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作者】刘毓临

【作者简介】刘毓临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理论学刊》编辑部

关于适度及最佳适度的问题,曾有过很多讨论,但始终未能将其提升到唯物辩证法基本方法论原则的高度加以检讨,本文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求教于各位大家。

关于哲学意义上的度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孔子说:过犹不及和德谟克里特的这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所言都涉及到了哲学上的度。

所谓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而质和量是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每一种事物的质,都有无限多量的等级,例如,物体的软和硬,颜色的深或浅,生命的长和短等等,这些各不相同的规定,是可以衡量和认识的。认识事物要从事物的质和量全面考察,认识事物的质,则必须从认识事物的量开始,因为不首先了解事物的数量,也就无法去认识事物的质。科学的发展,也使研究事物数量的科学数学,得到迅猛的发展。现在,不同学科的专家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一门学科不能成功地运用数学,则无法说明它是科学的,完整的。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社会科学也是同样,很多规律和原则,单从概念的逻辑推导证明是远远不够的,观点、结论的判断,须有较为明晰的数学方法去演译、说明和论证。

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度是有质的限量。唯物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界限说赋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为度是一定的客观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规定性的数量区域。即:限度、幅度、范围等,是客观事物的质相统一时的限量。

事物是发展的,而度却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变化的过程是阶段性的,是主体能够逐步认识的,度只是事物存在的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规定,那么在这个存在中,状态、效果、满意程度怎样,则是更有意义,更值得研究的。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哲学意义上的度,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到适度、最佳适度等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上去。

必须明确区分适度及最佳适度的内涵

适度是指事物质和量达到和谐统一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我们常把适度简单理解为适合于事物存在的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任何一个存在着的事物都有自己之所以能存在的度,但这个度并不表示事物的质和量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另外,适度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判断,作为价值判断有时是和事实判断的适度统一的,有时并不统一。在有些情况下,就事物自身说,也许并不是和谐统一,但主体从自身某种需要出发所肯定和认同的也许正是这种不和谐状态。

有些论者认为,我国人口数量的适度是不超过十二亿,最大承载量是十六亿。根据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计算,百年后,全国人口相对保持

在6.5亿至7亿之间最为适宜。这是依据我国四十多年来和百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了未来一百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能够达到的速度和水平后所提出的最佳适度人口数量。这一最佳适度人口数量是一个确切无误的事实判断,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判断。说它是事实判断,是因为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数学计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有根据的科学推断,是客观的、唯物的,它将成为一个既定的目标和结果,需要人们为此从现在起,作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说它是价值判断,是因为,人们作为社会主体,对客观的发展变化及主体自身的需要和设计有一个最高最大或最佳满意原则;也就是说,从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来说,要看客体对主体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效果如何,只要是最大正效应,就是最有价值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加美好。在一个开放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价值判断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失去最大正效应,最佳原则的限定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将会陷入困惑和混乱,社会的无序将会使其性质由许多超最佳适度、超适度的量的结果,最终冲破度的零界点,走向它的反面。

适度是属于度的一个范围,超适度并不等于超度,但超度却一定超适度,度的范围是一个最后的界定,有了度才可能有适度,有适度就必定有度。

进一步分析适度,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基本适度和最佳适度两种状态。

华罗庚在介绍统筹法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一个焦渴的人要沏茶喝,常有三种可用的方法: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共用16分钟。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等待水开了泡茶喝,需要20分钟。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凉水烧水,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泡茶喝。共需20分钟。

他问那种方法最能节省时间,最能及时解渴?显然,这种优选统筹法实际上就是寻求最佳办事效率。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佳结果,最佳状态,最佳效率问题,那么,从理论上讲,就必定有一个可遵循的最佳适度。不过有时,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能否追求最佳适度是主体自身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表现。

笔者认为:最佳适度就是事物质与量达到最佳和谐统一时的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这个数量便是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产实践的需要,达到理想效果的量,这个量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等层次侧面的限定和幅度在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内是一个较小的范围,它不难统计推算,但却很难准确把握和顺利达到,它叫最佳适度的量,如前面提到的最佳适度人口数量即是。

当然,最佳适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需要。另外,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调控也会加强,对最佳适度会有新的认识和要求。

若把度、适度、最佳适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形式逻辑中的欧拉图表示:它们则同处一个同心圆,中心是最佳适度,其外层是适度,再外层是度,它们之间是蕴涵和被蕴涵的关系。

