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合化工流动改性剂Sanstab

三合化工流动改性剂Sanstab

偶联剂表面改性Sb_2O_3的研究

Sb 2O 3表面含有一定数量的羟基,因而具有亲 水性,与有机高聚物相容性差,不仅影响其阻燃效果,而且导致高聚物制品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下降。因此,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Sb 2O 3表面连接一层有机长链分子,便可以使Sb 2O 3粉末具有亲油性,提高与单体及高聚物树脂的相容性,另一方面还可提高Sb 2O 3的添加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研究了不同偶联剂对Sb 2O 3的改性效果,考察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确定了偶联剂的最佳用量,并阐述了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Sb 2O 3,平均粒径895nm ,广东东莞市达利锑 品冶炼有限公司;硅烷偶联剂,A-151,A-172和 KH-570,南京康普顿曙光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钛酸酯偶联剂,NDZ-101,NDZ-201和NDZ-311, 南京康普顿曙光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正庚烷,分析纯,江苏宜兴市第二化学试剂厂;去离子水,自制。 1.2实验设备 500mL 玻璃夹套釜;数控恒温水槽,THD-06Q ,宁波天恒仪器厂;激光粒径分析仪,LS-230, 美国Coulter 公司,测量范围在0.04~2000μm ,以重均粒径作为比较的标准;视频光源接触角测试仪,OCA20,德国Data-physics 公司。 1.3试验方法 称取适量的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溶 于正庚烷中,加入经干燥的Sb 2O 3粉末,在一定反应温度下搅拌若干时间,然后烘干。用液压机压制成片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接触角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偶联剂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偶联剂表面改性Sb 2O 3的研究 何 松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州,350025) 摘要研究了不同偶联剂表面改性Sb 2O 3的改性效果和条件,结果发现钛酸酯偶联剂NDZ-101的 改性效果最佳,其最佳用量为1.0%与理论计算值相当;当改性时间大于30min ,改性温度大于60℃,改性效果趋于稳定。 关键词 三氧化二锑 偶联剂 表面改性 Study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Sb 2O 3with Coupling Agent He Song (Fujian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Fuzhou,350025) Abstract:The effects and conditions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antimonous oxide (Sb 2O 3)with different coupling agents were studied,the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titanate coupling agent NDZ-101has the best modifying effect and the optimum loading of the coupling agent is 1.0wt%;the modifying effect stabilizes when modificntion time is longer than 30min and modification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60℃. Keywords:antimonous oxide;coupling agent;surface modification 收稿日期:2008-07-14 塑料助剂2008年第5期(总第71期) 46

(修改)高流动PCABS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待权利要求确定后由代理人补充?? 。 5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PC/ABS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材料的原料配方包括: 聚碳酸酯30-90重量份; 5 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10-70重量份; 增韧剂2-10重量份; 相容剂2-5重量份; 加工助剂0.5-5重量份; 流动改性剂0.5-5重量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重均分子10 量在20000~40000g/mol之间的双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苯乙烯-丁二烯-丙烯 腈共聚物在220℃、载荷10kg时的熔融指数为20g/10min-30g/10min。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韧剂选自:苯乙15 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酯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橡胶质量百分含量大于65%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容剂选自:苯乙 烯-马兰酸酐接枝物、丙烯酸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烃-丙烯酸酯-丙烯腈20 共聚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工助剂为主抗氧 剂、辅助抗氧剂、内润滑剂、外润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 所述的主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或2,6-二叔丁基-4-4甲酚中的一种或多种; 25 所述的辅助抗氧剂为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硫代三丙酸二月桂酯或硫代二丙酸双硬脂醇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内润滑剂为E蜡,硬脂酸钙或者聚乙烯蜡(PE蜡)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外润滑剂为硅酮母粒或者季戊四醇硬脂酸脂(PETS)。 30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动改性剂选自: 磷酸三苯酯、硅酮、蒙脱蜡。

最新新型塑料改性剂配方及塑料改性材料应用技术实务全书

最新新型塑料改性剂配方及塑料改性材料应用技术实务全书.. 作:金晓童 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9年5月 16开 4册 光盘:0 定价:998元 优惠:468元 .. 详细:..............................................

.............................................. 第一篇塑料改性概论 第一章塑料改性与新材料开发 第二章塑料性能及其改变理论 第二篇塑料改性技术方法 第一章塑料添加改性 第二章塑料共混改性 第三章塑料复合改性 第四章塑料形态控制改性 第五章塑料交联改性 第六章塑料表面改性 第七章塑料共聚改性 第三篇塑料改性配方及其应用 第一章改变塑料的密度 第二章改变塑料的光泽 第三章改变塑料的透明度 第四章改进塑料的硬度和柔性 第五章改进塑料的防震、绝热及隔音性能 第六章改进塑料的加工性能 第七章改进塑制品的精度 第八章降低塑料的成本 第九章塑料的增强 第十章塑料的增韧 第十一章改性塑料的摩擦性与耐磨性 第十二章改性塑料的热学性能 第十三章改性塑料的寿命 第十四章改变塑料的电、磁学性能 第十五章改进塑料的阻燃性 第十六章改性塑料的阻隔性 第四篇新型塑料改性剂 第一章塑料助剂概论 第二章增韧剂 第三章相容剂 第四章纤维增强剂 第五章矿物填料 第六章偶联剂及表面活性剂 第七章阻燃剂 第八章润滑与流动改性剂

