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筛分析实验

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试验筛:公称直径分别为10.0mm、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 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 摇筛机;

4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 浅盘、硬、软毛刷等。

筛分析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定按紧,筛分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晒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顺序依次进行,直至全部晒完为止。注: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试验。

筛分析试验结果按下列步骤计算:

1 计算分计筛余量(各筛上的晒于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 计算累计筛余量(该筛的分计筛余量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分计筛余量之和),精确至0.1%;

3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

4 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

uf={(β2+β3+β4+β5+β6)-5β1}÷(100-β1)

式中:uf——砂的细度模数

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方孔筛的累计筛余量;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2 李氏瓶——容量250ml;

3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砂的表观密度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计录水的体积(V1);

2 称取烘干试样300g(Mo)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3 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Mo÷(V2-V1)】-at}×1000

式中р——表观密度(kg/m3);

Mo——试样的烘干质量(g);

V1——水的原有体积(ml);

V2——倒入试样后的水和试样的体积(ml);

at——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称——称量5kg,感量5g;

2 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容积1L;

3 漏斗或铝制料勺;

4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 直尺、浅盘等。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筒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2 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筒底所放钢筋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堆积密度及紧密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L (ρc)=【(M2-M1)÷V】×1000

式中ρL(ρc)——堆积密度(紧密密度)(kg/m3);

M1——容量筒的质量(kg);

M2——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kg);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 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到1%:

空隙率=【1-(砂的堆积/紧密密度÷砂的表观密度)】×100%

砂的含水率试验

砂的含水率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电炉(或火炉);

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 炒盘(铁制或铝制);

4 油灰铲、毛刷等。

含水率试验步骤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由样品中取适量砂放入干净的炒盘中,称取试样与炒盘的总质量(M2);

2 置炒盘于电炉或火炉上,用小铲不断的翻拌试样,到试样表面全部干燥后,切断电源,再继续翻拌1min,稍予冷却后,称干样与炒盘的总质量(M3);

砂的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Wwc=【(M2-M3)÷(M3-M1)】×100%

式中Wwc——砂的含水率(%);

M1——炒盘质量(g);

M2——未烘干的试样与炒盘的总质量(g);

M3——烘干后的试样与炒盘的总质量(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砂中含泥量试验

含泥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2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3 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80u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个;

4 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含泥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烘干的试样400g(Mo)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搅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沙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公称直径为1.25mm、80um的方孔套筛上,滤去小于80u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避免沙粒丢失。

2 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3 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um筛放在水中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80u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M1)。

砂中含泥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Wc=【(Mo-M1)÷Mo】×100%:

式中Wc——砂中含泥量(%);

Mo——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

M1——实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

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中泥块含量试验

砂中泥块含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5000g,感量5g;

2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3 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630u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只;

4 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泥块含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称取试样200g(M1)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公称直径630um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

2 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装入水平浅盘后,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M2)。

砂中泥块含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Wc,L=【(M1-M2)÷M1】×100%

式中Wc,L——泥块含量(%);

M1——试验前的干燥试样质量(g);

M2——实验后的干燥试样质量(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的不确定度评定.

1. 检验过程概述 1.1环境条件 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50% 1.2检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JJ-5型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ZS-15型水泥胶砂振实台、ZBY-Ⅱ型水泥养护箱、NYL-300型抗压强度试验机。 1.3被测对象 普通硅酸盐水泥胶砂28d 抗压强度,本例评定点约在30.00MPa 处。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于试验机的误差(不可修正的部分)及测量的重复性,而测量 的重复性其影响因素较多,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y --强度值 F --试验机读数 R --测量重复性的影响 n x x x .....21、、--各影响量 1x --水泥、标准砂、水的不均匀性 2x --配合比的偏差 3x --搅拌的不均匀性 4x --成型的不均匀性 5x --养护的不均匀性 6x --加荷偏心 7x --加荷速度不均匀性 8x --试验机本身的重复性 9x --分辩力的影响 )......(21n x x x R F y 、+=

