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从周《说园》教案

陈从周《说园》教案

陈从周《说园》教案
陈从周《说园》教案

《说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园林的传统、分类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风格。

2.体会文章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学习文章优美的文辞。

二、学习要点

1.解题关键词

陈从周,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说园》5篇;园林;动观;静观;含蓄、“还我自然”的园林艺术。

2.内容提示

《说园》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著作。文章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按照造园所要考虑的问题,从动、静基本风格入手,再重点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因地制宜造出不同风格之园林。文章在比较中介绍了不同园林风格的艺术特点,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叶圣陶先生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

三、作者生平

陈从周(1916~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圣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出版著作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名园》、《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山湖处处》等二十余种。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

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

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学术著作: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

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

意、西班牙等地。

散文作品: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2.重点作品

陈从周先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知名的作品似乎均与园林相关。

2.1《惟有园林》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之精华,是很巧妙的艺术。在有关谈园林艺术和园林美的著作里,以陈从周先生的

《说园》最为有名。这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惟有园林》内容以

《说园》为主,同时曾加作者有关谈园林文化、园林艺术的文章十余篇,

这些文章都保留了《说园》的风格与特点,文字精美,蕴涵作者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娓娓而谈,耐人寻味。

2.2《说园》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收入《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等五篇清丽可诵,引人入胜的美文,谈景言情,论虚说

实,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

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136幅苏州园林照片,相得益彰。

五、创作背景

陈从周先生本在上海同济大学教书。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在该校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教学之余,他探访、考察苏州的园林和文物,同时足迹遍留江苏、浙江和山东。后来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苏州园林》一书,该书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引起全国建筑界的关注。继之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来《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文章文辞优美,极富艺术韵味,可挑选几段由学生朗读。

>

2.课文分析

本文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将观景法、布景、选址、风格搭配等多个方面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字字珠玑,让人读完有唇齿留香之感。

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突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再遵照造园的次序,谈园林艺术的动、静风格,再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并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

第1部分:第1段

我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什么独特风格呢后文慢慢道来。陈从周有次在日本做演讲时曾被问到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的不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从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从自然中见人工”。可见,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就在于自然、和谐、含蓄,这一点在后文中会有所阐述。

第2部分:第2段

说园,要先说如何观园赏园。园有静观、动观之分,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静观――小园――苏州网师园――槛前细数游鱼,亭中待月迎风

动观――大园――苏州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

第3部分:第3-14段

^

分别从山水、花木、层次、文化、风格、曲直、因地制宜、借景、法式、空间运用、画理、等方面来谈造园的艺术。

山水(第3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花木(第4段)――不仅是为了绿化,且要由画意。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园林里的树木要各具风貌,体现地方特色。

层次(第5段)――山际安亭,水边留矶,引人仰观、俯观

文化(第6段)――风景洵美固然是园林令人百看不厌的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因此,文物应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

风格(第7段)――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皆是含蓄风格之体现。

曲直(第8段)――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因地制宜(第9段)――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举例说明。

借景(第10段)——“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这就为园林美景奠定了基调,所谓“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造园最重要的是要借景。

法式(第11段)——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并用网师园和狮子林的优劣举例,证明此理。

%

空间运用(第12、13段)——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园包小园,几成为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拙政园、颐和园、西湖、瘦西湖,信手拈来,优劣利弊,皆为例证。

画理(第14段)——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

第4部分:第15-16段

在谈了造园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之外,文章又接着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并对园中的装饰品布置进行了分析。

装修(第15段)——从郊园和宅园入手,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并举蠡园和网师园为例,说明郊园要接近自然,宅园要不落常套的道理。园林装修同样要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建筑物而选择不同的家具陈设,以使游者更全面地领会我国园林艺术。

灯具(第16段)——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亦如屏联一样,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装挂地位亦有所讲究,当然,最重要的仍是“要还我自然”。

整篇课文始终围绕“独特”二字展开,虽然谈的内容很多,但线索清晰,特点明确。本文最大艺术特点使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文章的主旨在于介绍,有一定的专业性,但读来丝毫不觉枯燥,其主要原因是文章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融合了较高的审美品味和丰富的园林知识。其次,文章善于在比较中介绍不同风格的艺术特点,用大量的园林实例来说明道理,做到了要言不繁,有条不紊。

3.课文难点讨论

阅读陈从周先生的另外四篇《说园》,从中提炼造园和品园的几个主要原则,提升自己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能力和品味,并做小组讨论和发言。

(

4.相关评论

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叶圣陶

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怡神清兴,一册在手,身居斗室,亦能享受林泉花木、池馆亭台之胜。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结合起来谈,他的著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时而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时而旁征博引,解尔疑窦,清丽有深味,让人不忍草草读过。

