画得不对,真实的血管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鲁迅想把血管画得好看一点,其实在解剖人体的过程中,他对人体的觉悟就上升到了精神方面。

现代社会以传播知识的形式在传播权力的触角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我们从事人文科学的人,都要读读这本书。福柯是当代最有名、最有创造力的哲学家,而他的研究是从医学起步的。另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凝视之爱》介绍了福柯的医学理论,大家也应该读读。技术是有上限的。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再往上走会遭遇什么?是哲学,是艺术。你能把一门技术做到哲学的境地,那就是大师了!

福柯从医学出发,发现了很多现在仍在影响人文科学的重要问题,比如癫狂。什么样的状态是癫狂?什么样的人是狂人?福柯一步步分析,最后他发现,所谓的狂人其实是我们规定的!狂人是被多数和他不一样的人叙述为狂人的。这可以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得到验证。我们问:“怎么证明他是精神病人?”回答往往是:“大伙都这么说。”难道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就是真理,就是科学吗?很多国家和民族把那些和大家不一样的人叫做狂人,甚至把精神病院当成一个变相的监狱。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在失败之后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了。福柯研究了监狱的模式和结构,发现监狱和医院竟非常相近。监狱肩负的一个重任是“帮助犯人转弯子”,这不就是治病吗?所以监狱也号称治病救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而福柯曾经解构了知识的来源。人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到了今天,知识其实是一种权力。现代社会以传播知识的形式在传播权力的触角。我们现在这种讲座的形式,就是一种权力的模式。孔夫子讲课时并不这样。他和学生一样席地而坐,讲累了就到河边游泳,然后上来继续讲课。从100多年前开始,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这种上课方式——学生们一排排坐好,老师单独站在前面,用一块黑板突出他的地位。不管你怎么抵触他,你必然会受到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权力。

再来看看我们看戏、看电影的方式。在中国传统的戏园子里,都是一桌子人围在一起嗑瓜子、喝茶,演员你唱你的,我爱听不听。后来,我们走进了电影院,每个座位都编了号,不能乱坐,坐好了就不许说话。电影一开始,啪的一声灯关了,人们在这个黑屋子里老老实实地看。从电影院出来,大家都受着一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家都有一样的意识形态。所以,当我们说谁有病的时候,大家都赞同:“对,他有病。”“有病”就这样被描绘出来了。在曹禺先生的《雷雨》中,周朴园说他的妻子蘩漪有病。当然,她并没有病,只不过是有一腔反抗的怒火。周朴园也知道她没病,但他就是说她有病。因为当她有病之后,他就获得了处治她的合法性。

医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是文化,它是政治

回到技术层面,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尽管现在科技发达了,但医生看病仍没有逃脱望、闻、问、切这四个字,所有医疗设备的发明都不过是这四个字的延伸。凝视、旁观、探寻,最后找到要害,给出解决方案。正因为我们有这样一套程序,病人才相信医生。那么,医生去相信谁呢?为什么我们要谨慎?因为我们背后没有更令人相信的人了。众所周知,错误是难免的,你越身在高处就越明白错误是难免的。这也是医生都要宣誓的原因。你们所从事的是与道德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职业,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把医生叫做天使。

讲到望、闻、问、切,就有一个“看”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在医生面前感到自己像羔羊一样?这是通过“看”这个动作构成的。根据后现代理论,“看”是一种权力。我们随口所说的“看病”,只是一种习惯。“你干什么去?”“我看病去。”还有人说:“我看大夫去。”这都是托词,实际上是大夫看你。到了医院,你低眉顺眼的,巴望着大夫好好看看你。一位东北的副厂长来到医院,医生看了看说他只能活几个月了。后来,他又找了一位医生。医生说:“你什么病都没有。”这个人本来都起不来了,是家人用担架把他抬到医院的。听了大夫这句话,他一下跳了起来。大夫为

什么会诊断错误呢?这肯定不是他道德上的原因,他肯定不是故意的。

我们知道,医生看病采用的是近似分类法,就是把看到的一些症状往脑袋中的“小格格”里归类。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有了主观上的参与。所以,医学不是绝对的科学。有识之士也说过,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整体上考虑人。这背后涉及医学观、人生观的问题。

大家可能知道,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是学医出身,最著名的有孙中山、鲁迅和郭沫若。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而现代文学的两大“巨头”——鲁迅和郭沫若都曾经学过医。为什么他们学着学着医,就放下手术刀去写文章了呢?另外,文学作品也偏爱医学题材,比如电视剧。你可以统计一下电视剧里有多少涉及医学题材,又有多少牵扯到疾病和医院。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就是从一个医学题材开始的。巴金的《第四病室》、《寒夜》等知名著作都和疾病有关。

其实,医学的思维、医学的语言,早就进入了文学,进入了日常生活。我们平时说的很多话,都是从医学语言转变而来的,像“会诊”、“感冒”等。所以,医学和文学这两个学科是最接近的——它们都是“人学”。进一步讲,它们又都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医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是文化,它是政治。

