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教案全集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统治的危机

3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

4鸦片战争的过程

5识记知识点: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二、德育目标

1. 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同清朝的封建统治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

2. 通过讲述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3. 鸦片战争中,中国处于反侵略正义的方面,清朝的腐败和落后是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它给人们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2. 在和学生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培养学生分析近代战争胜败原因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鸦片战争过程的挂图(隐去英军进攻路线),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制作形象反映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漫画投影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第一课,在导入语的设计上,要体现本节课兼有全书导入课功能的特点,并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鸦片战争的背影的分析,应抓住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过程,结合挂图,简要介绍即可;对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导入语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关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她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人类历史步及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地落在世界的后面。中国在步入近代的门槛时,重重的摔了一跤,之后又跌跌爬爬。中国,这个古代巨人到底怎么了?中国人在这百年多的时间时里,都在做什么?我们只有很好地去学习中国近代史,才能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投影显示

中国近代史(110年)

1840 1919 1949.10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投影显示后,要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介绍,为使学生最后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而提供最基本的框架。

三、新课学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应抓住教材?quot;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危机自然地而非生硬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关于经济危机,可设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封建社会晚期,应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3.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同时也是清朝统治的晚期。那么,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社会危机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通过学生思考,并阅读教材相关段落,得出结论:资本主义萌芽、占有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土地兼并三个答案。关于政治危机,按教材所述,将其概括为吏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矛盾尖锐四方面即可,不必一一展开。

对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点出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一客观形势后,应着重向学生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市场、原料的要求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着不能克服的矛盾,这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原因。

[英国的鸦片战争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资本和市场,其实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表现了鲜明的掠夺特征。中国,地在物博,人口众多,又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封建国家,这对英国资产阶级来说,无疑是一块"肥肉"。那么,英国是如何来实现其目的的呢?

长期以来,清政论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仅在广州一地对外通商。18世纪中叶以后,在广州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国家中,英国占首位。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外海上贸易的80%是中英双边贸易。从中英贸易的商品构成看,由英国输入的主要货物是呢绒、棉布,由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有很强的抵抗力。广大农民,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过关"晴事耕耘,雨事织绩"的生活他们以织助耕,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因此,中国市场的大门,不是英国商品所能轻易就打破的。相反,中国出口的茶叶、生丝却在西方很有销路。这样,中国在同英国的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不少外国商人来中国作买卖,却要带来大量的银元。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国贸易每年还保持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于是,对于英国资产阶级来说,事情全然相反了,他们要将中国变为其市场,但事实是英国即将要成为中国商品的市场,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资产阶级必须寻求新的特殊商品,他们找到了鸦片这种"商品"。从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关于鸦片输入对清朝统治的危害,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林则徐的奏折,然后概括出:1.军队战斗力下降;2.财政拮据,国库空虚。教师指出,这是林则徐站在封建统治的立场上,得出的两个结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危害:1.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进一步使百业萧条、市场萎缩,从而封建经济出现了严重危机。2.鸦片贩子行贿清朝官员,使吏治更加腐败。3.对人们的心灵和肉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中国人们强烈要求禁烟,并在封建营垒中引起了反响,林则徐、黄爵滋向道光帝上书,要求严禁鸦片。

关于中国的禁烟运动,向学生强调虎门销烟即可。

[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可提供一些资料,先让学生明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然后学生阅读教材相差段落,

再结合教师提供的挂图,使学生复述经过,教师再总结战争的两个阶段(1840.6--1841.4 --1842.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材没有这一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2. 教材最后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广大官兵坚决抵抗)

3.如果没有奕山、琦善之流,中国能不能击败远涉重洋而来的英国军队。

(能)

4.但是,中国失败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清政论的腐败)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做如下总结:从军事角度讲,英军除了具有武器装备上的先进性外,几乎没有别的优势。因而,中国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清政论的腐败,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武器的落后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与殖民地,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闭关下策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那么,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为什么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我们将在第一节课中进行详细的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第一节鸦片战争(1840.6--1842.8)