这样,就可以明确:度是事物和量统一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划清界限、物极必反、丁是丁,卯是卯、非此即彼等都是对度而言的。适度是事物质和量达到和谐统一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基本适应等就是适度原则的要求,最佳适度是事物质和量达到最佳和谐统一程度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天衣无缝便是针对它所说的。

最佳适度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原则就是根据主体需要、认识、选择、控制、创造客体的质的数量区域,范围界限,顺序间隔而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的原则。

在实践活动中,遵循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不仅要求人们明确度、适度、最佳适度等一系列概念的内涵,而且还要求人们要有客观观念和规律意识,使主观的愿望、热情及意志同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客体是发挥主体能动性是否达到适度,最佳适度的客观制约,超越和达不到客观事物的适度,最佳适度都不好。经济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慢越好,只有在综合协调平衡基础上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是最好的。对客观事物除了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外,还要从静态的空间、范围、界限,动态的变化顺序存在状态,效果程度,及客观事物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多种关系,常量与变量的关系,一事物与不同主体间的关系,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不同关系

等等,把握一定质的规定范围之中不同阶段、不同主体、不同情况、不同关系等对量的不同要求,从而进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行动,把握有利时机,处于积极主动。

(一)最佳适度原则与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样,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联系和发展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大大开拓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领域,也使辩证法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行动的哲学,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联系和发展也是辩证的,可分析的。

1、联系有最佳联系,发展有最佳发展。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这一认识,推动科学到从个别部分和整体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联系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的基础;而系统的发展与系统联系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及系统对外环境的适应、利用、把握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系统联系与发展的统一,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有更进一步的规律可循的。

这里,可提出问题:对系统联系及发展的可操作性如何认识和判断?

祖国医学是典型的系统联系论,它以望、闻、问、切为辅,不注重最后的诊疗,而强调人体系统联系,人与自然系统联系的最佳适度。它注重日常的调理,人体因循环的最佳状态,人体与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地理条件、文化氛围、家

庭情绪、季节气候、风土人情、心理积淀、性格爱好等等的最佳联系程度;随时调整各种联系的不佳状态,以期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学的方法就是遵循最佳适度的原则,使各种联系处于最佳的状态;比较西医而言,这一调整联系的治疗思想更积极,更主动。推而广之,认识和判断系统联系着的事物的最佳状态是积极可行的。

辩证地理解发展,其实质是作为一种主导性的肯定价值判断选择趋向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发展的同时,也有损毁,这不单纯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发展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在判断选择发展的趋向时,没有找到最佳的发展途径所为。

发展的同时,代价问题越来越不可回避。如,核能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足以把目前人类毁灭20次的核武器,此外地球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面积缩小等,表面上看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因此,我们说,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代价对人的反馈作用在增大,发展的最佳适度不得不引人思考、重视,目前理论界广泛讨论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

所以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但联系有最佳适度的联系,发展也有最佳适度的发展,长期以来,忽略最佳适度原则,只强调联系和发展,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传统教科书中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的研究大都着重从一般本质的角度谈论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代价和最佳适度的角度对社会整体发展作出新的解释,则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运动状态和具体方式、方法方面研究社会发展,有助于提醒人们在关注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代价的客观存在,最佳适度原则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可遵循性,以建立新的研究方式,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2、质、量、度更是存在最佳适度问题。事物的质和量是限定度的两个方面,只有最佳适度的量才可能有最佳状态的质,从而才有最佳适度的结果,度的衡量不是单一的,是取自于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质是绝对的,超越关节点,零界线就是适度,就是一事物变成他事物的质的飞跃和改变。

在一定的度中,在保持事物最佳质的努力过程中,对相对自由的量的认识和把握,是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实践,忽略这种实践,就会使客观事物的系统联系,辩证发展走向人类主体需要的反面。传统教课书中,只讲质和量辩证统一。即:质是由量来规定的,在关节点-4℃至100℃水温的范围内,量的变化是单向的,必然的这种解释,抛弃了人作为主体对不同水温的不同需求。仿佛人共同的需求是要么吃冰,要么喝开水。这就把主体性淹没在客观规律的汪洋大海之中,人类主体对一客观事物质的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不同需求,才是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才是真正辩证的质量互变;这里的互变就有了最佳适度的思想,因为变是为走向最佳状态的质服务的;在实践中,没有最佳适度的方向和目的,是盲目的危险的。

3、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有最佳适度的问题。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些矛盾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要善于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

