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课程教学大纲-电封-夏卫生-check

19《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课程教学大纲-电封-夏卫生-check

19《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课程教学大纲-电封-夏卫生-check
19《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课程教学大纲-电封-夏卫生-check

《电子制造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英文名称:Course Exercise i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二、课程编码及性质

课程编码:1306061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必修)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周

学分:3

四、先修课程:

电子制造技术基础、微连接原理、电子组装技术、印刷线路板设计、电子制造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也可供微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标

电子制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针对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柔性/纳米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或者物联网等领域中电子产品,进行创新概念设计与创新工程训练,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概念设计方案以及可行的制程工艺方案;

2、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工艺路线、封装结构与热管理、电子封装与组装、基

板技术以及可靠性、先进封装技术等专业知识,并撰写设计报告;

3、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思想;

4、在设计工作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先进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熟悉半导体工艺路线,能够针对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概念产品设计方案;

2、开展封装结构设计以及封装热管理分析,通过仿真分析进行概念产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3、熟练运用电子封装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完成封装工艺设计,对可能存在的微连接问题进行分析;

4、熟练使用电子组装技术的基础知识,完成电子制造过程中的基板工艺,焊膏印刷、元器件贴装、回流焊等SMT工艺设计;

5、利用电子可靠性及失效分析理论,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估,并指定返修工艺方案。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对整个电子制造过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并针对先进封装技术

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概念设计方案,通过半导体工艺路线设计、封装结构与热管理设计、电子封装与组装工艺设计、基板设计以及可靠性分析,对该概念设计进行方案合理性评估,完成设计报告。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含PPT演示、设备照片、影像资料等),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这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

(2)适时安排集中讨论,以具体课程设计题目的某一任务要求为主,通过PPT汇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课程设计要求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教学手段:

(1)以某一先进电子产品为例,深入解析电子产品制造全流程,示范讲解各环节的设计思路,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以分组的形式开展,每组学生数为3~4人,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具体的工艺过程,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

九、课程设计任务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课题任务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2)任务与要求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具体要求如下:

(1)概念设计:针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柔性/纳米电子、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或者物联网等领域中任一款电子产品,进行创新概念设计。

(2)外观设计:借助3D软件进行产品外观设计。

(3)芯片设计:设计能够支持该产品运行的主芯片,提出需求以及功能设计解决方案。考虑采用先进基板技术、封装形式及封装工艺。

(4)组装工艺:设计该产品的组装工艺流程,分析其中涉及的微连接工艺方法,并进行产品可靠性分析。

(3)进度计划安排

第一周,确定概念设计方案,结合仿真分析手段进行方案论证,完成芯片封装设计。

第二周,进行PCB设计,完成电子组装过程各子工艺环节的设计。

第三周,进行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参加答辩。

十、参考书

1、《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吴懿平等编;

2、《电子封装工艺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子封装技术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3、《微连接与纳米连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田艳红等译;

4、《高级电子封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李虹等译。

5、《Protel电路设计与制板案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利等编著。

十一、课程成绩评定与记载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

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详见表3。

表3 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

2、终结性考试形式:

终结性考试以课程设计报告以及答辩的方式进行,总分100分;以成绩的70%计入课程总成绩。

撰稿:电子制造工程训练课程组(主笔:夏卫生)

审核: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12-24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7310060 学分: 6 学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牟林、胡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2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液态成型工艺的方法、金属板料成形技术、焊接电弧及焊接方法等三大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液态成型、板料成形、焊接工艺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液态成型工艺 绪论 1 基本内容 金属液态成型工艺发展历史,液态成型工艺流程。 2 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产业的发展概况;了解铸造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种类。 3 重难点 液态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流程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 基本内容 (1) 常用铸造方法的选择; (2) 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3) 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熟悉铸造方法选用的依据; (2)掌握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熟悉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 重难点 铸造工艺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 基本内容 (1)工艺设计内容及流程; (2)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确定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内容及流程; (2)掌握砂型铸造工艺方案制定的原理及方法。 3 重难点 (1)生产纲领、生产条件对工艺方案制定的影响; (2)分型面及浇注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 1 基本内容 (1) 浇注系统概述; (2)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浇注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浇注系统对液态成型过程的影响; (2) 熟悉浇注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理解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 (4) 理解浇注系统设计的原理,掌握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5) 理解铸铁、铸钢、非铁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 3 重难点 阻流截面的计算原理及公式。 第四章冒口及其设计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理论电化学

