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应用于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的新型粘度改性剂

一种应用于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的新型粘度改性剂

一种应用于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的新型粘度改性剂
一种应用于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的新型粘度改性剂

一种应用于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的新型粘度改性剂
Dr. Mario Corradi1, Dr. Jan Kluegge1, Nilotpol Kar2, Dr. Bruce Christensen1 and Jianying Yang1 (1.巴斯夫化学建材亚太区,上海;2.巴斯夫化学建材亚太区,新加坡) 摘要:在欧洲,自密实混凝土(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SCC)已被广泛应用于预制构件,且其 优越性已被证实,但在商品混凝土领域情况却截然不同,自密实混凝土目前在该领域的使用量依 然很低。通常,商品混凝土制造商要销售低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时,其实际强度均要高于设 计值,因为他们需要使用较多的胶凝材料如水泥、火山灰等来满足其较高的和易性要求,这必然 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总胶用量可以降低单方混 凝土成本。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粘度改性剂(VMA)。使用该新型粘度改性剂可以配制 出总胶在 380kg/m3 以下,扩展度为 600mm~670mm 的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
1 前言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出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并很快在亚洲各地尤其是日本推广开来,与此同时 一些指导工程实践的建议和标准也陆续公布。日本土木工程师协会在《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指南》 中提出自密实混凝土有三种类型:粉末型(P)、粘度剂类型(V)以及混合型(C)[1]。其中粉末 型要达到自密实效果主要是通过降低水胶比来获得足够的抗离析性能以及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 与引气剂来获得必要的流动性。粘度剂类型自密实混凝土要获得自密实效果主要是使用粘度改性 剂来达到足够的抗离析性能,高效减水剂与引气剂同样被使用以获得必要的流动性。该种类型自 密实混凝土通常使用在水下浇筑方面。 自密实混凝土已被广泛应用在预制构件行业,它的诸多优越性已被证实,综合性价比高,同 时可以增加预制件的美学效果及耐久性能。据估计,全世界应用于结构的预制构件超过 50%使用 的是自密实混凝土,但在商品混凝土行业,情况却截然不同,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2 市场上的自密实混凝土
即使具有相同的性能(如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流动度、T50、V 漏斗通过时间以及硬化混凝 土的抗压强度),自密实混凝土的材料组成(或配合比)也会随着工厂与国家地域的不同而不 同。Wallevik[2] 报道不同国家自密实混凝土配比中的胶凝材料与用水量差异很大。在预制构件行 业,自密实混凝土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可以简化生产流程,节约材料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产 量,减少修补,降低噪音以及提高安全。而商品混凝土生产商不会从它的生产过程中直接收益, 他只有销售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给自己的最终客户。 一般情况下,当商品混凝土生产商销售自密实混凝土,尤其是强度较低的 SCC 时,他们提供 的强度要高于设计值,从而导致自己的材料成本增加,因为他需要通过提高胶凝材料的用量来满 足自密实混凝土必须的特殊性能。这些胶凝材料一般是水泥、火山灰材料以及石灰石填料等等, 而过多的水泥或其它胶凝材料用量直接导致生产及运输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保证自密实性能的前 提下,降低胶凝材料的用量会减少混凝土的单方成本。除预制构件外,自密实混凝土还用于对加 固及有强度要求的领域。在结构中使用自密实混凝土,必须确保满足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要求。 较高的胶凝材料用量使自密实混凝土产生较大的塑性粘度,因而适合使用在重加固结构中, 日本土木工程师协会[1]推荐其应用于钢筋用量在 350 kg/m3 以上的情形。 低总胶用量的自密实混凝土特征是有较高的屈服值及较低的塑性粘度,因而适于使用在钢筋 用量低于 100 kg/m3 且比较轻的加固结构。该类型混凝土适合使用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C30 的结构中,而 C25~C30 等级的混凝土有三亿二千五百万立方米,这大约占了欧盟商品混凝土的 88%[3]。 因此,如果自密实混凝土需求量大幅增加,相关行业部门应该集中资源,以找到一个创新之 路来推广该类型自密实混凝土。

3 低总胶用量的自密实混凝土
在传统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条件下,商品混凝土生产商需使用较多的胶凝材料来配制自密实 混凝土。这些胶凝材料通常是搅拌站现有的水泥与火山灰材料。由于材料变化引起的自密实混凝 土性能的波动可以通过改变胶凝材料用量与高效减水剂的掺量来调整。而所需额外的胶凝材料使 用量以及涉及到的物流(额外的筒仓、延长的搅拌时间、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控制等等)会增加生 产成本,最终降低利润。因此在保证自密实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总胶用量,从而降低混凝 土单方成本。
3.1 主要性能
基于此,我们研究使用较低的胶凝材料来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此时总胶用量低于 380 kg/m3 , 甚 至 可 能 低 于 350kg/m3 ) 以 取 代 C25~C35 的 普 通 商 品 混 凝 土 , 从 而 可 以 节 省 额 外 的 填 料 (100~150kg/m3),最终降低成本。粘度改性剂应该保持自密实混凝土的匀质性且改善它的状态,而 不能通过增加塑性粘度来显著影响混凝土流动性(低屈服值)。配比中水泥用量决定于强度等 级、耐久性要求以及水灰比,剩余的胶凝材料则由填料补充。很明显在该研究中,相对于水灰比 的变化,普通 VMA 不能提供必要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粘度改性剂。
3.2 SDC 的流变学
大流动混凝土流变学可用两种主要参数来定义其性能:(1)屈服值,表征其抵抗从静止到运 动的能力;(2)塑性粘度,表征其抵抗运动速度增加的能力。
160
120 屈服值 (Pa)
80
? 550 mm ? 600 mm ? 650 mm ? 700 mm
90 120
40
0 0 30 60 塑性粘度 (Pa*s)
? 750 mm
图 1: 屈服值 VS 塑性粘度 高屈服值混凝土比较硬且难于流动,高塑性粘度混凝土流动性可以但流动速度缓慢。如果塑 性粘度很低,那么混凝土流动性好,但是会发生离析与泌水现象。稳定的混凝土其屈服值与塑性 粘度应该在蓝色区域内,但此时性能还达不到自密实混凝土的要求,只有在绿色区域内的混凝土 其性能才能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 使用大掺量胶凝材料标准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也可通过掺加特制的 VMA (图 2)来获得。
1

