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1), 1183-119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journal/ap 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2677/ap.2016.611149

文章引用: 魏纯, 戴斌荣(2016).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心理学进展, 6(11), 1183-1191.

Indirect Reciprocity Mechanism Promotes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Chun Wei 1, Binrong Dai 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2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Received: Nov. 6th , 2016; accepted: Nov. 26th , 2016; published: Nov. 29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animal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evolutionary. In 1986, Alex-and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to explain the large-scale cooperation pheno-menon. Thence,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various strategies, such as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the image scoring strategy and the stand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ory. In reliance on information, the study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started from the transparent individ-ual information, turning to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observation research areas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here are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huge, the channels are more widely, the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is with potential risk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is more complex. Therefore, when we use the model of reputation and indirect reciprocity to explain the cooperation, we should consi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Meanwhile, the local studies and researches across discipline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Indirect Reciprocity, Cooperation, Reputation Mechanism, Image Scoring Strategy, Standing Strategy, Information Assessment

间接互惠机制促进合作进化的理论评述

魏 纯1,戴斌荣2

Open Access

魏纯,戴斌荣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2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6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摘要

动物和人类世界存在广泛的合作现象,这些现象很难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解释。1986年Alexander提出间接互惠模型解释大规模的合作现象,基于该模型下的名誉机制、形象计分策略、名声策略等在解释合作上都具有进化稳定性。在对信息的依赖上,间接互惠的研究从对个体信息可被完全观察,开始转向信息有限和不完整观察的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和新媒体等的不断发展,信息背景变得更为复杂,信息量更加庞大,信息渠道更为广泛,同时信息真实性却存在风险。因此,间接互惠的名誉机制对合作的解释力度需考虑新的信息背景,此外本土化研究和跨学科间的合作研究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

间接互惠,合作,名誉机制,形象计分策略,名声策略,信息评估

1. 引言

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之间为了食物,地盘,配偶等生存资源会存在竞争,适应者得以保留,而不适者则被大自然所淘汰。古典经济学提出“理性经济人”(Smith, 1790),认为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理性经济人努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生物界却存在一些让人困惑的现象,它们会选择合作,互利共生,常见的如蚂蚁,白蚁,蜜蜂等。不常见的如非洲吸食动物血液的蝙蝠会将吸食到的鲜血吐出一部分来喂食那些濒临死亡却与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同伴(杨雅茹,陈博,2014);人类社会中的研究发现也表明人并非完全自利,还存在着利他,合作等亲社会的行为,并且人类会表现出更大规模的合作,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甚至国家层面,都讲求合作共赢。这些现象就很难用进化论的观点和“理性经济人”的观点来解释。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进化学家Hamilton提出“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理论(Hamilton, 1964),试图解释生物间的合作行为。该理论认为亲属之间存在共同的祖先,个体身上会携带共同的基因副本,生物个体为了使整个种群的基因在总体上达到最优的“适存度(fitness)”,会选择合作的行为,如蚂蚁、蜜蜂等动物的合作行为。Hamilton的理论能解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种类之间的合作行为(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2014),却无法解释非亲属之间的形成的合作现象(Axelrod & Hamilton, 1981)。

20世纪70年代,Trivers提出“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Trivers, 1971)。该理论认为,互惠的个体会权衡付出/利益的比率,当施惠者需要付出的成本远小于受惠者所得到的利益时,这种互惠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个体选择合作只是为了获得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一些相关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个体配对进行重复的交互作用时,通过互惠可以产生合作行为(Aoki, 1984; Axelrod, 1980; Brown, 1982;

Boyd, Lorberhaum, 1987; Peck & Feldman, 1985)。在彼此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进化均衡的策略,即针锋相对(tit for tat):个体最开始会和另一个个体合作,但是只有当另一个个体也保持合作时,合作才会继续进行下去。后来,有研究者提出争论,Boyd & Richerson (1988)发现互惠利他模型在大规模人群交互作用时会受到限制。

魏纯,戴斌荣

80年代,Alexander进一步提出了“人类道德系统就是间接互惠的系统”(Alexander, 1987),用以区分直接互惠理论(人们通常把Trives的理论叫作直接互惠,因为直接互惠只涉及到交互的双方)。他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中提到人类的大规模合作现象可以用间接互惠机制来解释:助人者帮助受助者,对这种帮助的回报不一定来自受助者,也可能来自第三方受助者(Alexand,1986;Boyd & Richerson, 1989; Zahavi, 1990;杜月,2007)。间接互惠也被亚历山大认为是“在有兴趣的观众在场情况下直接互惠的结果”(Alexand, 1987),而“有兴趣的观众”起着名誉评定的作用(杜月,2007),该名誉评定机制认为“个体会从第三方获得关于他们对手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如何做决策”(Buskens, 1995)。为了解释第三方对互惠行为的影响,Nowak & Sigmund (2005)提出了两种间接互惠的模型,即“上游式互惠(upstreamreciprocity)”和“下游式互惠(downstream reciprocity)”,并且将“名誉(reputation)”引入到模型中。“上游式互惠”指首先A帮助了B,然后B会帮助C,它是基于一种最近的情绪体验,一个接受过帮助的人可能会想着回报给别人帮助。“下游式互惠”建立在名誉的基础上,个体C帮助A,是因为A曾经帮助过B。实证研究支持下游式互惠(Wedekind & Milinski, 2000; Bolton, Katok, & Ockenfels, 2005),现在的研究基本上都将下游式互惠指代为间接互惠。对间接互惠的数学统计显示,自然选择可以支持这种策略。第三方观察者对互惠双方的行为会有一个评估,由于互惠方的意图不能确定,一些个体也会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不同的甚至会有冲突的信息,亦或是根本获取不到任何信息,这时候,互惠方的名誉就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简要介绍了互惠理论的提出和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的基本理论模型。由于直接互惠并不能解释一次性的大规模的合作,而间接互惠理论家认为一次性的合作的发生是因为“有旁观者”,人们会和那些观察到的合作者合作,而拒绝与那些背叛的个体合作。下文将主要根据间接互惠理论模型来看其对合作的影响。

2. 间接互惠的名誉机制:形象计分策略和名声策略

2.1. 形象计分策略

Nowak & Sigmund (1998a, b)提出了间接互惠合作进化模型,称作“形象计分(image scoring)”。他们采用计算机模拟100人的群体,每个人一生会有2到3次交互作用(要么作为施惠者,要么作为受惠者)。每一代最开始,所有个体的形象分都为0。当个体表现出施惠行为时,形象分增加,而拒绝施惠时,个体的形象分减少。如果给每个个体定义一个形象分阈限值k,其阈限范围为(?5~+6),一个k = ?5的个体会帮助任何大于或等于?5的个体,即他会选择无条件的提供施惠(无条件合作者),k = +6的个体会无条件的选择不去提供施惠(无条件背叛者),而k = 0的个体是最具区分性的,它会帮助具有0分及以上形象分的(区分者)。每一代结束后,留下与收益呈正比的子代继续上一代的策略进行博弈,模拟结果显示,在150代之后,最具区分性的策略会支配整个群体,并获得进化稳定性。Wedekind & Milinski (2000)采用每组诗人的真人实验验证了Nowak等人提出的形象计分策略:受惠者比没有得到受惠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形象分,而施惠者有一种偏好,他们倾向于对形象分高的受惠者提供帮助。Seinen & Schram (2006)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后来该模型的鲁棒稳定性遭到了质疑(Leimar & Hammerstein, 2001),如果个体遵守形象计分模型,那么拒绝帮助那些具有较低形象分的个体同样会降低自己的形象分,以致于他们需要帮助时会遭到拒绝。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他们会选择增加自己的形象分,无论其对手的印象分是高还是低都会选择合作。但是这与实际研究中个体会帮助形象分高的个体而拒绝帮助形象分低的个体的结果不同。Leimar & Hammerstein (2001)构造一个(基因)岛模型来研究间接互惠,其结果发现形象计分的演化只发生在严格限

