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

50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卵形曲线:是指在两半径不等的圆曲线间插入一段缓和曲线。也就是说:卵形曲线本身是缓和曲线的一段,只是在插入时去掉了靠近半径无穷大方向的一段,而非是一条完整的缓和曲线,计算前只需要把不完整的缓和曲线(也就是卵型曲线)补充完整即可。

在计算小半径的缓和曲线或卵形曲线坐标时,由于切线支距公式取项少而造成计算精度低,现有书中一般介绍也就只有2~4项,为提高计算精度就需要将支距公式多展开几项。以下计算卵型曲线的完整缓和曲线长支距模型:重在学习掌握解算流程,现在空间里有更好的计算程序。

曲线参数A2=LS×R1×R2÷(R2-R1)=卵形曲线长×小半径×大半径÷(大半径-小半径)在同一段回旋线内,它的参数永远是不变的。LS=卵型曲线长. (已知)

完整缓和曲线长L= A2÷R1=曲线参数÷小半径

当L=LS时:代入完整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式中R均为小半径R1)

E=L-L5÷[40(RLS)2]+L9÷[3456(RLS)4]–L13÷[599040(RLS)

6]+L17÷[175472640(RLS)8]- L21÷[7.80337152×1010(RLS)10]

F=L3÷[6(RLS)] - L7÷[336(RLS)3]+L11÷[42240(RLS)5] - L15÷[9676800(RLS)7]+L19÷[3530096640(RLS)9] - L23÷[1.8802409472×1012(RLS)11] 完整缓和曲线切线角(即两切线交角)

L所对应玄长C=√(E2+F2)

大半径处偏角P1=tan- 1(F2÷E2)

小半径处偏角P3=180- P1-(180- p2)

O=小半径处切线方位角(已知)

小半径处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方位角Q=O±P3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坐标:

X=A+CcosQ

Y=B=CsihQ

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处切线方位角:

O=Q+180±p2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以起点为基点用回旋线编程计算卵型曲线上任意桩号的中边桩点位坐标。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

51 LXQX 卵形曲线辅助计算点(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坐标及切线方位角编程Lbl 1: ?A : ?B : ?O : ?W :“R1”?I : “R2”?J :

I×J÷(J-I) →R : WR→U : U÷I→L ↙

“E=”: L-L5÷[40(I L)2]+L9÷[3456(I L)4]–L13÷[599040(I L)

6]+L17÷[175472640(I L)8]- L21÷[7.80337152×1010(I L)10] →E◢

“F=”: Abs(L3÷[6(I L)] - L7÷[336(I L)3]+L11÷[42240(I L)5] - L15÷[9676800(I L)7]+L19÷[3530096640(I L)9] - L23÷[1.8802409472×1012(I L)11] →F◢Abs(90 L2 ÷()) →V : tan- 1(F÷E)→P : √(E2+F2)→C :

O±(180-P-(180-V)) →Q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X=”:A+CcosQ→X◢

“Y=”:B+CsihQ→Y◢

“FWJ=”: Q+180±P→O ◢O?DMS◢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Prog“ ZDHUX ”:

G0t0 1

说明:A B为小半径处坐标,O为切线方位角。

W为卵型曲线长,L为完整缓和曲线长。

U为缓和曲线参数(A2) , C为L所对应弦长

XY为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坐标

“FWJ=” →O为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处切线方位角

按示例2:完整缓和曲线起点K0+100 处X=9890.293Y=1006.838 FWJ=108°12′02″接下来可按完整回旋线计算卵型曲线上任意桩号的中边桩点位坐标。

52 ZDHUX(匝道回旋线)Fx-5800p中边桩计算

20→DimZ ↙扩充20个数据库变量

“QD(X)=”?X:“QD(Y)=”Y:“QDLC=”?C:“ZDLC=”?E:“U(→Y-1,R1)=”?U:“QDR(1÷R)=”?P:“ZDR(1÷R)=”?Q:“FWJ=”?O ↙

Lbl 0:“KP=”?D:( D-C)÷5→H:(D-C)÷10→G ↙

P+(Q+P)×G÷(E-C)→Z[1] ↙

P+(Q+P)×(H+G)÷(E-C)→Z[3] ↙

P+(Q+P)×(2H+G)÷(E-C)→Z[5] ↙

P+(Q+P)×(3H+G)÷(E-C)→Z[7] ↙

P+(Q+P)×(4H+G)÷(E-C)→Z[9] ↙

P+(Q+P)×H÷(E-C)→Z[2] ↙

P+(Q+P)×2H÷(E-C)→Z[4] ↙

P+(Q+P)×3H÷(E-C)→Z[6] ↙

P+(Q+P)×4H÷(E-C)→Z[8] ↙

O+U×90×(Z[1]+P)×G÷Π→Z[11] ↙

O+U×90×(Z[3]+P)×(H+G)÷Π→Z[13] ↙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

O+U×90×(Z[5]+P)×(2H+G)÷Π→Z[15] ↙ O+U×90×(Z[7]+P)×(3H+G)÷Π→Z[17] ↙ O+U×90×(Z[9]+P)×(4H+G)÷Π→Z[19] ↙ O+U×90×(Z[2]+P)×H÷Π→Z[12]↙ O+U×90×(Z[4]+P)×2H÷Π→Z[14] ↙ O+U×90×(Z[6]+P)