亲水性链
骨架
憎水性基团 图 2 VMA 简化分子结构模型
负电荷
VMA 提高了混凝土的稳定性及工作性,其作用机理如图 3。长的分子链联接着水泥与细骨 料。通过不同官能团间的交互作用,它们像“柔性胶”一样保持细粉颗粒处于匀质的悬浮状态。 这种机制使混凝土在较少总胶用量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浆体。因此,这种 VMA 有能力将 离析的混凝土转变成比较稳定且状态较好的混凝土。
桥接水泥
桥接细骨料 图 3 VMA 作用机理
本文主要目标是介绍一种新型 VMA 技术,使其在混凝土加水后(每立方混凝土多加 10L 水, 相当于拌和水量变化 4%)能维持稳定的状态。
3.3 设计参数
关 于 测 试 项 目 一 些 重 要 参 数 已 被 确 定 : 总 胶 用 量 不 超 过 380 kg/m3 , 流 动 度 应 在 600mm~670mm 之 间,T50 不超 过 12s,无 明显泌水。因无足够数据 ,低总胶自密实混凝 土 (SDC)V 漏斗通过时间不确定。考虑到商品混凝土生产商的需要,自密实保持时间定为 90min。 VMA 应该有一合理的掺量,总之,它应该是“用户友好型”产品 ,即它应该按普通 VMA 掺量添 加,且不显著改变混凝土拌和流程,也就是说,系统应与水泥、集料及外加剂有效联合并保持稳 定,即使每立方混凝土用水量变化 10L 左右也能保持很好的状态。总之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必须 是稳定的。
2

我们选择了资料可查且市场上常见的 15 种粘度改性剂,同时合成了 5 种新型的 VMA。由于 这些 VMA 会影响混凝土的屈服值(流动度)与塑性粘度(T50 和 V 漏斗通过 时间),因而我们 会通过混凝土试验来检测它们的性能,其配比中水泥为 CEM II 42.5 A/L 类型,用量 350 kg/m3 。 所用集料为饱和面干状态,不含可通过 0.1mm 筛的细粉,且最大尺寸 20mm。每立方混凝土用水 量 185L。所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 0.8%,VMA 作为最后一个组分在高效减水剂之后掺入,且 掺量是按照胶凝材料的百分比来计算。一些 VMA 的试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普通粘度改性剂的相关性能 VMA 类型 No VMA Modified cellulose + 3% VP Stab 332-5997 + 0.7% Nano silica + 5% Polysaccharide + 150 g/m3 Xanthan gum + 1.5% Modified polyacrylamide + 2% 流动度, cm 71 cm 67 cm 64 cm 54 cm 66 cm 68 cm 56 cm T50, s 2 3 6 3 4 3 12 V 型漏斗通 过时间, s 中断 9 73 中断 26 28 中断 混凝土状态 泌水、离析 +10 l/m3 水后离析 +10 l/m3 水后离析 增加水或减少 VMA,状态无 改善。 +10 l/m3 水后离析 泌水、离析,增加 VMA 后流 动度降低。 +10 l/m3 水后离析
一般情况下,使用 350kg/m3 的胶凝材料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流动度(630~670 mm)与 V 漏斗通 过时间(8~20s)。 而改用其它水泥试验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流动性能,但是过一段时间混凝土会 离析。如果通过增加 VMA 的掺量来使混凝土稳定,那么其流动性会有相当大的下降,继续增加高 效减水剂掺量或者用水量来增加流动度将会使离析现象再次发生。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是 否需要对 VMA 进行一定的改进,让混凝土有较低的屈服值来提高其流动性以及拥有足够的塑性粘 度来阻止混凝土的离析,也就是说,应该使混凝土保持匀质性且不影响流动性能。理想状态下, 混凝土在静止时也应该展示其触变性能。另外重要一点是考虑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当在混凝土配 比中加入 10L 左右的水时,混凝土也应同样保持匀质。
5
特制的粘度改性剂
一般情况下,粘度改性剂通过增加较大的屈服值与较少的塑性粘度来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 (图 4)。屈服值小于 10 Pa 对于混凝土影响不大,而单纯增加塑性粘度的 VMA 也不能获得足够 稳定的混凝土拌合物,当塑性粘度大于 80 Pa*s 时,混凝土拌合物由于粘滞导致流动速度较慢。
τ0
Stable area
τ0
Stable area
Ref
Reference
ηpl
图 4 粘度改性剂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图 5 所需粘度改性剂的性能
ηpl
3

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 VMA,它可以通过调整用水量、含气量与减水剂掺量从本质上影 响混凝土塑性粘度与屈服值(图 5),从而通过调整 VMA 掺量来提供混凝土必要的流变性能。我 们应用前述混凝土配合比测试了该类 VMA,其试验结果见表 2。其中使用了四种类型水泥,碎石 与天然石、粉煤灰与石灰石填料以及三种聚羧酸高效剂来测试其兼容性,结果发现 Stab 403-6103 粘度改性剂性能表现最为优异。同时研究了每方混凝土多掺 10L 水后混凝土的饱满度与稳定性, 实验室结果表明 Stab 403-6103 粘度改性剂性能同样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决定进行混凝土现场试 验。 表 2 新型粘度改性剂的性能 VMA 种类及掺量 流动度-5’,mm 流动度-90’, mm T50-5’,s T50-90’,s V 型漏斗通过时间-5’,s V 型漏斗通过时间-90’,s L 型槽-5’,h1/h2 L 型槽-90’,h1/h2 VP STAB 4036103—2% 680 625 4 8 11 19 0.87 0.81 VP STAB 5216266—3% 690 600 7 12 18 35 0.92 0.83 VP STAB 521-6270 —2.5% 660 560 8 11 24 56 0.83 --
6 现场试验
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我们优选了一些合作伙伴进行大试,其中与两家商品混凝土公司一起 进行的现场试验其数据如表 3: 表 3 现场试验数据 A B 搅拌站 CEM I 42.5 R CEM II 42.5 A-LL 水泥类型 350 250 + 100 fly ash 水泥掺量, kg/ m3 砂 0 ~ 4 mm , % 石 5~ 15 mm, % PCE, % 水胶比 流动度(搅拌站), mm T50(搅拌站), s V 漏斗通过时间(搅拌站), s 流动度(工地现场), mm T 50 (工地现场), s V 漏斗通过时间(工地现场), s 运输时间, min 62 38 1 0.49 690 3 5 630 5 9 40 60 40 1 0.54 680 2 6 610 4 12 60
7 结论
目前使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超过 90%为 35 MPa 或者更低,而低总胶自密实混凝土则满足了 这类商品混凝土发展的需求,这类混凝土今后将会逐渐被应用在非重型加固结构中(普通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等等),因此节省了因超过设计强度要求而额外添加的胶凝材料,以及 省去了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这意味着更少的水泥用量或者使用低等级水泥或者掺加更多的水泥替 代物(掺合料)。该新型粘度改性剂已投放欧洲市场,我们相信它将有助于在商品混凝土行业提 高自密实混凝土的使用量。
4