一、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自然经济=>×<=市场世界资本主义

土地集中

吏治、军备

政治

财政、矛盾

二、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

政治贸易--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6.3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蓄谋已久

1840.6--1841.1--1842.8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影响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

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并进而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1.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割让香港岛。这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香港岛被英国侵占后,很快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

(2) 赔款2100万银元。这不仅表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无耻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3)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准许英国在五口派驻领事。从此,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的门户大开。

(4)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与英国商定。这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为了议定开口通商后的关税税率和其他有关问题,1843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低关税率。《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了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为5%左右,即"值百抽五"的低税率,从而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2)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税》规定,凡是英国侨民只受英国领事的法律判决,不受居留国(中国)法律管辖。这就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自此以后,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都可享受。

(4)英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这就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美国对华贸易仅次于英国。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帮凶。《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又趁火打劫,派专使顾盛带领军舰,以武力威胁清政府于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望厦条约》除取得了《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之外的一切特权,还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quot;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1844年10月,法国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黄埔条约》又增加了法国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及坟地,中国还要予以保护的条款。此后(1846年2月),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天主教在雍正年间曾明令禁止),允许法国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外国传教士在大炮的保护下,随鸦片、商品源源侵入中国。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外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沿海港口航行,损害了中国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这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成为领土

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的国家。第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战后,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猛增,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手工棉纺织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手工业,小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这是几千年来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标志。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茶、丝生产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综上所述,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作业:P9 问答题二

(五)教后感: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点:

额尔金、葛罗、叶名琛、柏贵、占领委员会、火烧圆明园

3.沙俄侵占我国15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二、德育目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鸦片战争的继续。2.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西方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华权益,沙俄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这都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以火烧圆明园为主要体现,揭露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勤奋学习,并要加倍珍惜中华民族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用具体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思考、理解"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沙俄侵占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教具准备投影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有较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内容,又有相当的细节问题要给学生交待清楚,因而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英法发动战争的原因,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于战争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对于《天津条件》《北京条约》的主要及其危害的分析,可指导学生对照前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的分析进行相似处理,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强调清政论国家职能的变化;对于沙俄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可作为一个专题来处理。

基于以上设计,可将教材处理成以下五部分: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战争经过

3.《天津条件》《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二、导入语

提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打开中国大门,为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开辟市场)结果如何?(学生在回答战争的影响后,教师要重点强调《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的内容)那么,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呢?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第一、二段,然后得出结论,之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新课学习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其他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也在迅速进行,商品生产的激增,需要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南京条约》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以为很快就可以把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结果却事于愿违(其于刚才学生已阅读教材的相关段落,教师直接点出即可)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何呢?(这里,要让学生思考一、二分钟来回答,教师再做评论、总结)一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抗性,二是因为战后西方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生丝、茶叶的收入大多被抵销,无力再购卖外国的工业品,正如马克思所?quot;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但是欧美资产阶级决不会终止鸦片输入,他们的强盗逻辑是"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他们享受的权益太少",于是他们向中国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应该是英法等国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又一次外交尝试。但此时的清朝统治者依旧妄自尊大,昧于时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外产手段已经用过,鸦片走私也在肆无忌惮地进行,他们的商品正源源不断地运到各通商口岸,却远远没有达到其目的,剩下的,他们必然再次选择战争来解决问题。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英国很容易地找到了"亚罗"事件,于1856年10月发动了战争,法国随后借口"马神甫"事件,参予到这场战争中来。(在此要向学生讲明,这两个事件不能称为战争的导火线,只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不能象对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禁烟运动那样来认识问题)。

[战争经过]

对于战争经过,可要求学生跳过对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叙述,整体性地把握战争的全过程。之前,可提出问题:以前,我们将鸦片战争分为两个时期,那么,你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为几个时期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两个阶段,(1856-1858-1860),一种是三个阶段(1856-1857,1858,1859-1860),对于两种回答,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然后再选择其中一种来完成对具体历史事件、人物这些知识点的学习。

