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概述

杨利文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近代史整体概括,如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整体性争议等;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大学时期中国近代史教学与以前及以后的不同,近代史学科设立的依据,特点,整体性争议的由来和依据等。

教学重点:整体性争议的背后

教学难点:思维方式的灌输:历史不是线和面,而是实体

教学过程:

一、前言:

大学时期中国近代史教与学和其他时期的不同:

1、相比于中学:a,内容上并不是仅仅增加了事件与细节,最重要的是多线索及如何看待这些线索;b,站立于高出细节之上的整体视野,理解近代史发展横向总体性(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纵向整体性(与前与后的联系);c,运用这种视野重新(多角度)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辩证的要求)

2,相比于研究生:a,扩大了解范围(广),为专打基础。任务:学习,不排斥(把书读薄),突出自学。研究生写作往往需要选择“偏见”。

二、基本问题:

(一)近代史的阶段划分问题

1,中国近代史界定的开始时间问题(成为研究对象)

⑴1910年代到192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对象(梁启超)

A思想解放:新文化,新史学(民众)

B,政治要求(追求民族独立);

C,时代要求和历史传统(清王朝的灭亡)

⑵研究情况:

李剑农:从1925年起致力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1930年写成《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扬琦善,抑林则徐,肯定对外交往)

张闻天、范文澜: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上下篇,1955年改动

3,五十年代的分期争论(划出了“现代史”)

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期:胡绳:依据毛泽东的说明,“基本上以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范文澜:主要矛盾(两个),“资本主义力量弱”

“三次革命高潮说”

总结是:“两个过程(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人民反抗),三个高潮,八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上下限与学科对象:

鸦片战争

新航线开辟(明末)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侯外庐

明中叶(社会经济形态)尚钺

结论:鸦片战争

下限1919,理由:领导阶级

下限1949,(七次革命高潮)理由:社会形态(半封建半殖民地)

结论:1,中国近代史从诞生起就与政治紧密相关

2,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为特征

三、近代史范式问题

革命史范式:胡绳、范文澜

现代化范式:从蒋廷黻,1980年代上海武汉

后现代:社会史化、细节化、碎片化

如何看待范式:本科生兼收并蓄

四、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转折,构成沉沦与上升:

鸦片战争(殖民条约体系)

太平天国(中外关系发展格局)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谷底)

辛亥革命(新思想的影响)

思维角度:沉沦与上升同一体,表现历史大势

五、中国近代史人物事件评价的复杂性:

1,历史任务的复杂性: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民主(事实上可能构成冲突)

举例: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李鸿章、洋务运动,立宪派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原;谤满天下,何尝不是伟人”(梁启超评李鸿章语)2,社会时代的突出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近代史研究重心转移:

1949-1978,强调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不彻底性)

1980年代开始,突出“提供了新东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现实)

附:民国史研究

六、讲解重点与考试重点要求:

1,因为教科书(高教)重点突出革命史,讲授将突出现代化和后现代(史观),考试与教科书同类。

2,注意目录,把握整体

中国近代史概述

前言:

历史学习中的态度;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基本问题:

一、近代史的阶段划分问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间问题

2,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上下篇

1955年改动

五十年代的分期争论

3,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期:胡绳:依据毛泽东的说明,“基本上以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范文澜: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力量弱”

“三次革命高潮说”

总结是:“两个过程,三个高潮,八大事件”

4,上下限与学科对象:

鸦片战争

新航线开辟(明末)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侯外庐

明中叶(社会经济形态)尚钺

下限1919,理由:

二、近代史范式问题

革命史范式

现代化范式

三、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转折,构成沉沦与上升:

鸦片战争(殖民条约体系)

太平天国(中外关系发展格局)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四、中国近代史人物事件评价的复杂性:

1,历史任务的复杂性;2,社会时代的突出点

鸦片战争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在中国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标志性涵义;

教学目标:鸦片战争的连接作用。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结果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偶然与必然,落在1840年代

教学过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大势(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清朝的社会发展历程:

疆域的底定,1750年代(乾隆中叶)消灭准噶尔部势力及平定回部叛乱,最终完成了多民族的庞大帝国的统一

“逮于高宗,定大小金川,收准噶尔、回部”………“汉唐以来所未有也”(地理志),1300万平方公里。(大清海-日本海)(柳条编与封禁)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

a,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内卷化:黄宗智)(集约化)

