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何向东吕进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何向东吕进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何向东吕进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何向东吕进

第30卷 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V ol.30 N o.5Journal of S outhwe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2004Ξ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

何向东,吕 进

(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 要:在逻辑学中,词项作为符号是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演的基本单位,概念是对词项的意义的解释,外延是词项在当下概念所指向的对象的集合下的元素。词项从语法的角度强调它作为命题的一个成分,概念从语义的角度强调它的涵义,二者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简单地用词项取代概念或是用概念取代词项都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做的是细心地区分出它们的不同涵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关键词:词项;概念;外延;符号

中图分类号:B8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520015204

对“词项”与“概念”这两个关联性很强但又有根本区别的逻辑学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极其混淆的情况。一些学者只使用“概念”,几乎不提及“词项”;另一些学者又认为应该用“词项”代替“概念”;还有些学者对两个概念的使用是随意的不加区别的。这些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对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学意义应该进行细致分析,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显现出来。

逻辑学主要是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词项的。传统形式逻辑在命题的背景下使用“词项”一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逻辑学著作中不使用“概念”而使用“词项”,卢卡西维茨提到亚氏的观点时说:“一个前提中所包含的两个元素就是它的主项和谓项。亚里士多德把它们叫做‘词项’。他把词项定义为前提分解于其中的那个东西。前提的词项,即它的主项和谓项,乃是前提的限定,即它的开头和结尾。”[1](p11)亚氏强调词项是命题的基本成分,即词项是在命题中存在的。单独的一个语词或符号不是词项,尽管词项通常表现为语词或符号。更重要的是,亚氏强调的是词项的位置———处于命题的开头和结尾———而不是词项的意义,这表明亚氏是把词项看作仅仅是形式的,而与词项具有什么内容无关。这个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逻辑学。卢卡西维茨就强调命题述说的是词项而不是事物,因此不应该将词项与事物混为一谈。他说:“说一个事物可以表述另一事物是不正确的。事物是不能被表述的,因为一个谓词是命题的一部分,而一个命题是具有某种意义的一系列的口说或书写的词。词项‘加里亚’可以表述另一个词项,但不是加里亚这一事物去表述。”[1](p14)

但是传统形式逻辑中,命题由具体的内容材料构成。词项作为命题的一个部分在命题中往往涉及到内容,这使得常常把语词的语言学意义当作了词项的意义。那么就不得不注意区别语词与作为符号的词项的不同。就自然语言来说,一个语词的意义常常是传统约定的,因为如果不如此,日常语言就无法用语词表达并传递各人的思想。但是传统约定只是习惯,对于逻辑学来说习惯还不应该成为所依据的理由。而且逻辑学不能将每一个传统约定都作为前提使用,否则逻辑学就是过于庞大复杂而没有效率的,并且是充满歧义、矛盾和茫无头绪的。弗雷格说:“这些符号还不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仍然要把它们的内容与它们本身区别开,尽管也许只有通过符号才可以把握内容。”[2](p31)对于一个词项我们强调的是它们本身而不是它们的意义。卢卡西维茨强调说:“我们应当注意不要把这个逻辑的词等同于那些心理学的或形而上学的词,如‘观念’(idea),‘意念’(notion),‘概念’(concept)或者德文的Begriff。”[1](p11)因此在逻辑学里词项被强调为仅仅只是一个项,或者说只是一个符号。如果要赋

51

Ξ收稿日期:2004204212

作者简介:何向东(1948-),男,重庆江北人,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逻辑学;吕进(1972-),男,重庆北碚人,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逻辑学。

予它一个意义,那么它应该是有规定的而不是任意的或习惯的。一旦对一个词项的意义作出规定,则这个词项是作为概念来对待的。

推理是逻辑学的核心,现代逻辑更是在推理的背景下讨论词项的。在现代逻辑中,逻辑分析和推演的基本单位需要的是符号自身而不是符号的内容。罗素提出:“我们用‘命题’这个词主要地是指一些字或者其他符号组合成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或者是真或者是假。我们说‘主要的’,因为我们不想把文字符号,甚或有符号性质的纯思想以外的东西予以排斥。但是我们认为命题这个词应该限制于那些表达真假的符号。”[3](p146)这样就可以从纯粹的符号的角度来看待命题,从而词项也就成为只是纯粹符号的东西。前期维特根斯坦有几乎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基本命题是由名称组成,它是名称的一种关联,一种连结”、“名称只有同基本命题发生关联才能在命题中出现”、“名称是简单符号,我用单个的字母(‘x’、‘y’、‘z’)来表示。”[4](pp54~55)

但是一个纯逻辑的符号命题怎样对应于事实的命题呢?纯符号公式可以表示逻辑真,却无法表示事实的真。于是罗素对“命题”与“命题函项”作了区分:“一个‘命题函项’其实就是一个表达式,这表达式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未定的成分。当我们将值赋予这些成分时,这个表达式就成为命题。”[3](p146)这样,在命题函项中,词项就成为一个完全符号化的变元。如果变元都得到解释,公式就成为具体的命题,从而可以判定具体命题的值。于是逻辑命题与事实命题就可以对应起来,逻辑成为每一个具体学科都能运用的工具。

