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X.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1 学时:16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限选课

3.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

4.适用对象:非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

5.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教师讲义

参考书:《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胡文仲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平洪张国扬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介绍

1.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表情达意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文化习惯合理有效的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日常得交流中习语无疑起着特殊重要得作用。

本课程从语言与文化关系入手,不是纯理论研究而是重点在于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理论,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语言交流产生的影响。重点介绍并探讨习语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阐释习语言在文化本体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2.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的研究,以课堂精讲、小组讨论、独立研究等形式,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读英语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引入跨文化交际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与英语习语理解和认识,着重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与解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更好地交流沟通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加强对多种文化现象的审美与理解尊重,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3.本门课教学目的、任务及基本教学方法与手段。

(1)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主要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2)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视频信息和图片。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习语与文化概述(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英语习语的来源

知识要点: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圣经,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等等,而英语习语也脱胎于这些古典文化, 习语与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节英语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知识要点: 英语习语有其基本特征,比如,民族性,民间性,整体性以及比喻性,

教学重点:西方文化的渊源,英语习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习语的民族性与习语的民间性的区分

教学难点:习语的比喻性习语的整体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章的教学以讲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要理解语言与文化间尤其与英语习语的之间的指代关系。

2.学生应该掌握的术语:语言符号、语义指代,同时要求学生对各种英语习语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章习语与宗教信仰(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由人和故事形成的习语

知识要点:第十一个钟头、怀疑的托马斯、老亚当、灾祸的预兆

第二节与圣经相关的习语

知识要点:粉刷过的坟墓、以眼还眼、把珍珠丢在猪的前面、种的是风收获的是风暴教学重点:对相关故事或短语的解释

教学难点:圣经中相关内容的讲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故事以及圣经在西方文化与习语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章习语与历史的发展(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上的多国征服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罗马人条顿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第二节两次世界大战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语的变化

教学重点:历史上各个国家征服英伦三岛的历史

教学难点:罗马人征服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本章内容较多,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主要介绍罗马人条顿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对英国征服的历史事实。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对英语习语的发展变迁有总体概念,同时通过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理解。

2.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第四章习语与地理环境(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航海业的发展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英国海岸线的介绍以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捕鱼业的发展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英国捕鱼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英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教学难点:英国的地理特点对英语的特殊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在地理位置上对英语的习语发展变化进行剖析,试图找出相关联系。

2. 要求学生对英国的地理概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五章习语与风俗习惯(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饮食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西方的饮食文化

第二节宠物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中西方文化中相关习语的对比

第三节人名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英语人名的起源

教学重点:西方的风俗习惯的展示

教学难点:英语人名起源的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部分教学内容较多,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会大大增加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学生需要紧跟老师思路,在浏览丰富材料的同时体会其与英语习语的关系。

第六章习语与寓言神话(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1.神的故事

2.英雄传说

第二节伊索寓言等作品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1.披着羊皮的狼、借来的羽毛

2.车轮上的苍蝇、把蛇放在怀里

3.杀鹅取金蛋、芝麻开门

教学重点:希腊罗马神话的讲解

教学难点:神的故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要求学生对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伊索寓言等相关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2. 适当增加对相关文学作品与文献的阅读量。

第七章习语与文学艺术(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莎士比亚戏剧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1.将某人赞美到回声四起

2.是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

3.足以使天使落泪

第二节其他作家作品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知识要点:1.正面我赢反面你输

2.英王查理的脑袋

3.第二十二条军规

教学重点:莎士比亚作品的讲解

教学难点: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要求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片段。

2. 对其他作家作品形成的英语习语的理由有一定的了解。

3.适当增加对相关文学作品与文献的阅读量。

第八章习语与认知隐喻(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与人体器官相关的习语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知识要点:1. 与人体器官相关的习语

第二节与颜色有关的习语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知识要点:1.红色表示停止、赤字、愤怒、激动等等

2.绿色喻指生机、活力、和平、希望等等

教学重点:有关颜色的习语的讲解

教学难点:各颜色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要求学生对有关人体器官以及颜色的英语习语有一定的了解。

2. 适当增加对相关文学作品与文献的阅读量。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五、考核办法

