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教案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国内人民面临的三座大山的重压以及两个中国之命运的选择。

重点: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内容:

从1919到1949年三十年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权历经变化:北洋军阀——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与上篇所讲的八十年相比较,中国社会的性质没变,任务没变,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领导力量逐渐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归转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革命的指导思想由民主主义逐渐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前面八十年的历史中,已经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盒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了,而历史证明就得道路行不通。因此,在1919——1949这三十年中,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实际作出了三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种选择,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中国的少数先进分子作出了这种选择,而后是中国广大民众作出了这种选择。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近代艰难的处境:民族未独立,国家不富强。

俾斯麦:上帝总是站在实力强大的一边!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杜鲁门:斯大林只懂得一种语言:你究竟有多少个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战争后果:

(1)促使欧洲走向衰落。

(2)促使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

(3)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从反面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及其革命运动的高涨。

(5)对中国来说,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随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

2.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十月革命后,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影响表现在:

(1)它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支援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它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中国革命逐步转向新民主主义。

(3)它从多方面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东方的主战场。简述世界尤其是美苏对中国的支援,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进程。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情况

(1)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3)在世界广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4)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2.战后逐步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及其影响

1.扩张的情况

(1)1927年4月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外国垄断资本已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被殖民地化;

(3)1945年抗战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国统区几乎形同于美国的殖民地。

2、扩张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例: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掠夺对工商业的破坏)(2)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3)使中国的反动政治势力更加依靠外国垄断资产阶级。

由此我们再来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作用,从而关系到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能否坚定移地高举反帝斗争的旗帜,并制定出正确的反帝斗争策略,以为人民指明反帝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帝国主义来到中国,主观上是要将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发展它们本国的资本主义,而非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1)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包括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占优势地位的,都仍然是封建经济)

(2)它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

(3)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4)国民党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征收田赋、盐税、各种杂税,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如抓壮丁)。

封建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中国的广大农民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2)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3)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官僚军阀推行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什么是中国官僚资本

中国官僚资本是由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中国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后称官僚资产阶级)所掌握的资本。它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因而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2.中国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1)首先和主要地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包括:

——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

——滥发“法币”。这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最欣赏滥发纸币,对人说:“发行公债真是麻烦,付息、抽签还本,又弄不到几个钱,不如印发钞票,简单得多。”在他的努力下,抗战八年政府发行纸币一亿三千一百九十亿元,为抗战前的7300倍。1937年,100元法币可买两头牛,6年后可买一只鸡,10年后的1947年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通过发行内债实行扩张。

(2)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3)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3 . 性质

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4.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

“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毛泽东选集》第8卷,P113)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

(1)外国资本的压迫;

(2)官僚资本的排挤;

(3)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4)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上的软弱性(特点)

(1)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投机多于投资)

(3)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4)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有时也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其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及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让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反对中国走列宁式的、墨索里尼式的道路,认为只能走索马尔在土耳其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主义。)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这三个阶级,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使得任何改良的、中间性的政治方案都失去了实现可能;

(3)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软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性的表现:

一是不敢发动农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不敢建立武装。

正因为他们没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没有武装力量,因此,便幻想通过改良道路,改变中国的面貌,幻想反动统治阶段会发善心。

但事实上,自身社会基础极其狭窄的中国反动统治者是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民主改革的。因此,他们便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

2.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教学重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思想启蒙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陈独秀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恩格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海涅[德]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

(2)局限性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3)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李大钊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2.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斯诺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悲观情绪的表现: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罗素:《民主与革命》

--西方传统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2.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再次,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到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内容:(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蔡和森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民主工党。”——列宁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表现。

邓中夏:“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一方面,一部分工人在与这些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使自己具有了阶级觉悟,从而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如邓培。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理解工人的疾苦,看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同情工人,使得知识分子工人化。

(2)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例如:在长沙新民学会1921年新年会上,在通过对解决社会问题5种方法的比较后,17名与会人员中,12名赞成布尔什维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2.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很快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有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有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很快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

