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

..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

..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

..(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无以致远

24.非学无以广才

..(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

..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

..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

..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狡猾)

38.眈眈

..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 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53.只使

..坠( 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

..( 四方)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6.国人道.之( 讲述)

二、通假字

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

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三、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

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6.饭.

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 7.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

四、一词多义

1.日?????日.中不至( 太阳 )

寒雪日.内集( 天 )

2.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温故而知.新( 懂得 )

4.学?????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

5.止?????止.有剩骨( 仅,只 )

一狼得骨止.( 停止 )

6.意?????意.暇甚( 神情、态度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

7.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

盖以诱敌.( 敌人 )

8.前?????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

狼不敢前.( 上前 )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五、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

..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

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

..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 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水__

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

12.匹夫

..不可夺志也

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

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

14.非宁静

..无以致远

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

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

18.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

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

21.身亡所寄.

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

22.因往晓.之

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 ..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 ..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 ..(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无以致远 24.非学无以广才 ..(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 ..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 ..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 ..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狡猾) 38.眈眈 ..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 ? ?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 ?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 ?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 ?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 ?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 ?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 ?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 ?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 ?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 ?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 ?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 ?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 ?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七年级下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 1、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始就学(接近,靠近) 还来就菊花(接近,靠近) 2、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求之于上流(应当) 木兰当户织(对,对着) 当窗理云鬓(对,对着) 卿今当涂掌事(担当,承当) 3、可可以调素琴(可以)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可据理臆断欤(可以) 不可不学(可以) 三军可夺帅也(可以) 4、以以观沧海(来)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以刀劈狼首(用) 盖以诱敌(用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 非学无以广才(用来) 以我酌油知之(凭) 以钱覆其口(用) 5、见昨夜见军帖(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 6、大公大笑乐(大声) 可汗大点兵(大规模) 自以为大有所益(非常,十分) 大惊曰(非常,十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 屠大窘(非常,十分) 7、市愿为市鞍马(购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 8、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但手熟尔(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你) 9、射尝射于家圃(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射技) 10、而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相委而去(表顺承,而后)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而后)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而后) 五十而知天命(表顺承,而后)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而后) 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而后) 结友而别(表顺承,而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但是)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但是)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 (按音序排列)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②惩罚 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③将要。(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 29.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②恶、坏(陟罚臧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word完整版)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 最佳答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 (意义限初中课文涉及) 七上: 1、期: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2、舍:(1)舍弃、丢下;——便舍船。(2)房屋。——屋舍俨然。 3、去:(1)离开;——去国怀乡。