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8日在徐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徐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敬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20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3.5%以上;实现财政总收入(含基金)467.6亿元、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164.3亿元、增长3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2.6亿元、比年初增加45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32.6亿元、比年初增加3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800元、6900元,均增长11%。

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三重一大”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亿元、增长28%;其中工业投资820亿元,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四大产业”完成投资860亿元、增长32%。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亿元、增长18%,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

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实现产值2390亿元、增长22.8%,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增长17.8%。徐工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通过国家认定。中能多晶硅产量达7500吨、跃居亚洲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19亿元、增长51.6%;全市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项,专利申请量达6900件、授权量达2400件。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40亿元,增长15.5%;浦发、莱商等商业银行来徐设立分支机构,徐州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二)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实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启动,362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有序实施,铜山县、云龙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稳步推进,市级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加快,新沂市被评为“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1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实际到帐注册外资6.9亿美元、增长19.8%,增幅列全省第三;全年共引进11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自营出口完成15.2亿美元,下滑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新签外经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增长39%和35%。大力加强开发区建设,徐州经济开发区和其他7个省级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68亿元、增长50%。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东方鲁尔工业园列入国家商务部指导项目。

(三)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快

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总产实现六年连续增产,高效农业占耕地总面积比例、设施农业总面积、高效农业产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增长15.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71个,入社农户达68.1万户。重点规划建设40个中心镇,新建成5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2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解决了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铜山工程机械和钢铁冶金、沛县煤化工和铝加工、丰县盐化工和电动车、邳州板材和家具、新沂农用和精细化工、睢宁白色家电和纺织等特色产业规模层次稳步提升。六县(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2.3%,高于全市4.5个百分点,铜山、邳州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年度省定任务。全部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投资量完成过半。实施了9257亩市区山地绿化和15项绿化景观重点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6%,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80%的小学和初中建成市标准化学校,投入2.67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中国矿大科技园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动漫博物馆建成开放,镇文化站和行政村“农家书屋”投入使用,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现全覆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14人次获世界冠军和全运会冠军,成功申办省第18届运动会。全力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援建工作全省领先。人防、民兵、民族宗教、双拥、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统计、物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住房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气象、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老龄、扶贫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中心城市建设力度显著加大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京沪高铁徐州段线下工程顺利完成,徐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和火车站风雨棚改造基本结束,丰沛铁路全面开工,徐济高速江苏段建设加快推进,观音机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建设、大郭庄机场搬迁和徐兰客运专线项目有力推进,徐州港总体规划获部、省联合批复,徐淮铁路和徐连城际铁路纳入省政府长三角铁路网规划。

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区12条道路改扩建及7个路口渠化改造工程竣工,珠江路和徐贾快速通道按计划推进,云龙湖“四合一”工程、规划馆、档案馆等项目建成开放。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和高铁站区商圈建设全面展开,彭城壹号和南湖水街等月光经济区竣工运营。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行政办公区基本建成。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构建“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格局。对12个马路市场和7个城市出入口等进行专项环境整治,对32条道路户外店招实施改造,设置规范便民服务点470余处,主城区保洁市场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开放型公园和景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五)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重大民生问题有序解决。8大类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集中力量解决振兴老工业基地三大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并实施棚户区改造计划,出台了拆迁补偿安置、审批手续简化和规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完成棚户区拆迁面积175万平方米,建设和购买安置房180万平方米,对41个老居民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完成3万余亩,置换指标分配使用,中德合作徐州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工作稳步推进,矿地关系和谐稳定。

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突出抓好“政策促就业、培训促就业、创业促就业”工程,培训各类技能就业人员26.2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1亿元,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我市荣获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称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6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社会保障支出88.78亿元、增长20.4%。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省内率先建成残疾人基础数据库,为5.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1239.7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83

元和130元;发放灾害救助资金2600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9220套,新增廉租住房128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38万元。

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包案责任制,较好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深入推进,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

(六)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审批事项削减幅度达39%,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实现相对集中,市行政服务中心许可事项入驻率和窗口现场办结率分别达88%和82%。取消、合并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9项,降低收费标准27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5000万元。

“勤廉徐州”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继续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强化层级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电子监察系统开通使用,建立完善了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和重点工作的跟踪督查制度及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较慢,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工业经济增长特别是部分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偏小,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看病、上学等问题仍然较多,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繁重。一些政府部门效率不高,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干部还存在腐败行为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复杂的形势下我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迎难而进、全力推动发展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支持与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趋势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与诸多制约因素相互交织,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运行的积极信号明显增加,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根本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低碳经济将带来新的挑战。从国内看,政策机遇延续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国家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防通胀、促民生作为工作