(2)独立自主领导革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与那则,形成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

(3)成分复杂中国是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国家,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农村,加上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因而有大批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壮大了党的声势,但是也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带到了党内,成为党内左右倾错误的产生根源。

(4)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社会地位和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其他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若干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道路,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制定战略和策略,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现前,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但事实证明国民党站不能领导革命)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前途。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的革命的面貌。”——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一点,在它成立初期,就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或者说,中国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有人否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认为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毛泽东

李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认为:只有共产党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两个“挨”:挨打和挨饿。

新面貌:

第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地民主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以往,教材第89页)

第二,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以往,教材第90页)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鲁迅

例: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推动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浙江衙前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型农民团体:衙前农民协会,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1919年以后)第一个农民革命斗争宣言:《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的序幕。广州、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在海丰的工作。北伐前农民运动中心在广东,北伐时在湖南。

广东农民运动主要内容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农民武装;建立农民协会等等。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形成原因

从国共两党来看,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纽带。

(1)从国民党来看:

第一,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第二,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共合作的伟大力量,形成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第二,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正义的、革命的、进步的战争,顺应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三,北伐胜利发展同苏联政府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第五,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矛盾的存在,也是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2)从中国共产党来看:中国工人阶级需要强大的同盟军。

中共一大决议:“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议决案》。(党外合作)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中共三大决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2.国共合作的结果: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湖南农民运动)

第三,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黄埔军校1924年5月创立。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由周恩来继任),军事总教官何应钦。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黄埔军校学生是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一期)、胡宗南(一期)、邓演达(教育长)、宋希濂(一期)和陈诚(教官)等,数以百计。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一期)、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林彪(四期)和陈毅(武汉分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一期)、许光达(五期炮科)和罗瑞卿(武汉分校)。周恩来、陶铸(五期)、刘志丹(四期)和左权(一期)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

第四,国民革命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农民运动讲习所)

第五,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第三,关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第四,关于农民同盟军问题。

第五,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第六,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4.国民革命(大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

大革命的意义:

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

(1)客观:——“三个由于”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的阵营。

(2)主观: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国际因素: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刘少奇:“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

尽管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

相对峙。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在此基础上,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呢?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的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的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运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二、土地革命战争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相机占领某个县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从1930年10月,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央革命根据

地。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胜利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尾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同5月初离开川陕根据地实行转移到达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2、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随着日本入侵,大片国土为日军占领,占领区的殖民地化迅速出现,并集中表现在日伪政权的建立、日本的殖民经济掠夺与殖民文化的推行。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不抵抗主义;与其形成鲜明对照是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者从九一八事变后,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企图独占中国。国民党统治者在倾全力围剿长征中的工农红军时,仍然对日本侵略者节节退让。1935年2月,蒋介石向日本记者发表谈话说:中日有提携的必要,中国人民非但无排日之行为与思想,且亦无排日之必要。但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不可能不与蒋介石国民党的意愿相反,造成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热潮。

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边区的前夕,日本以咄咄逼人的骄横气焰,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加紧对华北的争夺。它的第一个步骤是通过1935年6月初的何梅协定迫使国民党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他的第二个步骤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0月间,日本的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以关东军代表名义向驻守平津和冀察的第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要求:通电设立华北自治政府,将南京任命的华北官员一概罢免。11月6日,土肥原甚至以最后通牒的姿态,限令宋在20日前宣布自治,否则日军将以五个师的兵力取河北,六个师的兵力取山东。这时,日军向华北大举调兵。在日本机关策动下,国民党政府河北省督察专员殷汝耕割据冀东22个县,在北平附近的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2月,在北平成立由宋哲元任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开始实行华北特殊化。平津上空乌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

