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一九二0年毕业于燕大,得

文学士学位,接着又入燕大宗教学院学习。

他在校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可是他不选国文课,他说“我瞧不起这里的国文”,话虽说得近乎狂妄,实际上当时教国文的几位

老夫子确实十分陈腐迂阔,说不上真才实学。除文学院和宗教学院

的课程外,他还挤时间学习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和研读历史考据

等资料。他也并非绝对埋首于故纸堆中不问国是,一九一九年为了

反对曹汝霖、章宗祥等的卖国行为,他曾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的

先锋行列,他和广大青年一起猛烈地向传统的旧礼教开火,他向往

的是一个实行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一九二O年,他和郑振锋、瞿

秋白、瞿世英、耿济之等合编了一种刊物《新社会旬刊》,这是一

种谈青年修养、介绍科学知识,和讨论社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

刊物。许地山当时为刊物写过一些文章。有人(案是白序之,在一

九四一年二十八期《燕京新闻?副叶》上作《悲哀的回忆》一文所述)记得他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讲丘八为什么强奸的问题,全文似乎满

篇痛骂丘八,可是他还从生理、心理上来分析问题,许地山决非原

恕这种暴行,此文之例不过说明他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很多社会现

象和残忍行为必须追根溯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一九二0年北京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许地山是发起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在燕京大学内也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除许地山外,还有

富汝培、熊佛西、谢婉莹、凌瑞棠(叔华)等人。当时他们对泰戈

尔的作品极感兴趣,在许地山主持下,曾邀徐志摩来北京专门谈论

泰戈尔的生平。此后他还参加其他一些课外活动,如当时中国影片

很少,放映外国影片时,无字幕翻译,电影公司经常约请燕大学生

在银幕放映时,一边看一边详述,许地山的讲解生动活泼,很受观

众欢迎。

一九二二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暂留燕大任助理。一九二三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印度哲学

和宗教比较学,一九二四年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年离美赴英,进入

牛津大学研究院,除研究宗教史外,还研究印度宗教、哲学、土俗

学及人类学;除继续研习梵文外,还学习希腊文。一九二六年又获

得牛津的文学学士学位。回国时途经印度作过短期勾留。同年十月

口国。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任燕京大学助教和平民大学教员,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O年在燕大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一九

三0年以后升任教授。这一时期还在北京大学兼课,开授印度哲学;在清华大学兼课,讲人类学;并在师范大学兼授过历史课。一九三

三年应中山大学邀请,赴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人类学。同年冬季,再

赴印度研究,一年后回国,仍执教于燕京大学。

二、宗教结下不解缘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前期的许地山,对宗教的研究是下了一番

工夫的。在燕大、在美国和英国都钻研宗教史,在印度又研究佛教,后来又研究道教。一生除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外,花费了很多时间

研究、撰述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看起来多种宗教都和他结缘,他

到底虔诚地信仰哪一门宗教呢?他研究宗教是有他的思想根源与具

体情况的。一九一六年在福建漳州华英中学做教员时,他曾入伦敦

会基督教会,可是他逐渐对教会中的教义与传统的宗教仪式起了反感,不愿俯首听从教会的一切指挥,追求的是宗教之外的自由和民主,因此后来对基督教和教会淡漠起来,却转而有兴趣地研究起佛

教和其他宗教了。他认为人类历史几千年以来,各地域各民族所信

仰的宗教名目繁多,而研究的人不多,于是立志于探讨各种宗教的

教义,或许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想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为宗教研究

开辟新纪元吧。因此他刻苦地研究宗教比较学,越钻研下去,越感

到这是一件有益于人类的工作。

一九四一年许地山逝世后,陈寅洛说,“寅俗昔年略治佛道二

家之学……后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俱有精深之评述,心服之余,弥用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胡愈之在追悼许地山的会上说,“……在思想方面,他是五四时代的前驱,而且始终是忠实于五四精神的,所谓五四精神,