1. 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20%)+期中(0%)+期末(80%)

大纲制订人:徐杰

教学院长:张丽丽

院长(主任):马冬

英汉习语的几点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几点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

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英美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美文化适用层次、专业:英语本科 学时:64 学分: 4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适合英语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基本情况和制度,学会与之相关的英语语汇和表达方式。 本课程涵盖量较大,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了解英美两国的具体情况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在课外多收集关于英美两国的资料,有助于充分理解各个部分的知识。 2. 教师除了进行课堂讲解外,还应多提供一些知识内容有关的资料。 3.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的巩固。 二、课程讲授内容 英国部分(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无) Chapter 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nited Kingdom(2学时) 1.具体内容: After learning this chapter, students should have a knowledge of 1) British history of invas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each invasion on English culture; 2)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 of the UK; 3)some political problems in Northern Island and the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2. 基本要求: 了解英国的历史概况和四个组成部分的地方特色。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the effects of its imperial past;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a significant role of London; cultural and economic dominance of England; invasion from the Roman Empire; settlement of the Anglo-Saxons; strong Scottish identity; Brief introduction to

趣味英语习语 (英美文化内涵类)

趣味英语习语(英美文化内涵类) 1.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祸之源 2.Cast sheep’s eyes to someone向某人投羊眼向某人递秋波 3.On the carpet在地毯上在考虑中,受训斥 4.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把某人的头埋在沙子里采取逃避态度 5.Heads will roll头要滚了有人要倒霉了 6.feather in cap炫耀 7.get up from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心情不好 8.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惨败,败走麦城 9.all at sea茫然若失 10.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11.be/feel under the weather感觉不舒服/生病 12.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 13.bea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14.pour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15.play cards close to one’s chest保守秘密 16.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 17.man Friday忠仆,得力助手 18.po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莎士比亚 19.Judas’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出卖朋友) 20.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

21.naked truth原原本本的事实,赤裸裸的事实(真理与谎言一起洗澡,谎言穿上真理的衣离开,真理宁愿裸着身体也不愿穿谎言的衣服) 22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涸泽而鱼 23.sour grapes聊以自慰的话(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阿Q精神) 24.bell the cat替别人冒风险(老鼠要给猫、带上铃铛的寓言故事) 25.cat’paw被别人利用的人(猴子想吃火中的栗子,骗猫为其火中取栗的故事) 26.man for all seasons博学多才适应性强的人(英国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博学多才适应性强) 27.Mickey mouse米老鼠(无关紧要的人物) 28.skeleton at the feast居安思危(扫兴的家伙或事物。埃及古代习俗凡重大宴会都要在席上显眼处访放一具骷髅,借以提醒到会宾客居安思危,不忘苦难和死亡) 29.as wise as owls聪明(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聪明智慧的象征) 30.as quite as mouse安静如鼠非常安静 31.as timid as rabbit胆小如鼠 32. no spring chicken已不再年轻的女人 33.reap what one has sowe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ed of roses舒适的生活 34.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冷静 the last straw使人忍无可忍的情况,导火索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1-12)