[《天津条件》《北京条约》]

首先要使学生注意《天津条约》的签订情况:第一,《天津条约》实际上是四个双边条约的简称;第二,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次序:俄--美--英--法。

关于两个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将其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概括为"公使驻京",然后要求学生概括剩余内容。

《天津条约》a.公使驻京b.增开十口c.舰船航行d.外人入内e.赔偿损失

《北京条约》f.增开天津g.割让九龙h.华工出国i.追加赔款

关于a项的影响:在现代国家关系中,一国使节驻于另一国的首都,并不意味着不平等,那时侵略者的意图,则是准备通过这条内容,以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的核心,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证明了这一点,因而,他们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北京的,具有侵略性,就连当时的咸丰皇帝也认为"让外国使者长驻北京无异于公开宣布清廷为外夷所监守"。

关于b. c. d. f项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内地,这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的门户大开,为列强侵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h项的影响:这实际上是西方列强在东方进行的奴隶贸易的合法化,大批华工作为"猪仔"被卖到海外。

对于e. i项的影响: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对于g项的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进一步破坏。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先让学生回忆有关中国古代史中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于中俄东段边界的规定,然后指出,长期以来,沙俄就对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存有侵略野心,而这种野心,在康熙皇帝时,由于中国的强大而受到了遏制。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这种野心又重新膨胀起来。之后依据教材所示表格及示意图,指导学生从空间位置上把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的时间里所侵占的中国北方领土,并向学生强调,这一目内容并不是全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后指出,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它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这一目主要是理性分析的内容,可让学生回顾鸦片对中国的影响,然后指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和前者相同,使学生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合理拓展来掌握新的知识分子。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即通过战争,清朝的国家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课堂总结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这次战争的后果之一是清政论开始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英法发动侵占战争

1.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亚罗"号事件

法"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856--1857 1858 1859 --1860

广州占领委员?天津天津--北京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天津条约》

a.公使驻京

b.增开十口

c.舰船航行

d.外人入内

e.赔款

《北京条约》

f.增开天津

g.割让九龙

h.华工出国

i.赔款

四、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领土主权被破坏中外反动者联合

2.经济:东南沿海--沿海各省--内地

商品、原料、劳动力

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过程赫德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状况

3.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掠夺原料,贩卖华工

4.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

二、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海关及关税在保护一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繁荣经济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过程,培养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线索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2.分析19世纪中期列强进行经济侵略的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的情况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首先使学生明确这一节是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情况。对于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过程,应着重让学生复述过程,教师分析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及低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可先总结总体情况,然后再分别讲解。

二、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通过战争,列强取得一系列侵华权益。那么,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60年代,西方国家是怎样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三、新课学习

[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对于这一问题的学习,教师可先激活学生关于现代国际贸易中,海关及关税在保护一国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西方列强的商品如果要以优势地位进入当时的中国市场,就必须首先打破清王朝的关税保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外国人控制中国的海关。另外,在中国历史步入近代后,由于中国自身经济的落后,海关税收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因而,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便可以从经济控制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过程,提示出让学生从《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看起,然后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总结、复述:

(过多的讲解是不必要的,一定要让学生复述)《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1853年列强攫取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夺取了其他通商口岸的海关管理权--60年代,英国人以控制海关总税务司一职的形式,操纵了中国海关。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工业品免受发达国家商品的冲击,经常征收百分之几百的关税,但那时的中国,而且是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国家操作中国海关管理权的情况下,却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因此,当时中国的海关及关税,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半殖民地的特征。它大大有利于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要向学生证明,低关税同样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

[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首先向学生指出,在鸦片战争后,除去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直到186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才第一次出现逆差,在1877年后,才年年出现对外贸易的入超。

