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

(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

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

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

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心理学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哲学

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

一种信息。它由发送者———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或小团体即艺术家,发送给来自一个特定社会文化团体的个别接收者。传递通道可以是视觉、听觉,或其他的感受系统。”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哲学

5、“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价值学

6、有人说:“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就是这样可以通过符号指称性质的认定,做出判断。文学性艺术性的符号是非特指的虚幻的自律的形式化的,非文学性非艺术性的符号是特指的实在的他律的非形式化的也”。

这种对文学的研究属于: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心理学

四、简答题

1、以《文学理论教程》和《文学批评教程》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为例谈谈文艺学三个分支的区别与联系(下学期完成)

2、以《蚕女故事的文学-文化解读》、《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两篇论文为例谈谈“文学文化学”的内涵与操作方法。

五、文学批评实践

1、以诗人牛汉的《夜》(文本七)为例,谈谈为什么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有专门对文学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文学理论呢?(10%)

答: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

诗歌写了:1、器物式阻隔2、以“灯光”来抗击黑暗3、以“诗”抵抗黑暗

不仅揭示诗的秘密,还要揭开小说、戏剧、散文等其它文学文本的奥秘

文学理论产生的目的或功用在于在创作上为作家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提供某些建议;在阅读中帮助读者发现新的经典之作。

(1)作家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可以创作出更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2)读者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可以读懂经典文本,积累阅读经验,丰富阅读体会。

2、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文本八)和《迈陂塘》(文本九)为例,分析文学文本与文学理论文本的差异。(6%)

答:(1)、文学文本以“情”(抒发)·“景”(描写)·“人”(记述)为主,追求形式美(诗歌格律、押韵,散文形神兼备,小说人物、环境、情节)、道德美等;文学文本关心“世界”(自然、社会、生活),能够处理好作者与世界的关系。

(2)、文学理论文本以“理”(观点)·“思”(思想)·“论”(论证)为主,追求真(以理服人),解决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文学理论除了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世界外,还关注作者、读者、作品。

文学理论关注的范围要大于文学文本。.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

答:对。因为:(1).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作品对现实的再现、模仿不是原封不动、丝毫不差的;

(2)形式是作品的基础, 作品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品的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

2、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答:(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3、运用英美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台湾诗人夏宇的诗《甜蜜的复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答:反讽是指文学语言的非直指性,即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言非所指。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曲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4、运用英美新批评的“悖论”理论解读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

答:布鲁克斯认为,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词语和用滥的比喻,却是佳作。因为两手诗写出了悖论情景,伦敦城本来是动荡不安和肮脏的,可是诗人在晨光熹微中看到了它的沉睡、它的庄严和美。

5、由李商隐《夜雨寄北》看“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基础

答:“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

此歌曲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巴山夜雨出现两次

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

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6、既然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劳动,生产发展了文学一定会得到发展

答:不平衡关系(局部的不平衡、整体上是平衡的)

(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3)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

文学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

二、名词解释

1、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隐含的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指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隐含的读者”并非隐含于文本中的读者,也不是真实读者的抽象模式,而是可能的读者。

2、期待视野

3、英美新批评:20世纪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得名于美国约·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1941)。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1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的批评。

4、俄国形式主义:(1)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2)“陌生化”效果

(3)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1、《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这段话表明,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是 A 。

A、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B、社会劳动

C、文学内部

D、经济基础

2、主张文学活动的发展并非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是文学自身的内在因结果。文学发展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持这一观点的文学理论家是 B 。

A、赫尔德

B、弗莱

C、弗雷泽

D、普罗普

3、德国学者谷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是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跑马,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所以,本质上,谷鲁斯的内模仿说与文学发生的 A 相通。

A、游戏说

B、巫术说

C、宗教说

D、劳动说

4、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两次重复使得该诗成为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由此看来, D 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B、作家创作

C、读者阅读

D、作品形式

5、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如果按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村晚》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村

晚》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

对《村晚》的这种解读思路,遵循了 A 文学思想观点。

A、模仿说

B、表现说

C、形式说

D、读者接受与反应论

6、贾岛《送无可上人》中有两句好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自评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如果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说明日常表现与文学表现的不同,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 B 的差异。A、日常性与文学性