第九章抗静电剂 第五篇塑料改性工程与设备 第一章塑料改性工程概论 第二章干燥设备 第三章预混合设备 第四章熔融混炼与双螺杆挤出机 第六篇塑料改性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一章改性聚氯乙烯新材料 第二章改性聚丙烯新材料 第三章改性聚酰胺新材料 第四章改性聚酯新材料 第五章改性聚甲醛新材料 第六章改性聚碳酸酯新材料 第七章改性聚苯醚新材料 第八章改性特种工程塑料 最新新型塑料改性剂配方及塑料改性材料应用技术实务全书第一篇塑料改性概论 第一章塑料改性与新材料开发 第二章塑料性能及其改变理论 第二篇塑料改性技术方法 第一章塑料添加改性 第二章塑料共混改性 第三章塑料复合改性 第四章塑料形态控制改性 第五章塑料交联改性 第六章塑料表面改性 第七章塑料共聚改性 第三篇塑料改性配方及其应用 第一章改变塑料的密度 第二章改变塑料的光泽 第三章改变塑料的透明度 第四章改进塑料的硬度和柔性 第五章改进塑料的防震、绝热及隔音性能 第六章改进塑料的加工性能 第七章改进塑制品的精度 第八章降低塑料的成本 第九章塑料的增强 第十章塑料的增韧 第十一章改性塑料的摩擦性与耐磨性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84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杨国华1,黄统琳1,姚忠亮3,刘明华1,2 (1.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640; 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 福清350300) 摘 要:利用吸附法进行废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主要对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关键词:吸附剂;吸附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7041023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801239)。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便回收或去除它们,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利用吸附法进行物质分离已有漫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在化工和环境保护方面,吸附法主要用于净化废气、回收溶剂(特别适用于腐蚀性的氯化烃类化合物、反应性溶剂和低沸点溶剂)和脱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后者的应用范围包括脱色、除臭味、脱除重金属、除去各种溶解性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在处理流程中,吸附法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以去除有机物、胶体及余氯等,也可作为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手段,以便保证回用水质量。利用吸附法进行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吸附剂是决定高效能的吸附处理过程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一切固体都具有吸附能力,但是只有多孔物质或磨得极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才能作为吸附剂。工业吸附剂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吸附能力强; (2)吸附选择性好; (3)吸附平衡浓度低; (4)容易再生和再利用; (5)机械强度好; (6)化学性质稳定; (7)来源广; (8)价廉。 一般工业吸附剂很难同时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吸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吸附剂。目前,可用于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1] 。本文主要对上述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1 活性炭 吸附剂中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6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在活性炭的研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种类多、来源丰富,包括动植物 (如木材、锯木屑、木炭、谷壳、椰子壳、 2009年第6期 2009年6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除氟方法

含氟废水处理大汇总 氟是一种微量元素,饮用水含氟量在0.4~0.6mg/L的水对人体无害有益,而长期饮用含量大于1.5mg/L的高氟水则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我国某些地区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使该区域水源含氟量大于1.0mg/L,从而造成地方性氟中毒。我国有将近l亿人生活在高氟水地区,目前在我国氟受害者多达几千万人。除个别地区自然因素外,大量的高氟工业废水的排放是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含氟废水的排放量将会增加,因此.含氟废水的排放必须受到严格控制。 某些高浓度含氟工业废水的排放,更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所以必须对含氟工业废水加以处理。 1973年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中规定,氟的无机化合物排放标准为10mg/L(以F-计)。1988年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89-88)中规定,新扩改企业对外排放含氟废水,氟化物不得超过10mg/L(向二级污水处理厂排放除外)。此废水带出物是以氟化钙计,那么1988年的标准比1973年的标准严格了一倍以上。 目前含氟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化学沉淀法和吸附法,这两种方法存在处理后出水很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冷冻法、离子交换树脂法、超滤法、电渗析等,因为处理成本高,除氟效率低,多停留在实验阶段,很少推广应用于工业含氟废水治理。笔者认为,应围绕沉淀法吸附法为主体工艺,后续深处理工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应对含氟废水的特点,开发合理工艺。 化学沉淀法