关于鸦片输入问题,虽然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完全没有能力禁止,但鸦片贸易并没有合法化,而通过中国海关,合法地向中国输入鸦片,是在1858年以后的事情(不过,鸦片走私依然猖獗)。也就是说,在1865年之前,为了保证对华贸易的出超地位,西方还是更多地依靠鸦片走私。

关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情况,最后指出,到19世代50、60年代,泄

?br> [贩卖华工]

教师指出这种情况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存在,而在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这种活动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即可。

[早期的资本输出]

先向学生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方面,然后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两个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再进行本目内容的学习。

对于资本输出的产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西方资本家,把大量的货物运到中国来,并携有巨额资金要购买中国的商品和原料,你需要那些机构为你提供服务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有很多答案,接下来教师再自然而然地引入教材中所讲到的"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三种形式。接着,教师可提问"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呢?"此时,学生会很容易地答?quot;在中国建立工厂"这种形式。教师最后总结:要做这些事情,都需要进行投资,这就是资本输出。

另外,对于"洋行"和"银行"区别,尤其是对"洋行"的行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述。最后提出,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便开始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概括地讲,近代前期(1840--1919)以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为界,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不同的两个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在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课堂总结

本节讲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这是以武装入侵为前提的。每次侵略战争,列强的侵略势力也就要前进一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也就会随之加深。这是我们以后学习有关内容的一个基本思路。

板书设计

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鸦片战争--19世纪50、60年代)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840--1853--[1856--1860]--60年代

二、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鸦片走私倾销商品扩大原料

三、贩卖华工:非法--合法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洋行银行轮船公司工厂

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拜上帝教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经过(1851--1856)

《天朝田亩制度》

德育目标

1.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单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及《天朝田亩制度》,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斗争形势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太平天国运动整体时间概念。其次,要让学生带着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运动的性质去学习本课内容。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要围绕阶级矛盾去分析,而不要简单罗列课文条目;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全盛时期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自己掌握,特别要使学生形成空间认识;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要进行形象化的分析;对于拜上帝教,可作为农民运动的一种落后的思想武器和黄巾起义中的太平道相比较让学生掌握。

二、导入语

在中国历史步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各阶层对于风云突变的中国形势,必然产生反应。那么,面对清王朝的腐朽黑暗统治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所带来的新的灾难。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应如何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材分条列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三点原因,教师可围绕"阶级矛盾的激?quot;到统治阶级无法照常统治和被统治阶级无法照常生存便会发生大的社会动荡这一思路做理性说明。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战争,因而,很自然的导致其发生的阶级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那么,矛盾的双方情况的分析便成为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师可做如下分析:

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在此表现为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被统治阶级无法生存在此表现为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大大加重了原本已非常沉重的封建剥削,同时农民又面临着大小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另一层剥削。有的同学可能提出土地兼并这一原因,教师应给予鼓励。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破产。关于自然灾害严重这一点,可向学生讲明即使没有这一原因,也

