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 引言 (1)

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 (2)

一、家庭影响 (2)

二、人生经历 (2)

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3)

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4)

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 (4)

二、许地山宗教色彩的隐 (7)

三、许地山由显变隐的原因 (9)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许地山是现代作家,学者,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其显现出来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宗教思想。许地山既不同于冰心的宣扬“爱的哲学”,也不同于庐隐的鼓吹“游戏人间”,“他开出的解救社会苦难的方剂,则是宗教哲学。”其处女作《命命鸟》刚一问世,“就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轰动。”许地山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广袤的星空中最醒目的标识是作品中馥郁的宗教色彩。这种独特的宗教色彩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感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用他独有的方式帮助解决人们心中的痛苦。用这样的人文主义关怀底层人民的疾苦。所以我选择了许地山。

他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作家,所以学者对他作品及思想的研究也是很广泛的,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及思想进行研究的。其中有郭志刚的《许地山小说中的文化意识——东方式的反省》、《许地山创作中的哲理化特点》、阙良权的《略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周俟松与边一吉的《许地山传略及作品》、薛克翘的《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等等。这些文章都对许地山作品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受这些文章的启示是很深的。我对他的研究是从其作品的宗教思想的显和隐两个方面认真的分析他的文学作品。分析造成他文学作品宗教思想的来源,分析他作品的宗教思想显和隐两个方面,并分析造成许地山由显到隐变化的原因。

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

宗教对许地山的影响是深厚的,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深刻的。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色彩与他家庭的影响,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影响

许地山祖籍是台湾,台湾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十几种宗教。[1]其中佛教与基督教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台湾知识界影响较大。许地山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宗教的家庭里,其母亲和舅父都笃信佛教,使其从小就接触了佛教,受其熏陶。他曾接受洗礼,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二、人生经历

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是许地山选择宗教的原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全家落籍于福建龙溪。许地山的童年与青年就是在“变乱的渊海”[2]中度过的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3],流浪的生涯,一则使她产生了“生本不乐”[4]的多苦思想。二则使他从小就接触底层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对灾难深重的贫苦百姓给予深切同情。许地山执着于人生,向往幸福,同情弱者,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在这让人绝望的境地,宗教思想犹如一股温泉涌进了许地山的心灵。“慈悲平等”,“普渡众生”,“宿命论”

[5]等宗教意识对在黑暗中苦苦彷徨,探索的许地山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许地山一时找不到通向幸福之境的正确道路,自幼就渗透在头脑中的宗教思想便乘机忽然膨胀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迫于生计,十九岁时,许地山远离家乡去缅甸仰光教书。在抗日战争和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所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独特的异域生活经历使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异域风情。

最早注意到这个特色的是沈从文。他在《论落华生》的一篇文章里注以很有魅力的一段文字:

“作者用南方国度,如缅甸等处作为背景,缩写成的各样文章,把僧侣家庭,异域风情,介绍的那么亲切。在作品中,咖啡与孔雀,佛法与爱情,仿佛无关系的一切联系在一处,使我们感到一种异国情调。”充满异域文化背景的作品使他的文章具有独特之处。

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他于1917年至1923年在燕京大学期间,曾主持座谈会,特邀徐志摩介绍泰戈尔生平,也曾研习佛经与梵文。1923年8月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及宗教比较学。9月转入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等。1926年回国途中到印度瓦拉纳西印度教徒大学研究梵文及佛学,并拜访泰戈尔。1927至1934年在燕京大学任教,并在北大、清华等校讲授印度哲学等课程。其间,1933年3月再度赴印,自费研究宗教和梵文四个月,回国前访问了孟买、马德拉斯等地。[6]这种经历使他学会了丰富的宗教知识,并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他还是一个基督教徒。这样的经历和教养,会给他的尝试带来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会带来难以逾越的思想界限。但无论如何,在当时过分传统的气氛下,这种尝试显示了特殊的意义。独特的生活经历,加之对宗教的锲而不舍的学习使他的文章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很深,注定了许地山的作品是独特的。

