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教学目的:

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教学难点:

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特别强调传播的原始意义中的“交互、双向”的含义,以及传者和受者的平等地位。

二、传播与信息

特别注意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特别注意传播的社会性、共享性以及系统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以及社会信息体统的特点

特别注意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二、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从传播的微观过程、类型以及宏观研究把握。

三、传播学的兴起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一、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

二、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

三、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

思考题与练习:

1、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5、试结合传播的特点,探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教学重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特别注意语言的产生对人类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意义

四、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革命和比特革命对电子传播的贡献以及电子媒介的意义

五、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网络的“第四媒体”特征;网络的意义和缺陷。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人类如何应对。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

思考题与练习:

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使什么?其意义?

4、列举人类传播史上的几件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5、简述信息社会的的特点。

6、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和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教学目的:

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注意符号必须能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意义;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

二、符号的分类

特别注意象征符的特点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特别注意符号的思考功能以及它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注意意义的无形和抽象性和可符号表达的特点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特别注意传播情景中的意义

四、符号和意义的关系

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符号意义之外还有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的定义及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的意义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从象征符号体系的不但更新把握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警惕象征符过滥、过频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思考题与练习:

1、象征符具有那些特征?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3、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4、如何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存在,但符号之外还有意义。

5、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目的: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过程研究注重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入手从微观上对传播活动进行把握;传播系统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把握传播活动。本章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注意与拉斯韦尔的五W区别,特别注意反馈的引入。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注意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结合具体的传播过程来讲解不同的传播过程模式。如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后讲香农-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传播类型讲完后)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的要素讲完后)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用唯物史观把握传播的总过程。

思考题与练习: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

2、什么是模式,它与理论的关系?

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目的:

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了解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会用模式的手段再现传播的过程。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从生理学的角度掌握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以及与动物体内传播的本质区别。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人内传播的作用——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理解人内传播是否具有互动性。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注意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特别注意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特点以及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如何利用人际传播多媒体性加强传播效果。

思考题与练习:

1、什么是人内传播?它是否具有互动性,如何体现的?

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什么是人际传播?其特点如何,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5、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教学目的:

群体传播是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组织传播又是群体传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二者构成了传播类型中的中观结构。它们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本章讲对二者的特点、机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也是从传播过程研究向传播系统研究过渡的桥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注意解释群体规范的形成和传播作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三、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特别注意其社会心理学的依据。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和组织传播

注意区别组织和群体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注意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对现代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影响。结合实际深入理解组织内传播的实际意义。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特别注意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企业标识系统(CI)正逐步被(CS)所取代。

思考题与练习:

1、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3、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4、组织内传播对于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

5、如何促进和改善组织传播?

6、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类型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大众传播

教学目的:

大众传播是众多传播形态中普及率最高,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传播形态。它的重大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对信息的自觉追求越来越体现出来。大众传播是否控制的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因此本章通过对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的回顾,试图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从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来理解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注意对经济功能概括的社会意义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特别注意负面功能“麻醉功能”的提出意义。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和大众传播

二、电子媒介和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结合电子技术的革命,介绍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最新动态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

(二)怀疑的态度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二)现代信息环境与大众传播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特别注意大众传播对人的异化作用以及对策

思考题与练习:

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3、简述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对社会的影响。

4、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5、分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6、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7、什么是信息环境?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利弊。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教学目的:

媒介组织是直接控制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因此它的内部制度、自身特点是制约传播活动的直接因素;而传播者又是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中存在的,必然受到传播外部制度的控制。本章就是从传播控制的外部规范来考察查活动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传播制度和媒介控制两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一)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二)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三)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注意理解传媒的立场和国家利益、安全的关系,理解传媒必须接受中伏控制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四)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范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重点讲授世界传媒业出现的垄断现象以及对传媒的影响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

预测未来受众的力量将对传媒产生越来越大影响。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本节以自学为主,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传播制度?

2、简略了解不同传播制度的特点:

(1)产生发展;(2)理论来源;(3)主要目的;(4)媒介使用者

(5)媒介控制;(6)媒介禁忌;(7)媒介所有权(8)与其他制度的区别

3、我国现行的传播制度的特点?

思考题与练习:

1、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3、受众对传媒的监督表现在哪些方面?

4、目前有哪几种媒介规范理论,各自简要特点是什么?

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目的: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天生的传播能力和不断创造的新媒介的结合,可见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本章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性,探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二)媒介——人的延伸

(三)“冷媒介”与“热媒介”

(四)地球村

注意结合麦克卢汉的背景,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二、认识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提出的8个原则,结合此原则总结不同大众传媒的特点。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依存症

介绍“电视人”、“容器人”、“网络成瘾症”的症状,了解人类媒介化生存的现状和尴尬。

四、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注意掌握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防止网络乌托邦。

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和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经营目标

(二)宣传目标

(三)公共性和公益性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模式。强化“把关人”在当今传播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选择性报道的负面效果。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从内在的业务标准和外在的社会标准两方面研究。

结合事实,分析我国传媒业的不良表现及其原因。

思考题与练习: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什么是媒介依存症?举例说明。

3、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有哪些特点?