一、Ca(OH)2+PAC+PAM+ 吸收塔法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对于高浓度含氟工业废水,一般采用钙盐沉淀法,即向废水中投加石灰,使氟离子与钙离子生成CaF2沉淀而除去。该工艺具有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处理后出水很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 氟化钙在18 ℃时于水中的溶解度为16.3 mg/L,按氟离子计为7.9 mg/L,在此溶解度的氟化钙会形成沉淀物。氟的残留量为10~20 mg/L时形成沉淀物的速度会减慢。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铵时,将会增大氟化钙的溶解度。因此用石灰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一般不会低于20~30 mg/L。石灰的价格便宜,但溶解度低,只能以乳状液投加,由于生产的CaF2沉淀包裹在Ca(OH)2颗粒的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用量大。投加石灰乳时,即使其用量使废水pH达到12,也只能使废水中氟离子浓度下降到15 mg/L左右,且水中悬浮物含量很高。当水中含有氯化钙、硫酸钙等可溶性的钙盐时,由于同离子效应而降低氟化钙的溶解度。含氟废水中加入石灰与氯化钙的混合物,经中和澄清和过滤后,pH 为7~8时,废水中的总氟含量可降到10 mg/L左右。 为使生成的沉淀物快速聚凝沉淀,可在废水中单独或并用添加常用的无机盐混凝剂(如三氯化铁)或高分子混凝剂(如聚丙烯酰胺)。为不破坏这种已形成的絮凝物,搅拌操作宜缓慢进行,生成的沉淀物可用静止分离法进行固液分离。在任何pH下,氟离子的浓度随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钙离子过剩量小于40 mg/L时,氟离子浓度随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而钙离子浓度大于100 mg/L时氟

各种吸附剂处理含氟废水

吸附法处理含氟废水 1996年,德国的一项专利是利用硅胶来除去水中的氟。1997年.曰本的另一专利中报道,一种除氟方法是在水中加入ca盐,使得F与Ca形成CaF2,再加入AL(OH)3胶体等。这也是利用吸附法除氟。同年.日本又以AL3+与Ca2+共同作用,调整pH至适宜值,可大量除氟。美国、台湾、印度对此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如美国于1991成功的制得多孔微粒氧化锆氟吸附剂。台湾用一种已用的催化剂作为除氟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I996年,印度同样得到吸附氟离子效果很好的改性氟石。国内这几年也制得了许多效果很好的氟吸附剂。如改性氧化铝吸附剂、两性淀粉吸附剂、负载镧改性纤维吸附剂等等,处理台氟废水具有明显优于其他氟处理剂的特点-根据所用的原料,可以将氟吸附剂分为台铝吸附剂、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稀土吸附剂和其他类吸附荆。 吸附是发生在两相界面处的成分浓缩,吸附剂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主要是由于它有密集的细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或具有可以与吸附质分子形成化学键的基团,为此,吸附行为可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一般吸附剂的吸附机理都是与Langmuir机理有关的。利用吸附剂表面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来完成的。下面就它们的机理作一介绍。 1.含铝类吸附剂吸附机理

活性氧化铝之所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这与它的结构有关。表面干燥的氧化铝表面第一层由氧离子构成,氧离子与第二铝离子相连接,其量只为第二层氧离子的一半。因此,有一半的铝离子将暴霹于表面上,第二层的氧离子正好符合AI2O3的AL/O比,与氟离于结合力较强。X光电子能谱的研究表明,活性氧化铝对F的吸附是通过对NaF的化学吸附米实现的: A12O3 +Na+ +F——AL2O3NaF 在一些水合的A12O3表面,F-可发生氢键吸附。 在物理吸附中,铝盐水解生成的AL3(OH)45+、AL7(oH)l7’4+和AL13O4(oH)l7'7+等高价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吸附F-。 铝盐除氟常常与钙盐相结台,主要是因形成了难溶的含氟化合物,如CaCI2和ALCL3合用时,形成一种由Ca、AL及F组成的络台物,但是其具件组分和结构尚特进一步研究。 分子筛又称沸石,是一种水合硅酸盐类,分子筛是一种笼形孔洞骨架的晶体,经脱水后空间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可以吸附相当数量的吸附质。同时内晶表面高度极化,晶体空隙内部具有强大的静电场起作用,微孔分布单一均匀,并且有普通分子般大小,宜于吸附分离不物质的分子筛吸附的显著特征之一就足它具有选择啦咐性能。这种选择吸附性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根据分子的形状与大小来筛分子:另一种是根据分子极性、不饱和度、极化率来选择吸附。此外分于筛还具有在低分压(低浓度)及较高温度下吸附能力强的优点。