重点,既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省内看,各市之间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在苏南产业结构升级、沿海开发起步、周边城市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面临前有进位机遇、后有赶超压力的竞争环境。对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牢牢抓住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江苏沿海开发和融入长三角三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强化改革创新,着力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增长15%。(5)自营出口总额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5%,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45%。(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1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注重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扩大消费的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培育、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三是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双轮驱动的关系。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健全招商激励机制,形成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深度挖掘全民创业潜力,加快形成内源型和外源型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四是处理好争先进位与和谐建设统筹兼顾的关系。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全面开展对标找差活动,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快于上年、快于小康进程,强力提升全市和各县(市)区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切实做好民生改善工作,加快解决振兴老工业基地三大历史遗留问题。五是处理好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点面结合的关系。把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抓好130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工业投入突破1000亿元,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快产业振兴。我们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扎实做好“三农”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切实稳定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抗灾防灾条件,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2020”工程,重点建设20个万亩连片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个大中型畜禽和水产养殖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林果、生态肉鸭、奶牛、大蒜四大产业化体系。积极开展“学寿光、赶寿光”活动,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力争4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来抓,加强技能培训,拓展外出就业空间,促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中增加收入。四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建设,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继续办好“农村六件实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新建5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200个环境整治示范村,完成20万户农村改厕任务,解决好7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27万人脱贫目标。五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金融互助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做新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层次。一是强化主导产业链条延伸。装备制造业重点延伸工程机械主机和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壮大矿山、建材、锻压设备和专用车辆等特色装备制造业,推进徐工斗山柴油发动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能源产业重点延伸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光伏产业链,实施年产9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硅棒切片等项目。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乳品及饮料、休闲食品及烟草制品业,重点建设维维食品产业园、徐烟技改以及肉鸭、水产和??着力培育形成煤焦化、甲醇深加工、氯碱和精??型材和再生铝为终端产品的铝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推进骨干钢铁企业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延伸新型建材、特种板材及高档家具产业链。三是强化新兴产业倍增发展。重点壮大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恩华药业原料药基地等新医药项目,瑞源科技镭射定转纸等新材料项目,台湾荧茂触摸屏及保护镜片等电子信息项目,高创风电设备等节能环保项目,力争新兴产业规模两年翻番。

(三)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互动并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是重点壮大商贸物流旅游业。加快力宝购物中心、苏宁综合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商务广场、金鹰国际二期等中心商圈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世茂商业步行街、老东门时尚街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西部中介商业街等商业街区建设;继续抓好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物流、新城区生活物流、九里综合物流等五大物流基地建设;精心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主题公园、吕梁山风景区、大洞山风景区和窑湾古镇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动漫软件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城市中心区商务楼宇相对集中和高铁枢纽即将形成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动漫创意、软件开发、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创意产业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徐州软件园、徐州经济开发区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三是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拓展城市社区商业服务领域,年内新开40家社区便民店。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力争镇村两级农家店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2%以上,新增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点105个;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充分释放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

(四)促进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大民营经济,做强县域经济。一方面,加速民营经济崛起。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公平竞争平台,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切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推行收费公示和企业付费登记卡制度。继续推行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抓好重点骨干企业提档升级和新增长点培育,鼓励

支持民营经济产学研联合,帮助有潜力的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深入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营造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加大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各县(市)每年新上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强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放宽县城镇落户条件,培育壮大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强镇和商贸强镇,进一步提高各地城镇化水平。加强各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组建市、县、镇三级担保机构及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推动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县域经济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贾汪区经济加快发展。