4、大众传播者的特点上什么?它的地位与其他传播者相比有何不同?

5、什么是“把关人”?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6、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7、如何防止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教学目的:

在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传播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受众越来越受到传播者的重视。未来的传媒业,谁赢得了受众谁就赢得了传播的成功。受众从原来被动接受传媒灌输的靶子,成为左右传媒的指挥棒,有人预言大众传播将走向小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传播,而这一些无不与受众的特质息息相关。本章就是从受众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从大众社会理论的角度理解,注意区别大众与公众的区别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的群体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注意理解“受众即市场”的含义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注意对比受众接触不同媒介动机的相同与不同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思考题与练习:

1、简述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2、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3、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4、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它的意义如何?

5、复制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6、什么是受众的选择性三要素?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教学目的:

对传播效果的重视和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追求正是传播学兴起并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传播效果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中的重点内容。传播效果研究包括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两大方面,本章将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传播效果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课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思考题与练习:

1、如何理解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3、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4、试析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5、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谈谈哪些传播技巧对于传播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6、谈谈受众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7、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教学目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都与大众传播联系密切。大众传播究竟对个人和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这就是本章所探讨的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从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和中的阶层分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和舆论、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侧面来研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思考题与练习: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4、受众的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5、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6、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7、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8、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着什么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9、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10、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加以分析。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教学目的: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卫星通讯、微波通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全球化的特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现出的传播学新课题。它们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对人类的经济、政治、环境等等的影响如何,人类该如何控制和利用这些新的传播形态,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最新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教案01

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 《传播学》 课程代码:2501011 教 案 总学时/周学时56 / 4

开课时间第5 周至第18 周授课班级19级网络新闻媒体使用教材传播学(第三版)授课教师朱言明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设计

国磨菇。 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 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 不一会儿,那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这场残酷的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共战死5.1万人(当时北方总人口2200万,南方总人口900多万,但只有其中500万是白人,400万黑人不但不能参军,还是南方军队时刻防范的对象)。全篇演讲共计两分钟,短到甚至摄影师忙于准备拍摄而错过了记录这精彩的历史瞬间。它被寓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美、最有诗意的文章,其中第一次表达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既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虽然是为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讲,但都是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为胜利做出的牺牲,以及歌颂人们为了牺牲的理想。 4.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船长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另一个星球智慧生命的足迹,同时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正在收看电视直接的10亿观众说出了那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2、传播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4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四个故事正好对应了人类传播的4种形式: 即佛祖菩提树上证道的“内向传播”(又称为自身传播、个体传播和体内传播) 即大仲马与服务生发生信息交流偏差的“人际传播” 即林肯从胜利演说出发到歌颂为理想而奋斗的“组织传播” 即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星球时宇航员通过电视发表“人类宣言”“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厦门大学传播学概论经典教案第四章人际传播

第四章人际传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1 什么是人际传播 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欲达到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解,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型态。但是这个界定是不全面的,人际传播不仅限于面对面的口传。以是否使用媒介为标准,可以将人际传播划分成为两种: 1)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基本传播技术):媒介为声音、形象或文字,例如说话、讨论、集会、演说、击鼓、姿势、旗语、展示、表演等。 2)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复杂传播技术):媒介为电话、录音、录影、电报、闭路电视等。 通常而言,人际传播是由传播者发出讯息,在一种情况之下,一个人或者许多人接受讯息,并有某些即刻的回馈机会,以达到传播的效果。在其中,传播一方疑惑不安的讯息得到对方了解,对方立即解释,当即就有所回馈。人们旅游问路,上街购物,做生意的交谈等等,都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际传播中最常见的是面对面直接的传播。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如手势、表情)传播,所得效果是即时的。当然,用信件或者电话做媒介的私人传播也是人际传播的型态,可是比起面对面传播,效果要逊色得多。 人际传播网络 人际传播网络是指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人群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和轮型网络。2 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线条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在 1转引自王怡红《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读〈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2冯云廷/李怀编著,《企业形象:战略、设计与传播》,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245页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得学生开设得专业基础课程,选修。 本课程就是对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得介绍,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得传播学科与人类传播得历史发展,了解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得知识。学生可以将教师教育与高级文秘等专业知识与传播学知识联系起来,从纵深层面具备语文教师与高级文秘工作得理念、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人类传播感兴趣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得本科学生。在该专业得培养方案中,与传播学概论同序列得选修课程还包括:新闻学概论、编辑出版概论、媒体与社会等,开课同时,学生应对上述课程做出横向关联,从而具备相关专业得基础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在高年级选修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以加深传播学科得知识素养与能力训练。另外,学生应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当代广告、大众文化、新闻动态等有基本了解。 (二)基本理念。 传播学概论得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与高级文秘两个方向得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与应用。 在讲授传播学基础理论得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得基本原则,在注重传播学理论知识讲解与理论体系介绍得同时,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当前大众传播现象、解决人际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等现实问题得实际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得过程中,也应本着学以致用得基本原则,在掌握课堂及书本知识之余,多多联系现实并主动思考并勤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上得传播现象及其变迁、大众传播理论与当前社会传播活动得关系、现实生活中得人际传播活动得问题与技巧、本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知识得关联等。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价值目标,把理论与现实,知识与技能,批判意识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得基本框架。 2、总体设计原则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传播 引例;1.人类离不开传播 ?语言能力来自传播还是遗传(100个婴儿死亡实验) ?无传播环境对人智力的影响(博士生黑屋实验) 无传播状态→恐惧←传播消除恐惧 2.系统论:传播是社会系统的重要部分,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受各部分影响,部分间是有联系的。 丹尼斯勒那:“传播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助推器。” 1.传播的种种定义及其简评⑴ (1)共享说 :传播者与受者间信息的共享称为传。 ①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②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a.理想型,规范化的定义:同一是共同追求目标,意向是行为前决定。 b.以理解接收,并产生共鸣为前提。信息的核心是意义,符号是承载形式。(2)影响说(劝服说):传播者试图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受者。 ①应用型,功利色彩(尤体现在广告,政治性宣讲中) ②未能包含所有人类传播现象,只是其中某些现象的一种形式。 ③自我传播也需要传播信息。 ③前提:告知,信息对称,相互间的联系。 ⑶联系说:将生命世界不相连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过程叫传播。 缺点:认识空泛。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 二.传播的分类。 五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①自我传播:社会个体对信息于人体内部的自我传播。 ②人际传播:以眼面相见的交流为基本形式,延伸而来是非当面交流亦有肢体表现。 空间距离体现人际关系。 ③群体传播: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群体动力学。(陪审团效应) ④组织传播:有一定结构的群体,群体的角色认识。