魏纯,戴斌荣

制的条件下,即基因漂移(genetic drift)具有实质性影响下,亦或是在帮助的成本非常小的情况下。而现实生活中基因漂移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2.2. 名声策略

基于对形象计分存在的缺陷,Leimar & Hammerstein (2001)认为Sudgen’s (1986)提出的名声机制(good standing)对解释间接互惠引领合作更具优势。在名声机制模型下,个体最初都具有好的名声,当个体拒绝帮助名声好的个体时会损失自己的名声,而不帮助那些名声不好的个体则不会损失自己的名声。Leimar & Hammerstein (2001)认为名声策略似乎是基于间接互惠人类合作的一个可行的候选机制。一个个体如果不帮助名声好的个体会损失自己的名声,而不帮助名声不好的个体则不会损失自己的名声,但是会损失自己的形象分(Milnski, Semmann, Bakker, & Krambeck, 2001)。

Milinski,M.等人(2001)的研究用实证的方法试图区分间接互惠的这两种机制。他们研究了23组被试,每组被试7人,该实验设定一个秘密玩家,让他在交互过程中一直都选择拒绝分配金额(No player),在第一轮,让两个被试(donors of no player)与设定的玩家进行博弈,在第二轮,让另外两个玩家(donors of donors of no player)与第一轮的两个玩家(donors of no player)进行博弈,第三轮继续。如果第一轮的两位玩家(donors of no player)都用形象计分策略的话,他们会背叛那个设定的玩家(no player),而如果他们用名声策略的话,他们也会背叛设定的秘密玩家,因为他们会认为设定的玩家没有理由去选择背叛(拒绝分配)。

而第二轮的玩家如果选择形象计分策略的话就会背叛第一轮中的选择背叛的玩家,而如果用名声策略的话,那么第二轮的玩家(donors of donors of no player)不会背叛第一轮中选择背叛的玩家,因为第一轮玩家(donors of player)背叛设定的秘密玩家(no player)并不会降低他自己的名声(因为根据名声策略,拒绝帮助名声不好的个体并不会降低自己的名声)。同时为了避免信息不完整造成的干扰,实验也设置了对照组。

实验发现提供充分完整的信息能够帮助个体去使用名声策略,而对形象计分则不是必须。并且提供玩家同时做为施惠者和受惠者的决策信息比只提供一方面的信息,实验持续的轮回更多。最终Milinski,M.

等人(2001)的研究证实人们会更多的采用形象计分或者类似于这种模型的策略,名声策略则需要更多工作记忆能量(Baddeley, 1974),需要更多的分析信息,而人们一般不会自觉利用更深层次的信息去辨别背叛者的意图,人们趋向于同等的对待公正和自私的背叛者(黄璜,2011)。

名声策略从直观上看似乎更具合理性,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形象计分策略似乎更符合日常的生活实际(Wedekind & Milinski, 2000; Milinski et al., 2001;Bolton et al., 2005; Seinen & Schram, 2006; Engelmann & Fischbacher, 2009),虽然两者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社会名誉机制。一个有区分性的个体采用形象计分策略只考虑对手在做决策时的名誉,并且只和形象分好的个体合作。采用名声策略的个体会考虑自己在群体中的名誉,并且会尽力去增强自己的名声,使得在未来能够接受到其他人提供的合作。在Ohtsuki和Iwasa(2004)的研究中,他们根据玩家在上回合中的分数,和玩家的对手的分数,以及他们之间的间接互惠行为得到了8种进化稳定的策略(the leading eight) (Ohtsuki & Iwasa, 2006),形象计分和名声策略都包括在内,这八种策略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合作现象。研究者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可能预示着我们需要充分地去考虑参与者策略选择的多样性和,实验背景,实验群体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公平知觉(Fehr & Schmidt, 1999; Bolton & Ockenfels, 2000)、信息的不完整性、知觉错误和工作记忆等都会影响玩家的策略选择。

而从信息的获取和评估上来看,名声策略需要更多的工作记忆能量(Baddeley, 1974)以加工足够多的信息,从而进行判断和决策,而形象计分则并非必须。可见需要的信息不同,人们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因此,信息的依赖和对不同信息的加工对于人们的互惠策略以及合作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魏纯,戴斌荣3. 信息的加工和评估对于间接互惠解释合作的影响

前面所提到的形象计分策略,个体采用形象计分时所依据的信息是基于提议者上一回合所做的决定,Bolton (2005)将其称为一级信息(first order information),采用一级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会存在一个威胁就是惩罚那些背叛的个体会导致其在下一回合中作为接受者时也遭到背叛,如果这样的话,个体就不会采用形象计分这种有区分性的策略,或者总是选择背叛,除非他能确定下一个对手是具有区分性的,能够明白自己的背叛并不是出于自私而是公正,否则合作将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因此,仅考虑一级信息并不全面,还需要考虑接受者作为提议者时所做的决策的公正性,即区分接受者作为提议者的背叛是公正的(惩罚名誉不好的个体)还是自私的(惩罚名誉好的个体)。因此这就需要考虑到参与者的二级信息(second order information),即接受者的名誉;如果个体不能够区分公正与不公正,那么要维持积极形象分就只能是选择无条件合作了。

Bolton (2005)等人研究间接互惠中个体在三种信息条件下的合作情况。其中三种信息条件分别为:无信息,一级信息,二级信息。被试配对匹配,所有配对的个体都不会进行重复配对,每个个体进行14回合的交互,其中作为提议者进行7次交互,作为接收者进行7次交互。对于无信息条件下,提议者对接收者过去的历史完全不知道,一级信息条件下,提议者知道接收者在上一回合中作为提议者时是选择合作还是背叛,二级信息条件下,提议者不仅知道接收者上一回合作为提议者的决策,还知道上一回合中接受者作为提议者时,其对手作为提议者的决定。结果显示当付出/利益比率小时,无论是在无信息,一级信息还是二级信息条件下,个体的合作率都达到了50%,而一级信息和二级信息对合作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二级信息条件下的合作率为86%,一级信息条件下的合作率为67%。结果表明当个体使用叠加的信息方式会促进间接互惠合作的稳定。尤其是在个体使用二级信息时,当个体认为接受者在上一回合中的合作是公正时,在这一回合中得到合作的概率更高。

在对信息的评估方面,人们一般采用的评估规则都是根据个体过去的信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Brandt & Sigmund, 2004; Ohtsuki & Iwasa, 2004)。如果为对方提供帮助,则认为是好的,而拒绝提供帮助则可能会被看作是不好的。这被看作一阶评估,只关注个体的行为,是否提供帮助。Ohtsuki和Iwasa 认为二阶评价考虑的是接受者的形象是好还是不好,而三阶评价需要其他的信息来判断提议者是好还是不好,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相互合作。Pacheco, Santos, & Chalub (2006)提出的斯特恩判断(Stern-Judging,亦称为严格判断模型)就是一个三阶的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在斯特恩判断模型中,外圈最外层代表提议者最新的名誉,对于里圈,由外到里,第一层代表提议者的行为,第二层代表接收者的名誉,第三层代表提议者现有的实际的名声。外圈提议者最新的名誉依赖于里圈接收者的名誉,提议者的行为和实际的名誉。由此,该模型认为,帮助一个好名声的个体和拒绝帮助一个坏名声的个体都会形成一个新的好名声,而帮助一个坏的个体或拒绝帮助一个好的个体则会形成一个新的坏的名声。这种评价规则没有道德上的质疑,即每一种形式的博弈都有一种好的行为和一种坏的行为,任何人的一个好的举动都可能受到认可,每一个坏的举动也将受到惩罚(通过减少玩家的分数的方式)。而这种不可缓和的惩罚能被立即的谅解所补偿,因而可以促进合作进化的成功。

