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1)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二、落枕:

(1)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3)配穴: 1 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2 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

3 肩痛(肩髃、外关)

4 背痛(天宗)

三、中风(中经络):

(1)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3)配穴: 1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2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3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4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5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6 口角喎斜(颊车、地仓)

7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8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9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10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11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12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13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中风(中脏腑):

(1)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

(3)配穴:1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2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四、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喘习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实证:

(1)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3)配穴: 1 风寒(风门)

2 风热(大椎、曲池)

3 痰热(丰隆)

4 喘甚(天突)

虚证:

(1)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手太阴、足少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3)配穴:1 肺气虚(气海)

2 肾气虚(阴谷、关元)

五、呕吐:

(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

(1)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2)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3)配穴: 1 寒吐(上脘、胃俞)

2 热吐(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3 食滞(梁门、天枢)

4 痰饮(膻中、丰隆)

5 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

6 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7 腹胀(天枢)

8 肠鸣(脾俞、大肠俞)

9 泛酸干呕(公孙)

六、泄泻:

(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

急性…(1)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3)配穴:1 寒湿(神阙)

2 湿热(内庭)

3 食滞(中脘)

七、痛经:

痛经实证:

(1)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3)配穴:1 寒凝(归来、地机)

2 气滞(太冲)

3 腹胀(天枢、气穴)

4 胁痛(阳陵泉、光明)

5 胸闷(内关)

痛经虚证:

(1)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3)配穴:1 气血亏虚(脾俞、胃俞)

2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3 头晕耳鸣(悬钟)

八、扭伤:

(1)治法:祛淤消肿,舒筋通络。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2)主穴: 1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2 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3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4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5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6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7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3)配穴:1腰正中扭伤(人中、后溪)

2腰椎一侧或两侧疼痛明显(手三里、三间)

3膝内侧扭伤(阿是穴、血海、阴陵泉)

4踝关节外侧昆仑、申脉扭伤(养老、阳谷)

5膝关节内上侧扭伤(尺泽)

九、牙痛:可见于西医龋齿、牙髓炎、根间周围炎、牙本质过敏。

(1)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3)配穴:1 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2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3 阴虚牙痛(太溪、行间)

十、晕厥: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1)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3)配穴:1 虚证(气海、关元、百会)

2 实证(合谷、太冲)

十一、虚脱(休克):

(1)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3)配穴:1 神志昏迷(中冲、涌泉)

2 肢冷脉微(关元、神阙、百会)

十二、高热:西医的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中暑、风湿热、结核病、恶性肿瘤均可见。

(1)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3)配穴:1 风热(鱼际、外关)

2 肺热(尺泽)

3 气分热盛(内庭)

4 热入营血(内关、血海)

5 抽搐(太冲)

6 神昏(水沟、内关

十三、抽搐:西医的小儿惊厥、破伤风、颠咸、颅脑外伤、癔病。

(1)治法:醒脑开窍,息风止痉。以督脉、手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3)配穴:1 发热(大椎、曲池)

2 神昏(十宣、涌泉)

3 痰盛(阴陵泉、丰隆)

4 血虚(血海、足三里)

十四、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1)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3)配穴:气滞血瘀(血海、太冲)

(二)胆绞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1)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2)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3)配穴:1 呕吐(内关、足三里)

2 黄疸(至阳)

3 发热(曲池、大椎))

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1)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3)配穴:呕吐(内关、足三里)

(三)肾绞痛:

(1)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3)配穴:1 血尿(血海、太冲)

2 湿热重(委阳、合谷)

