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8、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又一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做初潮。月经周期约28-30天。

男孩进入青春期,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做遗精。青春期的人体变化,还表现在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

9、通过精子和卵的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进行体外受精的动物是:两栖类,鱼类

进行体内受精的动物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昆虫

进行体外发育的动物是: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方式发育场所营养来源

卵生母体体外卵中的卵黄

胎生母体子宫内母体供给

卵胎生(鲨、蝮蛇)母体体内卵中的卵黄

有性生殖受精方式:体内受精;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动物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变形虫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水螅

克隆

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11、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种。下列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图: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都是由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构成有胚乳种子:水稻、玉米、小麦等

无胚乳种子:菜豆、花生等

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

双子叶植物:大豆、花生等

绝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是有胚乳的,绝大部分双子叶植物是没有胚乳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植物种子,如蓖麻、柿子是双子叶植物,却有胚乳。而慈菇是单子叶植物,却无胚乳。)

12、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缺一不可。

内部条件:完整健全的胚。

种子萌发的主体是胚,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叶,胚是植物幼体的雏形,是种子最重要的结构。

13、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根据其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顶芽和侧芽。顶芽使茎增长,芽的生长是形成侧枝,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从而达到增产目的。

14、桃花的结构图如下:

花萼(由多个萼片组成)

花被

花冠(由多个花瓣组成)

花丝

桃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

柱头(传粉时接受花粉)

雌蕊花柱

子房(内有胚珠)

花托(花被、雄蕊、雌蕊的着生处)

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15、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自花传粉;

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

主要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

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风媒花。

子房壁果皮

珠皮→种皮

果实

子房胚珠

种子

受精卵→胚

(子房结构发育图)

虫媒花特点:有鲜艳的花被,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

风媒花特点:花粉多,干而轻,容易被风吹。

16、植物传粉后,花粉就萌发形成花粉管,其中有两个精子。一个胚珠内有一个卵细胞,只接受一粒花粉的精子,发育成一粒种子。一个子房可以有多个胚珠,因此一个果实中可以有多粒种子,如西瓜等。

17、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等植物不开花,叶不产生种子,它们是用孢子进行繁殖,一般是属于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组织培养、克隆等。植物的无性生殖是属于: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人们常用分根、扦插、嫁接、接穗、砧木等人工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有些植物除进行有性生殖外,也可以用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既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

分根(夹竹桃、腊梅等)

营养繁殖:压条(桑、夹竹桃)

扦插(月季、柳树、葡萄)

嫁接(桃等)

第二章复习总结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6、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7、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8、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B)。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0、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2、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3、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4、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5、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6、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17、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18、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19、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0、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1、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2、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三章复习提纲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5、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6、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会换算)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7、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8、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9、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 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10、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11、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13、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测量:℃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 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1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5、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16、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17、物体为什么下落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

力作用。

18、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 表示。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重力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重力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19、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20、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b. 增大压力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c.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2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2、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25、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7

受非平衡力

第四章复习提纲

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做旋转运动,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一天,也就是大约24小时。

2、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自身不发光和不透明)

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自转)

3、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4、地方时: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的划分:把全球分为24个经度宽15度的地区,每个地区叫做一个时区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划分为24时区

区时:每个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的时间,即区时,也叫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原则:所求地区是等于已知地点区时加或减时区差。东加西减(东边总是比西边来的早)。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5、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度,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度处地方时。

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

6、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弯曲的,为了方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统一日期。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是相同的,但日期相差一天。日界线的西侧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少一天。

7、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在同一天不同时间,太阳高度也不同。

8、地球的公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成66.5度的夹角,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365天,即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

9、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于北半球

来说,白昼最长的是夏至日,最短是冬至日,南半球刚好相反。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等长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越靠近极地,变化越大;越靠近赤道,变化越小;赤道上不变。

10、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不同。划分界限: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和北极圈(南北纬66.5度)。

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南北极圈以南或以北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11、历法主要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阴阳历结合阳历和阴历的特点,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12、我国的日历中有公历和农历两部分,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年一般为365天,闰年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世界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是闰年。