《理论电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4学时 4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的主干课程,开课时间为第六学期,总学时64学时。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电化学的基础理论,重点讲解“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电极过程的基本动力学性质、实际电极过程和电极体系的介绍和分析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理论、平衡的电化学体系、双电层结构及其特性和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某些新的实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电化学新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重点掌握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电极与溶液界面区的电位差、双电层的微分电容、离子双层的结构模型等基本理论知识。 (2)重点掌握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与电极电位的关系、稳态极化电流通过电极时的动力学过程、稳态扩散与浓度极化过程、氢电极过程、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和金属的阳极溶解过程等的反应历程、影响因素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3)一般掌握离子间相互作用的离子氛理论、半导体电极与溶液界面区的双电层、多电子电极反应、氧电极过程及表面转化步骤不可逆条件下的扩散电流等基本概念和有关的理论。 (4)了解电化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介绍电子导体、离子导体;电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法拉第定律和电流效率的定义 第2章电解质溶液 概述:概括介绍电解质溶液的有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电解质活度与离子活度:活度系数、平均活度的概念、电解质活度与离子活度的关系、离子强度定律

离子的运动:稳态扩散、菲克第一定律、电迁移、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当量电导率、离子淌度与绝对淌度、离子迁移数的定义 离子氛理论:离子氛理论的概念、离子间相互作用对活度系数及当量电导率的影响 第3章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概述:介绍有关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的概念和基础理论 原电池的电动势:内、外电位及内、外电位差;可逆电池电能的来源及电动势与活度的关系;原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电极电位:氢标电极电位;平衡电位方程式;氢标电极电位在计算中的应用;可逆电极的分类及电动势的标度 液体接界电位:产生的原因及方程式;浓差电池的分类;消除液体接界电位的方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原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离子选择性电极类型 电位-pH图:定义及应用 第4章双电层 概述:介绍有关双电层的结构及其特性 电极与溶液界面区的电位差:双电层的分类;理想极化电极和不极化电极;绝对电位差与相对电位差 电毛细现象:李普曼公式;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剩余量随电位的变化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微分电容的定义;对微分电容曲线的解释 离子双层的结构模型:紧密层与分散层;GCS双电层模型;双电层中负离子的特性吸附; 零电荷电位的定义、影响因素及与零标电极电位的区别 有机化合物在电极上的可逆吸附对电毛细曲线及微分电容曲线的影响 第5章不可逆的电极过程 电极极化的定义;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电极过程的特征及单元步骤;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的定义及过电位的分类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任务1、了解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理解其性能特征、掌握其规格尺寸; 2、在进行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使用场合、部位准确熟练地选择; 3、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 知识目标1、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分类; 2、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规格、性能; 3、理解建筑装饰工程材料结合的基本原理; 4、掌握不同构造形式的装配程序和工艺; 教学内容项 目 一 一、绪论;(略讲) (1)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地位;(2)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 (3)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4)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5)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 (6)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以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为目的,以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应用及其施工工艺为目标,学生要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到装饰材料市场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可观看施工现场各类视频)参观学习,认识和了解装饰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材料发展状况,为掌握建筑装饰各分部工程装饰材料的选用及施工工艺打下基础。 二、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略讲)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装饰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理化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装饰性(教学辅助工具:施工现场图片及效果图讲解) 项 目 二 三、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详讲) 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墙体材料及建筑绝热材料 1、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 (1)无机胶凝材料: 水泥;(课堂辅助教学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重点:检测方法; 石灰;(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石膏;(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了解石膏制品; (2)水泥混凝土: 集料;砂、卵石、碎石、煤渣; 水泥混凝土;重点:养护时间、特点; (3)建筑砂浆: 砌筑砂浆、抹面砂浆,装饰砂浆(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2、墙体材料 烧结砖;(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非烧结砖;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砌块;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复合板材料;重点:工装重点使用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3、建筑绝热材料 无机绝热材料; 有机绝热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憎水型岩棉保温板、气凝胶绝热毡等;装修重点应用位置;