许地山先生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在求学与授课期间从未停止写作。他的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两大部分,领域宽泛,体裁多样。不仅有论著、译著、编著,还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创作,而且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许地山的精神天地是丰富多彩的,仅用有限的文学作品去评判他是不够的。他是一位文学家,写过多种文学体裁,同样他也是一位宗教学者,并对宗教有很深的研究。他编写过《佛藏子目录引》三册、《大藏经索引》、《道家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编)等多种宗教书籍。他的《中国道教史》(下编)初稿七万多字不知去向,他应泰戈尔编纂的《梵文字典》卡片累计有五米多高。

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在其前期作品中宗教色彩表现的非常明显,后期作品中宗教色彩就表现的相当隐秘了。

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

宗教思想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但其宗教思想是多样的,有佛学思想,基督思想等。

(一)佛学文化思想

许地山受佛教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作品受其影响也是深刻的。《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这篇文章一发表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命命鸟”一词出自佛经故事,是梵文jivajivaka的意译,音译为“耆婆耆婆迦”,因在不同的佛经中多次出现,还有一些别译,如《佛学大辞典》中所说:“《法华》、《涅槃》经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乃一身两头之鸟也。”[7]可知,命命鸟就是共命鸟,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佛经故事中说此鸟的二头彼此嫉妒争斗,以至食毒而死,以喻不顾整体或害人即害己的道理。小说以此为题,既别致又给人以神秘感。作者赋予命命鸟以新的含义,用以比喻情侣或爱人。本文以缅甸为背景,描写了同在法轮学校的一对男女,敏明、加陵因为同窗而相爱。却遭到家人的反对,敏明的父亲为了阻止这段爱情,不惜请来蛊师来离间他们。加陵的父亲也不同意这对年轻人。请来加陵日后的师傅前来游说。面对双方父亲的反对,加陵和敏明都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中,尤其敏明知道自己的父亲那样的算计是何等的心情啊。这时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虚幻,敏明进入了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敏明看见了别人说的“命命鸟”,一对“命命鸟”站在枝头,如同她和加陵一样。

“她瞧见那些花瓣越落越多,那班男女几乎被葬在底下。有一个男子坐在对岸的水边,身上也是满了落花。一个紫衣的女子走到他跟前说:‘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我们是命命鸟。除你以外,我没有爱过别人。’那男子回答说:‘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我除了你以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紫衣女子听了,向他微笑,就离开他。走不多远,又遇着一位男子站在树下,她又向那男子说:‘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我们是命命鸟,除你以外,我没有爱过别人。’那男子也回答说:‘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我除了你以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

敏明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爱情,本来在她的心中爱情是神圣的专一的,一生一世的。可是

却没想到也是那么的可怕,这使她对自己的爱情灰心了,甚至是绝望了。这个虚幻的梦境,让敏明对爱情、对婚姻有了另一番见解。对于加陵的态度更不像从前了。于是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决心到人生的彼岸寻找净土。

“女弟子敏明,稽首三世诸佛:我自万劫以来,迷失本来智性;因此堕入轮回,成女人身。现在得蒙大慈,示我三生因果。我今悔悟,誓不再恋天人,致受无量苦楚。愿我今夜得除一切障碍,转生极乐国土。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听恳求接引我。南无阿弥陀佛。”得知敏明的心思后,深爱着敏明的加陵决定追随她,同她一同前往极乐世界,追求那属于他俩的精神花园。《命命鸟》暗示敏明和加陵前世是一对命命鸟,命里的敏明执着于自我,找不到真如(佛性),肉体成了精神的大障碍。一面琉璃墙内,乔达摩(释迦牟尼)正在宣讲佛教要义。敏明贪恋外面的风景不愿进去。接引者说:“你只会听粗陋的声音,看简略的文字和闻污秽的香味,那更好的,更微妙的,你就不理会了。”敏明依旧没有了悟。

[8]

对于爱情敏明选择了放弃。佛家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只有断灭造成世俗之苦的一切原因,悟破我体实无,外不迷于境,内不迷于我。看破外界的无常,我体的虚妄,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涅槃”的最高境界。

文中充满浓厚的佛学文化、佛学教义、佛学思想。具体可见文章的选名“命命鸟”一词出自佛经故事,文章中的刚一开始敏明就手里拿着一部经书在读,可见其受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到最后的敏明的顿悟更是明显的体现了宗教文化色彩。许地山本来就受佛教文化思想影响,佛学文化思想对其小说的创作影响也是深刻的。许地山是问题小说家,他用一种宗教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爱情之苦等。虽然敏明和加陵最后没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心灵更加的贴近了。三十年代是动荡的年代,许地山用他的宗教哲学探索人生,解决着人们心灵的苦难。