首先,对主要矛盾的认识要有一个最佳适度原则,即:矛盾群体本身的质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从该事物质的一定方面去考察和确定其中的主要矛盾,而不能笼统地(离开事物一定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确定哪种矛盾是主要的。要最佳适度

地把握主要矛盾质的界定范围,最佳适度地了解该矛盾的时间前提,实践前提,只有这样,最佳适度原则可以避免主体在矛盾认识过程中的片面性和简单化。

其次,认识主要矛盾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地解决它,毛泽东曾形象地把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比喻为纲举目张他还说过: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办法才能解决。所以,笔者认为;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就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最佳适度的经济方法原则,团结

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在思想政治上矛盾的最佳适度的民主方法原则。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运用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得以协调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能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互谅互让,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另一方面,可以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最佳途径,在发展中减少代价,减少失误。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水平的普遍落后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方案;只有搞好经济,搞好人民生活,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就会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到下个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民主、法制、环境、资源、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进入最佳适度的发展时期。所以,最佳适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协调、合谐,难点就是在动态实践中,保持和趋向最佳质的条件下的对量的积极调整。

4、事物的肯定

否定之否定中也存在最佳适度的问题。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也有最佳适度的问题,它在更深层次、更多阶段上,体现了联系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在接受否定之否定规律检验时的本质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转化使事物进到更高一级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过程。最佳适度原则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每一周期在同一层次上的空间表现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度,(即:保持事物存在质的量的规定性。)每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旧事物的度让位于新事物的度,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质的变化和飞跃;但无论是旧事物的度还是新事物的度,总归都有一个最佳适度的区域,如若等同或趋向这个区域,事物就保持最佳状态,得到最佳结果,反之,就走向超适度,最终超度,达到质度,从一个肯定否定之否定走向另一个肯定

否定之否定。

最佳适度原则还能说明事物在复杂的系统中,从无序到有序,从肯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较为详实的运动过程。肯定阶段是限定和规范事物的过程,不能夸大肯定,美化事物,看不到错误、缺点和不足。否定阶段是调整的阶段,这一阶段,被排斥的东西多,但不能全盘否定要实事求是。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建立了新的平衡,扬弃是主要任务,如何做到最佳适度的扬弃是关键,就是说要恰当地一分为二寻找最佳的黄金分割点。

(二)最佳适度原则不仅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而且是有效行动的最佳方法论原则。

1、哲学的本性和功能对最佳适度原则的呼唤。回顾哲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无论中外,无论古今,哲学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超越时代综合学科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思维,人的行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从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到世界为何如此?的认识论;再从人到底需要什么?的价值论,到今天人是什么?人要如何?的主体论,哲学的本性和功能主要已成为:向人们提供如何才能正确把握主体,客体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规律。换句话说:哲学所要执行的任务就是要启示于人们在行动中如何掌握若干方法论的东西,即,启发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地进行思维,如何把握推动过程中的最有利的时机。

唯物辩证法,它最大的功能是要告诉人们在确立世界观之后,用怎样的方法论原则才能使主体的需要在实践中达到最满意的程度,使主体的行为取得最佳的效果。

可是,人们如何实践?如何在实践中使主观和客观真正或最大限度地相符合?如何使理论正确地运用于实际工作?解决这些问题,则更需要将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原则上升为指导人们行为、需求的方法论原则。从社会主体的真正存在意义上讲,确立和掌握行为,需求的方法论原则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更具有现实意义。

2、通过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最佳适度的量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关于事物客体确定性的决定论已经受到冲击,而代之以新的非确定性的统计论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微观世界,如用一个粒子去打击另一个粒子,是无法预测其过程和结果的,对它的计算方法不再是决定论的方法,而是一个统计命中率的过程。同样,在宏观世界,大型系统工程的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动荡不定的世界格局,人与自然的谐调发展等等,许多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不能用决定论来断言的;只能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掌握足够多的统计数据和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算,得到一个精确或较精确的事物保持质的量的范围。

只有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有效地使事物的质在实践中达到最好的状态,而这个量还要通过实践不断的调整。

所以说,本文中阐述的最佳适度、适度,都是度这个确定性范围中,既确定又不确定的量的范围。只是,事物在最佳适度状态时,这个量的范围变小,更精确一些。确定性的决定论和非确定性的统计论一旦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弥补了各自的偏面和不足,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思想的。