(2)距离;——西蜀之去南海。 (3)消除。——杀三虫,去死肌。 4、戏:(1)玩耍;——元方门外戏。(2)开玩笑—— 5、委:(1)舍弃;——相委而去(2)委托—— 6、引:(1)拉、牵拉;——下车引之(2)延长;——属引凄异 (3)引导;(4)吸引。 7、顾:(1)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说:通“悦”,高兴——不亦说乎 9、愠:生气、恼怒——人不知而不愠 10、省:反省、自我检查——吾日三省乎已。 11、逾:越过。——不逾矩。 12、故:(1)旧的,以前的;——温故而知新 (2)(的)原因;——公问其故(一般在句末) (3)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4)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般在句首) 13、矩:(1)规矩;(2)法度——不逾矩 14、殆:疑惑——思而不学则殆。 15、堪:(1)能忍受;——人不堪其忧(2)能胜任—— 16、广:(1)增加、增长;——非学无以广才(2)扩大、扩充——请广于君 17、庐:房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8、慢:懈怠——淫慢则不能励精 19、励:振奋——淫慢则不能励精 20、并:一起。——并怡然自乐 21、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2)敌人——盖以诱敌《狼》 (3)势力、地位相当。译为:匹敌、相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2、意:(1)神情;——目似瞑,意暇甚 (2)想要、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意思、心意。——鸣之不能通其意。(4)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5)意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3、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 24、几何: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七下: 1、但:只、仅仅——无他,但手熟耳 2、治:(1)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治理 3、过:(1)经过;——及鲁肃过寻阳(2)拜访、造访;——过故人庄 (3)错误、过错。作动词时译成犯过错。——面刺寡人之过/人恒过,然后能改4、兵:(1)士兵、军队;(2)兵器、武器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 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 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 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 (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 【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不同。故选B。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 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属于、附属 直辖市是直接隶属国务院的市(同上) 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鸣金收兵:收拢、聚拢(同上) 秋收冬藏:收获 收支平衡:收入 行收兵,比至陈:收容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用作动词 乞或以钱币乞之:求取、讨要 乞哀告怜、乞浆得酒:乞讨、求取(与上同) 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拉 扳道、扳手、扳机:转动(通假字与此肯定不同)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合适(音chèn) 称心如意:相当、符合(与上同) 称体裁衣:适合(与上同) 众人泯然众人矣:常人、普通人(今义为大家,不同) 受受之天:承受(由接受引申而来) 受宠若惊:接受(与上同) 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甚于 选贤举能: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名词(古汉语的用法)(与上不同) 贤妻良母:贤惠、有德行的,形容词(现代汉语的用法)(可以认为与上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人受于人:后天的教育(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人”不同) 忆问女何所忆:思念、回想(古今相同) 忆苦思甜:思念、回想(与上同) 为愿为市鞍马:为此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以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做,句中意为雕刻 或异二者之为:句中意为心理活动、心情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市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市无二价:做买卖、交易(可认为与上同) 东市买骏马:街市、市场,名词 市井小人:市场,名词(与上同) 旦旦辞爷娘去:早晨、天明,与“暮”相对 通宵达旦:早晨(与上同) 戎机万里赴戎机:战争(今已不用) 度关山度若飞:过、渡过、越过 欢度春节、光阴虚度、虚度年华:过(同上) 一年一度、再度申明:量词,次 度又失期:估计、推测(音duó) 朔朔气传金柝:北方、北(通常用这个意义,如朔风、朔方)转策勋十二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 郭出郭相扶将:外城(内为城,城外为郭) 七里之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同上) 著著我旧时裳:穿、戴(音zhuó,也写作“着”) 帖对镜帖花黄:通“贴” 扑朔雄兔脚扑朔:动弹 迷离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卿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推辞、不接受 不辞劳苦、辞谢:推辞(与上同) 停数日,辞去:告辞、告别 辞旧迎新:辞别(同上) 未尝到稍降辞色:言辞、说的话 义正辞严:言辞(同上) 务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事情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梳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梳理 【知识梳理·一词多义】 安:备: 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⑴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奉养)⑵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⑶犹得备晨炊(准备) ⑷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安定) 卑:奔: ⑴非天质之卑(低下)⑴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 ⑵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 比: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靠近) ⑵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较量) 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及,等到) ⑷其两膝相比者(动词:靠,挨着) 鄙:兵: ⑴蜀之鄙有二僧(边境)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 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⑵一老河兵闻之(兵士)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病:毕: ⑴未果,寻病终(疾病,生病)⑴吾与汝毕力平险(尽)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疲劳,困苦不堪)⑵群响毕绝(全部) 薄:并: ⑴薄暮冥冥(迫近,接近)⑴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⑵不宜妄自菲薄(轻视)⑵并杀两尉(一共) ⑶薄如钱唇(厚度小)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 ⑷对联、题名并篆文(和,以及) 策:曾: ⑴执策而临之(马鞭)⑴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⑵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⑵曾不若孀妻弱子(常与“不”连用,“连…都不…”) ⑶策勋十二传(记录)⑶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⑷束手无策(计谋)⑷荡胸生曾云(同“层”,重叠) 长:称: 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⑴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⑵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⑵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⑶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⑷死者长已矣(永远) ⑸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⑹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 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 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 履:鞋子度( duó):量置:放坐:通座座位 操:拿着度(dù):尺码反:通返返回信:相信遂: 终于 虚词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 涉:渡坠:掉惑:糊涂 契:刻遽:立即 虚词其用法同上 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亦:也 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契者所从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