(五)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力争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突破。一是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强化县(市)区和开发区的招商主体地位,根据市相关部门职能落实招商责任,提高考核权重,加大奖惩力度。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强化招商人员技能培训和绩效挂钩。突出招商重点,围绕四大产业和“三重一大”,加强对台对港对德以及央企和民企的招商,精心办好各类招商活动。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工作,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载体建设。二是提升开发区的承载力和竞争力。重点强化徐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组织开展“产业升级年”活动,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创建工作,积极带动徐州工业园发展,加速迈进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建立完善其他省级开发区和南北共建园区的激励考核机制,优化乡镇招商引资统计考核办法,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三是加强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大对骨干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狠抓工程机械、新能源、优质农产品等重点产品出口,着力引进一批以出口为主的利用外资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冶金、板材等优势企业赴境外投资和组建营销网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六)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加大环境和土地的保护力度,强化环境改善和土地永续利用。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流域水环境整治规划,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小造纸、小焦化等“五小”企业生产线关闭力度,坚决杜绝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逐步推进城区化工企业搬迁,加强主城区北部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建成和改造5个污水处理厂。组织开展重点企业和公共机构节能行动。启动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抓好吕梁山景区山地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质量优先、规模优先、急用优先、集约优先”的原则,切实提高用地门槛和投资强度,重点保障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用地。充分利用增减挂钩、万顷良田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拓展用地空间。把节约集约和依法规范用地工作纳入县(市)区综合考核,完善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和执法奖惩机制,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七)加大改革创新推进力度。围绕增活力、强动力,抓住改革和创新两个关键环节,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上半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抓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统筹推进行政管理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政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市风险投资公司,整合市级投融资平台,继续大力引进外地股份制金融机构。优化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和演艺集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加快培育创新型经济。推进中国矿大科技园、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徐州基地、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

台建设,力争工程机械研究院、工程机械研发试验检测中心、多晶硅工程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争取年内全市专利申请量达7000件、授权专利2500件。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创建自主品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加快实施“徐工产品智能化工程”等一批信息化示范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

四、突出抓好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力实施23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8大类149项城建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整体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一)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京沪高铁徐州段、丰沛铁路、徐济高速、宿新高速、观音机场改扩建、南水北调等续建项目,组织实施徐兰客运专线徐州段、现代化大型煤炭枢纽港、湖西航道等新建项目,积极抓好大郭庄机场搬迁、城市轨道交通等前期推进项目,拉开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

(二)加快新城区建设。完善新城区管理运行机制和国资公司经营运作机制,突出抓好道路、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新体育中心、中小学校、吉田商务广场等公共服务项目,继续推进安置房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城区商业开发。

(三)推进老城区改造。制定实施市区道路三年畅通计划,着力推进淮海路等20项道路贯通工程,建成珠江路快速通道,续建徐贾快速通道,推进淮海路省级示范路、中山路等重点道路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实施云龙湖周边景观改造、彭祖园和九龙湖公园敞园改造等17项景观绿化工程。抓好供水安全保障、公交发展、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等公用设施项目,新建或改造14个农贸市场,加快开明市场搬迁,建设一批便民疏导点。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阳光拆迁,确保完成棚户区拆迁任务,力争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突破。

(四)抓好高铁站区建设。围绕建设集“交通枢纽、生态、商务、居住”四位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全面抓好高铁站区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站房主体、地下空间和站前广场及相关主干道建设,推进山体整修复绿、长途汽车站、公交首末站及基本商业设施建设,满足京沪高铁通车需要;预留城市轨道交通通道,为后续整体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大城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加大社区公共服务和安全设施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市区马路市场整治,推??治。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完善主城区保洁、绿化管护市场化运作机制。

(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合理确定房地产用地规模和供应节奏,优化区域供应结构,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强商品房价格监管,研究制定房价控制措施,推行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严肃查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努力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设和购买定销安置房276万平方米,续建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28万平方米,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七)推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加快修编东陇海线产业带徐州区域规划,继续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构建大城市对应连云港大港口的发展体系。重点加强与徐州接壤的7个地市的交流合作,在交通、产业、市场、旅游等十大领域,共同探索一体化发展途径,力争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全面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格局

围绕建设“和谐徐州”,用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一)全面落实为民兴办的实事项目。按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贴近百姓的原则,坚持公共财政支出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倾斜,重点实施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民生关爱、新农村建设、蓝天碧水、生态景观、城区畅通、市场繁荣、社会事业、平安放心等10大类实事项目。我们将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全力以赴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大力推动就业创业。抓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积极为企业降压减负,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充分转移村镇”创建活动,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农户”持续“动态清零”,年内力争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着力优化创业环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扶持创业项目1000个,制定实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机关干部及退休人员创业,在全市兴起全民创业的热潮。

(三)不断强化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市区9.8万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逐步解决59.3万残疾人生活和康复问题,继续做好17万户低保家庭及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有难必助。