就是科学与民主,所谓科学,就是反玄学,反迷信,他虽然学梵文,研究印度哲学,但是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盲目崇拜,……”茅盾在《悼念许地山先生》一文中说,“他之研究宗教学,我想,

其用心大概与研究扶箕的迷信是一样的罢?在他近著《扶箕迷信底

研究》一书中,我们惊叹于他考证之幼,也心折于他的论断之正确,他是为了要证明扶箕是一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骗术,乃就其有关的

各方面,详加考证。……他这研究方法完全是科学的!”举以上三段话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许地山研究宗教的旨趣、功力与其基本立场。但是,这不等于说他早年思想上不受宗教的影响,对研究宗教已有

了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偏偏是,他年青时候有过宗教信仰,

因此在他早期作品中才反映了唯心的宿命论与厌世的思想。

三、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

许地山在五四运动中怀着爱国的激情参加了斗争的行列。在这

转折的时代潮流中,声势磅腾的五四队伍逐渐起了分化,历史前进

的道路上变化多端原非意外,事物也是复杂的。不久,除一些接受

新思想走向革命的进步青年外,另一些人随波逐流,还有一些人倒

退了;思想界也泛滥起各种思潮,如浪漫的、颓废的,和无政府主

义的思想等等,不一而足。许地山没有走退坡路,仍是争取民主,

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但是他并没有接受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唯心

的宗教哲理甚多,还有好幻想的浪漫主义,以及一些消极思想等。

五四运动后,他的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发表在一九二一年

一月《小说月报》上,紧接着在同年四月、五月、七月《小说月报》上又发表了《商人妇》、《换巢鸾凤》和《黄昏后》等三篇作品。《命命鸟》的新颖的题材与格调,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它

写一对仰光青年男女反抗宗教礼法及封建习俗而争取自由恋爱的故事,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尤以异域风光更具魁力。但是这篇作品

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以有生为苦恼,以涅磐归真为极乐。《商人妇》也是以异国风光为背景的作品,女主人公命运坎坷,是旧社会间、粤沿海一带农村广大妇女中的苦命人之一,她千里迢迢到新加

坡去寻找丈夫,却遭遗弃被骗卖到印度。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环

境下,从宗教信仰中获得了再生的勇气,从学习文化中扩大了眼界,于是总结了生活的经验:“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

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换巢鸾风》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作者予

以肯定的角色,它突破了一般“英雄美人”的俗套,结局是现实粉碎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成龙的幻想。《黄昏后》写男主人公眷恋亡妻的感情,极其细致。从早期的这几篇作品为例,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的态度。他不满现实,不满封建礼教与宗法社会,但又受现实生活的籍制和约束,不得已,只好以主观的愿望来反抗现实,解决问题。所以作者或让主人公舍生赴死,采取消极反抗的方式;或让人物沉浸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中逃避现实,逆来顺受,妥协下去。

一九二二年的《缀网劳蛛》也是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宗教哲理的作品。再如一九二四年写的《枯杨生花》,七十岁孤苦无依的老娘居然会在意外的机缘中重逢青年时代的情人,读后感到作者主观地安排情节,人为地强令枯杨开了花,这种幻想的浪漫主义的情调与传奇性,使得作品缺少说服力。这不等于是富传奇性的故事写不好,或是必然缺乏说服力。稍后数年的作品,如一九二八年写的《在费总理底客厅里》和一九三一年的《归途》,较前期作品向现实主义道了一步,但毕竞份量不重。前一篇较好,鞭挞了旧社会所谓官僚慈善家的虚伪丑恶的本质;后一篇虽然表现了对穷苦妇女的同情,但它的气氛浓厚的传奇故事损害了生活中的真实性,读后觉得有些朦胧感,不明确作者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又如约在这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街头巷尾之伦理》,通过一个瞎乞丐半日生活