复合偶联剂改性和KH

复合偶联剂改性和KH-560改性硅微粉的性能对比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通过复合硅烷偶联剂和KH-560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后的硅微粉,在与环氧树脂混合后,通过多种性能的试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复合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硅微粉性能优于KH-560单一改性的硅微粉。 【关键词】复合改性KH-560 硅微粉性能 目前,国内生产偶联化活性硅微粉的企业,主要以传统的生产工艺和KH-560单一硅烷偶联剂进行硅微粉表面处理改性,其质量难以控制,活性硅微粉作为环氧树脂配方设计中的功能性填料,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电气绝缘性能填料加入量,而填料加入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到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收缩率、内应力和生产成本。 本公司在以KH-560硅烷偶联剂生产偶联化活性硅微粉的基础上,又研究、开发设计了复合硅烷偶联剂以单分子的形态,进行硅微粉表面处理改性,从而彻底改变了传动比诉活性硅微粉简单包覆生产工艺。复合硅烷偶联剂扆性硅微粉颗粒,除保留了单一KH-560改性硅微粉的一切特性外,在活性度、抗沉降性、低吸水率、久置不易水解、填充量增大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复合硅烷偶联剂改性硅微粉能与多种环氧树脂有较好的相容、亲和、浸润性,在进行环氧树脂配方配制工艺过程中,受温度、时间影响较小,能保持硅微粉颗粒在环氧树脂配方体系混合物中分布均匀,无分层现象;同时,既不促进也不阻滞醉体系的反应,仍保持原有的环氧树脂配方体系的生产工艺,从而充分展现了复合改性硅微粉的活性度和应用效果。 一、复合改性粉与KH-560单一改性粉性能评价 用同一颗粒组合的硅微粉,分别用复合硅烷偶联剂及KH-560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改性,对改性后的活性硅微粉进行憎水性、沉降率、吸水率、粘度、浸润性、吸油率及机械强度等性能的测试,性能评价如下: 1.憎水性:活性硅微粉憎水时间的长短是检验硅烷偶联剂与硅微粉颗粒包覆牢固及紧密程度的标志,憎水时间长,活性度好,能使硅微粉在环氧树脂混合料中保持颗粒分布均匀不分层;反之,会引起颗粒在环氧树脂混合料中上下分布不均,从而影响制品机械强度。 两种活性硅微粉憎水性的检测方法相同:用1000ml的烧杯装800ml水,取5g粉,60目样筛过筛,憎水性见表1。 表1 两种活性硅微粉憎水性 填料复合改性硅微粉单一改性硅微粉备注 时间>8h ≥40min 单一改性硅微粉开始有细粒下降至40min沉完

高分子化工材料读书报告记录

高分子化工材料读书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高分子产品的应用 摘要: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所构成的材料,当今越来越多的产品是由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本文介绍了高分子产品的应用,包括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和军事上的应用,并对它们在应用中的优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展望了高分子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向。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工业;农业;日常生活;军事 前言 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1]。高分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子量大(一般在10000以上),二是分子量分布具有多分散性。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被称为现代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尽管高分子材料因普遍具有许多金属和无机材料所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但目前已大规模生产的还是只能在寻常条件下使用的高分子物质,即所谓的通用高分子,它们存在着机械强度和刚性差、耐热性低等缺点。而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则向高分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高分子产品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高分子产品在农业、工业、日常生活和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展现高分子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 1 高分子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经济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并且造成耕地的迅速减少,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固沙技术是荒漠化治理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在荒漠化土地表层施用有机或无机化学材料,以提高地表沙土的稳定性和保水性,或对盐碱化土地进行脱盐处理,从而达到固定流沙、改良和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目的。该技术的优点是施工简便、成本低、见效快,可迅速改良荒漠化土地,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土条件。高分子材料是化学固沙的主要原料,根据高分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产品类、生物质资源类固沙剂,以及高吸水树脂[2]。 1.1石油产品类固沙剂 沥青乳液是石油产品类固沙剂的代表,它是当前世界各国应用化学固沙最广泛的材料。沥青是从石油和焦煤油中提炼而成的副产品,结构非常复杂,主要由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的混合物质组成。沥青在常温下呈固体或半固体状态,具有较高的凝点和熔点,并具有相当大的粘度。 沥青乳液是沥青在乳化剂作用下通过乳化设备制成的,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等几类。沥青乳液作为土壤改良剂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温保墒、减少肥料和农药的流失、提高肥效等作用,有人称之