(四)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扎实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治理,抓好放心肉、放心菜等安全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创建100家放心消费示范街道(社区)和乡镇。贯彻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做好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推进“阳光信访”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在全市建成500个规范化中心警务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大调解机制,构建更加严密的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高水平建设“平安徐州”、“法治徐州”。

(五)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力争主城区、铜山县、沛县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标准;进一步改善190万在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等重点工程,完成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一期扩建、工程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支持中国矿大等驻徐高校加快发展,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市区公立医院布局调整和基本建设,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到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标准。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精心做好省第17届运动会参赛和第18届运动会筹备工作。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目标。全面完成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社区、村镇、行业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统筹抓好人防、民兵、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统计、审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住房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气象、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老龄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履行好政府职责,肩负起人民重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及各部门的执行力。

(一)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实施情况后

评价等制度,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深化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加强对口联系,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二)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鲜明工作导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注重普惠民生的制度性安排,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各级便民服务中心,加快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开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奖评选活动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支“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队伍,努力使创新成为广大干部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把“三重一大”作为创新的主战场、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以创新的精神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蓝图。

(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始终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勤廉徐州”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廉政建设制度,真正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有效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全面开展问责问效问廉、治散治庸治腐工作,认真做好纠风和专项治理,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鞍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鞍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谷春立张晓刚张庆岩出席贾年吉主持会议王阳作政府工作报告11日,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本报讯(记者孙晓玲)11日上午,辽宁科技大学礼堂内鲜花吐艳,气氛热烈。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大会由主席团常务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贾年吉主持。代市长王阳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勇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大会的执行主席是:谷春立、贾年吉、李宇光、宫本升、王公聚、王诏玺、郑继涛、朱景阳。 出席大会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鞍山军分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鞍钢集团公司等单位的领导有:王阳、张庆岩、孙春山、赵乃金、陈春生、张殿纯、闻宝满、刘桂香、甄杰、李德平、戴恩彪、王忠哲、秦国夫、张世超、杨力、李宝昌、杨冠兴、朱文杰、周家庭、王革、牛小妹、刘文彦、齐万鹏、杨景芳、谢冠军、任俐春、李开升、杨华、尹利、陈平、白静瀑、孙秋柏、杨德显、梁勇、王伟、李景涛、方志国等。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应邀出席开幕式。 出席本次大会的离退休老领导有:鲁森、殷渊、于治权、郎英、张利藩、朱启城、张显环、黄景祖、范业忠、王维合、刘树林、张丽君、马文福、张兴成、韩广声、张子彦、陈昌、唐景明、李彦华、张溪山等。 出席政协鞍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本次会议。 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现有代表376人,当天实到代表359人,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代市长王阳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2010年鞍山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时指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鞍山的工业、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政府行政能力明显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310元,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 “十一五”期间,鞍山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空间骨架全面拉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较大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过去的五年,是鞍山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发展的实践,激发了全市人民加速发展的昂扬斗志,坚定了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胜信心,为鞍山“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政府将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为“十二五”打下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011年,市政府将以增量调结构,牢固树立工业大市形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三年翻番目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科学规划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打造为民务实高效廉洁政府。 报告指出,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顽强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为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春山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关于《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说明指出,“十二五”时期是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纲要》提出了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东北振兴和辽

2011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提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简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发展凝聚人心、以改革拓展空间、以正风气形成合力、以加强组织建设强化保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超常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20亿元,五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3.6%,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50亿元,五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60亿元,五年翻两番多,年均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5亿元,年均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0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年均增长10.3%。县乡经济。

——经济质量实现大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大铜业;大旅游;大物流;楼宇经济;农业经济。 ——发展后劲实现大增强。“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740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和的4.4倍。项目建设(固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外贸,园区发展);各项改革;全民创业。 ——城乡统筹实现大突破。城市建设(大框架格局,城市品位,城市人口,城市化率);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大四小”;农村卫生清洁工程。 ——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民生工程(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光明微笑关心工程);节能环保;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努力克服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负重奋进,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0亿元,增长14.5%。实现财政总收入50亿元,增长34.8%;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0元,增长8.56%。农民人均纯

中共徐州市委 徐州市人民政府

中共徐州市委文件 徐委发〔2013〕6号 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表彰2012年度市“双创计划” 入选高层次人才的决定 (2013年2月17日) 2012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八大重点人才工程,紧紧围绕我市发展需要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开展了“双创计划”评选工作,经组织申报、技术评审、综合评审、实地考察、社会公示,现确定张雷等24位同志为2012年度徐州市“双创计划”入选高层次人才。入选人才的激励资助政策,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徐委发〔2009〕29号)执行。 希望受到表彰的高层次人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为全市科学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各级党政组织要深入贯彻科学人才观,积极构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附件:2012年度市“双创计划”入选高层次人才名单