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腐朽,篇幅不长,无传奇故事,白

描得真实,较诸前二篇,更为具有现实意义。

一九二二年陆续发表的四十余篇散文《空山灵雨》,也颇能说明作者早年思想之一斑。在《弁言》中开首一句就是“生本不乐”,并称这本集子“杂沓纷坛”。确实各篇主旨不一,除著名的《落花生》一篇外,也有一些中心思想明确、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面具》这篇三百余字的小品,用的是杂文笔法,它说,“人面原不如纸制

的面具哟!……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弃嫌,它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白的还是白,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人面呢?……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这篇短文讽刺了喜怒不形于色、掩藏于人面后面的虚诈,提倡老老实实做人,喜就是喜,怒就是怒。其他一

些小品,有借题抒发作者的人生哲学,充满怀疑色彩的短篇,也有

缠绵排恻的散文,更有宣扬佛教思想、虚无缥缈的描叙等等,虽是

文笔优美而洗练,但有些篇基调不够健康。

二十年代中期至抗战以前的十年间,在他的短篇小说、散文、诗等作品中,一九三四年写的《春桃》,是当时被誉为现实主义的

作品,这一篇的主题、风格虽亦独树一帜,但不同于以前各篇,它

创造了劳动妇女春桃泼辣、善良的形象,写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阶

级同情心,及突破所谓世俗礼法直率的性格,语言亦颇洒脱俏丽。

写在《春桃》之后的一篇小说,即一九四0年的《铁鱼底鳃》,也是作者生平最后的一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读者极大的注意,甚受称赞,一致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作者向前跨了一大步的成果。这篇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学不能致用的苦闷,有抱负有技术但无出路。它沉痛地抨击了不合理的旧社会,并从主人公倔强性格的刻划中,抒发了作者的深挚的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郁达夫当许地山去世后,在悼念他的文章中说,“到了最近,他的作风竟一变而为苍劲坚实的写实主义,……他的一篇抗战以后所写的小说,叫做《铁鱼底鳃》,实在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为知识分子中技术人员大声呼吁,勇敢地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转变。

《缀网劳蛛》辑收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空山灵丽》亦在同年出版。这两本书与一九四七年辑收出版的小说集《危巢坠简》(与一九三三年出版的《解放者》大致相同)相较,显然前两册集子中的较多的浪漫主义与宗教色彩,已为后一本集子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所代替充实了。后一本中虽有精芜间杂的作品,但前两册中也有反帝反封建、具有民主思想的好作品。大体说来,《危巢坠简》已与前两本书在题材上、在对待人生的态度方面都不相同了。这本书内,人类在作者心目中仍是和善可亲的,除这一面外,另一面作者

充满了憎恶感情,他痛恨的是残害他人以自肥的人群中的败类。爱

憎分明起来,不再寄希望于宗教信仰,以求解脱了。

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这二十年间,许地山在我国新文学史

上是有一定地位、具有相当好评的作家。虽然他早期作品存在着这

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颖,不落案臼。人物

也不是脸谱化的,各有个性与形象。小说的扭力感人。这些都是他

自己的风格。作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遗产,可供今日创作方法上的借鉴,也可开扩年轻读者的眼界。

作者早年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一九二五年在牛津大学时还写

了一册关于中英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历史资料的《达衷集》;一九三

四年还出版了《道教史》上册等书。本文不拟评介许地山的毕生著述,举一二例是为了说明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又如他对各朝各

代的服装,下过一番研究工夫,曾编写过服装史,发表了《近三百

年来的中国女装》一文;还搜集过历代的古钱,加以鉴定考证。而

且他还有多方面的才艺,知音律,善粤沤,弹得一手好琵琶。并巧

于布置庭园,培植花卉,经他的手插于瓶中的花枝,朵朵姿态婆婆,分外好看。

四、诲人不倦

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以后,由于抗日形势汹涌,燕京大学中新学联和旧学联两派斗争激烈,其时许地山与燕大教务长司徒雷

登意见不和,他既不肯听命是从,又不屑于委曲讲和,这样终于被

燕大解聘。为了工作与生活,他携全家赴香港就任香港大学中文学

院主任教授职务。当时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一向着重复古,除开四

书五经的课程外,仅讲授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的古文。许地山到职后,不同意文学院的课程安排,立即着手改革教学内容,参照国内

