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

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

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

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

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

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

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

(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以前的教学大纲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任务:(1)、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育。三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史实:一个历史史实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本概念:人们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概括。基本规律:在理清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综合—判断—形成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规律、经验。

(2)、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

A、内容:智能,智力的开发:观察力(基础)、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注意力。学科能力的培养: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四性)。

义务教育能力要求: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知识的应用;正确理论、研究方法及历史观。

B、核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C、途径:能力的培养纳入历史的具体情况中去。树立现代的教学理论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情感内涵指学习兴趣、动机、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3、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

任务、要求、注意:禁止灌输式,避免武断的灌输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识。以平等的身份,师生相互启发、沟通、理解。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传授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导向。三者是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

一、中学历史的课程设置

1、课程:(1)各种认为:一指科目,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二指目标,强调学习结果;三指计划,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一切的方案计划;四指经验,学习者在教育方案中获得的经验,杜威,从做中学;五指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整体。

(2)、定义,广义上: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和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上:某门学科

(3)分类:工具类课程、政治类课程、知识类、技能型课程。

2、现行的历史课程的设置p48

初中:6个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高中:必修课:高一上:政治史(历史1);高一下经济史(历史2);高二上文化史(历史3)。

选修课共6门,文科至少选三门。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p4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2、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的思路

目标(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思路:(1)明确课程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决定了历史课程开

设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2)转变课程功能:只注重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自主、合作、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强调情感。(3)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如:避免专业化;体现时代精神,接近社会生活;选择国家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高中专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讲授为主—组织、合作、引导、强调探究(启发式教学)

(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教材编写,教学的组织活动和实施,教学的评估和检查的纲领性文件。

2、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制定:国家教育部(2)文本:文本形式、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3)特点:p49 a、明确的课程目标的提出,把过程和方法作为独立目标。B、突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C、具体的目标要求上,提出了不同的层次要求,了解—理解—运用。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去—知识——能力—思想认识。D、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教学方法的更新(鼓励用多种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工具;课程组织形式上强调活动课的开展。F、为课程的实施留较大的空间。G、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3、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1)前言:规定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规定历史课程内容和价值。(2)、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模块:模块加十大主题——以一个主体和课文的形式。中国通史(3)世界通史(3)。(4)实施的建议:教材编写的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的建议。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利用的建议。

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差异性:课程前言;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原来只讲教学问题;实施建议上,原来只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有四个方面;关注程度上,课程目标适应学生全面发展。

在价值取向上与大纲相比较: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生发展本位;学生的认识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统一的硬性规定——开放、灵活的管理。

4、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结构与设置)

(1)结构,必修课:历史1、2、3(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选修课:选修1—国家;选修2—地方史。都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

(2)课程的设置,课时:一般一周2节课;进程:一、二、三学期选择3门。

5、把握课改的内涵: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通过课改来实施素质教育(1)主题: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2)整合:系统的环境中整合(3)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的关心,关注学生。(4)引导:教师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题作用。

6、如何运用课程标准:充分理会课程的精神实质,明确课程的任务。

四、中学历史教科书p88

(一)教科书及其作用

1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计划要求范围以内,吸收历史教学和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而编写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作用:处于教育学的中心地位(依据)教教材——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的使用)。

(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和原则p92

1、依据:要符合国家的立场;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识发展程度。

2、模式: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我们国家的审定制。

3、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系统性;规定性;工具性;渐进性;可续性;精选性。

板块加主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专题史。

(三)现行教材的体例与结构p102

1、体例:史书:编年体:《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教科书:章节体

2、教材呈现的特点:(1)开放性:从教材表面呈现的内容体系上,从课程出发。(2)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3)课文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创新了课文设计。

3、结构

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1、整体结构上,主题与辅助(主题是大字和小字,内容;辅助是图片、注释、问题等)。2、基本的内容格式

(1)导入框(2)正文。课文结构:主栏与辅栏。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使用

1、恰当的选用教材(1)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框架和脉络。(2)全面理解教材。(3)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4)设计好教材方案。

2、使用教材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大字和小字的关系(2)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3)书本文字与图表的关系(5)师生运用教材。

四、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一)

(二) 1、摆正位置,课文内容坚持独立专研为主

第四章:历史教学论(上)

第一节: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

一、中学历史教学课程的一般概述

1、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课程

2、特征p131: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和矛盾关系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