B、率性而为之与深思熟虑

C、偶然性与必然性

D、明白易懂与朦胧模糊

7、根据英美新批评理论,李商隐《锦瑟》,因为“ D ”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朦胧感,产生神奇的艺术魅力。

A、陌生化

B、悖论

C、反讽

D、复义

四填空

1、关于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主要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和劳动说四种说法。关于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有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黑格尔的理念、弗莱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四种说法。

2、古希腊的文艺模仿说,内部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模仿说;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模仿说。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反映活动)

作者(表现活动)

作品(审美活动)

读者(接受活动

考试时题型会变的,如“填空”变“简答”:请说说文学理论有哪些任务和形态?再如:文学文本与文学理论文本的差异在于()与()、()与()、()与()的差异。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行为和作品;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语言作品。

2、文学的通行含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的一般属性: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意识形态性)。

3、旨在传达某种信息的“便条”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这是根据文学的通行含义界定的;而“便条”不是文学作品,威廉斯的《便条》是文学作品,这是根据文学的文化含义来界定文学的结果。

4、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采用文学的文化含义,来定义“文学”的

二选择题

1、“便条”(传达信息的某种应用文)是非文学,而威廉斯的《便条》是文学,这种划分是根据“文学”的 A 含义来界定“文学”概念的结果。

A、通行

B、广义

C、狭义

D、审美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是 D (概念);文学是(属性)。

A、一切语言艺术;意识形态属性

B、美的语言艺术;美的形态

C、有文采的言情性语言;审美的意识形态

D、审美的语言艺术;审美的意识形态

3、从存在形态来看,文学是一种 C 。

A、语言系统

B、话语系统

C、蕴藉性话语系统

D、意识形态话语

4、文学的普遍性特征是: B 。

A、形式

B、意识形态性

C、表意性

D、抒情性三名词解释

1、话语

答:语言与言语结合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的语义考察。

2、话语蕴藉

答:(1)定义: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2)用蕴藉来描述文学的话语特征: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3、话语与语言

答:(1)“语言”侧重于信息传达与交流,“话语”侧重于意义生成与创造。如“春天花开了”与“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束明”;

(2)“语言”指向的是“思想”,人们倾向于从零散破碎的字词、句段中寻求“因果性”;“话语”指向“欲望”,其目的是为了寻求某种“合法性”和“客观性”;

(3)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话语”则重在“展示”不同情景下不同的效果。

4、审美意识形态

答:所谓“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审美意识形态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2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于语言艺术中。(3分)

四文学批评实践

1、以辛弃疾《水龙吟》为例分析文学是功利与非功利(美与善的交融)的统一。

(答题指南:首先指出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内涵,其次,分析《水龙吟》一诗中的功利与无功利之表现,最后指出文学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

答:(1)美的“凝结”:文学之无功利性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即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占有或消灭对象。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普列汉诺夫说:“人们是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的。”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文学的这种公里行存在于文学创作和读者阅读过程中。如刘勰、朱熹、勃兰兑斯所言

文学的功利性指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分析: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

这首词里作者把自己的满腔愁绪倾洒到登楼赏秋的过程中,功利的个人之情融于无功利的秋景之中。辛弃疾创造了一个审美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但在这无功利的触景生情之中隐藏着功利目的:个人一己的失意被提升到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高度。

总结:文学乃美与善的“融合”(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因而,文学的功利是一种社会性诉求,而不是谋求个人的私利。即文学的功利性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私人性的。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形式的;文学的功利性是间接的、内在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文学首先应该是一种美,一种形式美。但美的外在形式之中,蕴含的是善之内容。善是以美的面描体现出来。

所谓,文学是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其实指的是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的融合。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文学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偏执于一端的)

2、以鲁迅《肥皂》为例分析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所谓“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审美意识形态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2分)从手段和目的关系来看,鲁迅的《肥皂》中,文言句、文言戏拟句、口语、文学语的混杂加工、组合成新的审美性的话语系统,成功地勾画出了四铭等一伙封建卫道士的虚伪、滑稽、投机取巧的神态,传达出作家对辛亥革命时期,封建文人的守旧、虚伪而又猥琐的心理的绝妙讽刺。所以,文本是美与善的“融合”。(2分)