10x —人的操作不一致性 11x --抗折试验时试体破损影响 12x --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3. 不确定度传播律 ()()()R u F u y u 222+= 4.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R u R 的各影响量的大小很难用物理/数学方法分析,相互间关系也很复杂,只能用A 类评定,让12个因素同时起作用,通过试验来评定它的综合影响。做重复性试验,搅拌10锅砂,每锅产生6个试体,得到m=10组,每组n=6个试验结果。共m×n=60个试验数据(具体数值略) 合并样本标准偏差 ())1()(2 --=∑∑n m F F R u j ji )(6.....3,2,1n i = )(10.......3,2,1m j = 代入试验数据,得到52.0)(=R u MPa,由于实际检测时只做一组6个试件取平均值,故21.0/)()(==n R u R u MPa , 8.30=F 0MPa 。 4.2 )(F u 由检定证书得到F F ?=?%1,80.30=F MPa 31.0=?∴F MPa 取正态分布k=3 10.03 31.0)(==?=k F F u MPa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由于各量之间相互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GB/T17671—1999 Idt ISO 679:1989 本国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ISO679:1989《水泥试验方法——强度測定》制订的,主要内容与ISO679完全一致,某些地方根据中国情况作了修订。其抗压强度检验结果与ISO679:1989等同。 本标准采用中国的ISO标准砂,其鉴定、质量验证与质量控制以德国标准砂公司的ISO 基准砂为基准材料。 本标准规定可用振幅0.75mm,频率2800次/分~3000次/分的震动台为代用振实设备,其振实操作细则列入第7章中。本标准测定结果有异议时以基准法为准。 本标准在以下三个地方较ISO679:1989作了更具体的规定。 1.在“1范围”里增加“本标准适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验。其它水泥采用本标准时必须研究本标准规定的适用性”。 2.在“8.1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增加“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龄期内”。 3.在“10.2试验结果的确定”增加“10.2.1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负责起草。 参加本标准起草的单位名单附在本标准封底。 本标准主要承办人:张大同、王文义、白显明、杨基典、肖忠明、颜碧兰、王昕、陈萍、刁志坚、江丽珍、赵双全 ISO 679:1989(E) 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性国家标准部门(ISO成员单位)的联合会。国际标准起草工作通常是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的。对技术委员会已确定课题感兴趣的每一个成员单位有权向委员会提出建议,与ISO联络的政府和非政府国际组织也可参加工作。对于所有电工材料标准化工作,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进行共同研究。 由技术委员会起草的国际标准草案在ISO接受为国际标准之前应得到其成员的认可。按ISO程序要求至少有75%的成员单位表示同意。 国际标准ISO679是由ISO/TC74水泥和石灰技术委员会起草。 GB/T17671—1999 Idt ISO679:1989 目录 1.范围 2.引用标准 3.方法概要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通知 建标〔1992〕930号 根据建设部(89)建标计字第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52—92,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原部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7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12月30日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质量要求 4验收、运输和堆放 5取样与缩分 5.1取样 5.2样品的缩分 6检验方法 6.1砂的筛分析试验 6.2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法) 6.3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法) 6.4砂的吸水率试验 6.5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6.6砂的含水率试验(标准方法) 6.7砂的含水率试验(快速方法) 6.8砂的含泥量试验(标准方法) 6.9砂的含泥量试验(虹吸管方法) 6.10砂的泥块含量试验 6.11砂中的有机物含量试验 6.12砂中的云母含量试验 6.13砂中的轻物质含量试验 6.14砂的坚固性试验 6.15砂中硫酸盐、硫化物含量试验 6.16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试验 6.17砂的碱活性试验(化学方法) 6.18砂的碱活性试验(砂浆长度方法)