矛盾关系:教师,学生为矛盾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方法、手段、教材。学生与方法、手段、教材、教师。

主要矛盾:现有水平与培养目标

三、中学历史课程的阶段与环节p133

从学生的认识活动出发,引入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运用。巩固:1、用简单扼要的语言概述和归纳该课堂内容。2、指出重难点,用一些符号做标记,引起学生的注意。3、为下一课的学习引入动机。

运用:使学生学得技能技巧以解决问题。

环节:教师:课前准备、实施、课后反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学习、课后复习。

1、课前准备(从教来看)(1)明确教材目标:通读教材三遍,充实讲授内容。

(2)专研教材:专研课标,目标。(3)分析学生:因材施教、各个层次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点。(4)教学的设计:转变教学方式,体现课改要求。

2、教学的实施,即上课阶段:要求老师语言、板书能力、组织、驾驭课堂能

力。

3、课后反馈,评价:自我反思,问题要从实施中总结。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相结合。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p138

一、历史知识的特点

历史:人类社会经历的一切,反映人类发生发展的历程。1、具有过去性:历史本身反映人类过去。追求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认识。

历史课堂教学最大的特征:生动形象、称为再现教育。

2、具体性:一定的特定的历史时间一定的具体人物、地点发生的事件,讲求准确。

3、综合性:历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系,强调系统的关联。

4、史论统一性:有史有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为指导,才能使历史上升为一种科学。

二、中学历史的教学原则

(一)1概念:人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指导实际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2、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p138。3、特征:客观性;主观性;理论性;规律性。

(二)具体原则

1、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的原则。以材料为基础,史料结合。

2、过去和形象再现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形象教学,手段包括:语言、图片、实物。

3、系统讲述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这适用于任何一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

5、传播知识与情感交流教育、培养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6、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章: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p134

一、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1、是教学方法,特殊的教学方法。2、是程序、方法的混合体。3、是一种结构的功能。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积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二)主题:理论、目标、程序、策略、角色、评价

(三)特点:1、指向性:围绕一定教学目标进行设定。2、操作性:是具体可以操作的。3、完整性: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整统一。4、稳定性:由于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结构,任何学科都可按这模式进行操作。二、教学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这一概念的完整提出。20世纪50年代前,以讲授式为主,讲、读、听、练。20世纪50年代后,班级授课制实施,形成感知—记忆—理解

—判断这一结构,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突出

1、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模式”把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段。(1)明了:给学生指出新的知识。(2)联想:新旧知识的概

括总结。(3)系统:新旧知识的概括总结。(4)方法:引导学生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强调从人的心理活动,形成“觉用“,教师为主导作用。

2、杜威:“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模式,分5个阶段:(1)创设情景(2)

确定问题(3)占有资料(4)提出假设(5)检验假设。强调学生的活动

和参与,学生能积极调动起来,进行探索,不足在于系统知识不够,基础

知识不扎实。

(二)教学模式的演变:凯洛夫:“六环节”理论。1、组织上课。2、检查复习。3、4、5、巩固新学知识。

如今用的教学模式: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练习5、布置作业。

积极作用:结构严谨,老师的作用得到发挥。

消极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素质教学发生冲突。

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在此中充分体现,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作业体现的比较充分。

(三)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

1、单一—多样(讲谈接受式、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参与合作式)

2、

归纳——演绎。3、以教为主——以学为主。

三、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1、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革新。

2、:“六步,三段、三分支”教学模式

3、讲谈

——接受式教学模式。(1)理论基础(2)结构:导入—讲授—巩固—检查。

导入新课:引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新课: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谈话法,要层层追出。巩固:新课完后和学生谈话,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检查:对新知识为一种运用。检查学的如何。

(2)辅导教学(4)优点与不足:老师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如果老师未把学生的主体调动起来,就形成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相违背。(3)策略:1、要做好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写好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2、以课题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以教科书为蓝本,吸收和提取相关的历史资源。4、充分施展老师的语言能力。4、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主要从师生相互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持,执行人本主义再现。(2)结构: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

(3)辅导系统:给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材料,设施。

(2)优点:使学生自主地,独立的学习,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不足:学生很可能不自觉学习。

5、参与活动式教学:通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推动教学。(1)结构:创设

历史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2)优点: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生活情景中,有体验,有经历。不足: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进行活动组织的,学生是否愿自动参与。