参考文献
[1]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指南. 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 东京, 日本, 1999, 8. Recommendation for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Tokyo, Japan, August 1999. [2] Wallevik, O.H., “流变学:一种开发自密实混凝土较为科学的方法”, 第三届自密实混凝土国际研 讨会, 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 雷克雅未克, 冰岛, 2003, 8:10. Wallevik, O.H.. ‘Rheology -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Rilem, Reykjavik, Iceland, August 2003, P. 10. [3] 欧洲预拌混凝土协会. “欧洲预拌混凝土行业统计, 2005 年”, 布鲁塞尔, 比利时, 2006, 7. ERMCO European Ready Mixed Concrete Association. ‘European Ready Mixed Concrete Industry Statistics, Year 2005’, Brussels, Belgium, July 2006.
5

我国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的特点分析

我国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的特点分析 来自:交通科技作者:陈瑞华 摘要:根据我国的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讨论改性沥青的分类、使用范围、分级和感温性要求,分析改性沥青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改性沥青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特点分析 1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各国改性沥青标准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根据聚合物类型的不同分类,将每一类型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适用于不同的气候条件。美国AASHTO-AGC-ARTBA改性沥青建议标准中,路用性能只控制有限的几种性质,包括感温性、低温开裂、疲劳开裂、永久变形、老化、均匀性、纯度、安全和工作性等。然而,我国提出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对SBS类、SBR类、EVA和PE类改性沥青,指标包括了针入度(25℃,100g,5s)、针入度指数、延度(5℃,5mm/min)、软化点TR&B、运动粘度(135℃)、闪点、溶解度、离析和软化点、弹性恢复(25℃)、粘韧性、韧性、质量损失、针入度比(25℃)等多种性质。 2 改性沥青的分类和使用范围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使用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主要是SBS、SBR、EVA、PE。因此,将其分成为3类:①I类为SBS类,属于热塑性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1-A型和1-B 型适用于寒冷地区,1-C型适用于较热地区,1-D型适用于炎热地区及重交通量路段;②II 类为SBR类,属于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II-A型适用于寒冷地区,II-B和II-C型适用于较热地区;③III类为EVA、PE类,属于聚合物改性沥青,适用于较热地区和炎热地区,通

常要求软化点温度比最高月使用温度的最大日空气温度要高20℃。根据沥青改性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初步选择如下改性剂:①为提高永久变形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和热塑性树脂类改性剂;②为提高抗低温开裂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和橡胶类改性剂;③为提高疲劳开裂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橡胶类和热塑性树脂类改性剂;④为提高抗水害能力,宜使用各类抗剥落剂。 3 改性沥青的分级及感温性要求 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以改性沥青的针入度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其性能以改性后沥青感温性的改善程度,即针入度指数PI的变化为关键性评价指标。一般的非改性沥青的PI值基本上不超过-1.0,改性后要求PI大于-1.0。标准中规定了各种改性沥青不同等级的PI值的最低要求[1]。从改善温度敏感性的要求出发,改性后希望在沥青软化点提高的同时,针入度不要降低太多。在国外的标准中,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通常采用不同温度的针入度及粘度表示,但低温针入度与疲劳开裂有关。 4 改性沥青性能的评价指标 从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分类可知,同一类分级中的A、B、C、D主要是基质沥青标号及改性剂剂量的不同,从A到D意味着沥青针入度变小,沥青越硬,高温性能越好,相反低温性能降低。 SBS类改性沥青的最大特点是高温、低温性能都好,并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采用软化点、5℃低温延度、回弹率作为主要指标,适用于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SBR类改性沥青的最大特点是低温性能得到改善,以5℃低温延度作为主要指标,采用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后的低温延度可以反映沥青老化试验的延度严重降低的实际情况,采用软化点试验作为施工控制较为简单,主要适用于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使用。EVA及PE类改性沥青的最大特点是高温性能明显改善,以软化点作为主要指标,主要适用于在炎热气候条件下使用。 聚合物改性沥青通常是由聚合物和沥青结合料液相组成的多相混合系统,存在与产生改性效果的聚合物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非兼容性问题。如果不相容性过于严重,以致影响到贮存和操作使用,就会导致改性失败。因此,对不是现场制作马上使用的改性沥青,要求进行离析试验以限制离析,或者规定薄膜加热试验后的延度。然而,一种材料适用的离析试验对另一些材料可能并不适合,只是目前尚没有建立评价这种材料的不相容性的测定方法[2]。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安全要求是由克立夫兰杯闪点最低要求规定的,要求现场所使用的沥青闪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规范

目次 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代号……………………………………………………………………………………………………………5要求……………………………………………………………………………………………………………6试验方法………………………………………………………………………………………………………7检验规则………………………………………………………………………………………………………8产品说明书、包装、贮存及退货……………………………………………………………………………附录A(规范性附录)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验用基准水泥技术条件………………………………………附录B(规范性附录)混凝土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离子色谱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混凝土外加剂…………………………………………………………………… 表1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表2匀质性指标…………………………………………………………………………………………………表3试验项目及所需数量………………………………………………………………………………………表4外加剂测定项目……………………………………………………………………………………………