从表现方式来看,《肥皂》时在某种审美表现意图的组织下,鲁迅通过通过半文半白、不新不旧的语言的运用创造了“四铭”形象。四铭对诸多话语的使用,并非代表他的才华和学识,反而意味着四铭在辛亥革命以来,话语权丧失。多种语言的组合运用,其实是对话语本身的解构。这意味着四铭等人无话可说了,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文学是“诗”与“思”的“对话”,即形象与理性的统一。(2分)

从主体状态上看,《肥皂》中多种语言片段的连缀使用,表现了鲁迅对封建卫道士的绝

妙讽刺和挖苦痛恨之情。另外,鲁迅对四铭的批判,还隐藏在对几组“尊——卑”关系的解构上。通过对“夫——妇”、“父——子”、“师——生”关系的解构,表明四铭所处的封建阶级应该被外来力量打破和颠覆。读完小说读者当然会对鲁迅的意图心领神会:在不声不想中,鲁迅暗示我们,以封建阶级为代表的落后反动力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文学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2分)

综上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2分)

(首先,指出何为审美意识形态,然后介绍“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具体体现?最后,小结何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以《鸟鸣涧》、《静夜思》、《望月怀远》三首描写月亮的诗歌为例分析文学是情与理的统一。

(答题指南:首先指出“何谓审美情感”、“何谓理性”;然后分析三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识?最后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得出“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结论)

答: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诸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主体态度。

理性是指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分析三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识(自己分析)

总结: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而文学形象是假定的、模糊的、瞬即领悟的,即文学形象是诗性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是作家深思熟虑和冥思苦想的结果,即文学是“思”的结晶。

4、以王昌龄的《长信宫词》为例分析“含蓄”的话语蕴藉形态(凝练美);以杜甫《江汉》为例分析“含混”的话语蕴藉形态(朦胧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指出“含蓄”与“含混”两种话语蕴藉形态的异同。

答:1、差异性: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有限中寓无限;主要通过凝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意义,通过选取微小的题材表现重大事件。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简单中寓多义。主要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隐晦诘曲的语言、虚幻缥缈的对象来达到朦胧模糊的审美效果,实现意义的多重、甚至矛盾的理解。如李商隐的诗《无题》、《锦瑟》

2、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5 、何谓文学形象?以戴望舒《雨巷》为例分析文学形象的感性、不确定性、直觉性和蕴涵理性四个特点。以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为例谈谈文学作品应该抒发怎样的情感?

答:(1).文学形象是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所创造的能过引起人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思想的人工形象,是客观生活情景经过作家主观心灵加工形成的具体物化形象。文学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情、可以是物,可以是景。(定义)

(2)感性: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抒情作品的形象则表现为主人公形象、景色境象、社会境象、情感境象、心理境象、理想境象等都是具体可感的。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内底斯所说“诗是有声画”。苏轼评价王维时也说“诗中有画”。文学形象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虚构完成的。再具体的形象如

果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3)不确定性:我们说假定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文学形象是“梦的断片、心的涟漪”。如戴望舒《雨巷》充满了朦胧美和模糊的诗意。(丁香、油纸伞、雨巷等意象使诗歌创造了难以言状、朦胧模糊的诗意。)

(4).直觉性:人们凭借审美直觉把握文学形象(通过审美直觉,主体达到了一种“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文学形象便是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的。)

(5).蕴涵理性:A.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B.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C.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6).情感分析:真诚性:文学形象中应当寄托的情感之一。文学形象主观情思的真诚性是指文学形象所表现出的作家的情感思想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而不应是出自自我功利目的的虚情假意,也不是屈从于强权或权威的违心之情感思想。

(“我曾满足于/月初,把党费准时交到小组长的手上;/我曾满足于—/党日,在小组会上滔滔不绝地汇报思想!/我曾苦恼,/我曾惆怅,/专制下,吓破过胆子,/风暴里,迷失过方向!”“如丝如缕的小草哟,/你在骄傲地歌唱,/感谢你用鞭子/抽在我的心上,/让我清醒!/让我清醒!/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自己分析