×3H÷Π→Z[16] ↙ O+U×90×(Z[8]+P)×4H÷Π→Z[18] ↙ “M=”:P+(Q-P)×(D-C)÷(E-C)→M ◢ “F=”:O+U×90×(M+P)×(D-C)÷Π→F ◢ “A=”:

X+Abs(H)÷6×(cos(O)+4(cos(Z[11])+cos(Z[13])+ cos (Z[15])+ cos(Z[17])+ cos(Z[19]))+2(cos(Z[12])+ cos(Z[14])+ cos(Z[16])+ cos(Z[18]))+ cos (F))→A◢ “B=”:Y+Abs(H)÷6×(sin(O)+4(sin(Z[11])

+sin(Z[13])+sin(Z[15])+ sin(Z[17])+ sin(Z[19]))+2(sin(Z[12])+ sin(Z[14])+ sin(Z[16])+ sin (Z[18]))+ sin(F))→B◢ “S”?S ↙

“N1=”:Rec(S , (F±90))+A ◢ (左负右正) “E=”:J+B◢右侧边桩坐标“N1=”:Rec(S , (F±90+180))+A ◢(左负右正) “E=”:J+B◢左侧边桩坐标 G0t0 0

说明:本程序可用于高速公路匝道,立交桥匝道曲线放样。避免了传统切线支距法在小半径情况下误差大的缺点,主要解决卵型曲线计算。(两个程序也可独立运行)“QD(X)=”起点X坐标;“QD(Y)=”起点Y坐标;“FWJ=”?O线元起点方位角;此前三项为前程序算出值,按确认键EXE过即可。“QDLC=”线元起点里程;“ZDLC=”线元终点里程;“U(→Y-1,R1)=”线元转向(逆向计算时

Y1,R-1);“QDR(1÷R)=”线元起点曲率;“ZDR(1÷R)=” 线元终点曲率;“KP=”计算点里程。卵形曲线计算图示2

左向卵形曲线计算图示: JD1 X=9858.265 Y=10034.988 R=75 卵形曲线长

Ls=48.166 JD2 X=9949.871 Y=10155.449 R=50

QD K0+084.182 X=9922.319 Y=10007.905 (QX)FWJ=157 04 52

YH K0+196.332 X=9880.441 Y=10100.900 (QX)FWJ=71 24 17.4 HY K0+244.498

X=9910.602 Y=10136.790 (QX)FWJ=25 24 34.8 ZD K0+316.067 X=9973.800

Y=10119.149 (QX)FWJ=303 23 51.5

计算结果: X Y 切线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卵形曲线示图

怎样计算不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及终点的坐标及切线方位角资料

通过弧长计算出园心角,通过园心角计算出弦长,以及这段园曲线的弦切角,直线的方位角加上(左转减,右转加)这个弦切角就是弦的方位角,这样就可以求出园曲线的终点(也就是下一段曲线的直缓点)的坐标. 怎样计算不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及终点的坐标及切线方位角 以上为一条匝道的曲线图及要素表。第一缓和段长度根据公式c=R*L及C=A*A,图中A=100,R=150,可算出第一缓和段的长度为66.667米。而HY里程减去YH里程为60.902米。因此此段缓和曲线是在离其起点5.765米的地方与前段圆曲线相交。图上标为YH点。固此YH点并非第一缓和段起点。第二缓和段也有同样的问题,DZD点亦非第二缓和段终点。问题:怎样计算第一缓和段真正起点的坐标和第二缓和段真正终点的坐标。及切线方位角。本人水平有限,苦苦思索未得其解。在此劳烦各位同仁给予小弟支援。不胜感谢!测量路上诚与仁兄们携手同行,让我们的测量之路多一丝欣慰,少一分苦闷。QQ26889412E-mail: yujuying@https://www.doczj.com/doc/1b6032557.html, 注:曲线要素表可能看不清楚。但可以把图片另存为一个文件。然打开此文件就非常清楚了。1.计算出Y1H的坐标及方位角; 2.计算出过渡段缓和曲线在Y1H点的支距dx,dy及偏角β; 3.由Y1H的方位角及偏角β可反算出过渡缓和曲线虚起点的方位角。 4.由Y1H的坐标、dx,dy及方位角可反算出过渡缓和曲线起点的坐标。(用支距到大地坐标的变换公式反算。 关于不同类型缓和曲线的判断及起点、终点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匝道或线路施工坐标计算中经常遇到缓和曲线,实际中 相信有很多测友选择用积木法或叫线元法正反算程序进行线路坐标计算,这就牵涉到线元的起点终点曲率半径判断的问题,一般的直线元,圆曲线元的起点终点半径判断,比较容易,可能令大家感觉麻烦的就是缓和曲线起点终点半径判断问题,缓和曲线有时候判断算对了,有时候却坐标算不对,究其原因,其实问题出于该缓和曲线是否是完整缓和曲线引起的。关于这点,相关的课本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讲述,网上对此问题的解释也是散见于不同的论文著作中,对于测量新手来说,线元法程序是非常适用上手的,但却往往因为遇到不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半径判断计算不出来导致坐标计算错误,的确是件令人恼火的事情,在此我就把自己的判断经验做一论述,给用线元法程序的测友们一同分享,当然高手们请一笑而过,也可留下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习。第一:先说说完整缓和曲线和不完整缓和曲线以及不对称缓和曲线与对称缓和曲线的概念问题,以免混为一谈. 1.当对于单独一段缓和曲线从其完整与否来讲是分为完整与不完整两类;当对于一个单交点内的两段缓和曲线(即常说的第一缓和曲线和第二缓和曲线而言)又有对称缓和曲线与不对称缓和曲线之分。由此看来,完整与对称与否是针对缓和曲线两个方面来看待区分的。 2.缓和曲线我们的测量教材上讲述的其实就是完整缓和曲线,也可以知道缓和曲 线上:各个点的半径是不同的,起点到终点的半径值过度是从正无穷大到所接圆曲线半径之过度如从ZH向HY方向;或者是从所接圆曲线半径值向正无穷大过度的,如 从YH向HZ方向。那么由此可以不难判断出来,完整缓和曲线就是符合上述特征的,那么不完整的缓和曲线就是不符合上述特征的,但是线路上的平曲线设计时候一般缓和曲线不单独存在的,整体上缓和曲线前或后一般都是要连接一个圆曲线的,那么不完整缓和曲线其实就是在完整缓和曲线上截取的一段,一般就是去掉了半径无穷大的那端而