大学的系别,改为文学、史学、哲学三系,每系课程亦加以充实调整。他每周担任的课程在二十小时左右,开授的科目也很多,这样

吃重的工作是很多教授在精力与能力方面负担不起的。一年级的学

生有听不懂国语的,他还在课外给学生教国语;另有一两个学生好

奇地想学一点梵文,他也抽出时间来教授。甚至在寒暑假期中,只

要有学生来找他问功课,他都肯教,他常说,“他们肯学,我就肯教。”任何一个学生在任何时间开口讨教,他从不推辞,也不草率,总是认真解答,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此外,他还参加一些社

会活动,如出席会议,如为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组织筹备展览会

等等。还要应约写文章,杨刚曾说过,“一千字的小文章,许先生

也要写了改,改了再抄,才寄出去,……”除了课余这么多工作耗费时间和精力外,他还努力提倡拉丁化新文字。

五、大彻大悟

到香港以后,许地山在思想上逐渐起了变化,他参加的社会活

动很多,接触的各方面人士较为广泛,这些都是促使他转变的原因。他越来越坚强,终于走出了书斋,尤其是一生中最后的两年,也是

他终身活得最有意义、有光采的两年。究竟是在什么力量影响下思

想起了质变的飞跃呢?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日战争中期,香港掀起了文化斗争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文艺工作者都聚集在

香港,有人是受迫害出走的,有人是来港做组织、宣传抗日工作的。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展开了组织与教育工作,那时文协周

围的青年团体等组织有好几个,在文协支持下的刊物不下十余种,

许地山由于和许多进步的文化人接近,接受了各方面的教育与启发,思想境界更为开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十几年前他说“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

小时”(《空山灵雨?弁言》)。这时他除去在香港大学授课外,还主持香港文协,在集会上做主席,演讲,甚至黑夜里还要去深水涉

的小破楼上偷偷地给几个十七八岁的流亡青年补课;另外,还要从

事于写作,一天到晚忙个不歇。从昔日的“生本不乐”到如今的“助人为乐”,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曾有绰号为“许真人”

的许地山说来,说奇也奇,其实也不稀奇,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通过实践,认识了真理,于是再从实践中接受真理,改造自己。

正由于抗战的事实教育了许地山,他参与了抗战工作,从工作

中又得到新的实践,因而他的人生观有了转变;后期作品所反映的

内容也就富有思想意义,主题也较鲜明了。一生除了小说、散文、诗、剧本等文学著作外,一九四一年还在香港《新儿童》刊物上为

孩子写了两篇有趣的童话《萤灯》和《桃金嗓》。生平还翻译了印

度故事《二十夜问》和《孟加拉故事》等。不仅于此,除上述研究

宗教及其他撰述外,还有一些另外的著作,如《杂感集》和《国粹

与国学》等。这两本书都是他逝世后于一九四六年收集出版的。

在《杂感集》中,许地山于一九四①年九月写的一文《谈<菜

根谈>》讲到《大公晚报》连日刊载的一部明朝洪应明著的《菜根谈》。这本旧书是将儒释道三教融合在一起,教人以处世的方法。

许地山称它的文章有风韵,但对其中格言,如“世界如棋局,不著

的才是高手。……”“……书读五车,才分八斗,未闻一日清闲”等,完全持批判态度。他说“读过了很易令人发起消极的反感”,从而

可见许地山此时的思想见地和对人生的态度。他已和二十年前的自

我宣战,严厉地否定了昔年的自我。《国粹与国学》这一本集于收

辑了宗教、文物与语文等好几个方面的著作,其中《国粹与国学》

这一篇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七月,以这篇为例,作者有很精辟独到的

见解。他抨击了当时所谓“学者”们的浮夸的做学问的风气,也对

于当时的迷古论和复古论予以迎头痛击。他说,“我们认识古人底

成就和遗留下来底优越事物,目的在温故知新,绝不是要我们守残

复古。学术本无所谓新旧,只问其能否适应时代底需要。”他还说,“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境遇底真相和寻求解决中国目前的种种问题,