七、练习

《说园一文》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A. 沈从文

B. 叶圣陶

C. 周作人

D. 汪曾祺

答案:B

2.填空题

`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的先生入室弟子。

答案:张大千

八、研习与思考

1. 简述文章对园林动、静之美的区别。

答:文章对园林的动、静之美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其中有外在的描绘,更对不同形态所寓含美学意义进行了揭示。动、静的差别,既体现在园林的造型、布局上,更是园林整体特色的写照。

2. 文章谈的内容比较多,简述文章的基本层次。

答: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文章首先从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入手,然后,遵照造园的次序,谈园林艺术的动、静风格,再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最后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

3. 试与中学时期题材相似的说明文作一比较,说说本文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本文艺术特点:一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知识面广,文词优美,有艺术韵味:二是运用比较手法,在比较中安排结构和内容。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拙政园

典雅、淡秀的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街178号,面积78亩。这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经过几百年的苍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2.网师园

网师园在江苏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

3.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因园主姓刘故名刘园,后改称留园。留园原有东西两院,西园后来被开辟为寺院,就是现在的西园戒幢律寺。

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

5.颐和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6.圆明园

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说园》

从《说园》看东西方园林区别 班级 09汉师2班姓名蔡俊平学号 200942306209 一、西方园林追求“美”,中国园林追求“妙”。 中国园林追求“妙”,体现在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其中富有诗情画意。“妙”在园林的组合要宛如是大自然天然的产物,山和水要感觉是从大自然中“取出来”放在园林中,例如网师园水池仿照了虎丘白莲池,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融入到园林中,以这种方式来“造园”,建立起来的园将妙趣横生。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陈从周先生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说明园林山水与大自然中真山真水的关系。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使其趣味盎然,不仅花草树木保持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这样就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妙”的所在。 西方园林追求的“美”是一种“人工美”,园林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花草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一种几何美,其利用人力改造自然的痕迹非常明显。这与中国园林有很大的区别。 二、西方园林追求“浓艳”,中国园林追求“素雅”。 中国园林追求“素雅”,陈从周先生《说园》里道:“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网师园清新典范,园虽小,但赞辞不已。至此可证园不在大而在精,方称艺术上品。 “素雅”细至表现在装修陈设。中国园林室内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敞口建筑重线条轮廓,玲珑出之,不用精细的挂落装修,因易损伤:家具以石凳、石桌、砖面桌之类,以古朴为主。厅堂轩斋有门窗者,则配精细的装修。其家具亦为红木、紫檀、楠木、花梨所制,配套陈设,夏用藤棚椅面,冬加椅披椅垫,以应不同季节的需要。但亦须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分别作不同的处理。华丽者用红木、紫檀,雅素者用楠木、花梨:其雕刻之繁简亦同样对待。体现出清新,淡泊,恬静等本质属性。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1.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 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 D.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 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B.用拙政园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 C.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的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的建造要与大自然完全一致。 D.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山水花木余味悠长,符合传统的民族欣赏艺术特性。 3.文中说“中国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其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3.①亭阁建筑富有诗意;②山水交融显美妙;③花木布局有画意。

陈从周《说园》教案

《说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园林的传统、分类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风格。 2.体会文章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学习文章优美的文辞。 二、学习要点 1.解题关键词 陈从周,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说园》5篇;园林;动观;静观;含蓄、“还我自然”的园林艺术。 2.内容提示 《说园》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著作。文章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按照造园所要考虑的问题,从动、静基本风格入手,再重点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因地制宜造出不同风格之园林。文章在比较中介绍了不同园林风格的艺术特点,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叶圣陶先生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 三、作者生平 陈从周(1916~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圣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出版著作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名园》、《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山湖处处》等二十余种。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 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

说园-陈从周

说园 文/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注:小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

陈从周简介

陈从周先生简介 陈从周(1918-2000) 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融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陈从周,以字行世,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古诗。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诗词师承夏承焘教授。1942年毕业后,受聘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1944年,与海宁蒋婷结婚,蒋婷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开始了对徐志摩的钻研。同时,被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赏识,成为张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1948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引起画坛的瞩目。1949年,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史,结识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开始了陈从周教授的古建筑生涯。同年秋,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正式教授中国建筑史。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还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了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1952年,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土木系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受黄作燊副主任之托筹建建筑历史教研室。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1954年,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所谓“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史,皆为建筑史,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淅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房。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196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陈从周受到了迫害,1971年,下放皖南干校,1972年,开始参与连云港海靖寺塔修理工程,1974年,指导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区的古建筑,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做出重要贡献。7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余墨》4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陈从周绝处逢生。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就是《说园》的第一篇,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纷纷出版不同版本、译本,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有心人对陈从周的散文、