(二)基督文化思想

他的宗教思想里还含有浓厚的基督文化, 1915年,许地山22岁,这一年他从缅甸归国,加入了闽南伦敦会(基督教会),这对一个宗教信徒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对一种宗教修养已经很深了,怎么会又转向另一种宗教呢?许地山由佛教转向基督教,不能单靠信仰是否虔诚的角度去评价。

一种宗教,必有其相应的哲学依据,这是灵魂因此纯净的根基。又有世俗的教条,这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信仰又会分为许多型,有百姓的信仰,有学者的信仰。许地山是一位文化信徒,与其他信徒不一样,他的目标不是停留在某种宗教教义上。在燕京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他先后研究的都是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他不为某种宗教的教义所束缚。游走于各种宗教之间,寻求的是一种学者兼文人的体悟,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利己,他还求利人。求全面的真实的认识,这才是他真正要的宗教哲学。

《缀网劳蛛》主要体现的是基督教义。主人公尚洁,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用宗教的精神去安排生活中的所有事,她的生活态度是冷静沉毅的。

“那里有一个软垫,几上搁着几本经典和祷告文。她每夜睡前的功课就是跪在那垫上默记三两节经句,或是诵几句祷词。别的事情,也许她会忘记,惟独这圣事是她所不敢忽略的。她跪在那里冥想了许久,睁眼一看,火光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烛台上逃走了。”这是她思想智慧的来源。[9]

“她正在床上翻来转去,忽听园里‘咣当’一声,响的很厉害。她起来,走到窗边,往外一望,但见一重一重的树影和夜雾把园里盖得非常严密,教她看不见什么。于是她蹑步下楼,唤醒妥娘,命她到园子里去察看那怪声的出处。妥娘自己一个人哪里敢出去;她走到门房把团哥叫醒,央他一同到围墙边察一察。团哥也就起来了。”

“妥娘去不多会,便进来回话。她笑着说:‘你猜是什么呢?原来是一个窃贼摔倒在我们的墙根。他的腿已经坏饿,脑袋也撞伤了,流的满地都是血,动也动不得了。团哥拿着一枝荆条正抽他哪。”

尚洁听了一切的恐惧的心情都变成了慈悲的心意。对这个青年起了同情心,命人把他扛到自己的贵妃榻上,还亲自为他包扎。这是善举,不料他的丈夫长孙可望回来了,看见了尚洁穿着睡衣站在那里和一个躺着的男子说话,第一句话就问:“那人是谁?”也不听尚洁和妥娘怎么说,就认定了外界对尚洁的传言是真的,他愤怒到了极点,拿起随身的小刀刺在了尚洁的肩膀上,家庭悲剧发生了。

丈夫长孙可望不再回家,只是坚决要和尚洁离婚。按照法律尚洁可以分到一半的家产,然而尚洁说:“财产是生活的赘瘤,不要也罢,和他争什么?”一点都不在意。因为,“不要为自己在世上积聚财富,世间的财物会被虫驻,会生锈,又有贼来偷。你们要把财物存在天上。”

离家之后,尚洁身无分文,在朋友史夫人夫妇的帮助下独自一人生活在土华,然而

也没有使她感到悲伤,唯一悲伤的是不能时刻看见自己的女儿。“她用她的威仪调教这班人的邪念,教他们转过心来承认她是他们的师保。”她一连三年,除干她的正事之外,就是教她那班朋友说几句英吉利语,念写少经文,知道些少常识。苦难对于她来说是一种磨练。雅各说过:“当你们遭遇各种民安的时候,都要以为是值得喜乐的,要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考验,才会产生忍耐。”[10]

意料之外的转机,在尚洁离开家三年之后来了:“把你的重担卸给主,他必承担着一切。他不会坐视义人失足跌倒而置之不理。” [11]神迹降临到长孙可望的身上,牧师找长孙可望谈话,长孙先生受到他的感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来到史先生家,求史先生带着他和尚洁的女儿佩荷去找尚洁回来。可望知道自己错了,并绝心改正自己的坏脾气,而且要偿还这几年尚洁的苦楚,于是可望去了外地自己去槟榔屿。“厌世自己过失的,不会有成;痛改前非的,必蒙怜恤。”