将或早或迟地发生农民起义。

投影显示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首先,对于洪秀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体现农民阶级特点的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人物,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为节省时间,用投影显示更好)其在金田起义之前的生活经历。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1814年11月1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入学,至16岁因家贫轰学。十年间,他熟读?quot;四书""五经"和其他文史书籍。辍学后,在家助父史务农。18岁起受聘在本村和附近乡村任塾师。从16岁到31岁止,他多次参加科学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他的家境和经历使其对贫苦农民的疾苦有切身体会,对当时社会的腐败有较多感受。广东一带在鸦片战争前后接触外国资本主义最早,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也最激烈,这又使洪秀全有机会较早地接触西方事务能强烈地感受人民群众的斗争情绪。1836年,洪秀全在广州参加考试时得到的一本名为《劝世良言》的基督教的布道书。他当时正忙于应试,只略作翻阅,便漫不经心地装进书箱,带回家乡。1837年,洪秀全又赴广州应试,再次落第。在愤恨和苦闷中,他回家后大病一场,历时40天。在病中他神情恍忽,梦幻缠绕,梦见自己来到天上,有一位金发皂袍的老人,向他提出妖魔惑世,并给他一把剑,要他去除魔斩妖,等等。因此,他在梦中经常大叫"斩妖!斩妖!"在室内奔走跳妖。这些情形,应该是他在一年前翻阅《劝世良言》留一目的地片断印象的再现。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赴广州应试,又是名落孙山。这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高昂的抗英和反清气氛。时代的召唤,加上屡次考试未中的悲愤,终于使洪秀全抛弃了科举仕途的想法,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以上这段话,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洪秀全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教师必须向学生同时提出,洪秀全个人的不得志使他走上一条叛逆者的道路,并创立了拜上帝教来进行宣传他的反清思想,而他的思想和行为恰恰符合当时人们的反清要求,因而成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从而避免学生走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对于拜上帝教,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并不是基督教俘掳了洪秀全,更不能以为它激起了农民的反抗,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的斗争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根据前面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就要爆发,但是原有的可以供农民斗争的组织形式和口号旗帜,并不能满足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需要。那么,这一任务就是由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来完成的。作为发动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必然要符合农民的要求,并能为农民所接受。既然中国的神不能将农民救出苦海,那么,农民便造反了洪秀全为他们引入?quot;皇上帝",对于接受了千年以上儒家思想教化的中国农民,熟读四书、五经的洪秀全合理自然地把大同思想写进了他的教义中,生活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中的中国农民,当然最大的要求是平均分配土地。由此引出对拜上帝教宗教理论的概括。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这三篇文章很好地阐述了洪秀全的宗教理论:一、"皇上帝"是惟一的真神,人人都应该并且敬拜之。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即所谓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三、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阎罗妖",并号召人们向它进击,这一点也是对基督教教条折最大突破。其作用:一神论的教义,直屋了团结农民的作用,平等的思想,能真正激起被压迫的农民,而阎罗妖的提法,则给农民的斗争注入了新的信心。

对于以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教师可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挂图复述过程即可。最后,为方便学生记忆,可概ㄎ"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天京定都"。

[《天朝田亩制度》]

对于其内容,应指导学生概括为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产品分配的原则两方面,然后可进行形象化讲解:根据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文件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人多的多分,人少的少分(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比大人减一半。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农民全年劳动收获,包括粮食和所有的

家副产品,除按规定标准的口粮留下外,一律交给圣库,由其统一管理。遇有婚丧嫁娶等需额外开支者,由国库按规定供给,老年人、残废和孤儿,亦由国库供养。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教师可帮助学生概括?quot;田、饭、衣、钱"及"均匀、饱暖",以得学生记忆。

对于《天朝田亩制度》成就的评价,一定要把它放在中国农民战争中和以前的农民战争相比较来完成:农民的革命理想是什么?他们到底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回答。而《天朝田亩制度》作了最好的回答。以前的农民战争,往往只有笼统、含糊的语言,即使是离太平天国运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也只是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至于如何去做,如何具体规划,《天朝田亩制度》做到了。因此说,它?quot;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对于它的局限性和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教材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作了说明,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之外,还应让学生明确哪一个原因是第一位的。对于客观原因,都是依教材讲述即可,不必展开,对于主观原因,可这样分析:第一,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私有制社会里,即使是农民,也不会真正接受下来,因为生产多少都一样。第二,《天朝田亩制度》给农民所规划的是几亩田地、五只母鸡、二头猪的生活境界,它属于自然经济,在中国历史已经步入近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已是历史发展趋势情况下,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可指出,即使太平天国没有紧张、复杂和军事斗争形势,它依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主观原因是第一位的。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斗争纳领。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相关段落,明确太平天国北伐、东征、西征的时间、将领及结果。对于北伐,要让学生讨论得出其在战略上的失误,进一步掌握失败的原因及作用。对于西征,教材明确指出了其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并要学生注意到在西征中,太平军遇到了一支新的强大武装,即曾国藩的湘军,因而,经历了先失利后取生的过程。对于东征,要使学生理解其在经济上对于太平天国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的一次农民战争,它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并颁布了标志其为中国农民运动高峰的《天朝田亩制度》,它以1851年的金田起义为开端,经过艰苦而英勇的斗争,到1856年,达到了在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851--1856)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