实验 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实验(一)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1检验水泥的强度,确定水泥的强度等级。2水泥细度检验。 二、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 (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型号(jj-5型)。 (2)振实台、型号(2S-15型)。 (3)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yh-40B型)。 (4)抗折强度实验机 (5)抗压强度实验机:电液式压力试验机TYA----2000型。 (6)试模,由三个水平的模槽组成,可同时成型三条棱长为40mm、40mm 、长为160mm 的棱形试体, (7)抗压夹具、金属直尺、天平(精度为±1g)等。 (三)实验时间:2009年9月15日。 (四)实验步骤: (1)将试模擦净并在模板的四周及与底座的接触面上涂抹黄油,使其紧密装配,防漏浆,内壁稍稍涂上一层机油,然后将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 (2)一次成型三条试体,需称量水泥(450±2)g ,标准砂(1350±5)g ,用水量225ml。(3)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 s 后,在第二30 s 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停拌90 s ,在第一15 s 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 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在±1s内。 (4)用一个适当的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层装入固定在振实台上的试模内。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动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接着在试模上做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体编号。 (五)试件养护: (1)将成型好的试件连模放入标准养护箱内养护,在温度为(20±1)0c,相对湿度不低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量逐年增大,混凝土原材料的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而作为最常使用的混凝土细骨料———砂,由于用量巨大,其短缺问题尤为显著。我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一般采用河(江)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和建筑砂浆用料。但多年的开采已使许多地区出现河(江)砂资源非常缺乏的现象,为防止过度开采河(江)砂对航运安全、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政府不得不开始限制开采河(江)砂。此外对于沿海地区,远距离运输河(江)砂也提高了工程造价。因此,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海砂资源,吴中伟院士曾断言:“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对陆地的开发已日趋饱和,……今后要开发有巨大潜力的海洋资源……”,这一趋势已经为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实。合理开发和利用海砂资源,是解决建筑砂短缺的有效措施。但是,未经净化的海砂中氯盐成分含量较大,容易引发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此外,较高的贝壳含量,使得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变差,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将未经淡化处理的海砂应用于建筑工程,会给工程安全埋下严重隐患。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比较大。由于河(江)砂来源不足,一些地区使用了未经淡化的海砂代替河(江)砂生产混凝土,且未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引发了诸多“海砂屋”破坏的工程实例,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地政府曾经几度明令“禁止”、“严禁”使用海砂,但调查发现,海砂甚至未淡化的海砂在建筑市场从来不曾减少,偷采海砂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因此,科学引导、合理开发和使用海砂,是缓解河(江)砂资源短缺、确保混凝土材料性能、保证建筑物正常服役的关键。为在普通混凝土中合理使用天然砂,保证普通混凝土用砂的质量,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并强制执行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了符合该标准要求的海砂可作为建筑用砂,并规定了海砂中贝壳物含量的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依照标准,本文作者系统地对比研究了河砂与海砂的物理性能。该标准中大部分为常规试验,但以往对“轻物质含量”和“坚固性试验”的性能指标要求较少,因而鲜见相关报导。通过试验,建议对以下几项试验方法进行讨论。 1砂中氯离子含量 原材料中的氯离子含量的影响一直是钢筋锈蚀研究关注的热点,因此,氯离子含量测定对于评价细骨料的性能十分重要,尤其对海砂而言,更是关键性指标。标准中针对氯离子含量的测定试验是以5%铬酸钾为显色指示剂,用0·01 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滴定,通过对比砂样溶液与空白溶液变色时消耗的硝酸银溶液的毫升数,计算砂样中的氯离子含量(% )。由于以百分比计量氯离子含量,其数值很小,因此,试验中“滴定终点”的确定,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分步沉淀的原理,溶液中首先析出AgCl定量沉淀。当AgC1定量沉淀后,过量半滴AgNO3溶液与CrO2-4生成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即为滴定终点。已有研究者指出,在AgNO3溶液滴定Cl-方法中,经典空白试验是由透明的黄色转变成砖红色,而测试溶液则是由乳白色变成砖红色(因为生成AgCl为白色沉淀掩盖了K2CrO4的黄色),二者色调变化不尽相同,尤其是当砂样含泥量较高时,尽管砂样浸泡溶液已过滤,但与空白溶液相比仍显浑浊。用0. 01mol/LAgNO3标准溶液滴定后,与空白溶液进行颜色比较,验证了文献[2]的论述。此时,仅凭肉眼判断滴定终止的颜色变化,很容易产生误差,从而影响试验结果。此外,试验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当AgC1定量沉淀后,过量半滴AgNO3溶液便与CrO2-4生成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但此时的沉淀是局部的,如果采用磁力搅拌,则沉淀消失,只有继续滴定,才能出现规范中要求的“砖红色”滴定终止标志。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对于氯离子含量试验中滴定终止的界定,其实际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细化。 2砂中轻物质 该试验用于测定砂中轻物质的近似含量。砂中轻物质指的是比重小于2·0 g/cm3的软质颗粒,如煤、褐煤和木材等。这些杂质是不稳定的,会导致腐蚀和分层,对混凝土强度造成不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步骤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附录2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标准修订说明 一、关于等同采用ISO679:1989(国际法)的原因和意义 我过现行水泥强度检验方法GB177—85是七十年代经过广泛研究,对原强度方法作重大修改后提出的,于1977年批准实施。