“低频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低频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E135, E136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 算机应用等电子信息类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30 学分: 1.5 编写者:熊年禄编写日期: 2009.2.20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低频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灵活掌握,其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只有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常用低频模拟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低频模拟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掌握低频模拟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低频模拟电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综合开发和应用积累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的跨入数字电子技术系统行列的大门。 本课程强调动手和硬件实验应用能力的锻炼,培养工程实践和电子设计创新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和一丝不苟的实验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有关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技术,包括电子器件的识别和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测量,单、多级电压放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的安装和调试等。通过实验加深模拟电子线路有关理论的理解,并初步掌握电路的设计和综合。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低频模拟电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悉低频模拟电路图的分类,掌握读图、焊接及测量、调试电路的一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 1 )了解示波器、电子电压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和数字万用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7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 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学分:3.5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 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 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②掌握制定机械加工路线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理划分加工阶段;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正确制定加工工序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③掌握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方法。④理解工艺方案的经济性评价方法;了解降低加工成本的措施。 ⑤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规范。 5.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①了解尺寸链的基本概念,掌握尺寸链图的作法及其尺寸链的计算。②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技巧。 ③了解装配尺寸链的特点及其简单的计算。 6.装配工艺基础①了解装配尺寸链的基础知识。②了解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100107Z1 课程名称(中/英文):能源化学 Energy Chemistry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能源化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能源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化石燃料燃烧、化学电源、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阐述本课程所承载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知识内容。 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理解透彻,运用恰当。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能源化学重点内容的能力,能将能源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和课程学习相结合,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40%),减少期末成绩的占分比例。

《印刷工艺》 教学大纲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内容 1 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2 印刷基础综论 3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 4 制版 5印刷 6印后加工 7印刷技术的应用 8印刷设计工具软件应用 9印刷应用设计

二、实践教学内容 10实训一:收集名片10张,收集16KDM设计210*285mm10份。 并实际设计。 11实训二:收集DM二折页,三折页设计10份,收集商业文本封面设计210*285mm8份。并实际设计。 12实训三:收集CD封设计3个,收集封套设计10个。并实际设计。 13实训四:收集样本10种。并实际设计。 14实训五:收集书籍封面设计若干。并实际设计。 15实训六:收集海报广告设计5。并实际设计。 16实训七:收集手提袋10个。并实际设计。 17实训八:收集印刷包装设计5个。并实际设计。 18实训九:收集3件你以为最有创意的印刷品上交并说明并实际设计。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践教学为20学时。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掌握印前,印刷,印后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电脑印前完稿技术。 《印刷工艺》是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熟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后加工装订以及印刷技术在各种媒介上的应用,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设计的流程,提高设计水平。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只把眼光停留在对设计的一般应用和操作上,而是能全面了解、熟悉设计好的作品如何通过印刷成为成品,在设计时就应把印刷工艺因素考虑进去。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状况,熟悉印刷工艺对设计的要求,掌握应对印刷时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印刷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体系与实训相结合,强调以印刷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设计实践为中心,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课题,使学生在这些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激发,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规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在基础设计学习阶段坚持规范化教学,每个章节教学都强调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设计实践、设计作业评判等基本环节,实行单人设计题目与小组(一般为3~5人)设计题目相结合。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接着由教师引导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基础设计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有难易不同、方法有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综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彭小娟 学时数:72 审核: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通讯、计算机等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程72学时, 其中实验10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模拟信号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为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基础理论和集成电路及其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 主要内容是:半导体的特性、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场效应管 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与各种电子器件的主要特性及主要参数 难点:各种电子器件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是:放大的概念、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放大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工作点的稳定问题、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 要求: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理解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设置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及简化小信号模型。掌握电压放大倍数、源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估算,了解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理解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共基极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点。了解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理解多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重点:各种放大电路的设置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及简化小信号模型,掌握电压放大倍数、