归根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与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底研究人手。”这篇

著作反映了这时许地山对改造社会的态度与见解,已经和二十年代

三十年代的许地山大不一样了。

原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满怀信心,希望自己要好生活下去做更多的工作,可是劳累使他致疾。听说他在死前两周曾对林焕平说过,“有些人希望许地山赶快死去。偏巧我又患了心脏病,要死也

是很容易的。”他明知已患了心脏病,却对自己的健康并不介意,

还是终日不停地工作,天天忙碌而愉快地过日子。一九四一年八月

四日上午,许地山略感不适,下午即以心脏病不治逝世。当时香港

文化人和知名人士都为之惋惜,纷纷撰文悼念。

这样一位学识积厚、博通古今的作家、学者,刚刚开始了有意

义的生活,投身于大时代的漩涡中,尚在不惑的中年,却被心脏病

夺去了生命。还有遗憾的事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爆发了太平洋战

争,日本帝国主义袭击香港,这时距许地山逝世不久,一些遗物遗

作尚未来得及清理,在战乱中损失了不少呕心沥血的著作。如他花

费了很多气力与时间编写的《道藏子目通检》共有三万多张卡片,

已交付商务印书馆,即将付印,然适逢烽火狼烟,后来商务印书馆

通知,存放印稿的地方,强被日本兵做了马厩,全部卡片都丧失了。

许地山的一生,是知识分子从彷惶、苦闷走向坚定积极的一种典型。终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追求民主。到香港之前热衷于宗教哲理,抗战以后热衷于抗日工作。从出世到入世,从“生本不乐”到“助

人为乐”,从幻想涅槃归真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这是他在知

识分子群共性外另具的个性与特点。一生中最后几年思想上的转变,或许可以说是他对“极乐世界”、“普渡众生”等佛教哲理的大彻

大悟,想到怎样是对的就怎样去做了。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先修课程: 无先修课程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 考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学时:112学时。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 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2020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素材: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