附件: 2012年度市“双创计划”入选高层次人才名单 (共24名) 张雷江苏融汇石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王志伟徐州沃根尼科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 吴会龙徐州中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杨苏萍徐州安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李柏徐州柏瑞高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谢伟江苏高德莱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房健民徐州市第五制药厂有限公司 李乐伟徐州纽尔物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王晓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江宏富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李福生江苏河谷矿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朱永平徐州旭昇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刘安军徐州丰泉酒业有限公司 欧阳五庆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 马惠玲徐州黄淮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张庆茂江苏大族粤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张民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 常维山江苏三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曹尚银徐州月亮湾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王宝民徐州原动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印寿根徐州市格瑞颜料有限公司

2011年龙岩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龙岩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日期:2011-03-04 【字号:大中小】 龙岩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晓炎 ——2011年2月20日在龙岩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和我市时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构建三大体系、发展两大经济”,振奋精神,比“五大战役”,精心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有效应对严重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较好实三个不低于”目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5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28.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528.7亿元、增333.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3∶33.7;财政总收入163.3亿元、增长21.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6.7亿元、增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增长10.9%。全面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五大战役”和“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新策划生成项目1249个,新开工项目430个,新竣工项目270个。我市参照执行西44项,争取中央财政补助项目670个、资金19.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亿元,增长34.3%;其中工业投资252.9亿元“五大战役”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方面:1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5.2亿元,增长32.2%。其中,30个“重投资168亿元。永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龙工精密铸锻件、连城鑫晶人造蓝宝石等项目建成投产或试产。双永、蛟城、湖城、武平路和赣龙铁路扩能工程、龙工挖掘机、紫金20万吨铜冶炼、永定金叶复烤厂扩建、漳平电厂改扩建、马坑铁矿采选扩建等项目加快、新龙马年产15万辆微型汽车扩建、福龙马环卫装备工业园、紫金磷酸系列产品生产、长汀稀土工业园、钢铁铸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州金山至龙岩红坊扩容、浦建龙梅铁路、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及配套生产、核电、抽水蓄能电站、中海油LNG漳州到龙岩管道建设一步深化。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方面:八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4亿元,增长76%。新增龙岩经济开发区和上杭工业区。高新园区和龙工配件园、汽车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加快建设。城市建设战役方面:高标准规划并实施了一批市政项目,完成投资1革发展战役方面:古田、高陂、白沙3个省级试点镇完成投资27.3亿元。11个市级试点镇建设加快推进。民生工程战役方面:市第女儿童活动中心等5个列入省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如期完成6148户灾后重建任务。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3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稳中有升,茶叶、花卉、烤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发

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8日在徐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徐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敬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20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3.5%以上;实现财政总收入(含基金)467.6亿元、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164.3亿元、增长3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2.6亿元、比年初增加45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32.6亿元、比年初增加3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800元、6900元,均增长11%。 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三重一大”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亿元、增长28%;其中工业投资820亿元,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四大产业”完成投资860亿元、增长32%。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亿元、增长18%,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 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实现产值2390亿元、增长22.8%,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增长17.8%。徐工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通过国家认定。中能多晶硅产量达7500吨、跃居亚洲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19亿元、增长51.6%;全市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项,专利申请量达6900件、授权量达2400件。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40亿元,增长15.5%;浦发、莱商等商业银行来徐设立分支机构,徐州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二)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实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启动,362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有序实施,铜山县、云龙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稳步推进,市级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加快,新沂市被评为“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1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实际到帐注册外资6.9亿美元、增长19.8%,增幅列全省第三;全年共引进11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自营出口完成15.2亿美元,下滑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新签外经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增长39%和35%。大力加强开发区建设,徐州经济开发区和其他7个省级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68亿元、增长50%。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东方鲁尔工业园列入国家商务部指导项目。 (三)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快