1985年作了一次修订后执行至今的。该方法在胶砂塑性状态、胶砂制备工艺、试件尺寸形状、试件制备与养护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法类同,但由于标准砂的颗粒范围、级配、胶砂用水灰比差别较大,在强度数值上也形成较大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对于不同厂的水泥是不一样的。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水泥坑2生产过大部分已采用或正在转向采用ISO679:1989,我国现正在谋求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要求“从1980年1月1日起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贸易中的商品认证制度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因此国务院要求我国的主要工业产品在九五计划期间,除环境条件不许可的外都要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水泥是属于基本的建筑材料,而ISO679:1989的可行性之后展开了有关内容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主要工作均已完成。但由于水泥强度性能的检测方法影响面大,它的任何改动势必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也不断收到不同意采用ISO679;1989的意见,然而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研讨,特别是不是1997年2月国家建材局科技委召开的水泥界专家论证会,一致认为水泥强度检验方法与国际接轨是必要的,是符合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也有利于我国水泥工业水平的提高。 二、修订要点 现提出的等同采用ISO679:1989的强度试验方法与GB177—85相比有以下主要差别:1.标准砂由0.25mm—0.65mm改为0.08mm—2.0mm三级。 标准砂是测定水泥强度的基准材料。GB177—85用的标准砂是1977年确定并开始在全国使用的,它由0.25mm—0.40mm占60±5%,0.40mm—0.65mm占40±5%两部分组成。在0.25mm—0.40mm砂中以0.25mm—0.30mm砂占多数。与其相比ISO标准砂范围要宽得多,粒度级配性更高,它由0.08mm—0.50mm,0.50mm—1.0mm,1.0mm—2.0mm各占三分之一细、中、粗砂组成,在细砂中还要控制0.08mm—0.16mm的数量为12±5%,粗砂中标,1.60mm—2.0mm的为7±5%。此外它还要求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年生产的标准砂与基准砂的28天比对强度误差不大于5%。 这种改变使试验胶砂中标准砂更接近于拌合料中的骨料状态。同时给标准砂的生产和控制以全新的概念,在生产上必须改变采用单一永久性矿点的习惯,在质量控制上以28天抗压强度为基准进行动态控制。由于标准砂的改变也必然给方法的胶砂组成中的其它组成、胶砂制备方法和强度结果值带来影响。 2.胶砂组成中的灰砂比由表及里1:2.5改为1:3.0,水灰比由0.44左右变至今0.50。在七十年代确定采用0.25mm—0.65mm标准砂时曾进行过1:2.5,1:2.75和1:3.0灰砂比的比对研究试验。当时为了获得较好的和易性和较高的强度值,选择了1:2.5的灰砂比。 此次修订改为1:30灰砂比,与修订前相比水泥的比例下降,胶砂组成更靠近的情况。水灰比一般受标准砂和灰砂比的制约,标准砂级配性越差,水泥含量越少水灰比则越大。采用ISO679:1989的标准砂和灰砂比时用法0.50水灰比的胶砂流动度约在190mm上下远比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7 年6月l日 1 总则 1.0.1为在普通混凝土中合理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碎石、卵石,保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用砂的质量要求和检验。 1.0.3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1.0.3 砂和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天然砂 natural sand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 5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海砂和山砂。 2.1.2 人工砂 artificial sand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mm的岩石颗粒。 2.1.3 混合砂 mixed sand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1.4 碎石 crushed stone 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公称粒径大于5mm的岩石颗粒。 2.1.5 卵石 gravel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 5.00mm 的岩石颗粒。 2.1.6 含泥量 dust content 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2.1.7 砂的泥块含量 clay lump content in sands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 的颗粒的含量。 2.1.8 石的泥块含量 clay lump content in stones 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 的颗粒的含量。 2.1.9 石粉含量 crusher dust content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石相同的颗粒含量。 2.1.10 表观密度 apparent density 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 2.1.11 紧密密度 tight density 骨料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2.1.12 堆积密度 bulk density 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1.13 坚固性 soundness 骨料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它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2.1.14 轻物质 light material 砂中表观密度小于 2000kg/m3 的物质。 2.1.15 针、片状颗粒 elongated and flaky particle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操作细则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操作细则 1.0目的 检测水泥的强度指标,从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特制定本细则(依据GB/T17671-1999)。 2.0试验设备 a.胶砂搅拌机; b.胶砂振实台; c.试模:尺寸为160mm×40mm×40mm; d.下料漏斗; e.抗折强度试验机; f.抗压强度试验机; g.抗压强度试验机用夹具:受压面为40mm×40mm; h.刮平直尺:有效长度为26mm; i.天平:精度±1g j.滴管:自动滴管加225ml水时,滴管精度应达到±1ml; k.水泥恒温恒湿养护箱:温度控制应为±1℃,相对湿度大于90%。 3.0试验步骤 3.1成型前的准备 3.1.1材料 ⑴、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当试验水泥从取样至试验要保持24h以上时,应把它贮存在基本装满和气密的容器里,该容器应不与水泥起反应。