斯特恩判断能稳定的促进合作的条件是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知道其他人的行为(基于公共信息:在人群中,所有的个体对任何一个个体的名誉都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许多相关的资料可以搜集得到,如前文提到的形象分,名誉地位,以及无意背叛,背叛者瓦解稳定策略的能力,代价性信息传递,社会模范等。),并且人们也不会犯评估的错误,因此这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互过程中会从不同来源的不同信息,也不可能在对他人评价时一定不会犯错误。Uchida,S.和Sasaki,T.通过描述人群中个体关于他人的私人看法的形象矩阵发现,私人信息(私人信息,不同的个体对他人的

魏纯,戴斌荣

资料来源:Pacheco, Santos, & Chalub (2006)

Figure 1. Stern-Judging model

图1. 斯特恩判断模型示意图

名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估错误会瓦解斯特恩判断,人们判断他人好坏与否都是一个1/2的随机概率(Uchida, 2010; Uchida & Sasaki, 2013)。斯特恩判断瓦解的关键原因是其没有任何机制或功能能够修复两个观察者之间不匹配的观点。事实上,如果采用斯特恩判断标准的两个观察者对一个指定的玩家有不同的私人看法,那么无论观察到这个玩家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或无论接收者是什么样的,这种差异都将一直存在。因此,一旦两个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匹配,这些个体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最终导致形象矩阵的混乱和不匹配。这也表明,除了私人信息和评估错误,可能会有其他的因素导致斯特恩判断的瓦解。例如信息的不完整性,个体获取的信息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也可能是通过流言或八卦。错误的流言蜚语也会造成形象的不匹配从而打破斯特恩判断。还有可能是个体主观的错误知觉(Takahashi & Ma-shima, 2006),当个体错误的知觉是否该提供帮助,或者他们对接收者的名誉存在困惑时,即使他们以相同的方式去评价他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并且这些错误对高阶评价似乎更为重要。同时,个体认知风格,如场依存和场独立的人在对待信息的依赖和分析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互惠策略的选择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偏好。

4. 间接互惠引领合作的现实意义,局限和未来的展望

间接互惠对人类合作的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已经有很多理论和模型的提出,许多文献记载的也是采用计算机模拟运算或实验室的个体博弈(Nowak & Sigmund, 1998; Wedekind & Milinski, 2000),但是将理论和实验室结果推广到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最近有学者想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开始研究现实生活中间接互惠对合作的影响。Van Apeldoorn & Schram (2016)做了一个线上的调查研究。

他们调查了世界各地97个城市,共计五百五十万人。这些人在旅行的时候会花费一定的损失给彼此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他们通过发送一些服务请求,一旦这些请求得到支持,就可以免费得到服务。所有的成员可以和不同的个体配对,或者作为旅行者,或者作为提供者。研究者建立了两种档案,一种档案里写着某个个体给他人提供服务的历史纪录(记作服务档案),另一种档案里只写了这个人怎么样,没有写他

魏纯,戴斌荣

的服务经历(记作中性档案)。而在其他特征方面,两种档案都是一样的。根据间接互惠的下游互惠模型,他们假设服务档案比中性档案更有可能得到肯定的回复。因为下游市互惠模型认为C会给A提供帮助,是因为A曾经给B提供个帮助,而服务档案中有该个体过去给他人提供服务的经历,所以当他发出服务请求时,会比没有提供过服务经历的个体更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的结果也证实了该假设,发出服务档案的请求比发出中性档案请求获得回复的概率更高,并且获得肯定回复的概率也越高。即人们不光更愿意回复那些为他人提供过服务的个体的请求,也更愿意为那些个体提供帮助。但是他们的实验没有发现支持上游式互惠的证据。Van Apeldoorn. J.等人的实验证实了先前实验室发现和理论观点,认为间接互惠可以作为解释陌生人之间合作的一种机制。这表明间接互惠可能在涉及不完整信息合约上建立值得信赖的交易上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全文,无论形象计分策略还是名声策略,以及对不同等级信息的需要和加工评价都与名誉机制相关。而名誉机制在间接互惠研究中起着核心作用。虽然形象计分策略和名声策略都是建立公共信息基础上,即个体的行为能被所有人都观察到,以往的研究也都基于信息可完全获取的假设上,由于人们往往不能追踪到交往者以往的历史,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现实社会并不能满足该假设,因此,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私人信息(Uchida, 2010; Olejarz, Ghang, & Nowak, 2015)和不完整观察(Nakamura & Masuda, 2011)对间接互惠的影响,并且也不断有研究开始从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走向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探讨间接互惠机制对合作的解释作用。但是,正如刘国芳和辛自强(2011)的提到的,现在人们对于间接互惠的研究都是基于Alexander (1986)对间接互惠的定义,以及Nowak和Sigmund (2005)里提出的上游式间接互惠模型和下游式间接互惠模型,并且很多研究就直接将下游式间接互惠模型指代成了间接互惠,而上游式互惠解释合作上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时,人们在利用间接互惠解释合作现象时不能孤立的采用一种互惠机制或者策略,需要相互结合,辩证的看待。

此外,利用间接互惠解释合作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在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引用到的研究变量如名誉,代价/收益比,道德规范(Suzuki & Kimura, 2013)等也都是基于这些学科,而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的个体心理层面的因素,如知觉错误,信任,记忆容量,认知风格等却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因此跨学科间的相互合作非常有必要。对于未来的研究,研究者可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随着全球化贸易和网络科技的发达,线上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我们进一步探讨间接互惠机制对合作的影响,需涉及到文化,网络,信息搜集和传播等影响因素。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生活中的普及,信息量变得巨大,信息背景变得复杂,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风险,人们在这种信息背景条件下如何去搜集和评估,从而指导自己对互惠策略的选择,是否选择合作还是背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人们是会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做出互惠决策或是根据舆论导向,谣言等选择更方便简单互惠策略,那么间接互惠的名誉机制对其的解释力还有多大?第二,除了线上的合作之外,线下的合作也不能忽视,可以将实验室研究和理论研究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增加间接互惠机制解释合作现象的生态效度。第三,现在我们关注的间接互惠多为下游式互惠模型,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现上游式互惠模型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这方面的空缺,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支持上游式互惠解释合作现象的实证资料。第四,增强跨学科间的合作,了解个体心理机制和群体心理机制对间接互惠的影响,从而增强间接互惠对合作解释的稳定性,同时也应该增强本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杜月(2007).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为——评《道德体系生物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 3, 209-225.

魏纯,戴斌荣

黄璜(2011). 合作进化模型综述.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7(1), 185-192.

刘国芳, 辛自强(2011). 间接互惠中的声誉机制印象、名声、标签及其传递.心理科学进展, 18(2), 233-242.

肖凤秋, 郑志伟, 陈英和(2014). 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综述.心理科学, 37(5), 1263-1270.

杨雅茹, 陈博(2014). 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强制利他及合作机制的演化. 制度经济学研究, 2.

Alexander, R. (1987). 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 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 A. de Gruyter. 1988: 49-92.