至此,现代逻辑将命题最终演变成完全符号的公式,仅依据这些公式进行推演。符号可能表达的具体内容被抛开并且对结论没有任何影响。作为命题符号化的结果,现代逻辑的“词项”获得了完全独立的形式意义。

现行的一些逻辑学教材已经注意到把“概念”作为与命题、推理并列的基本概念而与逻辑学这门学科的不协调,因此不用“概念”而改用“词项”。但是要消除自阿纳德和尼柯尔在1662年出版的《波尔?罗亚尔逻辑学》一书以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任重道远。例如有着广泛影响的《普通逻辑》将词项解释为:“词项是现代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概念和词形的统一,即表达概念的语词。”[5](p107)它仍然强调了“词项”的内容,即有内容才是词项,而忽略了词项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形式。还有一些教材虽然提到“词项”,但是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如“简单命题的构成成分称作词项,词项是由概念构成的。”[6]它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词项与概念为属种关系,只注意了强调词项具有意义而忽视了它的根本性质———形式,可见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理清二者的关系。仅仅试图用“词项”一词来取代“概念”而不注意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与一些学者的意见不同,我们认为逻辑学不仅要讨论“词项”,而且同样要研究“概念”。但是并不是一般地研究概念,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研究。概念由于强调它自身的认识论意义,被现代逻辑认为是主观的、心理学的,而不是逻辑学的。弗雷格强调说:“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分开来。”[2](p8)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使得逻辑学的学科特点更加明确———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无论一个语词的具体涵义怎样,它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所谓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概念,是指仅讨论概念的逻辑问题,例如概念的定义规则、分类与划分,限制与概括以及由概念断定的外延的范围等等。

概念用来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因此实质上表达了一个命题。只有命题才能表示概念,因为只有命题才可以陈述对事物的某种认识。一个语词或符号本身不是概念,例如“人”,必须对它进行解释才是概念,因为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得到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提到的一个语词当作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涉及到这个语词的内容。如果一个命题被给定为一个词项的内容,或者说,一个命题对一个词项进行了解释,我们就称这个词项是一个概念;相应地称这个解释为对词项的定义。如前所述,词项仅为一个变元,所以一个词项可以有无穷多个解释,就可以表达无穷多个概念,一个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解释。此时词项成为概念的形式,概念成为词项的内容。但是词项与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词项是命题的成分,而概念在内容上表达了一个命题,虽然它浓缩成一个词项的形式。

对“概念”的这种认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说的。科学认识要求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是特有属性,逻辑学不作这种要求,因为逻辑学不能断定一个属性是否是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逻辑学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概念,而不需要关心这个命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否真实可靠等等。对逻辑学而言,

61

概念的具体内容在命题和推理中只是被给予的前提。如果像现在多数逻辑学教科书所认为的那样,把概念定义为“是反映对象本质(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那么在逻辑学上就不得不把很多一般认为是概念的东西排除在概念之外,并且造成一些思想混乱。暂不说是否有不变的永恒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那些没有反映对象的特有或本质属性的难道就不是概念?既然概念可以分为“初级概念”和“比较深刻的概念”[5](p106),那为什么不能分为“反映本质的概念”和“没有反映本质的概念”?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将逻辑学与认识论混为一谈,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逻辑学对概念的讨论集中在一个概念是否能清晰地断定它所指向的外延。弗雷格认为:“从逻辑的观点出发,而且为了证明过程的严格性,人们对一个概念提出的全部要求就是它要有鲜明的界限,使得对每个对象来说,它是否处于这个概念之下都是确定的。”[2](p93)所谓外延,就是通过一个概念而断定的对象范围内的每一个分子。对于逻辑学来说,概念是先于外延的,因为在逻辑学里概念是给定的,而不是认识的。它不是作为知识被接受而是作为对词项的解释被接受的。一个事物如果具有这个概念所述说的属性,则这个事物就是概念所指向的外延。用集合论的思想,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外延构成一个集合。由于概念是被给定的,因而是被认为先验地成立的,因此假定该概念指向的外延总能形成一个集合是合乎规则的。这个集合是用描述的方法形成的,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具有集合所描述的属性,都是该集合的元素,也就是该概念所指向的外延。因此,一个概念所指向的外延依然是主观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客观外在的对象[7]。一个概念所指向的外延并不能保证它同客观世界的事物一一对应。同时,如果一个概念不能使所断定的外延形成一个集合,在逻辑上就认为这个概念是不明确的。那么这个概念还不能作为逻辑学的前提。而使一个概念的外延明确,在逻辑学中则是定义应该讨论的问题。