2019某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9某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的五年,我们是在不平凡的时代背景中发展和前进的。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带领下,坚强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的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十五”末期的2019年与“九五”末期的2019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358亿元增加到6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3%,比上个五年快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9:38:33调整为25:42:33。财政总收入由43.1亿元增加到107.4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49元增加到9800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13元增加到3250元,年均增长9%。在这里,我向各位代表报告,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已经从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了全国百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新的跨越! “十五”时期,我们扭住工业龙头,加快了“三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动员各方面力量,引进新上工业项目,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支持现有企业扩改和民营经济壮大,优化经济环境。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企业户数、亿元板块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五个翻番。2019年,规模工业增加值158亿元,是2019年的2.6倍;利润25亿元,是2019年的5.4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62户,比2019年增加243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4户,增加24户;国家和省名牌产品55个,增加27个。烟草产业成为全市第一个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

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至2009年)

中国经济“质变时刻” 前言:危机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结构调整已成全局重心,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改善民生 正文: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国 际国内经济形势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变 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 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决发展和力司决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 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为此,提出了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 的指导方向:要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 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 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外部倒逼机制形成 这次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 经济陷人衰退,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外部 环境剧变,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进出口出现双下降,大批外贸加工企业特 别是中小企业因出口订单下降处于停产半 停产状况,导致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长期保持的两 位数增长在2008年11月下降至5.4%, 创1990年以来新低。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出台、实 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把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明显成 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我国 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目前全球经济最坏 时期已经过去,开始复苏,这使我国经济 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 仍然较脆弱,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发展方 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 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 式的冲击。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 人们普遍感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 的冲击。感受到我们面临出口难度增大、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多重压力。

徐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徐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徐政发〔2008〕139号 市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及《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8〕科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加快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徐州”的要求,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大力推进棚户区(危

旧房)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二)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2007〕24号和省政府〔2008〕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区住房保障对象条件确定为:具有5年以上城镇常住户口、人均月收入低于以60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的家庭。2008年底,对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底,城市低保无房家庭(含持有市总工会核发《特困职工证》的家庭,下同)实现廉租住房实物配租;2010年底,城市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全部实行廉租住房实物配租。2008年至2010年,基本完成重点片区危旧房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任务,使低保住房困难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住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住房,基本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要求。 (三)基本原则。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市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统筹规划,逐步解决;坚持统一政策,因地制宜;坚持分级负责,严格检查考核、抓好落实。 二、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 (四)合理确定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保障面积标准。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

2018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昨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会议。 担任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执行主席的是:陈家东、陈沈阳、陈昭扬、陈紫萱、陈津、黄锦坤、刘育生、陈琛、刘绍清、林德志、胡家榕。陈家东主持会议。 市领导庄稼汉、张健、陈秋雄等,郑道溪、陈修茂同志,省市老领导邹尔均、洪永世、朱亚衍、洪华生、李秀记等,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主要负责人,吴建栋等驻厦部队领导和主席团其他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列席开幕式。 本次会议应出席代表308名,实到代表296名,符合法定人数。 市长庄稼汉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7年工作时,庄稼 汉说,2017年,我们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动力,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左右,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2380亿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1187.3亿元,增长 9.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96.8亿元,同口径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2%左右;完成年度节能 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会晤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汇聚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一年来,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发展动力活力显着增强,城市承载力宜居度持续提升,民生改善成效日益凸显,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庄稼汉指出,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庄稼汉说,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01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之一 市长缪瑞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围绕“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50亿元、增长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6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42.6亿元、增长1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1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左右;PM2.5浓度较上年下降15.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省定标准;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一)落实五大任务、分类精准施策,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强宏观形势研判,强化经济组织运行,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制定出台扩大消费、促进投资、稳定外贸等方面政策措施,切实增强经济增长协同拉动力。全力推进216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台积电晶圆厂、中航南京机电科技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地见效,全市39家企业涉及低效产能淘汰工作全部完成,五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同比下降4%左右;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置换政府债务589亿元,市政府分五年出资200亿元,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市产业发展基金和500亿元的市城建发展基金,新增挂牌上市公司114家;落实降成本“双二十条”意见,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成本超过2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0%左右;七大短板领域120个项目加快实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增幅达10%。组建市企业服务中心和投资建设代办服务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步伐,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制定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出台36条政策措施,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新增高淳、麒麟、白马三家省级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两园多载体”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产值达到8800亿元、增长8.5%。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7家,新增

