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讲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讲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讲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讲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

思考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华兴会的会长是(C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黄兴

D.孙中山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黎元洪

D.黄兴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 C )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4.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C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5. 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运动是( B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6.辛亥革命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斗争尤为激烈的省份是( D )

A.广东

B.湖北

C.湖南

D.四川

7.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至日本,于1914年7月,在东京正式成立(C )

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同盟会

8.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的是( B ) A.汤化龙 B.黎元洪

C.焦达峰

D.孙中山

9.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指(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1.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北洋军阀头领是(B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作霖

D.段琪瑞

12.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 A )

A.皇族内阁

B.影子内阁

C.贵族内阁

D.立宪内阁

13.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在

( C )

A.香港

B.广州

C.东京

D.檀香山

14.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事件是(D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战争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15.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末。其中,章炳麟的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著作是( B )

A.《革命军》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猛回头》 D.《警世钟》

16. 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文章是( D )

A.《猛回头》 B.《革命军》

C.《警世钟》 D.《民报》发刊词

17.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是( C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8.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 D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9.标志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

( C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皇族内阁解散

20.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是(C )

A.光复会 B.同盟会 C.兴中会 D.华兴会

2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22.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23. 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 B )

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24.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B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25.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其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C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6.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国人对待自己革命的态度,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人们对待孙中山倡导的革命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有了极大增强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人们认识到农民阶级领导的斗争不能取得胜利

D.资产阶级改革未能成功

27.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个团体是( C )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28.盛赞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并驳斥康有为中国“公理未明”、“民智未开”,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观点的是( D )

A.孙中山

B.黄兴

C.邹容

D.章炳麟

29.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因为它( D )

A.成立最早

B.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组织

30.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三大主义,并将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然而,在

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导火线 1839年6月,道光帝派钦差大臣_______领导虎门销烟。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三)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 进程: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结束: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主要人物:道光、林则徐、琦善、海龄 (四)《南京条约》(熟记)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各种货物的税率比以前有多增加,但是,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也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利了。 例题: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历史说课稿万能模板

历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根据本课内容。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本主专题第几节,只要内容是什么,上承XXXX 下启XXXX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高中历史要面向高考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认识。了解,认识。 考纲要求:XXXXXXXX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了解--。培养历史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1、引导学生课前学生预习,搜集信息,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史资料,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3、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 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重难点为) 重点难点: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 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 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 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我 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 主,结合史料分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 学习与掌握。 (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问 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 题能力等得到同步提高。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较抽象且学生知识储备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讲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 思考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华兴会的会长是(C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黄兴 D.孙中山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黎元洪 D.黄兴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 C )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4.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C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5. 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运动是( B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6.辛亥革命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斗争尤为激烈的省份是( D ) A.广东 B.湖北

C.湖南 D.四川 7.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至日本,于1914年7月,在东京正式成立(C ) 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同盟会 8.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的是( B ) A.汤化龙 B.黎元洪 C.焦达峰 D.孙中山 9.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指(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概述近代前期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能够熟练说出三大条约及其影响。 2、通过对三大条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说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复习归纳类似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难点: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和认识;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导入课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 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我们把《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归纳为一条线索,两个方面,三大条约,四次侵略战争,五篇课文,进行记忆。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一、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强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本国的剩余工业产品并从海外市场取得工 业原料。 展出《虎门销烟》、《圆明园残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四幅图片,引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以上四幅图片,从根本原因、侵略国、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顾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 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太平天国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第三章医院急诊科管理

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急诊科的任务 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 (一)急诊:急诊科要求24小时随时应诊,急诊护士负责接收、预检分诊、参与诊治和护理就诊的病人,随时接收院外转来的伤病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后续救治. (二)急救:急诊护士应与医师密切配合,对重病人或伤员,及时、有效的抢救,必要时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手术抢救生命. (三)培训 (四)科研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一)基础设置 急诊科的设置主要为预检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治疗室、清创缝合室、重症监护室、观察室、隔离室8个部门。 (二)辅助设置与布局 辅助科室包括急诊挂号室、收费室、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也应在急诊区域内。 (三)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即急救生命绿色安全通道,是指对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1.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范围:原则上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预见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病人均应纳入急救绿色通道。 2。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

(1)方便有效的通讯设备 (2)急救绿色通道的就诊流程图 (3)急救绿色通道的醒目标志 (4)急救绿色通道的医疗设备:可移动推车和床、可充电或带电池的输液泵、心电图机、多功能(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监护仪、吸引器、气管插管、除颤起搏设备、简易呼吸机等。 3.急救绿色通道的人员要求 4。急救绿色通道的相应制度 (1)首诊负责制是急诊科的工作制度之一。 首诊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并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或相关院领导,科主任和护士长应随叫随到,组织抢救工作。 首诊科室: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科室。 首诊医师: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师。 首诊医院: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院. 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或确系他科患者时,应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不得私自涂改科别,或让患者取预检分诊处改科别。凡是遇到多发伤、跨科疾病或诊断未明的伤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首先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如需要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向医教科(医务处)汇报,落实好接受医院后方可转院。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第3章计算机软件2(教案)讲课稿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简单回忆一下:计算机软件主要包含哪几部分?(答:程序、数据、文档)。程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目前,市面上的程序设计语言有成百上千种,大家所知道的有哪些呢? 新课讲授:

3.3 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 3.3.1 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1.机器语言 由0、1代码组成,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合。 特点:占用空间小、执行速度快,不易学习和修改 不同类型机器的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不同,通用性差。 2.汇编语言(符号语言) 用助记符代替机器语言中的指令和数据 特点:易修改,保持了速度快,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不同类型机器的汇编语言不同 3.高级语言 由贴近自然语言的“词”和“数学公式”组成 特点:易学、易读,易修改,通用性好,不依赖于机器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3.3.2 程序语言中的数据成分和控制成分 高级语言种类繁多,但是其基本成份都可归纳为四种: ●数据成分 ●运算成分 ●控制成分 ●传输成分 1.数据成分 数据作为程序操作的对象,具有名称、类型、作用域等特征。 使用前要对数据的这些特征加以说明。 数据名称由用户通过标识符命名,类型说明数据需占用存储单元的多少和存放形式,作用域说明数据可以使用的范围。

2.控制成分 控制成分提供一种基本框架,在此基本框架支持下,可以将数据和对数据的运算组合成程序。 (1) 顺序结构 用来表示一个操作(或语句)个操作开始,顺序执行,直至序列的最后一个操作。 (2) 条件选择结构 由一个条件(P)和两个供选择的操作A和B组成。 执行过程: 先计算条件表达式P的值, 如果P的值为真,则执行操作A; 否则执行操作B。 (3)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为程序描述重复计算过程提供控制手段,重复结构有多种形式,最基本的形式为while型重复结构。 3.3.3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 1.语言处理系统的作用: 把用非机器语言编写的各种程序变换成可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或最终的计算结果,或其他中间形式。 3.3.4 常用程序设计语言介绍 1、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总结同学们所知道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语言(讲述各语言的主要特点): FORTRAN语言 最早的一种高级语言 主要用于数值计算方面的程序设计语言。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精品教案

中国近代史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1858年《瑷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简答、论述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统治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清末“新政”实行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1.目的:(1)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2)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3)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4)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 2.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有:(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 三、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其纲领是什么?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四、简述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全国低价,按价收买,避免两级分化、贫富悬殊。 评价: 进步性:(1)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2)它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革命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因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争夺的旗帜,成为动员和鼓舞广大群众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力思想武器。 局限性:(1)主张民族主义,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2)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3)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办法。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1.1905年—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2.论战主要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3.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3)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六、怎么样评价南京临时政府? 1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得终结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华兴会得会长就是 (C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黄兴 D、孙中山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得著名人物就是( B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黎元洪 D、黄兴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得性质就是( C )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与国 D、小资产阶级得民主共与国 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得阶级基础就是( C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5、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得运动就是( B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6、辛亥革命前夕爆发得保路运动中,斗争尤为激烈得省份就是( D ) A、广东 B、湖北 C、湖南 D、四川 7、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至日本,于1914年7月,在东京正式成立(C ) 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同盟会 8、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得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得就是( B ) A、汤化龙 B、黎元洪 C、焦达峰 D、孙中山 9、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得全国性政党。同盟会得政治纲领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得内容就是指(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得焦点就是 ( A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与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得侵略 11、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得北洋军阀头领就是 (B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作霖 D、段琪瑞 12、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 A ) A、皇族内阁 B、影子内阁 C、贵族内阁 D、立宪内阁 13、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得成立就是在( C )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

授课教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当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6节 教学内容: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了。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总体把握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要钱、割地、杀人、抢货) 时间名称发动 国家 条约主要内容性质 1840.6 第一次 鸦片战 争 (;三 元里; 关天 培、陈 化成、 海龄)英国 (珠 江海 口广 东 中英《南京条约》 (1842.8.29)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1843.10) 中美《望厦条约》 1844.7; 中法《黄埔条约》 1844.10 1)中国割让香港 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 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 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 物的关税税率须 与英国协商。 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影 响:1)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给中国人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 式侵略和奴役中国 的恶例;2)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遭到破坏,一步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3)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的矛盾,演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主 要矛盾)、封建主义 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4)反侵略反封 建成为中国人民肩 负的两大历史任 务;5)中国的历史 进入了民族民主革 命时期。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太平 军,香 港工 人,台 湾人 民;史 荣椿、 乐善、 刘铭 传、冯 子材)英国 法国 1858英、法、美、俄《天 津条约》 1860英、法《北京条 约》、 中俄《1858瑷珲条约》、 1860中俄《北京条约》、 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 约记》、1881《改订伊利 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 书 1884中法《中法新约》 1887《中葡友好通商条 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 京 英法各800万两 白银 九龙半岛南段和 昂船洲 黑龙江以北60万 平方公里; 乌苏里江以东40 万平方公里; 西北44万平方公 里; 西北7万平方公 里; 永久管理澳门 1894 甲午战 争(左 宝贵、 邓世 昌、林 永升、 丁汝 昌、刘日本1895《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赎 辽费”3000万两 白银;威海卫守备 费150两白银,共 计23150万两白 银。辽东半岛、台 湾及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日俄战争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1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的水分 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 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3、人工降水的原理 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 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 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 要求: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 一、水相变化: (一)动态变化: 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 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 放热:L=600C/g 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 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 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 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 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 (二)水相变化的判据: 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 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 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 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 N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