地处前沿的华北人民,反应自然最强烈。敏感的学生对时局的演变尤为关切,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群众抗日热情日趋激昂时,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黄敬、姚依林等在学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北平学生在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清华、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城内的一二千学生冲破军警包围,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到新华门前请愿。由于请愿没有结果,他们把请愿改为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到达王府井大街时,人数已增加到三千人。军警突然用水龙向学生喷射,并挥舞皮鞭、枪柄、木棍从两侧夹击过来。游行队伍被打散了。学生有40多人受伤。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举行全市总罢课。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开始了。

12月16日,北平学生再次举行示威游行。北平各报有关游行的新闻,均被当地的新闻检察官挖去,不准刊登。各地报纸成了没字碑。至于一二一六那次游行,《北平晨报》的教育版整个上半版是“不著一字”。《大公报》的报址在当时的日本租界内,更不许登载有关抗日的任何消息,但《大公报》却在显眼的位置刊布了一张12月26日北平协和医院门诊部发布的今日门诊病员名单,该名单不仅记录了伤员的姓名、年龄,还详尽记录了致伤的部位和伤势。如某某左耳大刀伤,某某右腿刺刀伤之类。伤员共37名。当时爱国青年为祖国流血的事实,就是以这种隐讳曲折的方法记录下来。这真是“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荣,汉奸弹冠相庆。”

一二九运动,使中国人民不仅加深了对民族危机的认识,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只有把国内各种力量汇集起来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增强了他们奋起救亡的信心和决心。这个风暴迅速波及全国。从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许多地方的工厂也举行罢工。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爱国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发出通电,出版各种救亡刊物,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下旬,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组织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踏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宣传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上海、武汉、济南等地学生也纷纷下乡宣传。一些原来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的教授、学者也发表文章,主张抗日,主张全国合作。抗日救亡斗争的发展成为汹涌澎湃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瓦窑堡会议

1935年7月25日起,共产国际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会上做报告,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不久公开发表,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八一宣言对中共中央策略的转变有着重大的作用,当时中央红军正在长征途中。

八一宣言很快传到国内。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抗日救国宣言》,号召一

切愿意抗日反蒋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社会团体联合起来,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以实现抗日救国。

八一宣言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在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利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的制定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而当时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为了传达国际七大的精神,恢复同中央的联系,决定派人回国。选谁呢?派回国的同志要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勇敢坚定,(要经过蒙古浩瀚的沙漠与国民党统治区)同时又要有一定声望,为国内同志所熟悉和信任,(不能带任何证明)。最后选中了林育英。林是林彪的表兄。为完成任务,化名张浩。张在回国前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把七大的主要文件的精神和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指示铭记在心。然后装扮成一个小商贩,取道蒙古回国,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于1935年11月到达陕北,接着赶到瓦窑堡,向中央传达了国际七大代表大会精神。

为了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政治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两天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述了中共建立统一战线的有关问题,成为中共组织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关于可能性:毛泽东在报告一开始就讲: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况,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毛泽东着重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变化。毛在报告中仍然把蒋介石集团作为敌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包括蒋介石,我们的任务仍然是抗日反蒋,但毛的报告中也说到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后台,在斗争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英美派是有可能遵照其主子的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暗斗以致明争的。“这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痒又痛的矛盾,但是,这点争斗,这个缺口,这种矛盾,对于革命的人民都是有用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

这样,他就预见到中国买办地主阶级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

为什么是重要呢?毛泽东指出:反革命的力量暂时大于革命的力量,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反革命势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准备花费长久的时间,不是少少一点力量可以成功的,必须聚集雄厚的力量。因此,要把敌人营垒中被裹胁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作友军的人们,从敌人营垒中和敌人战线上拉过来,不这样,就是在实际上帮助了敌人,使革命停滞、孤立、缩小、降落,甚至走向失败的道路。

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毛指出: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左倾错误就在于,不承认日本侵略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不承认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革命的力量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要笔直又笔直,圣经上载了才是对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对于富农,是一步也退让不得,对于黄色工会,只有同它拼命,如果同蔡廷锴握手的话,那必须在握手的瞬间骂他一句反革命,哪有猫儿不吃油,哪有军阀不是反革命?知识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们是危险的。