尚洁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坦然的原谅了可望,他心里也默默的感谢神迹。“倘若人与人之间有隔膜抱怨,总要互相宽容,彼此饶恕。”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生命如同被虫驻了的娇艳之花,虽残破却依然美丽。顺其自然,逆来顺受也不失是人生中的一种智慧,生命中肯定有难以承受之痛,当这种痛面临顺其自然,逆来顺受就好解决的多了。如太极拳刚柔并济,以柔克刚。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文章中的基督教义是非常明显的,经典、祷告文、慈悲的心意、忍耐。这些都是在尚杰身上体现出来的基督对她的影响。这些都是作者心中的基督文化思想的体现。可见基督文化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二、许地山宗教色彩的隐

由于时代的变换及自身思想观念的除旧布新,较之先前的作品,许地山后期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期浪漫主义浓厚,后期则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占主导。实现了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型,前期明显的宗教色彩也变得非常隐秘,让人难以察觉。但是并不是如此,就如盐融入水中,看不见盐的存在,但是却能真真的品味到。[12]《命命鸟》写于1921年,《缀网劳蛛》写于1922年,1934年出了《春桃》,1947年又写出了《铁鱼的鳃》。《命命鸟》《缀网劳蛛》里的宗教精神表现的是显得。敏明一出场时“坐在席上,手里拿着一《八大人觉经》,流水似的念着”,她做的那个梦是在瑞达光佛塔金光下,梦里的东西都是佛经中提到过的,而“佛问摩邓日”一段更是佛经中的经文,敏明那段祈祷词也很明显。《缀网劳蛛》里也不断地提到经典,祈祷文,圣事,礼拜堂等等。尚洁和可望的纠纷也是在会堂里发生的,人们要剥夺尚洁赴盛筵的权利,可望转变自己的想法是受了一位牧师的引导,在这两篇文章中都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作者更着力创造着浓厚的宗教氛围。

而《春桃》、《铁鱼的鳃》的宗教色彩是隐藏的。它不重宗教的形式,隐现的是宗教的本体,重在一个隐字不是不体现而是不容易被人看到,就像盐融入水中。无论什么宗教,都是贴近于生活的,运用于生活的。真正的教义是简单而平凡的,它简简单单以至于你都

不容易察觉,它存在于日常的小事,平凡人的生活中。

《春桃》不读《八大人觉经》,不读《圣经》,也不进什么寺庙。做什么祷告,她只是一个靠捡破烂为生的妇女,一天到晚一个人背着篓子走街串巷地在做垃圾堆里讨生活。住的是两间破烂的西厢房,小小的院子里大部分已是瓦砾,只有几根腐朽的梁木,支撑着住处。

然而,春桃面对苦难的心态和行为流露出来的却是宗教的纯净。她任劳任怨,就算刮风下雨烈日炎炎,她都背着沉重的篓子去工作。生活是她面临的实质问题,干活是她的天性,“她背上的负担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指如骆驼一样,庄严的一步一步踱到自己的门口。”“虽然日子过的辛苦,但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回来的早晚,春桃回家必要的是净身、洗脸。这是她每日必须做的事。她是那种天然的美,淳朴、自然,虽不施粉黛却透着天然的秀丽。她自食其力,不靠任何人养活。持有一种自尊,不因自己流浪至此而轻视自己,忍受雇主的打骂。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努力的做起了自己的“小事业。”

当她遇到了因为打仗而残废的前夫时,没有一点嫌弃,而是把他带回了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怎样的善良之心啊,因为她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最难的是夹在两个男人之间,何况都是如此亲近之人。对断了腿的李茂,是怎么样的责任和担当让这位本来就贫苦的女人把她“推”了回来。对向高她也是有情有义。