行政决策学考试真题+答案

行政决策学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 是指个人或者群体,针对特定问题并为达到某种目标,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有关未来事件设想中所作出的一种抉择或决定。 2 问题: 是指理想目标与工作现状,或应该做到的事与实际做到的事之间的差距。 3 行动计划: 是指人们为了实施最终决策方案而对未来行动过程所做的一种安排部署。 4 公共行政问题: 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社会工作中发生的行政目标、法制需求、社会协调,与政府工作现状、法制建设现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5 公共行政决策: 是专指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行政职务时做出的处理公共事务的决定。 6 政府形象: 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工作目标、行政效率,领导人人格、能力、仪表,公务人员行为水准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多印象的总和。 7 行政决策最高通用原则的基本特点: 具有最广泛的时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历史决策、现实决策和未来决策,不受时间界定的制约;在政府工作范围内具有最广泛的空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镇村、国家部委办及各种行业,不受行政区域、行政级差和行业部门界定的制约;在国家公务人员内具有最广泛的主体性,不受决策者行政职务、工作资历、年龄、性别、民族、党派等界定的制约。 8 假设: 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未知事物的普遍规律性、因果性或未知事实出现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二判断题 1 行政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而不是一个公共过程。(×) 2 风险性决策是指决策带有风险的决策。(×) 3 决策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公务人员。(√) 4 假设等于想象、幻想和联想。(×)

5 决策就是拍板。(×) 6 问题是一种差距。(√) 7 最终决策方案的形成意味着行政决策过程的结束。(×) 8 行政决策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国家公务人员。(√) 9 行政决策即是一个逻辑过程又是一个公共过程。(√) 10 拟定行动计划是行政决策过程的终点。(√) 11 行政决策不需要非逻辑思维活动。(×) 12 差距即问题。(√) 13 以决策者为标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14 行政决策的哲学原则包括全面具体性准则、公平与效率制衡的准则、对立互补性准则和能动实践性准则。(×) 15 问题是一种差距,但差距不一定是问题。(×) 16 以决策结果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决策可分为突破性决策和追踪性决策。(×) 17 非逻辑思维活动在建立假设中的作用包括启发作用、桥梁作用和扩展作用。(√) 18 复合问题可以分为并列式复合问题、链条式复合问题和网络式复合问题。(√) 19 信息的特点包括有限性、可传递性、时效性、可开发性和共享性。(×) 20 众多决策设想向最终决策转化的基本形式有逐步淘汰式和综合互补式。(√) 21 从形式上分,问题可区分为单一问题和复杂问题。(×)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发现问题是逻辑论证的起点? 答:1 问题是促使领导者制定决策的根本原因; 2 问题制约着制定决策过程中的其他环节; 3 问题决定了制定决策过程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基本性质。 2 简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三个环节。 答:1 公众对政府筛选问题的确定议题的参与; 2 公众对决策方案设计和选择的参与; 3 公众对行政决策实施的参与。 3 简述行政计划与最终决策方案的区别。 答:第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在前,拟出行动计划在后。 第二,从工作的需要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要求深谋远虑、科学可靠、获益多且迅速;拟定行动计划则要求细致、准确、简便、可行。 第三,从构成的内容上看,最终决策方案主要作出概括性的原则规定;而行动计划包括作出具体的规定。 第四,从发挥作用上看,最终方案作出大致规,发挥原则的指导性能;而行动计划则是作出严格规定、详细的规范,发挥管理职能。 4 简述假设的基本特征。 答:1 假设要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 2 假设具有猜测的性质;

