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摘要:本文主要就我国中小企业应该“走出去”以及如何“走出去”进行

论述,首先分析了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然后讨论了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走出去;对策和建议

一、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外资上网不断涌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我国部分产业的技术、设备和产品过剩。为了改变市场的格局,为过剩的产品和技术寻找新的市场,很多大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建厂,开展跨国经营。不容忽视的是,占我国企业总数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国内产品过剩而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多产品、设备和技术也需要转移,这就促使着中小企业要“走出去”。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都不尽相同。多数国家一般从定量的角度出发,以就业人数、销售额、营业额、投资资本等作为衡量标准。1993年联合国把中小型跨国公司定义为雇员500人以下的制造公司、100人以下的批发业公司和50人以下的零售业公司,我国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进行几次调整后,于1999年制定了新的企业划分标准,新标准的主要考察指标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以下都是小型企业;5000万以上5亿以下的是中型企业。

实际上,在我国,“中小企业”同“民营企业”两个概念在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主体也大都是民营企业。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可理解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从理论上讲,“走出去”主要指我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资源以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开展竞争与合作;在现实中,我们将“走出去”理解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发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

“走出去”并不等于一般的意义的商品进出口,往往是投资、生产、贸易、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载体。“走出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和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一)投资额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明显

我国海外企业规范普遍较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截至2012年底,中小企业投资存量突破750亿美元。据联合国2012年的调查显示, 中小企业在跨国企业在在国外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5 % , 但是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平均市场占有达38 % , 已经超过了大型跨国海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32 %) 。其中中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这显示出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明显偏小,这就导致了我国海外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难以和发达国家、甚至是

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效竞争的局面。

2012中国中小企业与他国(地区)投资存量对比

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中国香港日本中国英属维尔京

俄罗斯

新加坡巴西印

图1

注: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来源于商务部统计数据,其他国家(地区)统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世界投资报告》,计算而得。

(二)投资区域相对集中于亚太和欧美,自相竞争明显

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中小企业对外投资655亿美元。尽管投资涉猎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多,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中小企业又相对集中,在进行过对外投资的中小企业中,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投资,12%的企业在非洲投资,10%的企业在大洋洲投资。中小企业主要投资于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图2);这种过于集中的区域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图2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数据,

计算而得。

(三)投资多集中于传统行业,高新技术领域较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已由初期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开始逐步向贸易、加工、生产制造等多领域转变,但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传统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的实际情况,到2012年底止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中制造业和零售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6%。这些行业大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我国国内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有关(如图3)。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行业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然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到5%。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多集中于传统行业,高新技术领域较少。在当前全球资金过剩、多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增加的情况下,投资行业结构失衡将影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和投资绩效。这种投资结构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以生产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有很大差距,由此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海外企业低层次发展,难以和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和技术市场竞争的局面。

图3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数据,经过计算而得。

(四)投资效益低下,整体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海外经营时间短,经验不足,又以国有企业为主,所以在海外经营的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企业盈利的占35%,且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45%,亏损企业占20%,其中以

生产性企业居多。这说明,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差,尤以生产性企业比较突出。经营效果差,加上规模较小、地域相对集中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在整体上缺乏竞争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融资困难以及资本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预测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抵抗、防范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对非企业本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投资环境也是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益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例如TCL集团刚走进国际市场时还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在初期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进行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这违反了当地雇员方面的法律,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为此,TCL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不得不将国内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业务中。TCL走出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投资环境的深入了解,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不堪一击,一个普通法律法规就可以让我们中小企业元气大伤,更为甚者有些小企业甚至倒闭。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环境更复杂,而其这一弱点也更为强化。因此中小企业应时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否则很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

