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

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

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

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

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

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U>2f f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无无无 /

U

22.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P3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23.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

视觉。

24.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5.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6.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

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27.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8.机械能:动能(运动着的物体所具有的能)和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形变多具有的

能)。

29.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的描

述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0.运动(按运动路线):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改变):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

直线运动

31.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32.V=S/ t S=V t t =S/V

33.1m/s=3.6km/h 1m/s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距离为1米。

34.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

向)

3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

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越大,弹簧秤伸长越长)

36.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

3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改变一个要素,效果就改变)可以用

力的图示(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来。(注意:不要忘记标出单位线段表示力的大小)38.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作用点:重心),方向:竖

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m g m= G / g g = G / m )

g=9.8牛/千克: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39.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40.增大有利摩擦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剂

4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

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2.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惯性是物体

的固有属性(固体、液体、气体,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43.二力平衡:一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二力平

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同线、等大、反向(知一个力求另一个力,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结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则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

第三章

44.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

生命周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