Alexander, R. D. (1986). Ostacism and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 Reproductive Significance of Humor.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 7, 253-27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0162-3095(86)90052-X

Aoki, K. (1984). A Quantitative Genetic Model of Reciprocal Altruism: A Condition for Kin or Group Selection to Prevai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0, 4065-8.

Axelrod, R. (1980). Effective Choice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4, 3-2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177/002200278002400301

Axelrod, R., & Hamilton, W. D. (1981).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 211, 1390-139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126/science.7466396

Baddeley, A. D. (1974). Working Memory.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8, 47-8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S0079-7421(08)60452-1

Bolton, G. E., & Ockenfels, A. (2000). ERC: A Theory of 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 166-19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257/aer.90.1.166

Bolton, G. E., Katok, E., & Ockenfels, A. (2005). Cooperation among Strangers with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Reputa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 1457-146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j.jpubeco.2004.03.008

Boyd, R., & Lorberbaum, J. P. (1987). No Pure Strategy Is Evolutionarily Stable in the 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Nature, 327, 58-5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38/327058a0

Boyd, R., & Richerson, P. J. (1988).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ity in Sizable Group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32, 337-35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S0022-5193(88)80219-4

Boyd, R., & Richerson, P. J. (1989). The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Social Networks, 11, 213-23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0378-8733(89)90003-8

Brown, J. S., Sanderson, M. J., & Michod, R. E. (1982).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by Reciprocatio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99, 319-33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0022-5193(82)90008-X

Fehr, E., & Schmidt, K. M. (1999). A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 817-86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162/003355399556151

Leimar, O., & Hammerstein, P. (2001).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through Indirect Reciprocit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68, 745-75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98/rspb.2000.1573

Milnski, M., Semmann, D., Bakker, T. C. M., & Krambeck, H.-J. (2001). Cooperation through Indirect Reciprocity Image Scoring or Standing Strate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68, 2495-250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98/rspb.2001.1809

Nakamura, M., & Masuda, N. (2011). Indirect Reciprocity under Incomplete Observation.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7, e100211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371/journal.pcbi.1002113

Nowak, M. A., & Sigmund, K. (1998a).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by Image Scoring. Nature, 393, 573-577.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38/31225

Nowak, M. A., & Sigmund, K. (1998b). The Dynamics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4, 561-57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06/jtbi.1998.0775

Nowak, M. A., & Sigmund, K. (2005).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Nature, 437, 1291-129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38/nature04131

Ohtsuki, H., & Iwasa, Y. (2004). How Should We Define Goodness?—Reputation Dynamics in Indirec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31, 107-12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j.jtbi.2004.06.005

Ohtsuki, H., & Iwasa, Y. (2006). The Leading Eight: Social Norms That Can Maintain Cooperation by Indirec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39, 435-44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j.jtbi.2005.08.008

Olejarz, J., Ghang, W., & Nowak, M. (2015). Indirect Reciprocity with Optional Interactions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Games, 6, 438-457.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3390/g6040438

Pacheco, J. M., Santos, F. C., & Chalub, F. A. (2006). Stern-Judging: A Simple, Successful Norm Which Promotes Coopera-tion under Indirect Reciprocity.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 e17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371/journal.pcbi.0020178

Peck, J. R., & Feldman, M. W. (1985). The Evolution of Helping Behavior in Large, Randomly Mixed Populations. Ameri-

魏纯,戴斌荣

can Naturalist, 127, 209-22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86/284479

Smith, A. (1790).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6th ed.). London: A. Millar.

Suzuki, S., & Kimura, H. (2013). Indirect Reciprocity Is Sensitive to Cost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Scientific Reports, 3, Article Number: 143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38/srep01435

Takahashi, N., & Mashima, R. (2006).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ity in Perceptual Errors on the Emergence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43, 418-43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j.jtbi.2006.05.014

Trivers, R. 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6, 35-57.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86/406755

Uchida, S. (2010). Effect of Private Information on Indirect Reciprocity. Physical Review E, 82, Article ID: 03611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103/PhysRevE.82.036111

Uchida, S., & Sasaki, T. (2013). Effect of Assessment Error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on Stern-Judging in Indirect Reciprocity.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56, 175-18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6/j.chaos.2013.08.006

Van Apeldoorn, J., & Schram, A. (2016). Indirect Reciprocity: A Field Experiment. PLoS ONE, 11, e015207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371/journal.pone.0152076

Zahavi, A. (1990). Arabian Babblers: The Quest for Social Status in a Cooperative Breeder. In P. B. Stacey, & W. D. Koenig (Eds.), Cooperative Breeding in Birds (pp. 103-13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10.1017/cbo9780511752452.005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时代精神---和 谐、双 赢

时代精神和谐、双赢 作文专题 0207 1145 时代精神和谐 和谐送福喜气洋洋,我们情不自禁的要感谢这伟大的时代,感谢平安的和谐生活。我们肩负着各自的历史使命相聚今春,沐浴着和谐的阳光,感受着这幸福的时刻。和谐并不遥远“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民风的改良、环境的改善,无不诉说着崇尚伦理道德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质是乐观向上、重视德化教育、关注现实人生,而其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造就了一代代民族脊梁,也定能成就今天的民族复兴之伟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原则是遵循和谐统一的“中正之道”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地。儒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其主张“致中和”“和为贵”把在变动中寻求和谐稳定的处世之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这种思想方法视为构造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唯有“持中”的原则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崇尚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特别是重家族、重伦理、是遵循了大自然“天道人德合一”的发展规律。华夏民族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五千年漫长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家族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个人是家族的一分子,个人的荣辱要以家族的荣辱为依归。维护整体利益,就要注意内部和谐,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整体和谐的前提又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如《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伦理道德所强调的是如何修身立德、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家族的团结、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孙中山先生曾说:“以我看来中国团结之道,应该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国族、联合宗族建立国族。”毛泽东说过:“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乃做人之根本,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不容”。孝亲尊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五伦八德是圆成善根圣果的礼门义路。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亘古亘新的礼义之邦,造就了一曲曲盛世长歌。在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主张和平共处;在家庭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在危难之时提倡和衷共济;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又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要大同、国家要和平,人类要达到宇宙和谐世界一家的理念。而当今社会的新细胞是企业,家庭已演变成为临时加油站,是陈细胞。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创建和谐企业,创建和谐企业胜在树立和谐人生观。造就大道德商引领下的新型民族企业,形成中华新人文道德信仰的和谐民族企业集团,成就公共体系优先的民族价值观。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把握,以便更好的推动和谐中国的构建和发展。 双赢 世间万物都存在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双赢是一种大智慧。现代生活,竞争无时不在,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攻击,两败俱伤,只要大家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与无私,不仅能承拖托别人,更能成就自己,从而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双赢就是你赢我也赢。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双赢的思维和智慧。双赢的智慧,就是要明白双赢的条件,就是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诚信合作;双赢的智慧,就是要明白从整体着眼、从长计议、合作互补、互利互惠;双赢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它需要双方的平等对话,需要自身的强大和足智多谋。 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也要实现“双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我们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去挽留鱼,尽显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心理科学进展_投桃报李_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1, 1879–188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79 1879 “投桃报李”—— 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邹文篪1 田 青1 刘 佳2 (1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澳门) (2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 澳门) 摘 要 互惠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规范。组织行为学中许多研究都是通过互惠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文章回顾并讨论了互惠的涵义, 不同互惠类型的特点及互惠的测量方式。此外, 还论述了不同类型互惠对社会交换方式产生的影响。依据现有的互惠研究成果, 分析了互惠发挥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是通过:互惠各方的价值观、互惠过程中各方感知到的风险、各方冲突的程度这三种途径来实现的。最后, 根据现有互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应从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扩展。 关键词 社会交换; 互惠; 广泛互惠; 平衡互惠; 负面互惠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在社会心理学中,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Gouldner,1960; Blau,1964)。在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这种社会交换和互惠原则的体现。例如:“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礼尚往来”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都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接受他人给予自己利益后回报对方的人际交往规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表达:“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你帮我搔背话我也会帮你搔背)”。理论上, 我们用互惠来描述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 Gouldner (1960)认为互惠规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 并且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 互惠规范被视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特征被用来解释发生在组织情境中的各种关系(Coyle-Shapiro & Conway, 2005)。它与社会交换理论一同被用来解释领导力(leadership) (Wang et al., 2005)、组织支 收稿日期:2011-11-23 * 澳门基金会项目 (MF-U/UH/MIAR/TIS-2011-0184; MF-U/UH/MIAR/TIS-2011-0188)。 通讯作者: 邹文篪,E-mail:wenchilf@https://www.doczj.com/doc/1917481680.html, 持(POS) (Chen, Aryee, & Lee, 2005)、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yle-Shapiro & Conway, 2005)、领导-部属交换(LMX) (Li, Liang, & Grant, 2010)、团队-成员交换(TMX) (Kamdar & van Dyne, 2007)、公平(justice)和信任(trust) (Aryee, Budhwar, & Chen, 2002)等因素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例如组织公民行为(OCB)、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虽然社会交换理论成为目前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概念性范例(conceptual paradigms) (Cropanzano & Mitchell, 2005), 但是决定社会交换行为的互惠原则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缺少相应的论证和检验。 如今, 很多研究者在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内部作用机制时都提及了互惠原则。例如Song, Tusi, & Law (2009)在解释社会交换使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依据互惠原则(norm of reciprocity), 当员工感知到与组织存在社会交换时, 会表现出与组织的社会情绪(socioemotional)纽带关系的加强, 并且体现为情感承诺的提升, 任务绩效的提高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强化”。本质上互惠才是真正解释上述类型研究中变量之间内部作用机制的核心。Molm (2010)认为此类研究在利用社会交换来解释事物内在作用机制时只采用了单一的互惠种类, 即两方之间基于谈判达成的双向(bilateral)互惠协议而进行的