己知两点坐标手算方位角

坐标方位角:以坐标纵轴的北端顺时针旋转到某直线的夹角 γ>0边线点坐标计算 曲率变化点坐标的计算 道路设计中,一般只给出了中线交点的坐标,如图1所示的i,j,k点的坐标及曲线参数,它们包括偏角γ,切线长T,缓和曲线长l0,曲线总长L,外距E及曲率半径R。测设前需根据上述设计参数求出ZH,HY,YH,HZ等曲率变化点的平面坐标,其中ZH和HZ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为 xZH=xj+Tcosαji (1a) yZH=yj+Tsinαji (1b) xHZ=xj+Tcosαjk (2a) yHZ=yj+Ts inαjk (2b) 式中αji,αjk分别为j点至i点及j点至k点的坐标方位角。在图1所示的ZH-x′-y′假定坐标系中,HY点的坐标为〔1〕(3a) (3b) 则(4a) 4b) HY点的大地坐标为 xHY=xZH+SZH-HYcos(αij+R′ΖΗ-ΗY) (5a) yHY=yZH+SZH-HYsin(αij+R′ΖΗ-ΗY) (5b) 需注意的是,式(4b)仅要求为象限角,且R′ZH-HY是有符号的。如以i→j→k为前进方向,本文定义偏角γ的符号为,相对于i→j方向,j→k右偏角时γ>0,左偏角时γ<0。由图1不难看出,当γ>0时,式(3b)中的y′HY取“+”号,故R′ZH-HY>0;而r<0时,式(3b)中y′HY取“-”号,故R′ZH-HY<0。可见,编程时可以通过γ的正负自动对y′HY取号。因缓和曲线ZH-HY 与缓和曲线HZ-YH是对称的,所以YH点的大地坐标为 xYH=xHZ+SZH-HYcos(αkj-R′ΖΗ-ΗY) (6a) yYH=yHZ+SZH-HYsin(αkj-R′ΖΗ-ΗY) (6b) 缓和曲线中线点与边线点的坐标计算 当曲线弧长l在区间(0,l0)取值时,中线点位于缓和曲线ZH-HY内。令C=Rl0,当γ>0时,距ZH点曲线长为l,缓和曲线中线上对应P点在ZH-x′-y′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1〕(7a) (7b) 与P点相对应的缓和曲线边线点的坐标为〔2〕(8a) (8b) 式中:ρ=57.29577951,为弧度转换为度的系数;D为道路的半宽。当γ>0时,式(7b)取“+”号,当γ<0时,式(7b)取“-”号。当计算外边线点的坐标时,式(8a)、(8b)等号右边第二项前的符号分别取“+”、“-”号;当计算内边线点的坐标时,式(8a)、(8b)等号右边第二项前的符号分别取“-”、“+”号。 圆曲线中线点与边线点的坐标计算 建立图1所示的假定坐标系HY-x〃-y〃,设圆曲线上有任一点q,其对应的从HY点起算的圆弧长为l〃,则有微分关系式(9a) (9b) 将上式分别在区间〔0,l〃〕上做定积分得(10a) (10b) 当l〃=0时,与q点对应的外、内边线点有边界条件y〃=D,仿式(10)可以写出相应的边线点坐标为(11a) (11b) 当式(11)D前的符号取上符号时,为计算外边线点的坐标;取下符号时,为计算内边线点的坐标。如γ<0,则式(11b)需反号,而式(11a)不变,详见图2。设圆弧长的中心为m点,由于全部曲线关于直线jmo或称η轴对称,所以缓和曲线和圆曲线边线点的坐标计算只需从ZH 点计算至m点为止,m点至HZ点曲线段边线点的坐标可以用对称原理求出。

卵形曲线计算方法

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方法 一、概念 卵形曲线:是指在两半径不等的圆曲线间插入一段缓和曲线。也就是说:卵形曲线本身是缓和曲线的一段,只是在插入时去掉了靠近半径无穷大方向的一段,而非是一条完整的缓和曲线。 二、卵形曲线坐标计算原理 根据已知的设计参数,求出包括卵形 曲线的完整缓和曲线的相关参数和曲线要素,再按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卵形曲线上任意点上的坐标。 三、坐标计算 以雅(安)至攀(枝花)高速公路A合同段(西昌西宁)立交区A匝道一卵形曲线为例,见图一: (图一) 已知相关设计数据见下表: 主点 桩号坐标 (m)切线方位角 (θ) X Y ° ’ ” ZH AK0+090 9987.403 10059.378 92 17 26.2 HY1 AK0+160 9968.981 10125.341 132 23 51.6 YH1 AK0+223.715 9910.603 10136.791 205 24 33.6 HY2 AK0+271.881 9880.438 10100.904 251 24 18.5 YH2 AK0+384.032 9922.316 10007.909 337 04 54.2 HZ AK0+444.032 9981.363 10000.000 0 00 00 1、缓和曲线(卵形曲线)参数计算 A1= =59.161 卵形曲线参数: A2=(HY2-YH1)×R1(小半径) ×R2(大半径)÷(R2-R1) =(271.881-223.715)×50×75÷(75-50) = 7224.900 A2= =84.999 A3= =67.082 2.卵形曲线所在缓和曲线要素计算 卵形曲线长度LF由已知条件知:LF=HY2-YH1=271.881-223.715=48.166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及答案