治身体就是治灵魂,医生是病人的绝对偶像

有一部老电影《春苗》,严肃地反思了医学国家化这个问题,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影片反映了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在一家县级医院,农民的孩子生了病快要死了,大夫就是不给看。因为大夫正忙着搞科研,研究一种难以攻克的疾病。可是,人民为什么要相信国家?因为国家给了人民福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医学福利,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西方国家的大医院不以赢利为目的,但要保证医生有比较高的收入。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手术刀不如剃头刀。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学问题关乎国家命运,甚至古代的很多政治事件都和医学有关系。《老残游记》的作者是行医之人,他特别提到一个敏感的问题,即大多数农民起义是从治病开始的,包括张角的黄巾军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到了现代,毛泽东说:“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战斗队,还是一个工作队、一个宣传队。我们解放军的每个部队都必须配备医生,这个医生不仅给战士看病,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病。”

所以,医学机构有双重功能:治病和治国。有些人的思想工作别人做不通,唯独医生能做通。我有个同学住了几天院,日后他总怀念住院那段时间。护士对他的态度稍微好点,甚至好中带点训斥,他都觉得很甜蜜。在他看开,护士穿着白大褂的形象特别美好。治身体就是治灵魂。医生是病人的绝对偶像。

这样看来,疾病既是个自然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我已经没有机会当医生了,但我知道当医生就是修养自己的人格。职业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佛教讲究“方便法门”,而我觉得医学和文学专业都是“方便法门”。但是,“方便法门”也有危险,它离天堂很近,离地狱也很近。所以,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医学和文学都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从根本上讲,它们都需要有满腔热血,表面上看很冷,心里却火热。

对待医学,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用心去看。不是用技术的眼光,而是用超越的眼光。从佛家的角度讲,就是用佛眼来看人间的痛苦。禅宗讲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境界,看什么是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你能够反思了,能够质疑了,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了。你看破了一些东西,并有所创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似乎跟第一个阶段一样,似乎又回去了,很平淡。但它是“否定之否定”,已经达到武侠小说里描述的“无招胜有招”的地步。我们不一定能做得到,但我们应该向往这样的境界。向往这样的境界,我们才能以健康的、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个充满疾病和痛苦的人间。

现场互动

问:医生收红包现象在社会上比较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红包现象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整个社会对医生甚至医院丧失了信心。因为病人不相信医生,所以他觉得如果不给医生红包,医生就不会好好看病。现在,老百姓看病要挑医院,挑好了医院还不放心,还要私底下给医生送点钱。

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说,病人本来就应该给医生送点礼物,就像学生送给老师礼物一样,但这礼物只能是象征性的。比如孔子就明文规定,每个到他府上求学问的学生都要先送来10块牛肉干。这是出于礼节。然而,礼节发展到现在,演变成了一种贿赂。红包以礼品的名义被接受之后,实际上成了一种附加的高额手术费。

我知道,有的大夫特别好,他们坚决不收红包。但存在这种情况,医生不收红包,病人就会着急。我听说过一件事情:一位女大夫不肯接受病人的一点心意,病人就因不相信她而不予配合。她只好暂且收下,待手术完成后再把红包还给病人。这件事情让我想到,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迫在眉睫!仅仅对收红包的大夫给予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开始重视我们国家的信任危机。

问:对一位医生来说,他既有物质经验,也有意识经验。像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他们成天跟实实在在的肉体打交道,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方面的经验。而意识经验与精神方面有关。请问您怎么看待医学的物质性和意识性?我们的传统医学到了现在,为什么会陷入一种举步维艰的境地?

答:今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意识方面的经验,而过分强调物质的巨大力量。从体制上来看,我们国家在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阶段,特别是“五四”前后,对传统的东西批判得太多了,以鲁迅为代表,他特别反对中医。在我的理解中,中医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任何高深的学问都难免被骗子利用,因为其高深,就有了蒙人的可能。新中国成立后,强调中西医结合。我们对西医的引进主要是从实用出发。如果把人体的疾病比喻成敌人的话,西医的办法就是使用强大的雇佣军来打败疾病。它每打败一个敌人,下一个敌人就有了经验,来得更厉害一些。这时,它不得不使用更为强大的雇佣军。而中医不是这样,它注重培养身体的元气,你自己有了抵抗能力,就不会害怕敌人的入侵。联系到我国的医疗体制,我认为主要是没有人来认真思考医学背后的哲学问题,认真思考医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重要意义。

问:在您看来,病是被规定的还是自然存在的?