1.洪秀全和拜上帝教

2.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天京定都

三、《天朝田亩制度》

1.土地分配

2.产品分配

3.目的(田、饭、衣、钱、均匀、饱暖)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856)

北伐林凤祥李开芳1853--1855 推翻失败

西征赖汉英石达开1853--1855 巩固转败为胜

东征秦日纲石达开1856 断绝充实胜利

第六节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基础知识目标: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新领导核心形成;〈资政新篇〉;三河镇大捷;安庆保卫战;

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

思想教育目标: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讲解,培养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天京变乱原因、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教学过程:

(甲)导入新课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太平天国西征的战果?

本节基本线索:天京变乱――振兴不兴――英勇防御――悲壮失败

(乙)讲授新课

(一)转折防御和失败的过程

一、转折点---天京变乱1856年

⒈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

⒉经过:洪调使韦昌辉杀杨,殃及无辜,民愤中洪处死了韦昌辉。

之后,洪任石达开主政,然用人猜疑,石出走,终败于四川大渡河。

二、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新领导核心的形成:陈玉成、李秀成主军,洪仁轩主政

2短时振兴

(1)三河镇大捷: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破江北大营,不久又胜三河镇。

(2)进军江浙、上海

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用洪仁轩计"围魏救赵",围杭州救破江南大营,东进

连克七城,打到上海近郊。

提问:打到上海会有什么麻烦?

出于利益,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结果,

对"洋兄弟"有幻想的太平军只能退回苏州。

⒊安庆保卫战(1860-1862年)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⒈天京保卫战

⑴曾国藩坐镇安庆兵分三路。

⑵李秀成回师不利,天京城孤掌难鸣。

⑶洪秀全食野草充饥,忧郁而亡。

⑷讲太平军将士英雄气概。所谓:"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

⑸标志太平天国失败。

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内因)、战略上的失误

(2)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

2.功绩:对封建势力-加速清和封建制的衰落,成为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

对西方殖民势力-打破其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共同打击殖民者

近代化-主张通商,后期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丙)巩固小结

鸦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举起义旗,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天》。太平天国进入到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开始分裂,导致事变,走向削弱,进入防御,最终走向失败。

(丁)布置作业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戊)教后感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林则徐及《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3.魏源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4.姚莹和《康酋纪行》

5.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6.《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二、德育目标

1."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

2.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揭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

3.《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三、能力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以及对《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思想的本质特点,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本节课是讲述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变化的一节专题课,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安排较多的学生活动时间。对于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教师应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讲解,并重点阐明新思想的特点;对于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思想在几部著述中的具体表现,之后应指明,林则徐、魏源等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一阶级属性;关于《资政新篇》,应抓住其"资本主义色?quot;这一点进行讲解。

二、导入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在中国历史步入近代时期,面对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封建压迫,农民阶级所做出的反应,即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经济日益腐朽、民族危机出现的情况下,中国的思想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三、新课学习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用"死水微澜"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程朱理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而乾嘉学派则把自己埋在故纸堆里,虽然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却极其有限。而鸦片战争就象一块巨石,使中国思想界这泓"死水"开始激荡起来。

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的日益腐朽,使部分士大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济于世,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强调经世故用,解决现实问题。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致力于兴利除弊,主张进行社会变革,这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即提供了新思想产生的可能性。