13、二十四节气来临的日期在阳历中每年都是固定的,节气是属于阳历,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

14、地球的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15、岩石圈包括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它是出于地壳和地幔上层的一个圈层结构,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16、地壳变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一个地方地壳变动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有时主要为上升运动,有时则主要为下降运动。

17、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管(岩浆通道)构成;

火山喷发物主要有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熔岩流)和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等喷发物。

18、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

害处: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危害人类生命等

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的湖水在医疗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19、火山类型:活火山(日本富士山、台湾七星山等);

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

休眠火山(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天池等)。

世界上火山多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一带。

20、地震时由于地壳岩石在内里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的震动现象,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想象。

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表示地震强度的有震级和烈度,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近,破坏性越严重。

21、世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当发生地震时,要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底下。

古代中国在研究地震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如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22、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合其他大陆漂移证据。

2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最主要的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24、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

平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小

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5、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里合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地,使地球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力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 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 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注意: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 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平均每1k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约1%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中存在水。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 实验过程:(1)把冰块放入干净的烧杯中,(2)观察和记录玻璃杯的外壁有无水珠生成。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杯液化成水珠,证明大气中有水。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从吃西瓜时有很多西瓜汁;吃甘蔗时有甘蔗汁等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相同的变量是不同种子的质量和烘烤时间。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不久能看到从试管里冒出的水蒸气在近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小水珠,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种子里含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高,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60-90%。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 %,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 %,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72 %,血液中含水80%,骨中含水50 %。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1.5L,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0.5-1L,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2-2.5L。 17.活动:冰的熔化过程:1、器材:铁架台、铁圈、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冰和水的温度均匀。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18.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到达熔点,同时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凝固点。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放热。 冰变成水是冰的熔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C o。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第一年,也是科学学科内容比较基础的一年。在科学学习中,了解科学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下面为大家 整理了七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物理学知识点 1. 机械运动:弹簧的伸缩、平移运动、旋转运动、滑动摩擦等。 2. 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光谱、光的色散和色温等。 3. 热学:热膨胀、热传递、固液气的相互转化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电路中的平衡和不平 衡状态。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 二、化学知识点

1. 物质的性质:硬度、脆性、延展性、弹性、导电性、燃烧性等。 2. 物质的变化:浓度的变化、反应速率的变化、颜色的变化、 电导率的变化等。 3. 分子结构:元素分子、化合物分子、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等。 4.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5. 化学反应:燃烧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三、生物学知识点 1. 细胞:细胞结构、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生命周期等。 2. 物质的转化:酶促反应、光合作用等。

3. 遗传:基因、染色体、遗传方式等。 4. 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5. 生态: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关系、生物多样性等。 四、地理学知识点 1. 世界地图:经纬度、地磁场、大陆漂移等。 2. 陆地与海洋:气候、地形、生物、水资源等。 3. 国内地理:行政区域、人口、经济、文化等。 4. 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 5. 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日食、月食、日、月、地星运动等。 五、天文学知识点

1. 星体运动:行星、卫星、彗星的运动等。 2. 星座与恒星:什么是星座、恒星的分类等。 3. 天文现象: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4. 天体探测:望远镜、卫星探测器等。 5. 预报和测量: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预报,星座和恒星的测量等。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大全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五个方面,知识内容涉及面较广,考试复习时应全面复习,加强薄弱环节,全面提高科学学科的认知水平。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来源:21cnj*y.co*m】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版权所有:21教育】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至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七年级科学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册是初中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本书主要涉及生 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点。下文将逐个为大家讲解这些知识点。 一、生命科学 1.细胞结构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核、质粒等组成。其中细胞膜起着包裹细胞的作用,细胞核是掌管细胞自身生 长和分裂的“大脑”。 2. 呼吸和消化系统 呼吸和消化系统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生命体系,呼吸系统主要 负责将氧气转化为能量,消化系统则是将食物分解为能量和养分,被人体吸收利用。 3. 遗传基础