答:首先,“自然存在”只能说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状态。我们说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肺是四两,而别人的肺是二两。但是,后来我们说,二两的肺是处于“病”的状态。这就是被规定的。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在哲学意义上已经是共识,即“被规定”。因为病必须在“被规定”以后,我们才能采取治疗措施。

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当然,“规定”的大多数是对的,但也有不对的。福柯反思的是,我们现在的文明体系、知识体系都不够牢靠,有些甚至建立在暴力的规定之上。比如,在前苏联的政治斗争中,一部分人把对手说成是有病的人,强迫他离开岗位。这些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人说那个人有病,医院就能开出那个人有病的诊断。

问:听完您对医学的一些观点,我感觉您夸大了医学的不确定性。您怀疑我们历来奉行的医学标准,认为病是被描述出来的。然而,医学在发展,标准也在发展。您不能因为它在发展就不承认它是标准,就怀疑它的科学性。作为医生,我们只能使用现行的标准进行诊治。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很无奈。比如感冒,这就是一种依靠人体自身的力量祛除的疾病。

答:我要解释一下,我并没有对医学本身产生质疑。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如何理解科学”和“如何理解医学”。医学当然是科学,但我们要避免对医学产生宗教式的崇拜。科学恰恰是要犯错误的,医学也是这样。从这方面说,我们理解医学,也理解医生的无奈。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这100年以来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我们现在仍不能客观地对待“科学”这个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汪晖,专门介绍过“科学”这个词的来源。其实,科学只是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科学”、“反科学”等来说的,并不意味着百分之

百的正确。

我们认为,科学方法的效率比较高,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愿意采用科学方法。一旦发现这种科学方法的局限,我们就会寻找超越它的东西。比如说,战场上只剩下一个战士的时候,按科学方法他应该投降,可这个战士非得坚持到底,甚至与敌人同归于尽。从表面上看,他这种行为是反科学的,但从整体上看又是科学的。因为恰恰是他的坚持,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老子说过:“畸于人而侔于天。”某一件事在局部看来可能畸形,但在老天爷看来,它是最完整的。这也就是说,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真理。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3-31 10:31:09 点击:4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到来,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学者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思维层面以及伦理层面这三个维度对大数据进行思考。本文结合学者们的思考对数据新闻、数据记者、个性化信息、信息安全、界面传播、关系传播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以及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对大数据的更广泛地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传播学数据思维数据新闻界面 一、引言大数据的到来,得益于信息的开放和云计算。一方面,从依靠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到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传播突破了范围限制,开始从精英们的“权力”转变为普罗大众的“权利”;另一方面,传播的摩尔定律、云计算等技术更迭使得信息数量呈指数级增加,数据处理更为便宜,海量的数据积累成为可能,这两方面原因使得大数据具有了可能性。在数据中居于关键性地位的政府数据的公开,使大数据能真正发挥作用,由此,便有了大数据产生的基础和前提。①大数据的探究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吸引了学界的注意,近年兴起的数据新闻、数据记者、众包新闻、个性化信息、信息安全等是业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议题。面对大数据的迅猛浪潮,学者开始思考大数据在新闻传播界的应用和影响等相关问题。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机会和革新;数据新闻使我们的新闻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数据思维给我们提供一种应对大数据潮流的思考方式;利用大数据进行政府舆情的观测等一系列技术。本文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为对象进行探索。 二、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从2011 年开始,大数据开始成为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学术界共同 讨论的热点话题,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维度。 (一)技术层面就总体而言,对大数据技术及其相关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几个方面。李国杰指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新常态下提高生产率的新杠杆,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率的提高。②大数据是一种在新时期下形成的产物,但是我们看待它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会与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发明如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互联网(万维网)等一起构成一个超越信息时代的新时代。云计算将纷繁复杂的大数据进行筛选、提纯、整合,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或是发现本来看似毫无关系的数据之间的联系,打通多领域、多类型的局部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蕴藏的巨大新闻价值,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在大数据之前,由于条件有限,对数据的利用都是抽样调查,且自身开展的统计调查往往采用随机样本,而大数据则采用全样本进行调查。借助大数据,媒体可以在公开渠道获取更多全体数据,这使媒体对现实的报道更有可能做到总体真实、本质真实和宏观真实。④(二)思维层面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培养预测未来的新思维。大数据的应用增加了我们对未来的确定性,打破了通过估计、大概等传统预测未来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我们对未来的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安全感。 全球复杂网络权威、“无标度网络”创立者巴拉巴西( Albert -Laszlo Barabasi)在《暴发》一书中提出:“人类行为93% 是可预测的”,这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阐述了如何从大数据中塑造未来美好世界的正能量。⑤倪宁指出,大数据时代应有三大观念转变:第一,在分析处理时使用的是全部数据,不再依赖随机抽样;第二,不再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是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容忍错误的数据;第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⑥操瑞青指出,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是研究思维上的转变,我们从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转向于了解“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将会怎样”。⑦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媒体工作人更要具备一种信息关联性思维和视觉可视化思维的培养。王君超指出,要善于利用专业人员挖掘的大数据来策划报道、设计版面,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街头截访式的“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理念;注重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在对信息把关过程中强化“把关人”的过滤、降噪功能,同时重视数据的视觉化,力求用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呈现新闻中的大数据。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在他的演讲中谈道,“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是:每天早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第三只眼看医学