自密实混凝土对材料的要求

自密实混凝土对材料的要求 1胶凝材料 1.1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1.2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采用其它掺合料时,应通过充分试验进行验证。 2骨料 2.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2个及以上单粒径级配搭配使用,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0mm;对于结构紧密的竖向构件、复杂形状的结构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1的要求,其他性能及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商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的相关规定。 2.2轻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性能指标应符合表2.2的要求,其它性能及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I7431.1和行业标准《轻骨料商品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中的相关规定。 2.3细骨料宜选用级配Ⅱ区的中砂,天然砂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3-1的要求;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2.3-2的要求,当人工砂中含泥量很低(MB≤1.0),在配制C25及以下商品混凝土时,经试验验证能确保商品混凝土质量后,其石粉含量可放宽到15%。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商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3外加剂 3.1外加剂宜选用高性能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外加剂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商品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商品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中的相关规定。 3.2掺用改善拌合物性能的其他外加剂时,应通过充分试验进行验证,其性能应满足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 浙江兰亭高科杨林江汤薇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第一长桥,工程举世瞩目。其建设质量各方关注,上下重视。桥面铺装直接承受车辆的行驶,是整座桥梁建设目的的最终归宿,铺设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是大桥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气候湿润、多雨,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10.6℃.海洋上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烈;海洋上风大、浪高,海风中富含氯离子,对桥面铺装有一定的侵蚀作用。预测交通量大,设计年限15年内每车道的交通量为146×106轴次,相当于一般高速公路的5~6倍。桥面铺装的基层是水泥混凝土,一柔一刚,外力作用下应力与变形不连续;桥梁挎度大,震动剧烈;铺装层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温度更高,冬季温度更低且聚降速度更快,所有这些条件都对桥面铺装层的材料比普通路面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架设于海洋之中,桥面铺装层的日常养护维修困难,故而特别希望保持长久的优良使用性能,要求铺装的沥青混合料具有特别优良的抗车辙、抗水害和抗裂能力。 影响沥青铺装层品质的因素较多,但沥青的性质是个重点。杭州湾大桥工程经翻复的试验,审慎的比较,选用了本公司国内独家研发成功的高粘度改性沥青,取得了人见人赞的应用效果。 本文就高粘度改性沥青的性状及其使用的适应性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所有相关的技术要求和实测数据均引自杭州湾跨海大桥桥面铺装体系研究报告。 1、高粘度改性沥青的技术特征 1.1 高粘度改性沥青技术性能见表1

由表1可见,高粘度改性沥青的最大特点是60℃粘度上万Pa.s。沥青的粘度实质是沥青内部分子间阻止相对位移的能力的度量,粘度大的沥青,分子之间不易发生位移,沥青就不易变形,也就是沥青具有较大的劲度。预示了沥青作为粘结料把松散的集料粘结成整体后,在外力作用下,集料之间不易产生位移,具有较大的强度和抗剪切流动变形能力。沥青的粘结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盛夏季节沥青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永久变形,形成车辙、推挤,致使道路的使用性能锐减,对交通安全引起威胁。许多地区夏季沥青路面的最高温度往往会达到或超过60℃,这是造成路面变形的危险温度,因此,沥青的抗高温变形能力可以用60℃粘度来表征。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这种改性沥青不仅是60℃粘度高、软化点高,抗高温、重载的能力强,同时5℃延度也大,表明这种结合料同时具有优良的低温柔软性,用以抵御低温缩裂和弯曲形变疲劳裂缝的产生。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力主要由范德华力,离子作用力和机械结合力(高温沥青渗入矿料表面微孔冷却后形成)等构成,沥青的高粘度强化了机械结合力,因此提高了对于集料的粘结能力,提升了沥青抗水害的性能。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这种沥青的60℃粘度很高,但135℃的运动粘度仍在3Pa.s以下,表明仍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施工碾压性能。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达89%,老化后5℃延度还有25cm,证明抗疲劳和抗老化能力都很优良。上述分析说明,这种高性能的沥青结合料,各项路用品质上乘,兼具良好的施工性。 1.2 高粘度沥青混合料的主要技术性能 鉴于高粘度改性沥青优良的技术性能,其混合料的品质也相应提升。在杭州

混凝土外加剂选用基本原则

混凝土外加剂选用基本原则 由于工程对混凝土要求的高性能化,混凝土施工与应用环境条件的复杂化及混凝土施工工艺和原材料的多样化,使合理选用外加剂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选用外加剂的基本原则: 一是其性能应符合 工程使用要求;二是具有合理的经济性。为此,应把握如下几点。 ①根据工程设计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而定:如强度等级、弹性模量、抗渗性、抗冻融性等物理力学性能。 ②满足施工工艺、施工季节(夏季或冬季施工)、混凝土功能、特征和体积等要求。 ③结合实际工程提供的原材料,如水泥品种、强度等级、掺合料品种和技术性能及砂、石技术性能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外加剂的技术性能与适用范围,通过试验加以确定。 试验评定外加剂的理由是: ①检测外加剂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②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现场使用的材料来评定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③检查每批产品的匀质性和稳定性; ④生产厂家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试配检验结果。 可见,合理选用外加剂是一项繁复而细致的工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使用外加剂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其中包括使用方法。 (1)配制和计量 外加剂的外观形态有丙种形式,即液体和粉体。液体产品以体积或质量计量,有时生产厂提供可溶性固体产品,使用前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粉体产品中一般有载体,如粉煤灰、火山灰、矿粉等,其目的是使外加剂计量准确、分散均匀和防止受潮结块,粉体外加剂通常以质量计量。使用外加剂可采用人工、半自动和自动计量,应做到计量准确。外加剂掺量确定后,根据搅拌机一次搅

