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字音字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胶鬲:gé管夷吾 :yí wú

百里奚:xī行拂乱其所为:fú曾益其所不能:zēng 拂士:bì

二、节奏停顿

三、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指国内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所以动.心忍.

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四、翻译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二)全文翻译

五、理解填空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

..耳:不丢掉。何加:有什么益处..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4、贤者能勿丧

5、蹴.尔而与之:践踏,助词。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

..焉:有什么益处8、妻妾之奉.:侍奉。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13、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5、万种则:丰厚的俸禄,表假设。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译为:如果你轻蔑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为: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

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1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 (道理) 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 (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6、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让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和自己的话作答。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自己的话: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0.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自己的话: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编著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部编八上《孟子二章》知识点最新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翻译(加粗划横线的部分重点掌握)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要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quǎn)傅.说(yua)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动心忍.(ran)性衡.(h?ng)于虑 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 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4、兵革 ..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14、空乏 ..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孟子二章(注音)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t i ān s h í不如b ùr ú地利d ìl ì,地利d ìl ì不如b ùr ú人和r én h é。 三s ān 里l ǐ之z h ī城chéng ,七q ī里l ǐ之z h ī郭g u ō,环huán 而ér 攻gōng 之z h ī而ér 不胜búshèng 。夫f ū环huán 而ér 攻gōng 之z h ī,必b ì有y ǒu 得d é天时t i ān s h í者z h ě矣y ǐ,然而r án ér 不胜búshèng 者z h ě,是s h ì天时t i ān s h í不如b ùr ú地利d ìl ì也y ě。 城chéng 非f ēi 不b ù高g āo 也y ě,池c h í非f ēi 不b ù深shēn 也y ě,兵革b īn g g é非f ēi 不b ù坚j i ān 利l ì也y ě,米m ǐ粟s ù非f ēi 不b ù多d u ō也y ě,委w ěi 而ér 去q ù之z h ī,是s h ì地d ì利l ì不b ù如r ú人r én 和h é也y ě。 故g ù曰y u ē,域y ù民m ín 不b ù以y ǐ封疆fēngjiāng 之z h ī界j i è,固g ù国g u ó不b ù以y ǐ山shān 溪x ī之z h ī险xiǎn ,威w ēi 天下t i ān x i à不b ù以y ǐ兵革b īn g g é之z h ī利l ì。得道d éd ào 者z h ě多d u ō助z h ù,失s h ī道d ào 者z h ě寡g u ǎ助z h ù。寡g u ǎ助z h ù之至z h īz h ì,亲戚q īn q i 畔p àn 之z h ī。多d u ō助z h ù之至z h īz h ì ,天下t i ān x i à顺shùn 之z h ī。以y ǐ天下t i ān x i à之z h ī所s u ǒ顺shùn ,攻gōng 亲q īn 戚q i 之z h ī所s u ǒ畔p àn ,故g ù君j ūn 子z ǐ有y ǒu 不b ù战zhàn ,战zhàn 必b ì胜shèng 矣y ǐ。

孟子二章重点词、句翻译

作业要求: 1、在这页纸的背面默写原文,要求写清题目、作者、朝代。 2、所有内容均要求默写,判、改后上交,必须有判卷人签字,自己判的写“自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词 1、三里之城.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 5、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 7、委.而去.之 8、域.民 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11、天下顺.之 二、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词 1、舜发.于畎亩 ..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天将降大任. 4、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 ..其所为 ..其身7、行拂乱 8、曾益 ..其所不能9、人恒.过10、衡.于虑11、而后作. 12、征.于色13、而后喻.14、入.则无法家拂.士 15、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字音字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胶鬲:gé管夷吾 :yí wú 百里奚:xī行拂乱其所为:fú曾益其所不能:zēng 拂士:bì 二、节奏停顿 三、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指国内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所以动.心忍. 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四、翻译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1 2

3 4

学习研讨答案: 5.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6.“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精读精炼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学习研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校本作业答案: 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A 3、(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二、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三、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四、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意思相近即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5 6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课时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 ..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曾.益其所不能曾()(2)臣闻.求木之长者闻()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孟子二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孟子及门人弟子所作,_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__,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 2.重点字解释。 天时:地利: 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池非不深也池: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坚利: 委而去之委: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失道者寡助失道者: 寡助之至寡:之:至: 亲戚畔之畔:天下顺之顺: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是: 必先苦其心志苦:劳其筋骨劳: 饿其体肤饿: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为: 所以动心忍性动:忍: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拂: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句子翻译。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译: ⑧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 ⑩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 4.课文理解。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答: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答:

部编版初中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词句过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 /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 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一、第一段7 1、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文章中孟子要阐明“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为什么从鱼和熊掌谈起? 作者从鱼和熊掌谈起是为了设喻以阐明“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 “不为苟得”是因为知道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患有所不辟”是因为知道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4、第一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作用? 表明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要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从“鱼”和“熊掌”说起,是为了以此为喻,引出对“生”和“义”的取舍,表明“舍生取义”的观点。 5、第一段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并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苟得”“不辟患”,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用也”“何不为也”,这是反面论述。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句中,“甚于生者”是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7、作者在第一段中把“生”和“义”作对比论证,有何作用?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二、2、3段 1、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 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棒禄时也要讲“礼义”)。 2、第3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3、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2、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舍生取义举例对比 4、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联系全文,句①中不受的是一箪食,一豆羹,“为之”指接受万钟。 (2)与句②中“本心”同义的词语是是心,指舍生取义的思想。 (3)说说句②中“是”指代的内容是什么?那么什么做法能称之为不失其本心? ①放弃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②能够舍生取义,保持礼义廉耻之心。 三、整体把握 1、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 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贫贱不能移 3、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两例并说明是怎样运用的。 用了比喻论证,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则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与贪利忘义对比。 4、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 用鱼与熊掌来设喻,推出结论,进而表明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1段作者一口气举了六个例子,说说这六个人物人生轨迹的共性是什么? 均来自生活的底层;经历了困难的磨练;被提拔而有重大作为。 2、第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采用这种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用排比的句式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句式整齐,增强语势,意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