6、以B·Y·威廉《美盲》为例谈谈审美直觉的产生基础。

(何为审美直觉?审美直觉与审美形象的关系?《美盲》中两个主人公,一个有审美直觉,另一个没有。审美直觉的产生基础)

答:(1).审美直觉,也称“妙悟”,是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以直观、体悟的方式,对于审美对象进行关乎整体的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通过审美直觉,主体达到了一种“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文学形象便是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的。

(2).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如卡西尔所说。再如宴殊的词。当然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艺术修养基础之上的。如B·Y·威廉的《美盲》一诗。

(3).B·Y·威廉在诗中勾画的两个不同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诗人与村妇

7、以留言形式的“便条”与威廉斯的《便条》一诗为例分析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20%)这两个文本的文字和传达出的信息相同,但前者仅仅是留言形式的应用文体,并非是纯文学文本;而威廉斯的《便条》则是一首诗歌,一个纯文学文本。。(1分)

(1)有“文采”。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如“那么甜”、“那么凉”!文采是用涵义丰富的诗性语言取代直白单一的日常语言。(2分)

(2)有“形象”。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便条》中梅子的意象折射出西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2分)

(3)有“形式”。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便条》是一首形式结构完整、内容有待读者完形填空的语言文学作品。(2分)

(4)有“意味”。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便条》一诗通过日常与亚语言,描写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话和对立,使读者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与社会礼俗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或者领略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寻求沟通的努力。(2分)总之《便条》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改写。不仅因为,《便条》有诗的样式,还有诗的内容和内涵。有文采、有意象、有形式、有意味(1分

8、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形成文学文本之话语蕴藉效果的主要原因

答:“再”,仅仅表明“重复登楼”的动作,缺少力度

“又”,也仅表明“重复登楼”的动作,词意浅显

“需”,表明“登楼”动作的客观需要,传达不出主体登楼的主动性、自觉性,少了诗性意味。“更”有三层意思:(1)再次登楼。(2)继续登楼。(3)持续登楼、

因此,炼字的目的在于炼意。文本的“言简意深”是造成话语蕴藉效果的主要原因。

9.何为“审美意识形态”?

答:(1).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审美意识形态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2).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第六章

一、填空

1、历史地看,情感和生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种客体,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和客体;同样,历史地看,文学艺术有四种创作主体:模仿者、旁观者、移情者、创造者。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2、人类三种实践活动形成三种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文学艺术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审美价值评价)关系;文学艺术主客体关系的心理特征是(情感体验);文学艺术主客体关系的思维特征是(感性直观)。

3、文学艺术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是指(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在这种双向运动关系中,首先是(客体“主体化”)运动,即主体要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然后是(主体“客体化”)运动,即具体客体的选择受到社会生活情势(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二、选择题

1、(D)的差异,表明了文学与科学追求目标不同。

A、具体与抽象

B、“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

C、言语与经验

D、真实感与真实性

2、(B)的不同,可以准确地说明文学与科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A、具体与抽象

B、“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

C、言语与经验

D、真实感与真实性

3、“同途殊归”,简括地概述了文学与(D)的不同。

A、科学

B、政治

C、经济

D、宗教

4、文学艺术生产主体与客体关系是一种(B)。

A、认识价值关系

B、审美价值关系

C、物质实践关系 D.伦理价值关系

5、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说“自然科学教我们如何打破现象,以便将它们看作是经验;而文化科学则教我们如何去诠释符号,以便将其中隐藏的意义揭示出来”。卡西尔揭示了文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不同在于(D)

A、感性与理性

B、直观与抽象

C、经验与超验D“化简为繁”与“化繁为简”

6、老子的“虚静无为”和苏轼的“游心物外”表明文学艺术主体是(B)。

A、模仿者

B、旁观者

C、移情者

D、创造者

7、古希腊哲学家眼里事多的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这表明亚里士多德主张一种文学艺术主体是(A。

A、模仿者

B、旁观者

C、移情者

D、创造者

8、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恩格斯于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福斯塔夫背景”。这一术语可以形象说明作为文学艺术客体的社会生活的(B)特征。