拌混凝土体积和单位水泥用量计算外加剂的用量。若同时使用两种外加剂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容性,特别是有引气剂时应分别掺用。 (2)混凝土配合比 任何混凝土工程都要根据要求设计好混凝土配合比,以满足麓工工艺和混凝土性能的需要。所以要掌握掺外加剂的各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要点,使用符合标准的原材料进行试配和配合比调整,最后确定合适的配合比。 (3)混凝土施工工艺 外加剂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掺高效减水剂(或塑化剂)的混凝土和易性改善,应缩短振捣时间;掺引气剂的混凝土不仅缩短振捣时间,还应采用低频振动;掺早强剂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防止施工缝出现。若忽视外加剂对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施工方式就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4)混凝土的养护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要求有合理的养护。如掺早强剂的混凝土,浼筑硬化后应立即覆盖、浇水养护;使用膨胀剂配制补偿收缩、防渗抗裂混凝土更要重视早期(≥14d)的浇水养护,低温时要注意保温(≥5℃);冬季施工使用防冻剂应当注意覆盖保温,使混凝土尽快达到临界强度,防止冻害发生。外加剂用于蒸养混凝土构件或制品生产时,除采用合理的蒸养制度外,蒸养后堆放时也应浇水养护,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强度和改善性能。 只有正确使用外加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必须掌握外加剂性能、明确使用目的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混凝土外加剂的掺加方法都有哪些? 外加剂的掺加方法对其掺量及作用效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属于表面活性剂类的减水剂、引气剂及含有表面活性剂成分的外加剂。常用的外加剂掺加方法有以下几种。 (l)先掺法 粉状外加剂先与水泥混合后,再加集料与水搅拌的称作先掺法。该法有利于外加剂的分散,能减少集料对外加剂的吸附量,但实际工程中使用不方便,常在试验室试验时采用。 (2)同掺法 液状、粉状外加剂与混凝土组成材料一起投入搅拌机拌和,或液体外加剂先与水混合,然后与其他材料一起拌和。此法简单易操作,使混凝土在一开始水化时就有外加剂介入,立即被吸附到水泥颗粒表面,从而迅速降低了液相中的浓度。

混凝土中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

商品混凝土生产中外加剂适应性问题 外加剂适应性问题(不包含使用不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外加剂、水泥所引起的问题) 通常是指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水泥与外加剂出现不良反应,造成拌合后的混凝土工作性和其他性能出现问题的现象。这个问题从外加剂开始在混凝土生产中应用就出现了,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学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但由于其原因过于复杂,始终未形成统一认识,至今仍处于一事一议的状态。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在商混生产中也是经常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问题,因为商混中使用外加剂的量相对较大,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较高,尤其是为满足某些性能需求而需要同时复合使用多种外加剂和掺合料,这就使商混生产中的外加剂适应性问题更加复杂。商混中外加剂适应性不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初始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差,不能满足泵送要求,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大,运输到施工现场后难以泵送;混凝土出现假凝或过度缓凝。这些问题造成混凝土不能顺利泵送施工,混凝土不能从罐车中正常排放、堵泵、堵管,混凝土在罐车假凝造成报废,浇注后假凝、过度缓凝使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甚至要将已浇注的混凝土拆除重新施工给商混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并因工期延误带来其它方面损失。本文对商混生产中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商混生产中参考。 1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问题 在商混中出现外加剂适应性问题首先要从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方面考虑,通常不同品种水泥对同一种外加剂的适应性是有较大差异的,这就决定了用同一种泵送剂有时无法使不同品种水泥配制的商混顺利泵送,商混生产中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主要是水泥与泵送剂中的高效减水剂成分的相容性如何,水泥的各种熟料成分对高效减水剂有不同的吸附能力,C3A 或C3S 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所以混凝土要得到相同的和易性,C3A 或C3 S 含量高的水泥需要掺加更多的高效减水剂[1 ]。这就是为什么在商混生产中使用早强水泥容易出现外加剂不适应问题的原因,因为一般早强水泥的C3A含量较高。现在泵送剂一般采用萘系高效减水剂作为减水组分,萘系高效减水剂存在坍落度损失大的缺陷,这是由于水泥颗粒被减水剂分散之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C3A 水化,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物,将高效减水剂分子包裹,使静电斥力减弱,已被分散的水泥颗粒又重新聚集的原因[2 ]。 所以一般建议商混先拌合1~2min 后再加入泵送剂,使C3A先反应掉一部分,然后减水剂开始起分散作用,这样减水效果较好,坍落度损失也较小。萘系减水剂与水泥相易性的另一问题是在用于含碱量较高的水泥时会使减水效果下降[1 ]。 商混中出现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不良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更换水泥品种或更换泵送剂品种,但在工程实际中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通常是无法这样做的。这时可以采用在原来泵送剂基础上掺加适量高效减水剂的方法,这样能使混凝土初始坍落度提高,满足泵送需求,并且初始坍落度高,一般坍落度经时损失相对也较小,如果坍落度损失依然过快,可以经试验复合采用多种缓凝,保塑组份达到保持坍落度的目的,对频繁更换水泥品种或使用早强水泥的商混企业特别要注意水泥

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标准

.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应根据设计要求、灌注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因素,会同设计、监理各 方,共同制定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7.1.2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包括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运输、灌注、养护和拆模等。根据交通运输条件,采取不同的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方案。 7.1.3 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试灌注,并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现场揭板质量检验,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灌注施工工艺。 7.1.4施工和监理单位应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自密实混凝土关键工序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7.1.5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7.1.6 应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和手段应符合本技术要求的规定以及国家和铁道部的相关标准要求,检验结果应真实可靠。 7.1.7 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以及施工管理要求,在施工现场建立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 7.1.8 自密实混凝土达到75%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载。 . . 7.2 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7.2.1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 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进厂(场)。