加盟商管理制度

加盟商管理制度 本着携手双赢,互惠互利的理念,为了明确蒙自市中天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与加盟商之间各自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问题,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加盟商资格 1、有意致力于红河州分布式光伏电站行业,拥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度和个人品质, 并且认同蒙自市中天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品牌文化和企业价值观; 2、有必要的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开发市场的能力; 3、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服务理念和主动配合公司总部规范化管理理念; 4、缴纳代理费2万元,保证金3万元,货款10万元,开店费用加盟商承担。 二、加盟流程

三、加盟政策 1、筹备支持:公司将向加盟商提供有价值的开店评估,包括投资预算、营运成本、业绩预估、利润回报、选择评估等前期开店的市场可行性评估,降低投资风险;参与当地市场调查;进行专卖店地段评估;市场竞争环境等系列可行性分析,确保品牌成功导入; 2、装修支持:公司从选址开始,从图纸测绘、效果模拟、装修要求、施工注意等各个方面,从全局到细节,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帮助,提供细致的服务,公司将在终端正常运营后给予装修补贴; 3、培训支持:公司将向加盟商及其员工提供专业的产品知识、陈列技能、专卖店管理的各项培训工作,并在开业期间及后期管理,定期与不定期给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支持。

4、产品支持:公司将结合店铺的实际情况,给予产品方面配货指导、价格指导、库存指导等;公司在不同季节、不同节假日、周年庆等时节提供丰富多彩的促销产品、礼品供加盟商选择,以达到促销的效果。 5、营销支持:公司结合当地的消费实情及店铺的销售情况,策划全年的营销方案,包括开业、节日、换季等不同的时节、春秋两次大型促销等营销方案,帮助加盟商把握市场动态及销售契机,提高销售业绩; 6、巡店支持:公司派市场督导定期进行专业的店铺陈列指导和帮助,提升店铺的视觉效果,维护品牌形象,帮助加盟商分析解决终端实际遇到的问题; 7、广告支持:公司将在全国范围内定期投放品牌推广广告,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8、物流支持: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物流配送方式,为加盟商的货品安全、准时到达提供最有效地保障; 9、零库存支持:商品在3个月内在不影响第二次销售的情况下可100%调换; 10、激励机制:加盟商在完成约定的销售指标任务,公司将给予加盟商相应比例的返点作为奖励。 四、加盟商职责 1、遵守本制度的有关规定,并服从公司的统一规划及管理,接受公司的日常督查; 2、在加盟合同约定区域内积极宣传和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品牌,并积极开发拓展市场; 3、加盟商是公司在加盟区域内渠道、市场、客服的主体,承担销售、服务等事项;

竞争理论

第6章竞争理论 张大勇姜新华 6.1 竞争的定义与分类 从达尔文时起,竞争就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的焦点;竞争理论几乎就是生态学理论的代名词。竞争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定义,但最简单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一个定义是:在同一因子(资源、资源组合或捕食者等)控制下所产生的有机体(同种的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妨碍(王刚、张大勇 1996)。 竞争作用亦可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分类。首先,从生物类群的角度分类。竞争是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的负作用;那么,当这些有机体属于同种时,就称之为种内竞争;当这些有机体属于不同种时,就称之为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是竞争理论的主体。在谈及竞争时,如没有特别指出,就应认为是种间竞争。以往对于种内竞争的研究主要是在整个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竞争的效应用出生率、死亡率或净增长率等“平均个体”的特征来表示。这种简化忽略了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种群内的各种结构。如果我们是相对于种间竞争而论及种内竞争,那么这种忽略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我们是专门研究种内竞争,那么种内的个体差异和种群结构将是不容忽略的。而且,如我们将在6.7.3节看到的那样,正确认识物种间竞争与共存同样需要考虑种群内部结构。种群的结构特征有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遗传结构、个体大小等级等。在考虑到这些结构的基础上研究竞争条件下的种群行为是近年来种内竞争研究的新趋向(王刚、张大勇 1996),但本章限于篇幅不再涉及。 关于竞争的第二种分类是将竞争分为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利用性竞争为利用共同有限资源的生物个体之间的妨害作用,是通过资源这个中介而实现的。参与竞争的所有个体都在降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而资源可利用度的下降影响所有个体,降低它们的适合度。这里没有个体间直接的行为上的对抗,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参与竞争的个体对资源水平的反应。干扰性竞争为一个个体以行为上的直接对抗影响另一个个体。这种个体间干扰行为的实质还是为了资源的利用,因而干扰性竞争是一种潜在的资源竞争。我们知道,资源的存在及其数量和空间范围必然联系在一起;一个个体如能保住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即得到一块领地,就能独享一定数量的资源。这样就可避免因其它个体对资源的共同利用而使之枯竭。这种为争夺、保持空间的直接对抗行为是竞争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为了在资源利用中获胜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干扰竞争可在种内的个体之间,亚群体之间及不同种之间三个水平上发生。 第三,竞争可分为对称竞争和不对称竞争。如前所述,竞争是在一定因子控制下表现出来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的负作用,可用符号“- -”来表征,因而竞争是相互的