说园读后感

选修课《中国昆曲经典赏析》论文 《说园》读后感 读完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文,我感到首先十分骄傲,骄傲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竟然如此妙趣横生,博大精深。但同时又感到非常痛苦,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建筑已经非常西化了,我们从小在鳞次栉比的单元楼里长大,整日穿梭在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根本没有机会领略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但更加庆幸的是,我能有机会拜读陈从周先生所记述的造园理论,于我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发现,一种美的熏陶与震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平常几乎不为常人所能接触到,我对于庭院的认识从前只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特别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雅致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但仍然无法想象园如何日涉以成趣。 《说园》一文使得我得以一窥造园艺术的一隅,文中写到上十个进行园林规划师需要讲究的点。首先,设林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而根据园子大小的不同,空间设置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小园要细心雕琢静观,而大园则要考虑动观的安排。其次,园内的设置应当是建筑、山水与花木的有机组合,每一处绿化都要做到能入画,每一处景要根据仰视和俯视角度的不同来布置,照顾到层次的合理。同时,园内的装修、字画和亭榭之额都要多加考量,再予设置。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就是,无论是在字画、戏曲,还是在园林艺术中,中国人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写意。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西方建筑更讲究个体的完美,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雕塑艺术的精练上,西方建筑更加活泼和讲究规则。如果在园内摆上数十种花卉,西方园林更注重花盆摆放所形成的图案,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花卉的姿态,这也就是陈先生所说的“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先生所提的理论另一个我深以为然的一点是,曲中寓直,曲折有度。园中两侧都要有风景,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体现,中国人处事一向注重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最好的。在诞生于园林中的昆曲里,也是讲究度的把握,演员所唱的水磨调不好过于婉转,否则就成了炫

陈从周的园林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陈从周的园林散文 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

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阅读材料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1)(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这是自谦之词,先生应该是家,且是大家;b叶老之语是评述《说园》的;c还有让学生在 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中国大学网 (2)(6分)①研究著述: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 陈从周 我国造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建立着独特作风,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卓识,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咱们在造园之先,重要斟酌。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旅游线。两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姑苏“网师园”,后者则姑苏“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恍如,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山与水的瓜葛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弯曲,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瓜葛,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意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咱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显现水石融合的美好境地。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但为了绿化,要拥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摹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同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摆布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风景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点,如姑苏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采。一个处所的园林应当有那个处所的植物特点,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作风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工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咱们民族在赏识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字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工夫,才能到达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斟酌,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恍如对咱们有所启迪。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13.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 A.绕池一周,有时逛逛,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赏识月色。 D.透过轩窗,注目墙上花影随风摇摆。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标新立异的艺术作风。 B.用拙政园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

古建筑学家──陈从周

古建筑学家──陈从周 陈从周教授,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 陈从周先生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的,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

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陈从周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些遗著的每一页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对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热爱和真切的感情。潜心地细细阅读这些遗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渐渐地沉醉到那些字里行间中去,尽情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郁与香淳,充分地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景境之神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

说园陈从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doc

说园陈从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说园》,陈从周所著书籍。本书对造园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面我为大家带来《说园》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说园》阅读原文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说园》阅读题目 1.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 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

陈从周《说园》片段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陈从周《说园》片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陈从周《说园》片段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片段,说园,周,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写作素材中查看更多范文。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子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萌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直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传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

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大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说园_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著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著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著,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 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_陈从周全集_集建筑园林大师毕生心血之大成_汪修荣

中华读书报/2014年/7月/16日/第009版 书评周刊 《陈从周全集》:集建筑园林大师毕生心血之大成 汪修荣 陈从周是中国当代古建筑园林界屈指可数的大家,被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誉为“一代园林艺术宗师”。上世纪50年代他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60年代,他协助、参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80年代,他担任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其以《说园》为代表的造园理论,在中外园林界产生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被日本园林界誉为中国园林界“硕学泰斗”。 1918年生于杭州的陈从周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爱好绘画和古典诗词。1938年,他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师承著名学者夏承焘教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50年代进入同济大学,从文史转向古建筑园林研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古建筑园林大家。2000年去世。 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陈从周全集》是国内第一套陈从周全集,填补了古建筑园林出版领域的一项空白。全集共13卷,洋洋400余万言,其建筑园林和文史方面的主要作品悉数收入,成为迄今之止陈从周作品的集大成者。 陈从周早年爱好文史,具有出众的绘画才能,曾受到张大干赏识,成为入室弟子,专攻山水人物和花卉。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他在勘查古建筑园林的同时创作了大量散文随笔和诗词,并在其中融入了他对古建筑园林的独到见解。叶圣陶称“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俞平伯评价他的散文“其问山川奇伟,人物彬雅,楼阁参差,园林清宴,恍若卧游,如闻謦款”。 作为古建筑园林的著名学者,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始终是古建筑和园林的研究、修复与保护工作。他称自己以曲解园,以园托命,从中也可看出园林在他一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对中国园林有着深刻理解,认为园林是一门融建筑、文学、艺术等门类的综合艺术,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好的园林要具有“虽由入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并对当代中国园林建设与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他对当代中国园林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陈从周从来不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直接参与了大量古建筑园林的修复、营造和保护工作。上世纪50年代,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80年代,设计修复了上海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可以说,大江南北很多园林都留下了陈从周的足迹。为了弘扬传统中国文化,1978年,他以苏州网师园为蓝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造了“明轩”。他对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早已成为中国园林界的一段佳话。 《陈从周全集》的出版对当代古建筑园林的建设与研究,对中华文化的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页共1页