清代传统的一些变化:缙绅地主的特权垄断地位削弱,无功名官爵庶民地主大为发展;

与小农经济湘适应的土地占有和使用方式,最充分的发展:地权转化频繁,地主对土地的任意支配权受到抑制(“田底”、“田面”)

所谓“康乾盛世”;(所谓“落日的辉煌”)

对整个清王朝的辩证认识:

人口增长与土地问题;(1700年,1.3; 1720年,1.6; 1740年,2;1790年,过3,;1800年,3.42;1825,统计3.87,估计越4;1840,统计4.13,估计4.3)

高产作物;生态变迁(宋以降,中国的气候长期变冷)

政治、文化问题;闭关锁国与思想禁锢

衰落问题;人口与土地兼并

民族问题等

吏治问题(“贪与廉皆能办事”到”贪与廉皆不能办事”)

b,下层社会的骚动:

教门与会党

2,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列强对中国的觊觎

海禁问题;

马戛尔尼使华;

中俄关系;

二、鸦片贸易:

1805年:东印度公司鸦片:每箱收购价160卢比,加尔各答988卢比,广州3500卢比

三、清政府的禁烟

1,1729年(雍正七年),颁诏禁止鸦片烟(不禁鸦片)

2,1796年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鸦片输入

3,1800年重申,同时禁内地种植

4,1807年再申

5,1809年,要求公行必须保证来船不带鸦片,1810再颁旨重申;1811年涉及惩办官员

6,1813年,治吸食

7,1823年,道光严究失察官员

8,1831年,重治吸食

鸦片战争的起因

一、根本原因: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

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不愿灭亡的民族学习

二、直接原因:

鸦片贸易:

东印度公司的性质:1600年建立,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特许状,允许它有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

1708年英国国会核准,并被宣布为国家的企业

东印度公司拥有英王允许或国会批准的代表国家的权利:宣战媾和,建立海陆军,管理殖民地,设立法庭等

1756-1763年“七年战争”后,发展为国家政权,1834年被取消对华贸易垄断权,1858年全印度被统一到英殖民政权下。

力图打开中国大门:

马戛尔尼使华

1802、1807年两次用兵澳门

1816年7月,阿美士德使华

正当贸易中中国出超

1805年:东印度公司鸦片:每箱收购价160卢比,加尔各答988卢比,广州3500卢比

英印政府得利:981,293英镑,税率按成本301.75%(1832年)

“要抛弃如此重要的一种税收,看来是不适当的。鸦片税是这样一种税,它主要由外国消费者来负担。整个说来,它比之任何可能代替它的税,更不易遭人反对。”-英国议会报告1832年

四、鸦片输入

1773年,1000箱左右1799年,突破4000箱

1811年,突破5000箱1822年,7773箱

1823年,9035箱1824,超12000箱

1829年,过16000箱1830年,近20000箱

1835年过30000箱1838年过40000箱

有考证,1800-1839年,英美法葡荷走私输华638119箱,白银外流6亿两1830年代每年消费在鸦片上1633多万元(1175万两)(1830-1838,清政府关税收入总计1227多万两)

五,驰禁与严禁: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六,关于鸦片战争研究: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七,社会主要矛盾与近代史阶段划分争论

第4课时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一、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1,1838年-1939年的禁烟大讨论,1838年下半年开始,禁烟高潮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鸦片战争中的几次谈判:

1、大沽谈判

道光皇帝态度的变化及原因:大沽谈判错觉,“英人志在通商”→和;惩办林则徐、邓廷桢;撤退各省调防军,解散团练水勇。

2、定海谈判

英方的困境:不堪沿海爱国军民的骚扰、捕俘;水土不服,英军死亡448人、病5329人。

双方代表:英,义律、马礼逊;中,两江总督伊里布、浙江提督祝廷彪、福建提督余步云。

1840年10月2日开始谈判

10月6日,懿律照会,归还定海与琦善商讨,要求中国方面不得再向定海英军进攻。

11月6日,休战协议:中英双方停止军事行动,浙江官府不禁止人民供给定海英军所需物资;英军不得逾越舟山及附近诸岛。

3、广东谈判

英国14条要求:

一、英国人上年受了委曲(屈),嗣后再不得如此错乱行为。

二、要赔偿鸦片价银两,及此次夷人来舟山各处兵费。

三、各洋商所欠旧债,要由官宪担任清还。

四、外洋走私贩烟,不得连累英国贸易之船。

五、英国人递禀必要封呈上大皇帝,不得呈与官宪。

六、要大码头一处,永远居住,如澳门样式。

七、要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处地方贸易码头六处。

八、要在北京建造夷馆,派一夷官驻扎,其余各处码头各安置夷官一人。

九、要贸易码头,夷人如有犯事,由夷官自行治罪,官宪不得干预。

十、新定贸易码头,任凭英人建造天主庙。

十一、英国人各港口贸易,不论何省地方并得带家眷同住。

十二、贸易不要【洋】商经手,如洋商不能裁撤,不能加减。

十三、出口税银要定一条规,不得加减。

十四、要裁各贸易船只使费。

12月11日,琦善照会义律:偿烟价500万元;不用“禀”“谕”字样。

12月12日,义律照会:烟价700万元;不再求地;开广州、厦门、定海三口。

12月15日,琦善:烟价600万元;除广州外,另开一口,英人要遵成例。

17日,义律:同意600万元,要求除广州外再开二口。

29日,义律:二口减为一;要求割地。

1941年1月2日,琦善驳斥领土要求

1月5日,英军宣战。7日占沙角、大角炮台

1月8日,义律:占据沙角、开放口岸,不准对英军作备战行动

一、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官员的表现;清统治当局在军事决策上的无能;中国既有的建立于冷兵器作战基础上的技战术已经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化战争

2,历史必然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确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二、鸦片战争中人民自发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1,侵略者的野蛮:“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2,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南京谈判中的鸦片问题

耆英答以不敢向朝廷提及,璞鼎查表示自己也奉命不强求此事

四、《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开端

鸦片入口增加;租界的出现;传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及向近代商品经济的艰难迈进;掠卖华工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五、睁眼看世界与政权的惰性

鸦片战争研究: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六、印度的鸦片输出数字:

1843年42,699箱(战前输出最高年份1838年为40,200箱)

1849年53,075箱

1853年66,574箱

1854年74,523箱

1855年78,354箱

七、上海走私鸦片进口数字:

1847年16,500箱,价值8,349,440元

1848年16,960箱,11,801,295元

1849年22,981箱,13,404,230元

1853年24,200箱

“在中国的英美商家每一个人都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资力去作这项毒品生意”【美】马士

八、中国外贸:

合法贸易鸦片输入入超数字

出超240万镑490万英镑250万镑(1845年)

出超1600万元2300万元1000万元(1846年)

1849年上海一口由于鸦片走私入口造成逆差241万镑。

九、掠卖华工的几组数字:

厦门:1845年185人;1846年200人;1848年120人;1849年280人;1850年1,000人;

1851年2,066人。1847年-1853年3月,12,151人(美国领事报告)。

广州:1860年以前六、七万人。美国1849-1855年(除1853年)39,126人。香港:1851-1859年137,829人

汕头:1852-1858年四万人

澳门:1853-1874年30万人

十、英美“合法”贸易

英国:1843年输华货物总值1,456,180英镑

a)2,394,827

1852年2,503,599

1860年5,318,036

美国:1850年148.6万美元

1851年215.6万

1852年248万

1853年3,213万

运出中国茶、丝(英美合计):

1844茶7047.65万磅,丝2,604包

1850 7743万21,548包

1853 10,122.7万62,896包185911,091.52万67,874包

太平天国起义

1,官民矛盾的激化:盘剥

“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吏治日坏,民生日困,民皆疾视其长上。

一朝有事,不独官民不能相顾,且将相防。困苦无告者,因而思乱”――两江总督耆英1843年

道光皇帝把国家比喻成一所年久失修的大房子,“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听任破坏,必至要动大工”――1847(昧于大势)

2,官员:

贪污;陋规公开化;基层官员的恶化

“近年以来,登进冒滥,流品猥杂。短于才者,恃胥吏为腹心;急于利者,朘(juan)闾阎之膏血,以至政治堕坏,民生穷蹙”――咸丰

3,1852年,曾国藩

民间疾苦:一曰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曰盗贼太重,良民难安;三曰冤狱太多,民气难申

二、南方社会动荡

抗租、

抗粮:1842年湖北崇阳;1844年耒阳,嘉义;1845年奉化;1847年江西贵溪

三、“百姓怕官,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

四、洪秀全与基督教(罗孝全)

五、天朝十误: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青(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青(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狈(猜或悖?)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主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太平天国制度评价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制度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反封建的涵义);农产品分配原则,剩余归公;兵农合一(包括乡官制)

2,人无私财的圣库制度

3,贡献政策到照旧纳粮纳税(江西:“假仁义使地方相安,赋又善取之,轻取之,民遂渐有乐于相向之意)

4,废除家庭

5,所谓思想文化上的反封建:对儒学的态度――强令蓄发变服,敬拜上帝;妇

女问题。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全部的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中国纪事》

其它:禁吸鸦片、黄烟及饮酒、嫖娼等恶心

“天父两目并瞽”――“天父若有眼,何不令此辈速灭也。”――太平军一老战士

5,《资政新篇》

二、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关注

1,传教士:“同情他们的斗争”;为福音的“广泛传播开辟道路”

2,1853-1854,英、法、美公使

1853,4,文翰(英):提交不平等条约的中译本,卡在,天下万国之真主,归顺我朝

商业利益好处

1853,12,布尔布隆:不大愿意和外国人打交道

1854,5,麦莲:太平军既不信仰也不了解基督教;可能打败清王朝;不能从太平天国得到好处。也提交了不平等条约

1854,6,英国(太平天国:夷弟,归顺;英:不信“万国真主”)

结论:他们在征服这个国家方面没有任何真正的进展,他们的进军带来的是破坏和废墟,商贸活动完全销声匿迹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修约要求

2,“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大片领土的丧失

边疆危机:

A,英侵略新疆

1,英俄从地缘政治角度对新疆的重视:俄,占44万平方公里后,力图鲸吞新疆,南下南亚;英,以印度为基地,占西藏,插足新疆,阻俄南下。焦点在南疆,特别是今喀什一带。

2,阿古柏(浩罕国)侵入新疆

3,俄英对阿古柏的利用:1867,俄,本来企图武力占领喀什噶尔,因忙于镇压新吞并区起义,未实施;1872年,威胁利诱与阿古柏订通商条

约。

英,1869年,英印政府议建“缓冲国”,1874年,订通商条约十二条

4,1871年7月,俄军占伊犁。两月后,通知清政府“代为收复”

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与“塞防”

2,“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876-1878)

谈判:

1,1872年,清政府派署伊犁将军荣全与俄交涉,俄方不仅不谈交还伊犁,反而提出割让土地、通商权益、设领事馆及赔偿军费;

2,1879年《里瓦吉亚条约》(崇约)

3,《改订条约》,曾纪泽。1882年收回伊犁。

4,沙俄割占我7万余平方公里。

5,帕米尔问题,萨雷阔勒岭以西。

6,沙俄的态度:“于俄有益者”,“即以条约为凭”;“无益者,即不以为凭”。手段,拖延及武力威胁。

7,1884年新疆建省,1885年裁撤伯克。

评左宗棠(作业)

B,英俄进窥西藏

滇案:1874年,马嘉理被杀和柏郎受阻。

《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

马科蕾(孟加拉省财政秘书)组“商务考察团”,藏人不同意。

1886年北京《缅甸条款》

1888年,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西藏大门被打开。C,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D,法国侵占越南

1,1862年6月,第一次《西贡条约》,至1867年,南圻沦为法国殖民地。

1866年探湄公河。

2,1873,1-4月,探红河

3,1873年11月-12月,安邺统军占红河流域,被刘永福黑旗军击败

4,1874年3月第二次《西贡条约》。法国力图否定中越宗藩关系

5,1882年,李维业率领法军二犯越南北部,1883年5月,纸桥大捷,8月,法海军孤拔攻陷顺化,逼签《顺化条约》,越南完全沦为殖民地。

6,中法战争

1,1879年,法国驻海防领事:“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出现在中国腹地的人。”