偶联剂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偶联剂是一种重要地、应用领域日渐广泛地处理剂,主要用作高分子复合材料地助剂.偶联剂分子结构地最大特点是分子中含有化学性质不同地两个基团,一个是亲无机物地基团,易与无机物表面起化学反应;另一个是亲有机物地基团,能与合成树脂或其它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生成氢键溶于其中.因此偶联剂被称作“分子桥”,用以改善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地界面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复合材料地性能,如物理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偶联剂用于橡胶工业中,可提高轮胎、胶板、胶管、胶鞋等产品地耐磨性和耐老化性能,并且能减小用量,从而降低成本.偶联剂地种类繁多,主要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双金属偶联剂、磷酸酯偶联剂、硼酸酯偶联剂、铬络合物及其它高级脂肪酸、醇、酯地偶联剂等,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地是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是人们研究最早、应用最早地偶联剂.由于其独特地性能及新产品地不断问世,使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已成为有机硅工业地重要分支.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地一类有机硅产品,其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仅已知结构地产品就有百余种.年前后由美国联碳()和道康宁( )等公司开发和公布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结构地硅烷偶联剂年又由公司首次提出了含氨基地硅烷偶联剂;从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世纪年代初期出现地含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年代末期出现地具有重氮和叠氮结构地硅烷偶联剂,又大大丰富了硅烷偶联剂地品种.近几十年来,随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地发展,促进了各种偶联剂地研究与开发.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叠氮基硅烷偶联剂地合成与应用就是这一时期地主要成果.我国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硅烷偶联剂.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始研制Γ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南京大学也同时开始研制Α官能团硅烷偶联剂. 结构和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地通式为(),式中为非水解地、可与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地有机官能团.根据高分子聚合物地不同性质应与聚合物分子有较强地亲和力或反应能力,如甲基、乙烯基、氨基、环氧基、巯基、丙烯酰氧丙基等.为可水解基团,遇水溶液、空气中地水分或无机物表面吸附地水分均可引起分解,与无机物表面有较好地反应性.典型地基团有烷氧基、芳氧基、酰基、氯基等;最常用地则是甲氧基和乙氧基,它们在偶联反应中分别生成甲醇和乙醇副产物.由于氯硅烷在偶联反应中生成有腐蚀性地副产物氯化氢,因此要酌情使用. 近年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具有特种官能团地硅烷偶联剂发展很快,如辛烯基、十二烷基,还有含过氧基、脲基、羰烷氧基和阳离子烃基硅烷偶联剂等.等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中地甲基硅烷氧端基水解生成地硅羟基与碳纤维表面地羟基官能团进行键合,结果复合材料地拉伸强度和模量提高,空气孔隙率下降.早在年美国大学地等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对烷基氯硅烷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表面地研究中发现,用含有能与树脂反应地硅烷基团处理玻璃纤维制成聚酯玻璃钢,其强度可提高倍以上.他们认为,用烷基氯硅烷水解产物处理玻璃纤维表面,能与树脂产生化学键.这是人们第一次从分子地角度解释表面处理剂在界面中地状态. 硅烷偶联剂由于在分子中具有这两类化学基团,因此既能与无机物中地羟基反应,又能与有机物中地长分子链相互作用起到偶联地功效,其作用机理大致分以下步:()基水解为羟基;()羟基与无机物表面存在地羟基生成氢键或脱水成醚键;()基与有机物相结合.

各类吸附剂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各类吸附剂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叶鑫 华东交通大学 摘要:吸附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理废水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利用吸附法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根据吸附机理将吸附剂吸附重金属的方法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大类,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介绍了活性炭、沸石、壳聚糖、膨润土、生物吸附剂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利用吸附法进行废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关键词:吸附剂;吸附法;研究 吸附剂是指能有效地从气体或液体中吸附其中某些成分的固体物质。常用的吸附剂有以碳质为原料的各种活性炭吸附剂和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类吸附剂。最具代表性的吸附剂是活性炭,吸附性能相当好,但是成本比较高,曾应用在松花江事件中用来吸附水体中的甲苯。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便回收或去除它们,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 利用吸附法进行物质分离已有漫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在化工和环境保护方面,吸附法主要用于净化废气、回收溶剂(特别适用于腐蚀性的氯化烃类化合物、反应性溶剂和低沸点溶剂)和脱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后者的应用范围包括脱色、除臭味、脱除重金属、除去各种溶解性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 在处理流程中,吸附法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以去除有机物、胶体及余氯等,也可作为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手段,以便保证回用水质量。利用吸附法进行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吸附剂是决定高效能的吸附处理过程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一切固体都具有吸附能力,但是只有多孔物质或磨得极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才能作为吸附剂。工业吸附剂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吸附能力强;(2)吸附选择性好;(3)吸附平衡浓度低;(4)容易再生和再利用;(5)机械强度好;(6)化学性质稳定;(7)来源广;(8)价廉。一般工业吸附剂很难同时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吸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吸附剂。目前,可用于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1]。本文主要对上述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 1 活性炭 吸附剂中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6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在活性炭的研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种类多、来源丰富,包括动植物(如木材、锯木屑、木炭、谷壳、椰子壳、稻麦杆、坚果壳、脱脂牛骨、鱼骨等)、煤(泥煤、褐煤、沥青煤、无烟煤等)、石油副产物(石油残渣、石油焦等)、纸浆废物、合成树脂以及其他有机物(如废轮胎)[2]等。但是,活性炭因生产工艺、原料的不同,性能悬殊非常大,用途也不一样,目前工业上使用的活性炭有粒状和粉状两种,其中以粒状为主。与其他吸附剂相比,活性炭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微

EMI流动改性剂赋予ABS树脂优异的性能

EMI流动改性剂赋予ABS树脂优异的性能 周霆,周雷刚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纪高路1399号,201107 南通日之升高分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EMI系列树脂(EMI-100、EMI-200)是一类以苯乙烯与丙烯腈为主单体的低分子量无规共聚物,为国内塑料改性行业一种新型的添加剂。其在塑料改性中表现出超高的流动性﹑热稳定性 度,ABS 树脂 从表1所示的EMI在阻燃ABS树脂中应用结果可以看出,正如所预料的那样,EMI对熔融指数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5phr 的EMI-200就可以提升20%的流动性,这对于提升阻燃ABS的加工性能、拓宽加工窗口是非常显著的。因为众所周知,阻燃ABS的致命弱点就是由于大量阻燃剂的存在导致其热稳定性差,尤其在成型大尺寸制件时极易导致降解、变色之类的不良问题产生,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EMI的加入可以进一步降低ABS的粘度,降低树脂熔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生热,从而延缓热敏性的溴系阻燃剂的分解。表2的阻燃ABS在220℃的热停留实验表明,添加5phr的EMI-200就可以明显改善色差和