《行政管理学》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有五道大题,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填写内容不得超出密封线。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和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 A.提高效率 B.组织分配 C.协调工作 D.相互督促 2.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西蒙 B. 弗雷德里克森 C. 布坎南 D. 奥斯本 3. 行政组织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即维护公共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行政职能本身具有鲜明的()。 A.公共性 B.执行性 C.层次性 D.政治性 4.地方行政机关的首要特征是()。 A.特殊性 B. 灵活性 C. 地域性 D.规范性 5. 把领导定义为影响力,即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和过程的是()。 A. 哈罗德?孔茨 B. 泰罗 C. 德鲁克 D. 余克 6.行政决策中主要表现为路线、方针和重大规划的确定的决策类型是()。 A. 程序性决策 B. 非程序性决策 C. 战略决策 D. 策略决策 7.在每种备选方案结果出现具有不确定性且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无法知晓的情况下做出的行政决策是()。 A.程序性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非程序性决策8.()是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和外在表现,在整体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A.企业绩效 B.组织绩效 C.个人绩效 D.经济绩效 9.我国各级政府监察部门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属于()。 A.审计监督 B.政法监督 C.司法监督 D.行政监察 10.企业型政府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克思·韦伯 B.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 C.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 D. 梅奥 二、多项选择(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泰罗提倡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原则是()。 A.整体观念 B.系统分析 C.完善组织 D.强化计划 E.教育培训 2.从过程的角度看,行政组织的运行职能包括( )。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控制职能 E.监督职能 3.行政组织构成中的实体要素包括()。 A.组织成员 B.组织资源 C.组织能力 D.规范系统 E. 组织机构4.政府绩效管理评估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有()。 A.系统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有效性原则 D.可比性原则 E.动态性原则5.行政监督中的一般监督包括()。 A.立法监督 B.职能监督 C.专门监督 D.政党监督 E.主管监督6.在中国,属于中央与地方共有的权力有()。 A.外交 B.教育 C.经济 D.文化 E.卫生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公共管理 2.派出机关 3.行政决策体制 4.全球化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决策机制研究是发展我国政治文明,促进教育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 重要内容,对提高我国教育政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不仅是因为它要受到政府内部因素如政府部门、公务 人员和决策体制等的影响,而且要受到政府外部的利益集团、研究机构和大众民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任 何一种把政策制定过程简单地看作为线性或理性化过程的倾向都是危险的。 —般来说,对教育政策制定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把教育政策制定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它包括政策问题、政策议题、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几个阶段。一种是把教育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 ( p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fo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议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前者是广义 地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概念,它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后者是狭义的概念, 认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就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教育政策制定。它主要涉及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到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Porcess)以及与之相关 的在此过程中各政策主体(actor s)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可以借鉴著名的政策专家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 中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政策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二 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三是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议案中被选 中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分解为政策问题、政策议题、政策决策与政策的合法化等几个环节或阶段。关于教育政策的主体,在本文中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大类,官方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 制定教育政策的人们,包括教育的立法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非官方的教育政策

卵形曲线(公路线路计算)

【摘要】在高速公路立交平面线型中,现越来越多采用卵形曲线这一线型形式,而卵形曲线坐标的计算在现有相关书籍中却又很少提到,这就为施工中的坐标计算及放样增加了较大难度,为解决此难道,我在实践中通过对缓和曲线坐标的计算加以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了卵形曲线坐标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卵形曲线坐标计算 一、概念 卵形曲线:是指在两半径不等的同向圆曲线间插入一段缓和曲线。也就是说:卵形曲线本身是缓和曲线的一段,只是在插入时去掉了靠近半径无穷大方向的一段,而非是一条完整的缓和曲线。 二、卵形曲线坐标计算原理 根据已知的设计参数,求出包括卵形 曲线的完整缓和曲线的相关参数和曲线要素,再按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卵形曲线上任意点上的坐标。 三、坐标计算

以雅(安)至攀(枝花)高速公路A合同段(西昌西宁)立交区A匝道一卵形曲线为例,见图一已知相关设计数据见下表: 1、缓和曲线(卵形曲线)参数计算 卵形曲线参数: A2=(HY2-YH1)×R1(小半径)×R2(大半径)÷(R2-R1) =(271.881-223.715)×50×75÷(75-50) = 7224.900 2.卵形曲线所在缓和曲线要素计算 卵形曲线长度L F由已知条件知:L F=HY2-YH1=271.881-223.715=48.166 卵形曲线作为缓和曲线的一段,因此先求出整条缓和曲线的长度L S,由此找出HZ'点的桩号及坐标(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作为卵形曲线辅助计算用)

L M=L S(YH1至HZ'的弧长)=A2÷R1 =7224.900÷50=144.498 ∴H Z'桩号=YH1+L M=223.715+144.498=368.213 L E=HY2至HZ'的弧长 =A2÷R2=7224.900÷75=96.332 或L E= L M-L F=144.498-48.166=96.332 卵形曲线长度L F=L M-L E=144.498-96.332=48.166(校核) HY2=HZ'-L E=368.213-96.332=271.881(校核) 由上说明计算正确 3.HZ'点坐标计算(见图二) ①用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计算,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通式:Xn=[(-1)n+1×L4n–3]÷[(2n-2)!×22n–2×(4n-3)×(RLs)2n–2] Yn=[(-1)n+1×L4n–1]÷[(2n-1)!×22n–1×(4n-1)×(RLs)2n–1] 公式中符号含义: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学(专科) 一、填空题: 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主张建立一门独立学科即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实施管理的活动。 .政府主要有四项基本职能,其中政治职能最集中体现国家政府的阶级性质。 .中国司法机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司法监督来实现。 .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是行政职能的转变。 .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人事行政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府的人力资源,使人尽其才、人尽其职。 . 依法行政是法治在执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最高准则。 .经济手段是政府管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利益诱导进行间接管理的方法。 .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较之传统行政职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由于获得委托权,事实上已经涉足于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 .行政领导的特点表现为政治统治、法定权威和公共服务。 .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确定控制标准是行政控制过程的起点。 .行政沟通的障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理与语言障碍;职位与专业障碍;组织结构障碍。 .行政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实现控制的主要手段。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前提条件:职位出现空缺,或者编制未满、空编,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行政复议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除少数法律规定行政机关有终局裁决权的以外,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简称。 .国家权力的本源在于人民,这个被称为人民主权的原则,是当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 .我国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正由“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政府职能也相应从“全能政府”的包揽一切,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转变。 .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各机关、各部门及各层级之间,为履行行政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关系模式,由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交叉而成。 .法定权力和奖惩权力主要是属于权力性影响力,而专家权力和归属权力主要是基于自然性影响力,四者的结合成为行政权力的共同来源。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组成的民主决策体制。 .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关键环节是群体激励,遵循“无批评”的原则。 .行政效能是效率与目标的统一,不仅要求效率,同时还要求行政效果和社会效益 ,这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指标。 .对于行政领导者的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是行政处分 ,由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的制裁性处理。 .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 .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二、单项选择题: .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控制职能 .指挥职能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卵曲线计算