互惠互利的商务谈判例子

商务谈判案例 商务谈判概述 一提到谈判,可能很多人眼前浮现的都是这样一幅画面: 一张硕大无比的谈判桌,谈判桌两边对坐着一群神情严肃、西装革履的人,正在唇枪舌剑地讨论某个议题--往往我们会觉得谈判是一件很专业、很深奥、很紧张、很艰难、很神秘的事情。而事实上呢?我们每天都在谈判,谈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谈判不仅仅是在谈判桌上进行的。我们说,当今是一个人人都需要谈判的时代,还价成交,无所不在。 每天早晨当闹钟响起的那一刻,就首先开始了与自己的谈判--现在就起床还是再睡一会儿? 在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 老公和老婆之间经常有谈判。老婆说: “人家想要那个钻石嘛。”这是老婆跟老公的开价。老公说: “我捡个石头送给你吧。”这是老公的还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谈判--“给我买一个奥特曼的玩具吧。”父母: “行啊,只要你期末考试拿到双百,一定给你买。 --不要怕谈判。 第一节什么是商务谈判 一、商务谈判的含义 指谈判各方反复磋商以求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一种满足各方需求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具有竞争性的活动。 1. 构成谈判的三个要素 (1) 你可以改变条款。如我们不会去谈水电费的打折扣,如不和医生、老师、强权者谈判。 (2) 资源及资源的供应渠道有限(如果是无限的,我们都可以去找新的而不用谈了). (3) 共同点和分歧点同时存在。如买菜的行为,买卖双方的共同点是都想成交,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分歧点在于买方想以最低的价格成交,卖方想以最有利于自己的价格成交。 2. 谈判的三个层面 谈判作为一种竞争活动,满足双方需求的活动,有三个层面: (1) 竞争层面--双方各自寻求己方利益,我赢你输。 一方要求什么就得到什么,或一方完全满足另一方的要求,这就不是谈判。案例: 夫妇二人买钟的故事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妻,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了一座老式木钟,夫妻双方都非常喜欢,一心想买下它。木钟的标价是750元,而夫妻俩只有500元。妻子当时就泄气了,但丈夫仍决心试一下。经过私下商谈,他们决定由丈夫作为谈判者,争取以500元买下。随后,丈夫鼓起勇气,对那座钟的售货员说: “我注意到你们有座钟要卖,定价就贴在钟座上,它蒙了不少灰尘,一定放了很久吧?”他看了看售货员,然后接着说: “我给你出个价吧,不管你接不接受,反正我就只出这个价。”他停了一下以增加效果,“你听着--250元。”那座钟的售货员连眼睛都没眨一下,说道: “卖了,那座钟是你的了。”那个丈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得意洋洋?不但获得了优惠,还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不是的! 他的最初反应是: “我真蠢,早知道这样我该出150元才对!”他的第二反应是: “这座钟应该很重才对,怎么那么轻呢?我敢说里面一定有些零件不见了!”这座钟买回家去,夫妇二人的噩梦就开始了。虽然这座钟放在家里的客厅里,看起来非常美丽,而且也似乎没什么毛病,但是他和妻子却始终感到不安。买回钟的那个晚上,夫妇二人半夜曾三度起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听到时钟的声响。这种情形持续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他们的健康迅速恶化。为什么?只因为那个售货员不经交涉就以250元把钟卖给了他们!

(完整版)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版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就业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学院就业实习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

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XXXX 学院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方为乙方培养专业人才(工作的同时,可以就读甲方的成人大专或成人本科学历教育)。 5.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6.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7.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互惠营销

互惠营销和传统直销的区别 互惠营销——交互式合作营销是一种独创的崭新营销模式,其英文表述为∶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arketing,简称∶ICM。它独创了顾客成为经营者且平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新型商业营销模式,提出了21世纪商品分销和零售领域的游戏规则---“顾客同我们都是老板”!打破了20世纪商品分销和零售领域的游戏规则---“顾客是我们的老板”!把顾客与零售终端消费的关系只是一买一卖的纯顾客关系变成了跟零售(消费)终端是合作经营的生意伙伴关系。ICM 的诞生并非一夜空穴来风,它是集体智慧结晶之结果,是许多营销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以及许多有识之士艰苦卓绝努力探索之结果,是西方营销文化同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之结果,是21世纪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之结果,是有识之士复兴中华梦想的伟大使命之结果! 经济学家预言:未来的世界贫富悬殊会更大,因为有资金,有观念的人会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行业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超级大集团垄断行业的趋势,譬如沃尔玛,越来越多的财富会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但是财富是劳动价值的体现,是众多的劳动者共同生产的,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需要消费者在消费,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才能产生和体现出来。所有的人天生都是消费者,从孩子的出生需要用尿布,离开这个世界又需要一个盒子回归尘土,因此世界上的财富也永远在流通。但是在过去,市场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主导,消费者很少有机会参与生产和流通,因为对于消费者每消费100元的产品或服务很有可能只要10元的成本,而大部分的利润留给了商家,其实消费者的消费才是真正兑现财富的源头,任何产品或服务离开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很难被体现的,但可惜现今的商业活动中,消费者是唯一不参与整个经营活动中财富的再分配的,消费者永远只是消费,而是无法赚取消费带来的收入,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重新得到回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直销这种商业模式。 直销是一种设计巧妙的营销手段,理论上减少了流通环节,提供给消费者物美价廉的产品,让消费者省钱的同时让出利润给拓展网络的消费者赚钱,而实际情况呢?传统直销的商业模式光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几十家,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新公司就更多了,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肉博战,比公司、比产品、比制度、比团队、比系统。其实目前所有直销公司无论从产品结构、奖金制度、经营模式上这些公司都无实质上的区别,都拼命强调自己的产品独特性,不可模仿、专利等等,自己研发、生产、销售,不可避免的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价格偏高,只能满足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的部分需求,消费和销售都有很大局限性,大众消费者不易接受。经销商需要不断的“推广说服,创造需求”才能让组织网络里的消费者使用某公司特定的产品。为了提高销售业绩,每个直销商要掌握足够的护肤保健等相关知识,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消费者又没有足够的忠诚度,产品用完的时候服务不到位,可能更换品牌。虽然推销能产生营业额但并不稳定,团队成员努力时营业额就高,出现其他情况影响销售热情或者退出时,业绩就下滑,为此经销商必须不断卖“机会”卖“理念”,卖“制度”,找更多人加入赚钱机会,结果直销公司真正的消费者是经销商本人,当底层的经营者拓展网络受阻而停止经营后他们的消费也停止,听说有新的公司这个产品更好,还有机会闯一闯,他就会拉其他的人过去,身边的消费者随之消失,这样的组织就会有问题了。上面的经销商需要不断拓展新网络、维护老网络,甚至整个网络出现“崩盘”。 如果直销公司的产品真能满足消费者省钱而又能赚钱,网络里面自然会有很多自愿的消费者,如果一个直销网络里1万人有9000多都是消费者,他们即使都没有赚到钱的,却是公司产品的真正爱用者,这样的组织网络,别人就是拉掉那几十个上百个经销商,网络的业绩回跌吗?不会啊,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拉去再多经销商也有90%的消费者在消费,当然也不会影响网络的业绩。也会有很多人进入这个生意,还有必要经销商整天激励培训出去销售吗? 我们再看看一个现象:沃尔码、好又多、世纪联华、家乐福等超级大卖场经营火暴的场面,大家都知道这些超级大卖场并没有自己什么独特性的产品,没有产品培训,没有激励会议,更没有盈利计划,他销售的也都是日常用品,而他们的业绩往往超过所有直销公司业绩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都是在产品空前丰富的市场经济环境里,消费者都是非常理性的,超级大卖场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更实在的价格,真正满足了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大部分日常需求,因此就有了一个非常庞大而且重复的消费者群。 其实选择一家直销公司作为我们的创业平台,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绝大部分消费者要的是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不只是物美价高的产品,如果满足了这一点,即使组织中的网络成员就算不做这个直销平台了,也将不断的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狐狸当上独木县县长没几天,他那当包工头的表弟就拎着大包小包的找上门。一见面表弟便满脸堆笑地说:哎呀,表哥呀,我给你道喜了:恭喜你荣升县太爷!这下好了,我们。。。。。。 表弟的话还没说完,狐狸便故作姿态地抢上说:瞧你这大惊小怪、张牙舞爪的,不就是个九品芝麻官嘛,有什么可喜的! 哎哟哟表哥呀,你可别小瞧这九品芝麻官呀,那可是个肥差使,你没见。。。。。。表弟的话刚说了一半,狐狸又抢上说:瞧瞧,瞧瞧,就像你当过这县太爷似的。 咳,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肘吗!你的前任就那个叫、叫什么&lsqu;李大划拉&rsqu;的,三年县长下,就成了百万富翁。这谁不。。。。。。 行了行了,我这把县太爷的交椅还没坐热乎,你就给我灌迷魂汤,啥意思哇,啊? 没啥意思,没啥意思,这不就闲说嘛。 闲说也不行。注意,以后这种话在外面不许乱讲。 明白,明白。嘿嘿嘿嘿。。。。。。表弟毕恭毕敬地把大包小包的塞给狐狸表哥说:这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表哥