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许地山:商人妇

许地山:商人妇 “先生,请用早茶。”这是二等舱的侍者催我起床的声音。我因为昨天上船的时候太过忙碌,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倦,从九点一直睡到早晨七点还没有起床。我一听侍者的招呼,就立刻起来,把早晨应办的事情弄清楚,然后到餐厅去。 那时节餐厅里满坐了旅客。个个在那里喝茶,说闲话:有些预言欧战谁胜谁负的;有些议论袁世凯该不该做皇帝的;有些猜度新加坡印度兵变乱是不是受了印度革命党运动的。那种唧唧咕咕的声音,弄得一个餐厅几乎变成菜市。我不惯听这个,一喝完茶就回到自己的舱里,拿了一本《西青散记》跑到右舷找一个地方坐下,预备和书里的双卿谈心。 我把书打开,正要看时,一位印度妇人携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到跟前,和我面对面地坐下。这妇人,我前天在极乐寺放生池边曾见过一次,我也瞧着她上船,在船上也是常常遇见她在左右舷乘凉。我一瞧见她,就动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她的装束虽是印度的,然而行动却不像印度妇人。 我把书搁下,偷眼瞧她,等她回眼过来瞧我的时候,我又装做念书。我好几次是这样办,恐怕她疑我有别的意思,此后就低着头,再也不敢把眼光射在她身上。她在那里信口唱些印度歌给小孩听,那孩子也指东指西问她说话。我听她的回答,无意中又把眼睛射在她脸上。她见我抬起头来,就顾不得和孩子周旋,急急地向闽南土话问我说:“这位老叔,你也是要到新加坡去么?”她的口腔很像海澄的乡人,所问的也带着乡人的口气。在说话之间,一字一字慢慢地拼出来,好像初学说话的一样。我被她这一问,心里的疑团结得更大,就回答说:“我要回厦门去。你曾到过我们那里么?为什么能说我们的话?”“呀!我想你瞧我的装束像印度妇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华侨叫祖国做唐山)人。我实在告诉你,我家就在鸿渐。”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海外体验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国家想象”。作者简介:侯桂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内地战乱频仍, 众多作家纷纷南下香港,在此或避难,或谋生,或从事文化宣传,史称“南来作家”现象。绝大部分南来作家居港期间都有一种过客心态,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入不深,在文学创作中采取一种“北望中原”的姿态。与此相对,新文学的元老之一许地山居港年限较长,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其文学创作仍从内地取材,展现其家国想像。讨论许地山的香港书写,有助于考察在一个特定年代现代作家面对“香港”与“中国”的思考及处理。 一、居港心态与文化反思 1935年,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原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经胡适推荐,应聘至香港大学中文学院。9月1日,他正式就任中文学院主任教授,于港大工作长达六年,直至1941年8月 4日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于罗便臣道寓所 逝世。这六年间,他的生活相对宁静,而工作异常繁忙。每周除授课达二十小时之外,还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因其学问精湛,职位甚高,名气又大,人又热心,因而交游甚广,活动繁多,“在港锋头甚劲,到处被邀 ……终日马不停蹄。”① 六年间,他参与的各类校内外公开活动,仅见诸各大报章公开报道的,就无月无之:为大学生、中学生、社会团体演讲,内容涉及民族、宗教、社会、教育、文化、婚姻等;参加许多学校的毕业、颁奖等各类典礼;担任学生论文、演讲、书法各类比赛评委;担任各类研究会、赈灾会委员或顾问;接受报章及电台访问;参加或主持内地文化人送往迎来活动;担任南来文人证婚人;带领师生前往内地考察等等,不一而足。②尤其是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事情更多。据许地山之子周苓仲于他逝世当月回忆,“自抗战以来,难民到我们家门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 侯桂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35-1941年间,许地山旅居香港,较深地融入了本土社会。他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 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他的话剧与小说创作仍从内地取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女国士》、《铁鱼底腮》、《玉官》等都呈现出某种家国想象,反映出他生命晚年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与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 关键词:许地山;《玉官》;香港书写;家国想像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54-06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1、《窃读记》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音,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是尤安.艾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出版过《长满书的大树》等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浙江人,小说集《无花果》《心香》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不了情》,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等。 5、《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秋思》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词人,原名纳兰成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等。 7、《桂花雨》作者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有《烟愁》《细纱灯》《细雨灯花落》等。 8、《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人,代表作《女兵自传》。 9、《鲸》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松鼠》作者布封,布封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11、《新型玻璃》作者是周水野,老师。 12、《假如没有灰尘》作者周元桂,湖北人,作品有《文体论》《金枝》等。 13、《钓鱼的启示》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也是一位作家。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老舍先生文章有感

读老舍作品感受 我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以往读过他的《月芽儿》,《驼骆祥子》,这个还看了电影,还读过一些他很少的散文,如《济南的冬天》等,以及一些谈写作方面的文章,说明我和这位作家早有一定的缘分的。 最近,学校的一位中学生,班上的图书馆理员,借给我两本好书,有一本就是《老舍作品精选》,有五百多页,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通读了一遍。每感到会心之处,我都把那些好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中。 读英国人——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 昨晚,读老舍的散文《英国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尽,当时还抄在了读书笔记本子上,到了学校,为了体会它的好处,又在一个读书笔记本子上再抄了一遍。 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英国兵不怕打败仗。英国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儿敷衍呢,可是他们在各种事业上并不是不求进步。这种骑马找马的办法常常使人以为他们是狡猾,或守旧;狡猾容或有之,守旧也是真的,可是英国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识是最可宝贵的,慢慢走着瞧吧。萧伯纳可以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可是他们会说:“他是爱尔兰的呀!”他们会随着萧伯纳笑他们自己,但他们到底是他们——萧伯纳连一点办法也没有!