《电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090 《电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s in Electrochemistry 【是否独立授课】否【实验学时】16 【编写】熊友泉【审核】田继红 一、授课对象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腐蚀与防护方向)四年制本科生。 二、课程类型 专业限选课。 三、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的性质 与专业基础课---《电化学理论及测试》的内容配套,与专业课---《金属腐蚀学》、《电镀理论与工艺》的内容相关。 2、实验的目的 经过本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电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掌握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技术,为今后运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专业课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3、实验的任务 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正确地配制三电极体系,采用适当的装置测出所需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五、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 实验一 (1)内容: 恒电流法测定阴极极化曲线。 (2)要求: 掌握恒电流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的技术。 了解光亮剂对镀锌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2、实验二 (1)内容: 恒电位法测定阳极极化曲线。 (2)要求:

掌握恒电位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的技术。 了解氯离子对镀镍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3、实验三 (1)内容: 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 (2)要求: 掌握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技术。 了解硫脲、六次甲基四胺之类的缓蚀剂对碳酸在硫酸溶液中腐蚀速度的影响。 4、实验四 (1)内容: 三角波电位扫描法测定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再钝化电位。 (2)要求: 掌握三角波电位扫描法测定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再钝化电位的技术。 了解氯离子对不锈钢在硫酸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5、实验五 (1)内容: 恒电位李沙育图形法测定A3钢在3.5%NaCl溶液中的交流阻抗。 (2)要求: 掌握恒电位李沙育图形法测定电极交流阻抗的技术。 掌握根据腐蚀电极交流阻抗求金属腐蚀速度的方法。 六、主要参考书 [1] 刘永辉.电化学测试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6. [2] 田昭武电.化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4. [3](苏)L.I.安德罗波夫.理论电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Ⅱ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3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是以聚合物的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工等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作当中所遇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向专业工程师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主要合成工艺和重要品种的生产方法、结构、性能,并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高分子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到高分子工业对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事业心。 难点:根据我国的高分子工业现状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生产单体的原料路线 重点:1.石油裂解制烯烃的工艺过程 2.五种重要单体的合成路线 难点:石油裂解制烯烃中丁二烯的萃取精馏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自由基聚合的主要实施方法; 难点: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机理、链转移作用的应用 第四章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和生产工艺 难点:离子型聚合与配位聚合的原理和机理 第五章缩合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缩合聚合原理、熔融缩聚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实施工艺。 难点:1. 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平衡缩聚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均聚合度及小分子物浓度三者之间关系;第六章逐步加成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机理;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难点: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第七章高聚物改性工艺 重点:共聚物合成工艺;互穿网络聚合物合成工艺;高聚物的化学改性 难点:共聚物合成工艺 五、实践环节 0学时。

模拟电子技术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nalog Electronics 课程编号:12314020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总学时数:80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类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模拟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测试手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容,以及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容及要求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 1、教学容 1.1半导体基础知识 1.2半导体二极管 1.3半导体三极管 1.4场效应三极管 2、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及其伏安特性、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半导体二极管伏安特性

难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及其伏安特性。 理解: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半导体二极管伏安特性。 了解:场效应管基本知识。 第二章放大电路基础 1、教学容 2.1 放大电路的基础知识 2.2 放大电路工作状态的分析 2.3 放大电路的偏置电路 2.4 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 2.5 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2.6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7多级放大电路 2.8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2、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放大电路工作状态分析、放大电路的偏置电路、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 难点: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放大电路工作状态分析、放大电路的偏置电路、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 理解: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电化学工程教学大纲