健康报/2008年/1月/25日/第004版 人文讲坛 第三只眼看医学 孔庆东 ——真正的科学态度恰恰是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对那些我们不能说的问题保持沉默,并尊重别人的探索。 ——技术是有上限的。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再往上走会遭遇什么?是哲学,是艺术。 ——对待医学,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用心去看。不是用技术的眼光,而是用超越的眼光。 孔庆东: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及思想文化批评等,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超越雅俗》等,深受读者喜爱。 各位天使,大家好! 在这种场合做讲座,我还是第一次。所以我诚惶诚恐:一是知识上的,二是身体上的。我觉得,普通人在医生面前就像是任其宰割的羔羊。当我们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医生说:“张开嘴,把衣服掀起来。”这时,你会觉得知识呀、尊严呀,都没什么用。现在,我在这里讲医学,简直就是班门弄斧。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中小女生来到农村,把大娘大婶集合起来说:“我给你们讲讲计划生育常识。”那些大娘大婶肯定会哄堂大笑,说:“你这娃娃还没找婆家呢,就讲起生娃娃的事儿来了!还是我们来给你讲讲吧。”不过我想,外行讲话恐怕也有其特点——坦白、便利。他不会蒙人,将一切袒露在众人面前,谁都可以纠正他。今天,我不讲我擅长的文学、文化和艺术,而是不知天高地厚地讲讲医学问题,主要是想找出我们彼此相通的价值体系。 科学与非科学一样,只不过是通往真理的一座桥梁 现在一说科学,人们就肃然起敬,仿佛科学是一种很吓人的东西,以至于“非科学”、“反科学”都成了一项罪名。这正是中国人对科学理解的最大谬误所在。在很多发达国家,科学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名词,没那么神秘。科学与“非科学”、“反科学”在哲学意义上应该是平等的。“反科学”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罪过。真正的科学态度恰恰是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对那些我们不能说的问题保持沉默,并尊重别人的探索。 科学不是天然的真理,科学与“非科学”一样,只不过是通往真理的一座桥梁。在科学这个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人类照样生存了几十万年,照样能获得真理。而那个时候获得的真理,我们今天仍没有超越。根据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人类文化有一个“轴心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人类最基本的文明智慧都已经产生。在中国,以孔子、老子为代表;在印度,以乔达摩·悉达多为代表;在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我们今天仍然笼罩在他们的光环里。 不要以为“科学”这个词产生了,之后的人类就全在往好的方向走。这要看你怎么看。当你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时,你怎么评价?你可能会说:“这是我们经济进步了,国家繁荣富强了。”凭什么高楼大厦多了就象征着经济繁荣?当你扪心自问的时候你会心虚,“我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当你反思的时候你会流汗,“我竟然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评定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呢?因为他不会回到历史中仔细剖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像医生寻找每一根血管那样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很多学医的人,在接触了活生生的人体、活生生的血管之后,会开始想到人文科学的问题。这时他会意识到,如果把这些觉悟用到人文科学上该有多么大的收获。鲁迅也好,郭沫若也好,一定也曾有过这样的觉悟,他们才转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习过鲁迅的《藤

三年级阅读题

阅读一、 有一只小白鸭,常常借了别人的东西忘了还。鸡妈妈的小花盆,兔弟弟的小花伞,小胖猪家的小水壶........全放在它家里了。鸡妈妈、兔弟弟和小胖猪决定想个办法帮助小白鸭 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这天,它们三个来到小白鸭家,对它说:“小白鸭,你的新自行车能借我们用一下吗?”小白鸭虽然心里有些舍不得,可还是把车交给了它们:“这是新车,你们要小心骑。”“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小心的。”三个朋友齐声说。 一天过去了,它们没有来还车。两天过去了,它们还是没有来还车。小白鸭要去办事了,它想:我还是骑旧自行车吧。小白鸭去库房取它的旧自行车,哇——它发现借的鸡妈妈、小白兔和小胖猪的东西全放在那儿,怎么都忘了还呢? 小白鸭脸红了,它赶紧把这些东西挂在车上,给鸡妈妈他们送去。 1、小白鸭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后来、帮助它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 2、短文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正确的后面画“√”。 (1)小白鸭和兔弟弟是好朋友。() (2)鸡妈妈、兔弟弟和小胖猪向小白鸭借自行车,小白鸭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借给了它们。() (3)鸡妈妈向小白鸭借来了自行车。() 3、你喜欢小白鸭吗?为什么? 4、鸡妈妈它们帮助小白鸭的办法好不好?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二: ---------------------- 我们来到了“金沙滩”。展现在眼前的是茫茫的大海,海水汹涌,海浪拍打这礁石,发出“啪啪”的声音,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顿时海面上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鸥在天空中“嘎嘎”()地叫着,一会儿仰飞蓝天,一会儿俯()冲大海,活像银色的小飞机。渔船开起了彩色风帆,如同碧空里在星星点点。蓝天、碧海、白色的海鸥、一叶叶扁()舟,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海边是沙滩。沙子是金黄的,踩上去友松又软,就像踩在地毯上,真舒服﹗阳光照在 沙滩上,像是铺上了一层耀眼的碎金。我想:这“金沙滩”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吧﹗ 沙滩上随处可见五彩缤纷、奇形怪状的贝壳。我不停的捡呀,捡呀,不一会儿就捡了一袋。我欣喜若狂,对着大海喊:“谢谢你,你送给了我这么好的礼物﹗”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的大海()的大海()的贝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画卷一()扁舟一()海鸥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6T14:47:16.20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供稿作者:葛洪伟[导读]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 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生死场》写于1934年。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两本书写完之后就寄给了鲁迅。鲁迅看了很欣赏,经过不太长的周折就帮他们在上海出版了。书出版的时候,萧红萧军本人已经到了上海。“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抗日情绪非常强,不太夸张地说,全国都在关注东北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大家把注重点都集中到了作者的独特身份(东北人)、作品的独特地域(东北)和独特情绪氛围(抗日)上,两部小说都被定位为抗日小说,两位年轻的作者一下子名声大振,享誉全国。《生死场》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笔者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如果看成八万字的话,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这是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写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为一个难民逃到了关内,回望备受异族蹂躏的故乡和比平时更加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应该担负起某种与时局有关的责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谴责和控诉,表达一个具有亡国之忧的人收回故土的愿望。另外,萧红在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萧军、舒群、金剑啸这几个人的影响。舒群、金剑啸都是共产党员,萧军也是左翼倾向很明显的人。他们的影响也会使得萧红的创作有时候主动向左联的文学主张靠近。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这帮普通老百姓,他们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日本人占据村庄以后,他们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反抗日本人。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她的《生死场》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生死场》之后,萧红已经成为一位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在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代替文化,救亡代替启蒙,阶级性代替人性,宣传代替艺术,在这种语境的支配之下,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教科书里,她书中的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作为存在者,萧红有理由无视所谓的“文学史”的存在,而仅仅属意于她的文学,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道主义与自由。这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学品质。她对文学和历史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责任编辑王庆斌