十二个急症的针灸处方速记口诀

十二个急症的针灸处方速记口诀 1、晕厥——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口诀:晕厥要在山里涌泉边的水沟中冲醒。 2、虚脱——素膠水沟内关。 口诀:虚脱要速(素)关水沟。 3、抽搐——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 口诀:堂中(人中)百合气味太冲,引发抽搐。 4、中风闭证——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口诀:中风是由于十二条水沟臭气太冲,轰(丰)隆一声倒地所致。 5、中风脱证——关元神阙(隔姜灸)。汗出配阴郄(xì)、复溜,小便失配三阴交。-口诀:中风脱证会元神出窍 6、痛经——(实证)中极、次髎、地机。(虚症)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口诀:实痛是中计(中极)吃了(次髎)低级(地机)食品。虚痛是三阴天在山里太久气海没有关圆(元)。 7、内脏绞痛 (1)心绞痛——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口诀:心绞痛到内堂休息,心越平静,感觉应越好。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 口诀:胆囊疾病主治肝胆,日月不停,其(期)门自通,扬名(陵)全靠这。 (3)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 口诀:九尾偷日月,您想(迎香)偷肆佰?阳陵泉边过,胆怯早中晚。 (4)肾绞痛——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口诀:肾绞痛只要自大观园的阳陵泉,三叫三应肾即愈。 8、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口诀:何故(合谷)下车?牙痛啊。 9、高热——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口诀:高热何故拿十二斤大锥去池边?是宣发热气。 10、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口诀:何故(合谷)太阳风总拜会(百会)我?让我头痛啊! (2)内伤头痛 A、肝阳头痛——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口诀:慈(池)禧(溪)拜会太宗(太冲),大怒,肝阳直线上亢。 B、肾虚头痛——百会肾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脾肾俱虚,肾亏头痛也。 C 、血虚头痛——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心脾两虚,血虚头痛也。 D、痰浊头痛——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痰浊头痛会引起头围、太阳穴丰隆,可能是阴陵泉浊气太盛所致。 E、淤血头痛——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血淤何故头痛?是三股阴气交会(即三阴交)于血海是也! 11、急性腰扭伤——肾俞腰眼委中。 腰扭伤自己在肾部腰眼处揉揉,再放首娓娓中听的曲子。 12、呕吐——中脘内关足三里。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靳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指靳老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靳老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于是写了篇“靳三针轰动巴黎”的文章。从此,靳三针名扬天下。 下面一一道来: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1)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二、落枕: (1)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3)配穴: 1 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2 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 3 肩痛(肩髃、外关) 4 背痛(天宗) 三、中风(中经络): (1)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3)配穴: 1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2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3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4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5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6 口角喎斜(颊车、地仓) 7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8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9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10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11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12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13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中风(中脏腑): (1)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 (3)配穴:1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2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四、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喘习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实证: (1)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3)配穴: 1 风寒(风门) 2 风热(大椎、曲池) 3 痰热(丰隆) 4 喘甚(天突) 虚证: (1)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手太阴、足少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3)配穴:1 肺气虚(气海) 2 肾气虚(阴谷、关元) 五、呕吐: (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 (1)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2)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3)配穴: 1 寒吐(上脘、胃俞) 2 热吐(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3 食滞(梁门、天枢) 4 痰饮(膻中、丰隆) 5 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 6 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7 腹胀(天枢) 8 肠鸣(脾俞、大肠俞) 9 泛酸干呕(公孙) 六、泄泻: (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 急性…(1)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3)配穴:1 寒湿(神阙) 2 湿热(内庭)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讲义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晕厥 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内关水沟足三里 助记:百关水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穴,为醒脑开窍要穴;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 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晕厥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 2.三棱针法:取太阳、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3.指针法:取水沟、内关、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细目二内脏绞痛 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 心绞痛 本病病位在心,病机为心脉痹阻。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郄门阴郄膻中内关 助记:二戏贪官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通阴维脉,治心绞痛特效穴; 郄门、阴郄为心包经心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 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治心胸疾患。 心绞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耳针法:取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胆绞痛 病位在胆。病机为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胆俞阳陵泉日月 主穴:二胆凌日月 方义 胆囊穴为治胆病验穴; 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 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配穴。 胆绞痛针灸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2.耳针: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行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肾绞痛 本病病位在肾。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肾绞痛以实证为主。

中医针灸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了对物质的满足了,更多的要求在精神上了。很多人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如此大的压力下,会想到用针灸来治疗身体上的不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到底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自己适不适合做针灸呢? 针灸的起源在中国,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在中国。工作的压力,结婚的压力让我们这些人的身体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用针灸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施放一些压力,是再好不过的了。 针灸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疗,选择进行针灸治疗的话,就应该坚持,那么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病呢? 1、上呼吸道疾病: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科疾病:多年的久治不愈的哮喘、肺气肿、肺大泡、急、慢性气管炎等; 3、眼科疾病:中心性视网膜炎、白内障、急性结膜炎、近视眼; 4、口腔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齿龈炎、急、慢性喉炎;