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固安县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根据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2010年的政府信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 (一)加强政务公开领导体系建设,健全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县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信息公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单位也根据今年的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机构,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开展培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信息公开氛围。2010年,我们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县干部教育学习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河北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和《廊坊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为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训会,对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另外,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积极向群众宣传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狠抓监督检查。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在全县开展了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为重点的政务环境建设年活动,通过“六公开、三到位、一监督”,着力打造公开、规范、高效的“阳光政府”。同时,完善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制度》、《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核制度》、《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九项制度,通过完善制度有效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发布信息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四)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努力推进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按照《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在严格进行保密审查的基础上,全面公开政府信息。对乡镇、部门上报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未出现失泄密事件。对本级本部门66个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部门所需公开的信息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概括信息类、计划总结类、法规公文类、工作动态类、财政信息类和政府事项信息类等7大类15项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同时,依托我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共设概括信息、计划总结、法规公文、工作动态、财政信息、政府事项信息、其他信息等7大栏目;共设地区介绍、机构职能、领导信息、计划总结、政务动态、规章、政府采购、行政许可等20余个子栏目。全年共发布信息5400余条,其中县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信息2700余条。2010年,我县未接到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件;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被申请行政复议或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无受理依申

最新-2019年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精品

2019年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临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一年的回顾 2019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也是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 一年来,在临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协的鼎力支持下,市政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的政府这一宗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团结并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创一流业绩的拼搏精神,在众多领域创造了历史较好水平,再次彰显了临江现象的独特魅力。 2019年初,本届政府承诺要在任期内完成三件大事。 如今,三件大事中的两件,即220千伏一次变电工程、外国语学校一期工程在开工进行了改造,新增供热面积12万平方米。 临江标志性建筑——投资1500万元的江滨大桥已于去年9月份开工建设,预计今年竣工通车。 鸭绿江界河防护工程现已完成三道沟左岸回水堤、望江至大栗子护岸等4处单项工程,总长达15公里,对防洪抗害、保护国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容和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改善。 投资5925万元,着重加快了花山、大栗子、苇沙河等城镇建设,增强了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通讯事业和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猛,宽带网正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2019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总额达4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大力推进载体建设,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科技工作在加快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同时,2019年共争取和安排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项。 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5;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对工作报告的讨论发言 县长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 精品

对工作报告的讨论发言县长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 聆听《工作报告》,让我感受颇多、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定位科学,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市 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实质,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发展. 《报告》全篇对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民生改善等重要工作提出了钢性工作目标和硬性工作要求,目标既体现了追赶跨越,又不好高骛远,既有工作压力,更有工作动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二是工作措施得力,既具体有力又切实可行. 《工作报告》安排任务的同时,充分依靠政策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与科学性、跨越性与可行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高度统一.我们坚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三是形势把握准确,既准确研判又科学部署.《工作报告》无论是确定目标,还是在安排工作,都完全符合全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现阶段具体情况,尤其是根据**经济社会阶段发展情况,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点部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以**市长为班长的市政府一班人对**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充分体现了以**市长为班长的市政府一班人与时俱进的开拓思维和能力. 回去后,**县人民政府将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发展战略,严格按照市三会精神和县三会确定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把**建成**.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全域**,以城乡一体全域规划引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二是围绕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 新城的目标,加快建设以**为重点的**新城,纵深推进**等特色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大力实施区域扶贫、连片开发、六大扶贫工程,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攻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打好打胜扶

贺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白希市长在贺州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极大困难,年初主要工业行业大面积亏损,近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停产,主导产品市场萎缩,价格下跌,利税缩减,企业效益下滑,严重影响财政收入,一季度连续三个月财政收入呈负增长,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农民工大量返乡,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全力支持下,市政府积极谋划,全力应对,紧紧围绕“四保”的目标任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使我市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全年经济逆势而上,实现了加速提质发展,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280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18.15亿元,增长1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10.39亿元,增长22%,增幅位居全区第7。实现工业增加值116.53亿元,增长7.9%;农业增加值58.9亿元,增长5.5%;工业技改投资51.6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72%,增长194.8%,增幅位居全区第1。 ——扩大内需取得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58.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增长56.8%,增幅位居全区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7亿元,增长18%。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新增贷款38.37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53.5%,增长52.8%,增幅位居全区第2。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35%,增幅位居全区第3。全市招商引资新签项目投资总额240亿元,增长63%。其中,内资项目到位资金175亿元,增长81.1%,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59%,增幅位居全区第5。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98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万吨以内。 ——人民生活切实改善。新增就业136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9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增长1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7‰。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二)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条件持续改善。 (三)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 (五)采取措施拓展市场,扩大消费取得明显成效。 (六)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七)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 (八)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九)坚持为民办实事,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是实施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三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在复杂形势中巩固扩大发展成果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更有重大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应对危机一揽