公路卵形曲线计算 一、概念 卵形曲线:是指在两半径不等的同向圆曲线间插入一段缓和曲线。也就是说:卵形曲线本身是缓和曲线的一段,只是在插入时去掉了靠近半径无穷大方向的一段,而非是一条完整的缓和曲线。 二、卵形曲线坐标计算原理 根据已知的设计参数,求出包括卵形 曲线的完整缓和曲线的相关参数和曲线要素,再按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卵形曲线上任意点上的坐标。 三、坐标计算 以雅(安)至攀(枝花)高速公路A合同段(西昌西宁)立交区A匝道一卵形曲线为例,见图一: (图一)

已知相关设计数据见下表: 1、缓和曲线(卵形曲线)参数计算A1==59.161 卵形曲线参数: A2=(HY 2-YH 1 )×R 1 (小半径)×R 2 (大半径)÷(R 2 -R 1 ) =(271.881-223.715)×50×75÷(75-50)= 7224.900 A2==84.999 A3==67.082 2.卵形曲线所在缓和曲线要素计算

卵形曲线长度L F 由已知条件知:L F =HY2-YH1=271.881-223.715=48.166 卵形曲线作为缓和曲线的一段,因此先求出整条缓和曲线的长度L S ,由此找出HZ'点的桩号及坐标(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作为卵形曲线辅助计算用) L M =L S (YH1至HZ'的弧长)=A2÷R1 =7224.900÷50=144.498 ∴HZ'桩号=YH1+L M =223.715+144.498=368.213 L E =HY2至HZ'的弧长 =A2÷R2=7224.900÷75=96.332 或L E = L M -L F =144.498-48.166=96.332 卵形曲线长度L F =L M -L E =144.498-96.332=48.166(校核) HY2=HZ'-L E =368.213-96.332=271.881(校核) 由上说明计算正确 3.HZ'点坐标计算(见图二) (图二) ①用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计算,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通式:Xn=[(-1)n+1×L4n–3]÷[(2n-2)!×22n–2×(4n-3)×(RLs)2n–2]

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第十四讲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要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就必须实现行政决策的规范化,找到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行政决策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确定目标;第二,拟定行政决策方案;第三,行政决策方案的评估、选优;第四,行政决策方案的试点;第五,行政决策方案的执行;第六,追踪决策。 一、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政府的存在是以社会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社会问题或者政府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是以发现现存的和即将产生的社会问题为条件。 (一)行政决策问题的含义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政府决策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1.问题的定义: 在行政决策中所说的“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现状的差异而引起的,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行政决策中的“问题”,就是从社会现状、期望状态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界定的。 2.形成问题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类:解决这两种差异,就是行政决策要达到的目标。 (1)由于维持社会状况引起的 (2)由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引起的 3.政府的决策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政府决策问题属于公共问题,它不涉及个人问题 (2)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均是政府决策的问题 4.行政决策问题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 (1)政府行政决策问题是一种客观状态 (2)行政决策问题是一种被认知的状态 (3)行政决策问题是大多数人认识或关系到大多数人利害关系的一种状况 (4)行政决策问题是政府权威部门有必要采取行动而加以解决的一种问题 5.行政决策问题的特点 (1)相互依赖性 (2)主观性 (3)历史性 (4)动态性 6.行政决策问题的类型 (1)依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和领域,将决策问题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2)依据政府权力作用的范围和管理领域,将政府决策问题划分为提取性的、分配性的和管制性的问题以及还有象征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公共政策》第06章在线测试

《公共政策》第06章在线测试 A B C D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再从要钱也要命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变化过程, A B C D 、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 B C D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B C D 、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A B C D

D、法院 E、行政机关 2、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 A、政党 B、利益集团 C、思想库 D、大众传媒 E、公民个人 3、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B、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没有能动作用 D、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E、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 4、大众传媒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 A、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 B、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 C、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D、传媒拥有制定公共政策的合法权威 E、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 5、行政执行机关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A、行政执行部门制定和出台大部分法律 B、行政执行部门能够使其它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 C、许多政策事务往往带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特征,导致许多问题的处理权(即规制决定权)被授予了行政执行