6、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结构:创设情景—

—清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路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展开谈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策略:1、提出问题要有不确定性,能引发思考。2、以学生讨论为主,注意学生不同观点的反馈。3、问题本身和结论应该开放些。

师生关系: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一个组织者,策划者。

第六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类型和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类型和课堂结构

(一)课堂教学类型

1、含义:指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而选择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这样组成的不同的课堂教学体系,就叫课堂教学类型。

2、具体类型:(1)单一课:如复习课、考试课、讲授新课等,指完成一个教学任务。(2)综合课:完成两种及其以上的教学任务,如复习+考试,观感+谈论。(二)课堂教学结构:不同课堂教学类型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同教学模式也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1、含义: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安排。

2、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一)导言课:学科导言(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2)学期导言(对历史学期的总结,新历史课的导入)(3)单元导言(单元学习的内涵体系)(4)课时导言。

作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思路:学科导言:阐明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要求。

学期导言:上学期学习的总结(听课考试情况等),本学期的要求。

单元导言:本单元讲什么,包括什么内容。

课时导言:引入动机,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知识课:结合历史教学过程的学科理论:“引入——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结合五环节教学法:“组——复——新—巩——布”。

三段式教学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内涵:以讲授新知识为主。

组织思路:1、组织教学——上课铃声。2、引入动机,宣布上课到讲课这段时间,动机是目的,导入方法是关键。

基本方法:1、概述旧课内容引入新课。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3、概括揭示新课的内容导入新课。4、多媒体教学,以诗词歌引入新课。5、成语典故引入新课。

6、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基本要求:1、时间为2——3分钟。2、语言精练,能激发学习动机。3、引言的最后一句话落实到新课上。

(3):讲授新课:教学设计思路来推进教学。

要求: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老师的过渡语言,问题之间的语言流畅性。4、时间15——20分钟。

讲课艺术:生动、形象。

(3)巩固环节——对新课内容简明扼要的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指出重点、难点,用特殊符号标出,为下一课的学习引入动机。教学的组织环节:要

有周密的思维。

(4)提高课堂讲课艺术:1、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理论素养。2、注重实践,

提高能力,多学多思考。3、注重课堂资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4、注重评价。

(5)复习课的结构:a、组织环节。B、提高复习的任务和要求。C、复习方法。

D、开展复习e、课后练习。

(6)考试课:结构——组织考试,宣布纪律,发放试卷,回收试卷。清点试卷。(7)活动课:以学生活动参与为主。结构:活动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总结。

(三)发展中——课堂结构范例

1、四段教学法:学生阅读,老师精讲,问题讨论,作业布置。

2、三段教学法:读、讲、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五字教学法:

4、单元教学法:(四课型):自学课、启迪课、讨论课、探索课。

自学课:学生看书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启迪课:老师的讲解,要做到三点一线:“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重难点;理论实际的结合;课堂内容的主线。”

讨论课:

探索课:探索学习的思考与阅读应用问题。

5、直观教学演示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p152

(一)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一般概述

1、概念:广义上:教学方法是设计教学过程,环节的所有方面的研究。狭义上: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2、特点:各自独立、互为补充。

3、选择教法的依据:(1)根据学科的特点。(2)受制于教学内容。(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二)讲授法:老师用言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优势,适应于班级教学,但往往可能形成应试教育的自己讲,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讲述法p153:教师用口头语言表达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

主要内容:(1)叙述:要求:a、有思想性,科学性。B、有形象性、感动性。C、联系性,连续性。d\、善于安排情节(开端——发展——高潮——低落——结局)(2)描述

(3)概述:总的要求:条例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语言简练。

2、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主要内容:(1)释义说明。(2)实例论证。

总的要求:准确使用各种数据,具体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有情节的素材。

3、谈话法:教学课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对答形式”

获取新知识(在初中运用广泛,高中也可应用)。

分类:(1)概括性的谈话: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内容概括性的引入新课内容(2)启发性的谈话:老师学生问题的对答。(3)巩固性的谈话:某个问题讲完,为加强印象而进行的。

问题的涉及方式:(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让学生回忆与新课教学中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旧知识。(3)当讲到某一知识点,老

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注意:学生“不知不熟”时不能用此方法。

学生回答:一言能尽——一问齐答。一言难尽—一问一答。

要求:(1)谈话要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讲求谈话的艺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富有启发性。感染力。

(3)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4)给学生思考,留有充足的时间。

4、使用语言的教学方法把握的原则。

(1)把握三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关键点。(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3)把握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