⑵、标准砂应符合中国ISO标准砂的质量要求。 ⑶、试验用水必须是可饮用的水。 3.1.2温、湿度 ⑴、试体成型试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2℃(包括强度试验室),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标准砂、拌和水及试模的温度与室温相同。 ⑵、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试体养护池养护水的温度20℃±1℃。 3.2试体成型 (1)成型前将试模擦净,四周的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干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 (2)胶砂的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三份标准砂和半份水(水灰比0.5),一锅胶砂成三条试体,每锅材料需要量如下表: 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 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一、取样 1、袋装水泥:每1/10编号从袋中取至少6kg 2、散装水泥:每1/10编号在5min内取至少6kg 每一标号所取10个分割样应分别过0.9mm方孔筛,不得混杂。 封存样应密封保存3个月 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1}胶砂组成:每锅胶砂材料组成为水泥:标准砂:水=450g:1350g:225ml {2}胶砂制备:先将水倒入搅拌锅内,再加入水泥,然后将搅拌锅固定在机座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立即开动机器,先低速搅拌30s,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的将砂子通过加砂漏斗加至到锅中,再高速搅拌30s。停拌90s后,再高速搅拌60s。注意在最后一分钟搅拌时,要将锅壁上粘附的胶砂刮入锅内。 {3}胶砂试件成型:先把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动台上,用小勺从搅拌锅中将胶砂分两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将料层播平,随后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后,去掉套模,从振实台上卸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垂直的角度在试模顶的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割锯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试模上多余的胶砂刮去,并用直尺将试件表面抹平。 {4}试样养护:对试模做标记,带模放置在养护室或养护箱中养护,直到规定脱模时间(大多为24h)脱模。脱模时先在试件上进行编号,注意进行两个龄期以上的试验时,应将一个试模中的三根试件分别编在二个以上的龄期内。随后将试件水平5mm,需要时要及时补充水量,但不允许养护期间全部换水。 {5}强度试验:养护至规定龄期时,从养护环境中取出待测试件,进行强度测定。首先进行抗折试验。将抗折试验机调至平衡,试件的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的支撑圆柱上,加紧固定好试件。接通开关,抗折机以50±10N/S的速率均匀施加荷载,抗压试验以2400N/s ±200N/s速率均匀施加荷载。 {6}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数据处理步骤: ⑴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⑵抗压强度:以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果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检验方法 砂的筛分析实验 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试验筛:公称直径分别为10.0mm、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 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 摇筛机; 4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 浅盘、硬、软毛刷等。 筛分析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定按紧,筛分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晒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顺序依次进行,直至全部晒完为止。注: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试验。 筛分析试验结果按下列步骤计算: 1 计算分计筛余量(各筛上的晒于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 计算累计筛余量(该筛的分计筛余量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分计筛余量之和),精确至0.1%; 3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 4 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 uf={(β2+β3+β4+β5+β6)-5β1}÷(100-β1) 式中:uf——砂的细度模数 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方孔筛的累计筛余量;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2 李氏瓶——容量250ml; 3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砂的表观密度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计录水的体积(V1); 2 称取烘干试样300g(Mo)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3 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Mo÷(V2-V1)】-at}×1000 式中р——表观密度(kg/m3); Mo——试样的烘干质量(g); V1——水的原有体积(ml);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作业 / 检验指导书 检验名称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ISO法) 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试验依据 1、水泥胶砂搅拌机; 2、试模40mm×40mm×160mm的棱柱体; 3、主要仪器振实台; 4、抗压强度试验机; 5、抗压强度试验机用夹具; 6、水 泥抗折机; 1、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2、试验完毕必须清理干净仪器设备及试验现场。 3、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土2?,相对湿度应不低 于50%。 注意事项 4、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土1?,相对湿 度不低于90%。 5、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20?土1?范围内。 6、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 记录一次。 配合比 1、水泥450g;2、标准砂(ISO)3、水225ml; 1、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 位置。 2、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试验步骤 均匀的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 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运转至高速再拌30S。 3、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了的胶