3、最佳适度原则是有效行动的最佳方法论原则。最佳适度原则通过上述分析,无疑是一个需要人们尽快掌握的,指导主体行为,需求的方法论原则。怎样做到最佳适度从主体性的角度看,应该从认识和解决好这样三个基本点:主体的需要要有最佳适度;主体对自己能力的估量要最佳适度;主体的行为方法采取要最佳适度,这样看来,与其说它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在新的条件下,主体价值的实现生存水平的逐步提高都在呼唤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的被重视,被应用。同时,最佳适度原则告诉我们:事物客体的存在本身是确定的,但存在方式又是多样的,有时是线性存在方式,有时是非线性存在方式。事物客体保持质和量最佳和谐统一时有确定的范围,但这个范围随着千差万

别、纷繁复杂的事物的动态发展,极易变动,从而又会导致不和谐状态的发生。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等是针对怎样应用最佳适度原则来讲的。最佳适度原则的应用对单个主体来讲是灵活多样、变动不居的。对整个社会主体讲是受到各方面条件、因素影响的。

(三)最佳适度原则是学习唯物辩证法所要掌握的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一切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是最终要表现在最佳的行为后果上。

学习辩证法,就是要掌握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以求最佳的行为后果。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思维的方法论原则,即: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和指导人们行为,需求的方法论原则,即最佳适度原则是互不矛盾,相辅相成的,认识和思维的正确方法一旦确立,把握行为、需求效果的方法就不可回避。如若从总体上预先想做到对事物的发展效果、程度、结果胸中有数,就必须具有驾驭最佳适度方法论原则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最好处着想,往最坏处打算,努力的最终目的和状态,才有可能即使达不到最佳,也是退一步的良好。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一方面要求人们认识到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与主体的主观愿望,努力、奋斗是有关系的,但这一关系要遵从整体性的要求,只有人的存在,才使大自然的一切充满意义,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社会制度、法律手段等,都是在这个整体中运作的,在这时,最佳的选择就具有了层次性和相对性;如何使这一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整体利益,最佳适度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满意的选择,即:权衡利弊之后所选的中间状态

利较大而害较小的状态。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主体的愿望,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可控性,因为人类在有目的的自觉实践活动中,对预期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这些实践活动无一不是人为的系统,不仅带有明确的性质、目的、任务,而且是可以有效加以控制的。

总之,最佳适度的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长期以往,顾此失彼的代价和后果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经验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尤其在当前,最佳适度原则,对我们面临的全方位的改革进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更有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最佳适度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未象现在这般引人注目。它不仅要贯彻于改革的总体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在它的各个系统,各个侧面和各个要素之中,并由各个系统、侧面和要系的最佳适度达到总体的最佳适度。可以这样说:只有把最佳适度原则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活动,使我们的事业和一切行为、需求达到最佳的效果、状态和程度。

【责任编辑】赵德兴

本文档由:文档精灵(https://www.doczj.com/doc/1b15547903.html,/hechaoscut) 编辑和上传.

若不是原文档可能不能复制和编辑,所以下载的时候要小心。感谢您的阅读.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答题方法(上)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答题方法(上)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说课材料

精品文档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正如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精品文档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 理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两极世界理论认为,构成存在的联系具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件,即存在的外部联系、外内联系、内部联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更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 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 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 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 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错误。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 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 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 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 看冋题。 无论是自然 上帝创世说”。 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本文对于基础的规律知识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考生准确答题拿分的关键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最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 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单元基本结构: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形而上学对立孤立静止片面联系发展 ( 全面 ) 矛盾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实质趋势状态含义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主次方面孤立静止片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培养怀疑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思维方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单元知识网络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唯物辩证法主要原理及其方法论辩证的联系观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 1 、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 、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辩证的发展观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 1 、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重视量的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矛盾的观点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矛盾分析的方法 1 、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 、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方法(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5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①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普遍性(共性)(个性)特殊性辨证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 1 、辩证的否定观( 1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 )既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 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 2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 、创新的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分歧之一分歧之二分歧之三根本观点根本分歧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承认矛盾……否认矛盾……【辨析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②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矛盾。③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需求分析方法论