由于直言命题的推理、三段论、一阶逻辑都是建立在对外延的明确断定上的,高阶逻辑也要考虑外延的范围,因此关于外延的断定对逻辑学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定义规则的制定、分类与划分、限制与概括等都是为了保证外延的清晰性、明确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词项既表示概念(涵义),又指称外延。弗雷格认为:“专名(词、指号、复合指号、表达式)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8](p6)他还说:“指号,它的涵义和它的指称之间的正常联系是这样的:与某个指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而与一个指称(对象)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指号。”[8](p3)他强调了词项、概念、外延三者的联系既是紧密的又是不固定的,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浑然一体的。

在一个命题中,我们说一个语词是词项,关注的是它的符号形式;说一个语词是一个概念,关注的是它的具体涵义。现行的逻辑学教材通常混淆了语词在语法上的意义和语义上的意义,或者说混淆了一个语词的形式和内容。或者片面强调它的形式,把所有的概念都称为“词项”;或者片面强调它的内容,将所有的词项都称为“概念”。这二者都是混淆了“词项”与“概念”,因而涉及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常常导致自相矛盾或者含混不清。比如概念的真假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概念有真假问题,另一些学者认为没有真假问题。为什么有如此分歧?认为概念有真假问题的,是认为语词就是概念,而概念既然是浓缩的命题,当然有真假问题。认为概念没有真假问题的,认为概念只是一个词项,一个形式符号当然就没有真假问题。前一种观点没有指出命题中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后一种观点则没有指出在一个事实命题中词项还表示了具体涵义。可见两者的立论都没有准确区分“词项”和“概念”,其实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又如周延性问题,如果把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看作词项的话,那么只能根据量词进行区分,结果就是显然的;而如果把主项和谓项看作概念的话,那么就会陷入具体学科意义上的概念内容去讨论,从而导致争论[9][10]。显然这种争论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

在逻辑学中,词项与概念各有自己的明确含义和适用范围,用其中一个去代替另一个是不合适的。近年来的一些学者倡导用“词项”去取代“概念”,是在着眼于现代逻辑符号化的思想上提出的。但是,这种取代仍然混淆了“概念”与“词项”。实际上我们看到,有些教材仅仅是将原来出现“概念”的地方换成了“词项”,这样的“取代”有什么意义呢?词项与概念不是相互取代的问题,而是弄清楚二者的不同涵义和适用范围的问题。如果强调一个语词仅是作为符号使用,而不管它的具体内容,那么应该用“词项”;如果它是在有具体涵义的情况下使用

71

的,它就应该用“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讨论是非逻辑学的。例如关于“虚概念”的争论。一个概念是否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对象,并不是逻辑学所关心的。“孙悟空”作为一个词项,无所谓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对象还是没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对象,也就无所谓“虚概念”还是“实概念”;而如果作为一个概念,说它是实概念,则应该由其内容断定至少有一个对象存在,例如隔壁一个名字叫“孙悟空”的人或者动物;如果是虚概念,就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孙悟空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虚构的一个小说人物,……”可知判断一个概念是虚概念还是实概念依赖于它的解释的具体内容。通常我们说一个概念是虚概念或实概念,如果前面没有解释的话,那就是在按照常识进行判断。就是说,对这个词项暗含了一个解释,而这个解释没有保证它的合法性,对一个词项的解释在具体的认识者那里往往是不同的,这就容易导致歧义。实际上,按照“可能世界语义学”的理论,每一个不会导致自相矛盾的概念都可以在某个可能世界中找到相对应的外延,即相对于可能世界来说,每一个概念都是“实概念”,所谓“虚实”是对概念内容以及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解释)的结果。对解释的具体内容不是逻辑学应该关心的,我们应该把逻辑学的问题与非逻辑学的问题区别开来。罗素用摹状词理论来讨论“存在”问题,是以数理逻辑为工具讨论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一般地说“存在”问题是逻辑学的问题。

对于限制和概括,都是在词项被给定一个解释或者是暗含一个解释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在词项表示了一个概念的情况下进行的,否则不能进行。有的逻辑学教材没有注意到,如果将一个不是在命题中出现的语词认作概念的话,那么就是对这个语词暗含了一个常识的解释,而一个常识的解释在每一个认识主体中通常是不一致的。这样在实际练习中产生分歧就是难免的了。因此弗雷格强调说:“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2](p8)这种忽略还会形成一个错觉,以为逻辑学是依赖于具体学科的,从而降低了逻辑学的地位。有的教材把分类和划分说成是“词项的分类和划分”,也是不正确的。对一个符号不能进行分类与划分。维特根斯坦说:“每一个命题都是相等的。”[4](p102)那么每个词项也是相等的。如果没有外延的断定范围,说限制和概括、分类和划分就是空谈,而外延是由概念确定的。即离开概念就无所谓限制和概括、分类和划分。同时,定义实质上就是对概念的外延范围的断定,因此定义也只能是用于概念而不能用于词项。

综上所述,词项从语法的角度强调它作为命题的一个成分,概念从语义的角度强调它的涵义,二者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简单地用词项取代概念或是用概念取代词项都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做的是细心地区分出它们的不同涵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1]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 弗雷格.算术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罗素.数理逻辑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普通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宋文坚.新逻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0.