7.2.2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台帐内容 包括进货日期、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原材料管理台帐”应填写正确、真实、项目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 7.2.3混凝土用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袋装粉状材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应用专用库房存放,不得露天堆放,且应特别注意防潮。 7.2.4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 品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进厂(场)日期。原材料堆放时应有堆放分界标识,以免误用。骨料堆场应事先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7.3 混凝土拌合 7.3.1 自密实混凝土应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拌合站应配有自动计量系统和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原材料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铁建设 [2005]160号文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 . 7.3.2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含水率每班抽测2 次。 7.3.3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和料和其他材料,搅拌1分钟,再加入所需用水量和外加剂,并继续搅拌2分钟。 7.3.4冬期施工时,直接与水泥接触的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自密实混凝土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延长50%左右。 7.3.5 夏(热)期施工时,水泥进入搅拌机时的温度不宜大于50 ℃。 7.3.6 正式生产前必须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开盘鉴定,检测其工作性能。 7.4 模板安装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特征与硬化后的性能优缺点-朋-批注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特征与硬化后的性能优缺点 摘要:首先论述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原理,然后讲述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与其特征,最后论述了自密实混凝土硬化后的性能优缺点。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硬化。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减少混凝土施工质量下降的问题,而衍生了自密实混凝土,这一概念首先是Okamura在1986年提出的。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SCC)是高性能混凝(Higll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的一种,是指具有不离析、不泌水,能够不经振捣或少振捣而自动流平,并能够通过钢筋间隙充满模板的混凝土,即无需振捣,仅依靠自重作用就能仿混凝土密实填充模板的各个角落【1】。其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较大的浆骨比、砂率较大、细掺料总量大的特点,有很高的施工性能[1]。但至今为止,国内在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技术上,仍未形成一种统一的配合比方法,因为对其配合比特征是很有意义的。混凝土硬化后,在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1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自密实混凝土自80年代后半期由日本东京大学的岗村甫提出来

而问世以来,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后,北京建工集团二公司开始研制并试用。中南大学等单位于2005年5月26~28日在湖南长沙主办了我国第一次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方面 的国际研讨会(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SCC,2005—China)。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有了很大起色,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及水下工程【3】。但是由于各地原材料和施工条件的差别,具体实施时不能照搬国内外同行的技术经验。为保证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且完全符合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可通过采用优化配合比的方式来改善其工作性能,以达到自密实性。所以,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特征与硬化后的性能优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原理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是在新拌阶段能够依靠自重作用充模、密实, 而不需额外的人工振捣, 也就是所谓的“自密实性 (self- compactability)”,它 包括流动性或填充性、间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 2011年09月26日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 混凝土外加剂 外加剂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某项或多项性能的一类材料,掺量只占水泥质量的5%以下,却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或调节凝结时间及节约水泥。外加剂的应用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进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使得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成为现实,并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难题。如远距离运输和高耸建筑物的泵送问题;紧急抢修工程的早强速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水化热问题;纵长结构的收缩补偿问题;地下建筑物的防渗漏问题等。外加剂已成为除水泥、水、砂子、石子以外的第五组成材料,应用越来越广泛。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有: 1.改善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等。 2.调节混凝土凝结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如缓凝剂、速凝剂、早强剂等。 3.调节混凝土含气量的外加剂:如引气剂、加气剂、泡沫剂等。

4.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如引气剂、防水剂、阻锈剂和养护剂等。 5.提供混凝土特殊性能的外加剂:如防冻剂、膨胀剂、着色剂、絮凝剂、减缩剂和泵送剂等。 减水剂 减水剂是指在混凝土坍落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或者在混凝土配合比和用水量均不变的情况下,能增加混凝土坍落度的外加剂。根据减水率大小或坍落度增加幅度分为普通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两大类。此外,尚有复合型减水剂,如引气减水剂,既具有减水作用,同时具有引气作用;早强减水剂,既具有减水作用,又具有提高早期强度作用;缓凝减水剂,同时具有延缓凝结时间的功能等等。 减水剂的主要功能:1)配合比不变时显著提高流动性。 2)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时,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强度。 3)保持流动性和强度不变时,节约水泥用量,降低成本。 4)配置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减水剂提高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分散作用和润滑作用两方而。减水剂实际上为一种表面活性剂,长分子链的一端易溶于水--亲水基,另一端难溶于水--憎水基,如图4-17所示。分散作用:水泥加水拌合后,由于水泥颗粒分子引力的作用形成絮凝结构,使10~30%的拌合水被包裹在水泥颗粒之中,不能参与自由流动和润滑作用,从而影响了拌合物的流动性(如图4-17)。当加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能定向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使水泥颗粒表面带有同一种电荷,形成静电排斥作

自密实混凝土大赛设计书

第五届高强度混凝土设计大赛 队名: 队员:

一、设计依据: 1.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JGJ55-2011《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3.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4.BJT46-90《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5.JGJ28-86《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 7.GJ52-79《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8.GJ53-79《普通混凝土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9. GB50204-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0.赵铁军教授的《双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研究》 二、设计要求 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取绝对体积法。 (2) 自密实混凝土要求拌合物在保持大流动性的同时增加粘聚性。国内外一般均采取增加胶结材与惰性粉体量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掺用一部分增粘剂的方法。关于自密实混凝土粉体量欧洲规范则规定为160L-240L浆体用量320L-400L。 (3)在增加胶结材浆体粘性的同时,还要保持大流动性,就需要选择优质高效减水剂。宜选用减水率大于30%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4 )要选用粒型与级配较优的粗细骨料,并限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关于粗骨料最大粒径,规范规定粗骨料最大粒径为20 mm或25mm。

在增加粉体量的同时,粗骨料用量也相应减少。规范规定粗骨料用量为280 L-350 L。 2.自密实混凝土用料选择 (1)水泥 水泥的主要问题是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强度问题,水泥与外加剂是否相适应,决定着能否配制出某个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因此应选用较稳定的水泥。规范建议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 宜选用4.75~20mm连续级配的碎(卵)石或 4.75~10mm和10~20mm两个单粒级配碎(卵)石。石子的孔隙率应低于40%。最大粒径可选择25mm,应严格控制针片状含量<8%。 (3)细骨料 宜选用2区中砂或中粗砂。细砂的使用易导致外加剂用量的增加,成本提高,所配制的自密实混凝土粘性较大,粘性较低时易发生泌浆、抓底等问题;粗砂的使用易导致粉体用量较高,成本增加 (4) 矿物掺合料 粉煤灰是自密实混凝土最常用的活性掺合料,具有“活性效应”、“界面效应”、“微填充效应”和“减水效应”。在自密实混凝土中,要求充分发挥这些效应,一是要求活性掺合料的颗粒与水泥颗粒在微观上应形成级配体系;二是球形玻璃体含量要求高,因为球