毛还指出:关门主义不承认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没有必要组织统一战线。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毛的结论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关于领导权问题:毛特别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如果党和红军不能成为统一战线的台柱子,革命就会失败。

只要共产党和红军本身是存在的,发展的,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是会存在的,发展的,这就是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准备东出同日本直接作战,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率领下,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的工作,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毛泽东、周恩来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发出大量信件。这个工作在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替蒋介石背黑锅,有苦说不出来。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把张当替罪羊。他对张说,我们两人共乘一舟,但目前风浪太大,两人同乘,必有覆舟之险,应当下去一人。张只能替蒋受过,下野出洋,当然失意之情,难以言喻。

张回国后,1934—1935年,受蒋之命,率东北军进攻红军,在这条绝路上,他越走就越走不通,越走就越痛苦。剿共三个月,损兵三个师,两名师长阵亡,7名团长或死或被俘。这是东北军几十年历史上所没有的。正如张后来在自述中说:可怕的失败,深创我心。

对东北军的惨败,蒋介石不但毫无关切之心,而且乘机取消了被歼部队的番号,减发其军饷,甚至张为阵亡者所请之10万恤金,也被驳拒。以致张悲愤感叹,我的名望以降到不值10万元钱。

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全大会,张大受奚落,与当年蒋对他盛大恭迎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对张是莫大的刺激。

九一八后,东北军背井离乡,流亡关内,深感家乡沦落的痛苦,奉命进攻红军又屡遭重创,他们对打内战十分厌倦和不满,他们大声疾呼:与其同共产党打仗,还不如和日寇拼命。军心的动摇,对张的推动极大。

事变前,张的秘书苗剑秋劝张,说:我觉得陕北共党不过是癣疥之疾,日本军阀对我们的侵略却是百年大患呢。(与蒋介石说的恰恰相反)副司令应该建议蒋先生放下枪杆,同陕北合作对外。

张听了说,我的职务是剿匪副司令,你要我去和匪合作,这种想法太混蛋了。

苗说:“你才是混蛋呢。放着国难家仇不报,一天到晚的替人家作走狗打内战,你凭什么资格骂我混蛋?”张是有度量的人,他说,你说的对,我们两个都是混蛋。

所以西安事变的原因,简单的说,就是张和东北军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中国人应该打日本人。

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之后,就更加抓紧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1936年1月25日,毛、周等发表《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重申中共的抗日主张,表示愿意同东北军首先联合抗日,并欢迎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到陕甘根据地来,协商共同抗日的具体办法。红军还特别注意作东北军俘虏的工作,工作取得了成效。东北军一个被俘团长高福源,像许多其他东北军一样,深受家乡沦陷之苦,强烈要求抗日,被俘后,感受到红军对他的宽大待遇和亲切的照顾,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化。一天,他对红军领导人说,他愿意说服张。高被红军派了回来。而这时张也正通过各种途径与红军联系。高见到张后,说,现在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诚心诚意地要帮助我们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人家的好意,我们东北军再继续打内战就快要被消灭光了。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张对高说,休息一两天,就赶回去,请红军方面派一位正式代表来正式商谈。

中共中央先派李克农,而后按张的要求派周恩来与张谈判。4月9日,张驾着飞机到延安,(这时延安还在东北军的管辖之下),在一所教堂里,张与周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周全面地深刻地阐述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精辟地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张提出的各种问题。但也张有一些问题,对中共有启发。关于联蒋抗日的问题。张提出了他的看法和主张。他说根据这两年同蒋的接触和多方面的观察,认为蒋还是