[7] 何向东.关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义问题[A].形式逻辑研

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 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M].北京:三联

书店出版社,1988.

[9] 何向东.逻辑学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62.

[10] 何向东1论周延、量项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

(5).

责任编辑 刘荣军

The Argumentation about Term and Concept

HE X iang2dong,LαJin

(School o f Politics and Low,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In logic,term is a basic unit which carry through logical analyse and proposition derivation.C oncept is an explanation of term.Ex2 tention is every element in the set of which an object the concept refers to.It is improper to replace term by concept.S imilarly,it is wrong to replace concept by term.We should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ir meanings and application range.

K ey w ords:term;concept;extention;symbol

81

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词语的核心义

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 词语的核心义 :词义辨析是逻辑填空题的一大考查重点。正确理解、准确辨析词语的含义,对解答逻辑填空题至关重要。进行词义辨析,可从词语的核心义、词语的色彩义和词语搭配三方面着手。今天中公教育专家主要为大家介绍如何根据词语的核心义来辨析词义。 词语的核心义,又称概念义或理性义,它是词语最基础的含义,主要包括词义所指的范围、所侧重的点、所表现的轻重程度。 词义所指的范围 词义所指的范围,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公务员考试中,对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词辨析考查较少,多是对词义所指对象的考查。在辨别词义所指对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对象的类属划分 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所针对的对象属于不同的类别。 示例一“度过”VS“渡过” 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光阴”“童年”等; 渡过:渡,水字旁。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误用】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捐款共计20余万元,帮助这家人暂时度过了难关。 【辨错】句中说的是“难关”,应该与“渡过”搭配。 示例二“驱除”VS“祛除” 驱除:驱,马字旁,赶牲口的意思。故“驱除”的适用对象为蚊虫、敌人等具体事物; 祛除:祛,示字旁,故“祛除”的适用对象多为疾病、疑惧或迷信等抽象事物。 【误用】经过众多专家的会诊,王教授的头风病终于被驱除了。

【辨错】句中说的是将疾病治好,疾病为抽象事物,故应用“祛除”,而非“驱除”。 【例题1】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皮埃尔·马南的《民主的本性——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堪称研究托克维尔的众多著作中最精彩者之一。马南格外重视并不惜笔墨剖析民主的种种____,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欧洲民主当前遭遇的____的感受。在马南看来,造成民主的____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民主的教义除了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主外,缺乏更多的道德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病理危险懦弱素质 B.弊端痛苦脆弱品质 C.病理危机脆弱内涵 D.弊病痛苦懦弱品味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先看第三空,“懦弱”与“脆弱”都有不坚强的意思,但“懦弱”只适用于人,句中适用对象为“民主”,故应选“脆弱”,排除A、D。再看第二空,“痛苦”只能是人遭遇的,“欧洲民主”遭遇的只能是“危机”,排除B。本题答案为C。 2.对象的内外指向性 每个人从意识觉醒开始,就产生了内外两个视界,如:从独立的个人来看,自己是内,他人是外;从团队来看,队员是内,非队员是外;从地域来看,家乡、祖国是内,其他地方都是他乡、异国,是外。如此种种内外意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意识带入到语言中使得我们的词语也有了内外的指向性中.公教育版权。 示例一“反思”、“后悔”VS“参考”、“接纳” “反思”的只能是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后悔”也只能后悔自己的行为,不能“后悔”别人,所以这两个词指向的都是内;“参考”的只能是主体以外的人的观点,同样“接纳”也只能针对自我以外的人或事物,两个词都指向外。 示例二“光临”、“高见”VS“寒舍”、“拙见” “光临”、“高见”为敬辞,指向的只能是他人;“寒舍”、“拙见”为谦辞,指向的只能是自己。 【例题2】失败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技不如人,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成功的实力,而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在心理上_____了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某个目标。这种定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______了人的思维,也同时____了人们创新的脚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逻辑学的概念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

(完整版)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_整理版

言语模块概述 1.各类考试中言语所占比重 2.言语模块总分 3.言语模块作答要求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 1. 考查能力: 2. 考查题型及题量: 3. 时间管理: 4. 题型综述: 片段阅读 语句表达 1.主旨概括题 2.意图判断题 3.标题填入题 4.细节理解题 5.态度观点题 6.词语理解题 7.代词指代题 1.语句排序题 2.语句衔接题 3.结语推断题 逻辑填空 1.实词辨析题 2.成语辨析题 5. 考试学相关的命题原理: (1)题干的来源和选择 (2)提问方式的设置 (3)正确答案和干扰选项的设置 6. 做题顺序 (1)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明确题型分类)(寻找正确答案的标志) (2)正确答案的标志——精简压缩/同义替换 【原文 1】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选项 1】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原文 2】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3)干扰选项的设置 ① 无中生有 ② 概念混搭 ③ 曲解文意(各种偷换,如概念、主体、时态等等) 言语秒杀十五大技法 言语技法 TOP1:主体排除法 言语技法 TOP2:成分分析法 言语技法 TOP3:指代引导法 言语技法 TOP4:表达倾向法 言语技法 TOP5:标点符号法 言语技法 TOP6:分步解题法 言语技法 TOP7:替换压缩法