许地山在其作品中《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中说到,现在中国需要的宗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费力气,就可以去做的善业”;“群众能修习的宗教”;“富有感情”绝不能重感情,而是要注重理性;“必注重于生活的”,因为生活是宗教的来源,宗教应该取之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不注重生活,宗教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了;“合于情理”,不能不中情理,若不论情理,则一切都是无情的,不符合人的本性。由从宗教宗教的角度展开对生命的思索,从由生到死回到宗教本身,这也是许地山对宗教的进一步的深入。

《春桃》真的是承载了许地山对于宗教的这种追求。这篇文章的写作表明了他已经向人民靠近了一大步。

对于事情的发生,内心并不是不惊动,但是荣耀平静的对待,在平静的生活中慢慢的生活。宗教注重的是平凡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能运用到宗教这才是宗教的最高价值。在宗教性的探索中,许地山的人文主义关怀表现的非常明显,在作品中曲折的表现了对现实的温和批评和对底层人民的无限同情。

如果说《春桃》是许地山宗教文化思想由显变隐的一个文章的转型。与其相似的作品是《铁鱼的腮》。《铁的底腮》发表于1941年,写一个79多岁的老科学研究家研究新式潜艇的故事。据说他设计的潜艇,可以像鱼一样,有一个自由呼吸的腮,能在水下呆很长的时

间。这是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可是英雄物用武之地,只能带着这潜艇的图纸和模型到处逃难。雷先生,在国难深重的年月,醉心于发明“铁鱼的鳃”。“铁鱼”,即潜艇;“鳃”,亦即“人造鳃”。这种“铁鱼的鳃”,可以使潜艇长久地在海底航行。他的目的,在于借此“增强中国海底军备”,以抗击日军。可是,在频频空袭中,发明家疲于逃难。不幸在一次下船时,失手把装有“铁鱼底鳃”的小木箱掉进海中,“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从此杳无音讯。作者叹道:“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这一句话,饱含着辛酸的泪。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与旁边的那个中年妇人也成立了一种互助的行动。妇人因为行李比较多些,孩子又小,走动不但不方便,而且地盘随时有被人占据的可能,所以他们互相照顾,雷老头每天上街吃饭之后,必要给她带些吃的回来。她若去洗衣服,他就坐着看守东西。”[13]可见雷先生是心地善良的,他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人。他是有心的已经决定研究了潜艇就认真地在研究着。在研究潜艇时是怎样的一种坚韧支持他一直在做研究。他用人性具有的善良、坚毅、果敢等美好的品质同时他也爱祖国,爱他人,爱科学。这种大爱也是宗教文化的精髓。在文章的表现中宗教思想的影响不是明显的而是融入到了他的精神。佛曰:众生皆苦,迷梦未醒,所以他把内心对世人的同情以及怜悯都抒发出来,试着用己所能救赎世人,指引世人前行的道路。圣经所言:众生皆有罪。所以他在妇人,将他辛苦所做的图纸毁坏的时候没有诸多埋怨,以身徇道不苟生。在雷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的爱国情操。这也是许地山所想的,本篇文章是他由现实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最典型的一片文章。

《春桃》是许地山文章由显向隐过渡的文章。《铁鱼的鳃》则是这种文章的典型。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体现了许地山文章的一个极大地转型,产生这种转变的根源是多样的,下面阐述一下许地山文章由显变隐的主要原因。

三、许地山由显变隐的原因

1920年秋,许地山与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沈雁冰等12人联名发起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提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因此,他们被称为“为人生”派创作团体。1月10日,许地山在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以其新颖的题材与格调,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尤其以异域风光更为具有魅力,写一对仰光青年男女反对家庭的阻碍,最终两人殉情的故

事。这篇文章作品受佛教影响很大,以有生为苦恼,以涅磐归真为极乐。后又发表了《缀网劳蛛》里的基督文化思想表现的是显的。主人公尚洁,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用宗教的精神去安排生活中的所有事,她的生活态度是冷静沉毅的。基督教对她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人生的态度尚洁用一种补缀的态度去对待,过着自己平凡的蜘蛛生活,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网,所以我们要用一生去补缀,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起来的,以后他或全或缺只能听自然罢了,在补缀的人生中得到快乐,因为这样的态度,她才能原谅自己的丈夫,并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和感化别人。这也是基督教义的精神所在。在这一时期许地山是问题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阶级问题,其作品主要是为人民指导人生、解决心灵的苦难。产生与其他问题小说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其显现出来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宗教思想。许地山既不同于冰心的宣扬“爱的哲学”,也不同于庐隐的鼓吹“游戏人间”,“他开出的解救社会苦难的方剂,则是宗教哲学。”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许地山从小就接触了宗教,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从心底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产生的无限的同情,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和在异域游历教学使他的文章充满了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加之灵动的语言和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都是许地山独有的风格。