县长大人笑纳。 嘿你小子,又拉拢腐蚀干部是不? 嘿嘿,不敢不敢,嘿嘿。。。。。。 嘿嘿这世上还有你不敢的?我可告诉你表弟,现如今干部讲究清正廉洁,这礼我是不能收的。 你不收我收。随着话音县太爷的夫人从里屋走了出,阴阳怪气地说:甭理他表弟,他就这么个人,越敬越歪腚! 说啥呢?往后这事你少参合。狐狸一脸的不高兴。 喂哟哟,你瞧瞧,瞧瞧,刚刚当上这芝麻官还没几天就摆上臭架子了!不就是个县太爷嘛,有啥了不起的!哼!夫人气哼哼地扭着屁股、拎着大包小包地进了里屋。 你、你你。。。。。。狐狸气得一时说不出话。 算了表哥,别跟我表嫂计较了。女人嘛,都这样。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说吧,找我有啥事? 嘿嘿,真是不好意思表哥,你刚上任就给你添麻烦。我。。。。。。 嘿你小子啥时候也学会客套了?赶紧点,我这还有要紧事呢。 那好吧,我就不绕弯子了。我听人说,今年咱们县里有几项大的政绩工程,你看能不能弄几项包给我?我保证。。。。。。 行了行了,你也用不着山盟海誓的,我干脆地告诉你吧: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Reciprocity) 互惠原则,也叫对等原则,是WTO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两成员方在国际贸易中相互给予对方贸易上的优惠待遇。它明确了成员方在关税与贸易谈判中必须采取的基本立场和相互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贸易关系。 世贸组织的互惠原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体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第一,通过举行多边贸易谈判进行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对等地向其他成员开放本国市场,以获得本国产品或服务进入其他成员市场的机会,即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第二,当一国或地区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时,由于新成员可以享有所有老成员过去已达成的开放市场的优惠待遇,老成员就会一致地要求新成员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现行协定、协议的规定缴纳“入门费”——开放申请方商品或服务市场。 第三,互惠贸易是多边贸易谈判及一成员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与其他成员实现经贸合作的主要工具。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的历史充分说明,多边贸易自由化给某一成员带来的利益要远大于一个国家自身单方面实行贸易 自由化的利益。因为一国单方面自主决定进行关税、非关税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及服务市场开放时,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其他贸易伙伴对这种自由化改革的反应,如果反应是良好的,即对等地也给予减让,则获得的利益就大;反之,则较小。相反,在世贸组织体制下,由于一成员的贸易自由化是在获得现有成员开放市场承诺范围内进行的,自然这种贸易自由化改革带来的实际利益有世贸组织机制作保障,而不像单边或双边贸易自由化利益那么不确定。因此,多边贸易自由化要优于单边贸易自由化,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

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Transparency)是指,WTO成员方应公布所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没有公布的措施不得实施,同时还应将这些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通知世贸组织。此外,成员方所参加的有关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国际协定,也应及时公布和通知WTO。 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重要原则,它体现在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协议中。根据该原则,世贸组织成员需公布有效实施的、现行的贸易政策法规有: (1)海关法规。即海关对产品的分类、估价方法的规则,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关税税率和其他费用; (2)进出口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 (3)有关进出口商品征收的国内税、法规和规章; (4)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有关法规和规章; (5)有关进出口货物及其支付方面的外汇管理和对外汇管理的一般法规和 规章; (6)利用外资的立法及规章制度; (7)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规章; (8)有关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边境贸易区、经济特区的法规和规章; (9)有关服务贸易的法规和规章; (10)有关仲裁的裁决规定; (11)成员国政府及其机构所签订的有关影响贸易政策的现行双边或多边协定、协议; (12)其他有关影响贸易行为的国内立法或行政规章。 透明度原则规定各成员应公正、合理、统一地实施上述的有关法规、条例、判决和决定。统一性要求在成员领土范围内管理贸易的有关法规不应有差别待遇,即中央政府统一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上述事项的法规不应与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触。但是,中央政府授权的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除外。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求成员对法规的实施履行非歧视原则。

校校合作揭牌仪式上领导的讲话

校校合作揭牌仪式上领导的讲话 篇一:揭牌仪式校方领导讲话稿模板 揭牌仪式校方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之情,在这里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在此,我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向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这次签约仪式的各位领导和企业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院办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院自成立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学院秉承“××、××、××、××”(注:校训)的××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成长成才服务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学院是我校建院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学院。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系、××系、××系以及经济研究所,涵盖经、管、法三大学科门类,开设物流管理等××个本科专业和××个专科专业。近三年学院共有百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和百余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并且以“××、××、××”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篇二:上午讲稿-校领导在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在湖北移动-华中科技大学Td-Scdma联合创新实验室 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湖北移动-华中科技大学 Td-Scdma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暨揭牌仪式,这标志着湖北移动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高校与企业相互渗透,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我们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就是为了与行业龙头企业、

社会公平的涵义及理论评述-精选资料

社会公平的涵义及理论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当然,与经济社会急剧发展相伴随的,是国内社会矛盾同时日益凸显,诸如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冲突与不稳定等等。当下,国民大众对日益凸显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表现极大的不安和不满情绪,使得如何有效协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权衡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主题。 当个体受到社会不公平或不公正待遇时,往往会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过激行为,诸如抱怨、拒绝甚至攻击他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公平开展了数十年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不平等厌恶理论、情绪满足理论、利他性理论和互惠理论来解释社会公平加工。本文介绍社会公平的涵义及其研究范式,回顾不同学科对社会公平的理论解释,并分析各种理论对当前中国社会公平的可借鉴性与意义。 1社会公平的涵义及其研究范式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社会规范, 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 公平概念由来已久。我国春秋时期便有社会公平思想的记载。比如,《论语?季氏》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社会对社会 公平的理解则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现公平正义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正义即合法、正义即平等和正义是优良政体的核心原则。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将公平定义为自我收益与他人收益的比较,强调社会公平是人类追求理想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 目前研究者采用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来 探究社会公平加工。该任务由两名玩家共同完成,其中分配者提出双方如何分配特定数目金钱(如10 元)的方案,然后反应者决定是否接受此分配方案:如果反应者接受分配方案,则双方将获得相应的金钱;