言语技法 TOP8:背景铺垫法言语技法 TOP9:援引观点法言语技法 TOP10:举例论证法言语技法 TOP11:反面论证法言语技法 TOP12:原因推断法言语技法 TOP13:选项差异法言语技法 TOP14:排同求异法言语技法 TOP15:相对绝对法一、逻辑填空

逻辑学名词释义

①,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指一种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 ③,指人的思维的规则和规律。 ④,指逻辑的科学即逻辑学。 逻辑形式是用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表示的思维结构。 (1)逻辑变项是思维内容的符号表示,在逻辑形式中代表可以变化的经验内容,也可以看作一种“空位”;对于一个逻辑形式而言,在空位上填入什么“内容”不会影响逻辑形式的特征。 (2)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如果逻辑常项(个体常项除外)不同,逻辑形式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逻辑形式的性质是由逻辑常项决定的 :不同内容的命题和推理自身所具有的共同结构。 对逻辑而言,人工语言是用来表示或显示逻辑形式的,我们把这个人工语言叫做对象语言。 对象语言是用来表示思维对象的语言,对象语言是被陈述的语言。 言,元语言是陈述语言的语言。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命题。它自身不再含有其它命题了。 复合命题是由命题构成的命题。也就是说,复合命题可以分析为命题和逻辑联词。(基本的复合命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联言、选言、假言和负的复合命题,它们是复合命题与推理讨论的基本对象。) 复合命题基本结构是“主项+谓项”,按照量词划分,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联言命题是反映一个或几个思维对象同时具有某些属性的复合命题。(显然,,联言命题就是几个命题的“联合”,他陈述的是几个同时存在的事实。) 联言判断:就是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选言命题是反映一个或几个思维对象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复合命题。 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几个选言支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其选言支中有并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假言命题陈述的是两个思维对象之间的条件关系。因此又叫条件命题、蕴涵命题。

词汇的内涵意义

词汇的内涵意义与TEM-8英译汉 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逄仁山* 摘要:本文从词汇的指示意义与内涵意义方面对TEM-8英译汉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词汇的内涵意义对理解原文至关重要。学生不应仅限于词汇的指示意义,这样有些句子理解不了,而应从内涵意义的角度理解原文,并译成汉语。 关键词:词汇内涵意义指示意义 1. 引言 在2004年TEM-8(英语语言文学专业8级考试)英译汉中,英语词汇的内涵意义成为理解的一个关键,且词汇的内涵意义多次出现。如“…I feel empty and need filling up.”这里“empty”的指示意义为“空”,“filling up”的指示意义为“填充”。但根据上下文,应取其内涵意义,即分别为“空虚”和“充实”,译为“我感到心灵空虚而需要充实”。再如“…and am full to the brim with experience that needs to be sorted out.”中的“brim”一词的指示意义为帽子边缘或茶杯、碗或其他容器的上边缘。在本文“be full to the brim”应用它的内涵意义,即“满脑子”。“experience”一词若为不可数名词则指经验或感受,因此这一部分应译为“满脑子感受,需要分类整理”。因此词的内涵意义对TEM-8英译汉理解十分重要。 2. 词的内涵意义 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词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为: Denotation: the direct, explicit meaning or reference of a word or term. Connotation: idea or notion suggested by or associated with a word, phrase, etc., in addition to its explicit meaning, or denotation: “politician” 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rom “statesman”. 根据《英汉大词典》,词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为: Denotation:(词等的)指示意义,本义:The denotation of “home” is “place where one lives”, but it has many connotations. “home”这个词的本义是“家”,但它还有多种隐含意义。 Connotation: 内涵意义,隐含意义;转义:“politician”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rom“statesman”.“政客”和“政治家”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再如“mother”一词,其指示意义为“母亲”,但该词内涵丰富,意味着“善良”、“体贴”、“温柔”。 在本文,取较为容易理解的定义: Denotation:指示意义; Connotation:内涵意义。 3. 试题原文及试题分析 *逄仁山(1965- ),男,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邮编:266510。 8