A、独特性

B、整体性

C、审美性

D、体验性

9、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句话表明了文学艺术主体与客体双向运动中(B)的根本原因

A、主体客体化

B、客体主体化

C、心灵感性化D主体能动创造

10、从文学艺术主客体关系“双向运动”来看,我国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及身体写作的出现是(B)运动的结果。

A、客体主体化

B、主体客体化

C、感性心灵化

D、客体审美化

三、名词解释

1、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1)过去文学创造主体与客体诸种说法;(2)真正主体与客体;

(3)内涵特征

答:文学创造主体的说法: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1)主体即机械的模仿者。如:柏拉图的观点

(2)主体即天生的模仿者。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3)主体即主动的创造者。如:歌德、黑格尔的观点

(4)主体即模仿者的不足:“轻视主体性”写作的人并非作家;画家与画匠不同(别林斯基)2、主体即“旁观者”(1)保持心理距离如:康德

(2)虚静无为、心游物外如:老庄、苏轼

3、主体即“移情者”

(1)艺术创作乃自我欣赏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

主体即旁观者的不足:创作时可以旁观,但生活中不能旁观;主体即移情者的不足:

忽视了客体在创作中的因素。文本并非都是情感的外射

文学创造客体的说法:(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不同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主要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但文学创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去完成,因而兼有思想者和实干家的身份。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

文学创造的客体就是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自然界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但归根到底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整体性、具有审美价值和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2、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哪两种运动;(2)每种运动过程与内涵;

(3)文学作品实质乃“双重超越”

答: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是指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文学创作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从而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作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的规定和制约。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主体的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活动,都离不开具体客体,不能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社会生活

1..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

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2.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指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如陶渊明《饮酒》。但是对美的崇拜和对丑描绘并不矛盾,关键在于通过艺术处理使之具有审美价值。

3.体验性的社会生活,指经过作家感知、体味、思索后,化为文字符号的社会生活,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

第七章

1、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2.文学创作的契机是(艺术发现),动力是(创作动机),起点是(文学材料)。

选择题

1、清代文学家(C ),将文学创作过程归结为“五妙”。

A、曹雪芹

B、龚自珍

C、金圣叹

D、兰陵笑笑生

2、艺术发现的结果是(D )。

A、材料

B、无意识审视

C、符号化

D、领悟

3、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由材料储备的主体性可知:作家是(C)。

A、伦理主体

B、认识主体

C、诗性主体

D、政治主体

四、论述题

二、材料、题材与主题的区别

题材:“一组”相对有头有尾的生活事件,是指作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提炼和加工,最后写进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统一的生活材料。

主题:一部已经完成的文学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某一种主要思想意义(意蕴).是一个作品的主导情绪。

材料:是作家头脑中“所有”的“刺激或信息”的总称,是原始的生活材料.

(1)材料是纯客观的,处于作品之外;题材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客观的统一。2)材料是凌乱的,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题材必须具有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完整统一性。

3)材料不一定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美学意义,题材则要揭示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能够有力地表现主题。

三、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灯塔”——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由。

2、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艺术发现的作用)

1、创作动机暗中支配和决定作家搜集艺术材料的范围,搜集什么样的材料,是由创作动机控制的。

2、创作动机是艺术发现方向的潜在操纵力量,对于大量材料,作家在何种程度、何种方向获得艺术发现,是其背后的创作动机使然。

3、创作动机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创作动机暗示了作家某一具体文本或一生文学活动,在选材和思维方式上的走向。(创作动机的作用)

外国文学史自考考试大纲

西方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古罗马文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 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2、理解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 伊索寓言 《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应用 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1、识记 奥林波斯神系 英雄传说 2、理解 希腊神话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3、应用 希腊神话的特点 第三节荷马史诗 1、识记 《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 《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2、理解 荷马史诗 3、应用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古希腊戏剧 1、识记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特征 3、应用 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三大悲剧诗人对希腊悲剧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 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2、理解 教会文学 骑士文学 英雄史诗 市民文学 《罗兰之歌》 《列那狐传奇》 3、应用 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第二节但丁 1、识记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诗集《新生》 2、理解 《神曲》的主题思想