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也使得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和中国的落后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再不能够"身子朝前脸朝后"地去面对当时的世界,这是新思想萌发的必要性。而在这时新思想,明显不同鸦片战争前的进步思想之处便是承认自己的落后,它最大的特点便是"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

要向西方学习,那么,首先应该了解西方,因此,作为教材提及的几位向西方学习早期代表人物,他们首先做的事情便是写出一批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书籍。这一点,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出来,也可指导学生根据《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康酋纪行》及《瀛环志略》中的"志""图志""志略"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应重点向学生介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一,当时中国觉醒知识分子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是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也有不少关于兵器制造方面的书籍。

第二,应当向学生讲明,这些早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是代表地主阶级、维护清朝统治的,因而基本上不涉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对这一问题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资本主义色彩"这一特征来理解性的记住《资政新篇》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方面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是政治、自由、民主,由此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自然应是发展工商业,而支持工业发展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为人们投资工商业的风险,他汲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文教方面,与政治方面的民主相对应是科学,要培养发展工商业的人才,就必须兴办新式学校,然后再让学生补上后面的内容;在外交方面,与自由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他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但作为在鸦片战争发生后的先进的中国人,在外交方面当然有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反侵略要求。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应能够轻松地把握其基本内容。

关于对《资政新篇》的评价: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这一问题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真正产生,所以,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施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而农民更不可能接受这一主张,再加上太平天国严峻的斗争形势,《资政新篇》并没有实施。

四、课堂总结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等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新政新篇》则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在当时行不通,却代表着当时社

会发展的趋向。

板书设计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程朱理学乾嘉学派

2.原因:可能性必要性

二、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介绍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资政新篇》政治:法治新闻选举

经济:工商技术保险

文教:科学学校禁烟

外交:通商平等独立

评价: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总理衙门的建立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二、德育目标

1.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适应新的形势而设立的。它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同时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辛酉政变后,清政府的实权主要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主张"中外和好"的一些人手里。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由恐惧、仇恨,逐步变为亲近、依靠,这一变化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欢欣和赞赏。中外反动势力很快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很好理解"政局变动"的含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迅速勾结起来的原因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构思

首先向学生指出本章内容的上、下时限,并对这样划分的依据略作解释。其次,可向学生提出"你如何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局"让学生发言,以使学生明确分析"政局"内容的基本思路。最好把本课设计为阅读课,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导入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完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章,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转入中国近代史第二阶段的学习,即教材的第二章,本章内容的时间上限是19

世纪60年代,下限是20世纪初。如果说前一时期,清王朝具有对外反侵略,对内镇压人民反抗的特点,那么,这一时期,它逐渐屈身于西方列强的怀抱,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同时,中国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这一新事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章的第一节内容。

三、新课学习

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的政局,从大的方面说,要分析其政局是"动荡的,还是和平、稳定的,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再往细处分析,则要弄清该国家或地区存在哪些阶级、势力,各阶级中又存在哪些阶层和派别,而这些阶级、势力、阶层、派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表象,也就是一国(地区)政局的细部描绘。(对于分析"政局"的由整体到局部的这种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出为最好)。在中国历史进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图示去探究其政局变化的特点。

投影显示

[总理衙门的建立]

指导学生认识清政府传统的"华夷"观念及对外交活动的影响:由于清朝统治者昧于时势,妄自尊大,认为除自己外,英法诸国还是"蛮夷小邦",因此,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属礼部和理藩院。(在此,可向学生交待这两个机构的职能)

随着鸦片战争后一系列通商口岸的设立,清政府被迫设立了通商大臣,但仍由地方督抚兼任,清政府原有的"华夷"观念开始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极不情愿的,对于西方列强,他们屡屡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中国甚至清朝的京师北京,因而也强烈地要求改变这种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对于总理衙门,要强调学生正确、完整地把握其职能,尤其是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外交机构:它不仅管外交,还有其他职能,特别要指出"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是其附属机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以使学生明确它高于六部的特殊地位。