言语理解常考词语辨析汇总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指导:言语理解常考词语辨析汇总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通过对十年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及各省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考100组词语,并对其进行了辨析。本文节选了部分词语及辨析供考生复习参考。 1.安定--安宁--安谧--安静--平静--清静 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安定。 安宁:秩序正常,没有骚扰。边境安宁。 安谧:安宁,安静。主要指环境气氛。 安静:没有声音,安稳平静。 平静:着重指平稳,没有不安与动荡。常形容心情、表情、势态等。 清静:着重指不嘈杂、不杂乱。 2.安顿--安放--安置--安排 安顿:安稳,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安放:使物件处于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排:着重于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 3.懊悔--懊恼--懊丧--沮丧--颓丧 都是形容词,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 懊悔: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懊恼: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懊丧: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懊丧:着重指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4.沮丧--颓丧 沮丧:沮,气色败坏。着重指受挫折后灰心失望。 颓丧:颓,委靡不振。着重指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5.傲慢--高傲--骄傲 都是形容词,都有自高自大或自豪自尊之意。 傲慢:着重指态度上轻慢,目中无人。也可用于褒义,表示自尊而不可侮。 高傲:贬义着重指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 骄傲: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也可以作名词。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6.把持--操纵--控制 都有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是贬义词,指公开独占权位。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地区、单位等。 操纵:中性词。指掌管、使用机器等。引申指用不正当手段暗中支配、控制人或社会性的较重大的事物。 控制:中性词。只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对象常是速度、数字、交通、生产以及思想、感情等。 7.把握--掌握 都是动词。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把握,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有时作“有”的宾语,表示对事情能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信心、力量或根据,是名词。如:有把握。 掌握:比“把握”多一层意思,即不仅能把握住,而且能充分支配运用并控制。对象多指抽象事物,如政策、命运、方法、知识、技术、专业、语言、情况等。 8.颁布--公布 都是动词。公开发布。对象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 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命题: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特征在于其真假性。命题有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逻辑学不研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普遍概念,量省。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 (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 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形式中,如果陈述了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 外延,那么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直言直接推理:就是前提只有一个命题的直言推理。 A:全称肯定 E:全称否定 I:特称坑定 O:特称否定 反对关系:A与E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同真,得以同假。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AO、EI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必真。 等差关系:AI/EO之间的真假关系: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IO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当

行测言语理解必备--成语和词语辨析

常用成语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5、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16、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17、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不要随便滥用。如:“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很病。 18、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读书,学问大进,取得令人惊奇的成绩。鲁肃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说明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19、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20、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该词前面不能再加任何的数量词。 21、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22、仁者见仁:指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协议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23、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24、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不能望文生义误用作褒义。 25、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26、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27、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多用作贬义。 28、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29、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3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含自谦义。 31、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面无同甘共苦之义。 32、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33、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把它误解成原形毕露之义。 34、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35、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数典忘祖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完整版)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

言语理解近义词辨析

1、[报怨?抱怨]“报怨”指报复怨恨,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反应,如“发德报怨”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肇事者报怨引起的”。“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如“这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2、[包藏?饱藏]“包藏”指包含隐藏,如“包藏祸心”。“饱藏”指深深地隐藏着,如“他那双贼圆的眸子里饱藏杀机”。 3、[包含?饱含?包涵]三者都有含有意思,但含有的浓度和对象不同。“包含”仅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包涵”指客套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4、[报复?抱负?包袱]“报复”指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贬义,如“他善于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抱负”指远大的志向,褒义,如“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包袱”喻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如“思想包袱”。 5、[暴力?暴戾]“暴戾”,形容词,指粗暴乖张,残酷凶恶,如“这个老板真是暴戾,动辄对工人进行打骂”。“暴力”,名词,①强制的力量、武力,如“暴力革命”;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如“军队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6、[暴发?爆发]“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等;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质变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起义运动重大事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考例1、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2004 年全国Ⅱ卷)(暴发)。 2、韩国发表国防白皮书称,如朝鲜半岛战争,美国将向韩国增兵69万,军用飞机2000架,战舰160艘。(爆发) 7、[暴病?抱病]“暴病”指突然发作、来势很凶的病,名词,如“一场暴病,整得他意志完全消沉了”。“抱病”指有病在身,动词,如“自此以后,他一直抱病在家,不再露面”。 8、[崩裂?迸裂]“崩裂”指物体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如“山石崩裂”。“迸裂”指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如“脑浆迸裂”。 9、[变易?变异]二者都与变化有关,但所指的对象不同。“变易”指改变,变化,如“这里的情况并无多大变易”。“变异”指同性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如“物种变异”。10[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如“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题例:西方的云霞一会像激起的浪花,一会儿像堆起的棉絮,不定。(变幻) 11、[辩别?辨别?辨认?鉴别]“辩别”指用言辞来分别,如“在辩论会上,他从理论上仔细辩别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在政治斗争中,每个人都要辨别方向,不要上了政治骗子的当”。“辨论”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重在“认”,如“辨认墨迹”。“鉴别”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辨别真假好坏,如“鉴别古画”“鉴别真伪”。