2,1881年至1882年初,清军应阮氏王朝之请,进驻越南山西、北宁地区。3,清政府内部“和”、“战”两派主张:

战,清流派(张之洞、张佩纶)和湘系(曾纪泽、左宗棠等)

“守四境不如守四夷”,“争越、封刘、战粤、防津”

和,李鸿章,

3,中法谈判和战争

1882年11月,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宝海达成协议:中国撤军;法国申明无侵占越南领土主权之意;云南开口通商;划界。1883年2月被茹费理推翻。

1883年9月,法方案:北越与中国边境间划一狭小“中立区”,中国撤军,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云南开口通商。未达成协议,法方决定开战。

中法战争:第一阶段,1883年12月山西之战开始,到1884年5月《简明条约》。第二阶段,1884年8月4日,第一次基隆之战到马江战败(8月23日-30日)第三阶段,清政府宣战(8月26日)到1885年4月下令停战。

7,中法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四强”)

1,海军衙门成立;2,台湾建省(1885年);3,维新思想的发展,“君民共主”4,甲申朝变,清廷腐败日甚

8,刘铭传、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刘铭传:台湾机器局、铁路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

(芦汉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前中日关系:

1,日本的国策“大陆政策”

2,1870年-1873年中日之间外交:1871年《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33条)

3,琉球问题

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1,1876年《江华条约》:通商租地、领事裁判、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2,1882年“壬午兵变”,《仁川条约》:汉城驻兵权

3,1885年4月,《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三、日本的战备:

1,1887年《清国征讨策(方略)》

2,扩军:陆,63,000常备军,23万预备役

海,军舰31艘,鱼雷艇24,共61,373吨

四、中国政局:帝党与后党

五、中日战前外交:

李鸿章:以夷制夷

日本:争取英俄中立

六、战争过程:

1,平壤之战

2,大东沟海战:力量对比,日12,40849吨,3500余人,平均航速每小时19.4海里,炮268(97);中10,31366吨,2000余人,16.4,173(0)

3,辽东之战

4,威海之战

七、《马关条约》:

李鸿章:“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尚未下咽,饥甚。”

八、台湾抗战

甲午战争的影响

一、《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开口,威海卫问题

二、甲午余波

1,台湾抗战

丘逢甲:自主保台,台湾民主国

清政府态度:台民“勿得逞忿一时,至罹惨害”,免滋事端,致碍大局

保台之战:台北、新竹、大甲溪、彰化、嘉义、曾文溪(台南)

日军:战死4600余人,负伤者约27000人,死伤人数比甲午中日战争中死伤人数多了近一倍

2,三国干涉还辽

俄:增强太平洋舰队,不愿日本占大陆

德:取得中国一个海港,将俄注意力引向东方

法:与俄同盟

英:辽东半岛的没有损害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

可能有所增进”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干涉还辽有功,胶州湾,继而旅顺、大连,东北为势力范围德、法、英、日、美

四、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政府财政困难

2,甲午战争对中国各阶层的刺激

允许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的失望

清政府内部官员内部官员的改革建议

公车上书

统治集团内部裂痕的扩大

帝党与后党

3,清政府的救亡姿态

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

五、简评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外交与世界大势

一、世界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

一、从甲午前后清政府外交看其对世界形势的认识

1,甲午时期国际形势(长期发展时机错过)

2,“以夷制夷”政策评价

3,英日接近与日俄矛盾

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1,政治贷款

a,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关于《马关条约》的赔款

六个月内,5000万;12个月内,5000万;余款分6次逐年支付;第一

次赔款付清后,未付清之款应按年加5%的利息。威海卫驻军费用。

李鸿章争取到“三年还清,不计利息”

b,借款

俄法借款1895年7月,折扣94.125%,36年期限

英德洋款1896年3月,折扣94%,36年期限,按月归还,不得提前归

英德续借款1898年3月,折扣83%,45年期限

2,铁路

铁路即势力范围

清政府由民族资本到用外资建铁路的变化:津卢铁路1896-1897

列强对中国铁路的争夺:卢汉、津镇、粤汉、关外

3,矿山、工厂

二、各阶层心态的变化与反思

1,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裱糊匠”李鸿章

官员和光绪,加大洋务力度:1)扩大和编练新军;

