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每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语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携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言资料,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思维特征和思想特征的部分。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
关于习语,“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2)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因此,习语从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和典故。
从文化的世界观角度来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性。
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
”习语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与民族的一定现实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连,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一、从地理环境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表现是明显的。
我国盛产竹子,人们对竹子的感情深厚,因此,我们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生产,英语则用“like mushroom”.英国不产竹,甚至连英语中的ba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笋做形象比喻。
二、从经济生活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民以食为天,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食物而奋斗懂得历史。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
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
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
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习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对比探究摘要: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汉英习语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汉英习语,研究其联想意义的异同及形成原因,揭示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来源文化异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习语丰富,这些习语多数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文化心态。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其基本含义相同,但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表达同一基本概念的习语会产生不同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的民族文化语义,这反映了汉英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一)“习语”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汉语中,关于习语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辞海》(1989 年)说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在英语中,相当于汉语“习语”的 idiom 所指也不十分固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英汉习语对比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有英汉习语整体上的对比研究,也有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对比,还有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对比研究的。
学者们在对英汉习语进行对比研究时,都广泛从文化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意义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习语是广大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该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英汉习语负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研究一种语言的习语是了解该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英汉习语作对比研究。
二、汉英习语异同的文化成因(一)地理环境与习语汉民族在古时就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而英国民族自古有一种强烈外向意识,时刻想着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汉语与英语中的习语就有了各自的文化差异。
例如:a sea change(根本的改变)、at sea(不知所措)、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另外英国四面环海,鱼是常见的食物,因而鱼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中英文化的习语差异及翻译初探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史淑红【摘要】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地理、思维方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着手,探讨中英文化的差异及英语习语翻译。
【关键词】习语 翻译 文化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习语包括俗语、俚语、歇后语等。
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理、思维方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来保证英语习语的特色、风格和意思。
一、中英文化的习语差异1.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英在习语上有很大不同。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很多与水、航海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而流水)”,“Rats deserts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
中国一个内陆国家,习语和土地、山相关的,与以上对应的汉语则是:“挥金如土”、“树倒猢狲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在中国,如:“骄阳似火”、“列日炎炎”是形容夏天。
而英国位于西半球,夏季凉爽宜人,在莎士比亚的诗中,莎士比亚对情人说:“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
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符号,而英国西风是春天的消息。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竹子习语就很多如:“雨后春笋”、“胸有成竹”、“竹报平安”,但英国不生产竹子,关于(bamboo)竹子的习语就很少。
可见生活环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2.思维方式差异。
习语差异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在婚礼时新娘穿白礼服,表示纯洁,在中国白色表示无血色,是恐怖的,只有丧事才穿白色衣服办白事;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盖红盖头表示喜庆。
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现在中国人结婚时也流行穿白色婚纱。
从英语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Ⅰ.选题背景
语言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
语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邃的哲理,它反映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因此从一个人的语言就能看出他所属的社会集团。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部分,集中反映着语言的特点。
在英美国家,英语习语使用人群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汉英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习语。
英语习语具有简明,精炼,短小,幽默,风趣且富有哲理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反映西方的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对英语习语从来源和功能上进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成果。
最著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密斯在1925年出版的《词与习语》一书,他主要研究习语的来源并进行了分类,结构和特征,但很少接处到习语的意义和解释。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和和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迅速发展的影响,习语的研究结合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句法理论。
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的是霍克特的对习语的研究,他强调了习语语境的作用。
50年代以后,习语的研究开始结合生成转换语言学理论,强调了习语的深层结构。
语言学家弗雷泽提出了习语的转换潜力,并发现大部分习语具有不同程度的转换不足。
近些年来,习语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横纵两向:一是单词习语,短语习语和句子习语。
另一方面是习语的共现,习语性等级,习语意义明晰度等的研究。
目前,习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习语的文化,习语功能与习语的语用方面。
代表作有澳大利亚人费尔南多的《习语与习语特征》;张国扬,平洪的《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关系》,张振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
他们都对习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Ⅱ.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语言属于目标文化并且反映它。
英语习语是英语国家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随着英美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逐渐的积累起来的,它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动荡时习语的变化发展就快,而在社会平和安定时习语的变化发展就相对的慢一些。
因此研究英语习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这么多年致力于英语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从多个方面发掘英语习语的内在意义。
尽管前人对英语习语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本文将涉及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认知习惯等多个方面去研究,为习语研究增添了一笔。
意义:英美国家人们使用英语习语的频率很高,因为英语习语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习语的特点奠定了习语用起来既方便,又形象生动,能准确地反映了使用者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英语习语只看字面意思是很难理解的,往往会理解错误,而且大量的使用导致了学习英语的学
生有很大的阻碍
本文通过对英语习语的研究来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从此角度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习语中体现的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更深刻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深层意义。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英语水平,也可以提高老师使用语篇进行教学的方法。
Ⅲ.研究内容
1.阐述语言的定义
1.1阐述英语习语的定义
1.1.1介绍英语习语的各种类别
1.1.2介绍英语习语的特征
1.1.3介绍英语习语的功能
1.2阐述文化的定义
1.2.1英语习语体现的西方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
1.2.2英语习语体现的西方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1.2.3英语习语体现的西方饮食习惯和文化
1.3总结学习英语习语的意义
2.概述中国习语文化
2.1举例说明英语习语反映的中西文化不同之处
2.1.1总结论文中心论点
Ⅳ.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搜集英语习语和中西文化的资料,如发表的文章等,积累
素材。
阅读有关英语习语和文化的专著,通过图书馆进行搜集。
寻求导师帮助。
Ⅴ.参考文献
白茹雪.从英语习语探中西民俗文化差异[J].作家杂志.2001(12). 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报.2011(3).
顾超群.英语习语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及研究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1(3).
何琳琳.从英语习语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考试周刊.2007.
刘艳芹.从英语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006(4)
卢梅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 聂荧彬.从英语习语看中英文化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彭晓蓉.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大众科技报.2004(5).
王奇民.《英美社会与文化》[M].科学出版社.2008.
肖东光.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6).
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3).
张振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张若兰.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周正履.英语习语的特点初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99). Ⅵ.写作进度
第一阶段:2012年12月中旬~2013年1月7日论文选题
第二阶段:2013年1月8日~2013年2月24日搜集论文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5日~2013年3月4日完成开题报告
第四阶段:2013年3月5日~2013年4月5日进行论文初稿写作第五阶段:2013年4月6日~2013年4月12日对论文进行检查,修改,调整
第六阶段:2013年4月15日~2013年4月26日完成论文
第七阶段:2013年4月29日~2013年6月上旬上交论文并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