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四年级写作教学实录听课整理 一、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我的语文人生》中所著:“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的,是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欢乐的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力、欢乐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他们在玩中探究奥秘,获得乐趣,也激活了潜能,从而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 本课试图凭借游戏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游戏作文的功能。三个游戏设计进口题目,分层次有重点,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补充丰富的信息,学会用不同的感官认识世界。另外,三次练笔贯穿课堂始终,将写作与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积极参与的快乐,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收获提升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第三只眼睛”——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 在游戏中利用不同的感觉去补充丰富的信息,学会用不同的感官认识世界。 2. 仔细观察活动的过程,将游戏过程中的动作或心理活动有条理、有顺序地写下来。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质疑“第三只眼”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请问你们长了几只眼? 生:两只—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问题,干嘛让你们回答。我可要告诉你们,你们都有第三只眼!看这位同学瞪大了眼睛,你们有什么疑惑?(板书疑惑指名)生1:我们身上只有两只眼睛,这第三只眼睛是什么? 生2:难道是肚脐眼?(笑) 师:是啊,第三只眼睛是什么呢?把你们的疑惑写下来,写在片断一上。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片断一: 今天鲁老师给我们上习作课,劈头一个问题“你们有几只眼?”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来考我们。我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说:“两只眼。”可是老师却说我们有第三只眼。我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有同学说:“这第三只眼是什么?”还有同学问:“这第三只眼不会是肚脐眼吧!”是啊,第三只眼在哪里呢?真想知道答案 (二)游戏探索,寻找“第三只眼” 1.游戏一——摸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鲁老师这儿有三件物品,让你们蒙住眼睛猜猜是什么?谁愿意来猜猜? 一生上来由老师给他蒙上眼睛。 师采访蒙眼睛的学生: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生:现在我的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采访下面的学生:能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或是现在的感受吗? 生:我看到老师给那位上来猜得同学戴上眼罩,为了卫生还在眼罩和眼睛中加上餐巾纸。那个同学被蒙住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想会是什么东西呢?觉得很有趣。 (师拿出矿泉水瓶子)问:猜猜是什么? 生:矿泉水瓶子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拔萝卜 一天,小兔子来拔萝卜,它拔啊拔,就剩下一个大大的萝卜没有拔完,它就去拔那根大 萝卜。可是它怎么拔也拔不上来,它急得转圈跑。小狗看见了,对它说:“我来帮你拔萝卜吧。”它们俩一起拔呀拔,还是拔不上来,这时候小熊来了,它们俩一起说:“小熊的力气大,你来帮我们拔萝卜吧。”小熊说:“好吧。”它们又一起拔啊拔,还是拔不出来,,最后 小象来了,对它们说:“我来帮你们拔萝卜吧”。于是,小象就用长鼻子把一些萝卜叶子卷 上,使劲拔。终于把大萝卜拔上来了。小兔高兴地说:“小狗,小熊,小象,谢谢你们帮我 拔萝卜,我们晚上一起吃蜜汁大萝卜吧!” 到了晚上,小狗,小象,还有小熊都来了,小象先把大萝卜用鼻子卷到了桌子上,小狗 负责把皮刮掉,小兔把大萝卜切开,小熊往上边抹了很多很多的蜜汁。这下,大萝卜成了 又香又脆的蜜汁大萝卜。它们每人都咬一口,呀!这个蜜汁大萝卜实在是太甜了! (1)这篇短文共________个自然段。 (2)小兔子在拔萝卜,最后一个大萝卜拔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帮小兔子拔萝卜。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 A. 团结的力量大。 B. 小象的力气最大了。 C. 蜜汁大萝卜真好吃。 【答案】(1)2 (2)小狗 ;熊 ;小象 (3)A 【解析】 2.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只小鸟 雨,哗哗哗地下着,树叶、树干全被淋湿了。飞禽走兽都在寻找避雨的地方。 有两只聪明的小鸟,飞到草地上,躲进蘑菇伞下。蘑菇伞摇晃晃地支撑着。 一只小鸟说:“我的左边淋雨了,你往右边靠一靠!” 另一只小鸟说:“我的右边淋湿了,你往左边靠一靠!” 你争我吵,你拥我挤,谁也不往外边靠一靠。挤着,挤着,“咔嚓”一声,蘑菇伞断了……两只小鸟红着脸蛋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好! 雨,仍在哗哗哗地下着……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近义词:争——________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黎小华凌嘉忠尹刚 作者简介 黎小华,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资本项目管理处处长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都分中心主任,经济师 凌嘉忠,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资本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经济师 尹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资本项目管理处外债管理科科长,经济师,经济学硕士Author Li Xiaohua, Director, Capital Accou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AFE, Sichuan Branch, and Director of Chengdu Sub-center of CFETS