3、应用 《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流浪汉小说 大学才子派 七星诗社 3、应用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十日谈》的思想内容 《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 第二节塞万提斯 1、识记 历史剧《努曼西亚》 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先后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杂志》;主张文学的超阶级、超党派性;以“永恒的人类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艾青:拥有两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七月派中《鱼化石》《向太阳》为代表,以及后期朦胧诗中也有《致橡树》等诗作 两组意象:太阳、土地 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散文: 历史反思(巴金)(p300):巴金在1978年12月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以反思“文革”为主的散文随笔。 价值:老作家散文的代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说真话”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自己建国以后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自我解剖”的忏悔意识。《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诸如“说真话的大书”、“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当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世纪的遗嘱”、“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等等。《随想录》中的文章大致右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议论,接近杂文, 另一类以抒情为主,属于抒情散文。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随想录: 写作风格:真实自然朴实率真 基本精神:以赤子之心反思历史,剖析自我探求真理。 文化散文:(余秋雨)(p307~p308):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 地位,意义:散文本身的突破,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外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外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外国文学史》是大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古希腊罗马至二十世纪欧美等国家及地区文学的发展史,主要的文学现象、文化思潮予、重要的作家及作品的赏析。要求考生熟练了解其文学发展的基本概貌,文学史上一些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及思潮,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了解文学史上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了解各个时期英法俄、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较具影响力的作家及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宽阔视野鉴赏解析外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征 2.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3.古希腊悲剧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 4.《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5.古希腊戏剧 (二)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 2.骑士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 4.但丁《神曲》的主题内涵及艺术成就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流思潮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 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人物、主题内涵及艺术成就 3.莎士比亚的戏剧及戏剧艺术

(四)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巴罗克风格 3.古典主义悲剧艺术 4.莫里哀喜剧艺术成就 (五)18世纪文学 1.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主张 2.启蒙文学的概念及特点 3.卢梭启蒙思想及艺术成就 4.歌德《浮士德》的艺术成就及思想内涵 (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艺术特点 2.雨果艺术主张及小说艺术成就 3.拜伦及其艺术成就 4.麦尔维尔及其艺术成就 (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2.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的思想艺术成就 3.狄更斯、哈代的思想艺术成就 4.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的思想艺术成就5.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的思想艺术成就 6.易卜生的戏剧及其成就 (八)19世纪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2.唯美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3.象征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4.左拉、莫泊桑的思想艺术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达的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 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 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 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 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 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2.民间文学有什么价值? ①艺术价值: a.开启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幻想、现实)。神话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创造的浪漫主义最早在神话出现; b.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c.为人类文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异彩。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主要是:第一,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思潮以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二,通过文学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去分析和审视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考试目标和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品格,理解中西文学理论不同的特点,掌握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2)了解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3)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以及文学是“人学”的内涵,理解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现代语言观的内涵、语言艺术的特点,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4)掌握评价艺术真实的标准、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的划分,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有关事项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限:120分钟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20%,中等难度50%,较大难度30% 题型题量和分数分配:

(1)单项选择题:20% (2)填空题:10% (3)判断题:10% (4)名词解释题:20% (5)简答题:24% (6)综合思考题:16% 4、教学参考书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导论 1、考核知识点: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中西文学理论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边界和方法; (2)理解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二)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考核知识点: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文学是“人学”,艺术真实;文学形象的涵义,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艺术分类的原则,现代语言观的内涵,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语言艺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2017年版)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理解 4.《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伊索寓言”; 应用: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识记:奥林波斯神系。英雄传说。 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应用:希腊神话的特点。 第三节荷马史诗 识记:《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理解:荷马史诗。 应用: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古希腊戏剧 识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特征。 应用: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三大悲剧诗人对希腊悲剧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理解: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市民文学。《罗兰之歌》。《列那狐传奇》。 应用: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第二节但丁