需求分析方法论 原则上,需求分析阶段IT中心应尊重需求方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分析能力;在具体的任务开展上,以不干扰需求方的自主权为主,除非在项目过程中发现需求方的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分析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IT中心必须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分析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坚持吸收、同化、贯彻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而项目的整体风险往往表现在需求分析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用户不习惯或不愿意去用应用管理软件。作为IT中心,必须提醒需求方重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需求调研,同时IT 中心也应深入具体的需求调研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和方向,才能在将来的功能界定、实施上有发言权。 一、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不象侦探推理那样需从蛛丝马迹着手,而是应该先了解宏观的问题,再了解细节的问题。 一个应用软件系统(记为S)的涉及面可能很广,可以按不同的问题域(记为D)分类,每个问题域对应于一个软件子系统。 S={D1,D2,D3,…Dn} 问题域Di由若干个问题(记为P)组成,每个问题对应于子系统中的一个软构件。 Di={P1,P2,P3,…Pm} 问题Pj有若干个行为(或功能,记为F),每个行为对应于软构件中的实现接口。 Pj={F1,F2,F3,…Fk} 需求说明书应该对于那些只想了解宏观需求的领导,和需要了解细节的技术人员都合适。在写需求说明书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双方(IT中心、需求方)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2、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二、重点监控需求分析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和行业覆盖的广阔性,以及需求分析的高风险性,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需求分析又的的确确难做。其原因基本是由于以下情况造成的。 1、用户说不清楚需求 有些用户对需求只有朦胧的感觉,当然说不清楚具体的需求。例如总部各部门及各地的很多店铺在进行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建设时,需求方的办公人员大多缺乏IT系统建设方面的专家和知识。此时,用户就会要求IT中心系统分析人员替他们设想需求。项目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项目未来建设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对项目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变更。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一个软件的需求改动少于三次的!所以必须接受“需求会变动”这个事实,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以便在系统选型及实施时,将软件的核心建筑在稳定的需求上,同时留出变更空间。IT中心在需求分析的功能界定上担任一个中间、公平、公正的角色,所以也必须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准备中来,以便协助需求方来界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系统功能界限。 3、IT中心分析人员或用户理解有误 系统分析人员不可能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行业方面的专家。用户表达的需求,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最佳适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 【作者】刘毓临 【作者简介】刘毓临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理论学刊》编辑部 关于适度及最佳适度的问题,曾有过很多讨论,但始终未能将其提升到唯物辩证法基本方法论原则的高度加以检讨,本文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求教于各位大家。 关于哲学意义上的度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孔子说:过犹不及和德谟克里特的这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所言都涉及到了哲学上的度。 所谓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而质和量是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每一种事物的质,都有无限多量的等级,例如,物体的软和硬,颜色的深或浅,生命的长和短等等,这些各不相同的规定,是可以衡量和认识的。认识事物要从事物的质和量全面考察,认识事物的质,则必须从认识事物的量开始,因为不首先了解事物的数量,也就无法去认识事物的质。科学的发展,也使研究事物数量的科学数学,得到迅猛的发展。现在,不同学科的专家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一门学科不能成功地运用数学,则无法说明它是科学的,完整的。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社会科学也是同样,很多规律和原则,单从概念的逻辑推导证明是远远不够的,观点、结论的判断,须有较为明晰的数学方法去演译、说明和论证。 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度是有质的限量。唯物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界限说赋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为度是一定的客观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规定性的数量区域。即:限度、幅度、范围等,是客观事物的质相统一时的限量。 事物是发展的,而度却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变化的过程是阶段性的,是主体能够逐步认识的,度只是事物存在的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规定,那么在这个存在中,状态、效果、满意程度怎样,则是更有意义,更值得研究的。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哲学意义上的度,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到适度、最佳适度等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上去。 必须明确区分适度及最佳适度的内涵 适度是指事物质和量达到和谐统一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我们常把适度简单理解为适合于事物存在的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任何一个存在着的事物都有自己之所以能存在的度,但这个度并不表示事物的质和量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另外,适度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判断,作为价值判断有时是和事实判断的适度统一的,有时并不统一。在有些情况下,就事物自身说,也许并不是和谐统一,但主体从自身某种需要出发所肯定和认同的也许正是这种不和谐状态。 有些论者认为,我国人口数量的适度是不超过十二亿,最大承载量是十六亿。根据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计算,百年后,全国人口相对保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正如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的原理及方法论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5、强调整体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6、强调部分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系统观的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 〖原理内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热点】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一测冲刺一轮小复习之-----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第一部分:原理内容及其典型例题分析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并非任何事物都存在联系,具体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联系客观性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典型例题分析:(2011·天津)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11分)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④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典型例题分析:(2011·安徽)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二: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①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企业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6、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表现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8、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