老舍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用了极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是说到了我心里的句子,我心服口服。 这样的道理,过去自以为懂得,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体会得才会更好一些。我对爱情、工作、还有个人爱好的文艺方面,有过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让自己吃过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话,和农村人说的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读老舍先生这一段时,我又想到了毛泽东曾经讲过和敌人作战时,战略上藐视,一十当一;战术上重视,一一当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这样看问题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导特别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里有一个质量互变,从一定的量变到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读老舍智慧句子,联想到了一些哲人,他们看法是相同的。 我在一段时间里,恨不得一夜能写个好作品;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整个书读完,事实上,这种心急读书是根本读不好书的,书是世界上的宝物,犹如对人精神营养的极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读,慢下来,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写作读书,需要这种慢功夫,就是治国也是一样,以往人们恨不得一下子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许地山《春林野》

[标签:标题]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娄成 荩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 及其现实意义 “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在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作家对于“人生”的探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勇气。作为“五四”时期的人生派作家,许地山同样对“人生” 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关注。然而,与其他新文学先驱者关注人生时思考维度不同的是,许地山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与“悲 哀” 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基点,借助宗教符号系统抒写情感话语,揭示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真谛,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在创作文本中,构筑了一种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人生派风格。 一 许地山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其小说创作大都集 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在的宗教意蕴是许地山小说一以贯之的审美品质。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均蕴含着一种仁慈、宽容、泛爱、超俗的宗教气息。那种同情弱者、乐善好施;那种忍耐宽容、仁厚慈悲;那种相知相容、超脱世俗,无不作为许地山人生探讨中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所坚守的人生信条,在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出来,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这篇小说一发表,便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文坛瞩目。小说以缅甸仰光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世家子弟加陵和梨园女儿敏明自由恋爱无法结合双双携手投湖而死的故事。女主人公敏明深爱加陵,而父亲的百般阻挠,受到强烈刺激后,从宗教幻想中寻找精神寄托。作者用了相当篇幅描写敏明游历 幻境的情景,最后她和加陵双双携手进入湖水。“好 象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 。并且加陵还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故事的结局,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把它处理成悲剧,也没有以传统的殉情来表现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却让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感情,恬静自若地来处理自己的生命,以宗教的方式实现了爱的完美,这显然是作者涅磐归真的佛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 同样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还有《换巢鸾凤》《春桃》等作品。在《换巢鸾凤》中,大家闺秀与绿林好汉的热恋,两人携手私奔,上山落草,这种克服门第观念的爱情追求,似乎传达着“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气息。然而,小说给我们的强烈感觉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一种平等相待的宗教精神。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关于平等相爱的说教,和基督教中所倡导的我们都上帝的儿女,没有地位、种族、等级、贫富之分,是完全一致的。《春桃》中春桃所维持的“一女二夫”奇特却又和谐的家庭模式,在宗教意义上是超越凡俗情欲的神圣与崇高,也显然蕴含着基督教泛爱主义的理想成分。正是在这样的富有宗教精神的情感意蕴中,许地山笔下的这些小说与“五四”时期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其它作品表现出了精神实质上的分野[1]。 通读许地山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小说中的宗教文化意识的构成并非是单元化的,往往是多种宗教义理的杂糅和融合。这一现象在其前期代表作《缀网劳蛛》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文本意义上说,《缀网劳蛛》这篇小说有着明显的佛学意蕴。正如作品中尚洁所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不晓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部编本《落花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

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许地山《道教史》简介

许地山《道教史》简介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本书对于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的阐述,基本上与《道家思想与道教》相同,但更加集中于道家巫觋以为神仙家思想与道家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提示了道教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也指出其行为系统的主要来历。 目录 《道教史》导读 弁言 绪说 一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道教前史 第一章道底意义 第二章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甲老子是谁 乙《道德经》 丙老子底思想 丁道论 戊人生论 己老子底论敌 第三章老子以后底道家 甲关尹子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

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

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