正确错误 、尽管世界各国的政策环境不尽相同,但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并无大的差别,只是它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正确错误 、在美国,国家立法机关常常能够在独立决策意义上行使立法权。 正确错误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决策权都掌握在立法机关手中。 正确错误 、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正确错误

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 50卵形曲线辅助点计算(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解算步骤 卵形曲线:是指在两半径不等的圆曲线间插入一段缓和曲线。也就是说:卵形曲线本身是缓和曲线的一段,只是在插入时去掉了靠近半径无穷大方向的一段,而非是一条完整的缓和曲线,计算前只需要把不完整的缓和曲线(也就是卵型曲线)补充完整即可。 在计算小半径的缓和曲线或卵形曲线坐标时,由于切线支距公式取项少而造成计算精度低,现有书中一般介绍也就只有2~4项,为提高计算精度就需要将支距公式多展开几项。以下计算卵型曲线的完整缓和曲线长支距模型:重在学习掌握解算流程,现在空间里有更好的计算程序。 曲线参数A2=LS×R1×R2÷(R2-R1)=卵形曲线长×小半径×大半径÷(大半径-小半径)在同一段回旋线内,它的参数永远是不变的。LS=卵型曲线长. (已知) 完整缓和曲线长L= A2÷R1=曲线参数÷小半径 当L=LS时:代入完整缓和曲线切线支距公式:(式中R均为小半径R1) E=L-L5÷[40(RLS)2]+L9÷[3456(RLS)4]–L13÷[599040(RLS) 6]+L17÷[175472640(RLS)8]- L21÷[7.80337152×1010(RLS)10] F=L3÷[6(RLS)] - L7÷[336(RLS)3]+L11÷[42240(RLS)5] - L15÷[9676800(RLS)7]+L19÷[3530096640(RLS)9] - L23÷[1.8802409472×1012(RLS)11] 完整缓和曲线切线角(即两切线交角) L所对应玄长C=√(E2+F2) 大半径处偏角P1=tan- 1(F2÷E2) 小半径处偏角P3=180- P1-(180- p2) O=小半径处切线方位角(已知) 小半径处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方位角Q=O±P3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坐标: X=A+CcosQ Y=B=CsihQ 完整缓和曲线(起点)处切线方位角: O=Q+180±p2 (右向取+号;左向取-号) 以起点为基点用回旋线编程计算卵型曲线上任意桩号的中边桩点位坐标。 5800卵形曲线坐标计算歪哥收集整理 51 LXQX 卵形曲线辅助计算点(即完整缓和曲线起点的支距)坐标及切线方位角编程Lbl 1: ?A : ?B : ?O : ?W :“R1”?I : “R2”?J : I×J÷(J-I) →R : WR→U : U÷I→L ↙

自考行政管理学历年试题及完整版答案

2008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传统的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D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D.官僚制理论 2.早期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C ) A.社会人假设 B.理性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道德人假设 3.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威尔逊 4.雷格斯认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B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5.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D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价格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6.“受限市场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 A.价格不可决 B.异质性 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7.现代理论认为,现代政治的核心是( B ) A.人民当家作主 B.主权在民 C.君民同治 D.天赋人权 8.一切权力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是( C ) A.诱导力 B.组织制度 C.强制力 D.信息 9.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行政决策 B.行政绩效 C.行政职能 D.行政方法 10.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行政职能相对于立法职能,具有明显的( A ) A.执行性质 B.控制性质 C.领导性质 D.服务性质 11.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 C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2.下列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信息机构的是( D ) A.监察部 B.国务院办公厅 C.公安部 D.档案局 13.实行阁制的主要代表国家是( A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 14.人事行政管理中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1-8套)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1-8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2、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形式是(C)。 A、总统决定 B、法院判决 C、国会立法 D、委托立法 3、下列(D)政策不同于其它选项。 A、例行政策 B、常规政策 C、程序性政策 D、初始政策 4、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是(C)。 A、地理环境 B、国际环境 C、经济环境 D、政治环境 5、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 A、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6、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A)。 A、政策法律化 B、延长政策期限 C、打击反对力量 D、增加政策的权威性 7、小组意识模型的提出者是(C)。 A、西蒙 B、林布隆 C、詹尼斯 D、戴伊 8、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 A、传统政治学 B、传统经济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A)中。 A、头脑风暴法 B、哥顿法 C、零起点法 D、对演法 10、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C)。 A、专家会议法 B、正负表决法 C、德尔菲法 D、同意表决法 11、以“破字当头,突破定势思维,一切从零开始”为宗旨的思维方法属于(D)。 A、对演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零起点法 12、下列人物中(C)是政策执行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A、查尔斯·奥·琼斯 B、大卫·罗宾逊 C、佛瑞斯特 D、安德森 13、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B)。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评终 14、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C)。 A、政策监控 B、政策检查 C、政策评估 D、政策执行 15、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A)。 A、非正式评估 B、正式评估 C、内部评估 D、委托评估 16、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B)。 A、非正式评估 B、正式评估 C、外部评估 D、高等院校评估 17、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A、计划与准备 B、组织与实施 C、总结与报告 D、搜集信息 18、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D)。 A、信息资料 B、评估标准 C、评估方法 D、评估报告 19、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 A、学术团体评估 B、高等院校评估 C、委托评估 D、专家评估