有抗日的可能的,蒋的错处在于必须先消灭共产党然后抗日,因此,张认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设法把蒋这个错误政策扭转过来,真正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说,他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反蒋就使抗日增加了困难。周对张提出了的联蒋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但因为事关重大,愿意将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党中央郑重考虑之后,再作最后的决定。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而且在各个具体问题上也十分顺利地达成协议。中共与张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

这次会议对于张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张对周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次会议对中央政策的转变也有影响。中央讨论时,认为,连张这样在抗日的道路上迈出巨大一步的人,都不同意反蒋,那国民党的其他人就更难同意了。又抗日又反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很难形成。同时,也注意到蒋对日本态度的变化。1935年11月,国民党五次代表大会,蒋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候,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的关头,亦不轻言牺牲。国民党内的主张抗日的人问?什么时候是最后牺牲的时刻?蒋介石在五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回答:决不签订承认满洲国的协定,加入有人强迫签订,就是最后牺牲的时候。

这样,在东征回师的电文里,中共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通电指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

杨虎城领导的十七路军,是支具有革命传统的队伍。他们在孙中山领导下,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在民主革命中具有光荣的历史。杨虎城本人与共产党也有着亲密的关系。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他不得不参与一些剿共战争,但一贯对中共抱同情态度。因此,当红军达到陕北后,派人向他转达联合抗日的主张时,他便痛快地同意了。杨与红军的合作关系那时已经确立,随后,中共与张也建立了统战关系,在联共抗日的一致目标下,张杨之间也达成谅解,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于是,从1936年下半年起,西北这三方面密切合作的局面就逐渐形成,时称“三位一体”。

山西统战工作也取得巨大的成绩。这时,在阎锡山看来,降日、迎蒋都不是好办法,抗日、拒蒋又没有力量。因此,不得不寻找临时的同盟者,他主动向薄一波(前不久逝世,最后一位七届中央委员)等人发出邀请,帮助他组织民众抵抗日本。他自己说:同共产党搞统一战线,这中间有风险,但是不跟共产党合作,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是用共产党的办法削弱共产党。

1936年10月,共产党员薄一波等五人(后陆续增加到16人),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以个人身份接受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邀请,到太原协助阎从事抗战准备。不久薄与阎进行了一次正式会谈。薄提出:第一,宣传抗日主张不应受到限制,对抗日救国有利的事,我们都做,不利的事,坚决不做。第二,我以前是共产党员,(阎不知道薄出狱是中共中央的指示)不做反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事。第三,在用人方面给予方便,对于我们用的人,要保证安全。阎一一同意。会谈结束时,阎在自己的手心上写了个人字,给其部下看,意思是称赞薄是个人才。后来,其部下对阎说,不该答应薄提出的那些条件,但阎不以为然,说,你们这些人就是不懂事,人家就是要把话说在明处,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这怕什么?就是要用这样的人。

会后,确定薄担任牺牲救国同盟会(区别于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的常务秘书,主持牺盟会工作。薄首先对牺盟会总部的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与改组,名义上会长为阎,但总会的常委中,除了一人外,都是共产党员或山西左派青年。牺盟会便实际上发展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以后势力越来越大。

在新疆,中共与盛世才也建立了统战关系。

这样,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共与陕西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山西的阎锡山、新疆的盛世才都建立了统战关系。从局部统一战线到全国的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的酝酿

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抗日的态度,华北事变后也在发生变化。蒋介石对日本一再退让,是建筑在依靠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日问题的幻想上的。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打破了这种幻想。华北事变的发生,超出了南京政府所能容忍的限度,直接威胁到它的生存,于是,南京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调整它的对日政策。

1936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宣布包括实行中、日、满经济合作,即承认满洲国等条件在内的广田三原则,这是蒋介石难以接受的。他后来写到:当时的情势是很明白的,我们拒绝他的原则,就是战争;我们接受他的要求,就是灭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毫无止境

的侵略欲望面前,可供蒋介石选择的余地越来越窄了。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府在1935年底开始试探,要求苏联的援助,并设法打通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蒋介石后来做了这样的解释:中日战争既已无法避免,国民政府乃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也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