对于总理衙门设立的作用:第一,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要求,当然也适应了中国步入世界的要求,尽管清政府是极不情愿地来做这件事的。第二,由于这一外交机构的特殊性及其地位的不同,又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清政府是以国家主权的被破坏为代价来开始进入世界大家庭的。正因为它反映了清政府同西方列强关系的新变化,所以教材把它作为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第一,对于辛酉政变发生的原因,固然应介绍慈禧和八位辅政大臣的矛盾,但这一点学生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不必细说,重点应向学生指出其中慈禧探问外国侵略者态度这一细节,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因对西方态度问题而发生分裂的事实。虽然西方列强没有介入此事,但这件事情本身则说明了清政府内部已有了看洋人脸色的行事的实力派,也就说明清政府开始投向侵略者的怀抱。

第二,对于辛酉政变的过程,让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即可。

第三,对于辛酉政变的作用,应帮助学生很好把握"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这句话。此处,不能理解为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合作的标志。在开始时候,西方列强不好把握中国局势的走向,也不清楚该支持哪一方,才能维护他们在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特权。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他们意识到太平天国不可能维护其侵华特权,而清政府内部的辛酉政变结果又使希望和外国侵略?quot;和好"的慈禧一派掌权的情况下,便撕下了中立的伪装。到1862年,清政府宣布"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这一共同目的上,开始了公开合作。最后指出,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件事情,是不能相混淆的。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第一,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它能够攻灭明朝并实现对整个中国进行统治的强大支柱是它有一

支强大的军队--八旗、绿营,但长期的养尊处优,缺乏训练使其战斗力大大下降,在和太平军的军事对抗中,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慈禧为维护统治,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军事支柱,于是开始让各地豪绅地主自办团练武装,于是,便出现了湘军、准军、楚军等地主武装。这些军队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纽带的,从而形成一种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战斗力较强,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最凶恶的敌人。这些军队,逐渐取代原有军队而成为清朝统治的支柱,当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便给予他们越来越大的权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便形成了清政府内部最大的实力派。

第二,他们和西方列强有较多的联系,并得到其支持。

第三,清朝的军事大权由满族贵族落入汉族官僚手中,地方势力日益增强,清廷不得不对他们进行让步,同时也更依赖他们。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清朝的政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四、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清政府某些政权机构和对内外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总理衙门的建立,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其次,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了相互勾结的道路;最后,慈禧太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内不得不授予曾国藩等汉族官僚以越来越大的军政大权。而这些汉族官僚,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又有什么样的新举措呢?下一节课"洋务运动"将为同学们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第三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

1.原因:洋人清朝

1.建立及职能

2.作用:积极、消防

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1862)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原因:控制军队洋人支持

第二节洋务运动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2、能力培养

a. 通过对顽固派、洋务派争论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b.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要求认识:

a. 通过对顽固派和洋务派争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两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

b.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其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a.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b. 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

[教具设计]:投影片

[课时安排、课型]:二课时、新授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复习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化:1862年"中外和好"的局面。

影响:⑴设总理衙门。

⑵推行洋务运动。

[讲授新课]: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产生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外交困局面下,在如何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问题上出现两个派别。

2、主要代表:

3、各派主张:

引导学生看书中材料,提问:双方的观点分歧何在?有无共同之处?

分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维护清朝统治→"中体西用"

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拒绝任何变革,主张以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维护清朝统治。

共同:⑴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⑵维护清朝反动统治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时间、阶段:

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重点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以"自富"为旗号,重点创办民用工业

2、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后小结:

a.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分析企业性质:

生产目的为政府服务

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

企业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

b. 举办近代民用工业:→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企业管理也出现资本主义。

性质→以利润、市场、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c.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分析书中材料,

问:海军是否真强大?(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d. 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派员出国留学。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1、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

a.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根本原因:不进行社会改造只学西方先进科技(把西方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更谈不上去废除之。)

b. 引起了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科技人员,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一些抵制作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