C50自密实混凝土

每立方米C50自密实混凝土计算配合比设计 1. 计算配制强度 ,0,50 1.645 6.059.87()cu cu k f f t MPa σ=+=+?=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50~55: 6.0C C σ= 2. 计算水胶比 ,00.5349.3 0.459.870.530.249.3 w a ce c F cu a b ce m f m m f f ααα?===+++?? , 1.1642.549.3()ce c ce g f f MPa γ==?= (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1.60.530.20()c a b γαα===碎石 3. 计算用水量 查阅《混凝土学》(主编 张巨松)25%?=最宜 =31V V 粉煤灰矿渣:: ,035010 183.9159.87110.210.75 3.10.25 2.42250.5349.3(1)E A w cu b c F a ce V V V L f f α?ρ?ρα--= ==????+?+++?????+????-+?? 4. 凝胶材料组成与用量 ()() ()() 183.9 459.80.4W C F W C F m m kg m m ++=== 25%:3:1:3100:2422.5C F C F V V ?ρρ=== :9300:2422.5C C C F F F V m m V ρρ?= =? 水泥用量364.8C m kg = 矿物掺合料95.0F m kg = 5. 砂率 ()100%33.78%()(1000)Es E w s s Es E w s Es w g V V V V V V V V ρβρρ-+?= ?=-+?+--? 6. 骨料用量 砂子:()573.055s Es E w s m V V V kg ρ=-+?= 石:(1000)1123.47g Es w g m V V kg ρ=--?= 7. 减水剂掺量

高粘度改性沥青施工及性能检测

浅析高粘度改性沥青施工及性能检测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数量不断增加。交通量日益增大以及车速的提高对路面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粘度改性沥青作为一种常用的混合料,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重点分析了高粘度改性沥青在施工中的相关情况,并对其施工的质量控制及路用性能检测进行探讨。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粘度沥青;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性能检测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ur country is a growing number of highway.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traffic flow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igh viscosity modified asphalt is a kind of common mixture,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widely applied.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high viscosity modified asphal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and it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way-use performance test were discussed. for a similar study provide reference and the model. keywords: high viscosity asphalt; preparation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erformance testing 中图分类号:tu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年产1万吨高性能聚羧酸系混凝土外加剂可行性研究报告_[全文]

“年产1万吨高性能聚羧酸系混凝土外加剂” 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必要性 项目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 聚羧酸系高性能砼外加剂是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最新一代的混凝土超塑化剂,它的掺入使混凝土的“双掺”或“多掺”技术得以推广,可以大幅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度,同时它是一种在生产和应用中无“甲醛”无“三废”排放的绿色环保产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应用该产品,尤其在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中可降低建设成本,保障工程质量,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项目产业化前景; 聚羧酸盐外加剂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掺量少、减水率高、和易性能好、坍落度经时损失小; 混凝土干燥收缩率比及吸水率比低,抗裂、抗渗、耐腐蚀性能好; ③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比值高; ④碱含量少、氯离子含量极少、抗冻融能力强、构筑物寿命长; ⑤冬季早强、夏季缓凝,利于施工; ⑥液体无结晶沉淀、电脑计量泵可准确计量; ⑦无甲醛,无“三废”排放,是绿色环保产品; ⑧可大量节约水泥用量,充分激活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等。 随着混凝土向高强、高性能方向的发展,具有超分散性能的高性能减水剂已成为高性能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第五组分。在众多的高性能减水剂中,具有梳形分子结构的聚羧酸类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掺量低,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小,与水泥适应性好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化学外加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目前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国外已经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各种工程中。在日本,早在1995年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用量就超过了萘系减水剂,近年来其用量更是占到高效减水剂的90%。在国内,由于我公司研制生产该产品时间早,产品已畅销北京、长沙、重庆、贵阳、山东、福建等地。用其复合制成的高效防水剂,使混凝土具有密实度高,吸水量比小,渗透高度比低等特点, 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

[转] 泵送混凝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砼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1) 水泥矿石是否稳定导致矿物组分是否稳定,从而影响到砼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2) 水泥生产工艺,如立窑与回转窑,冷却制度中的急冷措施控制得怎样,石膏粉磨时的温度等,造成水泥中矿物组分、晶相状态,石膏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砼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3) 水泥中吸附外加剂能力:C3A>C4AF>C3S>C2S,水泥水化速率与矿物组分直接相关。 (4) 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温度下降,使砼外加剂高温适应性得到改善,而且f-CaO吸收空气中的水后转变成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后转变成CaCO3,从而使Mwo下降,也使砼和易性得到改善,使新拌砼塌落度损失减缓,砼的凝结时间稍延长。 (5)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需水量稍大于矿渣水泥,其保水性好,但一般塌落损失也较快。 (6) C3A含量较高的水泥,塌落度损失快,保水性好。 (7) 水泥中亲水性掺合料保水性好;火山灰质水泥保水性差,易泌水。 (8) 温度、湿度高低直接影响砼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9) 配合比中的砂、石级配及砂、石、水、胶材的比例也影响砼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2、砼易出现泌水、离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 1 原因 (1) 水泥细度大时易泌水;水泥中C3A含量低易泌水;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小易泌水;矿渣比普硅易泌水;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易泌水;掺Ⅰ级粉煤灰易泌水;掺非亲水性混合材的水泥易泌水。 (2) 水泥用量小易泌水。 (3) 低标号水泥比高标号水泥的砼易泌水(同掺量) 。 (4) 配同等级砼,高标号水泥的砼比低标号水泥的砼更易泌水。 (5) 单位用水量偏大的砼易泌水、离析。 (6) 强度等级低的砼易出现泌水(一般) 。 (7) 砂率小的砼易出现泌水、离析现象。 (8) 连续粒径碎石比单粒径碎石的砼泌水小。 (9) 砼外加剂的保水性、增稠性、引气性差的砼易出现泌水。 (10) 超掺砼外加剂的砼易出现泌水、离析。 2. 2 解决途径 (1) 根本途径是减少单位用水量。 (2) 增大砂率,选择合理的砂率。 (3) 增大水、水泥用量或掺适量的Ⅱ、Ⅲ级粉煤灰。 (4) 采用连续级配的碎石,且针片状含量小。 (5) 改善砼外加剂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保水、增稠性,或适量降低砼外加剂掺量(仅限现场) ,搅拌站若降低砼外加剂掺量,又可能出现砼塌落度损失快的新问题。