遗传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它是生命科学的重点内容 之一。研究遗传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 和发展,也可以为未来的基因医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地球科学 1. 地壳结构 地壳是地球中最外层的一层,它由地壳岩、坚硬的板块和软的 地球核心组成。地壳结构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对于保持 地球生物多样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天气可以决定人们的 活动和生产,气候则能够长期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 3.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领域,它主要研究土壤、水、空气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 于人们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可持续、减少生活资源浪费、尤其 是能源的浪费。 总之,七年级科学下册是初中科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涉及生 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生命和自然的精髓具 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紧紧把握教材内容和 重点知识点,并通过积累经验,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实现 知识的有效运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所有知识点全汇总【新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所有知识点全汇 总【新版】 目录 - 单元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单元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 单元三:系统和信息 - 单元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 - 单元五: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动 - 单元六:地球的外部圈层运动 - 单元七:地球上的水资源 - 单元八:物质与能量的利用 单元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生将研究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状态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等内容。 单元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单元主要探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将了解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单元三:系统和信息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系统和信息的概念。学生将了解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单元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 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学生将了解生物群落、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 单元五: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动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动。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 单元六:地球的外部圈层运动 这一单元主要探讨地球的外部圈层运动。学生将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与地震、地壳变动与地貌等内容。 单元七:地球上的水资源

这一单元主要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学生将了解水的多样性、 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 单元八:物质与能量的利用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物质与能量的利用。学生将了解能源的来源、能源的转化和传递、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以上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所有知识点的汇总。每个单元 都涵盖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 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 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 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 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 路是可逆的。 17.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 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 称。 19.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会介绍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学生们参考和学习。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他们将学习有机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研究生命起源的不同理论,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 第二章:植物和动物细胞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知识。他们将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第三章:热和温度

习热、温度、导热和热容量的概念,了解温度计和热量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热传导的过程。 第四章:声波和光波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声波和光波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声波和光波的基本特征和传播方式,学习如何测量声音和光线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如何利用声音和光线进行通讯。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物质的三态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如何使用热、压力和温度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及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电和磁

电荷、电流、电阻和电势差的概念和特征,学习如何使用电路和 电池来产生电流,以及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 第七章: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天文现象,学习 如何使用星座图和望远镜观测天空中的星体和恒星运动,以及学 习如何使用计算机模拟地球和太阳系的运动。 总结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学生们在学习 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原理,同 时还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和课堂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科学课程中发扬好奇心,勇于探索,努力 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在七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物理知识点 物理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和力的科学。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以下的物理知识点: 1.1 速度,加速度和力 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了牛顿三大定律。 1.2 声、光和电 在物理方面,我们还学习了声、光和电的相关知识。声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波动,光是电磁波,电则是通过电荷的相互作用而

产生的现象。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了解了声音、光线和电流如何在不同的介质中运动,并学习了简单电路的搭建。 2. 化学知识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以下的化学知识点: 2.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构成的物质。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并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2.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原料通过化学变化后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并了解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催化剂的作用。

3. 生物知识点 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以下的生 物知识点: 3.1 细胞和组织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同样特定的细胞类型组成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相似的细胞结合而成的。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了解了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用显微镜观 察细胞。 3.2 基因和遗传 基因是控制遗传信息的分子,遗传是指父母将基因传递给下一 代的过程。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了解了基因如何决定 一个人的特征,并学会了用基因图谱表示基因的排列。 总结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对其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生物学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 3.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中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等。 二、化学 1.元素: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腐蚀、燃烧、爆炸等。 3.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密切相关的,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导电的物质,非电解质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 三、物理 1.力学: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斜面、滑块等。 2.电学: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3.光学:光学包括折射、反射、凸透镜、凹透镜等。 4.热学:热学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