词的意义

Lexicology (Lecture Four) 2011.10.13 Motivation Motiv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ord symbol and the meaning it refers to. 用理据这个词表示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1. Phonetic motivation 读音理据,拟声词 ding-dong, bark Words motivated phonetically are called echoic or onomatopoeic words, whose pronunciation suggests the meaning. 2. Grammatical motivation (morphologic motivation) 语法理据 Morphologic motivation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some words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affixes, roo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words. teacher = teach (action) + -er (actor) airmail = mail by air 3. semantic motivation 语义理据 It refers to the mental associations suggested by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a word. It explai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l sense and figurative sense of the word. 有意义的引申,使它具有新的含义,由词的概念意义所暗指的联想意义,解释了词的表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联系。 e.g. bottleneck—瓶颈 引申到其他领域, administration, transportation, production 4. Etymologic motivation The origins of words throw light on their meanings. Pen: 为何用此词表示笔,因为原义是羽毛,在发明现代比之前,羽毛被普遍作为书写工具。 由专有名词转化而来的普通名词都可以从起源上解释它的含义。

结构概念设计课程论文

仿生结构设计------自然与建筑结构的交融式设计 摘要:大自然处处存在天然的美感与协调,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则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美感和协调性,城市建筑异军突起,看似千姿百态实则形态单一,如何设计切合自然美感,功能,环保的建筑结构是新世纪建筑师与结构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21世纪初,随着仿生学理论的建立与逐步发展,将仿生学应用于结构概念设计中,使更多的城市建筑结构与自然相协调,且能同时满足功能需求,美观,环保且易于建造。 实体的仿生,是从自然界中选取研究对象,将对象的形态,结构转化为可以利用在技术领域的抽象功能,考虑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手段进行创造新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科技性,时代性和标志性。 关键词:结构概念,仿生建筑,美观,协调性,功能与环保 结构设计案例:北京水立方游泳中心 一·建筑结构功能和目标 水立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肥皂泡,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内部空间巨大,同时设立了多个大型的游泳池,不仅能够完全胜任比赛的要求,平时生活中也可以继续使用,不像有的奥运场馆,奥运会结束后出了纪念价值之外就没有了其他作用,也带不来经济收益。 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天圆地方”的设计哲学催生了“水立方”,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就这样实现了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 肥皂泡式的膜结构具有很好的透光作用,不需要过多的灯光来供应照明,因此节约了能源,体现了环保的意识,而08年的奥运会目标,“绿色”,“环保”就是其中的主题,和自然界像协调,同国家奥运中心,另一个仿生建筑“鸟巢”相互呼应。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地域性就显得很重要了,而一个地方地域性的特色表示,很多时候往往会采取地标性建筑来担当这个角色,因此仿生建筑有了新的要求,需要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人文观念等进去,而对中国来说,水具有极为深刻的文化代表性,上善若水,是古代哲学家的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是对后人的告诫,因此水立方的设计,不仅仅是给奥运会提供了一处比赛的场地,也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传达了中国人的理念。 水立方水泡式的膜结构 二,结构方案的选择 结构是决定一座建筑是否能够修建的最主要因素,选择什么样的结构,直接决定了建筑功能与外形会是什么样的,一幢建筑,在兼顾可施工性的情况下还得考虑多种结构方案,从

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题--常用实词辨析

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题--常用实词辨析 行测科目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题目的常用实词汇总辨析如下: A 1 [哀怜爱怜爱恋] 三者读音大致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女”。”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2 [爱护爱惜] 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镀害的意思;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前者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后者则仅指物或抽象事物,如”时间”。 3 [安闲安适] 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 4 [安置安顿安排] “安置”重在于”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安顿”着重在于”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安排”着重于”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5 [按语暗语] 相同点:二者都与语言有关。不同点:”按语”也写作”案语”,指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如”这个文段,编者特地加了按语”;”暗语”指彼此约定的秘密话,如”这些话纯是暗语,别人根本听不懂”。

6 [暗淡黯淡] 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7 [翱翔遨游] 二者都与游动有关,但游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翱翔”指在空中回旋地飞。”遨游”指漫游,游历。如”自由翱翔”,”遨游太空”。 8 [懊悔懊恼] 懊悔重在”悔”——后悔,更多的是”责己”;懊恼重在”恼”——烦恼,更多的是”怨天尤人”。 B9 [把持操纵] 把持是独占、独揽的意思,往往是公开性的活动;操纵是支配、控制的意思,多是幕后行为。 10 [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11 [包括包罗包含包涵] “包括”可指具体事物,又可指抽象事物,如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思想观点。”包罗”指广大范围,众多事物,常说包罗万象。”包含”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

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古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对象,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词义是属于语言层面的。义位是古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变化、研究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的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义素是对义位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两部分。对义位作义素分析有助于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词义。义位的划分和义素分析都是值得继续探索的。学习时应当注意结合具体例证的分析掌握本章所讲的基本观点和一些重要概念。     ※学习要点 1、了解词义,必须认识它具有不同的层次。 2、语义单位有不同的层级,义位是研究词义特别是古代汉语词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深入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的变化、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地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对词义的基本认识 P120 一、什么是词义: 1、词义是词的词汇意义,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体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 把握词义关系到意义与客观事物、意义与人们认识两方面的关系。 2、词义的性质: 1)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基本认识,显示人们对不同客观对象的区分,是词义的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 2)联想意义:指一个词在长期运用中,由词义的基本特征而产生出对另一些特征的联想,由此而生成的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往往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又称隐含意义。