1935年10月,蒋介石对苏联驻华大使暗示,希望中苏订立军事协定。12月,蒋介石同苏联大使谈话时又说,如果苏联政府能够促进达到国共团结,我感到高兴。1936年1月,蒋又说,他准备同意中共合法,条件是红军不能存在。希望苏联政府说服红军承认中国实际存在的政府。苏联大使回复苏联政府的意见,国共和解是中国内政,第三者无法介入。

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对蒋介石的威胁小多了,蒋于是派驻苏大使邓文仪找王明,(共产国际)王明认为,国共两党的中央都在国内,和谈最好在国内进行。

中共代表团与邓文仪接触后,决定派代表团成员潘汉年回国,促成国共直接谈判,潘回国前,与邓见面,商量潘回国后与国民党中央的联系的办法。

蒋介石一面在国外进行,同时也在国内寻找与中共联系的线索,宋子文指派曾养甫出面活动。

后来,国民党领导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找到以牧师身份活动的共产党员董健吾。宋庆龄邀董到她的寓所,当面交给董一封信,要他送到陕北,面交毛、周。行前,宋还交董一张委任状,由财政部长孔祥熙签发,西北经济专员,以保证旅途安全。1936年1月,董到达西安,由于冰天雪地,无法进入苏区,于是董找张学良要求协助,张很惊讶,去电南京核查此事。(张得知国民党中央都在与中共联系,胆子也大了,你们能暗中与共产党联系,我就不能联系吗?)几天后,张派飞机送董到肤施(延安)。然后在东北军的护送下到瓦窑堡。几天后,董回到西安,仍住张处。张虽然不知复信的内容,但不难窥测其中的奥妙。张设宴款待董,并主动问,有什么困难,他一定尽朋友之道。董看确实是真心实意,对张说,有几个朋友,不见容于当局,出走在外,他们有几个子弟流落在上海,想送他们到欧洲,但缺乏盘缠。张说,完全可以,但只能在上海取款。董说,那不成问题。后来,张差人送来一张10万法郎的巨额支票。董后来就用这笔钱,将毛泽东的孩子送往莫斯科。张没有过问送的是什么人,当然不会知道捐款泽及毛泽东,毛泽东也不知道是慈善的牧师遇到了慷慨的张将军,他的儿子才摆脱困境。

董把这个密件带回南京。国共两党两党高层之间中断8年多的联系接通了。

为表示诚意,5月初,原已渡过黄河开进山西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全部回师河西,并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协定】,公开放弃反蒋口号,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痛切申述,当前全国全民族的绝大危险是国民党所实行的错误政策召来的,这种错误政策必须彻底改变,信中郑重向国民党表示:我们愿意同你们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战线,如像1925至27年第一次中国大革命时两党结成反对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一样,因为这是今日救亡图存的唯一的正确道路。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9月1日,中共中央在内部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在日帝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我们正在通知他们,共产党中央准备立刻派代表出去,或接受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代表到苏区来,以便进行谈判。

国共两党的高层接触,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外出谈判,也开始在酝酿和商议中。

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动。

西安事变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蒋介石的本心还是要反共。他所说的中共问题的解决,其实是要共产党向国民党投诚,接受改改编,特别是必须解除武装,才能以政治方法来解决。这自然是办不到的,因此,他仍然企图用武力来解决。

蒋介石把中共的联蒋抗日政策误认为由于处境困难,急于同国民党妥协,他企图抓住时机消灭红军。蒋曾在1936年10月对冯玉祥直言,他最担心的是共产党手中的军队。他说和共产党妥协包括3点:1、人的问题,这好解决,以前大家一桌子吃饭,一屋子开会,现在变成对打的冤家……有不得不打的原因,现在如妥协成功,仍在一起,对外并无不可。