中考语文阅读说园陈从周.doc

中考语文阅读:《说园》陈从周-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12年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 ~15题。 说园 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13.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 )(3分)

陈从周《续说园》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续说园》回答问题。(14分) 续说园 陈从周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梅苔”,“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为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连缀物也。今则不然,往往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一园未成,辄动万金,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处,主次倒置,遂成空园。至于绿化,有些园林、风景区、名胜古迹,砍老木,栽新树,俨若苗圃,美其名为“以园养园”,亦悖常理。 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也,其漏窗能引大园之景。反之,苏州怡园不大,园门旁开两大漏窗,顿成败笔,形既不称,景中外暴,无含蓄之美矣。拙政园新建大门,庙堂气太甚,颇近祠宇,其于园林不得体者有若此。同为违反园林设计之原则,如于风景区及名胜古迹之旁,新建建筑往往喧宾夺主,其例甚多。谦虚为美德,尚望甘当配角,博得大家的好评。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露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 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北国早寒,故多植松柏。 景之显在于“勾勒”。最近应常州之约,共商红梅阁园之布局。我认为园既红梅阁,当以红梅出之,奈数顷之地遍植红梅,名为梅圃可矣,称园林则不当,且非朝夕所能之者。我建议园贯以廊,廊外参差植梅,疏影横斜,人行其间,暗香随衣,不以红梅名园,而游者自得梅矣。其景物之妙,在于以廊“勾勒”,处处成图,所谓少可以胜多,小可以见大。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拙政园中部两者兼而得之,宜乎自明迄今,誉满江南,但今日修园林未明此理。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清初杨兆鲁营常州近园,其记云:“自抱疴归来,于注经堂后买废地六七亩,经营相度,历五年于兹,近似乎园,故题曰近园。”知园名之所自,谦仰称之。忆前年于马鞍山市雨湖公园,见一亭甚劣,尚无名。属我命之,我题为“暂亭”,意在不言中,而人自得之。其与“大观园”、“万柳堂”之类者,适反笔出之。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说;“若大景致,

基础版语文教案——说园.doc

三说园 7才教学要求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受中国园林的美,特别是了解苏州园林、拙政园等园林的特色。 2.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y ,课文说明 本文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特别强调了园林欣赏与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有1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点题。 第二部分(第2?10日然段):从不同角度着重介绍中国园林的特点,是文章的主体。 第2自然段谈我国园林有“静观”、“动观”之分。其依据是看园林面积的大小。“立意在先,文循意出”是以写文章做比,谈造园之前要先确立该园的“静”“动”原则,然后做具体规划。作者重点介绍了“网师园”和“拙政园”,指出前者属于静观,后者则接近动观, 描写介绍得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 第3?4自然段谈我国园林讲究诗情画意,并且要达到虽然是由人设计建造的,但就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窗户的边框圈出的园中某个角落,就像是在一尺氏的画幅上画的从整株树上截取来的枝条;假山之中种的三五棵树,一丛竹子,是模拟画中常见的枯木竹石的意境。 第5自然段谈我国园林有仰观与俯观之别。强调景物的设置,往往与引导游人仰视或俯视有关。 第6?7自然段点出中国园林妙在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其中称以白皮松为主要特色的园了为“寒碧山庄”,是因为白皮松树皮片状脱落,露出白色内皮,给人以“寒”意;而它又是常绿乔木,溢关为“碧”,所以合称“寒碧”。 第8日然段写园林中的曲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指出随直曲折一下,能使游人左右顾盼皆景,信步其间便路程延长,趣味加深。 第9自然段写造园选地后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如圆明园、畅寄园、网师园等都各自代表了园林的各自风貌。 第10自然段谈我国园林像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讲究“意境二 第三部分(第11?16自然段):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及渊博的知识。 本文的语言多种多样: (1)以说明为主,适当进行描写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中国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为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 (2)语言准确简练,耐人寻味,对突出中国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