(二)融资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66.9%的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不利于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已相继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地方有关部门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而导致中小企业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扶持。在海尔1994年打入美国市场时,还是一个中小企业,当时只是通过一家经销商出售电冰箱,2000年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坎姆顿设厂生产家电产品,与此同时海尔又以700万美元并购的意大利冰箱厂,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并非像表面上那么的“无限风光”,事实上海尔当时国际上的现金流是负数,海尔只能向国内银行申请贷款,但是由于海尔跨国经营的是海外项目,风险较大,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东道国不熟悉,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辐射到国外市场,因此海尔融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国际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国的国家进出口银行。而在中国,普通大企业要获得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尚且不易,对于中小企业就更困难了。海尔就是其中的一家企业,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观认为海尔在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较大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贷不到款,没办法海尔只能从中国公司抽调资金,但这势必会损耗国内市场份额”。从海尔的案例中,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融资困难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国家应为海外投资企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使能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走出去,特别是应该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三)信息不足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较少,因此无法对投资国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律等做详尽的分析研究。据国家经贸委一个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调查报告,相当多的企业在“走出去”时还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对投资国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律不够了解,国际投资经验匮乏,最终导致投资失败。据报道,康佳境外投资

的第一次尝试——在印尼投资办厂,也因为不了解印尼的当地市场和需求未获成功;江苏小天鹅电器公司、开源机床集团等都有过因不能够全面了解当地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因合作伙伴选择不当而影响投资成功和效率的教训。TCL总裁李东生说,如果一家企业要在一个市场长期站稳脚跟,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很重要一点,是要对当地的市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据李东生介绍,TCL总裁李东生说,TCL也曾经认真研究过美国市场;美国市场比较成熟,市场也很大,但成长很慢,而且被几个大的经销商瓜分得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去攻打,成本太高,也不太容易成功。TCL经过去当地实际考察整理出各个国家信息,经过对比印度人口众多,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于2000年5月在印度成立合资企业,搞带料装配,推广TCL产品,最终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达到7%,销售额达5000万美元,算是在印度站稳了脚跟。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本国大多数失败的企业都是对国外市场缺乏正确的了解或对国外的法律环境认识不够全面。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能力深入国外做详尽的调查和研究,因此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支持系统,虽然某些官方机构能提供一些信息服务,但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当地商务信息的进一步需求,所以经常出现一有投资信息就蜂拥而上的混乱局面,而由于对虚假信息缺乏识别能力而陷入盲目投资困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无非是将国内的恶性竞争延续到了国外,对中小企业“走出去”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后果。本来在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可以保证有一家企业是成功的,但蜂拥而至的结果却是全部都失败而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对外投资单抢匹马

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难成气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单枪匹马“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缺乏协调作战,很难取得成功。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上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但是中小企业点多面广、贴近顾客和市场,又集中力量于一点,从事专业化、专门化生产,形成相对优势。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鉴于这种优势,我们中小企业应该联合起来,进行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走出去“集团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多方合力、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集群后中小企业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经过集群后的产品销售具有更强的市场渗透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中小企业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国际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

我们都知道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生产运营管理

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决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国内具有这方面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企业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可见,此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然而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极为短暂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人才的缺乏和人才战略的缺位。一般而言,大企业可以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招揽人才,局部和暂时的人才流失对于大型企业整体的即时影响可能会被制度体系缓冲,而很少会产生危及整个组织存亡的危机,但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企业,哪怕是一般性人才的流失也可能会导致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陷入混乱之中。中小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困难,往往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受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成本所限,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大型企业所惯用的高薪、高福利手段来吸引人才,也难以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企业未来的认同感留住人才。其次,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所限,大型企业组织内部岗位职责相对比较明晰,企业中团队的重要性程度往往高于个人,其对人才个体的任职能力要求相对而言以专为主,而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体系尚处于发展之中,对于人才的素质和任职能力要求则会是以博为主,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是高层经营管理者,还是一般性人才,对于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很重要。

(六)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但是,目前我国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滞后,《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才第一次对社会公众发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的书面报告,但是至今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法》。因为立法滞后,尚未建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我国同有关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以及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的进程也大受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法律环境支持。

同时,虽然近几年我国深化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仍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比如,境外投资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必须在东道国会计年度终了6个月后调回境内,限制了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扩大再生产。境外投资经营所急需的买方信贷等外汇、金融政策也不完善,信息提供机构匮乏。另外,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内容不够健全,管理环节较多,实行综合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多头管理体制,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银行、企业主管部门均有权管理对外投资企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由多个主管部门负责,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使那些真正有能力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的企业面临层层关卡,在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直接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这些政策体制方面的不合理将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为辅当前国际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各不相同。在此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结合自身的优势及特点,积极而谨慎地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保证中小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小企业在进行“走出