二十年代中期至抗战以前的十年,他的文学体裁多样。这时期的矛盾已由阶级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在广泛的参与了抗日运动使他的思想颇为成熟了。作品明显的由浪漫主义像现实主义过渡。早年的文章充满了明显的异域风情、教义、和明显的引用教理使文章与其他的作家完全不同。经过了革命的洗礼他的宗教色彩变得隐晦,宗教色彩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1934年写的《春桃》被誉为现实主义作品。《铁鱼的鳃》则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作。《春桃》他创造了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写出了劳动者朴实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突破世俗礼法直率的性格语言也洒脱俏丽。在《铁鱼的鳃》文章中看到了一位善良,爱国的科学家,虽然现实主义明显却也体会了其隐的宗教文化色彩。

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由于抗日形势的汹涌,其时许地山与燕京大学的教务处长司徒雷登意见不合,他既不肯唯命是从,又不肯委曲求全,这样终于被燕京大学解聘了。为了工作生活,他来到了香港大学,任香港大学中文院主任教授职务。到香港后,许地山在思想上逐渐起了变化,他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多,接触的各方面的人士较为广泛,这都是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原因。1939年到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中期,香港掀起了文化斗争的高潮,有人是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走的,有人是来香港做组织、宣传抗日工作的。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展开了组织和教育工作,那是文协周围的青年团体等组织有好几个,在文

协的帮助下刊物不下十余种,许地山由于和许多革命的,进步的文化人接触,接受了各方面的教育与启发,思想境界更为开阔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从抗战中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主义,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的抗日,关心人民大众。他自觉的走出了书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民主运动中来。许地山通过实践,认识了真理,并在实践中接受真理,改造自己。

许地山关心国家,关心民众,为人民奔走呼喊。这样的大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色彩,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只是为了人民着想,使其在四十九岁就因病去世,这样的为人民着想正是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抗日民族运动中他的思想更加的成熟了,更加理解了宗教思想。他认为宗教必须是贴近生活的,并应用于生活的,这样的想法使他的作品也深受影响后期的文学作品《春桃》《铁鱼的鳃》较之前的《命命鸟》《缀网劳蛛》没有了传奇故事,异域风光、宗教教理、教义而是以现实主义为背景,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就是他思想和写作一个极大的转型。宗教文化色彩也是由明显变得隐晦了。蕴含在文章中的宗教文化色彩已与现实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结语

独特的家庭环境,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加之异域文化背景,使许地山的作品刚以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他以独特的角度探究人生帮助人们解决心灵的痛苦。前期的作品宗教文化思想是明显的,但是经过了抗日民族运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加之对宗教的深入理解使他的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宗教文化色彩变的隐晦了,但是不是没有了而是融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这样的题材和写作切入的角度是新颖的,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文学价值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王列耀:《宗教情节与华人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许地山:《解放者》,许地山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3]许地山:《空山灵雨》,许地山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张小芳:论许地山的宗教思想和人文情怀。

[5]朱庆华:许地山小说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6]薛克翘: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7]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8]许地山:《命命鸟》,许地山小说全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9]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小说全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0]《雅各书》一章二节至三节《圣经》。

[11]《诗篇》五十五章第二十二节《圣经》。

[12]许地山:《春桃》华夏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2008。

[13] 许地山:《春桃》华夏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2008。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1]

最新-许地山的作品 精品

许地山的作品 篇一:许地山作品许地山作品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相关著作;《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相关著作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花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篇一: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一九二0年毕业于燕大,得

许地山先生作品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许地山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1年,与矛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相融合,使散文发展成一个和谐的境界。 ——沈从文