《电化学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电化学工程/ 学时/学分:40/2.5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工学等 适用专业 :化工、制药、生物工程、轻工等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工系化学工程系工艺研究所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应用电化学是将有关电化学原理应用于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电化学新能源、金属的表面精饰、无机、有机化合物的电解合成、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电化学传感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电化学理论基础知识,了解电化学理论如何应用在上述领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化学理论基础: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电化学过程热力学;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电极反应动力学;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 2电催化过程:电催化原理;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有机反应的电催化 3化学电源:化学电源的主要性能、选择及应用;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4金属的表面精饰:金属电沉积和电镀原理;电镀过程;电泳涂装 5电解工业:无机物的电解,工业氯碱工业;水的电解 有机物的电解合成,有机电解合成的发展方向,乙二氰的电解合成 6电化学传感器: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7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腐蚀电池;电位-PH图及其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方法 (二)基本要求 1电化学理论基础:了解电解池的组成;可逆电化学过程与不可逆电化学过程;双电层理论;金属的零电荷电位;电极反应的种类、机理及影响因素。学会电化学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 2电催化过程:电催化的类型、原理、影响因素及性能评价;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有机反应的电催化的机理 3化学电源:了解化学电源的主要性能、选择及应用;掌握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机理,了解它们的结构、应用及研究现状。 4金属的表面精饰:掌握金属电沉积和电镀、电泳涂装的原理,了解电镀;电泳涂装工艺过程及相关技术。 5电解工业:掌握工业氯碱工业、水的电解、乙二氰的电解合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解工艺和机理。 6电化学传感器:了解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电化学原理及两种传感器的应用。 7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基本理论和过程,腐蚀倾向判断及电化学防护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 实践(实训、实习)课时:29课时 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规程的制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全部教学环节后,应达到: 1) 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流程设计的能力。 2) 能够分析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确定零件成形工序,懂得工艺设计及相应计算。 2)能够使用有关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 二、理论教学要求 绪论 1) 砂型与砂芯制造 2)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3)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掌握浇注系统组元及其作用,浇注系统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和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 4 )冒口、冷铁与铸肋了解冒口的补缩原理;掌握冒口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冷铁与铸肋设计和典型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5 )模锻工艺 6)锻模设计 7 )电弧焊掌握点焊、缝焊和闪光对焊原理特点应用;初步了解高频焊、摩擦焊、钎焊原理及应用。 三、实践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 9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3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 实验类型 备注 1 浇注系统水模拟实验必做 2 塑性成形实验必做 3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必 四、学时分配 序号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 1 绪论 1 1 2 第一章砂型与砂芯制造 2 2 3 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4 4 4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综合实验 6 3 9 5 第四章冒口,冷铁与铸筋 4 4 6 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2 2 7 第五章模锻工艺 4 4 8 第六章锻模设计 2 2 9 第七章板料冲压实验 10 3 13 10 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实例 2 2 11 第八章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 8 3 11 12 第九章压力焊与钎焊 五、课程有关说明

课程教学大纲-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现代环境仪器分析 Modern Environmental Instrumental Analysis (环境工程专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课24,实验课16) 学分:2.5 考核方式:成绩=闭卷考试(70%)+实验(20%)+平时成绩(10%) 中文简介:《现代环境仪器分析》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用于环境污染物质的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光谱、色谱和电化学等)的原理、 仪器和使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质监测常用仪器分 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初步具备选择和使用恰当仪器对 环境污染物质进行分析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打下良好 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从实用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掌握污染物质监测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得以充实与提高。 一)知识教学 1、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 2、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操作条件等知识。 3、掌握常用污染物质仪器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能力培养 通过实验教学,正确掌握实验分析方法,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并初步具有应用所学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老师授课为主,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穿插图片、动画、模型与录像辅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教学中,气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学生全面开放;液相色谱和电

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采用小组教学讲解、演示仪器的结构和使用。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理论课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1 一、仪器分析;环境分析与仪器分析理解0.5 二、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掌握0.5 重点与难点: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各自的特点与作用;通过 实例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 6 一、光学分析法概述;原子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掌握 1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仪器组成及主要类型掌握 2 三、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方法掌握 2.5 四、原子发射光谱法在环境中的应用掌握0.5 重点与难点: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重点);ICP-AES的 结构(重点)、原理和分析性能(重点);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方 法(难点和重点)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随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表现、实验 操作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掌握 5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掌握0.5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掌握 2 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掌握 2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在环境中的应用掌握0.5 重点与难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重点);火焰原子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