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天上午听取了王市长做得《市政府工作报告》后,感到王市长的报告客观实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振奋人心。听了之后,深受启发,倍受鼓舞。我有以下几点具体的感受:一是工作总结很实,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总结的实主要体现在篇幅短、数字多上。总结去年的工作,仅用了5页的篇幅,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多用事实说话,多用数字说话,感觉非常实在。通过这些数字,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全省“十一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我市发展水平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全省第一。这个成绩很了不起。同时,《报告》指出的问题也非常实在,如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传统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等困难和问题,都符合当前形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确实需要在破解这些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形势把握很准,既正视挑战又看到机遇。《报告》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非常准确,既认识形势复杂而严峻;又指出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具体分析了我们面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我省获准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立足实际,有理有据,

我觉得这是对当前形势进行综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说明市政府面对发展压力,头脑清醒,信心坚定,必将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化危为机,抢占先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目标定位很高,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市政府敢于自加压力,高树目标,以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出的发展指标标绝大部分高于全国、全省的预期目标。在工作安排上,《报告》以“六突破六推进”,把“十二五”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讲的十分清楚、非常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工作要求很高,彰显了市政府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胆略和气魄,描绘出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大提高、发展方式大转变、城市竞争力大提升的美好蓝图。 四是自身建设要求很严,既切合实际又激励奋进。市政府着眼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从五个方面,对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说,《报告》要求“开阔视野,大空间、高层次谋划晋城发展”,“以专业的品质做好工作,使每一项工作都具有专业化品质和一流水准”,“推进工作要坚持‘三只看三不听’的原则”等,都是新的提法。可以说,这些要求非常严格,充分体现了市政府求大作为、谋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仅是当前做好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后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

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发言

市政府工作报告评议发言 赫哲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从六个方面对明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听了赫哲市长作的《工作报告》,感受很多、体会很多、启发很多。 《报告》围绕“工业主导,招商引资,”城乡统筹、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和“优化结构,推进现代农业”“改善民”、“务实高效“等重大决策部署,勾画出德惠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报告》精练实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总结成绩很客观、很真实、很准确,虽然篇幅不长,但文字分量很重。这几年,是德惠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我们作为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实实在在、可圈可点、有目共睹。 《报告》对问题分析非常透彻,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对工作安排非常科学,既挑起摸高,又切实可行;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既有目标任务,又有具体路径;既有总体要求,又有具体措施。我们坚信:通过全市上下和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坚持以“快建设、快发展、快推进、快落实”为主基调,积极而为,扎实工作,一定能够开创幸福德惠建设的新局面。 阅读了赫哲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目标明确、思路清

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是一个科学发展、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深得人心、凝聚人心的报告,是一个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增添力量的报告。我觉得德惠未来几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细化措施抓落实。在这里,我提几点建议,供德惠的同志们研究参考。 第一,要继续解放思想。市委政府准确把握新的形势,科学判断德惠市情,提出了很多战略性、根本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措施。我们德惠要不断解放思想,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跳出德惠研究德惠,跳出德惠谋划德惠,对以往的一些思路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和丰富,走出一条符合德惠实际治穷致富的新路子。 第二,要努力拼抢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德惠面临很多政治机遇、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德惠也一样,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很多独特机遇和比较优势。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奋力拼抢,抓住每一个机遇,多争取一些长期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奠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从而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第三,要扩大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德惠最现实、最迫切的选择,也是德惠需要突破的关键。随着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德惠已经步入开放合作的关键期,一定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化

201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在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葛红林 (2011年3月30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全面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固

定资产投资4255.4亿元,扣除灾后重建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6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分别增长11.7%、15.1%。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受到国家充分肯定。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别列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三名和第一名。 一、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0.1亿元,增长23.6%,新增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完成工业投资130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84亿元。一汽丰田、神钢挖掘机等182个项目竣工投产;彭州石化、一汽大众二期等143个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重汽王牌等95个项目开工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民营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25.2%。 服务业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仁恒臵地、兰桂坊特色街区等16个重大商贸项目竣工投用,成都国际商贸城、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等121个重大商贸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澳新银行、联泰大都会等7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A股上市公司5家,成功获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