5、直观教学演示法:实物、模型、图表、视频、音频等。展示的位置醒目清

楚。展示的时机要把握好,展示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用了以后收好,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转移。

6、图示法:图例、图形、符号、图表。

要求:展示的图片要准确、美观。设计的科学化,信息处理的最优化。

第七章:中学历史骄傲向的四项技能。(备课、讲课、说课、评课)

一、备课p179

(一)一般概述: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和计划工作,写教案。(学期备课——教学进程计划;课前备课:教案(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个体备课)

要求:早:提前准备。细:细节掌握(专研)、细致分析。全:全体把握。内容体系:五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

(二)学期备课(一篇课文一个学时0

层面:1、了解和掌握围绕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包括教育方面。

2、专研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课程是种资源。

3、通读教材(至少三遍)

4、对学生,班级情况有所了解。

落脚点:拟定教学进度计划。

(三)课时的备课:指每堂课之前的备课。

落脚点:写出教案(教案、学案、讲义)

意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求:1、教材的专研。2、课程的理解、把握。3、课程目标拟定问题。4、课程教学手段,方式的选择。

环节步骤:1、专研教材。A、弄清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b、把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提炼出。C、发掘体现教学目标的一些主要内涵,如哪些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史实。

2、教材处理:(1)确定教学目标(内涵、陈述)要求:专研教材,体会课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2)确立重点难点(学生重点掌握的、学生难于掌握的、重点难点,它们可能是同一知识点也可能不是)。

如何判断重点难点:(1)是否构成历史发展的主要环节。(2)教材中反复提及的人物、事件。(3)课文的标题(4)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特殊的意义。

3、教学设计思路:(1)符合课改理念。(2)围绕教学目标.(3)讲求教学效果。(4)要求远见,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要有应对方案。

教学程序设计:环节严谨,衔接自然,联系紧密。

4、编写教案(处理教材)

格式:分为案头和本文。

案头:上的是那个班级、哪篇课文、哪节课。

本文:是主体,有教学重点、难点、手段方法、课堂类型、教学程序、三维度。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导入—讲述—巩固—练习。

熟悉教案:教案写好后一个体会,熟练的过程。

二:说课(试讲要求7分钟)

1、说课的含义:以口述的方式说出个人对一课教学的总体构想,根据课

程标准,遵循教育理念。

2、类型:指导型: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型:围绕某课集体

讨论总结经验。汇报型:针对领导检查。评比型:说课比赛。

3、主要环节:(1)说教材:说教材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

前后联系。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作用,揭示中心思想;知

识结构、子母;教学时数(一节课,两节课)。(2)说教学目标:依

据(根据课标,我拟定的目标是。。。。)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难点:依据(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程安排)。突出突破的方式、方法。(4)(方法、手段)教学与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

依据。(5)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核心:准备怎么讲。依据:教学过程的内涵,哪种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导入——讲解——巩固——练习)(6)说教学反思:(老师对教学的思考)说清教什么(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清怎样教(方式、方法|);说清为什么这么教(依据:课改的要求,学生实际,教育学,心理学要求。。。。)

4、说课应正确处理几种关系:(1)课程标准和教材标准(说课与教材的依

据)。(2)说课和备课的关系(说课其实就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备课、上课)。

(3)说课和上课的关系(怎样上好一堂课)。(4)说课的基本要求:a、把握好时间(说课7分钟)。B、说的环境,按要求进行。C、说课要脱稿。d、点、面结合突出闪光点。E、掌握好技巧,加强于评委的交流。F、设计好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介绍自己基本情况。并处理好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语。

三、讲课

(一)语言:1、分类:教学口语;肢体语言。

2、教学语言:(1)要求:a、历史感、b、准确规范(表达清楚明白,符合

逻辑;用词准确;通俗易懂)。C、生动形象。

(2)要素:语调、节奏、个性气质特点。语气的轻重有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节奏:强弱交替,抑扬顿挫,长短相间。

肢体语言:借助于表情、手势、仪表、优雅、眼神。(老师不应把情绪带到课堂。)、

四、板书设计:板书一般分为正版书和副板书。

正板书:1、本课教学的课题。2、本课内容的纲要层次。3、重点知识。

副板书:是作为正板书的补充。

板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课程的内容。

板书可分为:先板书后讲课、讲课后再板书、边讲边板书(主要形式)。

五:评课:

一:评课的一般概述:对照教学的目标,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引起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目标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6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2..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1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地位。 A. 主导 B. 领导 C. 辅助 D. 启发指导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超限抑制 C. 消退抑制 D. 倒摄干扰 14. ()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A. 学生 B. 教材 C. 学习过程 D. 学习情境 15.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是、。 17.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因素与因素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近代语文教学法: ①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②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面。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中学均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字)两门与语文相关的课程。 现代语文教学法: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革新教育,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并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本学科更名为“教材教法课”。 当代语文教学法:1950年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为“语文”。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内容属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 学科特点: 技能性和社会性 本质属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三、语文教学目标 xx教育家B.S.xx说: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定指针与方向。 ②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分为接受(注意)、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和复杂的外显反应五个层级。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 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智力因素: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力、综合力)、语文人格(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完整word版,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渗透于它的内涵并体现于它的实施过程的。 2、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去体现。 3、语文教育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逻辑起点及其归宿。 4、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只有借助(语言)为媒介才能实现。 5、学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 6、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中,“好懂”是对教学(措施)方面的要求。 7、初中毕业生应当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 8、(略读)是指有目的、有重点、有取舍的一种阅读方式。 9、(语言)实验室是利用多种现代媒体装备的供语言教学用的电化教育课室。 10、选材能力属于作文的(专门)能力。 11、进行(自由)拟题作文时,教师关键要给学生讲清楚拟题的要求和方法。 12、听是将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 13、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14、巩固提高是(复习)课的升华与扩展阶段。 15、重视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的是(终结)性评价。 16、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整个目标结构最具(动态性)的元素。 17、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8、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规律。 19、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朗性和(隐蔽性)共存的特点。 20、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力、选题定向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开展实验的能力、总结经验的能力、(观察想象)的能力、反馈验证的能力。 21、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即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22、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讲求(整体提高)。 23、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 24、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以及学生借以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 25、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 26、作文指导课的具体做法有范文指导法、(情景)指导法、讲评指导法和教师示范指导法四种。 27、中学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实践性)、提高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28、听话态度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谦虚,第二是(积极)。 29、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部分”。 30、教师指导复习的方法有直接讲授法和(问题引导)法。 3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2、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3、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以一(课程设置)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 34、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 35、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础。 36、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1.绪论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该课程起源于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1919年秋,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此举为政府所接受。 总的研究对象仍然是“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仍然是解决“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当然也涉及“为什么教”和“教给谁”的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主要从教师角度来研究数学教学过程。 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三个方面: 1)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解决数学教学为什么教,教给什么样的对象,教什么样的内容三个问题; 2)具体数学活动的教学; 3)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特点 1)中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 2)中学数学教学论与实践的关系十分直接; 3)中学数学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1)必须广泛地学习并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 3)开展实验研究。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基础 研究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任务; 2)数学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我国的规定,基础教育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后续的高中教育。 数学活动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活动的三个特点 1)思维对象的抽象性以及思维过程中抽象方法的特殊性; 2)严谨性与非严谨性的结合; 3)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相结合。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各大快数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考点资料100%过关

名词解释 82、教学研究论文的构成:论题即论文题目、引论、本论、结论。 14、“泛指”的语文教材是一切对别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 15、“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16、“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 39、“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 44、学业考试又称“成绩考试”,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45、水平考试如果用于选拔,又称“选拔考试”,高考就属于选拔考试。 46、学能考试用以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又称“潜能考试”、“预估考试”。 47、诊断性考试用以了解考生能否使用某种知识或是否具有某种技能。 53、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 1、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2、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加一些评估的话,这些文字,对读者理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称为助读材料。 47、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48、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的。 3、语文教学法则: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4、智力: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别、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61、综合讲评:讲评的基本方式,这种讲评要求教师根据作文指导时提出的训练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举例说明。 62、典型讲评:教师先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进行深入分析,用典型指导一般。 3、专题讲评:抓住作文中一两个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语文知识集中进行讲评,重点突破。 5、发现阅读法:指的是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6、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7、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法推测文中的末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7、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11、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12、朗读:对书面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 13、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14、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15、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16、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没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17、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影”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自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18、知识短文: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 19、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学生考试一般都属于标准参照考试。 20、常规参照考试: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 21、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被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 22、体态语:指表情、手势、身势等言语表述的辅助手段。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吐血整理)