四、地学 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2.地震和火山: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有很大影响。 3.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测量气象参数来预测。 4.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必需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点。 五、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观察和验证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学习科学的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摘记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摘记 作者:宋婷婷 1、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人们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沼泽土壤中,它们仅占地球全部淡水资源的0.3%。 2、水1、空间的分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的2、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分3、含盐量多少:咸水、淡水。 类4、生命的作用:生物体内的水、生物体外的水。 3、大气中也含有水,如:成云致雨、下雨下雪、夏天冰箱冷饮外有小水珠。 4、水是植物体重要组成部分。 5、人体丧失水分的途径:排尿、排汗、呼吸、排便。 6、考试重点:水的三态变化: 升华(吸) 熔化(吸)汽化(吸) 固态→液态→气态 ←← 凝固(放)液化(放) 凝华(放) 7、冰的熔点是0℃。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沸点是100℃。 8、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9、溶剂=溶液-溶质溶质=溶液-溶剂溶液=溶质+溶剂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水、降温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水、加热 11、溶解度与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和水的多少、搅拌、溶质形状无关。 12、要记住: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降温,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升温。

13、会举例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14、必考计算:配制问题和稀释问题P%=m溶质÷m溶液 15、必考实验:配制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图1.4.3p、31)(难点: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误差分析) 通电 16、水→氢气+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7、水循环:海水蒸发---大气输送---降水---径流 18、必考知识点:溶解度曲线 19、必考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偏大或偏小的原因) 20、必考:大气压的证据和应用。 21、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 22、物体的吸热本领和物体表面颜色有关。 23、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4、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米/秒 25、热光源和冷光源 26、小孔成像(必考)和影的形成 27、阳光的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28、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29、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还可用于遥控。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30、物体的颜色之谜 31、桃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 32、小麦花由外稃、内浮、浆片、雄蕊、雌蕊组成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科学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科学 科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各个领域。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接触和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学生们将接触 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概念,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下册科 学的知识点。 一、物理学 1. 电路原理 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阻器组成,电流可以在闭合电路中流动。蒙特卡罗电源指的是通过将金属导体置于磁场中转化机械能为电 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2. 物体和力学 物体的运动状态由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力对物体的运 动状态有影响,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和浮力等。

3. 热和温度 温度是质量与热能的比值,是测量物体热度的一种标准。热能是物体分子之间的运动和排列状态的变化所带来的能量。 二、化学 1. 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的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来表示。 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只包含一个种类的原子的物质,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 3. 反应示意图和平衡方程式

化学反应可以用反应示意图来描述,反应中涉及到物质的转化 和生成。平衡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它表达了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摩尔比。 三、生物学 1. 细胞和组织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组织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组成多细胞生物体。 2. 动物和植物的结构 动物以多细胞形式存在,有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植物通常 以单细胞或多细胞形式存在,有相应的器官和组织。 3. 遗传和进化

遗传是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它通过蛋白质合成和 DNA复制来实现。进化是指生物种类随时间逐渐改变的过程,进 化是由天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的。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和 生物学三个领域,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知识。对于每一 个知识点,学生们要理解概念,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为自己将来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XX 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XX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XX,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

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涉及到多个模块,包括生物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以下是该学科下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生物学 1.1 细胞和组织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组织是多个细胞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纤维状结构,如肌肉、神经和骨骼组织。 1.2 植物学 植物是多细胞生物中的一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和二氧化碳中获取能量。根、茎和叶子是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1.3 动物学

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中的另一类,有些动物是水生生物,而有些 是陆生生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如鸟类的羽毛和哺乳动 物的毛发。 2. 地球科学 2.1 大地构造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 岩层,而核心是地球最内部的热核。地幔则位于地壳与核心之间,具有重要的地质作用。 2.2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因素的变化导致地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对 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分为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这些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密度和物理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地质作用。 3. 物理学 3.1 机械学 机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学特征。重力是机械学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3.2 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状态变化和热能传递的学科。温度和热量都是热力学方面的重要概念。 3.3 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波、光线和光的传播特性的学科。它包括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量子光学等分支。