银丝的问题。但是这与增加润滑剂以降低摩擦的整体作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因为提高润滑剂的添加量确实可以提高流动性,降低摩擦生热的作用,但是高浓度的润滑剂不仅仅会引起析出恶化表面的问题,而且还会导致阻燃ABS本已偏低的耐热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严重影响阻燃ABS在电器行业的应用。 表2 阻燃ABS在220℃热停留后色差及外观 1# 2# 停留5min 色差△E 2.8 2.2 (熔 3列举 SAN1的 高光泽也是至关重要的。 表3 高流动的SAN树脂参数对比 SAN1 SAN2 EMI-200 重均分子量(万)10 8.5 4.2 12 22 65 熔融指数(g/10min) (200℃*5kg)

铝酸酯偶联剂

一种实用型改性高岭土的生产方法 铝酸酯偶联剂(DL-411)分子式: [Al(OR)3]n (R为烷基或烯丙基)白色粉末。也有的常温下呈液态,但放置时会缓慢地变成白色固体。加温即溶,能经蒸馏而不分解。在水中立即分解。易溶于苯,难溶于乙醇。往无水乙醇中加入铝粉,加热制取;也可于二甲苯中,以二氯化汞与碘为催化剂反应制取。可用于由醛、酮类制醇时作还原剂,常用的有铝酸三甲酯[Al(OCH3)3]n,熔点125℃,沸点-320℃;铝酸三异丙酯[Al(OC3H7-i)3]n,熔点125℃,沸点242℃(1.333kPa);铝酸三苄酯[Al(OC6H5CH2)3]n,熔点81℃。 DL-411产品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无机填料(如碳酸钙、硅灰石粉、滑石粉、硫酸钡、叶腊石粉、高岭土、粉煤灰、海泡石、氧化铝等),无机阻燃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硼酸锌、三氧化锑等)和颜料(如氧化铁红、锌钡白、钛白粉、氧化锌、立德粉等)的表面活化改性。经改性后的填料、阻燃剂、颜料,可适用于塑料、橡胶、涂料、油墨、层压制品和粘结剂等复合制品。 与其它偶联剂(如钛酸酯、硼酸酯等)相比,经铝酸酯偶联剂DL-411活化改性处理后的无机粉体,除质量稳定外,还具有色浅、无毒、味小及对PVC的协同热稳定性和润滑性,适用范围广,无须稀释剂,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经DL系列铝酸酯偶联剂活化改性处理的各种无机粉体,因其表面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生成一有机分子层,由亲水性变成亲有机性。实践证明,无机粉体表面经铝酸酯偶联剂改性后用于复合制品中,偶联剂的亲无机端与亲有机端能分别与无机填料表

面和有机树脂发生化学反应或形成缠结结构,增强了无机粉体与有机树脂的界面相容性,所以用铝酸酯偶联剂改性,不仅可以改善填充无机粉体的塑料制品的加工性能,而且也可以明显改善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使产品吸水率降低,吸油量减少,填料分散匀均。 预处理法:填料先在高速混合机(预热到物料温度达100-110℃)中搅拌烘干(敞口)10~15分钟,使填料含水量低于0.3%,缓缓加入计量的掐碎的偶联剂(注意勿使偶联剂被搅拌桨打到混合机内壁),改性时间10-20分钟。用于无机粉体改性时,建议加少量硬脂酸作为协同剂,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硬脂酸用量一般为粉体的0.50%。用法是在高速混合机中投入偶联剂对填料进行活化改性3~5分钟后,加入少量硬脂酸,再高速搅拌15分钟即可。千万注意勿与偶联剂先加入或同时加入,即可与偶联剂起良好的协同效应。如生产PVC管材最好在偶联剂改性3~5分钟后加入硬酯酸,在大量增加活化好的高岭土可保持PVC管材良好的韧性、抗冲性、并能明显提高制品光泽度。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其应用-考场重点资料