去”的区位选择时,应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原因如下: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消费偏好等都比较相似,文化和消费习惯也比较相近,具有较大的经济互补性;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我国稍稍慢一些但又不至于慢太多,是我国产品销路的最佳选择。因为,比我们差太多的的国家不能吸收大量的中国产品,而比我们先进太多的国家,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又未必能达到他们的需求;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政局稳定,各国也都实行了较优惠的外资政策,投资环境良好,产品和技术向这些地区转移较容易。且我国政府同这些国家也签有很多经济合作协定,这些协定都会对我国企业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国际投资经验也表明,不少国家的中小型跨国企业都是以周边国家作为前进基地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例如,美国的许多中小型跨国公司最初主要是向加拿大投资,迄今为止,加拿大仍然是美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选择,在加拿大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企业数目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不仅要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地区,而且应主要“走”到我国周边亚太地区那些经济发展比我国慢一拍或半拍的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地理距离的接近和消费需求的相似来减少投资成本,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二)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境内外获得国际化发展所需的资金

统计表明,在阻碍中小企业是整个企业群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诸多劣势。作为宏观层面的决策者,政府应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走出去”的中小“走出去”的因素中,50%是政府直接政策的原因,如外汇管制较严、审批手续繁琐、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40%是政府间接政策的原因,如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而真正与国外有关的原因,如国外的政治、经济风险等仅占14.8%。中小企业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资金缺乏,主要是因为传统融资渠道的门槛过高,而又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统计资料表明,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曾推出一系列的短期融资计划,包括“信贷保证实验计划”、“中小型企业特别信贷计划”等,并成立了“中小企业营运设备及器材信贷保证计划”、“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及“中小企业培训基金”四项基金”,不断加大其中的政府信贷承担额。而美国为了调动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早在1953年就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借鉴香港和美国的做法,我国政府也应采取措施,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境内外获得国际化发展所需的资余。具体措施如下:完善金融支持辅助系统,形成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网络,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更多服务;鼓励国内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到我国中小企业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分行,帮助“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处理日常金融业务及融资问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或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既可解决其信贷担保难的问题,又可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可借鉴台湾的做法,成立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对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诊断与辅导。总之,一定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逐步构建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参与的金融支持

体系,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三)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便利

跨国经营中资源酌转移跨越了国内与国外两个环境迥异的市场,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上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总体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政策、金融外汇市场状况、海关政策、税收政策等,也包括微观上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资信、行业市场准入、人员进出情况等。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便利。

信息服务是促进和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从邻国的发展情况看,韩国的信息服务基本上由进出口银行承担:新加坡则由经济发展及董事会帮助企业收集信息,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项目协调;泰国政府则专设投资委员会海外投资处提供信息、管理等服务,为其中小企业投资提供便利n。我国企业,尤其是准备或已经“走出去”的中小企业,也急需这样的信息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其对外投资状况,也有利于政府协调各企业的对外投资。具体建议如下:设立中小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前期工作提供支持,并提供有关境外项目的市场信息、投资环境分析、经济评估、法律咨询、人员培调等服务;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和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信息情报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东道国的经济情报及“走出去”的前期服务;建立“走出去”机会数据库,设立投资交流项目,组织中小企业到境外进行投资前考察,与当地人士进行交流研讨等,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创立产业集群,进行集约式投资、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要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从自身找原因进行革新外,还应注重同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以增强自己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中,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在一定地域聚集,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群体。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单枪匹马“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仅仅依靠个体力量闯入国际市场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兼具了小企业的灵活、柔韧和大企业的品牌、实力的“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最佳选择。