2、党的问题,这好办,

3、军队问题,这最不容易解决。所以他采取政治解决军事解决双管齐下的办法,先解决红军。他一面邀周恩来去广州会谈,一面调集军队围剿红军,给红军以

打击,然后在谈判桌上讲条件,妄图招降红军。

当然,这样谈,国共是谈不拢的。

1936年秋,蒋介石解决了陈济棠、李宗仁要求抗日反蒋的两广事件以后,腾出手来,又调集重兵,准备对陕北根据地进行新的会剿。

国内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也使蒋介石坐立不安。这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袖,随后移解苏州关押,成为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之狱。

12月初,蒋介石率领国民党一批大员、将领亲自坐镇西安,布置剿共军事。他对张杨等人的苦谏丝毫不睬,反而威胁他们:要么上剿共第一线,要么两军调出西北。

张讲的声泪俱下,最后蒋介石把桌子一拍,厉声说: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变。

张杨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种是违心剿共,这是张杨所不能接受的;要么听从调动,那么三位一体就会瓦解,联合抗日的夙愿势必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即使调走,也丝毫不能缓解自相残杀的内战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张杨两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置个人毁誉和集团的安危于脑后,(张对杨说,把个人与他的一摊子全丢了,值得)采取了他们无可选择的选择,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

周恩来在1946年纪念双十二十周年的大会的讲话中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出来的。

西安事变使南京极大振动。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当权势力中出现了讨伐派与主和派两个派别。讨伐派以何应钦为首,主和派以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为首。讨伐派一度占上风。

宋美龄虽然不是国府委员,又非国民党中委,但她利用其最高首脑夫人身份上下奔走,四处活动。13日,宋一到南京就找何,指责讨伐西安是考虑不周,要讨伐也应在蒋介石安全出险之后,为此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何:为了维护国民政府的威信,应该立即进行讨伐并轰炸。

宋:万一把委员长炸死,中央政府由谁来领导?

何:这是中央常委的集体决定,国家存亡重于个人生命。

宋:委员长的安全与国家存亡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国难深重的今天,没有委员长就没有统一的政府,除委员长外,哪个可以领导全国?

何对宋的责问十分恼火,脱口而出:妇道人家就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不许你管。

宋也大叫: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

宋看吵也吵不出个结果,来了个釜底抽薪,找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叫他们不要动武。戴笠每天用电台与胡宗南联系,要胡按兵不动。戴说:救委员长要救活的,用兵则有死无生,谁也不能胡干。

这样蒋的嫡系按兵不动,何干瞪眼没办法。因此,西安事变期间,中央军与张的部队只打了一仗,此后无战事。

在各大国对西安事变的看法中,苏联的态度最令人惊讶,一方面苏联呼吁和平解决,另一方面又对事变作出歪曲的报道。事变一爆发,苏联政府采取的第一个姿态就是驻华代办发表正式声明,称苏联与张无任何联系,与中共更无联络,对中共行动苏联概不负责。紧接着,13日,《真理报》、《消息报》发布消息,无中生有地说兵谏是张与汪精卫合作发动的,是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甚至说张是受日本煽动,利用反日口号来反对南京政府,抨击八项主张是烟幕,其目的乃是阻止中国的统一,破坏日益高涨的人民抗日运动。

实际上,苏联共产党与政府对西安事变的真相是十分清楚的,中共中央在事变发生的那天中午就向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书记处做了报告。苏联的态度对西安事变事态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给亲日派壮了胆,并直接影响了国内各实力派的态度,尤其是盛世才的出尔反尔的变化,苏联的态度起了决定的影响。

张学良并不了解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他原以为兵谏和联共的策略会取得苏联的支持,现在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诬蔑,因而深受刺激。在塔斯社广播了《真理报》、《消息报》的报道后,张拿着新闻记录稿下楼,在楼梯正遇到宋黎(共产党员),面对宋张自言自语说,我救了共产党,你们就这样对待我!一次张非常激动地问刘鼎,为什么苏联认为事变是日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