变性淀粉在造纸上的应用:1.湿部应用机理技术:提高纸张物理强度,提高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留着率,提高滤 层间喷雾机理及技术:提高纸和纸板的挺度,表面强度,环压强度等;3.表面施胶 中的应用技术:增加纸业抗水性、表面强度,提高耐破、耐折等物理强度指示;4.在涂布粘合中的应用技术: 变性淀粉作涂布的优点①具有良好的溶性②具有良好的保水性③能提供刮刀涂布的流变性④有较宽的粘度范 围⑤与合成胶乳具有良好的相容性;5.在涂布白板纸中的协同应用技术;6.纸制品淀粉粘合剂:瓦楞纸、纸袋 纸、瓶标签淀粉、胶粘带淀粉、信封邮票用淀粉。阳离子淀粉在造纸上的应用:1.能改善纸的耐破性,抗张力, 耐折度、抗掉毛性等许多物理性能;2. 4.能提高 各种染料的填料的保留率,从而降低造纸成本;5.作为胶乳,合成树脂,AKD等的固定剂和乳化剂,效果良好; 6.减少废水污染的程度。甲壳素、壳聚糖在造纸上的应用:1.施胶:溶解性差2.增强:氢键3.助流助滤:天然 7.其他助剂。 高分子材料分类:1.来源: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纤维)半合成高分子材料(消化纤维)合成高分子材料(有 2.用途: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3.组成和功能:有机高 分子(聚乙烯)无机高分子(SiO2)复合高分子(橡胶)生物高分子(蛋白质)4.受热后变化:热固性(聚乙 烯、聚丙烯)、热塑性(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天然高分子材质来源:1.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树 胶类、果胶、淀粉、蛋白质、天然橡胶、生漆 3. 微生物:①由微生物直接得到,黄原胶、真菌多糖②发酵得到,聚乳酸、聚乙内酯。天然高分子种类:多聚糖 类(淀粉),多聚肽类(蛋白质)遗传信息物质(DNA、RNA。天然高分子材料优 点:价格低,来源广、绿色清洁、可降解可再生。缺点:加工性很差,难以通过常用的塑料加工方法成型,力 学性能、耐环境性存在缺陷,应用范围窄。改性途径:①天然高分子的溶解和熔融②衍生化改性③接枝共聚④ 物理共混⑤互穿聚合物网络 三大热分析差别:1. TGA热重分析影响曲线因素①仪器因素:浮力、试样盘、挥发物的冷凝等②实验条件: 应用:聚合物热稳定性的评价、聚合物组成的剖析、研 热差分析3.DSC示差扫描量热法应用:聚合 物玻璃化转变的研究、聚合物熔融\结晶转变的研究、两相聚合材料结构特征的研究、 用DSC曲线确定加工条件。 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θ半衍射角、d晶面距离、λ波长)应用:1.结构分析:用已知λ的X-ray照射晶体, :用已知d的晶体来反射从 样品发射出来的X-ray通过θ测量求得未知X-ray的波长λ。X射线衍射:光遇到障碍物或小孔后,偏离直线传 播,且强度随物质变化,在屏幕上出现明暗条纹。应用:1 积酚比,是体系聚集态结构的清晰表征3测定晶粒尺寸:大量晶粒个别尺寸的一种平均统计。产生X射线方法: 平板照射法、衍射仪法。红外光谱定义: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 -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而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 外光谱。红外光谱仪分类:1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记录显示装置(利用单色涉作用进行测定,无色散元件) 纤维素改性材料:1纤维素的接枝共聚改性材料(接枝共聚反应的类型:自由基聚合、离子型共聚及缩聚与开 常用的引发方法:辐射引发、光引发、化学引发。应用:高吸水性材料、吸附重金属材料、吸油材料); 2纤维素的交联改性材料(应用:进一步提高纤维及其衍生物的吸水性改变和织物的性质,提高纤维的抗皱性,并可用作色谱柱的填充材料)3纤维素共混改性材料(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应用:由于强的氢键作用,可以 得到性能优异的共混材料,不仅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还能保持共混组分的功能)4纤维素复合材料(麻纤维和 竹纤维复合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1共混:两种聚合进行混合2复合:采用颗粒,纤维或织物对聚合物进 行增强)纤维材料改性途径:酯化、醚化、交联改性、接枝共聚物、复合改性、共混改性 纤维素的溶解:1.衍生化溶剂:溶解过程中与纤维反应生成部分取代的反应中间体①NaOH/CS2:18%左右的强碱 N-N-二甲配胺2 /N2O4体系:N2O4与纤维素反应生成亚硝酸酯中间衍生物,溶于DMF中③二甲亚砜DMSO/多聚甲醛(PF)体系:PF受热分解产生的甲醛与纤维素的-OH反应生成羟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溶解在DMSO中。 2.非水相非衍生化溶剂:不与纤维发生反应①N-N-二甲基乙酰化胺(DMAC)体系②N-甲基氧化吗啉(NMMO) N→O上氧原子的两对弧对电子和水分子或纤维素大分子的羟基形成强的 氢键,生成纤维素-NMMO络合物 3.水相非衍生化溶剂①金属络合物:铜氨中的Cu2+可以优先与纤维素的吡喃环C2、C3位的-OH形成五元螯合环,间的相互作用,破坏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的大量氢键。 甲壳素、壳聚糖、纤维素的结构式:(淀粉单体为纤维素右半部分) 物理性能:外观、溶解性、结晶度、黏度(以1%壳聚糖乙酸溶液)>1000x10^-3Pa?S 高黏度100~100中粘度<100 低粘度。脱乙酰度和黏度是壳聚糖的主要性质指标,甲克素的基本单位是乙酰氨基葡萄糖,壳聚糖的基本单位 是氨基葡萄糖。脱乙酰度:乙酰化与脱乙酰化之间的平衡程度,其大小影响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溶解性,影响壳聚 糖溶解度(乙酰度>50%溶解性好)等级55~70%低脱乙酰度壳聚糖70~85%中??80~95%高??95~100%超高??。 造纸工业中的界面作用1氢键:羟基、氨基官能团中的氢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形成氢键2离子键:纸浆纤维-有羧 二者有NH3—OOC结合3共价键:纤维素有醛基和氨基,作用较弱4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造纸中的应用:施胶剂(浆内施胶,表面施蜡),增强剂,主流助滤剂(增加纸浆在纤维上的 留着率),废水处理,特种纸(以壳聚糖为主要材料或配料所制成的食品包装纸、绝缘纸、复印纸、无碳复写 纸)纸张具有吸水性原因:1氢键2纤维间的孔隙造成毛细管现象。