制作时间:2004年7月21日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第1-12期) 作者:snowry_yhn 编辑、制作:yangbb 第1期 MAVERICK (2) 第2期 FBI & SLOAN-KETTERING (3) 第3期 AMA (4) 第4期 GATT (5) 第5期 WESTERN (6) 第6期 GIS & YANK (7) 第7期 GILTS (8) 第8期 JV (9) 第9期 AT&T (10) 第10期 GDP (11) 第11期 MAFIA (12) 第12期 GURU (13)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制作时间:2004年7月21日[yangbb语] 终于完工了,而且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就把这个包子作为生日 礼物送给自己吧!呵呵,好高兴啊! 其实做包子真的是件比较苦的事情,而且体力劳动远大于脑力劳动。但是我想,如果自己辛苦做出来的包子没有人分享,那才是真正 可悲的事情。所以沪友一定要支持我们的劳动啊! 还有两点提醒一下(不要骂我啊,我马上就说完): 1.本文档版权归沪江所有,尊重原创,请网友在转载时注明出处,非常感谢! 2.本文档按A4幅面制作,有条件的网友可直接打印。 [snowry_yhn语] 了解英美文化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翻译! “白象牌运动鞋”怎么翻译呢?是“White Elephant Sports Shoes” 吗?大家知道White Elephant 在英语中是什么意思吗?”yellow pub lications"又该怎么翻译呢?是"黄色出版物"吗? 由于缺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误译、谬译或交际中断经常发生。我们这个栏目就是希望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基于snow的实际水平,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第1期 Maverick Maverick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美车哲学教授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all at sea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58 课程名称:英美概况 学时分配:36学时,2-19 学分:2分 考核方式:考查,闭卷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面向对象:外事二年级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英美概况》是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内容庞杂、信息量大。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有关英美等国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又能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致力为祖国的繁荣、发达而努力的人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各种练习的实践,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通过比较学习不同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涵义的词语与表达式,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词语的深层次意义,是对词汇的学习以及翻译水平的提高的有益补充;通过开展中外文化的比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交际仅有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方面的因素有时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语言本身,必将为英语学习者成功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体制度、教育、新闻媒体、风俗习惯等内容,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并注意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吸收最新知识,进一步增强其实用性。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美国简况(国家的组成、国土等)(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美国地理简况:国家的基本组成,国土等。以及美国国家形成的基本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美国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分析并了解American Revolution产生的原因。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名词习语(Idiom)的文化比较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其间由于国际交往、人员往来而形成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产;同时又因地域环境、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征。中西方的人们都习惯于把某些品质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看到某种动物人们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Idiom)。动物的生存首先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某些部类的动物只生存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同时即使同一种动物对于生存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也未必时时相同,所以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有趣的文化图景。 通过对英语中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之汉语含义的简要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异同做大体了解。―根据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1993,238),并参考有关翻译理论,根据动物名词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异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完全对等表达法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事实。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通讯网络的兴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賈玉新:《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1992,51)。的确,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度之间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人类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就难免具有一定的共性,英语中部分由动物名词的所构成的习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在中国人和西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眼中,狐狸总是和狡猾联系在一起,驴和愚蠢相联系(stupid ass),鹦鹉是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的一类人的代名词,羊羔温顺腼腆,猪肮脏贪吃,猴子身体灵活敏捷,狼凶残好杀等等,不一而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之中: 1.在like…,as…as句式所构成的明喻结构中,例如: as agile as a monkey (象猴子一样敏捷) as blind as a bat (瞎地象蝙蝠似的) as busy as a bee (如蜜蜂般忙碌) as crafty as a fox (如狐狸般狡猾) as meek as a lamb (温顺地象羊羔一样) as stupid as a donkey (蠢驴) like fish out of water (像鱼离开了水一样) 2.在含有动物名的动词短语中,如: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to pass fish eyes before pearls(鱼目混珠) 3.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bird-brained (没有头脑的,傻的)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Introductory Remarks ①.White elephant昂贵而无用的东西 ②.Yellow publications低级趣味出版物 ③.Lame duck跛鸭:不能连任的人 ④.Disinformation假情报 ⑤.Hegemony势力范围 ⑥.Mentor保护人 ⑦.Deep throat秘密消息的来源 ⑧.Paint lily多此一举 ⑨.Smoking gun确凿的犯罪证据 ⑩.Be in high cotton兴隆 ?.Barter trade交换贸易 ?.BBS电子布告栏系统 ?.Anonymous remailer匿名转信站 ?.Cybersalon网络咖啡厅 ?.Cyberspace网络世界 ?.Online prank网络恶作剧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络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Mitnick affair米尼克事件 21.World Wide Web万维网,全球信息网 22.Cellular phone蜂巢式移动电话 23.Genetic engineering遗传工程 24.The economics of Cloning复制人的经济分析 25.G-7七大工业国集团 26.Reaganomics里根经济学 27.Junk bond垃圾债券 28.Face the music了解美国军队惩罚违纪士兵的方式方法 29.Talk turkey了解美国白人的伪善 30.Come down to the brass tacks了解美国工人的过去 31.Go to the dogs了解英美人破产的辛酸 32.Samaritan源自《圣经》中,指乐善好施者 33.Green Berets指头戴绿色贝雷帽的美国特种部队 34.An Eagle Scout指美国的飞鹰童子军 35.American Dream表意是“美国梦” 36.Forbes list指美国《富布斯》富翁排行榜 37.Madison Avenue是麦迪逊大街,代指美国广告中心 38.A rags-to-riches legacy是美国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留下一笔‘白手起家发财’的遗产” 39.Social Security指美国的“社会保障条例” 40.Medicare指美国为65岁以上的老人专设的“老年保健医疗制” 41.Negative income tax指美国社会的“最低收入补贴” 42.A scapegoat替罪羊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扣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2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 3 从关联理论看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的英式幽默的翻译 