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 以内。 4、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两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5、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作好标记的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子了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它试模上。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进行编号和做其它标记。二个期龄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期龄内。 6、脱模应非常小心。对于24h期龄的应在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对于24h 以上期龄的,应在成型后20,24h之间脱模。已确定作为24h期龄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 7、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垂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篦子上,并彼此 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的六个面充分接触。养护期间 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面的水深不得于5mm。每个养护池只养 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随后随时加 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不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除24h 期龄或延迟至48h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期龄的试体应在试验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1 试验室和设备仪器 1.1 试验室 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土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 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20℃±1℃范围内。 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一次。 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湿度至少每4h 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次数可以酌减至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1.2.1设备 1.2.1总则 设备中规定的公差,试验时对设备的正确操作很重要。当定期控制检测发现公差不符时,该设备应替换,或及时进行调整和修理。控制检测记录应予保存。对新设备的接收检测应包括本标准规定的质量、体积和尺寸范围,对于公差规定的临界尺寸要特别注意。有的设备材质会影响试验结果,这些材质也必须符合要求。 1.2.2 试验筛

金属丝网试验筛应符合GB/T6003 要求;其筛网孔尺寸如表1(R20 系列)。 表1 试验筛系列网眼尺寸 1.2.3 搅拌机 搅拌机(见图1)属行星式,应符合JC/T681 要求。 用多台搅拌机工作时,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应保持配对使用。叶片与锅之间的间隙,是指叶片与锅壁最近的距离,应每月检查一次。 1.2.4试模 试模由三个水平的模槽组成(见图2),可同时成型三条截面为40mm x 40mm,长160mm 的棱形试体,其材质和制造尺寸应符合JC/T 726 要求。 当试模的任何一个公差超过规定的要求时,就应更换。在组装备用的干净模型时,应用黄干油等密封材料涂覆模型的外接缝。试模的内表面应

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 实验报告

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 实验报告 学号: 班号:结 02 实验日期: 实验者:陈伟 同组人:吴一然 建筑材料第三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砂筛分析和石子捣实密度的试验方法; 2、通过砂的筛分析实验,判断砂的粗、细和砂的级配是否合格; 3、了解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松堆密度等试验方法; 4、了解轻骨料的筒压强度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砂表观密度测定; 2、砂筛分析试验; 3、石子捣实密度试验; 4、石子针状、片状颗粒含量测定(演示); 5、石子压碎指标测定(演示); 6、轻骨料筒压强度试验(演示)。 三、实验原理 1、表观密度的定义: 包含闭孔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称材料的表观密度。(单位:g/cm3),如果两 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02g/cm3,应重新进行实 验。 2、细度模数: 砂的粗细程度用通过累计筛余百分比计算的细度模数(M x)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式中,A1、A2……A6分别为5.00、2.50……0.160 mm孔筛上的累计筛余