缓和曲线方位角

线路中桩坐标和切线方位角计算公式(方法一) A=起点桩号,B=终点桩号,C=AB上任意点桩号,D=起点切线方位角, X0=起点X坐标,Y0=起点Y坐标,M=左转为-1;右转为1;直线为0, K=起点曲率,R=终点曲率。 直线:K=R=0,S=C-A X=X0+ScosD Y=Y0+SsinD P=D 园曲线:K=R≠0, S=C-A X=X0+2sin(90SR/π).cos(D+90MSR/π)/R Y=Y0+2sin(90SR/π).sin(D+90MSR/π)/R P=D+180MSR/π 缓和曲线:曲线参数G=Abs((B-A)/(R-K)) 第一缓和曲线:K=0,R≠0,L=0,S=C-A 第二缓和曲线:K≠0,R=0,L=B-A,S=L-(C-A)=B-C 是卵形曲线: K≠0,R≠0,K≠R,L=KG

K<R,S=L+(C-A), Z=1 K>R,S=L-(C-A), Z=-1 N=(S-L)-(S5-L5)/40G2+(S9-L9)/3456G 4-(S13-L13)/599040G6 +(S17-L17)/175472640G8-(S21-L21)/78033715200G10 E=(S3-L3)/6G-(S7-L7)/336G3+(S11-L11)/42240G5-(S15-L15)/9676800G7+(S19-L19)/3530096640G9-(S23-L23)/1880240947200G11 K>R ,N=-N T=D-90MZL2/πG X=X0+NcosT-MEsinT Y=Y0+NsinT+MEcosT P=D+90M Abs(S2-L2)/πG

行政管理学自考题 23

行政管理学自考题-23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封闭式的管理循环应该是______ (分数:2.00) A.决策—动员—执行—监督 B.决策—执行—协调—监督 C.决策—执行—指挥—监督 D.决策—执行—监督—重新决策√ 解析:[解析] 从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来看,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活动是决策、执行(实际过程运行)与监督(检查),也就是说,决策、执行和监督构成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而决策一执行一监督一重新决策则构成一个封闭式的管理循环。 2.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______ (分数:2.00) A.行政执行 B.行政监督 C.行政策划 D.行政决策√ 解析:[解析]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3.行政管理的起点是______ (分数:2.00) A.行政执行 B.行政决策√ C.行政策划 D.行政设想 解析:[解析] 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三者的关系中,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起点,既是行政执行的依据,也是行政监督的依据;而行政执行则是行政决策得以成为客观现实的必要手段;行政监督是确保行政执行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管理过程。 4.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作为“经济人”,其决策准则是______ (分数:2.00) A.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B.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C.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D.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解析:[解析] 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作为“经济人”,其决策准则是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5.在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中,既是最基本也是首要的环节是______ (分数:2.00) A.调研 B.决策√ C.执行 D.协调

曲线方位角计算

说明: 按路线前进方向有JD1(为曲线之前的交点), ZH, HY, JD2 QZ, YH, HZ, 一般JD1与JD2的坐标已知,可根据方位角计算公式求的过两交点直线的方位角。也就是ZH到JD2线段的方位角(记作A),那么在曲线段上任意一点的方位角=A + 曲线段对应的圆心角B。当计算点在第一缓和段上时:B=(计算点的桩号-ZH点桩号) /(2*R) 这里R为圆曲线的半径,算出的结果单位是弧度。当在圆曲线段上时B = Ls/2R + (计算点的桩号-HY点桩号)/R 上述公式中的R 均为圆曲线半径。当在第二缓和段上时以此累加。上述的情况为路线右转,若为左转就改为任意一点的方位角=A - 曲线段对应的圆心角B。还需要注意的是缓和曲线一定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计算式为 a = 弧长/ 2倍的R, 而圆曲线上为 a = 弧长/ R 第一条缓和曲线部分:X=L- L 5/(40×R2×L 02) Y=L3/(6×R×L 0) 这是以ZH点为坐标原点测设到YH点的计算公式 圆曲线部分X=R×sina+m Y=R×(1-cosa)+p a=( L i- L)×1800/(R×π)+β0 m = L 0/2- L 03/(240×R2) P= L 02/(24×R)- L 04/(2688×R3) δ0= L 0×1800/(6×R×π) β0= L 0×1800/(2×R×π) T=(R+P)×tg(a/2)+m L= R×(a-2β0)×π/1800+2L 0 切线角的计算β= L2×1800/(2×R×L0 ×π) 缓和切线角的弧度计算:β= L2/(2×R×L0) 圆曲线切线角的弧度计算:a=( L i- L 0) /R+ L 0/(2×R) 上式中:m表示切垂距。P表示圆曲线移动量。β0表示缓和曲线的切线角。δ0为缓和曲线的总偏角。T表示切线长。L表示曲线长。β表示缓和曲线上的切线角。a表示圆曲线的切线角。 第二条缓和曲线部分:X= L - L 5/(40×R2×L 02) Y=L3/(6×R×L 0) 第二条缓和曲线部分是以HZ点为坐标原点计算到YH点的计算公式。 坐标转化:X=XHZ-X cosa-Y sina Y= YHZ- X sina+ Y cosa XHZ=T×(1+ cosa) YHZ= T×sina Li 为曲线点i的曲线长,T为切线长,a为转向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