所谓跨国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或各自的战略目标,在国际范围内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90%的大型跨国公司都结成过各种类型的跨国战略联盟,典型的如福特与马自达、IBM与西门子等。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经验,且“走出去”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融资困难和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如果能试着与国外企业组建跨国战略联盟,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合作,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组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国际竞争力互为前提条件。我国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改善自身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有国内外企业愿意与之组成跨国战略联盟,从丽才能进入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他国内外企业愿意与之结成跨国战略联盟——自身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再联盟——再提高??因此,中小企业还是应先从自身努力着手,在不断提升自己国际

竞争力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企业组建跨国战略联盟,以提高自己“走出去”的成功机率。

(五)中小企业应注重人才管理,留住国际人才,培养国际人才,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奠定人才基础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该加大境外投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从商务促进角度组织培训工作。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人才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竞争也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关键是技术,技术竞争的实质则是人才。近年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完全,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屡屡碰到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困扰,人才的高频流失成了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短板。面对不断上升的人才流失率,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就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企业与个人共同愿景。企业要切实的考虑到员工利益,员工才愿意为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应多层次、多渠道对企业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既可通过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也要注意同境外机构合作,培养善于管理、通晓财务、熟悉法律、擅长外语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吸引我国留学人员和境外华人、外籍人士加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国内外经验表明,尽快实现境外企业人员的本土化,可以较容易地开辟当地市场,也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吸引和培养当地人才的成功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六)政府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应简化审批手续,减少申报材料,缩减办理程序所需时间,提高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与政府管制过严、服务不到位有关。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对大企业的照顾,也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利地位。政府如果能进一步,将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在项目审批上仍存在着重复办理的现象。企业出境人员也存在着办理政审、出境外任务批件、护照、接种防病疫苗、暂住证明等诸多繁琐手续,我国对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由商务、外汇、金融、税收、海关等多个主管部门负责,要想办成一件事,得在许多部门间来回跑很多次,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也在这种折腾中流失了。这些审批手续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状,在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是很多企业所不能承受的。不利于投资活动顺畅进行。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具体建议如下:建立系统的企业海外投资法律、法规,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放宽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建立相应机制,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对话,以提高企业间在共同营销、共同设计、共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效率。扩大政府间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这些协定大多是我国以投资东道国,而非投资输出国的身份签署的,因此需进一步强化对我国对外投资的保护。

总之,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地“走出去”,且应该作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走出去”。只有中小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才算真正得到实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在满足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同时,为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增强,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0-51.

[2]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41-245.

[3]刘金友,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5-28.

[4]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11.(4):15-18.

[5]栾茵,“产业选择:‘走出去’战略决策之核心”[J].国际经济合作,2013,(7):61-64.

[6]罗红波,中小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92-193.

[7]沈玉良,中小企业产业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社.2001.70-75.

[8]徐立青,严大中,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8-70.

[9]吴健,“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3,(10):12-13.

[10]吴时舫,“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六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6):8-9.

[11]严群英,潘林芝,“探索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J].商业时代,2005,(3):13-15.

[1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23-225.

[13]张昕,‘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新途径[J].技术,2005,(6):19-20.

[1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J].中国贸促会,2007,(2)15-1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13.39-45.

致谢

再次感谢XX老师在此次论文答辩中给予的指导和修改意见,并感谢参与此次答辩的各位老师,谢谢!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浅谈中国企业_走出去_