2)推广和提高培养人才层次:改革传统书院,设立新式学堂;3)开始招商承办洋务企业

不被大多数寻求救国之士认同

2,仁人志士:1)深受刺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2)反思甲午,抨击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盗西法之虚声,沿中土之实弊”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严复)

3,文化取向危机

4,“师法日本”

5,帝党与后党

三、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的发动与瓦解

强学会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时务报》、《国闻报》

百日维新(6月11-9月21)

戊戌政变:起因:袁氏,开勤懋殿,伊藤博文

维新失败的原因:力量对比;主观失误

四、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同):

1,对西方资本主义东渐反响

2,军事工业对全民工业化带动作用

3,移植资本主义制定的不同

4,内部因素(领导层)

5,对民办企业态度(支持与“官利”、“报效”)

6,社会动员程度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

一、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占

海关:1,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外国领事可以介入中国海关事务;(开始受到侵害)

2,1853年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3,1858年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开始落入侵略者之手)

4,1863年总理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完全侵夺)

5,1864年赫德制定《海关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27条

6,1869年《中国海关管理章程》80条(海关制度建立)

沿海和内河航行权

洋货转运权从五口扩大倒所有新开口岸,沿海贩运土货的权利

1861年3月(镇江、九江、汉口)中英《长江各口通商暂定章程》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开芜湖、宜昌;(海)温州、北海;非通商口岸允许外轮停靠

1895年《马关条约》重庆、运河。长江主线以外内河航行权

司法主权,“会审公廨”1868、1869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条约口岸权、协定关税权、领事报关权、租赁土地房屋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权、在华驻军权、治外法权、免征税收权等10项

1858-1895年15项:办理邮政、内地传教、内地游历通商、内河航行、协定内地通过税、贩卖鸦片、管理海关行政、掠卖华工、占据租界地、减征税收、沿海转运贸易、建立势力范围、修筑铁路、通商口岸设厂、内地开矿。

1895年后5项,共30项特权

二、清政府对外国列强的态度变化

由畏惧、排斥到勾结:

辛酉政变与洋枪队

三、满洲贵族对汉族官僚的态度变化及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展

洋务派代表人物:

曾、左、李、张

洋务派的思想和主张:

1,“变局”论;2,“自强”论;3,求富论;4,人才论

一、洋务派的形成

1,汉族官僚地主在地方势力上的膨胀

1864年,总督10(9),巡抚15(15)

1861-1890,总督44(34),巡抚117(104)

2,地方权力的增强

用人权;兵权;财权(专项经费,税收分成,隐匿厘金)

3,洋务派的两大部分:

主张和领导洋务的官僚,主张和谋划的知识分子

二、洋务派的思想和主张:

1,“变局”论;

李鸿章: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音列,同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

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薛福成:“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

结论:闭关锁国已经不可能

祸与福?

2,“自强”论;

自强是运动目的

抵御列强侵略的根本

采西学,制洋器,师洋人之所长,夺洋人之所恃

3,求富论;

求强以求富为先;以兴商为要,以商战为经

4,人才论

用才,借才与培才、选才(改革科举制度),储才

突破了传统的天下观、夷夏观和价值观,为资本主义观念及其经济的产生打开了一个缺口。

三、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同文馆、总税务司署)

南洋通商大臣(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

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三口改)

派使:1866,斌椿与同文馆学生二人随赫德使英

1867,蒲安臣使团

常设:1875年郭嵩涛住英,许钤身、刘锡鸿副。至1885,12国公使派出。

四、清流派与洋务派

一、新式陆海军和军事工业(“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指挥

权操之在己,练兵必先练将,兵制)

练军:1861年初开始,天津、直隶首先,旗、绿,推广全国(较有成效:江苏及东三省)

湘军:“狃于成见”

淮军:1862年5月,首置洋枪队;1863年初开始,聘洋人教练,采“西洋阵法”。(最强)

评价(张之洞1901):“不能当大敌、御外侮”,对内“固尚可用”

1874年“海防”、“塞防”争论:大办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内河)

1885年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正式成军

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

1865-1884年,32家;1884-1894,2家

军用工业的经济性质:

1,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2,采用了雇佣劳动的方式;3逐渐而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4,带有一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动机。

二、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1873),补救沿海沙船衰落,漕运,与外商轮船

争利

开平煤矿(1878)

电报总局(1881)

官督商办:官操决策之权;商操执行之权;依赖官府扶持;徇私舞弊

三、文教机构:1,语言及综合性学校:1862同文馆、1864上海广方言馆(李

鸿章),1893自强学堂(方言、算学、格致、商务)

2,军事技术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5 3,留学生:幼童出国(1863年开始议,1872年执行,1881年撤回);“中体西用”的阻碍

军事留学生:1877,18又5人赴法,12人赴英;1880年回国。

1882,10(有8人说)又6人,英法德

1886,34人

1891,被拒

4,翻译西书。丁韪良译《万国公法》

四、外资企业的影响:1,买办和职员获得资金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资本主义企业的经验和知识;2雇佣中国工人,产生第一代产业工人,并为后来的华资企业提供了部分技术工人;3大量吸收华商资本,引起华商投资新式工业的兴趣;4引起国人兴趣,打开风气

一、新阶级的诞生:

工人阶级,外资企业的进入:航运业(码头工人)、洋行(雇工)、非法开办工厂(产业工人);洋务派工厂工人;商办企业工人

民族资产阶级:外资企业利润的影响,洋务派民用工业的示范

投资近代企业的买办商人、商人、官僚、地主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的场主民族资本出现的条件:资本来源、劳动力、市场、技术

早期维新派思想:

1,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2,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政治上向往君主立宪制度

洋务派所办军事企业的特点:

1,封建性(成本、管理、产品、雇工方式)

2,买办性和依赖性(与外国的关系)

3,后来出现了微弱的资本主义因素

民用工业:1,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但有浓厚的封建性。

2,对外有竞争,更有依赖(技术、资金、原料)。3在国内实行专利。“只许华商附股搭办”

商办企业特点:1,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和一般采矿业。2,受两方面压迫,又对两方依赖。3技术设备落后。4,集中沿海通商口岸。

军事建设上、外交、政府行为(资本、干预、制度、人才培养)

清末新政

一、经济困境

1,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

铁路:附带政治、经济、军事特权。到1911年,中国铁路总长9618.1公里,列强控制下8952.48公里,占93.1%;自主665.62公里,6.9%.

开矿产

垄断航运业

金融操纵:估计中国市场流通货币25亿元,外国银圆11亿,钞票3亿多,占货币总量的55.71%。1908年上海外商银行联合抵制中国钞票。1912年7家外国银行发行纸币约44百万元,中国51家公私银行发行约52.68百万元。

投资办厂,

贷款:1901-1911年借7.8亿两,69.8%用于赔款与军事开支,其余用于铁路、电报、工矿等新政事业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三次争论:

1,同文馆招生(1866)

2,福州船政局造船(1872)

3,修铁路,1880-1881;1885

顽固派:修路“干天地之和,蹙生灵之命”“天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于地脉不无损伤”,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

二、七八十年代的边疆危机:

主要原因:1,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技术的进步,工业的高速发展和政治改革,使一些新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3,帝国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尖锐,为转移矛盾,资产阶级必然要发动对外侵略。

内容:1,日美勾结侵犯我国台湾和邻邦琉球

2,日本侵略朝鲜

3,英俄对新疆的侵略

4,英国窥测我西南地区

5,法国侵略越南图我滇桂

二、清末新政

1,庚子之变的刺激

2,各方的促动:英日,地方绅民、驻外使臣、地方督抚、枢臣

3,1901年1月29日新政上谕:纲常伦理不可变,“治法可变”;变革的大致范围,大于洋务运动;稳健道路

4,成立督办政务处

5,《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教育改革,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

变革科举制度;奖励游学(留学)

第二折,政治改革:改革用人行政,用“英俊”之才;清除吏治腐败,停捐纳,去胥吏,去差役,课官重禄;改良司法;革除弊政,裁屯卫、绿营;调整满汉关系

第三折军事与经济改革:军事,练兵、建校、制械;经济,改良农业,发展工业,制定经济法规;广派游历,多译西书

6,新政的开展:改革官制,设外务部、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整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