许地山是一位将苦难意识发挥到极致的作家。他用短暂而又闪耀着光芒的一生,将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成为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枝奇葩。[3] ——陈鹤、丁颖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5] ——王天海 许地山的创作并不是以激烈的揭露批判社会问题为特色,也不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为人生”,他的“为人生”使命的完成,是以其特有的情怀,从人生的真谛、生活意义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存在问题,寻求生存对自我的意义,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6] ——沈庆力

许地山介绍及相关作品集

许地山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基督徒。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许地山的好友老舍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许地山是老舍先生“最好的朋友”。他们早在到英国之前,就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许地山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和青年教员,老舍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一个教会里帮忙做“社会服务”义工而结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地山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这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后回忆的印象。 1924年许地山和老舍都到了英国。许地山到牛津大学神学系学比较宗教学,此外还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学过梵文和巴利文。他们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是清贫的。

许地山先生

许地山和他的作品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一九二0 年毕业于燕大,得文学士学位,接着又入燕大宗教学院学习。 他在校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可是他不选国文课,他说“我瞧不起这里的国文”,话虽说得近乎狂妄,实际上当时教国文的几位老夫子确实十分陈腐迂阔,说不上真才实学。除文学院和宗教学院的课程外,他还挤时间学习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和研读历史考据等资料。他也并非绝对埋首于故纸堆中不问国是,一九一九年为了反对曹汝霖、章宗祥等的卖国行为,他曾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的先锋行列,他和广大青年一起猛烈地向传统的旧礼教开火,他向往的是一个实行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一九二O年,他和郑振锋、瞿秋白、瞿世英、耿济之等合编了一种刊物《新社会旬刊》,这是一种谈青年修养、介绍科学知识,和讨论社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刊物。许地山当时为刊物写过一些文章。有人(案是白序之,在一九四一年二十八期《燕京新闻·副叶》上作《悲哀的回忆》一文所述)记得他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讲丘八为什么强奸的问题,全文似乎满篇痛骂丘八,可是他还从生理、心理上来分析问题,许地山决非原恕这种暴行,此文之例不过说明他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很多社会现象和残忍行为必须追根溯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许地山作品《春桃》

30年代的北方农村,年轻姑娘春桃与李茂结为夫妻,但在新婚之夜被土匪冲散。李茂下落不明,春桃只好独自一人逃难到北平。途中与难民刘向高相识,二人同室栖身,相依为命,以捡破烂为生。三年后的一天,春桃在街上偶遇沿街乞讨的李茂,始知当年他被抓去当壮丁,后在军阀混战中失去双腿。春桃不忍看他流落街头,便把他领回家。然而,半间破屋,一铺土炕,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又怎么生活呢?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更使人难以忍受。为此,李茂曾与向高私下商定,将春桃“卖”给向高为妻,遭春桃训斥。向高不忍心让春桃过这种尴尬的日子,离家出走。深爱着向高的春桃四处寻找未果,返家后发现李茂上吊自缢,遂将他救下。不久,四处流浪·的向高在爱情的驱使下,又回到春桃身边。 在今天看来,这真是个离奇的人间故事。 故事的前半部分,在许地山写作的那个年代,说不准这是稀松平常的事。战乱纷争,有多少家庭离散。到处拉丁,有多少男人扛上枪杆。被迫离巢的男人展转各异县,孤独留守的女人亦在战火中被迫流走他乡。男人无音信,女人失依靠。在为生活的奔波中,女人与同是沦落人的男子结识。为了过活,也为了同苦的情谊,女人与这另一男人同了伙。可这故事开头处奇在,春桃和李茂只做了一夜夫妻。只因他们婚礼的第二天,李茂就被抓了丁。更奇处还在这故事后半部分,春桃和刘向高合了伙四五年,沦为乞丐并在战火中折了腿的李茂竟与春桃不期而遇。他乡遇故人,此处却充满尴尬。向高说,我走,让你们团圆。李茂说,我走,让你们好好过日子。春桃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我怎能把失去双腿无法过活的你抛弃。此时的春桃,靠沿途嚷“烂字纸换取灯儿”过日子。向高识字,是她的得力助手,能从烂字纸堆里淘出王爷的龙凤帖和印着端明殿御宝的纸来。他们刚好缺一个帮手,帮着他们给烂字纸堆分类,挑出值钱的,捆好不值钱的。可是,二男一女一屋,能成吗。向高和李茂别扭。可春桃认准了要这样。在她眼里,生存最重要,讲情义最重要。于是结局就是这样。向高和李茂向美丽而倔强的春桃屈服了。他们打好商量,在城里,向高是户主,李茂是同居,回乡下,李茂是户主,向高是同居。 一妻二夫,真是不可思议的结局。 生存的理由战胜了一夫一妻制的一般伦理。 有评论认为,“小说歌颂了劳动妇女的高尚品质与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蓬勃朝气与旺盛生命力”。的确,春桃的身上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强悍不屈与独立精神。但更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的是,春桃性格中的这种独立品质恰恰是在她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处理上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正是她在婚恋方面种种卓尔不群的举动,丰富了她独立人格的精神内涵,从而亦使她迥异于其他文学女性而独具风采 有人说《春桃》中的两个男人是悲哀的,一个是和自己没有婚姻关系的同居人,一个是和自己有名分的丈夫。两个男人都爱着春桃,都离不开春桃,但春桃对刘向高的爱情和对李茂的道义都无法割舍,于是打算合开个“三人公司”。但在那时,甚至到现在,在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下,谁能轻易地接受这样一女两男的组合,谁能对二男一女同睡一铺炕上不予置评。直到现在一般人还不能摆脱原始的夫权和父权思想。所以闲言碎语是难免的,李茂怕被别人说自己是“王八”,刘向高直被同行的人笑话,即使他们俩能和睦相处也抵不过外界种种的流言。对于那些评价,男人是无法不介意的,他们有他们所看重的尊严。到后来导致刘向高出走,李茂上吊,两个男人心中万分的无奈与矛盾达到了顶峰。但是两个男人最后还是无法离开,刘向高说:“我不能离开你,我的事情都是你成全的。我知道你要我帮忙。我不能无情无义。”李茂断了两条腿生活无法自理。离开了这个女人,他们都很难活下去。在许地山的笔下,女性意识的提高,而男性则变成需要依附于女性的可怜虫。他们的悲哀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到最后他们俩依然不能释怀,还是无奈地定下了一个各自觉得能说服自己的协议。他们是无奈的,也是悲哀的。 许地山关注女性的同时,也赋予了男性的悲哀。在他的笔下,在女性意识逐增强,形象