3)社会意义:指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职业阶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意义。 4)色彩意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对理性意义而言,色彩意义是一种附加意义。 感情色彩:显示说话人的好恶,分为褒义和贬义。 3、词义的基本特点:(参见《语言学纲要》P130) 1)概括性:把握某类事物的共性。 2)社会性和民族性:概括的是某个民族的整个社会某一时期的普遍认识。 3)模糊性:词义所指的对象或所包含的内容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4、认识、确立词义应注意的关系: 1)词义与概念(逻辑上的概念):P123 2)词义与所指事物的关系;(P124) 3)词义与语音的关系; 4)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P134) 5)词义与汉字的关系。(P102)   二、词义与概念的关系 P123 1、要把词义与概念区别开来 例如:时间、白天、早晨; 空间、天空、蓝天 人(P124)、亲戚(P142)、姑姑; men、relation、aunt 古:奔、走、趋、行; 今:跑、走 补充: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甚至是一句、一段话来表达。(祖国、社会主义祖国)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何向东吕进

第30卷 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V ol.30 N o.5Journal of S outhwe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2004Ξ 关于词项和概念的辨析 何向东,吕 进 (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 要:在逻辑学中,词项作为符号是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演的基本单位,概念是对词项的意义的解释,外延是词项在当下概念所指向的对象的集合下的元素。词项从语法的角度强调它作为命题的一个成分,概念从语义的角度强调它的涵义,二者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简单地用词项取代概念或是用概念取代词项都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做的是细心地区分出它们的不同涵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关键词:词项;概念;外延;符号 中图分类号:B8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520015204 对“词项”与“概念”这两个关联性很强但又有根本区别的逻辑学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极其混淆的情况。一些学者只使用“概念”,几乎不提及“词项”;另一些学者又认为应该用“词项”代替“概念”;还有些学者对两个概念的使用是随意的不加区别的。这些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对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学意义应该进行细致分析,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显现出来。 一 逻辑学主要是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词项的。传统形式逻辑在命题的背景下使用“词项”一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逻辑学著作中不使用“概念”而使用“词项”,卢卡西维茨提到亚氏的观点时说:“一个前提中所包含的两个元素就是它的主项和谓项。亚里士多德把它们叫做‘词项’。他把词项定义为前提分解于其中的那个东西。前提的词项,即它的主项和谓项,乃是前提的限定,即它的开头和结尾。”[1](p11)亚氏强调词项是命题的基本成分,即词项是在命题中存在的。单独的一个语词或符号不是词项,尽管词项通常表现为语词或符号。更重要的是,亚氏强调的是词项的位置———处于命题的开头和结尾———而不是词项的意义,这表明亚氏是把词项看作仅仅是形式的,而与词项具有什么内容无关。这个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逻辑学。卢卡西维茨就强调命题述说的是词项而不是事物,因此不应该将词项与事物混为一谈。他说:“说一个事物可以表述另一事物是不正确的。事物是不能被表述的,因为一个谓词是命题的一部分,而一个命题是具有某种意义的一系列的口说或书写的词。词项‘加里亚’可以表述另一个词项,但不是加里亚这一事物去表述。”[1](p14) 但是传统形式逻辑中,命题由具体的内容材料构成。词项作为命题的一个部分在命题中往往涉及到内容,这使得常常把语词的语言学意义当作了词项的意义。那么就不得不注意区别语词与作为符号的词项的不同。就自然语言来说,一个语词的意义常常是传统约定的,因为如果不如此,日常语言就无法用语词表达并传递各人的思想。但是传统约定只是习惯,对于逻辑学来说习惯还不应该成为所依据的理由。而且逻辑学不能将每一个传统约定都作为前提使用,否则逻辑学就是过于庞大复杂而没有效率的,并且是充满歧义、矛盾和茫无头绪的。弗雷格说:“这些符号还不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仍然要把它们的内容与它们本身区别开,尽管也许只有通过符号才可以把握内容。”[2](p31)对于一个词项我们强调的是它们本身而不是它们的意义。卢卡西维茨强调说:“我们应当注意不要把这个逻辑的词等同于那些心理学的或形而上学的词,如‘观念’(idea),‘意念’(notion),‘概念’(concept)或者德文的Begriff。”[1](p11)因此在逻辑学里词项被强调为仅仅只是一个项,或者说只是一个符号。如果要赋 51 Ξ收稿日期:2004204212 作者简介:何向东(1948-),男,重庆江北人,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逻辑学;吕进(1972-),男,重庆北碚人,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逻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