Ling Jiazhong, Deputy Director, Capital Accou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AFE, Sichuan Branch, and Deputy Director of Chengdu Sub-center of CFETS Yin Gang, Master of Economics, Chief, Foreign Debt Section, Capital Accou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AFE, Sichuan Branch 摘要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汇贷款迅猛增长的原因和特点,指出国内外汇贷款管理方式改革对银行合规性经营、法规完备性、维护外汇市场竞争秩序、防范外汇风险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该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内外汇贷款管理的建议。

我的课改反思

我的课改反思 【摘要】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位一线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着多重的任务。为了让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力量,为了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就要加快课改的步伐,并且在课改中不断地反思。 【关键词】班主任;课改;反思 随着全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也加快了课改的步伐,出台了相应的课改措施与方案,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位一线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着多重的任务。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新的课堂里绽放力量,为了让学生在新的课堂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那么就要走课改之路。 1 首先转变观念,我们要坚信,课改是正确的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为了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在开学之际,在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先后到了新圩中学和文华中学听课,学习,还听了专家报告,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我对新课改有了初步的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课堂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所以,在课改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由于我认真学习课改资料,到文华,新圩等成功学校现场观摩,积累别人的先进办法,形成自己的课改理念与模式。一开学,我马上进行小组建设培训,先开组长会议,我套用杜郎口校长的话“我们班的课改成在组长,败在教师”作为组长首先要行动起来,组织本组的成员独学,促进对学,有不懂的问题在本组中群学,还是不懂的、或是一题多解的,或有争议的题就板书到本组的展示台上展示,我认为小组建设很重要,组长的作用更是关键,我对组长进行反复培训,鼓励,教育他们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帮扶,不要恶意攻击。培训好组长是我作为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第一步。但是,尽管我经常开组长会议,如我们班的奋斗组,因为经常落后而对本组荣誉表现得无所谓,尽管组长有心“力挽狂澜”但组内成员由于懒惰加上基础较差经常不合作,致使组长“心力交瘁”,成为落后一组,一旦有些组放弃也影响到其他组的情绪,其他组的组长有时也会只顾自己学会而忽视了合作,因此小组建设仍有时流行于形式,因此我要制订相关激励方案,重新任命小组长,把小组建设这一块先做好,做活。 2 我制订好相关的量化评优方案

《管理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良好品格铸就优秀品质 --读《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管理的“第三只眼睛”》有感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对于楚门的人生来说,他人生前30年的生活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人们,得知真相时,他渴望过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迎合别人。 工作让我深深意识到要有独立和担当的使命感。在双赢的口号下,公司肯定我们的价值并不断培养我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完善的办公环境条件。一切只为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而我们也更应该有主人翁的精神,在职场生活中,自觉自律,从公司的利益出发。终究也会回报到自身的利益。 1.不占小便宜 当我们有能力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时候,不要以能占小便宜而自豪,利用工作之便,中饱私囊,得意于自身手法处理得多么高明,如何神不知鬼不觉,且先不说这本身对自己有无大益,单说人的贪婪和欲望就像无底洞,常此以往,很难说不被他人察觉检举。况且,如果一个公司人人都如此,形成这种风气,公司将形成不了有效的市场竞争力而被市场淘汰,最终伤害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所以当贪恋开始萌生,我们就应这种潜在危机拒之门外,这也是我们自身素养的体现。 2.不破坏规则 游戏的乐趣在于享受守规则的博弈过程,工作亦如此,遵守规则,坦荡轻松。 3.好的习惯和心态

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敬业奉献精神是管理者执着的追求。制度措施难免有不完美之处,若是钻了这个空子,你得到的渺小的利益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防不胜防的第三只眼睛在注视着你的每一个举动。而况,一个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便是一种品格。我们人格也会得到升华。 4.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高效完成工作 管理者的第三只眼睛对其制定的制度措施的执行效果的检查和对员工素质的考验。常人都是两只眼睛看世界,管理者为什么还要第三只眼睛,对于第三只眼睛看到的,更多的是让管理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既维护员工利益,又能激发员工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我们有幸在高级车开发所工作和学习。高级车的开发理念是享受时尚和尊贵。作为开发者的来说,专业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素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俗语说做事先做人。有着一群不乏良好品格的成员的团队,才能保证作出优秀品质的车,这与我们开发高级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谁是谁的员工,谁又是是谁的管理者,无疑,我们是社会的员工,是自己的管理者。名人榜样的力量告诉我们,成就自我需要强大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人生是没有彩排的连续剧,自己永远是主角,无论喜剧或悲剧。面对欣赏和否认,剧本我们不能控制,但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预料。让我们一起期待完美的Happy Ending!