百分率; (2)砂按细度模数(Mx)分粗、中、细和特细四种规格,由所测细度模数按规定评定该砂样的粗细程度; (3)用M x=3.7~3.1为粗砂,3.0~2.3为中砂,2.2~1.6为细砂,1.5~0.7为特细砂来评定该砂的粗细程度。并根据0.630mm筛所在的区间判断砂子属于哪个区累 计筛余百分比在85%~71%的属于Ⅰ区,在70%~41%的属于Ⅱ区,在40%~16% 的属于Ⅲ区。 3、石子捣实密度实验要求及说明: 1)通过对两种单粒级石子不同比例的搭配,观察其捣实密度的变化,画出石子比例和 捣实密度的曲线 ,并进行分析; 2)实验使用的石子是石灰岩碎石,粒径分别为5—10mm,10-20mm单粒级; 3)所用容积升体积为10L; 4)石子的称量总质量为20Kg。 3、压碎指标表示石子抵抗压碎的能力,是间接的推测其相应的强度的一种方法 四、实验步骤 1、测量砂的表观密度 (1)实验仪器:天平(量程1kg,精度1g); 容量瓶(500ml); 干燥箱; 干燥器。 (2)实验步骤: -- 称取烘干的试样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摇动容量瓶, 使试样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 --打开瓶塞并添加水,使得液面与瓶颈500ml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外 面水分,称量其质量m1; --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清洗瓶内外,在装入上述相同的冷开水至瓶颈500ml 刻度线处。塞紧瓶塞,擦干外面水分,称量其质量m2; --取水的密度为1g/cm3,用下述公式计算砂的表观密度(0.01g/cm3) --以两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02g/cm3,应重新进行实验。 (3)实验注意事项 --300g砂子装入容量瓶后,不要马上称重应摇晃容量瓶,排除气泡。 --容量瓶上面有一刻线,两次加水一定是凹面相齐。 --注意300g砂子要全部加入容量瓶,不要丢或有剩余。 2、筛分析实验 (1)实验仪器:筛(10;5.0;2.5;1.25;0.63;0.315;0.16); 筛底电子秤。 (2)实验步骤: -- 称取砂500g。将筛子按筛孔由大到小叠合起来,附上筛底。将砂样倒入 最上层(孔径为5mm)筛中; --用手筛动筛子,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的0.1%为止; --称取各号筛上上的筛余量;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筛余量除以试样总质量(精确至0.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国家建材网》 ( 日期:2003-04-01 11:00) 焦点透视: C-BM行业标准数据库 记录号 11 数据库水泥标准 标准名称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标准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准名称(英) Test method for strength of hydraulic cement morta 标准号 GB177-85 标准发布单位 标准发布日期 标准实施日期 标准正文 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以及粉煤灰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检验。凡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品种水泥经试验确定水灰比后,亦可适用。 1仪器 1.1胶砂搅拌机胶砂搅拌机为双转叶片式,搅拌叶和搅拌锅作相反方向转动。叶片和锅由耐磨的金属材料制成,叶片与锅底、锅壁之间的间隙为1.5±0.5mm。制造质量符合GB3350.l-82《水泥物理检验仪器胶砂搅拌机》的规定。 1.2胶砂振动台胶砂振动台(图1)由装有两个对称偏重轮的电动机产生振动。使用时固定于混凝土基座上并符合GB 3350.2-82《水泥物理检验仪器胶砂振动台》的规定。 1.3试模及下料漏斗 1.3.1试模为可装卸的三联模,由隔板、端板、底座等组成,制造质量应符合GB3350.5-82《水泥物理检验仪器胶砂试模》的规定。使用中的模型,模槽高不得小于39.8mm,模槽宽不得大于40.2mm。 1.3.2下料漏斗(图2)由漏斗和模套组成。漏斗用0.5mm 白铁皮制做,下料口宽度一般为4-5mm。模套高度为25mm,用金属材料制做,下料漏斗的重量为2.5 ̄2.0kg。 1.4抗折试验机抗折试验机一般采用双杠杆式的,也可采用性能符合要求的其他证明碳机。抗折夹具应符合GB 3350.3-82《水泥物理检验仪器电动抗折试验机》中2.5-2.9的要求。加荷与支撑圆柱必须用硬质钢村制造。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 准

JGJ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 部施行日期:年6月l日 1 总则 1.0.1为在普通混凝土中合理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碎石、卵石,保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用砂的质量要求和检验。 1.0.3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1.0.3 砂和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天然砂 natural sand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 5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海砂和山砂。 2.1.2 人工砂 artificial sand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mm的岩石颗粒。