5、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杆菌性痢疾,腹泻,便秘,麻痹性肠绞痛; 6、肌肉和骨骼系统:肌肉痛和萎缩,坐骨神经痛,肌肉痉挛,关节炎,椎间盘问题; 7、神经系统疾病:脑中风、抽风、脑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顽固性高血压、面瘫、顽固性头痛、失眠、儿童多动症、增高、脑瘫、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病、精神紧张导致的头颤、手抖、腿抖等、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氏综合征、膀胱机能障碍、夜尿症、肋间神经痛; 8、精神科疾病:由于社会变动、生活不安定引起的精神失常、自闭等症、网瘾、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像甲亢症等); 9、妇科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10、顽难之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虚脱、急性疼痛等急症; 各种痛症:长效针灸止痛的效果好; 温馨提示:在经济发展如此快的中国,忙里偷闲的去享受一下是对身体的负责,也是给明天能够更好的创造业绩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缓冲身体的个技能所带来的不适。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手足少阳、足厥阴及局部穴。 主穴: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阿率在关外吹着风冲我哭泣) 配穴:肝阳上亢:百会,行间。痰湿偏盛:中脘,丰隆。瘀血阻络:血海,膈腧。 二、落枕 治法: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天柱。(老公是天柱) 配穴:督脉、太阳经:后溪,昆仑。少阳经:外关,肩井。风寒袭络: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肩痛:肩髃。背痛:天宗。 三、中风 中经络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督脉,手厥阴,足太阴。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关中三尺泉水) 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风池。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太溪,风池。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解溪。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曲泽,腕部:大陵,膝部:曲泉,踝部:太溪。足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足下垂:解溪。口角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 中脏腑治法: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督脉,手厥阴,十二井穴。脱证:回阳固脱,任脉。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闭证:十二井百水冲河内。脱证:百水缺元气。) 四、哮喘 实证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手太阴及相应背腧穴。 主穴:列缺,尺泽,定喘,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定肺中) 配穴:风寒外袭:风门,合谷。痰热阻肺:丰隆,曲池。喘甚:天突。 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相应背俞穴,手太阴,足少阴。 主穴:肺俞,肾俞,太溪,太渊,膏肓,定喘,足三里。(叔叔太太病入膏肓了,定要去三里外看看) 配穴:肺气虚:气海。肾气虚:关元。 五、呕吐 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胃的募穴,足阳明,手厥阴。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关中三里胃) 配穴:寒邪客胃:上脘,公孙。热邪内蕴:商阳,内庭,金津,玉液。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肝俞,太冲。痰饮内停:丰隆,膻中。脾胃虚寒:脾俞,神阙。 六、泄泻 急性泄泻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足阳明,足太阴。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落泉水) 配穴:寒湿内盛:神阙。肠腑湿热:内庭,曲池。食滞肠胃:中脘。泻下脓血:曲池,三阴交,内庭。 慢性泄泻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任脉,足阳明,足太阴。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公孙天神住三里) 配穴:脾气虚弱:脾俞,太白。肾阳虚衰:肾俞,关元。肝气乘脾:肝俞,太冲。久泻虚陷:百会。 七、痛经 实证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任脉,足太阴。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1【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十二猴穴治猴痧】: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

合谷之指挥针法】: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腰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16【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

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 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调制更年期歌 女人最怕更年期,烦躁失眠性欲低;症状全由阴

针灸治疗常见病21个一针疗法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3-5次即愈。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为1疗程。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1-2次愈!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 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胃下垂痛者针刺升胃穴(脐侧2指寸的天枢穴上方2寸处即是)斜刺。 21.螨虫特效方:刺血神阙穴周围加根治性拔罐,特效。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偏头痛以年轻的成年女性居多,疼痛程度多为中、重度。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激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任何时间可发作,但以早晨起床时为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盲。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同时可放射至颈、肩部。 【治疗】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操作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诸穴均用泻法。 二、落枕 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系颈部伤筋。轻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如果频繁发作,常常是颈椎病的反映。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 【辨证】 主症颈项强痛,活动受限,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和上臀放射,颈项部压痛明显。本病属手三阳和足少阳经筋证;兼见恶风畏寒者,为风寒袭络;颈部扭伤者,为气血瘀滞。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髎、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操作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落枕、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点刺出血。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腧穴,与局部阿是穴合用,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急症针灸治疗学

第五节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发生压榨性疼痛,伴心悸、胸闷、气短、汗出为特征。呈反复发作,一般持续时间几秒至十余分钟不等,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心脉失养,或心络不畅。 西医学中,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X综合征、风湿热、冠状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可引起心绞痛。 【辨证要点】 主症突发胸闷及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或窒息性剧痛。伴心悸,胸闷,气短,出汗,表情焦虑和恐惧感。一般持续1~15 min 不等,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及无名指和小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电图ST段改变。 气滞血瘀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 寒邪凝滞遇寒诱发,面色晦暗,唇甲青紫,心痛如刺,痛有定处,心痛彻背。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痰浊阻络胸中痞闷而痛,痛彻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形体肥胖,口粘乏味。舌胖,苔腻,脉滑。 阳气虚衰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彻背,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微。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行气通阳,活血止痛。取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郄门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配丰隆、中脘;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方义内关是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阴维为病苦心痛”,是治疗胸痹心痛之要穴,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阴郄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二穴合用,善治心脏急症;膻中是心包之募穴,又是气会,可化瘀止痛。 操作膻中向下平刺,余穴毫针常规刺,可用电针。寒邪凝滞、阳气虚衰宜用灸法。