4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5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7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8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9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11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12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3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4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1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 16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7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18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2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2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23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24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25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26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27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28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29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3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31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3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3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990230070 课程中文名称: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Exploring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4 学分:2 适用专业: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2012级专科段 先修课程:英语网络阅读 开课院系:小学教育系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本课程是以英语为授课媒介,重点介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宗教、政治、教育、体育、经济、娱乐等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背景性人文学科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和变迁、各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当今英美的流行文化。主要任务在于扩展学生的文化和社会视野,引导他们注意到英语语言内在的文化土壤、英语语言外在的多面性、语言和产生其语言的社会的一致性、相关性;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英美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有关英美等国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人才。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的国家地理、人文特征、宗教、社会、教育与文艺等基本情况,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和特征表现以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西方文化与习语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作者:张民和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透过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外语系710048 张民和) 摘要:习语是英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英美文化有传承、记载、反映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甚广。本文从习语的来源出处、原义、引申意义来分析它对英美文化的反射。 关键词:习语、英美文化、内涵 英语习语向来被看作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精练、短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性的特征而广泛地被英、美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媒体之中。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习语的产生与存在是受孕育其的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所以习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本文从习语的含义、引申意义、来源、出处等角度入手,来分析英语习语对孕育它的特有的英美民族文化的反映,从而揭示其丰富、幽默的内涵所体现出英、美国家的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一、语言、习语、文化 在文学界,语言与文化的概念素来是众说纷纭,难以确定。但是,其争论的中心内容却是相近的。 1.1 语言关于语言,据《辞海·语言·文字》讲:“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维持。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由此看出,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基本构造单位是词,并且通过词来记载并反映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产生、发展的文化内容。英语习语是在英、美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并被历代传承下来的英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记载、传承、反映、考证,甚至可以重现英、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民俗民风、宗教、民族心理文化等)。它是指英语词汇中结构上固定、语意、语法上完整,在功能上以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词组或句子。(idiom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words which function as a unit of meaning )由于它的产生受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限制,且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对于习语的认识往往不能只从其各个组成部分来推断。例如: 例如:习语字面含义实际意义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灾祸之源 Cast sheep’s eyes to someone 向某人投羊眼向某人递秋波 On the carpet 在地毯上在考虑中,受训斥 Bur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把某人的头埋在沙子里采取逃避态度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英美文化概况试题5

山东经济学院2010--2011学年第 1学期期末试题 英美文化概况(110126)试卷(5) 注意事项: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Ⅰ.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T) or false (F).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Britain is both a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nd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2. The divine right of the king means the sovereign derived his authority from his subjects. 3. In Britain, Grammar schools select children at the age of 11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general education. 4.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decide on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Britain’s foreign policy. 5. The origin of Bowling lies in the victory celebration ceremony by the ancient warriors. 6. Americans have to join a political party in order to vote or to be a candidate for public office. 7.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made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romotion of democracy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8.It takes at least fours years to get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S. 9. In Britain, Grammar schools select children at the age of 11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general education. 10. The president has the authority to appoint federal judges, and all such court appointments are subject to confirmation by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1.The main duty of the Congress is to make laws, including those which levy taxes that pay for the work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12.Most people in Scotland speak the old Celtic language, called “Gaelic” 13. When George W. Bush became President, his foreign policy has two prominent elements: isolationism and faith in military strength. 14. Harvard College was originally founded to train government officials. 15. There are about 60 members of the Commonwealth. 16.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 used to be inhabited by the Quakers. - 1 - (共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