外联部规章制度【最新版】

外联部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外联部是社团中负责与校内外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合作、为社团重大活动谋求资金经费、以确保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职能部门。拉赞助、外部社联活动、内部部门建设是外联部三大最主要的工作,为了保证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部门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人事管理 第二条外联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名。由部长对社团有意向加入外联部门工作的人员进行面试录取。 第三条部门全体成员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讲求效率。部门内部保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部长在关心会员工作的同时加强与会员的交流,做好学长学姐的角色也同样重要;各会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有效率地完成部长分配的工作。 第四条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社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各种反映的问

题及时上报,共同商讨,各抒己见,使之得到妥善的解决,促进整个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加强部门人员之间了解,保证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分配到任务的会员需积极配合,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具有良好的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 第七条明确部门职能,并且根据变化的实际修订章程,各成员如有更好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向部长提出,共同不断促进外联部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八条部门的规划、管理以及相关的工作应以本制度为前提,同时要遵守江西财经大学社团管理的相关规定。 · 第三章会议制度 第九条每周召开例会一次,具体时间根据各位成员的时间合理安排,地点由部长安排或轮流由会员提前占教室。例会由部长主持,要

求全体成员按时参加,因病或有事不能出席的需提前一天知会部长。无正当事由不准请假,如遇突发状况,向部长请假。如三次无故不到者按自动退部处理。 第十条例会形式要求规范、高效、简洁,贯彻民主集中制。其主要内容为布置近期重要通知,总结以往工作情况并及时讨论短期内工作安排,同时及时将近期收集到的潜在赞助商信息归档,由部长安排一名会员具体负责。 第十一条例会要求安排专人进行考核,记录部门成员出勤及近期工作表现,作为部长学期末评定社团现金个人奖励的依据。同时在社团出现紧急情况下可由部长召集临时会议。 第十二条在社团近期对外联部无重大事务安排情况例会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由部长安排适宜的部门联谊活动,进一步加深部门成员之间的了解及感情。 第四章财务制度 第十三条部门的采购行为,金额低于50元可由当事人先垫付钱款,事后由部门予以报销,因部门工作而导致的交通、饮食、医疗等费用经研究可予以报销一部分。

校应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

校应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 【摘要】以重庆部分高校为例,分析高校与地方及企业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重庆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要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近年来,重庆不少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围绕“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高标准、宽视野地抓好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环节,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积极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笔者认为,高校在做好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合作机制,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构建有效的转化平台。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为产学研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把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近几年,重庆部分高校以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宗旨,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积极组织教师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学校与地方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高校与所在地方是正相关关系,两者必须加强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赢。高校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以学带研、以研促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把科研成果及时地推向社会前沿,把科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003年10月,西南大学开始与石柱县建立县校合作关系,多年来,校地双方积极探索合作新路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石柱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搭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展了学校研发渠道和领域,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石柱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了石柱县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旅游产业等全面发展。县校合作的产业示范、研究开发项目,在加强农民培训、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很好地搭建了学校的科研平台、成果验证及转化平台、教学实践创新平台,为西南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挂职锻炼机会、各种形式的教学实习以及创业实训平

[建筑]关于互惠正义:第四次修宪的规范精神

互惠正义:第四次修宪的规范精神下 财产权的稳定性,在休谟和斯密看来是社会稳定的最基本保证,但是在我们的宪法里面,公民的生命权得到了相当好的处理,财产权是由于政治格局和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性的发展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人有政治上的话语权,所以他们想保护他们的私有产权,他们想把他们的财富保护起来传给子孙,当然这里有互惠性,我很强调这点。 当然这个互惠性不仅是“惠”而且是“罚”,但这里面有一条,就是基本的自由liberty缺失,或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无法得到平行于另两项的保证,就是广义产权的另外两项life and possession,这个缺失可能会在未来造成失稳的情况,不稳定,因为这个自由权利包含两项基本的自由权利,罗尔斯论证过,一个是经济自由,我们有;还有一个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我不知道。由于这样一种缺失,这就导致第13条第1款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这个“合法性”的论证问题。他涉及到政治的自由,否则我们怎么知道你的私有产权是legitimacy,这里的合法性不是合法律性,不是legality,是韦伯说的legitimacy,是合法统,是合道德合法性,或者是哈贝马斯的道德合法性,这个合法性至少不是法律实证主义可以论证出来的,我个人是这么看法,当然你跟我争论那我没办法,我得学习了。这是一个隐含着的遗留的问题。 我们回去说一下古老的休谟的另外一个看法,就是关于产权和政治的关系休谟所说到这样三件事情。第一要有稳定的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保证;第二是要有财产转让的自愿主义原则,你不能剥夺,你总是要剥夺剥夺者,那你的社会稳定不下来,但是剥夺一次剥夺者就造成了合法性的无法论证了,这是我刚才说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所谓信守承诺,这也是很重要的,你在商业社会、现代社会更加重要。到了信守承诺这件事情,2002年得到诺贝尔奖的史密斯在去年一次经济学的年会上有这样一个提法,叫做“亚当。斯密的两张脸”,(two faces of Adam Smith),因为斯密写了《道德情操论》、《原富》,好像不是一回事。怎么统一起来呢?这篇文章就这样来说。但这里面大部分谈的是猴子的事情,不是人的事

聚友集团的管理制度汇编

聚友集团的管理制度汇编 聚友的企业识别系统 1、聚友的标志及标志说明 整个标志是聚友”英文(UNION FRIEND)缩写“U.F.的变形使人清晰明了地分辨出这是聚友集团的标志。 标志的画面由不规则的大小三个块组合而成,暗合本公司是一家集团公司,实力雄厚、 多业发展。 标志中心是一个圆,以圆为中心,三根白线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象征本公司以董事长为核心,团结并惠及所有加盟聚友人行列的有志之士。 从整体来看,标志有实体三块,其多样化由鹿角的周边延伸,空白部分以放射状分布,构成有方有圆、虚实相间的想象空间,寓意本公司业务触角四通八达,也表达了聚友人跨越世纪、走向世界的豪迈气概和领先意识。 2、聚友的标志、中文、英文标准组合 企业中/英文和标志的组合是采用与企业相协调一致的标准字体,为本公司所专有,所用字体为中文简体新艺体,英文字体为Zurich UBIKEx BT 。在企业对外宣传以及事务 传达中,不可用其它字体取代其视觉传达功能的象征性。电脑适用软件系统为 MAC>I11ustrator/Freehand PC>Core1draw/Photoshop 3、聚友的标准颜色及颜色组合 (1)标准颜色 企业标准色是为了增加企业识别而特定的专用色彩。确定深蓝为聚友的色彩象征, 我们将其命名为聚友蓝,色标为:C100M85Y25 。 (2)颜色组合 A.蓝色底,白色标志和中、英文 B.白色底,蓝色标志和中、英文 C.柠檬黄色底,蓝色标志和中、英文 D.蓝色底,柠檬黄色标志和中、英文 其中,C、D 两种颜色组合主要用于路牌和灯箱广告,柠檬的色标为Y80。 聚友的核心价值观 追求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有限多元领域,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顾客的梦想,并通过 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使聚友成为国内及至世界同行业领先的企业。 员工人是聚友发展之本。正直、自律、敬业、精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员工是聚友最大的财富。聚友在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尊重知识的基础上,倡导员工团结协作, 共同奋斗。 市场市场是聚友发展之源。在市场上永远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是聚友成功的秘诀。聚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现,开拓创新,不断发掘富有潜力和前景的国内外市场,以满意的市场占有率,确立聚友品牌的行业地位和技术标准。 技术广泛吸收世界范围内与聚友产业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