经 济 纵 横33 INTELLIGENCE ············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文露彬 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与潮流,而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必须 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必然性 策略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明确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引进来”的方针,是来自六方面的要求。 1、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与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与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3、中国加入WTO 的要求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WTO 的相关要求,我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国际化,这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中国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过于求,需要企业“走出去”。这既利用了他国的自然、人力资源等缓解紧张局面,又通过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按其他国家的需求和规则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真正渗透进国际市场。 5、突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摩擦大幅增加,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制裁尤为 突出,因此,“走出去”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这样,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6、输出及获得先进技术和获取国外市场信息的需要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国企业可通过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则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市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国际性竞争力。这样,企业将更为方便地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及时制定经营方针,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要实现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就必须有政府的良好支持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1、政府方面 (1)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战略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要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及重点,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大力支持其国际化进程;其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给予企业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资本大展拳脚;其三,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制度,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政策有了法律的控制,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获得合法保护并受法律制约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很好的刺激中国企业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管,防止偷税漏税;应加强企业投资信息的管制,对国家宏观投资情况进行监管;应监督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3)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并提供信 息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另外,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关信息库或咨询机构,从政府的高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减少投资风险。 2、企业方面 (1)制定企业国际化计划,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 要有详细的发展计划,企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和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拥有忠实的企业客户。中国企业只有树立起了自主的国际化品牌,才能站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3)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综合性国际化人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根基,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库,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国际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一带一路”中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中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去 光明网 近日,陈玉荣著《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上,陈玉荣博士除了与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沟通外,还就“一带一路”中如何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部分企业家朋友进行了交流。 陈玉荣博士认为,《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这本书的创作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当代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更加紧密,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创作此专题的作品,可以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落实,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转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引擎。陈玉荣博士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资本输出将最终超过资本输入。这正是中国近年来的情况,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资本净输入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转型的过程。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推动企业更好、更深地“走出去”提供了重大契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程度越高,越能有力促进“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发展。“一带一路”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太多的路要走,实际上世界是不通的,很多时候是人、政府、法律造成。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多了解当地法律。

她还提到,中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很好的关系,非洲可能是比中东、中亚更好的建设目的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先生认为:“陈玉荣著《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这本书视野辽阔,气势雄健,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作者驻足于当下,打通历史与未来,以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为基点,勾连起自东至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总体呈现出宽广深邃的感觉。而这宏大又是由许多细节支撑起来的,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像一盏盏灯,点亮了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大家也谈到,诗人应该进一步处理好抒情主体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打磨语言和结构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认为,虽然目前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明显成绩,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赖小民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多数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建设较落后,货币体系稳定性较差;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模式单一,难以有效满足金融需求;沿线各国或区域金融合作水平不高,难以共同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持。为此,他认为陈玉荣博士的这本《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一书的出版为企业在投融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念沙先生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陈玉荣博士的这本新书顺应了当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摘要:本文主要就我国中小企业应该“走出去”以及如何“走出去”进行 论述,首先分析了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然后讨论了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走出去;对策和建议

一、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外资上网不断涌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我国部分产业的技术、设备和产品过剩。为了改变市场的格局,为过剩的产品和技术寻找新的市场,很多大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建厂,开展跨国经营。不容忽视的是,占我国企业总数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国内产品过剩而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多产品、设备和技术也需要转移,这就促使着中小企业要“走出去”。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都不尽相同。多数国家一般从定量的角度出发,以就业人数、销售额、营业额、投资资本等作为衡量标准。1993年联合国把中小型跨国公司定义为雇员500人以下的制造公司、100人以下的批发业公司和50人以下的零售业公司,我国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进行几次调整后,于1999年制定了新的企业划分标准,新标准的主要考察指标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以下都是小型企业;5000万以上5亿以下的是中型企业。 实际上,在我国,“中小企业”同“民营企业”两个概念在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主体也大都是民营企业。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可理解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从理论上讲,“走出去”主要指我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资源以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开展竞争与合作;在现实中,我们将“走出去”理解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发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 “走出去”并不等于一般的意义的商品进出口,往往是投资、生产、贸易、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载体。“走出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和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一)投资额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明显 我国海外企业规范普遍较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截至2012年底,中小企业投资存量突破750亿美元。据联合国2012年的调查显示, 中小企业在跨国企业在在国外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5 % , 但是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平均市场占有达38 % , 已经超过了大型跨国海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32 %) 。其中中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这显示出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明显偏小,这就导致了我国海外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难以和发达国家、甚至是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