2.1.3 混合砂 mixed sand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1.4 碎石 crushed stone 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公称粒径大于5mm的岩石颗粒。 2.1.5 卵石 gravel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 5.00mm 的岩石颗粒。 2.1.6 含泥量 dust content 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2.1.7 砂的泥块含量 clay lump content in sands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 的颗粒的含量。 2.1.8 石的泥块含量 clay lump content in stones 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 的颗粒的含量。 2.1.9 石粉含量 crusher dust content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石相同的颗粒含量。 2.1.10 表观密度 apparent density 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 2.1.11 紧密密度 tight density 骨料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材料 实验名称: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和胶砂强度试验 院(系):建筑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土木工程 姓名: 曹一鸣 学号: 20161150177 指导教师:祝海雁 2016年11月19 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水泥细度测定方法,熟悉国家标准对水泥细度的技术指标要求 (2)熟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试验方法,为测定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制作标准稠度的净浆, 消除实验条件带来的差异 (3)掌握水泥胶砂强度实验方法,测定水泥胶砂在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评定水泥的强度等级 二、实验内容 (1) 对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和胶砂强度进行实验

2)本实验根据国家标准《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 1345 ——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0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T 17671——1999)进行 三、实验器材 (1)水泥细度实验 1. 负压筛析仪由0.045mm或0.08mm方孔负压筛、筛座、负压源、吸尘器组成 2. 天平最大承重为100g,感量0.01g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 1. 标准法维卡仪 2. 净浆搅拌机 3. 量水器 4. 天平 (3)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1.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2. 胶砂振实台 3. 模套 4. 试模(为三连摸,每个槽摸内腔尺寸为40*40*160) 5. 抗折试验机 6. 抗压试验机及抗压夹具,刮平直尺

四、实验步骤 (1)水泥细度实验 1、试验时所用试验筛应保持清洁,负压筛应保持干燥。 2、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整负压 至4000—6000Pa 范围内。 3、称取试样25g(80卩m筛)或试样10g (45卩m筛),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幵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全部筛余物。 4、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 1、维卡仪的滑动杆能自由滑动。试模和玻璃底板用湿布檫拭,将试模放在底板上。 2、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搅拌机运行正常。 4、用水泥净浆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 在5s -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 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5、拌和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净浆一次性将其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宽 约25mm勺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空隙,然后在试模表面 约1/3 处,略倾斜于试模分别向外轻轻锯掉多余净浆,再从试模边沿轻抹顶部一次,使净 浆表面光滑,在锯掉多余净浆和抹平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压实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

《普通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 一、总则 在普通混凝土中合理使用天然砂、人工砂、碎石、卵石,保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适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要求和检验。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天然砂:自然形成,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碎石:岩石破碎后公称粒径大于5.00mm的岩石颗粒。 含泥量: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0.080mm的含量。 砂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30 mm的含量。 石泥块含量: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mm的含量。 表观密度: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 紧密密度: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堆积密度:骨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坚固性:骨料在气候变化或其它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压碎指标:人工砂、碎石抵抗压碎的能力。 针片状颗粒含量: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凡岩石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平均粒径指该粒径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例:5~10的石子:计算:5+10=15/2=7.5 碱活性骨料: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骨料。 二、砂的质量要求 1、砂的细度模数μ

注:1、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按公称直径630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分成三个级配区,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其中的某一区。 2、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上表中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公称直径为5.00mm和0.630mm的累计筛余外,其余公称直径的累计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量应不大于5%。 3、当天然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确保混凝土质量后方允许使用。 4、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5、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 6、特细砂一般没有筛余,只有些区有些筛余。 注意问题: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为两个概念。两者不存在直接关系。 注:①、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C25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应≤3.0%,泥块含量≤1.0%。 4、砂的坚固性: 注:①、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云母含量应≤1.0%; ②、当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可采用。6、人工砂的总压碎值指标应小于30% 7、砂的碱活性: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用砂,应采用砂浆棒(快速法)或砂浆长度法进行砂的碱活性检验。经检验判断为有潜在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Kg/M3,或采用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