许地山先生一生写了多少文学作品

许地山先生一生写了多少文学作品 概述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 许地山书法梵文作品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祖籍广东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问题小说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名作解读 《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相关著作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了尚洁。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许地山作品的道家文化意蕴

许地山作品的道家文化意蕴——以《暗途》为例 黄林非 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较为清晰的 佛、道、耶、乃至伊斯兰教文化的印痕。而在这众多的宗教文化之中,道家文 化对许地山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已不止于表面意义上的语汇或意象的借用。 在《道教史》一书中,许地山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他指出,"道家思想可以 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在中国,"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①作为一个深受中 国古老传统浸染且对道家有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的作家,许地山的创作与老庄 学说有斩不断的内在关联。《暗途》这篇作品,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 《暗途》篇幅不长,全文共六百余字。作品写的是吾威要在夜间走山路回家, 他的朋友考虑到路途崎岖,"难保没有危险",便执意要他带上一盏灯。吾威却 坚辞不受,他说:"满山都没有光,若是我提着灯走,也不过是照得三两步远; 且要累得满山底昆虫都不安。""这一点的光可以把那照不着的地方越显得危险, 越能使我害怕。"因此,"不如我空着手走"。吾威于是在密林的暗夜里前行,不 仅没有一点恐慌,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蔓草中飞出来点点萤火,那是他 的朋友不能为他点的小小灯笼。那天晚上,他既没有跌到,也没有遇到毒虫野 兽。吾威安然地回到了家里。 要把握这篇作品的思想意蕴,不妨从分析作品中的"灯"这一意象入手。有些论 者仅凭作品中出现了"灯"这一意象,即推知作者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其实不 然。佛家对于师徒之间传授衣钵,确实有所谓的"传灯"之说。佛家智慧的"灯" 可以让人从"无明"中解脱,从而自拔于烦恼与昏朦之境。而在《暗途》中,均 哥执意要替吾威点上一盏灯,吾威却以灯为累赘,他宁肯在暗途中无所羁绊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