4. 化学 4.1 基础化学知识 基础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化学键、分子和化学方 程式的基本概念。 4.2 物质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而改变。这种改变还涉及到物 质的聚合和化学反应。 4.3 溶液和酸碱 溶液是指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而 酸碱是一种特殊的涉及到电子转移和离子移动的化学反应。 总之,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内容涵盖了众多模块,具有丰 富的内容和知识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是了解自然科学并具备相应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必备前提。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第一章根底学问班级姓名 一、感觉世界 1.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及相应的感觉是(皮肤感觉〕、(觉〕、〔觉〕、(觉)、(觉〕等。人类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是在中形成。 2.皮肤有觉、觉、觉等功能,其中—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在 “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一觉来感知象的外形的。 3.人体的不同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摩拿一般用手,由于这个部位的比拟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由于其上对的神经末 梢比拟丰富。 4.气味进入, 承受气味刺激后,通过将此信息传导,经大脑分析就知道气味的味道。嗅觉是在大脑的形成。 5.嗅觉特点:(1)嗅觉的性,是只一种气味持续地作用于嗅觉器官之后,嗅觉感受性会消灭降低的现象,即大脑的疲乏的原因;(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性差 异,利用警犬侦破屋利用了狗特别灵敏的觉;〔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渐渐;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o 6.舌的外表布满很多小凸点,内藏,它里面有很多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7.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内,食物中的一些溶于唾液中、细胞承受刺激,通过将信息传到,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8.人具有四种最根本的味觉是 .. . 、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舌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部位分别是:、 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正在发生的物体叫。 2 .声音需要依靠、和作为企质才能进展传播。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3 .声音是以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4 .声音与介质的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还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在一样温度下,在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一o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米/秒 5 .声速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产生现象叫回声。 三、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中耳 (、、、)、内耳〔、、),其中,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是听觉感受器,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2.听觉形成: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振动,听小骨把放大后在传入—o当声音传到耳蜗,会引起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形成了听觉。〔听觉是在形成的)。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 还有的功能。 3.乐音的3个特征:、和o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凹凸由打算,频率越,音调越;响度与和跟人离声源的 有关。音色是声音的音质。跟发声物体以及发牛的方法有关C 4.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频率大于20220赫兹的声波叫波,频率低干的声波叫々欠声波。 5.噪声、噪声等级及噪声的防护:声音的大小的单位用表示,一般声音的等级高于那么视为噪声。噪声的防止一要在减弱,二要在史减弱,三要在处 减弱。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要知识点七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学生们需要学习并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物理知识点 (一) 运动学 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3. 运动的图示法: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4. 运动的公式:v=Δx/Δt,a=Δv/Δt,v²-v₀²=2aΔx (二) 力学

1. 力的概念和分类:接触力、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三) 能量 1. 能量的概念和分类:动能、势能、热能、电能 2. 能量转化:机械能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知识点 (一) 物质与化学反应

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化学反应的特点:新物质的产生、能量的释放、化学键的重 新组合 3. 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化学式、平衡条 件 (二) 常见化学反应 1. 酸碱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酸性、碱性、中性溶液的判断、常见酸、碱的性质 2. 钙和水的反应: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用酸反应软水 3. 金属的反应性:常见金属的性质,金属与卤素的反应 4. 聚合物的制备:聚乙烯的制备、聚苯乙烯的制备

(三)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 2. 反应动力学: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定律、反应机理 生物知识点 (一) 生命的基础 1. 细胞的组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细胞器的功能 2.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和特点 3. 生命体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二) 生物进化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很多人都认为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其实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也不少。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七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化学方面 1.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1)按形态分类; (2)按状态分类; (3)按化学元素分类; (4)按化学性质分类。 2. 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3.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原子组成的物质。 4.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指在一定条件下,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转化成为新的物质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反应。 二、生物方面 1. 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自主代谢、自我修复和生殖自身的能力。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细胞组成、代谢和遗传。 3.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单位。 4.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片中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三、物理方面 1. 物理量和单位 物理量是指可以通过测量获得数值的属性或者特征,物理量有数量和单位两个方面。 2. 运动学

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 3. 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包括牛顿运动 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动能定理等。 4. 热学 热学是研究物体热现象的物理学分支,包括温度和热量的概念、热传导、热辐射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四、地理方面 1. 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构造层组成的,地球最外层为 岩石制成的地壳,厚度约为20~70千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