张瑞敏商道真经_第八章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论遇挑战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 张瑞敏如是说:“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企业必须是三只眼,盯政策和政府的第三只眼尤其重要,不然许多机遇就会失之交臂,企业悔之莫及。” 精彩解读 海尔的企业发展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放过。张瑞敏认为,海尔现在还能生存,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办法。张瑞敏经常给员工讲推销员卖鞋的故事:两位推销员到非洲的穷山僻壤推销鞋,可是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和把握却大相径庭。一位推销员认为,当地的土著人根本不穿鞋,绝对没有销售市场;另一位推销员则持相反的观点:正是因为土著人从不穿鞋,才给销售带来了潜在的市场,而且未来潜力不可估量,甚至有可能独占非洲市场。同样的机遇,两种观点体现出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看问题的角度,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把握机遇的能力高下。 对于抓住机遇的问题,张瑞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张瑞敏说:“计划经济下,企业长一只眼盯住领导就够了。市场经济下,企业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企业还要再长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政策。”这就是张瑞敏提出的著名的“三只眼”理论,也是他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浓缩。 张瑞敏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把握各种变化,抓住各种机遇等问题而提出的。海尔就是“长了三只眼睛”的企业,而张瑞敏就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在指挥广大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壮大海尔。 张瑞敏认为,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机遇只为有心人准备。张瑞敏还说:“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有三只眼,只有两只不行。搞好企业要悟出一个观念,确立一个思路,把握好一个度数。如果哪一天海尔没有了别人还考虑不到的角度和思路,恐怕也就是企业走下坡路之时。”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期间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长了三只眼睛”的海尔看到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光环。张瑞敏反复告诉自己:绝对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因此,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尔马上采取行动,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从国有商业银行争取下来了大额贷款。当年6月份,张瑞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果断地用较低的价格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买下了720亩土地,决定筹建中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在建设海尔工业园的过程中,张瑞敏经受了很多次挫折,买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要求银行采取压缩贷款的政策,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下来检查,青岛市工商银行为此做了三次检讨,也就是说如果晚两个月,海尔就不可能拿到贷款买地了。贷款到2.4亿的时候,海尔从银行就拿不到钱了。正巧,运作了8个多月的海尔股票上市了,共筹集资金3.69亿元人民币,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庞锡兰]

本课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每个小节字数基本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它抓住“眼睛”这一意象,运用层叠的手法,回环复沓,给读者展示了眼神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歌颂了白衣天使的高尚心灵,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第一小节写医护人员面对病魔(“非典”)时愤怒的心情和冷静的态度;第二小节写医护人员面临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的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第三小节写医护人员用温柔的深情安慰病友;后两个小节是对前三节的总结,点明了作者要表达的主旨,照应了题目。该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所以课前应查找有关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文字、声像资料,课中适时播放,并以读代讲,通过反复的品读,想象意境,激发学生对白衣战士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非典”肆虐时期,医护人员都得戴着口罩,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各种情感交流都来自于“眼睛”,从而体会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激起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2、进一步掌握系统搜集资料的方法环节,初步懂得通过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并学习在习作中交代背景的写作方法。 3、利用所学过的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及生词。 教具准备:“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拯救病人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口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家庭教育环境较好、能较熟练电脑操作的一组在学校电脑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搜集“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拯救病人情景的音像资料;一组到当年的抗“非典”定点医院183医院了解当时抗击防护“非典”情况并搜集一到两个惊险故事;另一组通过询问、查阅方式,搜集有关“非典”的资料,如传播方式、对人类的危害等。 第一课时 一、情景设置,激趣导学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讲座题目: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一个局外人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主讲者:沈举(Justin Shen,详见附件一) ■讲座内容: 1.开场白 1.1Work Shop I(课堂演练) 自我介绍 1.2我与教育的关系 我为何关注教育 2.教育的使命 2.1 激变中的世界 对世界万物的重新思考与定义 2.2 中国的崛起 2009年后的中国和世界 大国应为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做出贡献,举世敬仰! 2.3 面向未来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查尔斯·艾迪(英)的新世纪教育观: 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 普世价值 3.“客户”的期望 3.1 市场导向 如何服务意思的形成? 学生是客户?产品?“应试”向“应市”、满足多元化需求教育转变 3.2 “产品”质量 室内(10%IQ) +室外(80-90%EQ+AQ )=Achievement / 成就 学生时代须养成的文明习惯和公关常识 4.教育效率(Efficiency)与效力(effectiveness)的平衡 4.1 效率 分组头脑风暴:名校差校的主要区别在哪? Work Shop II开场白(分组进行) 如何激发学习热情? 4.2效力 老师的师德:信仰-思想-行为-习惯-结果 学生素质的培养(北京、上海为何低分进好校) 持久的动力和幸福感