填空题:5*4 1、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具 体数学活动的教学,三是数学教师的日常活动 2、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数学 的特点与作用,三是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征 3、数学认知结构在适应新情况的需要时有两个途径:顺应与同化,顺应是改变自己原有的 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则是融合新的情况于现存的认知结构中 4、据安德森的记忆扩散激活理论,要向数学证明能否顺利完成的因素有:一是思路点的正 确性,二是扩展力,三是推理能力,四是证明的方法与思考的方法 5、数概念的教学扩充模式是 6、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二是数学本身的因素,三是教育 方面的因素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各大块数学内 容的具体目标 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框架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时间与综合应用这四个 学习领域 9、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的学习 10、数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意义并且保存下来的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归属学习, 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 11、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2、中学数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是:能算,会画与会推理 13、结合现代教学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一致的观点是把解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制定解题计划,完成解题计划,回顾。 14、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 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15、为了使概念的定义正确合理,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即是定义要清晰,适度,简明,不使 用负概念 16、中学数学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与方程,几何变换 17、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模型的主要功能有解释,判断,预见 选择题:5*4 改错题:2*6 P103证明的规则 简答题:2*6 1、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答:(1)使学生认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 (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对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重难点

---------------------------------------------------------------最新资料推荐------------------------------------------------------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重难点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掌握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需要深入理解其中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和体系。 难点在于对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1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 1 、语文教育的含义 2、语文课的设立3、语文名称的含义二、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1 、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一、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二、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 、国家的教育方针 2、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 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1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 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1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 2、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 1/ 13

涵 3、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 1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四)考核要求1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 )识记: 语文教育;语文课的设立: 语文名称的含义。 (2)领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简单运用: 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4)综合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识记: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2)领会: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语文素养的内涵。 (3)简单运用: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4)综合运用: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 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阅读的本质特征,认识中学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地位,理解中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掌握中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熟练掌握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论》考试大纲概要

《中学数学教学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师范本科,必修)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论》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学的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技巧,为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习用书 1、《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曹才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数学教学论》陈德崇吴汉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十三院校协编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李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 1、考核知识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考核要求: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内容 1、考核知识点: 中学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2、考核要求: (1)了解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2)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及编排体系。 (2)掌握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及其深广度。 第二章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考核知识点: 五个基本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反馈调控的原则) 2、考核要求: (1)理解上述五个基本原则(2)掌握贯彻上述五个基本原则的途径。 第三章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1、考核知识点: 概念的意义和结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概念的教学;命题的意义和结构、命题的运算、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关系、命题的教学;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推理的种类和方法;证明的意义和结构、证明的规则和方法、证明的逻辑基础;数学习题与解题、解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解题教学;数学基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 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 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 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 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 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 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 (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自考 中学语文教学法

4.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应从哪些方面展开? (一)富有创新精神(1)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2)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3)必须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1)在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上,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2)在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方向发展,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方向发展(3)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环境是独立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合作学习。(4)学习态度,传统的课程环境是接受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探究式学习。(5)学习反应,传统的课程环境是被动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有计划的行动(6)学习活动的内容,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7)教学的背景,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孤立的人工背景,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8)教学媒体,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一媒体,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媒体。(9)信息传递,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向传递,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向)交换。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语文教师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教学的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运用和优化教学,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5.教师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包括哪些方面?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认知状况就是他们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学习风格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以及信道等的偏爱与选择。 第二,最近发展区。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区。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在自己的团队里,他们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学习者共同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 6.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体现?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7.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又有哪些具体表征? 一)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内容考察,审美是语文学科的功能之一。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社会交际工具。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工具性,最好的途径是让他们凭借言语作品去学习,去感悟。讲解语文的工具性,应把它定位于人类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包括人文的内容。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通过审美移情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语感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中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我所看的这本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2月出版的《中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书中论述了中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中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读后获益匪浅。 介绍了中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问题及其教学,尤其是其中关于计算教学的论述使我对中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书中谈到“计算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下面我就结合书中的一些的观点并结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体验,谈谈我对计算教学的一个新的认识,即:应关注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操作的方法,本来结合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无可厚非。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算法的建构离不开操作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算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算理、建构算法。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取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迫切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整理,以便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操作不能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和对算理的理解上,还应及时概括和提炼出算法。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过度,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逐步摆脱对操作的依赖,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不断深入。 另外,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充分理解算理,这就为抽象出算法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为算法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将学生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整理、汇聚,帮助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从而自然地促进算法的建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