常见急症的中医救治方法

常见急症中医救治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中风针灸治疗的穴位 2、掌握厥脱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风病中医救治方法 【定义】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症的一种疾病。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临床表现】 重症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临床分型】 中医分型 1、中经络: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中脏腑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中医治疗】 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则需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1、中成药物治疗 中经络:疏血通注射液1~6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或银杏注射液10ml加入0.9%NS250ml

中静滴。 中脏腑闭证:醒脑静10-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清开灵4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60滴/分钟,每天一次。 中脏腑脱证: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2、针灸治疗 (1)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百会、人中、足三里、太冲等。 (2)痰湿蒙塞心神,元神败脱,心神散乱:百会、气海、足三里。 (3)以昏迷为主:人中、神聪、内关、涌泉、太冲。 (4)以半身不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二、胸痹(心绞痛)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中医胸痹多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 【临床表现】 心胸痛是真心痛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久,患者常有恐惧、濒死感。严重者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律失常,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多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临床分型】 一、心绞痛分型 1、稳定型心绞痛: 2、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静息性心绞痛;初发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 二、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表现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费力、快速成长时间用力才引起的心绞痛。

急症针灸的地位与作用

急症针灸的地位与作用 急症,系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它往往是邪毒过强、损伤过重或致病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表现为气血急剧闭阻或衰竭、脏腑功能逆乱、阴阳极度失调等。急症来势凶猛,病情危重,易于逆变,若不迅速救治,常可危及生命,因此,急症防治一直属于医学科学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历史上看,中医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症,自周秦迄至明清,代有发明,疗效卓著。也正是在同急性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构成了祖国医学的每一个重要进程。如对急性外感热病、温热病救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促使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诞生;而金元时期的各派论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着急症。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非药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应用于救急的疗法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运用针刺及熨法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美谈。在历代一些有关急症治疗的医著中,如《肘后备急方》等,都记载了大量针灸救急的内容;还出现过如《备急灸法》这样的专门性急症著作。长期临床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在急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由于其具有方法学上不可否认的长处,在急症治疗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包括针灸在内的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反而湮没不彰。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方面,疾病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难治病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急性病症的表现形式和病种也有更新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掀起,人们寻求副作用小,非手术疗法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所以,特别从六七十以来,中医治疗急症成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新一轮热潮。几乎与此同时,广大针灸工作者也同其他中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务人员一起,对急症针灸进行了实践、提高和推广,取得长足进展。和传统的以个体经验不同的是,通过一个一个急性病症的具有相当数量样本的治疗观察,运用各种现代手段验证对照,进一步表明,针灸疗法确实是现代急症救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且有着不少为其他疗法所不及的长处。 针灸救急大致有以下一些应用特点: (一) 双相调节平衡阴阳 急症救治,以挽救生命,解除危急症候为首务。关键在于迅速有效地平衡逆乱之阴阳。针灸的基本作用即是“调阴与阳”(《灵枢?根结》)。急症之阴阳失衡,主要表现有二:一为气血活动异常。如气血骤闭,针灸可宣痹通闭,恰如孙思邈所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如气血剧竭,针灸亦可补气滋阴,回阳救逆,所以《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二为神志活动异常。不论气血痰食闭阻清窍,或系气血虚少不能上承所致的各种神明失常状态,均可用针灸“治神”,予以调节。如休克一症,归属厥脱,为邪胜正虚而阴阳有离决之状,神明受扰,病情危重,借针灸调节之功,激发经气,常能使陷入衰竭之脏器功能平复,神志回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调节具有双向的特点,即在扶正的同时,又可祛邪。这在复杂多变的救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以针灸抗炎为例,急性炎症均包括防卫反应和损伤反应两个方面,防卫反应太过或不及,均会使炎症加重;而损伤反应任其发展,亦将招致病变不可逆转。已经观察到,针灸治疗既能提高机体的正常防卫反应能力,控制过分的防卫反应,使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同时又有效地抑制损伤反应,减轻对机体的伤害。 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证实。我们将在后面各论中详细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 迅速及时简便经济 急症治疗,强调一个“急”字。急症病急势猛,多应就地施治,以免贻误抢救时机。现代医学在救治上虽有各种有效措施,但一般需复杂的设备及必要的药物;中医治疗虽不要求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最近看(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郄穴有所领悟。过去所写的文章未涉及过郗穴,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郗穴原来对治疗血症和痛症有如此大的功用。怪不得《人体自由大药》一书的作者武国忠先生道出一句:“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为了进一步了解郗穴对治疗血症和痛症的功效,尤其探讨利用郗穴一穴治疗急症的功用,遍查典籍,现总结于后,奉献给大家。 郗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

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 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

常用针灸80穴位

常用针灸80穴位 1.尺泽(chǐz?,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