硅烷偶联剂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kh550使用方法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表面预处理法和直接加入法,前者是用稀释的偶联剂处理填料表面,后者是在树脂和填料预混时,加入偶联剂原液。硅烷偶联剂配成溶液,有利于硅烷偶联剂在材料表面的分散,溶剂是水和醇配制成的溶液,溶液一般为硅烷(20%),醇(72%),水(8%),醇一般为乙醇(对乙氧基硅烷)、甲醇(对甲氧基硅烷)及异丙醇(对不易溶于乙醇、甲醇的硅烷);因硅烷水解速度与PH值有关,中性最慢,偏酸、偏碱都较快,因此一般需调节溶液的PH值、除氨基硅烷外,其他硅烷可加入少量醋酸,调节PH值至4-5,氨基硅烷因具碱性,不必调节。因硅烷水解后,不能久存,最好现配现用,适宜在一小时用完。下面是一些具体应用,以供用户参考:(1)、预处理填料法:将填料放入固体搅拌机(高速固体搅拌机HENSHEL(亨舍尔)或V型固体搅拌机等),并将上述硅烷溶液直接喷洒在填料上并搅拌,转速越高,分散效果越好。一般搅拌在10-30分钟(速度越慢,时间越长),填料处理后应在120℃烘干(2小时)。(2)、硅烷偶联剂水溶液(玻纤表面处理剂):玻纤表面处理剂常含有:成膜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水。偶联剂用量一般为玻纤表面处理剂总量的0.3%-2%,将5倍水溶液首先用有机酸或盐将PH调至一定值,在充分搅拌下,加入硅烷直到透明,然后加入其余组份,对于难溶的硅烷,可用异丙醇助溶。在拉丝过程中将玻纤表面处理剂在玻纤上干燥,除去溶剂及水份即可。(3)、底面法:将5%-20%的硅烷偶联剂的溶液同上面所述,通过涂、刷、喷,浸渍处理基材表面,取出室温晾干24小时,最好在120℃下烘烤15分钟。(4)、直接加入法:硅烷亦可直接加入“填料/树脂”的混合物中,在树脂及填料混合时,硅烷可直接喷洒在混料中。偶联剂的用量一般为填料量的0.1%-2%,(根据填料直径尺寸决定)。然后将加入硅烷的树脂/填料进行模型(挤出、注塑、涂覆等)。大致的填料直径和使用硅烷的比例如下:填料尺寸使用硅烷比例60目0.1%,100目0.25%,200目0.5%,300目0.75%,400目1.0%,500目以上1.5%常用硅烷醇/水溶液所需PH值:产品名称处理时的溶剂适宜PH 值KH-550乙醇/水:9.0~10.0 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应用领域日渐广泛的处理剂,主要用作高分子复合材料的

天然高分子材料与可持续发展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material,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 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 橡胶 分子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 与可持续发展 郑州大学水环学院 2008级道桥一班 郑曼丽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material)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而高分子材料有可按合成来源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改性高分子材料。其中,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型技术。因此,以酚醛树脂为代表的不可回收利用高分子材料正准备淡出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天然的或可回收或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进入人们的眼球。“不使用也不产生有害物质,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环境友好化学品”已成为国际科技前沿领域。 可再生天然高分子来自自然界中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资源,他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而且,这些材料废弃后很容易被自然界微生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小分子,属于环境友好材料。尤其,天然高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基团,可以通过化学、物理方法改性成为新材料,也可以通过新兴的纳米技术制备出各种功能材料,因此,世界各国都在逐渐增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研究与开发。也因此,而是一些传统工艺得到进化,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纤维素。纤维素上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来源于树木、棉花、麻、谷类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也可通过细菌的酶解过程产生。长期以来,人们利用传统的粘胶法利用纤维素生产人造丝和玻璃纸,而其中的CS2道之路环境的严重污染。而现在,实验室开发了新一类溶剂NaOHP尿素,NaOHP硫脲、LiOHP尿素水溶液体系,他们在低温下能迅速溶解纤维素得到透明溶液,是一种价廉且无污染的技术。此外,细菌纤维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