识记: 1.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3.诗集《新生》。 理解:《神曲》的主题思想。 应用:《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派;七星诗社 3.应用: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第二节塞万提斯 1.识记:历史剧《奴曼西亚》;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堂吉诃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及艺术成就。 3.应用: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 第三节莎士比亚 1.识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作;四大悲剧: 2.理解:喜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悲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 3.应用:哈姆莱特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马里诺派”,“贡哥拉派”;卡尔德隆与《人生如梦》。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三首长诗;高乃依于《熙德》;拉辛与《安德洛马克》。 2.理解:“三一律”。 3.应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莫里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考试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41 《外国文学》 适用专业: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 考试内容由《外国文学史》与《比较文学》两部分组成。《外国文学史》占考试总内容的70%--80%,分值为100—120分,《比较文学》占20%--30%,分值为30—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简答题(简述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等两门文学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外国文学史 第一章古代文学 1.古希腊与罗马文学。 2.荷马史诗。 3.古希腊悲剧。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与类型。

2.但丁及其《神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的产生、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与发展。 2.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 3.莎士比亚及其历史剧、喜剧与悲剧。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文学与巴罗克文学。 2.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1.18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2.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3.歌德及其《浮士德》。 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2.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 3.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第八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2.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司汤达、巴尔扎克及福楼拜。 3.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及哈代。 4.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普希金、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及契诃夫。 5.北欧文学与易卜生 第九章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1.自然主义与左拉。 2.唯美主义与前期象征主义。 第十章20世纪文学 1.20世纪俄苏文学与肖洛霍夫。 2.现代主义文学与卡夫卡、艾略特及福克纳。 3.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萨特、马尔克斯。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配套资料)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学的范围 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3、民间文学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也有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2)历史追溯法 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3)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是系统地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也是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为了使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复习重点,特编写此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课时:5)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依据是什么?。 4.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时:4)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大基本观点、中国特色、当代性 2.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本体论

2.文学起源的劳动说以及其他得三种假说 3.了解几种主要的文学发展观 4.理解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5.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6.如何对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 7.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四种文艺理论形态的特点如何? 8.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话语、话语五要素、话语蕴藉 2.辨析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及相应的三种文学观念,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映三方面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出发认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当前社会)的文学活动 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推陈出新、人民性、美的规律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怎样理解今天的文学走向消费化的问题?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欧美部分)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性质】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使该专业学生达到培养其对外国文学史的整体把握之目标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和训练,学生对外国文学要有“史”的把握,把握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外国文学史知识;二是外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在对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进行简洁、明晰的勾勒与描绘的同时,突出四个高峰:古代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尤其加大了20世纪文学的比重。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本课程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是大三第二学期“外国文学(亚非部分)”课程的姐妹课程,该课程也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平行参照的体系。 【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共17周,周3学时,共51学时,其中复习一周,考试一周。 【考试安排】按学院规定,本课为闭卷考试课。考试内容主要为两部分:文学史知识和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占30%。 【参考书目】 1、《欧洲文学史》(上、下),杨周翰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梁立基、陶德致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外国文学》,匡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外国文学史》,金元浦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目录 说明 (1) 绪论 (5) 一、为什么要学习外国文学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古代文学 (5) 一、概述 二、荷马史诗 三、古希腊戏剧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概述 二、但丁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6) 一、概述 二、塞万提斯 三、莎士比亚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7) 一、概述 二、莫里哀 第五章17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8) 一、概述 二、卢梭 三、歌德 第六章19世浪漫主义文学 (9) 一、概述 二、拜伦 三、海涅 四、雨果 五、普希金 六、惠特曼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10) 一、概述 二、斯丹达尔 三、巴尔扎克 四、狄更斯 五、果戈理

完整版北大中文系教材书目

北大中文系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科目出题范围) 已有 674 次阅读2010-2-8 09:58|个人分类:语言学习|关键词:北大北京大学中文系书目入学考试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包括:音韵、训诂、古代语法、古文字; 语言学理论; 文学理论,包括:基本原理、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史;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史; 文献学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不提供以往考试试题以及导师姓名,以下为中文系本科生各专业四年必修课程及所用教材,仅供参考: (加括号的课程或书目为2001年9月调整后“没有”列出的), “主要参考书”为调整后新增的。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 馆 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2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4)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63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三版)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8年3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理论语言学(无书目) 汉语史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 1980年6月 汉语音韵学(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年8月) 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 主要参考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