自密实混凝土标准与试验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标准

Ⅰ. 坍落流动度测试方法 1.应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粗集料尺寸不超过40mm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流动度试验方法。 2.仪器 2.1 坍落度筒,采用《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98)规定的坍落度筒尺寸。 2.2 钢板,底板采用坚硬不吸水材料,最小边长为800mm的正方型,底板中央有圆形标记,更外围标记有直径为500mm的同心圆。 2.3 刮刀、铲、直尺、秒表 3.步骤 3.1 用湿布擦拭坍落度筒的内外表面和平板表面。将坍落度筒放在水平放置的平板上。 3.2 按照方法A或者方法B向坍落度筒内填充试样。方法A对应于实际建筑物不需要振捣的情况,方法B则对应于需要振捣的情况。在方法A中,混凝土不需插捣或者震动,连续填充。在方法B中,混凝土分三层填充,每层深度相同。用捣棒先使每层水平,然后均匀插捣5次。 注意:(1)水平状态要保持在同一等级上。 (2)准备的试样盛于容器中,向坍落度筒内倒入混凝土并使混凝土均匀分布。 3.3 应在2分钟内将混凝土填充到坍落度筒内。 3.4 抹平混凝土上表面,使其与坍落度筒的上边缘水平,然后立刻垂直向上提起坍落度筒,提升速度稳定并不能有间断[6]。当混凝土的流动停止以后,测量最大直径以及与其成直角方向的直径,取两个直径的平均值作为坍流度。测量只进行一次。

注意:(3)提升坍落度筒至300mm高度的时间应为2到3秒。 3.5 对于500mm流动时间,要测量从提起坍落度筒直到最大直径达到500mm所用的时间,使用秒表测量至0.1秒。 3.6 若要测量流动结束时间,就要用秒表测量从提起坍落度筒开始,直到流动停止所用的时间。 备注:当需要测量坍落度时,应测量混凝土中心的垂直下落高度,将其作为坍落度。测量的坍落度精确至5mm。 4.结果 对坍流度值(mm),成直角方向的两个直径值的测量应精确至1mm。平均值精确至5mm。 备注:如果混凝土扩展流动的形状明显偏离圆形,其坍流度直径的差异达到50mm或者更大时,就需要从同一批次的混凝土中另外取样来重新进行测试。 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必需的项目: (1)时间 (2)天气 (3)气温 (4)批次编号 (5)最大粗集料粒径 (6)混凝土温度 (7)坍落流动度 (8)500mm流动时间 (9)停止流动时间 (10)坍落度 (11)是否观察到离析 6 结果说明 坍流度(SF)值越高,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填充模板的能力越好。对于SCC,要求最低值为650mm。对于特定数值的合理公差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一般可取±50mm。 T50时间是流动度的次要表征。时间短表示流动性好。应用于土木工程方面,建议T50时间可为3~7秒;房屋建筑方面应用时,可为2~5秒。 如果混凝土分离严重,则大多数粗集料停留在混凝土的中央位置,而灰浆或水泥砂浆分布于周边。在混凝土分离较小的情况下,混凝土的边缘将会出现不包裹粗集料的灰浆。如果上述现象没有发生,也不能确定混凝土不会出现分离,因为还有一个时间的影响因素,可能混凝土在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后会出现离析现象。

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掺入,占水泥质量5%以下的,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加剂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除4种基本组分以外的第5种重要组分。请大家总结国内外各种混凝土外加剂种类以及各种外加剂的特性、适用范围。 混凝土分为四个种类: 1.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 2.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剂。 3.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4.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防水剂和泵送剂。 具体的外加剂的的特性、适用范围: 普通减水剂:减水剂是一种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它的作用是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后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减少单位水泥用量,节约水泥。它的适用范围~特别适用于配制高耐久、高流态、高保坍、高强以及对外观质量要求高的混凝土工程。对于配制高流动性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清水饰面混凝土极为有利。 早强剂:早强剂是指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并且对后期强度无显著影响的外加剂。早强剂的主要作用在于加速水泥水化速度,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既具有早强功能,又具有一定减水增强功能。它的适用范围最适宜初冬和早春季节在低温条件下施工。

缓凝剂:是一种降低水泥或石膏水化速度和水化热、延长凝结时间的添加剂,在商品混凝土中掺人缓凝剂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水泥的水化硬化时间,使新拌混凝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从而调节新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它的适用范围~缓凝剂可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炎热气候条件下施工的混凝土、大面积浇筑的混凝土、避免冷缝产生的混凝土、需较长时间停放或长距离运输的混凝土,及其他需要延缓凝结时间的混凝土。缓凝高效减水剂可制备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引气剂:为改善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和可塑性,在混凝土拌合物在拌和过程中引入空气而形成大量微小、封闭而稳定气泡的外加剂。掺引气剂能改善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和可塑性。减少混凝土泌水和离析,提高混凝土的均质性。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当含气量为3%-5%时,抗折强度提高10%-20%。可以让混凝土的热扩散及传导系数降低,提高了混凝了混凝土抗冻性、抗盐渍性、抗渗性、耐硫酸盐侵蚀及抗碱集料反应性能。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泌水要求的混凝土工程。用于水工、港工等有抗冻性、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工程。用于建筑砂浆及轻质发泡混凝土等。 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塌落基本相同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合物用水量的外加剂。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有强烈分散作用,能大大提高水泥拌合物流动性和混凝土坍落度,同时大幅度降低用水量,显著改善混凝土工作性。但有的高效减水剂会加速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掺量过大则泌水。减水剂能大幅度降低用水量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各龄期强度。在保持强度恒定时,则能节约水泥10%或更多。。在一个就是减水剂氯离子含量微少,对钢筋不产生锈蚀作用。能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融及耐腐蚀性,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用范围~几乎所有国家重大、重点工程中,尤其在水利、水电、水工、海工、桥梁等工程中,聚梭酸系减水剂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