08国二 802065244 计秀平 中国企业外向并购“走出去”所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摘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要面对企业自身的制约因素外,还要学会应对国际复杂环境。此时,并不应该自闭,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敢于直面困难,把中国企业的国际道路拓宽伸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然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企业在决定将业务向国际市场扩展之前,必须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国际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动态,这是国际化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制规则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日益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对贸易伙伴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飞速发展的担心,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对其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威胁现有的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中国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对其国内产业的竞争与冲击以及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因此,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就需要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调整我们的战略,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并购交易中,深入剖析全球并购格局,敏锐把握跨国并购新趋势,遵守跨国并购相关规则,保护合作者权益,扩大并购相关各方利益汇合点。在推进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考虑到中国应该担负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妥善处理跨国并购中的摩擦,使中国成为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力量。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虽然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走出去”方面,尚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在所有障碍中,以下几类因素联系在一起的障碍最为明显: 第一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障碍。虽然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前已论及,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而中国仍需进一步努力。 2.产业结构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产业与国际流行产业相悖。当代国际并购的主体产业为第三产业,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相一致。再加上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中国的“三产”国际竞争力当最弱,这决定了我国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在即将跨入对外直接投资元年之时,冷静下来全面分析和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状况和所面临的对内对外形势。在认识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更应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记得英国众多企业被美国“大牌”超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10年时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英国杂志上的广告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会在英格索尔(Ingersoll)闹钟的闹铃中醒来,用吉利(Gillette)的刀片刮胡子,用凡士林(vaseline)发型水打理头发,穿上箭牌(Arrow)的衬衫,跑到楼下吃桂格燕麦片(Quaker),搭配加州无瓜果,再来上一杯麦斯威尔咖啡(MaxweⅡ),然后搭乘西屋有轨电车(Westinghouse)到办公室,坐奥迪斯(Otis)电梯进到办公室,陪伴他一整天工作的是Walden牌钢笔和爱迪生电灯泡(Edlson)的灯光。” 那么想象一下,中国的企业品牌若干年后,在美国报刊杂志广告上,会不会出现一段这样的文字: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早上起来打开TCL的电视,观看中央电视台九套(CCTV-9)的英语新闻,用霸王洗发水沐浴,穿着三枪内衣、七匹狼的衬衫,到楼下用格兰仕面包机烤好利来面包,吃南方黑芝麻糊,然后开着比亚迪去上班,一整天都用联想的笔记本电脑,办公室装的是海尔空调,喝的是娃哈哈非常可乐。 如今,不仅是塑造品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已着眼于海外,本刊综合整理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海外投资路径,以期对将要和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所借鉴。 华为:跨境整合是一项高风险工作 2011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发文《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在多数人看来,文章的主题是交接班,正如文章副标题指出的那样――为轮值CEO鸣锣开道,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第二篇《华为的冬天》,让已经与世界第一咫尺之遥的华为人更清醒地看到危机与挑战。 “经济越来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历史没有终结,繁荣会永恒吗?”任正非在最近的这篇文章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国际化程度有限是华为成功躲过2000年IT泡沫的重要原因,但也正是那一场危机,让华为趁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因为国际化程度高达80%,华为的发展已经与国际经济的波动息息相关。 “2000年的时候,我们管理层知道有危机,但感觉跟华为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到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就无比紧张,世界上的每件事,甚至是地震、水灾都有可能跟我们有关,这是我们走出去带来的必然结果。”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表示。 华为的海外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走出去、国际化和全球化。而当年华为决定国际化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活下去。 据了解,1998年的时候,国内电信运营商正在酝酿第一次重组,几个运营商都在忙内部重组,“谁都不订货,我们的产品和设备卖不出去,所以逼迫我们往外走,找市场。这是我们最早走出去的内在动力。”郭平说。 真正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海外之路的困难和复杂远超当初的想象。 “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两眼一抹黑’。”郭平说,那种感觉类似于把人空投到了某一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能“走出去”战略分析报告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崛地而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国际国政治经济因素,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开展“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空间,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什么是“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现状、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困难;对策;展望 一、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首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997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中央根据国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21世纪初,根据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

发资源和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功经验,江总书记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1]”2001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我国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人民币升值、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对外贸易的外环境趋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障碍和壁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中小企业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由弱变强的重要途径。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才能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全球化围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走出去”战略的分析以及对中国中小型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国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为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年,党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建议》中,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2010年,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走出去”战略已进入向加快实施转变的新时期。“十五”期间,中国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实践探索。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公司,率先向国际家电市场大举进军,成功进入美、日、欧主流品牌市场;其后又有通信行业的华为和中兴两大集团,从发展中国家中低端通信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