5.教师的素质与责任 5.1 Work Shop 3 体验组织和管理是如何出现的 5.2自身素质 “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兼专家和教育家于一身 责任心/感:英女王和西点军校的定义(北大文章); 业绩从何而来? 时间管理 什么是智慧? 5.3 管理素质 知识工作者=管理者?(Q) 管理基础知识: 管理的要务(SOP,麦当劳)、额外工作(贡献与成功) 管理万能工具: “5W1H”(有效沟通) 戴明环“PDCA”(画图);如何做好值日? TQC (质量管理);(画图) 鱼刺图(因果分析)等(画图) 学习与教导型组织(OJT)的建立和执行, 5.4 责任和义务 取长补短:国内外教育不同及美育教育 要引导孩子们主动寻找好书看,听好歌、看好的艺术品…不要被送上门的“垃圾” 迷惑(启蒙并刻录在孩子的脑海) 6.教育的趋势与创新 6.1 机会 产业崛起、服务业兴盛等使教育成为最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产业 教育不光是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要精细化/细分市场运作 6.2 创新 思考:教育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难度在哪? 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是怎样形成的? 7.结语与交流 收获? 什么是“面市”教育: “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 & do the things right” 中国呼唤“诺贝尔”,更呼唤有自尊的劳动者群体(一个让我尊敬、放心的油漆工)推荐书及文章: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专项试卷及答案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专项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 ..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 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1.给选文中加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推测——(______)激动——(______) 2.在选文最后一段的方框里加上标点。 3.“我”这样做试验时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想一想,连一连,填一填。 做法目的 A.捉自家花园的蜜蜂a.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B.给蜜蜂做上记号 b.便于观察 C.两里外放飞 c.与其他蜜蜂区分 D.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 d.路远更能说明问题 4.“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中的“左右”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玩的太阳娃娃 天上的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 瞧,她把嘴巴鼓得(圆圆园园)的,朝着身边的云吹呀,吹呀,吹出了

一对长(cháng zhǎng)耳朵,一条短尾巴,一个胖肚子,一个圆脑瓜。哈,她把那朵白云改成一只小白兔啦! 太阳娃娃一边在天上跑,一边吹,把这朵白云吹成荷花,把那朵白云吹成白雪公主……她越吹越开心,一不小心把一朵白云吹进海里去了,自己也一起滚进大海中。 啊,她在海里把(那哪)朵白云吹成了一朵漂(piāo piào)亮的白浪花。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或读音。 鼓得_______(圆圆园园)长______(cháng zhǎng)耳朵 (那哪)________朵白云漂_______(piāo piào)亮 2.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有________句话。 3.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她把白云吹成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短文中写小白兔样子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筷子 ①说起中国的筷子,话可就长了。 ②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筷子称为“箸”(zhù),大约过了上百年后改为“筷”。从读音和字形上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 ③使用筷子不只是能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好处呢!通过实验发现,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__多个关节和__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___________)进食方便,(___________)可以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增强脑力,十分有益身心健康,真是一举多得啊! ④中国的筷子原料各异、做工精细。杭州天竺筷,是由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选用上等毛竹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 在选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选了现当代文学赏析这门课程,之后又听其他同学说这个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趣同样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因为这个缘故,在老师的作业要求下,我选择了这部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先生本名叫林和乐,是福建龙溪人,他是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吾国与吾民》是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在林语堂老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着名的,有《生活的艺术》《我的话》《苏东坡传》等等。 《吾国与吾民》一书由称作为《中国人》,很清楚的让人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到一些意思,另外它还有一个英文书名是“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这部书不仅仅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出现危机,中国人民慢慢的变得麻木,对于国家的发展显得无所适从,林语堂作为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又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在当时的中国发展之下,有许许多多的中国青年对于中国的发展阐述了诸多观点,但是往往都是一些局限于表面的事物。而林语堂先生林

语堂用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勾勒当时的中国,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国人性格养成的历程,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国情,冷静的解决问题。 《吾国与吾民》这一本书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在每一章中都具体描写了中国事物的发展,点点滴滴的文字中都透露了作者渴望救国,深切爱国的感情。在《中国人的性格》这一章中,林语堂先生写出了中国的特点,他有力批判性的文字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腐败的所在,而不是官方,或许只有身处其境,才能明白林语堂的一番心思。从历代以来,中国沦为封建社会,历代的领导者很多都是消极迂腐,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中国人也变得消极避世,成为侵略者眼中的羔羊,林语堂对这些社会残留的问题都进行了分析解释。 在林语堂的书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一句话“我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扰担忧,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是多么的热爱祖国,但是他不是溺爱,而是勇于对批判,从多方面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中国。 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受侵略严重的社会了,中国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会真的是没有暴力,没有侵略的完美社会吗?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