⑤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 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 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 非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传播人类传播群体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社会传播 三.传播学的特点。 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传播的具体内容,接收储存 发布是其基本过程。 2.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现。沟通交流是基于一定的 社会关系,传播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建立与维持都依靠与传播。。关系是一种期望,角色意义,产生于相互作用。 3.最理想的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双向的交流。信息的流动是在传播者和受 传者间进行的。 4.传播发生的前提条件:传播者与受传者要有共通意义,空间(符号大致接近)大 体一致或接近的共同经验和文化背景,符合双方有交集利益兴趣。(有共同之处但不完全重合) 5.传播是分层次的,更高层的传播包含了较低层次的传播,最低层次的传播是基础。传播既是行为,又是过程(典型有将传播看成线性过程),亦是一个系统。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文化传播教学大纲.doc

精品 《文化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化传播学概论适用层次、专业:本科对外汉语专业 学时: 32 学时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考查课课程性质:选修课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文化通论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本科阶段的一门选修理论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及其分类, 系统的学习文化传播的概念、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背景、研 究范畴以及传播途径。培养学生运用文化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文化传播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具体地说,应完成以下 教学任务: ( 1 )全面、系统地教授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帮助学生了解主要的文化传播类型,掌握主要的 文化传播模式及理论,提高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文化传播案例的能力。 ( 2 )运用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经验研究和定量分析法,批判研究和定性分析法,观察、解释和 批评法,科学探求、人文探求和社科探求方法等。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文化与文化传播( 4 课时) (一)文化及其分类( 2 课时) 1、了解文化的定义及其构成 2、理解文化的属性及其功能 3、了解文化的分类 4、熟知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重点:文化的不同定义的区分,文化的功能

难点:文化的属性以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二)文化传播(2课时) 1、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 2、熟悉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3、理解文化传播的特征及功能 4、熟悉文化传播的背景 重点:掌握熟知文化传播的特征及功能 难点: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2课时) 1、人类文化的传承 2、比较文化 3、媒介文化 重点:媒介文化的特征 难点:人类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讲物质文化传播(4课时) (一)物质文化及其发展( 2 课时) 1、现代物质文化 2、物质文化的发展 重点:物质文化传播的方式 难点:现代化、现代文化、现代物质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二)物质文化传播(2课时) 1、物质文化传播类型 2、物质文化传播原则 3、物质文化传播技巧 重点:物质文化基本类型和内容 难点:现代物质文化的实质 第四讲精神文化传播(4课时) (一)精神文化传播( 2 课时) 1、精神文化及其发展 2、精神文化传播渠道

教育传播学 论文

西南大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09级 学号: 222009321032011 姓名:刘跃飞 成绩: 二零一二年六月四日

标题: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刘跃飞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教育学出现了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本文针对当代社会,讲述了教育传播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论述了教育传播目前面临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技术又当何去何从。 关键词:新世纪教育技术问题现状发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实践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育传播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沟通和传播的思想、手段与工具亦不例外地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改变,现代教育传播活动日益多元化和全方位化。 ——转自《教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绪论,奚晓霞正文: 一、我国教育传播的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媒体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方法注重对比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方法注重系统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播学、系统论的结合。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优化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研究方法注重个案研究和评估,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过程优化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 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又更多地结合实际融入了中国的特点和元素。一直以来,教育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看法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情况。教育传播学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随即陷入低谷,但是教育技术界一直视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其基础理论,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该专业学术界所呼吁和倡导的。 二、我国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其一,理论体系建构相对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足,理论知道教与学的研究就更显薄弱。纵观教育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严重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强,没有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